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科学技术方法论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第一篇:科学技术方法论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15级在职硕士 制药工程丁海宏***

摘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了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而当今医药学领域的发展成果无疑也离不开科学技术和自然辨证法理论的发展。

本从用3个方便阐述,科学技术方法论与药物不良反应、科学技术方法论与心脑血管病、科学技术方法论与药物开发。

关键词:科学技术方法论

药物不良反应 心脑血管病 药物开发

1.引言

医药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与自然辨证法联系非常紧密。要想知道医药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先得从科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系入手。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与自然辨证法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对于一门实际的科学门类,研究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这有许多划分方法。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是把一个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最高的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第二层是科学层次,第三层是技术层次,最后一层是具体的应用层次。哲学层次研究的内容与自然科学不尽相同。计算机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一个事物,它的计算过程是类似人脑的,计算机能不能思维,是不是会有意识,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就是哲学层次的问题。而自然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就是在科学层次和技术层次,主要是在比如图灵机原理这些问题。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自然科学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1998年图灵奖的获得者提出了计算机领域当前研究的12个重大问题,里面有一些科技问题,也有哲学层次也就是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也就说明,在科学研究这个领域,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是密不可分的。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是计算机学界的哲学大师。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比如机

/ 6

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对应于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和人脑思维的差异,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

2.科学技术方法论与药物不良发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人体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药物的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等。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方面、机体方面、给药方法及上市前临床试验局限性的影响等。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地控制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害事件发生,保障用药安全。常用的药物不良监测方法有自愿报告系统(SRS)、义务性监测、重点医院监测、重点药物监测及速报制度等5 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通知强调,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因此,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领导,促进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监测能力建设,推动基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水平、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是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众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鱼腥草事件,以及2008年的“刺五加”事件、“茵栀黄”事件,再到2009 年的“双黄连”事件、“双糖”事件,药品的不良反应连绵起伏,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重视。2011 年,卫生部发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强调要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近年来,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与日俱增,今年发生的尼美舒利事件,更早之前的维C 银翘片、文迪雅事件等都体现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不完善。众所周知,每一个药品都附有药品说明书,同时,说明书上都载有药品不良反应提示,绝大多数人在使用药品前都会过目,但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可能导致的风险与防范又鲜有所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提出要督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主动监测、报告、分析和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特别是药品生产企业应主动开展药品重点监测,积极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控制药品风险。各地食药监管部门相继成 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并采取多项举措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的组织成立,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扎实深入,稳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和技术保障,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全面维护公众用药安全的有益之举。但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目前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很容易产生过多的疑虑,并且与药物不良事件概念混淆。因此,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普及宣传与教育是当务之急。药品不良反应评价体系是目前上市药品再评价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 6

法论认识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价和控制,完善药品不良反应评价体系,建立药物不良反应补偿机制。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对于加强药品风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提高报告主体意识及上报积极性,减少迟报、漏报状况,确保不良反应报告数量的准确性,缩短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二是在报告体系基本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报告质量,进一步健全评价方法和手段,完善信息的利用和反馈,探索报告分析与药物再评价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三是切实完善基本药物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发挥防范药品风险的作用,加大技术支撑力度,提高药品检验人民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

3.科学技术方法论与心血管疾病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解决了生和死的关系,通过质量互变规律、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充分的阐述了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永不停息的新陈代谢,而人类的新陈代谢是由不停跳动的“心脏”来维持,若心脏停跳了,那么人类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故我们应用自然辩证法当中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质量互变规律给予阐述心血管疾病的方式与发展。1.冠心病: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直接的根本的原因,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其次是不稳定粥样斑块的破裂而堵塞了冠脉血管。首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疾病,从最初的脂质条纹形成,发展到晚期斑块病灶的形成,人一生在35 ~55 岁之间,是形成与发展动脉粥样的高峰时期,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发生与发展全过程是:①,血液中的炎性细胞在粘附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粘附于内皮,并向内皮下迁移聚集;②,血管壁细胞和炎症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及胶原的呈递,使斑块发展;③,斑块中的炎性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削弱纤维帽,使斑块破裂,通过高表达组织因子促进血栓形成。患者轻者发生劳力型心绞痛,重者发展为急性心梗(AMI),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SCD),若硬化面积更广者,可侵犯脑动脉及肾动脉看,形成脑梗塞及肾梗塞等。经CAG 或IVUS 可明确临床诊断。在治疗上积极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活化、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在生活方式上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减肥,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等。2.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性心梗(NSTEMI),ST 段抬高性心梗(STEMI)及心源性猝死(SCD)。均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心脏病,UAP 及NSTEMI 在治疗上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不给予溶栓,必要时给予PCI 术治疗。STEMI 患者据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可在门球时间90min 内急诊给予PCI 治疗,或静脉溶栓3 ~24h 内行补救性给予PCI 治疗,同时积极给予双联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而心源性猝死(SCD)患者应迅速给予心肺复苏(CPR),CPR 后给予相应积极的处理,以免再次发生SCD。3.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在这里重点讨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病原因不明,都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双方均患高血压,那么子女发病率可达46%。环境因素有长期处在噪声中,心情压抑,高钠盐饮食,肥胖,争强好胜,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均可引起高血压。神经内分泌机制主要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钠水潴留、胰岛素抵抗等。而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肾炎及肾动脉硬化等。从病理镜下观,高血压患者全身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引起粥样硬化性狭窄并闭塞,眼底动脉成铜丝样或银丝样改变,视力下降。心脏引起心肌纤维化,心室肥厚(早期呈向心性,晚期呈离心性),引

/ 6

起心衰,脑梗塞,甚至脑出血。肾动脉硬化引起肾实质萎缩(颗粒性固缩肾),硬化的肾动脉激活了RAAS 系统,反而又促使血压的更加升高,引起顽固性高血压,甚至形成大动脉瘤而危及生命。在诊断上,正常血压白天<140 /90mmHg,夜间睡眠状态下<125 /75mmHg,24 小时平均血压<130 /80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接受药物干预,血压虽然<140 /90mmHg,但仍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目的不是为了单纯降低血压,而是最大限度的保护靶器官的损害,提高生活质量。治疗的原则是以最小的有效剂量来获得最大的降压效果而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最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不是急于用药物干预,而是给予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善3 ~5 个月,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减肥、适量运动锻炼、提高睡眠质量、保持乐观的心态等,若3 ~5 个月后血压还未降到正常,那么就接受降压药物的干预。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五大类。利尿剂如安体舒通是通过减少血容量来降压,钙通道阻滞剂如非洛地平是通过阻止细胞膜外的钙离子进入膜内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来降压。ACEI 和ARB 如卡托普利与科素亚都是通过抑制RAAS 系统来降压,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是通过阻止交感神经兴奋所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及抑制中枢与外周的RAAS 系统来降低血压。血压在2 级及以上者可联合用药,已达到最佳的降压效果甚至有互补作用,不良反应却不增加。若两种降压药不佳时,第三联则必须是利尿剂,同时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在维持治疗时给予75 ~100mg 的阿司匹林或75mg 的波立维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延长患者寿命,避免脑梗及心梗的发生等。综上所述:应用自然辩证法原理科学的概述了冠心病是由血脂异常到粥样斑块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再由冠心病到急性心梗及心律失常,既是一个哲学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运动变化过程。高血压从病因到并发症,也符合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由量到质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引起质的改变,符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着。而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也是如此,组织病理中的“变性”是横跨正常与异常组织器官的桥梁,即同一器官细胞中出现不同的细胞成分,或同一器官组织中数量的异常增多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总之,我们要以满腔热血的心态努力学好医学科学知识,要做到在业务水平上精益求精,在服务理念上体贴入微,在工作态度上和蔼可亲,在工作精神上舍己为人,我们要积极为人类的健康、和谐与发展而努力奋斗。

4.科学技术方法论与新药开发

新药物的开发一直是药学领域的热门课题,这一工作带有相当大的开创性和挑战性,而要想在工作中事半功倍,并最终取得成功,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在科研中选题是关系到最终能否取得成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选题过程中:首先,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是促进新事物出现和发展的源泉,因为只有是社会需要的,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才有可能创造出比较好的经济利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和在农药中除草剂和杀虫剂的研究一直是新药开发的热点。其次,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法宝,是科教兴国的灵魂,也是国家名族振兴的灵魂,更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新药一定要力求“新”,是以前所没有的,如研制出一种新的流感疫苗,或是对已有的药物进行改姓性,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避免没有价值的重复劳动。再次,必须以科学理论和事实为依据,不能异想开天,凭一时兴起,而要研制所谓的万能药,当然,我们都知道,根本就不会有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就像世界上根本不会有永

/ 6

动机一样。最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客观条件,所具备的实验条件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主客观条件不好或是所具备的实验条件恶劣就一定做不出好的科研成果,如当年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小木屋里提取出了世界上第一克的铀和钋。

在新药的开发中,一定要以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为依据。比如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方法,它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对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新药开发中,凭借科学的实验,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活动,在短期时间内重复对象的活动,也可以强化对象,如在进行药物疗效评价时,可以利用动物进行试验,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使实验动物符合一定的病理情况:人们研制出一种新药时,常常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以获取在人体中的相应数据。

另外,假设和技术性的预测也常常能促进新药的开发,假设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为原理,对所研究课题的一种假设性推测和说明。技术预测是指人们在技术领域,利用已有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技术的过去和现状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借此推测和判断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例如人们发现人体内病变部位一般来说温度比身体的其他部位要高一些,这样人们就可能利用温控材料,把药物包裹在温控材料中,在体内非病变部位药物并不释放,而当到达病变部位时温控材料熔化,药物被释放出来。通过这样的假设和技术预测,可以期待多种新制剂脱颖而出。

药物的开发和分析是密不可分的,在研制出一种新药时,首先要考虑药物本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就需要对药物进行分析,而药物分析的任务就是对药物(原料,制剂,制药原料及中间体等)进行检测和质控,以及药物在作用过程中所可能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症状进行分析。当今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药物分析的发展,药物分析正处于迅猛的发展时期。

新的药物分析理论、方法、技术迅速发展,具有高能量、高灵敏、高选择性的优点,如用液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法(HPLC-ESI MS),选择离子检测(SIM),可测定样本浓

【2-3】度范围每毫克ng级乃至pg级,为低浓度生物样本测定提供了新方法.利用鲁米诺-H2O2-Cr(III)化学发光体系测定药物试剂中的SD(SD-磺胺嘧啶是磺胺药物制剂中主要成分之一)该法就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线性范围,并且操作方便,非常适宜对药【】物制剂成分的测定4。在示波极谱测定法测定螺内酯含量中,我们根据螺内酯是一种含有机硫的药物,可利用测定有机硫的方法测定,将螺内酯进行消解,使有机硫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然后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使之生成沉淀,而过量的钡离子可用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用交流示波极谱图形的变化指示终点,从而计算螺内酯的含量,其方法简便,直观,结果准确。

分析仪器由自动化、数字化、仿生化和计算机化并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如近红外光谱技术与计算机和光导纤维技术相结合,采用投射,散射,漫反射等光学检测方法,不可用化学试剂,不进行样品预处理,直接对颗粒状、糊状等不透明的样品进行分析,为药物生产过程质量的实时在线分析,过程控制和无损的药品质量鉴提供了一个很有前景的分析技术。再比如色谱-光谱的联用技术一一与紫外光谱联用(HPLC/DAD),与质谱联用(HPLC/MS),与核磁共振光谱联用(HPLC/NMR)。这些技术使高分离性能的液相色谱技术与能够获取丰富化学结构信息的光谱技术相结合,已成为药物微量杂质,药物讲解产物,药物生物转化产物(代谢产物)的分析鉴定,组合化学产物的高通量分析以及天然产物的化学筛选等在内的现代药学研究领域中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之一。药物分析测定对象,内容亦有很大的扩展如对药物晶型和构型研究,药物中存在的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结构研究,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药物代谢研究,基因工程药物分析,复杂物资分离分析(含中药成分分析)。如在药物晶型研究中,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DSC和TGA等理化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条件得到的头孢替唑钠晶体。

/ 6

目前对手性药物分析主要采用HPLC和HPCE法拆分对应体并进行定量测定,可分为手性固定相法和手性衍生化试剂(CDR)法和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发。药物分析在现代药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是越来越清晰,正如国内著名药物分析专家安登魁在他主编额《现代药物分析选论》书中预期的那样:哪里对现代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运用得及时恰当,哪里就可能对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药物的合理应用打开一个可喜而崭新的局面。

科学技术与哲学历来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对科学技术有指导作用。可以这么说,离开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唯物主义哲学,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工作将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研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们相信,随着现代药物分析的发展,未来药物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品种也会越来越多,新品种也会越来越多,新品种大量出现,形式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 6

第二篇:碳化硅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碳化硅材料的研究在近20年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在各种先进设备与工艺技术的推动下,材料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应用,制成了能够满足各种极端工况条件的陶瓷构件,为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工程陶瓷在未来技术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与其它工程结构陶瓷一样,使用过程的可靠性、性能可重复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影响碳化硅材料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

由于碳化硅陶瓷所具有的高硬度、高耐腐蚀性以及较高的高温强度,使得碳化硅陶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密封环碳化硅陶瓷的耐化学腐蚀性好、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能好、摩擦系数小,且耐高温,因而是制造密封环的理想材料。它与石墨材料组合配对时,其摩擦系数比氧化铝陶瓷和硬质合金小,因而可用于高PV值,特别是输送强酸、强碱的工况中使用。

研磨介质(磨介)碳化硅陶瓷,由于其高硬度的特点而广泛用于耐磨机械零件中,特别是球磨机中的研磨介质(磨介)。球磨机中所用的磨介对研磨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基本要求是硬度高、韧性好,以保证研磨效率高、掺杂少的要求。SIC-1型碳化硅陶瓷磨介适合于普通球磨机中使用,它具有硬度高、强度高、价格适中的特点。而SIC-2型碳化硅陶瓷磨介则由于强度高、韧性好,适合于振动球磨机和搅动球磨机中使用。合理地选择磨介可保证你以最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研磨效率和最少的掺杂。

防弹板碳化硅陶瓷由于硬度高、比重小、弹道性能较好、价格较低,而广泛用于防弹装甲中,如车辆、舰船的防护以及民用保险柜、运钞车的防护等。碳化硅陶瓷的弹道性能优于氧化铝陶瓷,约为碳化硼陶瓷的70-80%,但由于价格较低,特别适合用于用量大,且防护装甲不能过厚、过重的场合。

喷嘴用作喷嘴的陶瓷材料有多种,常用的是氧化铝、碳化硅和碳化硼陶瓷等。氧化铝陶瓷喷嘴的价格低,但由于硬度低,其耐磨性较差,多用于喷砂工作量不大的场合。

碳化硅陶瓷的使用寿命是氧化铝陶瓷的3-5倍,与硬质合金相当,多用于硬质合金的替代品,特别是在手持喷枪的工况中使用。SIC-2型碳化硅陶瓷的韧性好,可用于有冲击和振动的喷砂的工况。

研磨盘是半导体行业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片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通常使用的铸铁或碳钢研磨盘其使用寿命低,热膨胀系数大。在加工硅片过程中,特别是高速研磨或抛光时,由于研磨盘的磨损和热变形,使硅片的平面度和平行度难以保证。采用碳化硅陶瓷的研磨盘由于硬度高研磨盘的磨损小,且热膨胀系数与硅片基本相同因而可以高速研磨、抛光。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硅片尺寸越来越大,对硅片研磨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化硅陶瓷研磨盘的使用将使硅片研磨的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同时碳化硅陶瓷研磨盘还可用于研磨、抛光其它材料的片状或块状物体的平面。

磁力泵泵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ISO14000国际标准的贯彻执行,对不利于环境保护液体的输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磁力泵由于采用静密封代替机械密封、填料密封等动密封,因而泄漏更小、可靠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对于磁力泵一般要求免维护的时间为八年,即要求连续运转八年不得拆卸,因而对磁力泵件的选材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如泵中的泵轴、止推盘、轴套等,必须耐磨损、耐腐蚀。而目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材料只有碳化硅陶瓷最适合。

高温耐蚀部件碳化硅陶瓷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它的高温强度,即在1600°C时强度基本不降低,且抗氧化性能非常好,因而可在高温结构件中使用。如高温炉的顶板、支架,以及高温实验用的卡具等。

碳化硅制品的用途

一、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应用:利用碳化硅具有耐高温、强度大、导热性能良好、抗冲击、作高温间接加热材料,如竖罐蒸馏炉、精馏炉塔盘、铝电解槽、铜融化炉内衬、锌粉炉用弧形板、热电偶保护管等。常规的锌粉冶炼需要的塔盘型号有:

一、塔式炉:600、990、1088、1260、1350;

二、卧式炉:1300、1160、928。

二、钢铁行业方面的应用:利用碳化硅的耐腐蚀、抗热冲击、耐磨损、导热好的特点,用于大型高炉内衬提高了使用寿命。

三、冶金选矿行业的应用

碳化硅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具有较强的耐磨性能,是耐磨管道、叶轮、泵室、旋流器、矿斗内衬的理想材料,其耐磨性能是铸铁、橡胶使用寿命的5-20倍,也是航空飞行跑道的理想材料之一。

四、建材陶砂轮工业方面的应用:

利用其导热系数、热辐射、高温强度大的特性,制造薄板窑具,还提高了窑炉的装容量和产品质量,缩短了生产周期,是陶瓷、搪瓷釉面烘烤烧结理想的间接材料。

五、节能方面的应用

利用其良好的导热和热稳定性,作热交流器,燃耗减少20%,节约燃料35%,使生产率提高20%-30%

摘要:用涂层和其他表面改性处理方法制取的碳化硅/碳复合材料兼有碳化硅的硬度高、耐热性、抗磨损、耐腐蚀和碳素材料可加工性等优良特性,在滑动摩擦材料,电子元件热处理用夹具、单晶硅提拉用加热器、坩埚硅片外延生长用感受器、高温材料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被雀为划时代的新材料。由无机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所组成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同时具有有机高分子和无机材料的优点。SiC陶瓷具有硬度高、高温强度大、抗蠕变性能好、耐化学腐蚀、抗氧化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及高热导率等优异性能,是一种在高温和高能条件下极具应用前景的材料。SiC用于制备金属基、陶瓷基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已经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此外,SiC在隐身吸波材料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本文综述了SiC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用少量坚硬的无机物改性就可以显著地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SiC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就是一类用SiC陶瓷改性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现在这类复合材料被厂泛地应用在包装工业、涂料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及舫空航天等工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SiC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改性研究的不断深人,SiC陶瓷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的应用

碳化硅优越的半导体特性将为众多的期间所采用,利用其高热导,高绝缘性目前在电子工业中做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片和封装材料,在冶金工业中做高温热交换材料和脱氧剂,碳化硅的用途主要有:

(1)作为磨料,可用来做磨具,如砂轮、油石、磨头、砂瓦类等。(2)作为冶金脱氧剂和耐高温材料。碳化硅主要有四大应用领域,即: 功能陶瓷、高级耐火材料、磨料及冶金原料。目前碳化硅粗料已能大量供应, 不能算高新技术产品,而技术含量极高 的纳米级碳化硅粉体的应用短时间不可能形成规模经济。

(3)高纯度的单晶,可用于制造半导体、制造碳化硅纤维。

主要用途:用于3—12英寸单晶硅、多晶硅、砷化钾、石英晶体等线切割。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产业、压电晶体产业工程性加工材料。磨料磨具

主要用于制作砂轮、砂纸、砂带、油石、磨块、磨头、研磨膏及光伏产品中单晶硅、多晶硅和电子行业的压电晶体等方面的研磨、抛光等。化工

可用做炼钢的脱氧剂和铸铁组织的改良剂,可用做制造四氯化硅的原料,是硅树脂工业的主要原料。碳化硅脱氧剂是一种新型的强复合脱氧剂,取代了传统的硅粉碳粉进行脱氧,和原工艺相比各项理化性能更加稳定,脱氧效果好,使脱氧时间缩短,节约能源,提高炼钢效率,提高钢的质量,降低原辅材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电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价值。耐磨、耐火和耐腐蚀材料

利用碳化硅具有耐腐蚀、耐高温、强度大、导热性能良好、抗冲击等特性,碳化硅一方面可用于各种冶炼炉衬、高温炉窑构件、碳化硅板、衬板、支撑件、匣钵、碳化硅坩埚等。另一方面可用于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高温间接加热材料,如竖罐蒸馏炉、精馏炉塔盘、铝电解槽、铜熔化炉内衬、锌粉炉用弧型板、热电偶保护管等;用于制作耐磨、耐蚀、耐高温等高级碳化硅陶瓷材料;还可以制做火箭喷管、燃气轮机叶片等。此外,碳化硅也是高速公路、航空飞机跑道太阳能热水器等的理想材料之一。有色金属

利用碳化硅具有耐高温&def强度大&def导热性能良好&def抗冲击&def作高温间接加热材料&def如坚罐蒸馏炉&def精馏炉塔盘&def铝电解槽&def铜熔化炉内衬&def锌粉炉用弧型板&def热电偶保护管等.钢铁

利用碳化硅的耐腐蚀&def抗热冲击耐磨损&def导热好的特点&def用于大型高炉内衬提高了使用寿命.冶金选矿

碳化硅硬度仅次于金刚石&def具有较强的耐磨性能&def是耐磨管道&def叶轮.泵室.旋流器&def矿斗内衬的理想材料&def其耐磨性能是铸铁.橡胶使用寿命的5--20倍&def也是航空飞行跑道的理想材料之一.建材陶瓷砂轮工业

利用其导热系数.热辐射&def高热强度大的特性&def制造薄板窑具&def不仅能减少窑具容量&def还提高了窑炉的装容量和产品质量&def缩短了生产周期&def是陶瓷釉面烘烤烧结理想的间接材料.节能

利用良好的导热和热稳定性&def作热交换器&def燃耗减少20%&def节约燃料35%&def使生产率提高20-30%&def特别是矿山选厂用排放输送管道的内放&def其耐磨程度是普通耐磨材料的6--7倍.②磨料粒度及其组成按GB/T2477--83。磨料粒度组成测定方法按GB/T2481--83。珠宝

合成碳化硅(Synthetic Moissanite)又名合成莫桑石、合成碳硅石(化学成分SiC),色散0.104比钻石(0.044)大,折射率2.65-2.69(钻石2.42),具有与钻石相同的金刚光泽,“火彩”更强,比以往任何仿制品更接近钻石。这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的C3公司制造生产的,已拥有世界各国生产合成碳化硅的专利,正在向全世界推广应用。

第三篇:刑事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

面临当今高科技发展飞速迅猛,日新月异,并不断被不法分子广泛应用到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中的严峻形势,刑事科学技术在同刑事犯罪活动作斗争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已然成为刑事侦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分子越来越多地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犯罪或者进行反侦察活动。因此,为了准确有力地揭露、证实和打击犯罪分子,在刑事侦察工作中运用刑事科学技术手段就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刑事技术工作的迅速发展,通过现场勘查取证、运用犯罪档案查找发现线索、运用刑事技术鉴定为侦察破案提供的线索和证据越来越多,同一认定理论和种属认定理论作为线索和证据的应用的基本理论对物证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具体操作有着根本上的解释和指导意义。

刑事科学技术重点在于物证技术,物证技术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查明案件事实,为侦察破案审判提供科学证据为目的,研究发现、记录、提取、显现、分析、检验以及鉴定的各种理论与方法的一门技术。

我们照相、摄像是为了保存犯罪现场的状况,表现事物的特征和细节,供之后的分析研究;我们采集指纹、捺取指印是为了更好的识别,认定犯罪嫌疑人;我们分析提取足迹,是为了推测犯罪嫌疑人走路姿势、习惯,以及脚部生理特征;我们检验各种痕迹,也是希望这些痕迹能告诉我们关于案件的一些情况„„

那么采集物证为什么这么用,可以这样用。这是同一认定理论和种属认定理论来解决的问题。正如指纹是侦破案件的利器,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并且它在形成后人的一生中基本不变。这其中便是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的原理指导。

所谓同一认定,指具有专门知识、经验的人,通过对案件中多次出现的物品、物质或痕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是否来源于同一客体的认识活动。而种属认定是确定物质属性或遗留痕迹物体的种类,或是比较两种物质的属性是否相同的认识活动。

警察之所以能够进行同一认定,是因为每一客体所具有的特征与其他客体的特征是有区别的,这些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稳定不变的特性,并且这些特征能够反映出来为人们所了解与认识,比如犯罪分子的指纹,掌纹,讲话的口音,字迹等等;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种属认定,是因为每一个物体都具有同类客体物质的特性与属性,这些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稳定不便的特性,并能被人们所认识,如犯罪分子的身高,体重,脸型,身材等等。正是由于客体具有个体特征,种类特征的特定性,相对稳定性,和反映性,警察才能进行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并获得有用证据,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可能。而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有着强大的科学基础:

(一)客体的特定性

客体的特定性是指客体本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客体的性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事物,不同的种类具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不同的个体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别。即便是同卵所生的双胞胎,他们身上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只是没有外化而已。研究他们的DNA序列,分析其生活习惯、方式、性格脾气等,均会发现存在差别。为了求同,我们必须先寻异,这是侦查中排除干扰,筛选证据的重要方法。正是由于不同客体具有不同的种类特征人们才能将客体种类区分开来,正是不同的客体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客体的性质人们才能进行个体的识别。

客体的特定性是由多方面因素的决定的。首先,表现在客体本身质的不同,客体本身的质是客体的固有属性,对人体而言由于遗传变异的作用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指纹等,对物体而言,不同的物体其物质构成成分不同故其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其次表现在客体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形成的特征,相同的客体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加工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特征,;再次客体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特征都具有特定性,沾上血渍的匕首,被撕扯过的衣物,撞击过的车门等都在犯罪活动后留下了某些特性,供我们作为线索。不同的客体,其特定性也不相同。客体的特定性越强,用于进行同一认定的依据就越强,因为差别越大,越能最直接最有力的说明问题。

(二)客体的相对稳定性

客体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客体所具有特征具有稳定不变的特性。正是客体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才能利用这一特征判断客体的种类,判断特定的个体。

客体的相对稳定性是客体在发生质变前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同的客体特征稳定性也不同,稳定性越强对鉴定就越有利。用黑色的碳素笔进行签字就是因其稳定,便于日后的保存,鉴别。同一认定,种属认定所利用的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物质成分及运动习惯特征。同样的枪不同的子弹,同样的子弹不同的方向,都印证于此。

(三)客体特征的反映性

客体的特定性与稳定性是进行认定的基础,但是要利用客体特征进行分析鉴定还必须要求特征能反映出来。并被人们所认识血液和红墨水一种是有机物,一种是无机物,我们不比颜色,去闻气味或做化学反应均能鉴别出来。

洛卡德提出物质交换原理,即任何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会产生交换,但是交换现象并非总是清晰可见这就是一个反映性的过程。同一认定,种属认定要求所检验的特征必须达到一定要求,必须能够反映出进行个体识别的足够特征。有些人的字迹很是相似,甚至相近率超过90%,这就是因为他不足够反映犯罪嫌疑人的特征。此时我们就应转移物证寻求方向。

综上所述,刑事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物证技术的具体操作都是受科学方法理论支配和指导的。相信以科学理论为坚实的后盾,刑事科学技术的体系会不断健全优化,为公安刑事案件侦破做出更大的贡献,令犯罪分子望而却步,从而维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百姓的安居乐业。

第四篇:科学技术史节课论文-医药学的起源2010新

科学技术史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了为世界各人的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药物治疗外,尚有针灸、气功、推拿、耳针等特殊疗法,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

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与形成(一)医药学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猎取食物的过程中,在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医疗和保健活动。例如人们在寻找和识别食物的过程中,误食了一些有毒的药草,在毒性反应过后,却治好了某些病痛,而发明了能治病的药草,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原始社会人们的贡献,托名神农而写的。在使用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发明了石针来治病,所谓砭石这是针灸疗法的起源。殷商时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促使发明了银针、金针医疗工具。

(二)医药学的形成1、约在公元前5-3世纪,即战国时期,直到秦汉时代完成,产生了我国医学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是无数医家共同创造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归纳主要的论点:

(1)、《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用朴素的唯物论,即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作为说理工具,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

(2)、记载了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诊察疾病的独特方法。

(3)、在疾病防治上提倡预防,早期治疗,主张“治未病”。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强调人身是一个整体。

(4)、在临证上,确立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总之,“内经”代表了当时我国医学的巨大成就,并且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经”一书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医学家的重视,部分内容相继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

2、在公元前2世纪,便已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该书除载有药物365种(内有重复的18种,实得药物347种)外,并总结和肯定了有关药物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奠定了我国药物学的基础。例如,将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四性(此外尚有平性),将药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此外尚有淡味)等。

3、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45-219年),认真总结了汉代以前有关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理论,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专著的重大贡献在于:①提出了运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特别提出了六经辨证。②发展了方剂学,1

共363余方,配伍十分严谨,药味精练,疗效显著,至今仍为医家所喜用。③在病因和发病学上,提出了经络受邪入脏腑论点和血瘀、房室、外伤三因学说。从而使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使祖国医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后世称张仲景为“医圣”。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象谆于意、华佗(公元141-208)等有名的医家。特别是华佗,他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手术。反映了我国医学于公元二世纪时,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已有相当成就。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据记载他可以做三种手术:①施行剖腹扩创;②刮骨疗毒;③脑外科等手术。他还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二、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从公元3-10世纪,即我国隋唐时期,医药学有了全面的发展,在脉学、病因、证候、临床治疗学等方面。出现了不少专著。如晋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著《脉学》十卷,进一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对于病源的探讨和证候的描述,到隋代已取得相当成就。巢元方(公元610年)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总结了晋魏以来的医疗和成就,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书中记述绦虫病,认为是吃不熟的肉类所致,患漆疮与人体的过敏体质有关,患某些传染病是外界有害物质(乖戾之气)所致;患麻风病有初、中、晚三期之分等内容共有50卷之多,反映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提高。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他的学术思想在他的两部巨著中有明确记载:

(一)《千金要方》共30卷,包括临床各科、诊断、治疗针灸,食疗以及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在这些记述中,有很多宝贵经验,如避瘟方中多采用雄黄,朱砂作消毒药品,治痢用白头翁、苦参、黄连等。该书首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关于妇、儿病的特殊论述很详。他第一个把妇、儿科从内科分离出来。

(二)《千金翼方》其内容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疼痛等记述尤为突出。该本收载了800多种药物,并对其中200种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记述,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以备临床应用。书中还记载了印度等外来的医学知识,表现了我国人民善于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金元时代战争频繁,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医学产生了各家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是:

1、刘完素(公元1110-1200)金时河北省河间县人,人称刘河间。刘氏提出“降火益水说”。主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皆从火化。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提倡火热学说。提出的治疗原则是:降心火,益肾水。用药多属寒凉,故人称他为“寒凉派”。他的代表著作有《素部玄机原病式》。

2、张子和(公元1156-1228)金时河南人,提出“邪去正安说”。他认为病邪来自外,或从内生,均须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张氏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尤其注重下法,故人称之为“攻下派”著有《儒门事亲》。

3、李东垣,又名李杲(公元1180-1251)元时河北定县人,提出“胃气为本说”。主张脾胃健全、则不易生病,既是生了病也易于治好,发明了“补中益气”即补脾益胃的治疗方法。因此后人称李氏为“补脾派”。李氏的代表著作有《脾胃论》等。

4、朱丹溪、名震享(公元1281-1358)元时浙江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因而在治疗上注意滋阴,后人称之为“滋阴派”著有《局方发挥》等。

(四)清代医学成就,主要是温病学说,他们总结了几百年来治疗热性病的经验,著成《温病条辨》、《温热条辨》《温热经纬》、《温证论治》等书。这些著作对温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证论治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对我国劳动人民健康起了重大作用。叶天士(公元1667-1746),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他虚怀若谷,曾先后跟十七位老师学医,集众人之长,自成一家,人称宗师,著有《临证指南》等,对于温病的理论和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与他同时和在他以后的有薜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诸人,后人称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五)明清时期,药物学有了突出的发展。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兼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撰成《本草纲目》一书,共25卷,总为16部,60类。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接近群众、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调查了许多药用植物,动物的生长形态,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历时二十七年,以理论联系实际、实地考查的研究方法,总结了明清以前的药物知识,写出了这本驰名中外的伟大著作。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这部书后来传到日本、欧洲,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李时珍被尊为世界四大科学家之一。

三、中国医学在国际上的交流和贡献

(一)医学界的交流

中医学远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开始,公元562年,明堂图等古典书籍便传入日本,成为日本针灸学的先导,特别是隋唐时代,中国医学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如朝鲜在公元541年至693年,置博士教授中国医学;公元608年日本派遣很多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医学,并带回去很多中国的医学书籍。唐代高僧鉴真,应邀至日本传授中国医药技术,日本人尊之为药王。

同时,在阿拉伯国家,由于大量采用了中国医学,使中世纪的阿拉伯的医学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成为以后欧洲医学发展基础。如十一世纪中东医学家阿维森拉的名著《医典》一书中,在脉学和药物学部分,有很多是中国医学的内容。

(二)中国医药学的贡献

1、炼丹术(制药化学)的贡献:我国炼丹术最早的记载,当推东汉魏伯阳,他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炼丹史上现存最古的文献。到了晋代葛洪(公元284-364),炼丹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葛洪所著《抱朴子》这部书里,可以看出葛洪当时作了许多化学实验。例如用丹砂长烧变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可见硫汞制水银在公元二世纪就有了详细记载,书中还记载了以猪油作基础剂制成水银软膏,治疗疥癣等病。而欧洲医学在十世纪巴尔德,才有水银与油脂的记载。由于世界炼丹术导源于我国,因而祖国医学在一些化学药品的临床应用上,远远走在世界医学的前列。葛洪的炼丹术,曾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作,有的部分已被译成英文、法文、流行于世界各国,对世界化学工业,其中包括制药化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他还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了《肘后救卒方》,由于疗效好,又具备“验、便、廉”的选方原则,受到了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

2、免疫学上的巨大贡献:现代医学的免疫学,一般认为是从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Jenne)氏的牛痘接种预防天花开始的,其实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据

记载早在十六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其具体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等。17世纪中叶已推广至全国,成为世界医学在免疫学方面的先驱。1688年以后,俄国派人来我国学习种痘。然后由俄国传至土耳其。在土耳其运用了三十年后,于1717年英国派人到土耳其学会了种痘,在英国运用中国的人痘接种法、普遍地预防天花。施行了八十年之后,于1796年才由英国医生琴纳氏在人痘接种法的基础上,改进成为牛痘接种法。人痘接种法是我国医学对世界医学的又一伟大贡献。

四、本人对中国医药学的起源与现代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的看法

近代科技兴起之后,自然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得以应用。事实证明,应用科学技术越迅速、越全面的行业,发展得就越快。西医也很自然地进入西方科技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西医在近100年的历史中,不断采用适时的科学技术,如X线、核磁、生物电、超声波等等技术应用于西医的理论与临床,更使西医如虎添翼,其发展突飞猛进。抗生素的发现,为人类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做出卓越的贡献。特别是西医临床外科的发展,以其立杆见影、疗效显著而给了中医当头一棒似的莫大冲击。而此时的中医虽然在自己的学科体系中有所发展,如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建立,为防治传染病建功卓著,仍不能超出闭关自守的圈圈框框,没有及时学习,接纳和引进现代人类文明的科技手段,以至于保守自诩有余,而发展创新不足。导致中医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除上述三个误区以外,核心问题是发展观的模糊。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指出了认识方向。很明显中医药行业也应该以科学的观念认识和发展中医药。当然这种科学发

展观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简单的方法性学习,更不是将科学仪器简单的引进。重要的是如何将科学的认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技术、科学的仪器及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与中医药的特点有机结合,让科学技术为中医药服务。

人们常说“传统的就是世界的”,中医作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应该是属于整个世界的。然而所谓“属于世界的”就是应该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可,而得到世界认可必须在相对相同的的基础认知上,这基础认知重要的表现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去认识事物、去发展事物。认识的标准就是评价其科学性,并能清楚解释其科学道理。

我认为科学的统计方法、科学的分析方法、科学的教育方法、科学的量化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目前中医药行业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裘沛然,王玉润,凌耀星,严世芸.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二)[J].新中医.1980年05期

[2]唐云著.《走进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广西

[3]万里.《光明中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 1985年08月.北京

[4]李成文.《中医发展史》.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1月15日.北京

第五篇:计算机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本文由保定白癜风医院http://搜集整理,感谢您的阅读

计算机技术是本世纪的卓越科技成就之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报遭不断增多,有力地促进了中药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中药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中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药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待进一步开发,使目前取得的成果完善,并积极应用最新计算机技术,提高中药研究水平。现就近年来中药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进展概述于后。

1.计算机在中药材真伪鉴别方面的应用

成都中医学院研制的“中药显微电脑识别专家系统”,该系统与显微电视录像系统配套使用,具有图像真实,操作灵活、方便、检验快速、准确的效果;济南山东省新药药理研究中心根据中药玉竹及其混淆品的生药性状,组织构造及粉末特征,结合计算机技术编制了一个中药玉竹及其混淆品鉴别的系统,该系统具有鉴别、检索、修改及打印等功能,按照屏幕提示信息输入待鉴标本的特征代码或实测数值,在几秒钟内即可完成鉴别;广州广东药学院26个细辛样品为训练集,以19个细辛样品为试验集,采用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3 种细辛(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进行鉴别,该项研究从细辛挥发油GC—MS中获得数量化分类特征,经PRIMA法处理,实现了计算机对所有样品的鉴别分类,所得结果与实际相符;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运用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技术建立了测定黄连类中药组织细胞的显微鉴定模式识别系统,为中药混乱品种与多源道地药材鉴定提供了新的三维定量研究技术和资料;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技术实现郁金类连续切片组织形态的计算机三维重建与动态显示,他们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麦冬类中药组织连续切片三维重建与动态显示,为计算机辅助生药学鉴定和教学提供了新的三维图像技术和研究资料;重庆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实现了道地药材附了连续切片三维重建与动态显示,为计算机辅助生药学教学和鉴定提供了具有生动性和立体感的三维图像技术和资料;丽水地区药品检验所先根据直伪黄芪紫外光谱峰位赋值量化,然后用计算机求得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以判别黄芪的真伪;丽水地区药品检验所将数量分类学中的聚类分析引用到紫外线光谱分析中,用微机求出比较值及聚类,然后根据其聚类谱系来量化研究系列中药的真伪优劣,以4类药材为例,证明其结果可反映出各试样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如友好医院科技开发部提出一种挥发油生药的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刚气相色谱法获得样品信息,由计算机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其品种符台率为93.75%;品种、产地符台率为75%。检索过程仅数秒钟;江西中医学院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清开灵注射液的吸收度,采用初均速法研究了其中主要成分黄芩甙和绿原酸的含量变化,将实验数据输人计算机处理,预测出该制剂中黄芩甙和绿原酸的稳定性;北京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为了对枸杞子药材及其有关制剂的质量进行控制,对不同产地的枸杞子进行了比较分析,收集其色谱、质谱图、实验结果认为其离子流图有较大的共同点,可作为定性的依据,但亦存在不同之处,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不尽相同,所占成分亦有区别,利用计算机谱库检索并核对有关资料,个别组分还利用对照品进行对照,共鉴定出33种化合物;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对15种叶类生药气孔进行计算机图像分忻;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经过对4种蛇床的果实、芬粉粒、维管束,气孔和内胚乳细胞的大小进行体视学研究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果实和维管束的大小顺序为兴安蛇床>碱蛇床>滨蛇床>蛇床;花粉粒大小为碱蛇床>兴安蛇床>滨蛇床>蛇床;内胚乳细胞则兴安蛇床>滨蛇床>碱蛇床>蛇床;中国药科大学研制的“金银花药材品种鉴定计算机辅助咨询系统”;南京军区后勤部药品检验所研制的“中国药典中药及其相关品种粉末显微智能鉴定系统”,该系统收载了668种中药材(含混伪品287种)可以模拟专家在实际工作中的思维方式进行鉴定;中国药科大学测试中心应用计算帆辅助模式识别技术鉴别中药材重楼;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将图像分析技术探索性地应用于仙茅属植物花粉的鉴别,发现该属植物花粉体

积相有效期很大,种问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图像分析技术在生药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山东医科太学应用计算机鉴定、检索药用植物标本;江西中医学院根据常见中药材及其混淆品的性状特征,制定了操作性强、规范度高的性状鉴别客观标准,建立了判别的数学模型和判别指数计算方法及中药材电脑代码,实现了125种中药材及数百种伪品的性状鉴别电脑模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应用计算机进行植物自动分类;四川省中药学校应用微机对中药材紫外光谱的鉴别特征进行管理;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研究室用对称的三层BP人工神经网络处理中药化学模式识别数据,既达到了提取特征和降维映射的目的,又减少了每引人一个样本重新计算各样本空问距离和分布的麻烦,提取的特征及相应误差用三维图形表示,可直接用于中药的化学模式识别;辽宁中医学院研制的“中药性状鉴别微机管理系统”;广州广东药学院药学系以“南药”砂仁及其伪品为研究对象,从砂仁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中莸取数量化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在计算机上实现了样品的鉴别分类。

2.在探索中药化学成分的应用

成都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定性、标准样品叠加和色谱一质谱一计算机联用技术,对淡黄杜鹃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共鉴定出单萜烃18个,倍半萜烃41个,并测得了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是:β一蒎烯、α 一蒎烯、乙酸冰片酯、柠檬烯、β一横香烯、香桧烯、香茅醇和月桂烯;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一质谱一计算机联用系统对闽产石香蔫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20种细小种子类生药进行分析测定,报道了种子的最大直径、周长、截面积、体积和不规则参数,郑州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一质谱一计算机联用拄术来分析怀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一计算机联用装置分析了吉林栽培西洋参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济南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采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对蔓荆予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炮制后挥发汕含量减少,质量发生变化,共分离鉴定出26个化台物,生品和微炒品检出26个炒焦品检出20个,炒炭品检出16个;南京市中医院运用气相色谱一质谱一计算机联用研究巴戟天的化学成分。

3.在中药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在研究白芍总苷对缺血心的保护作用方面,运用计算机检测心功能变化;上海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在研究灵芝合并降压药治疗难治疗性高血压时血压、血糖、NO、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改变的临床实验中,运用显微电视电脑测量系统定量测定用药前后甲鹱微循环的变化;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应用电子计算机对结晶天花粉蛋白抗早孕进行分析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对中医治疗白癜风74首方剂进行计算机拆方排序,从中选出高频砍出现的中药89珠,再观察这些中药乙醇提取物对蘑茹酪 氨酸酶和无细胞系统多巴色素自动氧化生长黑素量的影响,发现有19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存 3个不同浓度对酪氨酸酶活性、黑素生成量呈剂量依赖性激活和上调;杭州浙江医科大学淋巴学研究室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药物,进行动物实验通过扫描电镜和计算机联机的图像处理系统,对药物的腹膜孔调控和促腹水转日作用,作了观察和定量分析。沈阳中国医科太学生物教研室根据Beeler--Reuter方程,对Ca2+通道电流结合膜片钳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机重建,并研究了中药白花前胡有效成份Pd--Ia(a)+通道的作用模式,为研究Ca2一通道电流及联因子的动态过程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为定量研究心脏药物作用机制及判断其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周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和多媒体视频等多种技术,将小鼠在圆形水迷宫的学习记忆行为表现转移为活动图像井显示其实时运动轨迹路线,利用计算机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组台后,建立了出运动距离、速度、寻找平台时间、运动轨迹组成的评价指标。从而为益智中草药研究提供了一种自动化程度高、获取信息量大、符合国际标准的圆形水进宫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图像分析处理系

统及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杭州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自术、党参腹腔注射经扫描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能使小鼠腹膜孔平均孔径及开放密度明显增加,黄芪无显著作用,表明白术、党参对腹膜孔调控作用较强、是治疗腹水的有效药物;北京中医药大学以 3 H一栀子甙为示踪剂,采用整体放射自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栀子的有数成分栀子甙在小鼠休内定量分布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与栀子归经理论的关系,结果显示同一器官的不同示踪时相和同一示踪时相胆、肝、肾上腺、小肠、大肠、心脏和胃等器官,其分布特点同栀子归经于心、肝、肺、胃经以及赃腑的络属关系基本相符、首次为栀子传统的归经理论提供了形态学依据;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对健脾益气的白术、党参黄芪对小鼠腹膜孔调控作用的观察,通过扫描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与定量分析,提示白术、党参是治疗腹水的有效药物;广州广东药学院药学系借助计算机,对中药的性、虚、月经进行量化处理,建立了寻找药材替代品的数量化方法:南昌江西中医学院用原了吸收光谱法检测,10种辛温解表药和7种温里药的15种生命元素含量,采用微机对其药效与各元素含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功效与Mn、Cn、Ba、Pb 5种元素含量有关,并建立了辛温解表药与温里 药的判别模型,该模型具有显著的判别效能。

4.在中药及方剂数据库方面的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华本草名录检索系统”,“图经本草检索系统”,其中“《图经本草》计算机检索系统”可浏览《本草图经》的全部原文,也可查阅某殊中药的原文进行统计分析;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制的“电脑检索全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我国中草药13268条(722科),每条记录包括类科、拉丁学名、植、动、矿物名,药材名、文献名、地方名、功效、备考八项基本信息。其中除备考外,全部数据均可以关键词进入俭索;昆明云南省药材公司建立的“云南中药资源评价体系和计算机数据库”,协助对云南中药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解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中药材资源;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研制的“内蒙古中蒙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不仅可提供查询,还可以对内蒙古地区中蒙药用植物作整体的综台性定量分析及提供决策方案。黑龙江中医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联台研制的“中药通用文献检索系统”,该系统按照设计要求可适用于中医学各学科的小型文献的检索与管理;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草药数据库检索系统”;贵州省中医研究所研制的“中国苗旗药物现代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的“万方中药信息处理系统”;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医方剂编码及文献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于2001年3月通过鉴定,系统收录了古今方剂101903首,可进行方名、书名,处方药物、功能、主治等的检索。“中医历代常用方剂数据库检索系统”,该系统于1994年12月通过鉴定,系统收录了中医历代常用方剂1万条首,该系统除了纵向可方剂名检索异名、方振、作者、药物组成、功用、主治、药理作用、用法外,还可以横向根据组成考察方剂的沿革、变化、比较方 剂的配伍关系,根据功用查询同类方剂,根据主治查询相应的方剂,根据药理作用查询相应的方剂等;江苏缸皋市中医院研制的“实用方剂数据库及检索系统”,该系统以实用方剂辞典》为蓝本,收录方剂10310首,数据内容包括拼音、方名、异名、方源、组成、功能、用法、宜忌、加减、主治、实例、方考等;广州广东药学院研制的“中药方剂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江西中医学院运用数据库技术探索中医方剂配伍的统计规律;辽宁省中医研究院研制的“《苷济方》数据库”;安徽中医学院运用计算机对《各医类案》的方药进行分析,发现全书共用方416首、用药465种、方剂以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23方为“核心方剂”,药物以甘草、人参、白术、当归、茯苓等13味药为“核心药物”,这些结果显示了江氏在选案时重温补,也从测面反映温益脾胃、滋补气血在历代医家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医科大学运用计算机对《方剂学》中常用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云南省医学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药不良反应文献题录库计算机管理系统”,该系统收集了1990~199 7年国内文献振中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等等。

5.在中药领域其他方面的应用

北京医学院运用计算机对常用中药的归经进行分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运用计算机对中药复方进行模拟研究;锦州医学院应用计算机对中药进行综合评价;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利用计算机解决中成药工艺设计中正交试验法数据处理的问题;贵阳中医学院研制中药制剂均匀试验设计;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研制的“中国药用植物系统疗效计算机统计分析系统”;江西中医学院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银黄注射蔽的吸收度,根据初均速法预测了其中主要成分绿原酸与黄芩甙的稳定性,均实验数据输入了计算机进行运算,预测出银黄注射被的有效期;黑龙江中医学院研制的“中药科研方案、生产工艺优化设计软件,该系统将传统的正交试验与正态拟台相配台,并编制了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及 LD50等组成程序包相佐。

广州广东药学院将计算机模式分类技术推广应用于两个中药研制方童康片、脑得生片的解析,计算机模式分类结果与中医理论相吻合;重庆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经计算机运算,获得药用红花施肥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此模型进行分析、模拟、优化和筛选得药用红花的面施肥量公式,按此方案实施,可获得高产;无锡轻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探索灵芝胞外多糖分批发酵非结构动力学模型时,通过计算机模拟,证明模型预测值与变际实验值具有良好的拟台性等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