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智能气功功法大全--健身太极球

智能气功功法大全--健身太极球



第一篇:智能气功功法大全--健身太极球

健身太极球

太极球基本功

健身大极球基础是揉球,采用单球来练习。因此,太极球的基本功相对而讲 也就指的是:揉球。《小儿推拿秘旨》上讲,手掌心(指根和掌根之间)有十八卦,在小儿推拿科里,不论给小儿治什么病都是先运这个八卦。一般看左手(实际两 个手是一样的),上面是南,下面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按以上方位分布 着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揉球时用两手的八卦拿住球直径两端,大 拇指柱外这么转叫外转(或正转),大拇指往内这么转叫内转(或反转).要把球转 正。可以在球上做个标记(如气球的球嘴本身就是标记),揉球时,精神集中,集 中目力注意标记(第三节的晃头动作除外),使标记始终处于两手中间而不左右偏 移,这样能不知不觉地把丹田气和肢体结合起来。

揉球时要注意锻炼整体性、螺旋劲和轻灵。揉球时两手和球是一个整体,两臂是一个整体,两手,两臂与身体是一个整

体。怎么练整体性和螺旋劲呢?第一,要求揉球时不光用手腕动,连肘带肩都跟 着动,这样两臂慢慢会形成螺旋动作。如正转时肩往外翻,肘往下沉,手腕往外 翻,这是一个大的螺旋,另外还有很多小螺旋。形体要放松,动作要慢,只有这 样,你才能体会到这个螺旋劲是怎么从背到肩到肘到腕传过来的。在练坐功的时 候揉球,放松之后,连腰两侧的肌肉,骶棘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等肌肉,都在动。仔细地体会,正转时和反转时肩周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正转走上面多,反转走下面多。这和解剖学的内容有关。第二,要求体会走指一一从小指到拇指、从拇指到小指逐指动,小指或拇指带动一拧,带着掌动。第三,要求被动转的这 只手掌心往外吐,主动转的那只手掌心往内含。两手要想成为一个整体,必须这 么一吐一含地交错转动。也可以先不管臂的旋转,就光转球。把臂稍伸直点,两 臂放松,腋窝空虚,转球的幅度大点,但要轻而慢。做这个动作不怕抬肘,只要 不耸肩就行。肘往上抬,同时往外张,腋窝就开了,肩井也容易下塌。这样揉球,感觉肩动能带动腰动,背部的肌肉和前面的胸大肌、前锯肌都在动。这是一个整 体转动的整劲,要全神贯注地体会它。太极球本身就是从整体练,练整体性,也符合太极拳的根本要求----意识支 配下的整体协调运动。怎么练整体性?意识里边发出整体综合信息,同时支配身 体的不同部分,使之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整体动作。练第一套太极球时两手转着 球,同时还要做别的动作。一开始往往顾此失彼,顾了转球,顾不了大动作;顾 了大动作,顾不了转球。好比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当头脑发出命令时,眼、手、脚、腰等各个动作不能协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老是栽跟头。一旦各个动作 协调好了,它们就体现出整体性。所以我们在练太极球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精神统一。一开始对有些动作不习惯,等熟练之后,不仅要有形体动作,同时还 要体察动作是否符合要求,里面有什么变化,像练武功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一样,在做动作的同时,意念要把身体前后左右都照顾到。要做到这点,神气必 须充足,否则会觉得累。太极拳要求两膊相系,两肘相顾,两手相照,上下相随,以腰带动,全身要形成一个整体.在转球的时候你要认真体会两膀、两肘、两手 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的,有什么感受.我们只要反复练,反复体会,就能体会出 很多东西。

揉球时怎么练轻灵?转球时掌心的含吐动作要小而细,气就会发生变化。一 般气球表面较光滑,和手接触得比较密切,如果手上再有点汗,一动它就响。不 能让它响,怎久办呢?用意不用力,手要轻,把意念贯得很足。放松着转,像小 孩玩球一样。注意手在接触球时的感受,手和球的接触面要小,不要挤它,只轻 轻碰那么一点。过去讲,用气催着球转。用竟不用力,意念一动,球就转。开始 时,不可能做到用意气催着球转,而是通过意念和手的运动密切结合来实现。练 时手用力太大球不容易转,用力太小球也转不了或掉下,所以必须意与力适中才 能使球不停的转,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做到用意不用力,而呈现出轻灵。以前有个 练八卦的老师,是给戏子扮妆的,他的手特别细软.他是怎么练的呢?揉纸球,好像它就是一张脸,不能把它揉破了。过去练纸球一般不怎么多转,而是拿着球 大晃,有的纸球特别薄,稍不注意,它就破了。所以手要特别轻,不能加压力。这就是练用意不用力,意念根充足,形体很放松,力量很小。这样练慢馒就轻灵 了,柔里边也会出来韧劲。

不要用整个手掌捂着球转。指尖放松翘起(这样有助于打开劳宫穴),手指不 碰球,用掌心贴着球转。揉球时有一千支点和一个动点,支点和动点交替变供。支撑手掌心外吐,以掌心为支点;动力手内含,以掌心周围为动点。支点和动力 圈越来越小,手越来越轻柔。用力越小,意念越足。

这样练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整体性增强了。右掌一推,感觉推到左掌上去 了。要注意,揉球时主动转的这只手和球之间有个着力点(掌心周围),这只手本 来是往外推的,可掌心要内含回收(被动转的那只手掌心外吐往外推),使外面的 气往回走,手与(臂和身体)里面的气连成一个整体。推中有含,含中有推,要这 样整体地体会揉球。一开始有意地做含吐反而不好体会。先明了这个道理而不管含吐,肩、肘、腕放松,至少要让肩动起来,这样放开了去练,久而久之,自然能体会到含吐。

两手和球是一整体,这个手转,那个手停,一动一静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 即太极。太极是一个圆,里边是实,是体;外边这个圆是虚,是用。揉球时用中 心点来支撑,用外边那个圆来转。慢慢体会,意念转到球里面的“S”线上去。太极球真正的活力点就在这个“S”线上,一阴一阳总在“S”线上变化。球里面有无数的“S“线。可你不能想无数个,只能结合自己的动作来想。如,在球体当中,以两掌心之间为直径的平面有无数个,每个平面都有一个“S”线,球里面密密麻麻都是“S”线,你可以先想一横、一竖那两个面上的“S”线。

揉球一开始用掌心转,以后用指尖转,最后用中指尖转。用中指尖转时,有 大拇指辅助就够了,一般食指帮助较少。如果食指伸直不动,其他手指一动,气 就从食指尖往外贯。这样转,手指会变得越来越灵括,当然也就为深入练习太极 球奠定了基础。

太极球通过转球来练腰的不同松法,把腰全面松开,同时练臂的放松。它看 起来简单,可练起来出功夫快,松腰快。如果把它和直腿坐松腰法结合起来练习,松腰更快。

太极球第一套

第一节起式 动作路线 预备势:两脚并拢站立,周身中正,左手持球于体侧,心静体松,呼吸自然。

(图 1)1 两手抱球置于脐前,脐前揉球,正反各八次。(图 2,图 3)2 两手在腹前一边正向揉球一边划圆,按右上左下方向,由小到大,转九圈。转第九圈时上至心口前(图 4)下至耻骨前(图 5),九圈后置于耻骨前。练习要领

松静站立,两眼平视前方。其各部身形要求和我们平时练功是一样的。正式 练功前还要体会几句口诀,使我们从不练功状态进入练功状态。像我们以前常用 的“八句口诀”,一开始通过调整使身形符合练功要求,然后精神集中,虚静,到 最后和虚空相结合,脑子里面一个念头也没有了。按照过去的讲法,这就是最初 的返虚。每个人返虚的程度不同,水平越高,返虚的程度越高。

有的人一返虚,非常清明透彻,无障无碍,和虚空混元气差不多,快接近意 元体了。有的人一返虚,里边恍恍惚惚,返到气里面去了。有的人一返,进入静 的境界,入静了。有的人一返,觉得精神集中了。我们用返虚的口诀进入气功状 态,然后用这样的状态来支配自己练功。“神意照体,周身融融,开始练功”。从 正常状态进入太极状态,再到健身状态,用那种安安静静的精神状态、气的状态 来统帅整个动作。我们练太极拳需要把“八句口诀”稍稍变一变。(顶天立地,形 松意充,身形合度,心澄貌恭,一念不起,虚静灵明,神聚气血,周身融融)。现在先暂时按原口诀来练习。一开始左手先动是为了时间控制。中医讲,左手为 气,右手为血,气容易流通,而血流通得慢一点。我分析,其实是因为中国人一 般是右利手,用右手比较多,如使筷子、写字都是用右手,右手较灵沼,气容易 通畅,左边则差一点。如果右侧有病,或是左撇子(左利手),就先动右侧。左手拿球移至腹前,两手持球。这么一动是在什么基础之上进行的呢?我们 由于里什么都不想,入静了,那是无极。要练功,这个念头一动,这就是太极。拿起球这么一转,动静就分开了,这就是阴阳。太极本身没有更多的用,它只有 在有了动静,有了阴阳变化之后,才作用到万事万物上来,这样才有意义。一开 始转球就是这个意思。

转球的要领前面都讲过。转圈的时候下、右、上、左这么顺时针转,从小到 大。要注意转小圈和转大圈最好时间是一样的,转小圈慢点,转大圈相对快点.转 圈的时候注意体会里面。你既要注意两掌心,又要体会胳膊的动,甚至体会到腰 那儿去,想着命门那儿也有个球在转,这样我们就把丹田和肢体连起来了。转熟 了之后,丹田气会跟着转,像揉腹一样。

第二节三连环 动作路线 前后立圈:正向揉球,沿体中线上升,按内上外下方向划圆,上至额前,下

至耻骨前,转三圈;反向揉球,按外上内下方向转三圈。(图 6)左右立圈:正向揉球,按右上左下方向划圆,上至额前,下至耻骨前,转三 圈;反向揉球,技左上右下方向转三圈。(图 7)左右平圈:正向揉球,从耻骨沿腹中线升至心口,按左前右后方向转三圈; 反向揉球,按右前左后方向转三圈。(图 8,图 9)练习要领

三连环实际上就是三维圈,包括一个前后平面的圈、一个左右平面的圈和一 个横向平面的圈。练拳一般要求以身带手,练到一定程度要以手带身。第一套太 极球除第七节外,在做其他各节动作时两手都得揉球,用手带着形体动。这节动 作主要带胳膊,手、腕、肘、肩都要动起来。一开始正对身体中线前后转立圈,手上在转,球在上升(下降),意念要注意手和球,同时要注意体内气的上升(下

降)。上升至最高点时,球下壁与眼睛相平;下降至最低点时,球下壁与耻骨相平。两臂不能完全伸直,要似直非直,以后的各节动作都是这样。转侧立圈时球 上升、下降的高度和前面相同,身体里面气的变化则相当于卯寅周天。你注意体察里面的气(不是用意念引着气走),当你走熟了之后,气自然会跟 着走。转平圈时要注意胳膊要平,既不高,也不低,而且向左右移动的幅度要台 适。移动幅度以什么为准呢?当球移至最左侧时,右肘应在右乳中线和体右侧线 之间:当球移至最右侧时,左肘应在左乳中线和体左侧线之间。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出不了长、宽、高,一横、一竖、一立,我们的三维圈也 是一横、一竖、一立。第一套太极球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筒单动作,只是我们现 在加上了太极球这个道具,而且要自觉地运动。练功夫就这么平常。好多人把功 夫说得很神秘,其实说得越神秘,越不好练。功夫就在于平常当中的自觉。转圈时,你体会体会肩和肘的拾沉滤,体会脚部的变化,体会身体当中气的 变化,把它体会着了,这就是功夫。如果你光做动作,不去体会,那就太慢了,也许到猴年马月能有所领悟。大家一定要从道理上领会它,按道理去指示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先懂得道理,然后以理作意,一边练,一边体察,脑于里 发命令来指挥。

第三节晃身 动作路线 按前式,左脚开立,两脚平行与肩等宽,正向揉球,升至头顶上方(图 10),臂似直非直。晃头:正向揉球,头部以大椎为定点,按左前右后方向划圆三圈;反向揉 球,按右前左后方向划圆三圈(图 11,图 12)正向揉球,升降三次;反向揉球,升降三次。晃腰:正向揉球,上身按左前右后方向转三圈;反向揉球,上身拉右前左 后方向转三圈(图 13,图 14,图 15,图 16),在转动过程中,两臂和上身相对保 持在同一直线上。练习要领

晃身分为晃头和晃腰这么两部分。晃头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个太容易做。不 拿着球,头好转;一搁上球,头就不好转了,一晃就晃了胸。怎么办?一开始先 单练前低后仰和左右晃动。

球可以离头近点儿,甚至用头顶着球都行,一定要让颈椎晃动,而上身基本 上不大晃动。别的动作是以手带身,这里是以大椎为定点,用头带着手动,好像 头顶着球在动。要注意把头和手结合到一起,不要做成头是头,手是手。头晃得 越大越好,这样能加大颈椎的活动度,防治颈椎骨质增生。尤其是转着圈往后一 仰,从胸部到腹部都能给你抻拔开,这也是在抻筋拔骨。

晃头看起来动作很小,作用却很强。手举在头上面转球,意念也注意上面,这样头比较放松,转动起来不费劲,而且不知不觉能把颈椎的气给抻开,气往上 升,使头部出现虚灵顶劲的状态。晃头正反各三转后,两手捧着球往上举,举到 上面要停一下。手一停,两手微微一摁,同时心里面、混元窍里面一停,混元窍 “呼---”地一动弹,挺舒服。落下来又一停,连脑子带混元

窍又这么一舒服。动作一停,心里也一停,一安静,整个内在的精神状态就 不一样了。这在过去称之为沐浴,像洗澡一样,很舒服。晃腰往前时,在身体晃动幅度大的情况下,手也不要低于肚脐,至多与脐相平。一般前俯越低,后仰越高,这样起伏太大。老年人晃腰幅度可以小点。这一节就是简单的晃动。我们平时也通过晃动来活动身体,为什么效果不行 呢?因为你平时没这个转球。有这个转球和没有这个转球,其作用大不一样。太极拳要求松腰、松肩、松垮,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这么出去.我们 在揉球时,不注意肌肉、筋膜,意念注意手的动作,气自然会从腰部丹田连过来,这是最简洁的练法.

这两套太极球非常充分地体现出“从整体练,练整体性”。这个球和你一连是 个太极,一转圈又是一个太极,都是太极。太极是个圆,你这儿处处都是圆.

第四节扭身 动作路线

左式:接前式,右脚外撇 45’,左脚上半步,重心偏于后脚,前后脚四六开,正向揉球下落至体前,与心口相干(图 17),然后向左扭身至 90’,正、反揉球各 八次(图 18),再正、反揉球后推各三次。反向揉球,体转正,正向揉球,向右扭

身至体后,正、反揉球各八次(图 19),再正、反揉球后推各三次。

右式:体转正,正向揉球,收左脚外撇 45’,右脚上半步,重心偏于后脚,前后脚四六开(图 20),向右扭身至 90’,正、反揉球各八次(图 21),再正、反揉 球后推各三次。反向揉球,体转正,正向揉球,向左扭身至体后,正、反揉球各 八次(图 22)。正、反揉球后推各三次。身体转正,正向揉球. 练习要领 当身体转到极限,往后推球的时候,一开始会觉得特别别扭.以后通过反复

练习不觉得别扭了,那时整体性就形成了。这是让我们打破平时的习惯,建立起 新的习惯,或者说建立起新的知识块。

我们是把太极拳和形意拳结合起来练养生拳术。形意拳里面有单重的三体 式,重心是三七开的,前面是三,后面是七。也可以四六开,前面是四,后面是 六.这节功和三体式相近,两脚要前后分开。(站三体式还有很多要求,非常正 规的姿势是拧着的,似正似斜。我们不这么要求)。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后腿微 微弯曲即可。等将来有了功夫之后,两脚的重心可以变为三七开。

转身要转到极限,最少应到 90’。这么转是为了把腰转灵活。练太极拳时,腰为主宰,腰要会动,而动腰最多的情况是转身。转身时可以让胯跟着转,也可 以不让它动,而只让脊柱一节一节地转动(注意百会上领,尾间下垂,把脊柱上 下抻开)。我们练直腿松腰法(久坐庄)是让腰椎前后动弹,这里是让腰椎平拧,像转磨一样。它们都是练腰的灵活度,为练拳时腰为主宰打基础。两手的高度一 般和心口相平,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这节功动作要求不难,就是需要你反复 地练,这样才能练出整体性。

练太极拳时腰要松活,技击时腰左右转平圈能化解对方的劲力,前后转立圈 能发人。发劲时,手接住对方往下捋,同时含胸,松腰后凸,然后坐腕往外发。平圈和立圈结合到一起为混旋圈。太极拳发人多用混旋圈.但在功夫不够的时候 转立圈,很容易挨打.因为打人打整劲,你往回收到自己的腰上,正好给人送了 腰劲。

练这套太极球时,球总在转动,但姿势要不断地变换,在姿势变换的时候,手要稍稍停一下,精神也一停,这本身是对于心的意识控制。动着动着姿势一变,一停,心里面一停,一愣,这一愣是个全身整体的静。静也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 走的。如果你收意识收得好,整体地一动,一停:可能“噢,原来如此”一一明心 见性了。

这节功里面有好多的停。如,往后一椎,心里边一停,一推,又一停……这 样来调整精神。一出一回当中必然有个停,可我们很少注意当中那一停。我们现 在要体会那一停当中有什么感受,加强内在的体察能力,增强对生命运动的自觉 过程.

第五节前后屈 动作路线

右式:接前式,正向揉球升至额前。(图 23)身体前俯,重心逐渐前移,同时 正向揉球向前向下划弧至右脚前(图 24,图 25);重心逐渐后移,球沿腿向上至 腹,身体后仰,球经胸至头(图 26,图 27).此为一圈,如是三圈。反向揉球由 头沿脚向下至腹(图 27,图 26),重心逐渐前移,球经腿至脚(图 25),再向前向上 划弧至头,重心逐渐后移,身体后仰(田 24,图 27)。此为一圈,如是三圈。

左式:正向揉球,收右脚外撇 45’,左脚上半步(图 28),身体前俯,重心逐 渐前移,同时正向揉球向前向下划弧至左脚前(图 29,图 30);重心逐渐后移,球沿腿向上至腹,身体后仰(图 31,图 22),球经胸至头。此为一圈,如是三圈。反向揉球由头沿胸向下至腹(图 32,图 31),重心逐渐前移,球经腿至脚(图 30),再向前向上划弧至头,重心逐渐后移,身体后仰(图 29,图 32)。此为一圈,如 是三圈。练习要领

一条腿往前伸出,身体随着转球前进后退。当手把球送到前面时,前腿弓,后腿微绷,成弓箭步;球往回收的时候,前腿慢慢伸直,后腿微微弯曲。前弓后 绷,前绷后弓,虚实变换。

熟练后,档部圆撑作为支点,力发于足,用足催动身体前后移动。注意身体 前后移动时要平送腰胯.反复这么练习,可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灵活度。转球走圈比较简单,和第二节的转立圈相近,但这个圈更大一点儿。正转一 圈等于是把气从下面沿着身体收上来,从身上出去,在外面划半个圈,再从地底 下回到身体里边来,像循经导引法往里贯气似的。反转则正好相反。另外身体要 随着转圈前俯后仰(微微后仰)。动作练熟后,要注意里面气的变化。身体微前俯,注意含胸收腹,气从任脉转到督脉,上聚到印堂。身体继续前俯,腰往上拱,下 颊回收找耻骨,气集中到背部脊中穴。

如果腰松得好,身体前俯的幅度大,任脉自身就通过承浆和会阴(鼻尖、承 浆找会阴)连成一个整体了。然后身体慢慢上起,起来之后,身体稍微后仰,玉 枕穴往下一挤,尾闾往上一翘,把气都挤到任脉上的膻中和中脘一带。练这节功 时,随着动作的变化,气在任督二脉间这么阴阳转换。有了这样的体察意识,练 功时气就会在身体里面更好地运动,气感更强,变化更大。因为“气缘心生,气 缘心注”,心念一动,气就产生了,心念往哪儿动,气就往哪儿走。会用意念调整前后左右的变化了,再转腰时气会随时拧着变化。一开始不讲 转腰的气脉变化,是因为转腰时气的变化太多,不好用意念来调整。有了这个球 的转动,整体性、气感和里面的通透度会更强,再加上腿的前后运动和任督二脉 气的变化,对身体里面的净化作用更突出。

第六节侧屈 动作路线 按前式,收左脚,两脚平行,立身中正。(图 33)1 体左屈;正向揉球,上身向左侧弯曲,至最大限度,正,反揉球各八次(图 34)。身体慢慢直立。体右屈:正向揉球,上身向右侧弯曲,至最大限度,正、反揉球各八次(图 35)。身体慢慢直立。以上动作重复三遍。练习要领 要注意手不要靠前或靠后,它和头在同一平面内。头要正(和身体相对保持 在一条直线上),面部始终正对前方,眼睛微上翻,看着球,意念想着球。手上 转着球,身体向下侧弯时要慢而匀。

弯下来以后,肩和腰放松。左侧屈时,用左肩去椎右胯,左侧的肩髃、肩井 找右侧的环跳,左侧的京门穴找右侧的章门穴(实际是京门穴和章门穴之间); 同时左胯外腆,用左胯去推右肩,左侧的环跳找右侧的肩髃、肩井。(如果左屈 的幅度大,左肩髃、左肩井就与左环跳连起来了)。左侧放松向右一拱,右侧的 环跳、肩髃就象弓一样张开了,气也随之充斥起来。右侧屈时则相反。

这里又涉及两边的气脉相互转换的问题,有个经脉交叉的平衡,它和一般的 经络路线不一样。这个动作大家平时要多练。

第七节转球 动作路线

接前式,两手持球,如接发篮球状,置于额前。(图 36,图 37)1 由右螺旋向左划立“8”字八次。(图 38,图 39,图 40,图 41,图 42,图 43)2 由左螺旋向右划立“8”字八次.(图 43,图 42,图 41,图 40,图 39,图 38)练习要领 练这节功时手上不用转球了,而是拿着球画“8”字。注意不是面子面的“8”字,而是以天突为中点像拧麻花一样画立体的“8”字。前面我们在转球时是拿球的直 径,这里是像打篮球传球时那样拿半个球。一开始用手指拿球,熟练后加大难度,用手心拿球。先从右边下来,往外翻,到了“8”字的右上角再往外翻,向左画弧下来,到 了“8”字的左下角再翻过来,下来之后往里扣,球变成往里……要注意这个翻。在转动过程中,小臂会交替地竖立,这时要注意,不能让小臂外撇,以致使球超 出肩外,因为那样做在武功上用处不大,而且太费劲。一开始转大点,以后慢慢 越转越小。熟练之后,肩和肘都会转起来,这在武功里边是很有用处的。这么转 也是为了很好地练螺旋,使我们身体轻灵,周身灵活。如果把腿放松点转“8”字 时也可以做到一动无不动。

练太极拳一开始腰为主宰,以腰带手,或叫以身带手,练到一定程度,要以 手带身。练这节功要用手带着臂和肩来动。转太极球一开始就让你不知不觉地练 以手带身,将来打拳练以手带身时,气就容易整。这样练就走了捷径。

第八节收式 动作路线 接前式,反向揉球,下降至心口,收脚并步。(图 44)1 一边反向揉球一边划圆,按右下左上方向,由大到小,转九圈。转第一圈 时上至心口,下至耻骨。(图 45)九圈后置于肚脐前。脐前揉球,正、反各八次。(图 46)3 安静片刻,分手还原。(如图 1)附记:在做以上各节动作时,要连续揉球(第七节除外),两眼始终注视球的 转动(做晃头和侧屈动作时除外)。练功要领 收式和起式路线刚好相反。做完前面七节功,最后要把气收回来。在围着肚 脐转球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或目似垂帘,手在外面转,你要想着球(把球想得 小一点)在肚子里面转,由大到小,慢慢转到当中来。到最后停在当中(正对肚脐),好像两手在两肾之间揉球。练完一套功,像种庄稼一样,到秋天要收获了,我们 要把气收往命门,因为“命意源头在腰隙”,那儿是个根本点。精神要集中,要安 静,养气的时候,手不动,安安静静注窟里面那个“球”在微微地“呼吸”。

这套功很好练,一说就会。但是我们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动作,而且要很好地 运用意识,在练每节功的时候,意念都跟得很紧,那就难了.所谓跟得紧,一是 对大动作跟得紧,二是对手上转球跟得紧,三是在做每个动作的时候,对里边这 个肌肉动带着气动要跟得紧。另外你要把周身前后左右都照顾到,用意念把人体 这个大气柱都充上。有人讲:“我怎么一练功就想别的事?”有这么多练功的内容,你的脑子还不够使唤呢,你还有机会想别的事?你只要特别认真地注意练功的内 容,体察这几方面的东西,神就不容易跑.当你练功经常容易跑神的时候,你就 安安静静地揉球,可以慢揉,也可以快揉,慢揉时体会里面,快揉时体会两面手 的相互交替。

练功时有这个球和没这个球感觉不一样。以前怎么没想到这个东西呢?因为 以前我们的主要学员是病人,得让他们好病。如果他们光注意球,意念当中就会 忘了抗病,忘了“要正常”。你看我们那时候解释“八句口诀”,顶天立地是上下的,形松意充是前后左右的,这一顶天立地,上下前后左右都有了,头顶到了云彩里 面,脚踩到地底下去了,形松到了天边。为什么往天边想?让他不着于形,不着 于气,把意念往外一开,把病气带出去,快点好病。我们现在练太极拳,得把神 气练足,把气聚起来,意念不能放那么远。我们现在没那么多病气需要往外放,不能放到天边去,就放到五尺左右,好像有个筐把自己筐起来了,筐里面都是满 满的气。这样运用意识,气的浓度更大,收气时意念更强。

太极球第二套

第一节起式

[动作路线] 预备式: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两手持球于体侧,心静体松,呼吸自然。球沿腿两侧向下,至膝,两球向前向下合。膝盖内收;球沿腿前面向上,至胯外分,至体侧京门穴,沿肋弓向体前合,于胸口,两球相合,上升至锁骨外 拉,向上,经两耳侧升至头顶上方相合,上撑,然后于体前下落,至胸,沿肋外 分,拉至体侧京门穴。左手左球向前至肚脐前;右手右球向后至命门前,两手掌心相对,顺时针 转 8 次;然后,逆时针转 8 次。尔后,两手两球拉至体侧。左手左球向后至命门前;右手右球向前至肚脐前,两手掌心相对,顺时针 转 8 次;然后,逆时针转 8 次。尔后,两手两球拉至体侧。至体侧京门穴,两手两球正转 8 次;然后,反转 8 次。

第二节前冲螺旋

[动作路线] 接上式,两手两球沿肋弓向前向上合,于胸前相合,手心向下。右脚外撇 45’,左脚向前上半步,目视前方。两球两手两臂,正旋前冲,身体随之做前后轻晃 8 次。之后,翻掌心向上,反旋前冲 8 次。收左脚,外撇 45’,右脚向前上半步,目视前方。两球两手两臂,反旋前 冲,身体随之做前后轻晃 8 次。之后,翻掌心向下,正旋前冲 8 次。收右脚,两 脚并拢。左手正旋向前于体前,右手正旋落于体侧腰际。翻掌单臂前旋,右手右球 从左手左臂下方旋出,于体前;左手左球落于体侧腰际,如此 8 次。之后,左手 左球于体前,右手右臂于腰际,翻掌单臂前旋,右手右球从左手左臂上方旋出,两手掌背相对,左手左球落于体侧腰际,右手右球旋至体前,如此 8 次。两手两球收至胸前相合,两脚并拢。

第三节上冲螺旋

[动作路线] 1 接上式,两肘上抬,两球两臂正旋上升,至头顶上方,上撑,然后下落,如此 8 次。然后,翻掌心向上。两肘上抬,两球两臂反旋上升,至头顶正上方,上撑,然后下落,重复 8 次。然后,两肘抬平,两球相合于胸前,手心向上。

第四节下冲螺旋

[动作路线] 1 接上式,两肘向下,两球两臂反旋向下,上升至胸,两肘抬平,如此 8 次。然后,翻掌心向下。2 两肘向下,两球两臂正旋向下,之后,两肘上升至胸,抬平,如此 8 次。然后,两肘抬平,两球相合于胸前,手心向下。

第五节侧冲螺旋

[动作路线] 1 两肘下垂,两球两臂分开向两侧正向螺旋,然后,反旋收至胸前,相合,肘抬平,如此 8 次。之后,两球拉开至体侧,两肘下落,手心向上,反旋,然后 正旋回收,如此 8 次。之后,反旋伸至两侧,划弧前合,如此 8 次。之后,合于 体前,然后划弧外开,如此 8 次。之后,再划弧前合,如此 8 次。之后,合于体 前。两球相合于体前,然后分开;肘划弧,球不分开,如此 8 次;同样,内合 8 次。之后,两球平拉至胸前。

第六节单臂转球

[动作路线] 1 接上式,右手右球背于体后,左脚向左跨一步,两脚平行,左手左球正向 划圈转球,如此 8 次。之后反向划圈转球,如此 8 次。左手左球背于体后,右手右球拉至体前,正向划圈转球,如此 8 次。之后,反向划圈转球,如此 8 次。

第七节双臂转球

[动作路线] 1 接上式,以右手右球为正,两球两手开始同时逆向划圈转球,如此 8 次。2 以左手左球为正,两球两手开始同时逆向划圈转球,如此 8 次。

第八节收式

[动作路线] 1 接上式,身体站直,两脚并拢,两球收至胸前相合。肘上抬,两球经面前上升至头顶正上方,上撑,同时提脚震气,脚后跟: 提—提—提!落!然后两球经面,下落至胸外拉,经两侧大包穴向外掏出,两臂 向后向前向上,合于额前,两球相合,下落到胸口,沿肋弓外拉至体侧京门穴。3 左手左球向前于肚脐前,右球右手向后于命门前,两手掌心相对,正转 8 次。之后,反转 8 次。然后,两手两球拉至体侧,左手左球向后至命门前,右手 右球向前至肚脐前,正转 8 次。之后,反转 8 次。然后,两手两球拉至体侧京门 穴,正转 8 次,之后,反转 8 次。然后,两手两球下降,落于体侧。全身放松,安静片刻,结束收功。附记:太极球第二套由于编创过于简明,所以,暂未附注练习要领和练习图 解于后。只要依动作路线认真练习,即可取得健身奇效!

第二篇:健身气功·大舞功法教学

-----------------健身气功—大舞

健身气功—大舞

大舞简介

健身气功大舞功法源流

大舞产生的时间:――唐尧时期,距今约5000年。

大舞产生的地点:――我国中原地带。

大舞产生的重要原因:――民气郁瘀,筋骨瑟缩不达。

解决筋骨瑟缩不达的方法:――以舞宣导,以通利关节。

大舞之定义:――有意识地、自觉地、以促使疾病康复为目的,利于宣导之舞为大舞。

健身气功大舞功法特点:

以舞宣导,通利关节;以神领舞,以舞练形;

古朴大方,外动内舞;身韵圆和,意气相随;

刚柔相济,鼓荡气息。

健身气功大舞功法基本要求:

精神放松,气定神敛;呼吸自然,气随形运;

刚柔相济,柔和圆润;神韵相随,应律而动。--------------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预备式:自然站立,下颌微收,头正颈直,竖颈舒胸,周身中正,唇齿合拢,吞尖放平,轻抵上腭,自然呼吸,面带微笑。

动作分解:两掌于腹前缓缓上托至膈肌,两掌外展,转掌心斜向上,弧线上举,两臂微屈,目视前上方,配合吸气,动作稍停。两臂内收,两掌下按,与肚脐同高,同时屈膝下蹲,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

注意事项:做预备动作时应注意百会上领,周身中正,呼吸自然,另外要松肩虚腋,腰腹放松,尾闾下垂,微微提肛,要气沉丹田,心平气和,面带微笑。--------------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功理作用:是使练习者气沉丹田,内安脏腑,外松筋骨,利于气血运行,为练功作好准备。同时,精神宁静,心静气屏,气定神敛。以有利于心理调节。

第一式 昂首势:

动作分解:左脚开步,两臂同时侧起,与肩同高,掌心向上,肘微屈,配合吸气,屈膝下蹲,抬头翘尾,沉肩坠肘,配合呼气。目视前上方,稍停。

两膝慢慢伸直,下颌回收,躯干伸直,两臂平伸,配合吸气。左脚收回并步,同时两臂向上环抱,两掌下按,同时屈膝下蹲,--------------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右式与左式动作相同,方向相反。本式动作一左一右各做一遍。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下蹲脊柱反弓时,以肩胛之间的神道穴为点,左右肩胛、头尾部均向神道穴收敛,可适度挤压,收敛挤压时肩胛稍前,头尾部稍后。下蹲时,要沉肩坠肘、压腕,使腕关节充分伸展。起身直立时,左右肩胛先松开,随之头尾部松开。

功理作用:昂首势通过脊柱重复反弓的动作,可以有效牵引椎肩关节,通过下蹲和刺激神道穴,能够增强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同时,对脊柱、心、肺有较好的调理作用。另外脊柱反弓和伸展胸、腹有利于改善胸、腹腔的血液分布。

第二式 开胯势

动作分解:左脚向左前方上步,成弓步,同时两手侧起至头顶前上方,右脚上步成丁步。两手同时下落至额前,屈膝下蹲,--------------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右腿外旋,臀部左摆,两臂弧形外撑,左臂与肩同高,右臂至右上方,右掌心对玉枕穴,配合呼气,目视左手。左膝伸直,右脚向右前方上步,成弓步,两臂同时侧起至头顶前上方,肘微屈,配合吸气。左脚上步成丁步,屈膝下蹲,左腿外旋,臀部右摆,两臂弧形外撑。

本式动作上两步为一遍,退两步为一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进、退各做一遍。最后一个左丁步开胯后,左脚开步,与肩同宽,两臂平伸,向上环抱,配合吸气。两掌下按,屈膝下蹲,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向一侧摆臀时,另一侧腿外旋要充分,两臂展开时肩胛要向左右拉开,臀部左右摆动时,要以胁肋部协调引伸,带动尾椎至颈椎逐节拔伸,脊柱侧屈伸时,动作幅度要根据练习者柔韧能力而定。

功理作用:开胯势通过开合、旋转来拉伸肩、髋,可以起到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以点带面的作用。以通利关节,在开胯势,--------------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通过脊柱做侧屈、侧伸、两臂左右伸展,牵引胁肋部,配合大敦穴点地外旋,以起到舒肝理气,疏导气血的作用并增强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第三式 抻腰势

动作分解:右脚内扣,左脚外展,身体左转,提膝合掌,掌跟与

胸同高,左脚尖上翘,向左前方蹬出成弓步,目视前上方,两掌向前上方伸出,躯干前倾,下颌回收,上臂贴耳,目视前下方,配合吸气,动作稍停。右脚提踵,左膝微伸,手臂持续向上引伸。重心后移,左脚翘起,翘臀塌腰,挺胸抬头,两

掌收回于胸前,配合呼气。起身前倾,右腿慢慢伸直,左膝微屈,两掌向前上方伸出,右脚提踵,手臂持续向上引伸,重心后移,两掌收回于胸前。起身,左脚内扣,--------------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重心左移,右脚外展,身体右转,重复左边动作一遍,动作相同,但左右相反。

本式前伸后坐一次为一遍,先左边两遍,后右边两遍。右边第二遍最后一个动时右脚跟内扣,左脚跟内敛,两脚平行,同时,屈膝下蹲,两掌分开下按至肚脐,配合呼气,目视前方。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合掌时,两掌之间要成空心,前抻

时,手脚要两头用力,延伸牵引,手臂、躯干、后腿要成一直线,重心向后时,充分翘臀塌腰;上步时,要避免两脚前后在一条直线上;抻拉时,避免突然用力和强直用力,要松中有紧,缓慢柔和。

功理作用:抻腰势通过手脚两头缓慢持续抻拉,节节引开,抻筋拔骨,打开督脉,调理三焦,促进各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软组织的气血运行,塌腰翘尾、挺胸抬头,合掌收回于胸前,可调理任、督二脉和心肺功能。通过脊柱的反向牵拉,对颈椎、腰椎及下肢关节有良好的保健和康复作用。

第四式 震体势--------------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动作分解:两腿伸直,同时两臂侧起、平伸,配合吸气,目视前方。下蹲成马步,两臂下落,前臂内收,两掌与肚脐同高,配合呼气,目视掌心。

两手握固,从小指至食指依次抓握,收于肚脐两侧,两腿伸直,重心右移,左膝上提,脚趾上翘,先拳背相靠上提,然后拳面经耳门提至头顶上方,肘微屈,配合吸气;左腿放松下摆,同时两臂下落,由拳变掌,合谷穴,轻击胆经,两臂顺势侧起,左脚开步,身体右转,带动左臂向前,右臂向后划弧至正中线,掌心向上握固,配合吸气;屈膝下蹲,身体转正,左拳轮轻击下丹田,左拳眼轻击骶骨,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

两腿伸直,同时身体左转,两拳变掌,左掌向右,右掌向左伸出,身体转正,带动两臂划弧成侧平--------------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举,本式一左一右为一遍,共做两遍,动用相同,方向相反。第二遍最后一动时,两腿伸直,两拳变掌侧起,向上环抱,配合吸气,两腿屈膝,两掌下按,与肚脐同高,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提膝抬臂时,向上引腰,提膝的高度因人而异,提膝握固上提,要上下相随,下摆收髋送膝时,力量来源于动作惯性,手臂手臂向下敲击胆经时。要松肩坠肘引腕,敲击气海时和骶骨要同步,力量来源于手臂下落的惯性。

功理作用:震体势通过带脉和脊柱左右旋转增强腰部的灵活性,敲击胆经,震荡丹田、鼓荡正气、培补元气,使气有所运,精有所养,血有所行,以提高抗病能力。另外,通过躯干、四肢的惯性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作被动牵引,伸展关节,--------------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可使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得到牵拉,缓解长期过度负重引起的损

伤。对下肢关节有良好的保健康复作用。

第五式 揉脊势

动作分解:右脚内收成丁步,双臂左摆,目视左手,配合吸气。右腿外展,殿向左摆,身体侧屈,左臂摆至右上方,右手至左腋下,起

身向上向左抡臂,左右开步,右膝微屈,左脚内收成丁步,两臂经左下向右摆,目视右手,配合吸气。左腿外展,同时,殿向右摆,身体向左侧屈,动作稍停。本式一左一右为一遍,共做两遍。

第二遍最后一动时,左脚开步,两腿伸直,两臂成侧平举,向--------------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上环抱,两腿屈膝,两掌下按,与肚脐同高,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起脚及落脚时应轻起轻落,收髋提

膝时要以腰带动,两臂旋转摆动时,从腰至胸、从肩至手节节引动,手臂起时吸气,落时呼气,动作幅度应人而异。

功理作用:揉脊势动作,通过脊柱左右侧曲、伸展,增强脊柱关节周围韧带的伸展性、弹性和肌肉力量,以维护关节的稳定性,同时,脊柱的侧曲、侧伸和腿的外旋,还

有助于疏理肝气,宣发肺气。

第六式 摆臀势--------------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动作分解:从颈椎至尾椎逐节牵引,两掌下按,手背相靠,两腿伸直,提肘转指尖向上,胸前合掌。屈膝下蹲,目视前下方,保持头正颈直。向左前方摆殿推掌,两臂撑圆,配合呼气,目视左前下方。殿、臂放松还原至中正,配合吸气。向右前方摆殿推掌,配合呼气,目视右前下方。殿、臂放松还原至中正,配合吸气,目视前下方。

本式摆殿一左一右为一遍,做两遍。尾椎和两掌顺时针划两圈。头正颈直,向左摆殿,两掌左倾,目视左前下方。身体以尾椎为点,顺时针划平圆两圈。同时,两掌以腕为轴,以中指尖为点,顺时针划平圆两圈,目随划圈转势,至第二圈终点时,尾椎及两掌向前至中正线转正。尾椎和两掌逆时针划两圈,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逆时针划圈最后一动时,两掌分开,手指依次内收,旋腕,向后穿至肩胛骨下,掌心向后,指尖向下,两腿伸直,两掌下推至环跳穴,配合吸气。两臂外旋侧起,向上环抱,屈膝,两掌下按,与肚脐同高,配合--------------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呼气,目视前下方。--------------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向左或向右摆殿时,以尾闾为着力点,手与尾椎的方向一致,目随手走,摆殿时,动作幅度由小到大,不可强求。

功理作用:摆臀势通过摆殿动作,与尾椎带动脊柱再带动四肢运动,对脊柱及内脏起到按摩作用,可内安脏腑,增强腰、髋关节的灵活性。合掌旋转,对肩、肘、腕及掌指关节可起到按摩和牵拉作用,调理任、冲二脉及带脉。对腰腿劳损有保健、康复作用。

第七式 摩肋势

动作分解:两腿伸直,同时,两臂侧起,配合吸气,目视前方。左脚内扣,身体右转,右脚外展翘起,两臂立方体抡臂,俯身,左掌尖贴右脚尖,右臂至后上举,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

右掌收至腋下,掌根沿腋中线推摩,划弧上摆前伸,左掌弧线上

提至腋下,同时,右脚后退成左虚步,身体左旋,配合呼气,目视右手方向。

左脚后退,身体右旋,左掌推摩前伸,右掌上提至右腋下,退四步。--------------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第四次退步、摩肋结束时,右脚翘起,身体前倾,左掌下按右脚尖,右臂至后上举。起身,右脚内扣,左脚外展翘起,身体左转,带动两臂立体抡臂。

俯身,右掌心贴左脚尖,左臂至后上举,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本式左边退四步,右边退四步,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一遍。右边最后一动时,左脚内扣,右脚跟内敛,起身转正,带动两臂平伸,然后向上环抱,配合吸气,屈膝、两掌下按,与肚脐同高,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左右旋转要以腰带动胁肋部,推摩要节节贯穿,连绵不断。本式要求身体的协调性较高。在开始练习时,可把动作分解练习。

功理作用:摩肋势通过抡臂、攀足和腿的屈伸,可增强肩关节的灵活性和下肢的柔韧性,通过两手对两胁大包穴的按摩及脊柱的左右拧转,可促进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功能,这一式动作,对身体协调性要求较高。通过练习,可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第八式 飞身势

动作分解:左膝提起,同时,两臂侧起,配合吸气,目视前方。左脚向左前方上步,两臂向前下方下落,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重心左移,右膝提起,脚尖向下,同时,两臂侧起,配合吸气,目视前方。

右脚向右前方上步,两臂下落,上四步,动作相同。第四步是右脚落在左脚内侧,两膝微屈,两臂下落,两腿伸直,左臂划弧上举,--------------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右臂弧线下摆,躯干右转,左臂外旋,右臂内旋,向右后转势,躯干回旋,带动左臂内旋,右臂外旋至侧平举,屈膝下蹲,两掌下按,目

视前下方。

退步重复以上动作,且先右脚。本式上四步做一遍,退四步做一遍。退步最后一动时,躯干回旋,右臂内旋,左臂外旋至侧平举,掌心向上。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在身体起伏,上步和退步时,脊柱在前后方向有小幅度儒动,两臂划弧

要连贯、轻松自然,上步、退步要平稳,配合呼吸,两脚并拢后不移动,躯干充分向左或向右旋转时,两臂要上下牵拉旋转,旋转动作以脊柱为中心,头要平转,动作缓慢。

功理作用:飞身势通过两臂带动全身的气血升降,脊柱的前后儒动和左右旋转,牵引三焦、任督二--------------健身气功-----------------健身气功—大舞

脉、带脉等周身的经络,直到理顺全身气血的作用,为收势作好准备。通过胸腹的上提、和下落按摩内脏。脊柱旋转刺激中枢神精和神精根,牵引内脏,对脊柱的小关节有理筋整骨,通络活血作用。

收势

动作分解:两臂向上环抱,配合吸气,目视前方。两掌下按,与膈肌同高时转掌心向内,两掌向下,配合呼气,目视前下方。

本式上抱下按为一遍,共做三遍。第三遍最后一动时,两臂放松,自然下落,目视前方。

注意事项:做这一式时应注意手臂环抱、引气归元时,以下丹田为中心,要有内敛之势,掌心对下丹田时,动作稍停;动作宜松、柔、自然流畅,心静体松,气定神敛。

功理作用:收势的作用是使练功者收敛心神、引气归元。--------------健身气功

第三篇:“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源流

“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源流

八段锦的“八”字,不是单指段、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循环运转。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八段锦导引法”所讲:“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锦”字,是由“金”“帛”组成,以表示其精美华贵。除此之外,“锦”字还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由于立势八段锦更便于群众习练,流传甚广,“健身气功?八段锦”以立势八段锦为蓝本,进行挖掘整理和编创,因此,本书重点对立势八段锦的源流和有关情况进行分析介绍。

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著《道枢·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但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没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之后,在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才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其文已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明清时期,立势八段锦有了很大发展,并得到了广泛传播。清末《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其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从此,传统八段锦动作被固定下来。

八段锦在流传中出现了许多流派。例如,清朝山阴娄杰述八段锦立功,其歌诀为:“手把碧天擎,雕弓左右鸣;鼎凭单臂举,剑向半肩横;擒纵如猿捷,威严似虎狞;更同飞燕急,立马告功成。”另外还有《易筋经外经图说·外壮练力奇验图》(清·佚名)、《八段锦体操图(12式)》等。这类八段锦都出于释门,僧人将其作为健身养生的方法和武术基本功来练习。

总的来看,八段锦被分为南北两派。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站式动作的,被称为南派,伪托梁世昌所传;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被称为北派,附会为岳飞所传。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会的传人无文字可考证。

八段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创,尚无定论。但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左右开弓似射雕”“背后七颠百病消”相似。另外,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辑录的《养性延命录》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动作图势。例如,“狼距鸱顾,左右自摇曳”与“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相似:“顿踵三还”与“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相似:“左右挽弓势”基本与“左右开弓似射雕”动作相同:“左右单托天势”基本与“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相同:“两手前筑势”基本与“攒拳怒目增气力”动作相同。这些都说明八段锦与《导引图》以及《养性延命录》有一定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民体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唐豪、马凤阁等人编著的《八段锦》,后又组织编写小组对传统八段锦进行了挖掘整理。由于政府的重视,习练八段锦的群众逐年增多。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八段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我国大专院校课程。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八段锦理论的发展,丰富了八段锦的内涵。

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

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

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

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

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第四篇:健身气功八段锦口诀 八段锦功法

健身气功八段锦口诀 八段锦功法【图】

八段锦分解图示

八段锦:健身气功八段锦口诀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气功动功功法。八段锦由八节组成,体势动作古朴高雅,故名。八段锦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

八段锦的体势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穿内衣锻炼。站势运动量大,适于各种年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锻炼。

《八段锦》动作口令 预备式口令

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头正身直腰松腹,两膝微屈对足尖,双臂松沉掌下按,手指伸直要自然,凝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两手托天理三焦口令

十字交叉小腹前,翻掌向上意托天,左右分掌拨云式,双手捧抱式还原,式随气走要缓慢,一呼一吸一周旋,呼气尽时停片刻,随气而成要自然。左右开弓似射雕口令

马步下蹲要稳健,双手交叉左胸前,左推右拉似射箭,左手食指指朝天,势随腰转换右式,双手交叉右胸前,右推左拉眼观指,双手收回式还原。调理脾胃单臂举口令

双手重叠掌朝天,右上左下臂捧圆,右掌旋臂托天去,左掌翻转至脾关,双掌均沿胃经走,换臂托按一循环,呼尽吸足勿用力,收式双掌回丹田。五劳七伤往后瞧口令

双掌捧抱似托盘,翻掌封按臂内旋,头应随手向左转,引气向下至涌泉,呼气尽时平松静,双臂收回掌朝天,继续运转成右式,收式提气回丹田。摇头摆尾去心火口令

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两手攀足固肾腰口令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攒拳怒目增气力口令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背后七颠百病消口令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八段锦的练法:

一、站式八段锦(一)站式八段锦口决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颠百病消。(二)站式八段锦练法

1、双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托举数次后,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还原。

2、左右开弓似射雕: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身体下蹲成骑马步,双手虚握于两髋之外侧,随后自胸前向上划弧提于与乳平高处。右手向右拉至与右乳平高,与乳距约两拳许,意如拉紧弓弦,开弓如满月;左手捏剑诀,向左侧伸出,顺热转头向左,视线通过左手食指凝视远方,意如弓剑在手,等机而射。稍作停顿后,随即将身体上起,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胸前,并同时收回左腿,还原成自然站立。此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调换练习十数次。

3、调理脾胃须单举:自然站立,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同时右手下按附应。举按数次后,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还原至体侧。右手举按动作同左手,惟方向相反。

4、五劳七伤往后瞧: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头部微微向左转动,两眼目视左后方,稍停顿后,缓缓转正,再缓缓转向右侧,目视右后方稍停顿,转正。如此十数次。

5、摇头摆尾去心火:两足横开,双膝下蹲,成“骑马步”。上体正下,稍向前探,两目平视,双手反按在膝盖上,双肘外撑。以腰为轴,头脊要正,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左臂弯曲,右臂绷直,肘臂外撑,头与左膝呈一垂线,臀部向右下方撑劲,目视右足尖;稍停顿后,随即向相反方向,划弧摇至右前方。反复十数次。

6、两手攀足固肾腰:松静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朝上,向上作托举劲。稍停顿,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稍作停顿,将身体缓缓直起,双手右势起于头顶之上,两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

7、攒拳怒目增力气:两足横开,两膝下蹲,呈“骑刀步”。双手握拳,拳眼向下。左拳向前方击出,顺势头稍向左转,两眼通过左拳凝视远方,右拳同时后拉。与左拳出击形成一种“争力”。随后,收回左拳,击出右拳,要领同前。反复十数次。

8、背后七颠把病消:两足并拢,两腿直立、身体放松,两手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掌指向前。随后双手平掌下按,顺势将两脚跟向上提起,稍作停顿,将两脚跟下落着地。反复练习十数次。

二、坐式八段锦(一)坐式八段锦口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尽此一口气,意想体氤氲。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口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任督慢运毕,意想气氤氲。名为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去病又强身。(二)坐式八段锦练法

1、宁神静坐:采用盘膝坐式,正头竖颈,两目平视,松肩虚腋,腰脊正直,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静坐3-5分钟。

2、手抱昆仑:牙齿轻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时即咽下,谓之“吞津”。随后将两手交叉,自身体前方缓缓上起,经头顶上方将两手掌心紧贴在枕骨处,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时枕骨后用力,使后头部肌肉产生一张一弛的运动。如此行十数次呼吸。

3、指敲玉枕:接上式,以两手掩位双耳,两手的食指相对,贴于两侧的玉枕穴上,随即将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然后将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弹力缓缓地叩击玉枕穴,使两耳有咚咚之声。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数次。

4、微摆天柱:头部略低,使头部肌肉保持相对紧张,以左右“头角”的颈,将头向左右频频转动。如此一左一右地缓缓摆撼天柱穴20次左右。

5、手摩精门:作自然深呼吸数次后,闭息片刻,随后将两手搓热,以双手掌推摩两侧肾俞穴二十次左右。

6、左右辘轳:接上式,两手自腰部顺势移向前方,两脚平伸,手指分开,稍作屈曲,双手自胁部向上划弧如车轮形,象摇辘轳那样自后向前做数次运动,随后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后作数次环形运动。

7、托按攀足:接上式,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双手作上托劲;稍停片刻,翻转掌心朝前,双手作向前按推劲。稍作停顿,即松开交叉的双手,顺热作弯腰攀足的动作,用双手攀两足的涌泉穴,两膝关节不要弯曲。如此锻炼数次。

8、任督运转: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以意引导内气自中丹田沿任脉下行至会阴穴接督脉沿脊柱上行,至督脉终结处再循任脉下行。

第五篇:健身太极球简介

健身太极球简介

庞明

健身太极球是指新编创的用球做练习器械的健身套路,属太极健身系列。实践证明:练之有显着的强健身心的作用。现在公开传授的有健身太极球套路两套、基本功和形神庄。

在传统武术和太极拳里,曾有过以球做练功器械的先例。且有石球、铁球、木球、纸球的不同。而且已形成完整的独立功法,并且以之做练习掌力、指力、臂力或做练暗器的辅助功。太极拳更是以之作旋腕,旋臂及练螺旋劲的辅助功。往往结合着野马分鬃、倒撵猴来练习。健身太极球和形神庄是依据太极理论(并参照了混元整体理论),结合太极拳、内家拳内功的练功的练气要求,编创的新型健身方法。它通常做为健身的独立功法来习炼,也可依个人需要做为太极拳(或其它的内家拳)的基础功或辅助功来习练。

健身太极球有如下特点,即高效、简易、合理,安全。高效

可使练习者很快进入太极健身运动中练形、练气、练意、练劲的角色。而练太极拳最关健、最实质的要求基本上可以用五个宇来概括,即松,柔、轻,灵、整。

松包括松形和松神。松形关键是松腰,因为形主宰于腰。一股所讲的松腰指腰前后左右要有一定的恬动度,没有像我们那样讲脊柱那儿的松法。练太极拳时的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松沉。身体放松之后,感觉很沉,练习时感觉胳膊、腿像灌了铅一样,抬不动。把胳膊轻轻地放在别人身上,别人感觉压力很大。俗话说死人沉,死沉死沉的。活人好搬,一百斤口袋好搬,一个刚死的人,软绵绵的,虽然还是一百多斤,搬起来却特别费劲。

放松是要松沉,可练太极拳动作又要轻灵,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动作要柔。柔不是柔软,而是柔韧,柔中有韧,拉之不断,压之反弹。用柔韧把松沉和轻灵这对矛盾统一起来。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有运动思维,动作时不会用力,按理说他应该有功大,实际并没有。民族舞蹈演员跳舞时不用力,他们练一辈子也没有出功夫。

一般人身体放松不用力时,往往不是空瘪(处于静态时),就是空描(做动作时)。所以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还须加上些具体内容,即意念明确地贯注到动作中

去。从而使动作呈现出轻灵。动作轻而不浮,轻而灵,这就需要用意念贯注形体。

灵是灵敏之意。动作(发放信息)要灵,感知(接收信息)也要灵。

要想达到以上要求,那就需要运用“形松意充”这句口诀。形体要放松,意念要充斥周身。“形松意充”把松、柔、轻、灵都贯穿在里边了。胳膊放松后,意念贯注到里面把它充斥起来,这样静止时很沉,动作时很轻灵。练太极拳时里面要有内劲充着,整体上是柔,局部是刚。内家拳多讲弹簧劲。一个铁块,里外都是实的,它只有刚,没有柔。弹簧外面是螺旋形,有很强的张力,这是它的刚;里面是空的,这是它的柔。弹簧整体上是柔的,你把它往哪边掰,它就住哪边弯,可局部是刚的。我们应从中悟出练功的道理。

练太极拳要整,身形要整,四肢与躯干要整,动作要整,神气要整。有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如练大极拳要求两膊相系,两掌相顾,两肘相连,上下相随,这一切都是为了整。我们以前曾经讲过用三圈相摞练整体性,实际不仅有人体上、中、下的三圈,周围还有三圈,手是一圈,肘是一圈,身是一圈。上中下三圈相摞,然后腰一动.带动周围的三圈。然而这一切对初练大极拳的人来说,是难以领会其真正含义与要领的,所以一般习练者,只能简单地从事练架子的形体锻炼,不知如何练气、练意,更不知如何练“内劲”。在编创时,健身太极球就有意针了这一现实。它可以使习练者很快地进入练太极拳全方面脚色,讯速领悟太极功能状态。

健身太极球的练功器械我们选择了气球(形神庄健身法在习练时不使用器械),鉴于气球轻而柔,练时易于体会用意不用力,而呈轻灵气态;另—方面,气球的柔和弹性感,易强化人的气感;另外不停地揉球,能促成精神的集中,这三者有助于把我们的知觉运动(或觉知运动)从自然状态变为自觉状恋。像感觉和运动这样的生命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它在不练功夫的人身上是自然进行的。练功夫,尤其是练太极拳,要主动的从内部进行活动,要感觉到生命运动的每个过程,从自然走向自觉。但是很多人练拳多年也没能自觉、主动地掌握觉知运动,达到懂劲的程度。我想这是因为没能真正掌握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的缘故。尽管练健身太极球是以健身而非技击为其目的,但对“懂劲”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不仅竞技时要懂劲,而且练习时也要懂劲。我们可以用懂劲这种功能来指导自己的健身实践,以克服身体里面的不足。

这两套太极球各有侧重。第一套太极球主要练松沉、轻灵和整体性,辅以螺旋(第七节)。第二套太极球主要练螺旋,辅以整体、轻灵。太极拳最突出讲螺旋劲。如陈派太极拳要求在练拳时胳膊、腿都要转动。可是刚开始练拳时,顾了转就练不了拳,练了拳就顾不了转。我们则专门安排动作来练习旋转。把第二套太极球练熟后,出手即螺旋。这两套太极球均刻意将太极拳的基础和基本要领都融进去了,不仅有助于健身实践,而且利于太极竞技尝试。

此外,健身太极球(和形神庄健身法)还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练这两套太极球,乍看起来似乎运动很小,其实不然,它锻炼非常全面,关系全身各个部分,很多动作都是“一动无不动”的全身动作。所以 ① 练这两套太极球不仅很快就能掌握太极健身运动的练习要领,而且内气发动得比较快,促进经脉的气血流通,从而为健身祛病奠定了雄厚基础。练此方法时很多人都会微微出汗,但却不会有一般运动时伴随的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现象。从智能气功或传统中医的立场来看,是营卫调和,阴阳既济的表观。传统医学(即中医)所说的“气血流通,百病不生”的道理,可以在这里得到体现。② 第一套太极球以练松腰为主要对象。这一方面为太极拳的腰为主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腰为肾之府,练此功,对强腰壮肾有巨大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智能气功认为肾与元气有着直接关连,这一切均对人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3)练螺旋劲是练形气神整劲的有效方法,第二套太极球把认为人们难以把握的螺旋劲通过球的运作,将左右、上下、前后各方向(包括混合)的螺旋劲简单化。故能通过短时习练,就能体会到螺旋劲的实质,为进一步练习太极健身方法打好基础。简易

这里所说的‘简”是简便,“易”是容易。所谓简便,一方面是动作简单,每套功只有八式动作,内容单纯,而且这些动作多是日常生活中习惯的动作;一方面练功方便,不受环境、场地等条件限制。所谓容易是指易教,易学、易练。真可以说是一讲就懂,一教就会。合理

如前面介绍,健身太极球在编创时一方面是根据传统太极理沦,一方面还参考了混元整体理沦,使得这套健身方法的理论依据更加细腻,合理。因为混元整体理论是对传统气功理论的元气论、气化论进一步的发展,曾接受近现代

科学实验多层面的检验,使传统功法中的“虚无缥缈”的气初步摆脱了神秘的境地.而且强调意气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气一而动志”“志一而动气”以及“气随意行”、“气缘心注”、“气缘心生”等等的道理。使太极健身方法所提及的“意到气到”等理论得到进—步的发挥。安全

健身大极球是动作和缓的周身运动,动作安排既合乎武术要求,也符合气功、中医以及现代医学的规范,所以练起来安全可靠,没有任何副作用,适合老、少、体弱以及健康者的练习。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它还可以做练太极拳技击的基础功来锻炼。有不少人在练习一段时间健身太极球后,再练太极拳时,觉得另有一番韵味。

太极球基本功

健身大极球基础是揉球,采用单球来练习。因此,太极球的基本功相对而讲也就指的是:揉球。《小儿推拿秘旨》上讲,手掌心(指根和掌根之间)有十八卦,在小儿推拿科里,不论给小儿治什么病都是先运这个八卦。一般看左手(实际两个手是一样的),上面是南,下面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按以上方位分布着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揉球时用两手的八卦拿住球直径两端,大拇指柱外这么转叫外转(或正转),大拇指往内这么转叫内转(或反转).要把球转正。可以在球上做个标记(如气球的球嘴本身就是标记),揉球时,精神集中,集中目力注意标记(第三节的晃头动作除外),使标记始终处于两手中间而不左右偏移,这样能不知不觉地把丹田气和肢体结合起来。

揉球时要注意锻炼整体性、螺旋劲和轻灵。

揉球时两手和球是一个整体,两臂是一个整体,两手,两臂与身体是一个整体。怎么练整体性和螺旋劲呢?第一,要求揉球时不光用手腕动,连肘带肩都跟着动,这样两臂慢慢会形成螺旋动作。如正转时肩往外翻,肘往下沉,手腕往外翻,这是一个大的螺旋,另外还有很多小螺旋。形体要放松,动作要慢,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这个螺旋劲是怎么从背到肩到肘到腕传过来的。在练坐功的时候揉球,放松之后,连腰两侧的肌肉,骶棘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等肌肉,都在动。仔细地体会,正转时和反转时肩周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正转走上面多,反转走下面多。这和解剖学的内容有关。第二,要求体会走指

一一从小指到拇指、从拇指到小指逐指动,小指或拇指带动一拧,带着掌动。第三,要求被动转的这只手掌心往外吐,主动转的那只手掌心往内含。两手要想成为一个整体,必须这么一吐一含地交错转动。也可以先不管臂的旋转,就光转球。把臂稍伸直点,两臂放松,腋窝空虚,转球的幅度大点,但要轻而慢。做这个动作不怕抬肘,只要不耸肩就行。肘往上抬,同时往外张,腋窝就开了,肩井也容易下塌。这样揉球,感觉肩动能带动腰动,背部的肌肉和前面的胸大肌、前锯肌都在动。这是一个整体转动的整劲,要全神贯注地体会它。

太极球本身就是从整体练,练整体性,也符合太极拳的根本要求----意识支配下的整体协调运动。怎么练整体性?意识里边发出整体综合信息,同时支配身体的不同部分,使之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整体动作。练第一套太极球时两手转着球,同时还要做别的动作。一开始往往顾此失彼,顾了转球,顾不了大动作;顾了大动作,顾不了转球。好比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当头脑发出命令时,眼、手、脚、腰等各个动作不能协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老是栽跟头。一旦各个动作协调好了,它们就体现出整体性。所以我们在练太极球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精神统一。一开始对有些动作不习惯,等熟练之后,不仅要有形体动作,同时还要体察动作是否符合要求,里面有什么变化,像练武功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样,在做动作的同时,意念要把身体前后左右都照顾到。要做到这点,神气必须充足,否则会觉得累。太极拳要求两膊相系,两肘相顾,两手相照,上下相随,以腰带动,全身要形成一个整体.在转球的时候你要认真体会两膀、两肘、两手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的,有什么感受.我们只要反复练,反复体会,就能体会出很多东西。

揉球时怎么练轻灵?转球时掌心的含吐动作要小而细,气就会发生变化。一般气球表面较光滑,和手接触得比较密切,如果手上再有点汗,一动它就响。不能让它响,怎久办呢?用意不用力,手要轻,把意念贯得很足。放松着转,像小孩玩球一样。注意手在接触球时的感受,手和球的接触面要小,不要挤它,只轻轻碰那么一点。过去讲,用气催着球转。用竟不用力,意念一动,球就转。开始时,不可能做到用意气催着球转,而是通过意念和手的运动密切结合来实现。练时手用力太大球不容易转,用力太小球也转不了或掉下,所以必须意与力适中才能使球不停的转,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做到用意不用力,而呈现出轻灵。以前有个练八卦的老师,是给戏子扮妆的,他的手特别细软.他是怎么练的呢?

揉纸球,好像它就是一张脸,不能把它揉破了。过去练纸球一般不怎么多转,而是拿着球大晃,有的纸球特别薄,稍不注意,它就破了。所以手要特别轻,不能加压力。这就是练用意不用力,意念根充足,形体很放松,力量很小。这样练慢馒就轻灵了,柔里边也会出来韧劲。

不要用整个手掌捂着球转。指尖放松翘起(这样有助于打开劳宫穴),手指不碰球,用掌心贴着球转。揉球时有一千支点和一个动点,支点和动点交替变供。支撑手掌心外吐,以掌心为支点;动力手内含,以掌心周围为动点。支点和动力圈越来越小,手越来越轻柔。用力越小,意念越足。

这样练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整体性增强了。右掌一推,感觉推到左掌上去了。要注意,揉球时主动转的这只手和球之间有个着力点(掌心周围),这只手本来是往外推的,可掌心要内含回收(被动转的那只手掌心外吐往外推),使外面的气往回走,手与(臂和身体)里面的气连成一个整体。推中有含,含中有推,要这样整体地体会揉球。

一开始有意地做含吐反而不好体会。先明了这个道理而不管含吐,肩、肘、腕放松,至少要让肩动起来,这样放开了去练,久而久之,自然能体会到含吐。两手和球是一整体,这个手转,那个手停,一动一静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即太极。太极是一个圆,里边是实,是体;外边这个圆是虚,是用。揉球时用中心点来支撑,用外边那个圆来转。慢慢体会,意念转到球里面的“S”线上去。太极球真正的活力点就在这个“S”线上,一阴一阳总在“S”线上变化。球里面有无数的“S“线。可你不能想无数个,只能结合自己的动作来想。如,在球体当中,以两掌心之间为直径的平面有无数个,每个平面都有一个“S”线,球里面密密麻麻都是“S”线,你可以先想一横、一竖那两个面上的“S”线。揉球一开始用掌心转,以后用指尖转,最后用中指尖转。用中指尖转时,有大拇指辅助就够了,一般食指帮助较少。如果食指伸直不动,其他手指一动,气就从食指尖往外贯。这样转,手指会变得越来越灵括,当然也就为深入练习太极球奠定了基础。

太极球通过转球来练腰的不同松法,把腰全面松开,同时练臂的放松。它看起来简单,可练起来出功夫快,松腰快。如果把它和直腿坐松腰法结合起来练习,松腰更快。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