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中国高铁工人的领跑者

中国高铁工人的领跑者



第一篇:中国高铁工人的领跑者

中国高铁工人的领跑者

2010年12月30日 03:35人民日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中国高铁从零起步,用5年时间,走完了世界其他国家40年的发展历程。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研发时速350公里、38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高铁的建成开通,到武广、郑西等十几条高铁投入运营,我国成为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技术最全面、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跨入了引领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高铁时代”。

从高铁的追赶者,到举世瞩目的领跑者,中国铁路人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用“中国速度”书写着民族复兴的光辉篇章。李东晓就是中国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

他1988年从天津铁路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热爱铁路,勤奋好学,26岁便挑起了司机长的重任,成为北京铁路局当时最年轻的司机长。他先后驾驶过多种不同型号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动车组。每次机车换型,李东晓都以一种永不服输的劲头,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机车工作原理,掌握机车操纵技术。铁路牵引动力的不断变革,提升了李东晓的综合素质,也锤炼着他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李东晓担当司机16年,驾驶机车安全走行108万公里,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他以理论、实作两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高铁司机。铁道部领导亲手将高铁“1号”司机驾驶证颁发给他。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李东晓作为首趟高速列车司机,驾驶着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成为名符其实的“驾驶中国高速列车第一人”。铁道部领导曾骄傲地向胡锦涛总书记介绍:“这是我们最好的司机。”

早在国外高速列车跑出时速200公里时,我国的旅客列车平均时速才62公里。追赶和超越世界速度,需要多项高科技成果作支撑,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者。先进的铁路技术装备与高超的列车驾驶技能,都是实现铁路高速度的必备条件。京津城际高铁调试期间,李东晓几乎天天待在动车组上。白天在车上苦练技术,晚上整理试验数据,经常通宵达旦。他多次徒步察看京津城际高铁线路,对沿线所有道岔、曲线、信号机、桥梁、坡度、风口等,都了如指掌。他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结合调试期间的200多次驾驶实践,不断细化完善操纵流程,成功创造了时速394.3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速”。

京津城际铁路作为世界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李东晓潜心钻研高速列车驾驶技术,积极探索,反复试验。他摸索总结出的高速列车操纵方法,写进了中国高铁司机的教科书。他提出的一系列高速列车操纵技术标准,成为高速铁路的“中国标准”。李东晓还积极参与高速铁路《技规》、《行规》的编写工作,先后提出高速列车行车规章建议150余条。2008年10月,在第二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李东晓一举夺得全路高铁司机第一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光荣称号。

中国高铁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司机团队,作为高铁司机“第一人”,李东晓深知自己有责任带好这个团队。他把自己的安全平稳操纵经验和体会进行整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采取办培训班、上车实作演练、结对子帮教等形式,帮助同伴们提高驾驶技术。在李东晓的悉心指导下,一大批业务能手走出京津城际高铁,走向各条高铁线路,成为中国高铁的中坚力量。

我曾多次添乘李东晓驾驶的机车,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中国高铁的赤诚和一丝不苟的责任心。东晓真诚地对我说:“没有中国高铁,就没有我的今天。每当我走进驾驶室,总有一种自豪感和沉甸甸的责任。”东晓的话说出了铁路人的心声,是伟大的时代成就了中国高铁事业,是中国高铁事业升华了新一代铁路人的人生价值。我们生逢其时,责无旁贷,使命光荣。

李东晓的先进事迹在铁路职工中产生强烈反响。2010年4月,我们北京铁路局开展了“十大领军人物”评选,李东晓以18万张选票名列前茅。无数网友为李东晓喝彩,他们纷纷跟帖写道:中国高铁为中国人长了脸,李东晓给中国工人争了光。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上,我国高铁的多项成果亮相世界,赢得了各国政要和世界铁路同行的高度赞誉。许多国家纷纷表示要与中国合作建设高铁,中国高铁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已经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让13亿中国人扬眉吐气。

到2012年,我国“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将形成规模,“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愿望将逐渐成为现实。我们不仅能够建设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也完全能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素质铁路职工队伍。正是千千万万个李东晓式的优秀铁路人,支撑起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伟业。在他们身上,传承着中国产业工人的优秀品质,闪耀着崇高的时代精神。他们代表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工人!

我们广大铁路职工正以李东晓为榜样,积极争做“东晓式职工”,大力弘扬“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精神,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铁路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我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中国高铁发展成就,介绍高铁司机李东晓的事迹,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

中国高铁从零起步,用5年时间,走完了世界其他国家40年的发展历程。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研发时速350公里、38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高铁的建成开通,到武广、郑西等十几条高铁投入运营,我国成为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技术最全面、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跨入了引领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高铁时代”。

从高铁的追赶者,到举世瞩目的领跑者,中国铁路人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用“中国速度”书写着民族复兴的光辉篇章。李东晓就是中国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

他1988年从天津铁路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热爱铁路,勤奋好学,26岁便挑起了司机长的重任,成为北京铁路局当时最年轻的司机长。他先后驾驶过多种不同型号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动车组。每次机车换型,李东晓都以一种永不服输的劲头,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机车工作原理,掌握机车操纵技术。铁路牵引动力的不断变革,提升了李东晓的综合素质,也锤炼着他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李东晓担当司机16年,驾驶机车安全走行108万公里,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他以理论、实作两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高铁司机。铁道部领导亲手将高铁“1号”司机驾驶证颁发给他。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李东晓作为首趟高速列车司机,驾驶着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成为名符其实的“驾驶中国高速列车第一人”。铁道部领导曾骄傲地向胡锦涛总书记介绍:“这是我们最好的司机。”

早在国外高速列车跑出时速200公里时,我国的旅客列车平均时速才62公里。追赶和超越世界速度,需要多项高科技成果作支撑,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者。先进的铁路技术装备与高超的列车驾驶技能,都是实现铁路高速度的必备条件。京津城际高铁调试期间,李东晓几乎天天待在动车组上。白天在车上苦练技术,晚上整理试验数据,经常通宵达旦。他多次徒步察看京津城际高铁线路,对沿线所有道岔、曲线、信号机、桥梁、坡度、风口等,都了如指掌。他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结合调试期间的200多次驾驶实践,不断细化完善操纵流程,成功创造了时速394.3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速”。

京津城际铁路作为世界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国内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李东晓潜心钻研高速列车驾驶技术,积极探索,反复试验。他摸索总结出的高速列车操纵方法,写进了中国高铁司机的教科书。他提出的一系列高速列车操纵技术标准,成为高速铁路的“中国标准”。李东晓还积极参与高速铁路《技规》、《行规》的编写工作,先后提出高速列车行车规章建议150余条。2008年10月,在第二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李东晓一举夺得全路高铁司机第一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光荣称号。

中国高铁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司机团队,作为高铁司机“第一人”,李东晓深知自己有责任带好这个团队。他把自己的安全平稳操纵经验和体会进行整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采取办培训班、上车实作演练、结对子帮教等形式,帮助同伴们提高驾驶技术。在李东晓的悉心指导下,一大批业务能手走出京津城际高铁,走向各条高铁线路,成为中国高铁的中坚力量。

我曾多次添乘李东晓驾驶的机车,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中国高铁的赤诚和一丝不苟的责任心。东晓真诚地对我说:“没有中国高铁,就没有我的今天。每当我走进驾驶室,总有一种自豪感和沉甸甸的责任。”东晓的话说出了铁路人的心声,是伟大的时代成就了中国高铁事业,是中国高铁事业升华了新一代铁路人的人生价值。我们生逢其时,责无旁贷,使命光荣。

李东晓的先进事迹在铁路职工中产生强烈反响。2010年4月,我们北京铁路局开展了“十大领军人物”评选,李东晓以18万张选票名列前茅。无数网友为李东晓喝彩,他们纷纷跟帖写道:中国高铁为中国人长了脸,李东晓给中国工人争了光。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世界高铁大会上,我国高铁的多项成果亮相世界,赢得了各国政要和世界铁路同行的高度赞誉。许多国家纷纷表示要与中国合作建设高铁,中国高铁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已经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让13亿中国人扬眉吐气。

到2012年,我国“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将形成规模,“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愿望将逐渐成为现实。我们不仅能够建设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也完全能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素质铁路职工队伍。正是千千万万个李东晓式的优秀铁路人,支撑起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伟业。在他们身上,传承着中国产业工人的优秀品质,闪耀着崇高的时代精神。他们代表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工人!

我们广大铁路职工正以李东晓为榜样,积极争做“东晓式职工”,大力弘扬“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中国高铁精神,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铁路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第二篇:学习《高铁工人》心得体会

最近,认真读了感动北车的《高铁工人》一书,感受颇多。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工人呢?这个问题不是的在我脑海中翻滚,也着实让我深思。

按照我国现在进行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对当前面临考验的观察思考,我认为新时期的高铁工人应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一、做一名智慧者。

董晓峰董事长说:“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这句话是对我们高铁工人发展前进的必然要求。高铁工人要广泛涉猎,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高铁工人在工作上才有可能精益求精,提高品质,打造品牌,闯世界一流高铁。才能树立在世界的顶峰。

二、做一名有人道、人格的人。

对于被选为铝焊接国际教师培养对象的孙斌斌来说:“春天正是她花儿开放的时候,秋天正是她收获的季节”。在德国的日子她为中国人争光,不扶公司的嘱托。圆满完成了任务并且获得国际焊接技士和国际焊接技师的荣誉。培养焊接技术就是有她的吃苦耐劳;有着不怕辛苦,集思广益,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长客的一名工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劳模事迹真的太多太多。

三、做一名反思者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将心态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现,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的心不甘情不愿,将自毁前程还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轨迹,()有的人成为业务骨干;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不被人知晓。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我认为我的工作态度,就应该是勤勉进取,决不能得过且过。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只有保证自己有了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走向成功。当然,我知道坚持这种态度很不容易,但只有这种态度成了我个人价值的一部分,才能体验到他人的肯定给我的工作带来的乐趣。

说到底,做新时期的高铁工人,就要积极地更新知识、观念和能力,去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高铁发展、热爱自己的工作,与高速铁路一起成长。

《学习

第三篇:中国高铁项目

从2008年中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运营通车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在建规模最大、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产品性价比最优的国家。中国高铁在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下,经历了从独立开发试验列车,到通过引进获得成熟整车经验,再到在新经验基础上自主研发全新整车的不平凡历程,走过了一段从制造走向创造、从探索走向突破、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崛起之路。今年10月以来,李克强总理在世界多个国家相继推介中国高铁,亲自吹响了中国高铁驶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号角!中国高铁已然成为共和国闪亮的外交名片,已然和载人航天、载人深潜、登月工程、超级计

算机、北斗卫星一起,成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就!

中国高铁“走出去”,必将深刻影响当代中国,必将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高铁“走出去”,将构建地缘政治新格局。中国陆地疆域广阔,陆地边界线2.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陆地接壤,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谋划中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包括欧亚、中亚和泛亚三个战略方向。欧亚高铁的修建,将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对外贸易对海运的依赖;中亚高铁横穿资源丰富的地区,其走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不谋而合,这对拓展与欧洲和非洲内陆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黄金干线的形成,通过地缘经济推动地缘政治;泛亚高铁的修建,不仅有助于将推动亚太地区政治稳定,还有利于我国向南打通出海口,形成向印度洋开放的新格局,进而强化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从地缘政治关系角度看,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与周边国家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安全上的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经济上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是中国以积极姿态参与世界政治秩序重建的重大举措,有助于优化国际政治版图。

中国高铁“走出去”,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不均衡,下行风险犹在。而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实施“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政策,主导环太平洋伙伴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试图重掌全球地缘政治优势和经贸优势,抵消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既要坚持向东,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又要调整战略,向北、向西、向南,部署中国高铁走出去,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得益彰。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出重围的战略需要,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由于高铁属于庞大产业集群的系统性工业,其产业链长,溢出效应和拉动效应极其显著,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国高铁全行业的技术创新,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打造全球高铁生产体系,塑造中国产品的世界品牌,提升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有利于推动中国出口向高技术含量、资本密集的高端制造转型,由产品贸易向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转型,将优化和提升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去”,还可以实现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和装备出口,消化中国钢铁、水泥等周期性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与世界各国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惠,推动国际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与泰国

李克强在出席中国高铁展时对泰国总理英拉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希望中泰加强铁路合作。这是李克强在两天的时间里面第三次表达希望与泰国进行高铁合作的意愿。

双方11日在曼谷发表的《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称,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以泰国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泰方欢迎中方意向,将适时在2013年10月11日签署的《中泰政府关于泰国铁路基础设施发展与泰国农产品交换的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基础上,与中方探讨相关事宜。此前,这一合作方式曾被形象地形容为“大米换高铁”。此外,双方还同意通过连接经过老挝和缅甸的铁路网络以及联通公路、港口和机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中国与塞尔维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布加勒斯特分别会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和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并共同会见记者。

三国总理共同宣布,合作建设连接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的匈塞铁路,并成立联合工作组落实推进工作。李克强表示,匈塞铁路是中国-中东欧合作中的标志性项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建设发展迅速,具有成熟的装备、技术和施工经验,性价比优势明显。中东欧国家有市场需求,双方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中国装备走出国门,特别是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既可帮助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消化中国过剩产能,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将造福双边、多方,不仅有利于中欧合作,也有利于世界。中方愿与有关国家一道,将铁路合作打造成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新亮点,使其成为中国与中东欧、中欧的友谊新纽带。

欧尔班和达契奇表示,三国合作建设匈塞铁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将惠及各方,有利于促进两国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匈塞铁路使用中国技术,体现了互利共赢,相信该项目将成功落实,并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两国将与中方共同做好落实工作,力争早日取得实质成果,推动中东欧-中国合作迈上更高水平。

第四篇:中国高铁,如何信任?

中国高铁,如何信任?

上网时,忽然看到一个关注度很高的微博,点开最近更新的一条阅读。上面是这样写道:今天女儿第一次坐动车,纪念一下。下面还附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阳光漂亮的小女孩,倚窗坐着,脸上挂着甜美羞涩的笑容。我又往下翻看评论,心中不觉一震,原来这条幸福的微博已成主人的绝笔。他的女儿如今也躺在医院里生死未卜。引起这场催人泪下的惨剧的就是7.23甬温特大铁路交通事故。

7.23事故相信大家早就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了。具体地说,7.23事故是一起由于前车停止运行,后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撞上前车所造成的列车追尾事故,如今已造成200多人伤亡,损失惨重。这么一说,大家肯定有疑问,前车好端端地怎么会突然停止运行?事故发生几天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本次事故初步了解是由雷雨造成的设备故障引起的,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没想到,社会、公众焦急等待,媒体千呼万唤得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初步调查得知,具体情况未明”的答复。这不免激起了许多关心受难者的人们的不满,网上议论纷纷:“求真相!别忽悠咱老百姓!”,“7.23事故黑匣子何在?”诸如此类的质问在网上铺天盖地指向了中国铁道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有的网友甚至诘问政府:“以人为本理念何在?”事后几天,上海铁路局长,副局长纷纷被予以撤职处分,政府如此行为,是为了平民愤么?还是这说明7.23事故本是一起责任事故?

我通过更种媒体的报道,网上的评论,更愿意相信这是一起责任事故。雷雨造成了设备故障,那为什么不赶快找专业人员维修呢?动车里难道没有维修人员或没有配备维修工具?还是维修人员全都睡着了?更何况前车一停,列车上应该有报警设备或通讯设备通知后车或总部以免酿成灾祸。而后车偏偏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撞上的。难道是中国的动车技术不够完全?一到雷雨无论什么设备尽皆短路?我立刻上网查证,发现中国列车技术不是不好,而且还能算得上顶尖。什么CTCS技术、LKJ技术,什么人工的、自动的设备都有,而且网页上清清楚楚地说了丝毫不受天气影响。但事实是后车或者总部都没有收到通知,这是为何?难道网页上的黑字是捏造的?还是这就是一起责任事故?

过了几天,王勇平又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言论:“中国高铁是好的,顶尖的,请大家信任我们!”,“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发言之后,网上更是骂声一片,有的网友甚至给他的句式取名“高铁体”。在我看来,中国高铁的技术好是无可厚非的。自2007年火车大提速以来,民众也切身感受到了高铁的好处。但“好处”只能说好在技术上,没有好的管理班子,好的运作方式,王勇平说言的那种“好”、“顶尖”实在是令人不敢苟同。如此一来,叫老百姓拿什么信任王勇平的“高铁体”?如何信任?

老百姓总能代表时代潮流。“高铁信任危机”爆发后,华东、华南许多老百姓已经基本上不靠虑乘动车出游了。人人心里都存在担忧:万一我出行那天遇到雷雨怎么办?如今大部分人都选择乘汽车出游,有些人则宁愿买昂贵的机票乘飞机出游。这也导致华东大部分地区机票猛涨,火车提速,本来国家做的便民利民的好事,也因为“信任危机”而显得运作艰难。

7.23事故暴露了中国高铁管理、运营方面的漏洞,更是中国高铁一个惨痛的教训。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向老百姓诚恳道歉。否则如何重获信任,如何让人信任?

第五篇:中国高铁之歌

中国高铁之歌

丝绸古道的驼铃

还在岁月的耳朵里

悠悠回响

下西洋的片片白帆

还在时光的记忆里

迎风破浪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

一声声激越的汽笛

穿云破?F

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一道道银色的闪电

风之轨迹

把世界的眼睛擦亮

流淌炎黄海纳百川的血脉

传承民族虚怀若谷的个性

动车组列车

高速运行在中华大地之上

一次再一次

把引领世界的中国速度

中国的智慧中国的力量

镌刻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里程碑上

交通强国

中国高铁中流砥柱

开启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走向世界

中国铁路责无旁贷

当好先行“一带一路”走向辉煌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集团公司阿克苏工务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