第一篇:烟草行业关于红大品种种植经验材料-经验交流材料-
烟草行业关于红大品种种植经验材料红大品种烟叶清香型风格特征表现较为突出,是卷烟配方的核心原料。红大品种因其特殊的品种特性,对各项种植技术措施的要求较为严格,相应的生产管理要求较高,由此造成了多年来红大种植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卷烟工业需求的局面。卷烟上水平,原料方面不仅需要通过标准化生产保证烟叶质量,而且需要诸如红大等特色品种烟叶的数量保障。为此,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红大品种的种植发展制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保山烟草也把红大的种植发展列入“十一五”规划,从开始红大示范种植,到“十一五”末已达到年生产32万担的规模。在所有种植区域中,昌宁县珠街乡以“一乡一品”区域化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一、珠街乡红大品种种植效益珠街乡的烤烟种植起步较早,1987年就开始发展烤烟种植。当年有烟农285户,共种植烤烟388亩,总产量225担,总产值2万元。其后连年都种烤烟,到1992年形成了年种植烤烟8086亩的规模,成为全乡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珠街乡按照烤烟种植“一乡一品”的要求,以全面种植红大品种烟叶为契机,在市、县烟草部门的帮助下,下定决心稳定并发展红大种植。由于思路清晰,工作扎实,通过提高烟农科技种烟意识,强化整体科技措施,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烤烟生产每年都有新的进步,烟叶品质得到了红云集团等知名烟草企业的一致好评。在严格执行“双控”政策的前提下,全乡烤烟经济收入较好实现了以质增效、以价增收、减量增收的目的,实现了烤烟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群众生活水平由此得到了较大改善,红大种植对全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三年来,通过认真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烤烟效益实现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全乡种植红大1.2万亩,种烟农户2553户,收购烟叶155万公斤,实现烤烟产值1666.1万元,税收366.5万元,种植效益各方面都比有极大提高。基本实现了通过调节施肥量等来控制烟株长势长相,达到控量提质、提质增效的目的(在亩收购量减少15.21公斤的情况下,收购均价增3.24元/公斤,亩产值增302.71元,烟农户均增收1502.02元)。,珠街乡烤烟生产平均水平与全县大面积烤烟生产平均水平相比较,亩产值增78.95元/亩,中上等烟比例增6.15%,烟农户均交售收入增1438.84元/户,收购均价增0.39元/千克。
二、种植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科技投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该乡通过多渠道筹资,紧紧围绕红大品种的种植发展,全乡逐年在小水窖建设、育苗、预整地、烘烤等方面增加科技投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实现红大种植的提质增效提供了硬件的保证:一是全部使用钢架小棚培育漂浮育苗壮苗。全乡2357个育苗小拱棚全部使用钢架小拱棚,棚群管理规范程度大大提高,培育的烟苗壮苗率达93%以上。二是实行机械剪叶。全乡投入资金25760元购进7台电动剪叶机,对1450个育苗棚实行机械剪叶,确保了剪叶措施的规范落实。三是推行机耕,全面实行预整地理墒,确保深栽。全乡充分利用小农机具补贴的政策,由政府组织、农户自愿共购买小型旋耕机42台,实行机耕7200亩,占总种烟面积的58.5%,既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还有效促进了深耕高墒措施的落实,预整地理墒时间比上年缩短7天,规格质量大幅度提高。四是把握机遇,全面实施“小水窖”建设,彻底改变靠天栽烟的局面。目前全乡共建成各类水窖6867口,其中烟用小水窖4213口,为烟叶田间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全面实施“以煤代柴”,切实扭转局部区域“青山不青”的局面。建成3个民营蜂窝煤加工厂,充分利用上级有关以煤代柴扶持政策,全面实现了用蜂窝煤烘烤烟叶,全乡统一配供300万个蜂窝煤,步入了全面实施“以煤代柴”烘烤,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六是积极开展新型烤房示范。—全乡实施强制热风循环烤房改造250座,实施小烤房智能化改造150座,新建卧式密集型烤房2群12座。新型烤房的使用效果通过实践,能够较大程度的减少烤坏烟叶的损失。
第二篇:烟草行业关于红大品种种植经验材料
红大品种烟叶清香型风格特征表现较为突出,是卷烟配方的核心原料。红大品种因其特殊的品种特性,对各项种植技术措施的要求较为严格,相应的生产管理要求较高,由此造成了多年来红大种植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卷烟工业需求的局面。卷烟上水平,原料方面不仅需要通过标准化生产保证烟叶质量,而且需要诸如红大等特色品种烟叶的数量保障。为此,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红大品种的种植发展制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保山烟草也把红大的种植发展列入“十一五”规划,从开始红大示范种植,到“十一五”末已达到年生产32万担的规模。在所有种植区域中,昌宁县珠街乡以“一乡一品”区域化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一、珠街乡红大品种种植效益
珠街乡的烤烟种植起步较早,1987年就开始发展烤烟种植。当年有烟农285户,共种植烤烟388亩,总产量225担,总产值2万元。其后连年都种烤烟,到1992年形成了年种植烤烟8086亩的规模,成为全乡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珠街乡按照烤烟种植“一乡一品”的要求,以全面种植红大品种烟叶为契机,在市、县烟草部门的帮助下,下定决心稳定并发展红大种植。由于思路清晰,工作扎实,通过提高烟农科技种烟意识,强化整体科技措施,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烤烟生产每年都有新的进步,烟叶品质得到了红云集团等知名烟草企业的一致好评。在严格执行“双控”政策的前提下,全乡烤烟经济收入较好实现了以质增效、以价增收、减量增收的目的,实现了烤烟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群众生活水平由此得到了较大改善,红大种植对全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
三年来,通过认真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烤烟效益实现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全乡种植红大1.2万亩,种烟农户2553户,收购烟叶155万公斤,实现烤烟产值1666.1万元,税收366.5万元,种植效益各方面都比有极大提高。基本实现了通过调节施肥量等来控制烟株长势长相,达到控量提质、提质增效的目的(在亩收购量减少15.21公斤的情况下,收购均价增3.24元/公斤,亩产值增302.71元,烟农户均增收1502.02元)。,珠街乡烤烟生产平均水平与全县大面积烤烟生产平均水平相比较,亩产值增78.95元/亩,中上等烟比例增6.15%,烟农户均交售收入增1438.84元/户,收购均价增0.39元/千克。
二、种植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科技投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该乡通过多渠道筹资,紧紧围绕红大品种的种植发展,全乡逐年在小水窖建设、育苗、预整地、烘烤等方面增加科技投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实现红大种植的提质增效提供了硬件的保证:一是全部使用钢架小棚培育漂浮育苗壮苗。全乡2357个育苗小拱棚全部使用钢架小拱棚,棚群管理规范程度大大提高,培育的烟苗壮苗率达93%以上。二是实行机械剪叶。全乡投入资金25760元购进7台电动剪叶机,对1450个育苗棚实行机械剪叶,确保了剪叶措施的规范落实。三是推行机耕,全面实行预整地理墒,确保深栽。全乡充分利用小农机具补贴的政策,由政府组织、农户自愿共购买小型旋耕机42台,实行机耕7200亩,占总种烟面积的58.5%,既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还有效促进了深耕高墒措施的落实,预整地理墒时间比上年缩短7天,规格质量大幅度提高。四是把握机遇,全面实施“小水窖”建设,彻底改变靠天栽烟的局面。目前全乡共建成各类水窖6867口,其中烟用小水窖4213口,为烟叶田间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全面实施“以煤代柴”,切实扭转局部区域“青山不青”的局面。建成3个民营蜂窝煤加工厂,充分利用上级有关以煤代柴扶持政策,全面实现了用蜂窝煤烘烤烟叶,全乡统一配供300万个蜂窝煤,步入了全面实施“以煤代柴”烘烤,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六是积极开展新型烤房示范。—全乡实施强制热风循环烤房改造250座,实施小烤房智能化改造150座,新建卧式密集型烤房2群12座。新型烤房的使用效果通过实践,能够较大程度的减少烤坏烟叶的损失。
(二)倾全乡之力,坚定信心发展红大。开始,该乡抓住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红大发展有扶持政策的机遇,在烟草部门的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认真研究分析,决定“一乡一品”示范种植红大品种。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子。在乡烤烟产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分别派驻十个村烤烟生产工作组,工作组人员分别挂村包社承包户。结合实际,将任务层层分解到村到组到户,明确到人,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保证全乡烤烟生产有领导、有指导,并做到指导到组、帮助到户、服务到地块。二是按照市烟草公司《红大生产技术方案》各项技术要求,年初制定了全乡红大生产实施细则,做到早计划、早落实,形成了红大种植全乡上下围绕一个标准齐抓共管的格局。三是严格考核、奖惩,调动乡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了全乡烤烟生产工作人员考核管理措施。对全乡烤烟产业干部实行风险抵押,对烟农实行科技押金,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百分制的形式考核到村、组,责任明确到人。年底,对在全年烤烟生产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通过考核,充分调动了全乡干部群众抓烤烟生产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四是稳定烤烟生产人员队伍,强化培训,确保生产技术稳步提升。每年重点进行三期培训。
(三)层层抓落实,严格按红大生产技术要求组织生产。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把配套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壮苗,并提早节令规范化集中时间抗旱移栽。全乡把培育高杆无毒壮苗,提早节令集中时间抗旱移栽作为重点落实的技术措施之一。二是合理施肥。根据地块土壤肥力测定结果和烟农施肥经验,严格把握“控量少施”的原则,做到施肥上“三多三少”,即地头多、地脚少,瘦地多、肥地少,追肥多、基肥少。三是以预防为主,切实做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四是严把烟叶成熟采收关,指导和督促烟农按相配套的烘烤方法烤好烟,降低烟农烘烤损失。
(四)人尽其责,强化生产管理。一是以人为本,早宣传、早动员、多沟通、少命令,积极争取烟农对技术措施落实上的支持,把烟农对种红大的畏难情绪引导到技术措施落实上。二是管好辅导员、用好辅导员,千方百计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技能、实作水平和会作烟农思想工作的能力。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和提高技术服务水平,集中培训和分户指导相结合,加强对烟农队伍的技术培训和服务。结合烟农素质有高低差异的特点,以集中培训为主,加大分类指导的力度,确保烟农种烟技能的提升不漏户。四是建立健全烟农科技明白人制度,通过烟农科技明白人种烟技能的提升来实现整个烟农队伍种烟技能的提升。在建立健全烟农科技明白人制度的基础上,辅导员通过培训、指导、督促好科技明白人,实现烤烟技术“教会一人、贯彻全家”的目的,从而减少了辅导员工作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五是做好“一专四统”,组织好对病虫害的统防统治。
三、主要经验
三年来通过烟草部门和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生产效益每年都有较大提高,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在目前的植烟区域,海拔高度对种好红大烟叶影响不大。该乡红大种植区域分布在海拔1120—2050米的范围内,科技人员从同一支山居住的烟农中选择了6户往年能较好落实技术措施的烟农,做了不同海拔段烤烟生长信息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田生育期逐渐延长,海拔1900米处比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块要长20天左右。在能够落实好早栽和其它各项技术措施的情况下,海拔高度对生产效益并没有形成大的影响,相反低海拔区域由于受低热河谷气候的影响烟叶开片不足,生产效益稍低于高海拔区域。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全乡三年大面积情况的观察总结,海拔1800米以上的区域同样能够种好红大烟,但关键是要把握好“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小气候类型,以落实好红大生产技术措施为基础,提早并在最佳节令进行集中移栽。
(二)切实落实好各项生产技术措施是确保烟农生产效益稳步提升的基础。红大与其它品种相比对技术要求较高,相应的种植管理要求比较严格,在栽培上必须严格围绕品种特性,切实加强对整个工作的组织管理,把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总结完善红大烟叶生产配套技术,满足红大品种对技术的要求。一是施肥总量要把握“控量少施”的原则。亩施纯氮量总的控制在2.5—4.0kg/亩之间,结合土壤肥力测定结果,占植烟面积较高比例的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氮量控制在3.0—3.5kg。二是土壤质地为粘土或砂土的地块,当季施用厩肥600—800kg/亩,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使土壤疏松,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便于实现烟株生长养分协调、成熟落黄顺利。三是提早并集中在最佳节令移栽,有利于避开后期气温下降对烟叶形成的影响,解决烘烤后期气温下降易出挂灰烟的问题;有利于避开赤星病的高发期,降低病害的影响,烟叶成熟度留养充足;有利于充分利用5—6月的光热条件,使烟株伸好根、长好叶,健壮生长。四是对病害以统防统治为主,做好“一专四统”,积极做好清除田间杂草、“四边光亮”等保持田间卫生工作。五是红大封顶的最佳时间是花开5—10朵时进行,杜绝封顶过矮,单株留叶18片以上。视封顶后烟株可能的营养状况和后期顶叶开片状况,考虑是否有必要合理留一个杈来调节烟株营养状况。六是烘烤上用相配套的烘烤技术进行烘烤。要把握好三个关系,即变黄和失水的关系;排湿和保湿的关系;增湿与排湿的关系。
(三)强化科技意识、提高科技含量、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红大烟叶生产效益和质量水平的源泉。一是创造条件加大机耕力度,实行漂浮育苗高杆深栽。实行机耕的地块由于耕作层加深、烟农解放了部分劳力,理墒质量和速度明显得到提高,为漂浮育苗高杆深栽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开展新型烤房示范,提高烘烤科技含量。新型烤房的使用效果得到了广大烟农的一致好评,群众满意度较高,对提高红大烟叶烘烤质量,增加烟农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配套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为烤烟生产提供水资源保证。种好红大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提早节令早栽,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水源作保证的话,早栽将是空谈阔论。四是烘烤上因地制宜使用蜂窝煤烤烟。蜂窝煤在烘烤上具有升温和控温稳当的特点,比较适宜红大烟叶对升稳温的要求。
(四)烟草部门和地方政府围绕如何种好红大共谋发展是红大成功种植的重要组织保证。该乡党委、政府通过把“三支队伍”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工作上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把红大种植目标任务细分到每个人头上,形成全乡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围绕标准严格进行组织管理,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解除了烟农对红大种植的畏难情绪;通过早作计划安排,整个项目工作的开展有条不紊;通过组织层层培训,各项技术措施得到了有效贯彻;通过严格考核制度,调动起了乡村干部和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烟农不但种烟技能得到提高,而且逐步培养起种好烟的兴趣,部分烟农把技术措施的落实变成了自觉行为。由于逐步取得了烟农对技术措施落实上的支持,加上辅导员指导和督促力度的加强,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每年都有较大提高。
第三篇:中药材种植品种如何选择
中药材种植品种如何选择
受国内外回归自然潮流及西药副作用的影响,世界植物药和草药正以30%的年速度递增。我国中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些形势影响下,我国中药材的生产发展迅速,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许多地方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首选目标,成为许多农民朋友发财致富之路。虽然种植药材可以致富,如桔梗97年种植时每667平方米收入就达万元,不少农民因此发了财。但是种植药材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看到桔梗收益好而纷纷在次年种植的农民,每667平方米毛收益只有几百元,赢利很少。大部分都留在地里不敢起挖,所以“少时是个宝,多时是根草”,是农民朋友对中药材种植非常形象的比喻。因此,掌握好市场行情,选择好种植品种,是中药材种植的重要环节。
中药材的种类很多,在药材市场上销售的常用中药材就有500多种。其中大部分靠采挖野生资源,人工种植的有100多种。有些品种野生资源非常少,但人工种植技术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如冬虫夏草、肉丛蓉、石斛等还不能种植或不能大面积种植。那么从这100多个品种中,选择什么品种种植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选择品种时首先要看该品种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灌溉等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比如,西红花以球茎繁殖,球茎10克以上的才能开花,8克以下一般不开花,适宜在长江中下游较温暖、湿润的地区种植,每年可以繁殖出较大的球茎作种,而且收花较多。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因冬季温度低,露地栽培不能正常生长。必须在保护地栽培,而且收花很少,种球越种越小,必须年年购种,划不来,所以在北方地区种植西红花只能以失败告终。又如西洋参、人参、川贝、黄连等必须在冷凉地区,要求冬天有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些品种不管它的经济效益有多高,盲目引种就容易失败。一般地说发展当地地产药材比较好,因为适应性没有问题,也有较完善的栽培技术和市场基础。对于新区没有种过药材的地方,一定要先了解药材的生长特性,看能否适宜在本地区种植。
另外还要看药材有无销售渠道,这是农民朋友种植药材最关心的问题。影响种植药材收入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市场价格、种植成本、种源的优劣以及栽培技术等。
栽培技术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如相同条件,有人种植板蓝根667平方米产400千克,收入一千多元,而有的只有100多千克,收入几百元,相差很大。因此掌握好栽培技术也很重要。
药材价格是选择品种时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每种中药材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大部分药材品种,不同年份,甚至不同月份价格差异能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大家要及时掌握各种信息,种植前可向权威部门咨询,引进好的品种;平时多订阅国家正式出版的有关药材的报刊杂志、当地或邻近地区大药都的药材市场信息报刊等,千万不能相信一些邮寄小报上的“致富信息”和小道消息。通过了解权威信息,经常关心药材价格的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因素,就会发现好的种植品种和时机。由于预测每种药材价格的变化规律趋势有一定难度,在选择种植品种时,除非有很大的把握,一般应该多选几个品种,每年主要当家品种种1~3个,其余品种少量种植或作繁育种源,等待时机好转,再及时扩大面积。
第四篇:棉花品种及种植区域
棉花品种及种植区域
棉花是离瓣双子叶植物,属锦葵目锦葵科木槿亚科棉属。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种植。
棉花栽培历史悠久,约始于公元前800年。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三世纪,即战国时代,《尚书》、《后汉书》中就有关于我国植棉和纺棉的记载。
1、棉花品种
在我国的棉花栽培历史上,先后种植过四个栽培品种:海岛棉(长绒棉)、亚洲棉(粗绒棉)、陆地棉(细绒棉)和草棉(粗绒棉)。目前广大棉区所种植的棉花多为陆地棉种(细绒棉),新疆还种植有少量海岛棉(长绒棉)。
陆地棉(学名:Gossypium hirsutum Linn.)又名:大陆棉、美洲棉、墨西哥棉等,是世界上四大棉花栽培种中重要的品种。陆地棉原产中美,因最早在美洲大陆种植而得名,是世界上四大棉花栽培种中重要的品种。在中国产棉区普遍栽培,按省份分布: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山东省,福建省,云南省,北京,陕西,山东,辽宁省,贵州省,河北省,四川省,浙江省。
海岛棉栽培种种籽上被覆的纤维是一种细长、富有丝光、强力较高的棉纤维,又称长绒棉。是纺制高档和特种棉纺织品的重要原料。海岛棉原产于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最初发现于美洲大西洋沿岸群岛,后传入北美洲东南沿海岛屿,因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新疆引种苏联一年生海岛棉获得成功,后又经多次棉种更换,现在新疆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新海棉”和“军海 1号”等品种,纤维品质已符合纺织工业的要求。
亚洲棉是一种原产于亚洲的棉花种类的合称,此种棉花种类遍布亚洲,培育方式多种多样。
中国自亚洲棉中选育出一些改良品种。亚洲棉的产量、纤维长度、细度都不及陆地棉,只适宜纺28号以上(21英支以下)的中、粗号纱,而且部分纤维长度在16毫米以下,无纺纱价值,所以已逐渐被陆地棉所代替。亚洲棉纤维粗、长度短、弹性好,适宜作起绒纱用棉、医药用药棉、民用絮棉等。
中国很早就有关于东南边疆植种亚洲棉的记载。公元前1世纪广东雷州半岛已能织广幅布;第 6世纪在云南大理、广西桂林已有植棉的记载;13世纪初开始逐步传播到长江、黄河流域种植,扩大了棉花生产。亚洲棉在中国种植历史至少已有2000年,所以又称中棉。亚洲棉一般为一年生草本,生长期短,成熟早,色泽呆白。
由于亚洲棉植株较适应亚洲土壤气候,生长期短,抗逆性强等,对棉花育种有一定价值,至今在亚洲还保留少量的种植,其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4%左右,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种植陆地棉,亚洲棉已陆续被陆地棉代替,种植面积已不到2%。
草棉也叫非洲棉或小棉。在我国为一年生草本。株型矮小,叶掌状。蒴果(棉铃)较小,其纤维短而细,可用来纺纱、絮衣服被褥等。六世纪经 中亚细亚 传入我国 新疆、甘肃 一 带,所以又称阿拉伯棉。
2、我国棉花的种植区域
我国棉区广大,南起岛(约北纬18°),北至新疆的玛纳斯河流域(约北纬45°),南北纬度相距27°;东起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带及辽河流域,(约东经124°),西至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缘(约东经76°),东西经度相距48°。我国80%的棉田在海拔200m一下,15%的棉田在海拔200~500m之间,只有5%左右的棉田在海拔1000m左右。
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多个县种植棉花,其中主要产区是:苏、浙、沪、皖、赣、鄂、湘、川、鲁、冀、豫、晋、陕、辽、新15个省、市、自治区,又以冀、鲁、豫、苏、鄂、新6省、自治区为主,其棉田面积和产量接近全国的80%。
由于我国棉田分布广,自然条件复杂,耕作栽培制度多样,生产水平也不尽相同,各棉区棉花品种、主要性状要求都不一样,所以,不同棉区的棉田生态环境、土壤状况、耕作栽培制度、生产水平差异很大,因此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为害程度、发生规律都不尽相同,故防治技术上已有较大的差异。
根据地理位置,我国的棉区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域:
1.1 黄河流域棉区
棉田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3.7%和41.8%。是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1.1.1 黄淮平原地区
热量条件较好,含有山东的菏泽、济宁地区,无霜期为210~220天,年降水量800㎜左右,年日照2400~2610小时,有利于棉花生长。种植制度一般为麦、棉两熟制,品种多为春播套种的中熟品种,以及部分的夏播早熟品种,1.1.2 鲁西北、豫北和冀中南地区
热量条件适中、水浇条件较好:鲁西北(聊城、德州、惠民地区);豫北(安阳、新乡);冀中南(石家庄、邢台、邯郸)。品种多为春播套种的中早熟品种,搭配的有早熟品种。
1.1.3 黑龙港地区 热量条件较差,土质旱薄,或盐碱地:河北黑龙港地区(沧州、衡水、保定、廊坊地区的部分);路北和胶东地区。多为一熟春播制,品种生育期短,以中、早熟品种为主。
1.1.4 京、津、唐地区
生育期短,品种以早熟或中、早熟为主。
1.2 长江流域棉区
棉田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9.3%和28.6%。是我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基地。种植制度两熟套种,发展方向向麦(油)后移栽的两熟制过度发展。品种以中熟为主,其次为中早熟或早熟品种。
1.3 西北内陆棉区
即新疆地区为主。新疆是灌溉农业区,故一般无旱涝灾害的威胁,有日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质疏松等生态条件,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是我国的优质陆地棉生产基地,也是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棉田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4.7%和29.3%。发展潜力最大的棉区。由于无霜期短,品种以早熟品种为主,生育期110天以内,
第五篇:林下经济种植常见品种
林下经济种植常见品种
枳壳(酸橙)、栀子、车前子、吴茱萸、铁皮石斛、杜仲、夏天无、草珊瑚、前胡、粉防己、白及(白芨)、龙脑樟、掌叶覆盆子、夏枯草、百合、葛根(野葛)、粉葛(甘葛藤)、菊花、辛夷(望春花、玉兰、武当玉兰)、黄蜀葵、半夏、千斤拔、瓜蒌、钩藤、薏苡、荆芥、薄荷、牛膝、牛蒡、蔓荆子、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香薷、山香圆、山蜡梅、天门冬、何首乌、青蒿、金线莲、了哥王、藁本、独活、钻山风、丁香罗勒(罗勒)、八角莲、郁金、玉竹、黄柏、木瓜、重楼(七叶一枝花)、牛大力(美丽崖豆藤)、金银花(忍冬)、山银花(灰毡毛忍冬、华南忍冬、菰腺忍冬、黄褐毛忍冬)、结香、白术、射干、丹参、紫茉莉、麦冬、元胡、玄参、白芷、桔梗、南沙参、太子参、石蒜、溪黄草、牛尾菜、灵芝、黄精、三叶青、知母、益母草、吉祥草、颠茄、白花蛇舌草、决明子、金樱子、蓖麻、紫菀、白芍(芍药)、天麻、苦参、厚朴、海棠、无花果、洛神花(玫瑰茄)、急性子(凤仙花)、板蓝根、浙贝母、广东紫珠、裸花紫珠、鸡冠花、金钱草、青葙子(青葙)、羊乳、虎杖、萆薢(绵萆薢、粉萆薢)、鱼腥草、皂荚(皂角刺)、仙草、泽兰(地参)、天南星、魔芋、—
6 —
绞股蓝、紫苏、丰城鸡血藤、南五味子、香椿、竹荪、雷竹、山蕨、香菇、木耳、茶树菇、刺葡萄、花椒、山苍子、芳樟、无患子、互叶白千层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