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事传承美德 人性闪烁光芒
小事传承美德 人性闪烁光芒
——物业科退休浴池员工拾金不昧事迹报道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高尚品质和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在努力构建和谐矿区的日子里,物业科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职工用自己拾金不昧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后勤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
3月3日下午,退休浴池职工李明在工作中,拾获手机一部和手表一块,李明没有片刻的犹豫,立即将失物交到后勤队办公室,并与队部管理人员任队一起共同寻找失主。李明主动通过手机联系人通知失主家人,在取得联系后,一直在原地等待失主的到来。当失主得到失而复得的手机时,感动的连声感谢。至今,尚未找到失主的手表仍然放在队办公室,等待失主。
李明同志的拾金不昧精神充分体现了我科职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展现了我科职工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拾金不昧的崇高品质为我们树立了优异的榜样,值得我科全体职工的认真学习。
为此,对李明同志拾金不昧的行为特提出通报表扬,望其再接再厉,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同时,也鼓励我们物业科的每一位员工向李明同志学习,把这种美德和崇高品质在职工队伍中发扬光大。
“勿以善小而不为”。爱心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每颗心灵就像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物
业科的员工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岱河矿区点亮了一盏灯,诠释了后勤人“我们一直用心服务”的工作理念。
第二篇:人性的光芒
《绿里奇迹》拍摄于1999年,由弗兰克 德拉邦特导演,汤姆 汉克斯主演。1935年。美国南部惨淡肃杀的冷山监狱。黑人死囚犯约翰 科菲来到了被称为“绿里”的死囚牢房。他似乎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力量,令人不由自主地对他产生信任感,这不禁让狱警保尔 艾治科姆和他的同事们感到惊奇。一个一个死囚犯走进“绿里”,坐上电椅,结束人生。于是,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和狱警们各自人生的重要跨越。
这是一部监狱题材的电影。监狱,是最阴暗恐怖的场所,也是死刑犯走过人生最后路程的地方,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监狱里又充满离奇曲折的传说,不乏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1994年,美国导演弗兰克 德拉邦特拍摄了根据斯蒂芬 金小说改编的监狱题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巨大票房成功,被誉为迄今最成功的励志电影之一。5年之后,弗兰克 德拉邦特再次推出同样改编自斯蒂芬 金小说的监狱题材电影《绿里奇迹》,再获成功。
影片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展现了在阴暗的死囚牢中的人性的光辉。黑人死囚犯约翰 科菲是本片的主角,他相貌恐怖,体形硕大,却出奇的平和、敏感而缄默,天真时甚至像个孩子。他身上具有的温暖的爱心和神奇的力量,让我们觉得这就是上帝派来拯救我们的天使。
导演刻意在约翰 科菲身上营造的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绿里奇迹》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汤姆 汉克斯主演的狱警保尔 艾治科姆其实就是在代表小说原作者斯蒂芬 金和导演弗兰克 德拉邦特在说话。他作为一个死囚牢中的狱警,应该已经阅尽人间沧桑。他身上保留着人性的善良,诚心诚意地帮助死囚犯们走过人生最后的旅途。他的膀胱炎其实就是他内心痛苦的外化,这一点汤姆 汉克斯演绎得非常生动感人。
死囚牢是阴暗恐怖的地方,但是死囚和狱警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令人动容。这是《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给观众最大的启示。中国古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临死亡的囚犯往往会展现出压抑已久的心灵深处的善和恶,演绎出一段感人的故事。这是监狱题材电影在好莱坞很流行的原因之一。
而在中国,描写监狱题材的影视作品几乎没有,更很少展示罪犯的心灵世界,这不能不说令人遗憾。罪犯也是人,每一次犯罪背后往往都有很复杂的原因。国家为了改造罪犯设立监狱,改造罪犯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改造。我去过不少监狱,知道监狱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完全可以拍出很主流的影视作品,现在很少有人敢于触及,这确实很可惜。
第三篇: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让语文课堂体现人文教育
姓
名:陈梅娥
地
址:洛阳市伊川县江左镇 单
位:魏村小学 联系电话:***
让语文课堂体现人文教育
伊川县江左镇魏村小学
陈梅娥
(摘要):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误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其实,《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只有让语文课堂体现人文的光芒,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近期,我到江左中心小学听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听了5节课。参赛的老师都是各校的佼佼者,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漂亮的粉笔字、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人佩服不已。尤其是参赛课堂时时闪烁的人文光芒,更让我这个平日疏于学习的“老教师”羞愧难当。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 2
文本对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许多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回想自己,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写上“停”,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很少给学生自由活动,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没有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学中,我往往是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等知识性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性的人文教育,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可想而知。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
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呀、运用多媒体呀,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就拿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这件事来说吧,这次赛课,每位教师方式都灵活多样。如杨淼文《四个太阳》:学生合作互查,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从教30年来,我的课堂闪烁了人文之光吗?我扪心自问。
曾记得在内地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个“哎——”字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看来,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
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通过这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我觉得课课都在鞭策着我,真是后生可畏呀!反思自己,再不学习,再不洗脑,在课改中“冲浪”,非但不能成为弄潮儿,反而会灌水、会淹死,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再不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一味地对学生只进行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只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黯然失色、死气沉沉。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个性,认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人文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才能营造一个学生喜于乐见的高效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都闪烁起人文教育的光芒吧!
第四篇: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暑假期间,我县举行了教师培训,我听了15节课。讲课的老师都是各地的佼佼者,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漂亮的粉笔字、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人佩服不已。尤其是参赛课堂时时闪烁的人文光芒,更让我这个平日疏于学习的“老教师”羞愧难当。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搜有讲课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 1
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
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呀、运用多媒体呀,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就拿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这件事来说吧,这次赛课,每位教师方式都灵活多样。如杨淼文《四个太阳》:学生合作互查,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从教10年来,我的课堂闪烁了人文之光吗?我扪心自问。
曾记得在内地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
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个“哎——”字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听课后不久,我们就学完了第三单元,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爱家乡》,一向成绩很好的俞珏兵这次仍然写得很好。我把她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当念到“我的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时,学生刘晓红插嘴:“不对,詹天佑是广东人!”我脱口而出:“刘晓红,捣乱呀,你?”“詹天佑就是广东人!”她不服气地嘀咕着。因她每次语数英考试老垫底,平时又不大守纪,大家见我不屑的样子,也七嘴八舌地说她:“是吗?那你怎么不写到你的作文里去呀?”“他就是广东人,我听我爸爸说的。” 刘晓红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她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读完了全文。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2004年3月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刘晓红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她了。直到现在,她那种委屈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在抗议着老师对她的不公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看来,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这次暑期培训听课,我觉得课课都在鞭策着我,真是后生可畏呀!反思自己,再不学习,再不洗脑,在课改中“冲浪”,非但不能成为弄潮儿,反而会灌水、会淹死,这不是危言耸听。让我们的课堂都闪烁起人文的光芒吧!
第五篇:人性光芒点亮女性美
如著名音乐人韩红演唱(歌词作者:喻江),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
2012年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两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轧,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以新闻媒体为主打的社会各界对张丽莉给予了极大关注,她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2人物。
颁奖词说: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让我们再看看《感动中国》2011人物推出的一名女性人物。
2011年7月2日下午1时半左右,杭州市滨江区闻涛社区一处住宅小区内,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刹那间,刚好路过的80后女性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接住了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吴菊萍被社会誉为最美妈妈。
颁奖词说: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社会学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最美妈妈感动了全世界,凸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也许这就是黄坤明(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本文作者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更为深远的意义: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非常重要,但精神财富更是极其可贵,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最美妈妈的事迹,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思考,这比这件事情本身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什么是女性美呢?我们看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位最著名诗人的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描述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是莞尔含羞的低头,是娇俏妩媚、风情点点的低头;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给人轻灵圣洁、柔美无限的感觉,纵情描写的是女性的柔性美,绽放的是女性温婉气质的光辉。戴望舒《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丁香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诗人美好期待的象征。李金发具有强烈的女性美意识,把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集体加以推崇,他的女性存在意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男女平等的倡导以及对自由婚姻的呼唤都体现在他的诗作里,他所主张的女性美实际上是指拥有并践行平等自由价值观念的新女性的美。在看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简爱是一个外貌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圣洁、美好的生活,她在世界各国读者心目中是完美的女性。上述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被认为是美的女性。
而《感动中国》推出的女性人物,无论是最美教师张丽莉还是最美妈妈吴菊萍,她们身上折射出的,都是当代中国女性向善的人性光芒。
人性的基本意义是人的性情,其另一含义指的是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包含所有正义性的人类价值观,也包括对人个体的尊重。如明灯照亮夜空,人性中的许多美滋养、温暖、感动着我们,亦如飞鸟需要天空,游鱼需要江河,人性中不能缺少这种美。
在静止的汽车突然失控冲向几名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毫不犹豫地扑过去推开学生,她当时凭的是直觉,但直觉的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纯正师德,更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力量,这种力量体现的本质精神是数千年来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人性光辉。这样的人性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命比天大。惟其如此,人们彼此的安危祸福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你我的生命和情感便自觉地休戚与共,人性便在瞬间凝结并激荡起无形的力量。
吴菊萍只不过是杭州市滨江区闻涛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她在这个小区路过时,刚好遇上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的一幕,在一个幼小的生命顷刻间将要坠入无边黑洞的时刻,吴菊萍如果伸手去接一下,生命可能得救,如果她不伸手,生命的花朵就必定凋谢。彼时,吴菊萍来不及考虑她会不会成功以及她自己有多大危险,就是本能地冲过去伸手接了那女孩。这是什么本能呢,这是母性的本能。母性的本能是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需教导和训练的、天赋的、在人类进化路上所留下的行为和能力,说到底还是美好的人性。
张丽莉、吴菊萍人性美的共同点,在于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尊重与敬畏生命,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生命的顿悟与喜悦。如在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动物如此,万物之灵的人类就更应如此,舍此,便是人性的丧失殆尽。
正是张丽莉、吴菊萍拯救学生、拯救小女孩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生命的人性力量,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感动了中国。她们身上闪烁的光芒诠释了人性,点燃了当代中国的女性美。
有点不和谐的是,在跟踪阅读张丽莉文字报道时,看到《重庆商报》有这么一篇:《礼赞张丽莉,别忘张丽莉》,这标题的后边一个张丽莉加上了引号,颇是意味深长。文章说:这样一个优秀的年轻教师,如果不是意外的碾轧事件,她也许不会为人所知。更值得一提的是,张丽莉执教已5年,表现如此突出,却仍然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医保,每月工资只有区区千元。
也就是说,在张丽莉的大义之举发生之前,她还只是佳木斯市教育系统的一名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如果说张丽莉挺身而出救学生只是偶发事件,那么国内一流媒体已经采访证实到她一贯表现优秀又怎么会还没有编制呢,张丽莉没有编制,那要谁才可以有编制啊?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是不是应该写一个关于含泪请求佳木斯市教育局给张丽莉一个编制的报告呢?
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向善的人性光芒也能够更加温暖、更加全面地照亮我们的用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让我们社会的所有劳动者更加尊严而又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呢?这同样关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