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斯大林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演讲全文(中英对照)

斯大林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演讲全文(中英对照)



第一篇:斯大林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演讲全文(中英对照)

斯大林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演讲全文(中英对照)

斯大林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演讲全文

斯大林1941年十一月七日红场阅兵演讲全文如下: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工和女工,集体农庄男女庄员,脑力劳动者们,在敌人后方,暂时陷在强盗压迫下的兄弟姐妹们!我们那些破坏德寇后方的光荣的游击队男女队员们!

我代表苏维埃政府和我们布尔什维克党向你们致敬,并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十四周年。

同志们!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四周年。德寇背信弃义的进攻,及其强迫我们进行的战争,造成了威胁我国的危险。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门前。敌人指望在第一次打击之后,我们国家立即屈膝投降。可是,敌人大大的失算了。我们的陆军和海军虽然遭到暂时的失利,但还是在全部战线上英勇的击退着敌人的攻击,给敌人以严重损失,并且我们的国家,我们全国组成了统一的战斗阵营,以便我们陆军和海军一起实行粉碎德国侵略者。

我国有过比现在处境更加危急的时日。试回忆1918年,我们庆祝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时的情况吧。当时我国四分之三的领土都落在外国武装干涉者手中。我们暂时失去了乌克兰、高加索、中亚细亚、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区。当时我们没有联盟者,没有红军——我们才开始创建红军——粮食不足,武器不够,被服缺少。当时有十四个国家围攻我国。可是我们不曾灰心,不曾丧气。当时我们在战争的火焰中组织了红军,并把我国变成军营。当时,伟大的列宁精神鼓舞了我们去进行战争反对武装干涉者。结果怎样呢?我们击溃了武装干涉者,收回了一切失地,并争得了胜利。

我国现时的状况要比二十三年前要好得多。我国比之二十三年前,无论就工业、粮食或原料方面来说,都要富足许多倍。我们现在有同盟国与我们结成反对德国侵略者的统一战线。我们现在有陷入希特勒暴政压迫下的欧洲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拥护。我们现在有精良的陆海军挺身保卫祖国的自由和独立。我们无论在粮食、武器或被服方面都不感严重的缺乏。我们全国,我国各族人民都一致支援我们的陆军和海军,帮助他们粉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匪军。我们的人员后备是无穷无尽的。现在伟大列宁的精神和他胜利的旗帜,也如二十三年前那样,鼓舞我们去进行卫国战争。

我们能够并且一定战胜德国侵略者,这样难道可以怀疑么?

敌人并不像某些惊慌失措的知识分子所形容的那样厉害。鬼并不像人们所描述的那样可怕。谁能否认,我们红军曾屡次把轰动一时的德军击得仓皇逃窜呢?如果不妄信德国宣传家的夸张声明,而去按照德国真实状况来判断,那就不难了解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是处在大破产的面前。现在德国笼罩着饥饿和贫困,在四个月的战争中,德国损失了四百五十万士兵,德国流血殆尽,他的人员后备正在穷竭,愤恨的精神不仅浸入到那些陷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的欧洲各国人民中,而且浸入到感于战争结束无期的德国本国人民中。德国侵略者正在紧张其最后的力量。毫无疑义,德国决不能长久支持这种紧张局面。再过几个月,再过半年,也许一年——而希特勒德国就定会在其深重罪孽下破碎的。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游击队男女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望着你们,认定你们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陷在德国侵略者枷锁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指望着你们,认定你们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落到你们的肩上。要不愧为这个使命的承担者呵!你们所进行的战争是解放的战争,正义的战争。让我们的伟大祖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札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吧!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着你们吧!

为完全粉碎德寇而战!

消灭德寇!

我们光荣的祖国万岁!我们祖国的自由和独立万岁!在列宁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JOSEPH STALIN'S SPEECH ON RED SQUARE ON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November 7, 1941

Comrades, Red Army and Red Navy men, commanders and political instructors, men and women workers, men and women collective farmers, intellectuals,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the enemy rear who have temporarily fallen under the yoke of the German brigands, our glorious men and women guerrillas who are disrupting the rear of the German invaders!

On behalf of the Soviet Government and our Bolshevik Party I greet you and congratulate you on the 24th anniversary of the great October Socialist Revolution.Comrades, today we must celebrate the 24th anniversa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difficult conditions.The German brigands' treacherous attack and the war that they forced upon us have created a threat to our country.We have temporarily lost a number of regions, and the enemy is before the gates of Leningrad and Moscow.The enemy calculated that our army would be dispersed at the very first blow and our country forced to its knees.But the enemy wholly miscalculated.Despite temporary reverses, our army and our navy are bravely beating off enemy attacks along the whole front, inflicting heavy losses, while our country-our whole country-has organized itself into a single fighting camp in order, jointly with our army and navy, to rout the German invaders.There was a time when our country was in a still more difficult position.Recall the year 1918, when we celebrated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At that time three-quarters of our country was in the hands of foreign interventionists.We had temporarily lost the Ukraine, the Caucasus, Central Asia, the Urals, Siberia and the Far East.We had no allies, we had no Red Army-we had only just begun to create it-and we experienced a shortage of bread, a shortage of arms, a shortage of equipment.At that time 14 states were arrayed against our country, but we did not become despondent or downhearted.In the midst of the conflagration of war we organized the Red Army and converted our country into a military camp.The spirit of the great Lenin inspired us at that time for the war against the interventionists.And what happened? We defeated the interventionists, regained all our lost territories and achieved victory.Today our country is in a far better position than it was 23 years ago.Today it is many times richer in industry, food and raw materials.Today we have allies who jointly with us form a united front against the German invaders.Today we enjoy the sympathy and support of all the peoples of Europe fallen under the yoke of Fascist tyranny.Today we have a splendid army and a splendid navy, defending the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of our country with their lives.We experience no serious shortage either of food or of arms or equipment.Our whole country, all the peoples of our country, are backing our army and our navy, helping them smash the Nazi hordes.Our reserves in manpower are inexhaustible.The spirit of the great Lenin inspires us for our patriotic war today as it did 23 years ago.Is it possible, then, to doux that we can and must gain victory over the German invaders? The enemy is not as strong as some terror-stricken pseudo-intellectuals picture him.The devil is not as terrible as he is painted.Who can deny that our Red Army has more than once put the much-vaunted German troops to panicky flight? If one judges by Germany's real position and not by the boastful assertions of German propagandists,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see that the Nazi German invaders are facing disaster.Hunger and poverty reign in Germany.In four and a half months of war Germany has lost four and a half million soldiers.Germany is bleeding white;her manpower is giving out.A spirit of revolt is gaining possession not only of the nations of Europe under the German invaders' yoke, but of the Germans themselves, who see no end to the war.The German invaders are straining their last forces.There is no doux that Germany cannot keep up such an effort for any long time.Another few months, another half year, one year perhaps-and Hitlerite Germany must collapse under the weight of its own crimes.Comrades, Red Army and Red Navy men, commanders and political instructors, men and women guerrillas!The whole world is looking to you as a force capable of destroying the brigand hordes of German invaders.The enslaved peoples of Europe under the yoke of the German invaders are looking to you as their liberators.A great mission of liberation has fallen to your lot.Be worthy of this mission!The war you are waging is a war of liberation, a just war.Let the heroic images of our great ancestors-Alexander Nevsky, Dmitri Donskoi, Kusma Minin, Dmitri Pozharsky, Alexander Suvorov, Mikhail Kutuzov-inspire you in this war!

Let the victorious banner of the great Lenin fly over your heads!

Utter destruction to the German invaders!Death to the German armies of occupation!

Long live our glorious motherland, her freedom and her independence!

Under the banner of Lenin-onward to victory!

第二篇:红场阅兵斯大林演讲稿

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斯大林演讲稿

标签: 德国侵略者

红场

十月革命

斯大林

文化 分类: 影响历史的演讲词!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工人、集体农庄庄员、智力劳动者同志们,在敌后暂时处在德国强盗铁蹄下的兄弟姐妹们,破坏德国侵略者后方的我们光荣的男女游击队员们!

我代表苏联政府和我们布尔什维克党想你们致敬,向你们祝贺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

同志们!今天我们是在严重的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德国强盗背信弃义的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不过,这并没什么可怕的。

现在,我们的情况要比23年前好的多,因此,我们能够,而且一定会战胜德国侵略者,这难道可以怀疑吗?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

[消灭德国占领军!

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

第三篇:红场阅兵观后感

5月9日俄罗斯红场阅兵观后感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多国都准备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作为二战战胜国的俄罗斯自然也不例外。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很早就决定要在这一天举行阅兵仪式。此次红场阅兵堪称“俄罗斯现代史上规模最大”,总的参加人数超过1.6万人,包括近200件新型军事装备、140多架战机将亮相阅兵式。

北京时间5月9日15:05,莫斯科时间10.00,自鸣钟鸣响,阅兵式开始。首先,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了讲话。普京在讲话中称,希特勒当年的“赌博”对国际社会来说是一个可怕的教训,现在70年后,历史重新引起人们的警惕,“我们不能忘记种族排他思想带来的血腥战争。”他强调,信任和团结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留给世人的遗产,是维护世界稳定的关键。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和军事结盟思想破坏世界发展的安定。

从普京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次俄罗斯阅兵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展示俄罗斯军事实力的强大,更多地是为了表达俄方希望世界和平的愿望。

然后俄罗斯仪仗队走过红场,紧接着解放军海陆空三军仪仗队亮相。北京时间16:00,阅兵进入了车辆阅兵阶段,俄罗斯展示了包括T-15型步战车、“回旋镖”、高机动战略导弹发射车、T-34-85坦克和Su-100自行火炮等高端武器装备。随后进入了空军阅兵阶段,为纪念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空军“雨燕”飞行表演队编队“70”,令人印象深刻。北京时间16点30分左右在“胜利日”乐曲的伴奏下,混合乐队正从红场走出。俄罗斯红场阅兵式结束。

整场阅兵式严肃有序,俄罗斯充分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让我们看见了作为世界大国,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的重要性。

早前波兰总统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曾提出他的看法,认为5月9日在莫斯科即将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式是世界不稳定和不安宁的象征。并指出,波兰应该牢记历史教训,不被迷惑、不受任何威胁。他说:“要知道,很快5月9日就会到来,届时莫斯科红场将再次变成装甲坦克的广场。而不久前在世界和我们波兰面前攻击邻国乌克兰的军队也将在那里展示力量。这是波兰总统对这次阅兵的担忧,也射影出了世界各国对于俄罗斯红场阅兵的不同态度。

此次阅兵,日本、韩国、美国及大部分其他西方大国都并没有派出首席领导人参加。一方面源于二战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也有当前世界局势的原因。在号召和平的当今,日本、美国等仍然推崇政治单极化,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又怎么会甘心承认他国的军事力量?西方把庆祝战胜法西斯的伟大胜利变成“政治交易”的对象,“利用重要的时间点作为当前冲突中的武器”,力图孤立俄罗斯。相反,参加阅兵式的首席领导人大部分来自亚非国家,他们主要是世界战争的受害者,有更强烈的希望世界和平的愿望,并且希望加强与大国的联系从而增强自己的力量。目前,中国与俄罗斯正在进行紧密的合作与交流,这归功于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的诸多援助以及两国共同的政治目标,因此,中国是此次红场阅兵中派出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有军队参与到阅兵仪式中的国家,体现了两国友好无间的关系。中俄两国同为反法斯战争的“主角”,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和友好邻邦,中国参加庆贺这一节日,具有特殊意义。从短短的阅兵式中,却能看出复杂的世界关系。

对于俄罗斯来说,阅兵式这种活动历史悠久,最早是有展示自己军力的强大,以威慑潜在敌人,鼓舞士气之意。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的时候,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在红场举行了阅兵式。自1945年起,苏联将5月9日定为卫国战争胜利日,并举办各类纪念活动。如今,俄罗斯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举办胜利日阅兵的意义。

普京曾指出,举办胜利日阅兵最突出的意义在于,通过展示强大的武力,激发民众的爱

国主义热情,向外界宣示俄罗斯强大的国防力量,遏制敌对势力对俄罗斯的侵略企图。当前,俄罗斯和西方关系因乌克兰危机严重恶化,俄罗斯经济因西方制裁等因素陷入困难。振奋民族精神、维护社会团结对俄当局克服困难至关重要。因此,俄高调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借助于阅兵式的成功举办回击西方的围堵和打压。

当然,阅兵的意义不仅是要表现俄罗斯军人的气势与军力的强大。还因为它能让俄罗斯民众对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感到自豪,从而为当代俄罗斯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评论说:“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因为时间的河流里沉淀着人类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理,回首是为了正确地认知,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共同守护历史真相与和平果实,才能让正义不可战胜。”在抗战胜利结束70年后的今天,我们眼前仍然能看见并不太平的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矛盾、大国对抗、地区冲突等问题依然在破坏国际稳定。特别是个别国家企图篡改和否认二战历史,为军国主义扬幡招魂。在此背景下,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显得尤其重要。阅兵式的目的不仅是对当年光荣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一种警示。

纪念二战胜利,不仅是表明我们在正义战争中打败对手,而且要探寻避免世界规模战争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和平安定的世界环境,这需要每一个大国共同达成这样的意识,才会有人类真正安稳幸福的美好星球。

第四篇: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路线图

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路线图

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路线图

明天,2015年5月9日,在莫斯科红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

本辑图文是介绍一下红场阅兵的路线和周边场景。

阅兵方队会在红场北面的这个地方集结,这里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后门广场。1995年5月8日,为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在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北面,立起了二战英雄朱可夫元帅的雕像,此人在二战中战功卓著,最后当了苏联国防部长。

朱可夫曾在沙俄军队中服役,1918 年参加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和伟大卫国战争中屡立战功,从一名士兵逐级晋升为苏联元帅。伟大卫国战争期问,朱可夫一直是苏军最高统帅部成员。1942年 8 月起直到战争结束,担任副最高统帅,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前线,并曾先后担任过几个最大的、最重要的方百军的司令员。他在计划、准备和指挥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中起过重要作用,被国内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阅兵方队在进入红场前,会路过红场北边紧靠克里姆林宫红墙边的无名烈士墓。

这个无名烈士墓是个很著名的景点,我们的习主席肯定会来这里献上花圈。无名烈士墓建成于1967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侧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到现在,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

明天上午十点钟,阅兵方队就从这里进入红场。记住了,我们解放军仪仗队也有一个方队哦。阅兵方队进入红场后,就来到这幢国家历史博物馆前,健步进入红场中央。国家历史博物馆是一座三层红砖楼,其式样仿照古代俄罗斯建筑,南北各有尖塔8 座,建于19 世纪,里面收藏有450 万件展品。

在俄语中,“红色的”含有“美丽”之意,“红场”的意思就是“美丽的广场”。红场的大规模扩建是在1812 年以后。那时,拿破仑的军队纵火焚烧了莫斯科,莫斯科人民重建家园时,拓宽了红场。到本世纪20 年代,红场又与邻近的瓦西列夫斯基广场合二为一,形成现在的规模。红场南北长695 米,东西宽130 米,总面积9.1 万多平方米,面积只有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受阅部队的左手边,也就是红场东侧是莫斯科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店建筑群,叫“古姆商场”,它修建于20 年代初,分上下两层,营业面积近8 万平方米,有240间名牌商店。红场的西面,受阅方队的右手边是克里姆林宫的东边红墙,也就是来宾检阅台的位置。检阅台背后是前苏联部长会议大厦,平面为三角形,有巨大的绿色圆顶。事实上,检阅台叫“列宁墓检阅台”,位于小绿塔前方。

列宁墓检阅台上,明天将有来自各国的领导人,包括习主席、普京总统都在这个台上检阅游行方队。

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正中,于1924 年1 月27日建成,最初是木结构的,1930 年改用花岗石和大理石建造。卫国战争后,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重新更新了。列宁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体表是阶梯状的3 个立方体,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长石建成。陵墓体积为5800 立方米,内部容积为2400 立方米。墓前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60 吨。

列宁墓还是有很多俄罗斯军人和百姓进去参观的。

在列宁墓与克里姆林宫红墙之间,有12块墓碑,包括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捷尔任斯基等前苏联政治家的墓碑。

阅兵仪式上,这里有个临时搭建的观礼台,给来宾和各国政要人物在此看阅兵仪式。

关于这一次红场阅兵,推荐下面这篇好文章作个说明。

莫斯科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in Moscow)高级研究员马丁·斯夫(Martin Sieff)5月6日在英文《中国日报》发表文章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胜利日阅兵式的决定体现了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这一行为真诚而令人钦佩。以下为文章摘要:

西方的二战战胜国及德日领导人拒绝参加5月9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这是对当代历史的蓄意曲解,是对西方国家在过去一年中无休止地举办二战庆祝活动的嘲讽。

而习近平主席出席胜利日阅兵的决定,体现了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中苏两国在二战中牺牲了约4700万人,这一数字超过了美国或者英国和英联邦二战死亡人数的100倍。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拒绝出席莫斯科庆典的行为令人不齿,相比之下,虽然德国总理默克尔不会出席阅兵式,但是她会为这场70周年纪念活动而出访俄罗斯,并出席一些其他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本该效仿默克尔之举,然而他们却拒绝出访俄罗斯,这一行为令人难以容忍。

习近平不顾西方各国对访俄的普遍抵制,毅然选择参加这场庄严的阅兵式,这一行为真诚而令人钦佩。在1937年到194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入侵并占领中国,导致中国2000万人罹难。俄罗斯及其他前苏联国家的损失更为惨重——二战中约有2700万前苏联公民失去了生命。

中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甚至超越了其本身的能力。当时,中国战场牵制了200万日军,而相比之下,强大的美国军队在1944年10月发起的菲律宾战役中牵制的日军兵力还不足40万。而这些事实却从未在美国中小学及大学的历史课本上出现过。

苏联在抵抗纳粹德国时发挥的作用使得美英的付出相形见绌。在被消灭的纳粹士兵中,有九成都要归功于苏联红军;在西方战场,诺曼底战役中纳粹兵力有11个师,而在苏联红军作战的东线上,纳粹兵力超过220个师。强调这一段历史,并不是为了争论谁对二战胜利的贡献更大,而是要提醒国际社会应该对中国和俄罗斯在二战期间所做出的牺牲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的牺牲予以同等重视。

如今,尤其是在美国,二战的历史已被丢进了人们的记忆空穴(指故意无视或改变关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记载——译注)。在我们如今生活的社会里,上周发生的事情就已成为远古的历史,然而那些稍纵即逝、毫无营养的谩骂之举,却能经社交媒体转载、扩大,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总统竞选。

但是,历史又怎能如此轻易地从现实中抹去?弗洛伊德告诉我们,压制重要的记忆会带来致命的危险。人的潜意识将驱使被压制的记忆以一种强迫性、非理性和自我毁灭的行为方式重现。

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由上亿人组成的民族及民族文化而言亦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历史、恢复个人及民族的记忆对于维护世界和平而言是如此重要。

习近平和普京深谙这些深奥的真理,然而显然,奥巴马、卡梅伦和安倍并不懂。他们拒绝承认到底是谁真正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他们拒绝承认迄今为止,到底是谁为了从历史的野蛮与暴虐中拯救全人类而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他们如此惊人的无知与傲慢令人厌恶,使人细思恐极。在21世纪,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方法是承认并牢记70年前,那些为拯救人类所做出的牺牲。(中国日报网)

600多米长的阅兵场,蕴藏着多少世界政坛风云?

红场的路面都用赭红色方石块铺成,显得古老而神圣。但对受阅方队的步伐也是一种考验啊?

受阅方队走到缀着红宝石五角星的斯里斯基钟塔前,就基本完成任务了。斯里斯基钟塔是莫斯科19座钟塔中最美的一座,也是克里姆林宫的标志。

受阅方队来到红场南面的这个大教堂前,就远离检阅台了。

瓦西里大教堂,又名波克罗夫大教堂。它是伊凡雷帝为了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下令建筑的。当你看到这座教堂,将会被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这座教堂中间是一个带有大尖顶的教堂冠,8个带有不同色彩和花纹的小圆顶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它的周围,再配上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绝妙无比。

受阅方队来到红场这个地方,就完成任务了。

这里是瓦西里斜坡,一直延伸到莫斯科河畔,受阅方队下了这个斜坡就可以解散归队了。

莫斯科红场就介绍到此了,希望大家喜欢!

第五篇:红场阅兵 ,解放军唱苏联歌曲

红场阅兵:解放军仪仗队唱的那首苏联情歌

2015年5月4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伴着军乐,用俄文高唱苏联歌曲《喀秋莎》(«Катюша»),正步走过红场。现场俄罗斯观众边拍照,边欢呼,喝彩,有人甚至动情流泪。中国军人在红场放歌《喀秋莎》,拨动了俄国人的心弦,只因为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苏联歌曲,而是一首有着特殊由来的情歌,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军旅情歌。由于《喀秋莎》具有了超乎音乐生活之外的特殊意义,苏联时期,便具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

《喀秋莎》作为苏联著名军旅情歌,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为苏俄伟大卫国战争纪念活动指定歌曲,从战后一直沿袭到今日。

根据笔者亲临红场胜利日阅兵式现场观察,《喀秋莎》不仅成为红场阅兵开始前后,高音喇叭中随时和反复播放的歌曲,更是胜利日晚会必唱歌曲,同时也是胜利日前后,俄罗斯各兵种、军种以及各种伟大卫国战争老兵聚会和联欢,台上台下必唱歌曲。2005年,笔者应俄罗斯英雄协会主席,前国防部部长瓦连尼科夫大将的邀请,前去红场观摩阅兵式,阅兵结束后,红场举办了老兵寻找当年的战友和战旗的活动,数千位老兵,身穿苏军的军服,在鲜花的海洋里,伴随着《喀秋莎》的歌曲,与昔日的战友相见。俄罗斯英雄协会与国际战友协会,还出版了《苏联战争金曲十五首》,《喀秋莎》也名列其中。瓦连尼科夫大将说,无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没有《喀秋莎》的胜利日,根本就不是节日。

起初,《喀秋莎》的歌词,只是几行未完成诗,其作者,是1938年,由苏联著名的诗人和歌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Исаковский)所写,作曲是布兰德尔(Матвей Блантер),二者均为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伊萨科夫斯基在回忆《喀秋莎》创作的时候说,他写了8行就写不下去了,不知道接下去该写什么。恰在此时,布兰德尔来找伊萨科夫斯基,问他要歌词谱曲,伊萨科夫斯基对他说:“歌词我倒有,名为《喀秋莎》,就是没写完,你看怎么办?”说罢,就把未完成稿交给了布兰德尔。此后,伊萨科夫斯基由于各种原因,彻底忘记了他和布兰德尔的这场谈话,他想,一份没有写完的歌词,作曲家也不会谱出什么好曲子吧。

但是,布兰德尔却从伊萨科夫斯基的歌词中看出了门道,他觉得,尽管歌词只有8行,但修辞美妙,音调婉转,特别是诗行重音很为特别,可谓标新立异。于是,布兰德尔立即投入《喀秋莎》的作曲,一口气写下多个草案。布兰德尔把他谱曲的事,告诉了伊萨科夫斯基,不久,后者即将歌词写完,交给布兰德尔。布兰德尔根据完整版的歌词,再次修改曲子,并

给《喀秋莎》主题定性,说这是边防军战士的情歌,描写战士思念远方少女,美丽的喀秋莎,也在期盼边防战士回到身边。

伊萨科夫斯基多年后谈到《喀秋莎》时说,他和布兰德尔似乎预感到战争将临,因为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西班牙内战正酣,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如火如荼,歌中所传达的情感已在他们心中点燃,因此,创作一首保卫祖国的抒情歌曲,是时代的要求,所以,《喀秋莎》刚一发表,即成为军旅文艺作品的典范,《喀秋莎》的词曲作者,开创了当时苏联抒情作品创作的新路。此后,苏联战争题材歌曲趋势,呈井喷式爆发,一直持续到战后。

苏联歌坛专家认为,《喀秋莎》的美学意义,在于作者塑造了一位带有忧郁感的少女形象,她对爱人的期盼和热望,唤醒了人类心底的情愫。歌曲《喀秋莎》里面有忧郁,而无哀伤,而给人更多的是信心、希望和力量,这些亮丽的情感之光穿透时空,化作少女的骄傲,因为她爱慕的人,是一位“远方边疆的战士”。

《喀秋莎》成为军旅情歌之前,曾是1938年苏联国家爵士乐团(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джаз-оркестр Союза ССР)的演奏曲目之一,该乐团的艺术指挥,正是布兰德尔。1939年2月,该乐团在莫斯科首演,曲目之一就是《喀秋莎》,演唱者,是苏联著名独唱演员巴基谢娃(Валентина Батищева)。

此歌在苏联唱红之后,一些著名歌唱家,如维诺格拉多夫(Георгий Виноградов)、鲁斯兰洛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及克拉索维斯卡亚(Вера Красовицкая)等纷纷翻唱,使这首歌曲流传更广。紧接着,一些专业乐团,特别是苏军各个文工团,便将此歌列入演出必唱歌曲,在全国各类文化活动和剧场演出中反复演唱,据《苏联文学报》报道,战前的1939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的民众迎接苏联红军的时候,唱的就是这首歌。1940年,苏联人在家庭聚会时,都要唱《喀秋莎》,它真可谓即走进了艺术殿堂,也流行于千家万户,成为苏联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歌中少女“喀秋莎”,是广义 “爱情”的意象,她不仅是苏联红军的大众情人,炮火纷飞战场上的爱情偶像,而且也是将军人的希望与寄托。不少红军战士听完这首歌,竟然给“喀秋莎”写起了情书,有个红军小战士给“喀秋莎”写道:“假如一颗流弹飞向远方,我的亲人,请不要忧伤,告诉人们我牺牲的真相。”还有人创作了歌曲《喀秋莎》的续篇,喀秋莎逐渐成为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红军官兵的精神支柱,难怪莫斯科文学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段当年文艺界对《喀秋莎》的评价,其中写道:“我们都爱喀秋莎宝贝,我们爱听她唱歌,她让敌人闻之丧胆,朋友勇气倍添。” 也有一些红军女兵听完《喀秋莎》,立志做一名歌中的女神,还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作“喀秋莎”,比如红军女上士帕斯图申科(Екатерина Пастушенко),是一名重机枪手,就把她的名字改为“喀秋莎”,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屡建功勋,获得了红星勋章。1943年1月10日,苏军第44 集团军出版的《冲锋报》(На штурм)还刊登了颂扬帕斯图申科的诗:

我们将少女喀秋莎歌唱,她就站在峻峭的岸上,你再听新歌将喀秋莎颂扬,她已是冷峻而普通的姑娘,当敌人蜂拥而上,机枪突然不响,一跃而起,怒杀顽敌,喀秋莎,普通的姑娘„„

有不少悲壮的事迹也与《喀秋莎》紧密相关。1942年7月,希特勒军队进犯苏联斯摩棱斯克州,围剿卡斯普列亚村,疯狂屠杀村民,苏联百姓视死如归,死前齐声高唱《喀秋莎》。

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还听到过更离奇的故事:有一次,苏德军队交战的间歇,苏联红军突然听到,从德军战壕里传来《喀秋莎》的歌声,双边的交战因此停歇良久。后来,红军发起进攻,击溃了战壕里的德军,发现演唱《喀秋莎》的,竟是一部德军留声机,它播放的那张《喀秋莎》唱片,显然是从苏联某地抢来的,但是美妙的歌声,使德军听入了迷。

中国读者都知道,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沃罗涅日州兵工厂,生产了一种被称为喀秋莎火箭炮的武器,实际上,这是一种自行火炮,因为当时这种新型武器严格保密,谁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红军就把她称作“喀秋莎”,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证实,这和当时苏联全国流行传唱《喀秋莎》有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全世界不少国家,都有传唱《喀秋莎》的传统。比如意大利抵抗组织,将《喀秋莎》定为游击队队歌,那优美的旋律,几乎传遍整个意大利。战争期间,有天夜里,几个苏军战俘从法西斯监狱逃跑,进到一座意大利小村庄,他们来到一家村民家敲门,深更半夜,村民害怕,不敢开门,苏联战俘就在门外唱起了《喀秋莎》,村民果然开门迎接,还把他们送到游击队的驻地。保加利亚游击队,也将《喀秋莎》定为队歌,法国抵抗组织也欣赏这首歌,还曾将它列入抗击德军行动的信号。更神奇的是,乌克兰诗人马雷什科(Андрей Малышко)战后访问美国,竟然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棉花种植园,听见一群黑人农民在田里高唱《喀秋莎》。日本人也喜欢唱这首歌,并列入“日本歌唱之声”合唱团的节目单。

《喀秋莎》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老家的文化馆里,开了一家“《喀秋莎》博物馆”,里面保存着世界各地,用不同语言翻译和出版的《喀秋莎》歌篇。有趣的是,世界各地所翻译的《喀秋莎》尽管曲调无异,而歌名却大相径庭。比如意大利语的歌名是《卡特琳娜》或者《风在呼啸》;以色列译为《喀秋什卡》;法国人翻译的歌名是《卡扎乔克》。

1985年,莫斯科举行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大学生联欢节,组委会以国际上熟悉的“喀秋莎”,命名了联欢节宝贝——纯情美丽,笑容可掬的俄罗斯少女,苏联用“喀秋莎”欢迎全世界各地的来宾,收到了非常奇妙的效果,联欢节期间,在莫斯科可以听到世界各种语言的同一句问候:“你好,喀秋莎!”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喀秋莎》穿越时空,从一首单纯的苏联军旅情歌,演变为国际和平之歌。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