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销售成本结转流程

销售成本结转流程



第一篇:销售成本结转流程

销售成本结转流程:

直接材料、直接工费(工资)

——生产成本(完工后)—库存商品(售出后)—主营业务成本

制造费用(分摊至)——生产成本 相关分录及计算办法:

1、材料领用(先进先出、加权平均或个别计价)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2、计提工资

借:生产成本(工人)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及辅助工人)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3、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

4、分摊制造费用(按生产工人工时或按机器工时或材料消耗数量或产品产量)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5、结转完工产品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6、结转售出商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销售成本不能随便提取,应该按销售产品的成本结转。也就是产成品的单位成本*产成品的销售数量。

如,产成品单价50元,销售价每件80元,销售500件,会计分录:

(1)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等 40000(80*50)

贷:销售收入 34188.03(40000/1.17)

贷: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税额)5811.97(34188.03*17%)

(2)结转销售成本时

借:销售成本 25000(50*500)

贷:产成品 25000

(3)月末,结转销售成本时

借:本年利润 25000 贷:产成品 25000

一般制造业成本核算流程和分录:

1、采购

借:原材料 / 库存商品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 / 银行存款 / 应付账款

2、材料领用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3、计提工资

借: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其他应付款—社保 支付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现金 / 银行存款

4、发生的水电费、机物料消耗等 借:制造费用

贷:现金 / 银行存款 / 应付账款

5、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车间用)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使用)

营业费用(销售部门使用)

贷:累计折旧

6、月末,结转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分摊可按材料消耗或人工成本或实做工时或机器工时 某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该产品消耗材料 / 本期材料消耗总额

某产品应分摊的制造费用 = 该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本期制造费用总额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7、月末,结转完工入库产品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8、销售

借:库存现金 / 银行存款 / 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9、月末,计提附加税(增值税不在本科目核算)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 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

10、月末,结转本月销售商品成本和税金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11、月末,结转本月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12、月末,结转本月费用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针对你的问题,首先企业的产成品一般都会入库变成库存商品,实际销售产品,直接按照上面的销售处理。另外你所说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都是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到产品成本。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哈!

第二篇:销售成本结转流程

销售成本结转流程:

直接材料、直接工费(工资)

——生产成本

(完工后)—库存商品(售出后)—主营业务成本

制造费用(分摊至)——生产成本

相关分录及计算办法:

1、材料领用(先进先出、加权平均或个别计价)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2、计提工资

借:生产成本(工人)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及辅助工人)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3、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

4、分摊制造费用(按生产工人工时或按机器工时或材料消耗数量或产品产量)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5、结转完工产品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6、结转售出商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销售成本不能随便提取,应该按销售产品的成本结转。也就是产成品的单位成本*产成品的销售数量。

如,产成品单价50元,销售价每件80元,销售500件,会计分录:

(1)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等 40000(80*50)

贷:销售收入 34188.03(40000/1.17)

贷: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税额)5811.97(34188.03*17%)

(2)结转销售成本时

借:销售成本 25000(50*500)

贷:产成品 25000

(3)月末,结转销售成本时

借:本年利润 25000 贷:产成品 25000

热心问友 2012-06-12

1、结转各项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2、期间费用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3、成本支出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

4、税金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

5、结转投资收益:

净收益的:

借:投资收益

贷:本年利润

净损失的:

借:本年利润

贷:投资收益

6、结转利润分配:

将本年的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如果是亏损: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本年利润

(一)、对于损益的结转,可以按月结转,这是“帐结法”;也可以年底结转,这是“表结法”。目前大多数企业使用“帐结法”,即:每月结转。不管每月结转,还是年底结转,结转的会计分录都是一样的。

(二)、结转会计分录

1、结转各项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2、期间费用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3、成本支出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

4、税金的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

从原材料采购到利润结转会计分录

实际成本法(科目:原材料在途物资)

a款货两清借:原材料b款到货未到借:在途物资

贷:银行存款等贷:银行存款

货到验收入库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c发出原材料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

计划成本法科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

a采购按实际成本付款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b验收入库按计划成本入借:原材料(计划)

贷:材料采购

c期末结转超支借: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采购贷:材料成本差异

d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

e成本差异率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材料成本差异+本期购入材料成本差异额100%

期初材料计划成本+本期购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

关于:库存商品生产型企业完工入库

借:库存商品贷:生产成本

销售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

关于一般销售业务

1)确认借:应收帐款/银存/应收票据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结转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银行存款 销售材料等存货

1)取得原材料销售收入借:银行存款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结转已销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借:其他业务成本贷:原材料 本年利润的会计分录四步做:

一、先结转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借:其他业务收入 借: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二、结转成本、费用和税金: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其他业务支出 贷:营业费用 贷:管理费用 贷:财务费用 贷:营业外支出 贷:所得税

三、结转投资收益: 净收益的: 借:投资收益 贷:本年利润 净损失的: 借:本年利润 贷:投资收益

四、结转利润分配:

将本年的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如果是亏损: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本年利润

第三篇:销售成本结转流程

销售成本结转流程:

直接材料、直接工费(工资)

——生产成本

(完工后)—库存商品(售出后)—主营业务成本

制造费用(分摊至)——生产成本

相关分录及计算办法:

1、材料领用(先进先出、加权平均或个别计价)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2、计提工资

借:生产成本(工人)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及辅助工人)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3、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

4、分摊制造费用(按生产工人工时或按机器工时或材料消耗数量或产品产量)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5、结转完工产品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6、结转售出商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销售成本不能随便提取,应该按销售产品的成本结转。也就是产成品的单位成本*产成品的销售数量。

如,产成品单价50元,销售价每件80元,销售500件,会计分录:

(1)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等 40000(80*50)

贷:销售收入 34188.03(40000/1.17)

贷: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税额)5811.97(34188.03*17%)

(2)结转销售成本时

借:销售成本 25000(50*500)

贷:产成品 25000

(3)月末,结转销售成本时

借:本年利润 25000 贷:产成品 25000

第四篇:主营业务成本结转

主营业务成本结转

两种方法: 方法

1、(1)可以随同销售时做结转销售成本分录。(2)附件:销售发票、出库单、银行进账存款单等(3)分录 借:银行存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贷:应交税金--增值税 同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方法

2、(1)月末统一结转。(2)附件:出库单或销售产品汇总表。注: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时,不用附件。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第五篇:结转成本方法

现在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存货管理软件往往仅提供一种成本结转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对于这种管理模式,一般的进销存企业尚可使用,但如果对购入成本相当敏感,或对成本核算要求较高的企业,这样的软件就显得不足了。

企业存货在发出时要对发出成本进行结转,会计上成本的结转有多种计价方法,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损益、资产负债表甚至纳税额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设计软件进行存货管理(通常称为进销存软件)前,必须加强成本计价方式的理论研究,以提供完美的存货管理解决方案。

据实选用成本计价方式

一般说来,当存货发生实物流转后,也就产生了成本流转。理论上,存货的成本流转额按照成本计价的原则,应当等同于购入实物的成本额。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品种繁多,流转额非常大,成本流转额很难完全匹配实物流转额。因此,在发出存货时,就要按照一定的计价方法来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最终使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尽可能接近存货的采购成本,使因采用不同成本计价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变得最低,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

通常来讲,存货发出时有两种成本计价方式:实际成本计价法和计划成本计价法。前者又包括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五种计价方法,后者包括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软件工程师在设计存货管理软件前,要结合这几种成本结转方法的管理特点和计算机管理的优势,综合考虑。一般说来,这几种方法在软件设计中都应该提供,用户在使用软件时,自行选择适合于本单位使用的成本结转计价方法。

现在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存货管理软件往往仅提供一种成本结转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即一种平均价格。对于这种管理模式,一般的进销存企业尚可使用,但如果对购入成本相当敏感,或对成本核算要求较高的企业,这样的软件就显得不足了。如目前现代企业管理中广泛流行的成本管理,其对成本极为敏感。再如在医院,仓库存储部门

要对各医疗科室领用的各种存货成本进行精确计量,因此必须采用成本计价的另一种方法———个别计价法。

主要方法的比较

既然用户有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在开发软件前,就要仔细调研,对会计学要有相当的理解,这样开发出来的软件才会既有功能上的完整性,又具有充分的适应性,而有些软件开发者往往只了解存货管理的皮毛,就贸然动手,一发现问题,再推翻重来,导致开发成本一再增加。现针对常用的成本结转方法,作一介绍,供参考。

1.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先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其成本属于实物成本,计算机处理时成本价格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货时用户只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成本单价。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额。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早的购货价格确定的,用户不能随意挑选存货价格以影响当期利润,因此其存货成本最接近现行的市场价格,能较好的反映资产负债表存货的价值。

2.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后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和先进先出法一样,其成本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出货时由用户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按照和先进先出法相反的顺序分析获得成本。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近的购货价确定的,用户也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影响当期利润。由于后期的价格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较早期高,因此计价成本可能较高,故可使本期利润降低,但该方法也因此符合会计上的稳健性原则。

3.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对出货成本进行个别计价,适合于对成本较敏感的企业,如大型医院,存货部门购入存货后,要由各部门领用,在成本核算较严格的情况下,各部门的领入成本直接和效益奖金挂钩,这时候必须对成本进行个别计价,即必须按照部门所需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在计算机处理上,必须使用户既能录入数量,又能录入成本单价。该方法最接近会计上按成本进行计价的原则,但相对也比较复杂,即使采

用计算机,工作量可能也比较大,适用于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价格较高的产品。

4.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它是根据期初存货结存和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和进价成本,于月末一次计算存货的全月加权平均单价,以求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必须到月底才能获得成本价格,和计算机即时即得的管理特点相违背,因此没有采用其管理的必要性。

5.移动加权平均法:这种方法因为其简单性,是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软件工程师在设计存货管理程序时,可能不知道这种管理方法的会计学名称,但都采用该方法的管理思路。按照这种方法,在入库时,计算机增加存货的库存量和库存额,在出库时库存额除以库存量即为单位成本。该方法是手工管理下非常繁琐的一种方法,但在计算机管理下却是程序设计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因此大多数软件供应商都把这种方法作为存货管理的主要方法。

6.计划成本法:这种方法按计划成本进行度量,在每一种产品上设置该产品的单位计划成本额,出库时由计算机自动获得该成本。计划成本法下计划成本额的确立需要相当的可操作性,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使之具有充分可行性的基础上,但确立的存货计划成本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存货管理软件中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并不多见。

7.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前期实际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由计算机计算出上期毛利率,然后算出出货成本,用户只需录入数量。零售价法是指用成本占零售价的百分比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和加权平均法一样的弊端,是一种由月末推算月初的管理方法,并不适合用计算机来处理。

对于以上几种存货成本结转方法,软件设计者和软件使用者都应充分理解,慎重确立适合本单位使用的成本结转方法,一经确定,则不能轻易改变,因为这种改变,往往

并不仅仅是管理模式的改变,也往往存在着因成本结转方法的改变有可能导致计算机处理混乱的风险,必须慎之又慎。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