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能农机装备-国家科技部
附件9
“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乎“四化”同步推进全局。智能农机装备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机装备技术要求更高,产品需求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基础研究不足,整机可靠性和作业效率不高,核心部件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农业投入品施用粗放,经饲果牧等生产机械严重缺乏,导致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全面进入中国,抢占高端农机市场,我国农业生产和产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提升农机装备供给能力、缩小与国外主流产品差距、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和产业安全意义重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2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立足“智能、高效、环保”,按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思路,进行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的横向产业链与基础研究、关键攻关、装备研制与示范应用的纵向创新链相结合的一体化科技创新设计,启动实施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本专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重点突破市场机制和企业无力解决的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智能化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破解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瓶颈;加大力度开发大型与专用拖拉机、田间作业及收获等主导产品智能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创立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创制丘陵山区、设施生产及农产品产地处理等装备,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掌握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和核心装置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核心技术,田间播种施肥、植保、收获智能作业机械和养殖场挤奶机器人投入使用;大宗粮经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 — 2 —
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0%,支撑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为中国农机装备“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精细生产管控等应用基础及节能环保拖拉机、精量播栽、变量植保与高效收获装备等关键共性核心技术200—300项;创制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装置与系统60—80项;研制大型及专用拖拉机、智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重大装备,甘蔗收获、棉花机采、橡胶割胶等薄弱环节装备,以及农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丘陵山区优势作物生产等重大装备产品115—165种;建立典型示范基地6—10处,实现技术自主和产业应用。研制标准150—250项,申请专利200—300项,并培养创新人才300—500名,形成创新团队15—20个。构建形成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功能部件与整体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
本专项围绕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典型应用示范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拟设置围绕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与验证、智能作业管理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农业动力机械及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粮食与经济作物智能高效收获、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研制,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丘陵山区及水田机械化作业应用示范等11个任务方向共47个项目。
本专项2016年度首批指南发布4个任务方向共19个项目。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方向包括项目1.1—1.3共3个项目,该部分开展作业环境与本体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机理研究和机器作业状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为农机智能装备精细作业提供精测、精施、精管理论方法与技术基础;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2.1—2.6共6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现代农业全面机械化提供绿色动力支撑;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3.1—3.5共5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实现粮食作物收获机械技术升级换代提供支撑;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4.1—4.5共5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提升我国优势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撑。
1.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本部分项目1.1—1.3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由高校、科研院所(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申报团队应具备相关研究领域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平台支撑条件,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和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
1.1 信息感知与作物精细生产管控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机作业过程对土壤和作物对象互作规律不清、作业机理、原理与基础研究缺乏以及作物生产过程信息表征不明等问题,开展农机作业对土壤质构及作物生长影响机理研究,— 4 —
揭示土壤—植物—机器系统优化自适应与系统减阻降耗、节本增效优化匹配规律,研究耕整、播种、收获等作业新原理、新机构;开展农机作业信息实时获取与精细生产管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揭示土壤环境、作物本体信息与种、肥、水、药精细调控机理与模式;开发农机作业环境与本体信息快速获取传感器及精播精施与精准控制智能决策系统,构建高效作业智能化农业机械理论与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土壤—作物—机器系统优化自适应与系统节能增效、降耗减排优化匹配方法与模式,构建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耕整、播种、收获等作业新机构3—5种;开发土壤质构、综合肥力、喂入量与谷物流量等在线感知新型传感器件8—10种,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在线、动态检测误差满足实际需求,防尘、防水、防震;建立智能决策系统2—3套,误判率小于3%,形成典型新一代作业机构与装置原理样机;申请专利15—2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信息感知与动物精细养殖管控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动物生理生态信息获取、营养精细调控、健康诊断等提升养殖产能的需求,研究畜禽动物生理生态监测、数
字化表征和分类辨析、生长调控等基本原理与方法,揭示畜禽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下生长与健康、营养、环境的影响规律,构建动物生长数字化模型,开发以蛋(肉)鸡、生猪、奶(肉)牛为主的生长环境、生理生态等新型传感器件及环境控制系统。搭建高效精细养殖智能化农业机械理论与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揭示动物生理生态监测、数字化表征和分类辨析、生长调控等基本原理,构建蛋(肉)鸡、生猪、奶(肉)牛生长数字化模型5—8个;开发动物行为、健康、环境监测等新型核心传感器件8—10种,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在线检测误差±0.05,防尘、防水、防震;建立智能决策系统3—5套,误判率小于3%,形成新一代智能养殖感知体系,满足实际需要;申请专利15—2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 机器作业状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机使用过程作业粗放、可靠性和安全性差、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探索复杂开放工况下农机作业参数检测原理,研究农用动力机械、施肥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等量大面广的典型农机装备田间作业过程中关键运动参数、作业状态和质量效果等测试方法及技术,研制系列专用传感器和检 — 6 —
测装置,集成开发相应的测试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农用动力机械、施肥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等机器运动参数、作业质量等检测技术8—10项;开发新型传感器件8—10种,检测误差±0.03,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防尘、防水、防震;形成车载参数测试系统及装置,并通过作业机具搭载考核,满足实际要求;申请专利15—20项。【预期性指标】研制标准4—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2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
(本部分项目2.1—2.6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2.1 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量大面广的农用发动机燃油消耗量大、— 7 —
燃烧不充分、噪声大,亟待技术升级换代的现实,重点研究减振降噪、电控高压喷射、废气再循环、尾气后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动机智能控制、智能测试及远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集动力输出智能化控制、整机工作状态监控及故障诊断为一体的智能管理系统;集成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研究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及整机精益制造技术,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发动机节能、减排、降噪,动力输出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智能管理系统、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等新产品、新系统2—3种,升功率级达到28kW/L,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能耗降低5%—8%;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重型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马力拖拉机缺乏动力换档、无级变速、负载传感液压提升等核心技术,以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整机产品技术升级,重点开发动力换档和无级变速传动箱、悬浮式转向驱动桥、智能操控和安全驾驶室、负载传感电液提升器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集成研制智能重型拖拉机;研究节能降耗制造工艺、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与评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重 — 8 —
型拖拉机智能制造技术,建立重型拖拉机智能制造方法与技术体系,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重型拖拉机动力换档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开发动力换档+动力换向、动力高低档+动力换向和无级变速传动箱、负载传感电液提升器等新部件及整机新产品3—4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发动机功率≥147kW:动力换档16速以上、无级变速变速比≥4,变速范围0.05—40km/h;电液提升器最大提升力≥48kN、最大牵引力≥70kN,液压系统压力≥20MPa、流量≥110L/min;动力输出轴功率≥170马力。发动机功率88.2—117.6kW:动力换向+动力高低档12速以上,变速范围2—50km/h;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智能电动拖拉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等特殊农业生产环节对绿色动力农机具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电动拖拉机中央集成控制及整机控制策略、动力模式与经济模式下的能量管理、无级调速、作业机组不同工况下动力匹配及整机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电动拖拉机能量智能管理系统、功率分汇流变速箱;集成创制智能电动拖拉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中央集成控制及整机控制策略、能量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功率分汇流变速箱与电动拖拉机整机等新产品2—3种。电动机功率≥18kW,高低档无级变速,犁耕作业续航能力≥6小时,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丘陵山地拖拉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制约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用动力瓶颈,研究丘陵山地拖拉机行走机构、动力传递与高效驱动、姿态自动调整、机具悬挂装置坡地自适应、多点动力输出等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究智能化控制和自主作业前沿技术,研制高通过性、高稳定性、高地形适应性的高效轻便山地拖拉机;集成智能化制造技术,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车身自调平和山地行走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轻便、高效山地专用拖拉机新产品2—3种。发动机功率≥13kW,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电液提升器提升力≥4kN,额定牵引力≥5kN,爬坡度≥20°,可在15°以上坡地等高作业,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水田泥脚深、水旱轮作、抢时性作业等特点,以解决水田作业适应性、保护耕底层和提高作业效率为重点,开展机具和水田界面泥水膜的形成与破坏机理、水田动力装备的行走动力学特性研究,构建水田作业泥水膜滑行阻力模型;基于水田拖拉机数字化、模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水田拖拉机核心部件轻量化、水田行走底盘及动力系统匹配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集成研制智能化水田专用拖拉机,实现产品系列化开发,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机构、防腐密封、作业机具匹配、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22—58.8kW水田专用拖拉机2—3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适合泥脚深度≥40cm,转弯半径<5m,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园艺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园艺生产劳动强度大、作业标准化程度高,— 11 —
对作业机具多功能化、操作方便高效、节能环保的特殊要求,重点针对现代标准果园、茶园等生产条件,重点开发模块化多功能动力输出、快捷悬挂系统、多自由度大偏转角、高承载前驱动桥、故障检测、总线等智能化控制与人机工程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研制系列化园艺专用拖拉机,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模块化多功能动力输出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18—58.8kW园艺拖拉机新产品2—3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转向半径≤3.5m,离地间隙≥300mm,动力输出轴数≥2,液压输出阀组≥2组;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
(本部分项目3.1—3.5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1 智能化稻麦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联合收获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趋势,以智能化控制技术为重点,重点研究基于作物水分、喂入量、收获损失、工况参数等多参数融合的智能调控策略;开发模块化参数控制系统与调控装置、总线技术等;优化高效减损收割、高通量脱粒分离与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集成研制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高效、智能、低损收获等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4—6项;开发联合收割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多参数在线检测与智能调控系统实用化,控制精度≥95%;创制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等装备3—5种,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喂入量10—12kg/s,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喂入量5—6kg/s,适应泥脚深度≥40cm,总损失率、破碎率、含杂率等优于行业标准;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农艺制约机械化收获难题,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高含水率籽粒低损脱粒技术,研制玉米籽粒收获机;研究玉米植株切割输送、减损摘
穗、秸秆切碎收集等关键技术,研制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研究鲜食玉米柔性摘穗、无损伤输送技术,研制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研究玉米种穗高效柔性摘穗、无损伤输送技术,研制玉米种穗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智能控制、减损摘穗、高含水率籽粒低损脱粒等关键核心技术4—6项,创制高含水率籽粒收获、穗茎联合收获、鲜食玉米联合收获和玉米种穗收获等装备3—5种,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含杂率优于行业标准;籽粒直收破碎率≤4%,含杂率≤3%;种穗收获、鲜食玉米收获总损失率≤3%,玉米收获机具有主要参数实时采集、导航定位、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 薯类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高效低损机械化收储需求,重点突破仿生减阻、低破损等核心技术,优化低损减阻挖掘、薯土藤蔓强制分离、防损输送、低损储藏等关键装置;开发挖掘部件耐磨材料、防损伤材料制造技术;开发自动对行、挖深调控、节能运储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研制马铃薯联合收获、捡拾分级和甘薯、木薯收获装备,并在主产区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减阻挖掘、防损伤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马铃薯联合收获与捡拾分级和甘薯、木薯收获装备等新产品4—6种,收获损伤率≤5%,漏掘率≤2%,具有自动对行、掘深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 特色杂粮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具有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的杂粮生产需要,以提高杂粮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劳动成本,提升特色杂粮生产经济效益,重点研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等特色杂粮作物籽粒与茎穗机械力学特性,研究切割、脱粒、清选工艺机理,开发脱粒、清选技术及新机构、新部件;集成研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等作物收获装备,并在典型区域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切割、脱粒、清选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收获装置,集成开发自走式联合收获机3—5种,总损失率:谷子、荞麦≤8%,燕麦、青稞≤3%,整机具备主要参数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5 秸秆饲料收获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秸秆机械化收获需求,以收获粉碎、捡拾成捆为主线,研究作业流程智能控制、金属探测、籽粒破碎、破节揉丝及切割刀具自磨刃等关键技术,集成研制大型智能青饲料联合收割装备及具有智能控制功能的秸秆捡拾揉搓打捆装备、压缩成型装备、缠膜青贮装备,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秸秆为主,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籽粒破碎、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大型智能青饲料联合收割装备及秸秆捡拾揉搓打捆、压缩成型、缠膜青贮等装备3—5种,喂入量≥18kg/s(切段长度10mm标定),茎秆切碎长度5—40mm无级可调,籽粒破碎率≥95%,具备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及切割刀具自磨刃、金属探测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
(本部分项目4.1—4.5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有企业参加,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 — 16 —
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1 棉麻智能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棉花收获机械长期依赖进口,麻类作物收获依靠人工,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开发自动对行、在线测产、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与系统;优化重载静液压驱动底盘、高效采棉滚筒、气力输棉、棉模成型、智能操控等关键系统及制造技术;集成研制棉箱式、打包式高效智能采棉机。研究苎麻、大麻收获工艺与技术,开发收割装置,集成研制联合收获装备,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收获工艺、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6行高效智能采棉机,采净率大于95%,采棉头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使用寿命≥4000亩;研制苎麻、大麻联合收获装备2—3种,割茬高度≤10cm;具备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 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甘蔗和甜菜对机械化收获区域适用性的需求,以形成适用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甘蔗、甜菜收获成套装备为主线,重点开发电液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优化甘蔗根切、切段、剥叶、蔗叶分离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集成研制切断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履带式丘陵山地甘蔗收割机;优化甜菜自动对行仿形切顶、减阻挖掘、振动分离、捡拾分离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集成研制自走式甜菜联合收获机、甜菜挖掘铺放收获机和捡拾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电液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切断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履带式丘陵山地甘蔗收割机、自走式甜菜联合收获机、甜菜挖掘铺放收获机和捡拾收获机等新装备4—6种,甘蔗收获机喂入量4—6 kg/s、宿根破头率≤18%、损失率≤5%,甜菜含杂率和总损失率≤4.5%、切顶合格率≥85%;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 智能化油料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特色油料作物机械化收获需求,重点瞄准油菜、花生、油茶籽、油葵作物,研究优化油菜智能化、低损高效收获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自走式油菜联合收获机和 — 18 —
油菜割晒、捡拾收获机;优化花生减阻挖掘、果土分离、高效脱果、无阻滞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高效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和挖掘铺放、捡拾脱果收获机;研究油茶籽标准化种植模式与机械采收原理,研制油茶籽收获装置;优化脱粒、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油葵联合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脱粒、清选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高效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和挖掘铺放、捡拾脱果收获机(总损失率:联合收获≤4.5%,分段收获≤5.0%),自走式油菜联合收获机和油菜割晒、捡拾收获机(总损失率≤8%),油葵和油茶籽收获装置等6—8种;整机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4 饲草料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瞄准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针对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和优质饲草作物,重点研究优化负荷反馈控制、割刀自磨刃、切割调质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研制自走式饲用甜高粱联合收获打捆机;研制高秆禾草联合收割机;研制自走式苜蓿切割调质收获机;研制草原牧草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
自走式饲用甜高粱联合收获打捆机(生产效率≥12t/h,切碎长度10—30mm)、自走式苜蓿切割调质收获机(割幅≥3m,作业速度5—12km/h)、草原牧草高效收获机(幅宽≥6m,割茬高度≤5cm)、高秆禾草联合收割机等4—6种;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5 农特产品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瞄准茶叶、枸杞、红枣、天然橡胶等农特产品,以机械化收获为突破口,重点研究茶叶、枸杞、红枣、天然橡胶等机械力学特性,探索收获新原理与新结构;开发枸杞等浆果类采收技术与装置;开发标准化种植红枣收获技术与装备;开发茶叶采摘技术与装备;研究天然橡胶全天候自动化割胶、收胶及信息采集关键技术与装置,研制天然橡胶采胶收获成套装备,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农特产品机械化采收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枸杞、茶叶、红枣等农特产品采摘装置与收获装备、天然橡胶采胶收获成套装备等3—5种,茶叶芽叶完整率≥80%、漏采率≤5%,枸杞、红枣一次采净率≥85%、损伤率≤10%,无损伤割胶效率≤30秒/株;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 — 20 —
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4.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与参与。
5.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承担单位不超过3个(含主持单位)。
第二篇:“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2016项目申报指南剖析
附件9
“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2016项目申报指南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乎“四化”同步推进全局。智能农机装备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机装备技术要求更高,产品需求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基础研究不足,整机可靠性和作业效率不高,核心部件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农业投入品施用粗放,经饲果牧等生产机械严重缺乏,导致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全面进入中国,抢占高端农机市场,我国农业生产和产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提升农机装备供给能力、缩小与国
外主流产品差距、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和产业安全意义重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2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立足“智能、高效、环保”,按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思路,进行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的横向产业链与基础研究、关键攻关、装备研制与示范应用的纵向创新链相结合的一体化科技创新设计,启动实施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本专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 — 2 —
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重点突破市场机制和企业无力解决的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智能化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破解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瓶颈;加大力度开发大型与专用拖拉机、田间作业及收获等主导产品智能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创立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创制丘陵山区、设施生产及农产品产地处理等装备,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掌握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和核心装置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核心技术,田间播种施肥、植保、收获智能作业机械和养殖场挤奶机器人投入使用;大宗粮经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0%,支撑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为中国农机装备“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精细生产管控等应用基础及节能环保拖拉机、精量播栽、变量植保与高效收获装备等关键共性核心技术200—300项;创制关键共性核心
技术装置与系统60—80项;研制大型及专用拖拉机、智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重大装备,甘蔗收获、棉花机采、橡胶割胶等薄弱环节装备,以及农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丘陵山区优势作物生产等重大装备产品115—165种;建立典型示范基地6—10处,实现技术自主和产业应用。研制标准150—250项,申请专利200—300项,并培养创新人才300—500名,形成创新团队15—20个。构建形成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功能部件与整体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
本专项围绕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典型应用示范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拟设置围绕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与验证、智能作业管理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农业动力机械及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粮食与经济作物智能高效收获、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研制,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丘陵山区 — 4 —
及水田机械化作业应用示范等11个任务方向共47个项目。
本专项2016首批指南发布4个任务方向共19个项目。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方向包括项目1.1—1.3共3个项目,该部分开展作业环境与本体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机理研究和机器作业状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为农机智能装备精细作业提供精测、精施、精管理论方法与技术基础;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2.1—2.6共6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现代农业全面机械化提供绿色动力支撑;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3.1—3.5共5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实现粮食作物收获机械技术升级换代提供支撑;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4.1—4.5共5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提升我国优势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撑。
1.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本部分项目1.1—1.3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由高校、科研院
所(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申报团队应具备相关研究领域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平台支撑条件,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和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
1.1 信息感知与作物精细生产管控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机作业过程对土壤和作物对象互作规律不清、作业机理、原理与基础研究缺乏以及作物生产过程信息表征不明等问题,开展农机作业对土壤质构及作物生长影响机理研究,揭示土壤—植物—机器系统优化自适应与系统减阻降耗、节本增效优化匹配规律,研究耕整、播种、收获等作业新原理、新机构;开展农机作业信息实时获取与精细生产管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揭示土壤环境、作物本体信息与种、肥、水、药精细调控机理与模式;开发农机作业环境与本体信息快速获取传感器及精播精施与精准控制智能决策系统,构建高效作业智能化农业机械理论与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土壤—作物—机器系统优化 — 6 —
自适应与系统节能增效、降耗减排优化匹配方法与模式,构建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耕整、播种、收获等作业新机构3—5种;开发土壤质构、综合肥力、喂入量与谷物流量等在线感知新型传感器件8—10种,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在线、动态检测误差满足实际需求,防尘、防水、防震;建立智能决策系统2—3套,误判率小于3%,形成典型新一代作业机构与装置原理样机;申请专利15—2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信息感知与动物精细养殖管控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动物生理生态信息获取、营养精细调控、健康诊断等提升养殖产能的需求,研究畜禽动物生理生态监测、数字化表征和分类辨析、生长调控等基本原理与方法,揭示畜禽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下生长与健康、营养、环境的影响规
律,构建动物生长数字化模型,开发以蛋(肉)鸡、生猪、奶(肉)牛为主的生长环境、生理生态等新型传感器件及环境控制系统。搭建高效精细养殖智能化农业机械理论与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揭示动物生理生态监测、数字化表征和分类辨析、生长调控等基本原理,构建蛋(肉)鸡、生猪、奶(肉)牛生长数字化模型5—8个;开发动物行为、健康、环境监测等新型核心传感器件8—10种,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在线检测误差±0.05,防尘、防水、防震;建立智能决策系统3—5套,误判率小于3%,形成新一代智能养殖感知体系,满足实际需要;申请专利15—2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 机器作业状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机使用过程作业粗放、可靠性和安全性差、— 8 —
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探索复杂开放工况下农机作业参数检测原理,研究农用动力机械、施肥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等量大面广的典型农机装备田间作业过程中关键运动参数、作业状态和质量效果等测试方法及技术,研制系列专用传感器和检测装置,集成开发相应的测试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农用动力机械、施肥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等机器运动参数、作业质量等检测技术8—10项;开发新型传感器件8—10种,检测误差±0.03,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防尘、防水、防震;形成车载参数测试系统及装置,并通过作业机具搭载考核,满足实际要求;申请专利15—20项。【预期性指标】研制标准4—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2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
(本部分项目2.1—2.6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2.1 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量大面广的农用发动机燃油消耗量大、燃烧不充分、噪声大,亟待技术升级换代的现实,重点研究减振降噪、电控高压喷射、废气再循环、尾气后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动机智能控制、智能测试及远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集动力输出智能化控制、整机工作状态监控及故障诊断为一体的智能管理系统;集成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研究发动机关键 — 10 —
零部件及整机精益制造技术,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发动机节能、减排、降噪,动力输出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智能管理系统、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等新产品、新系统2—3种,升功率级达到28kW/L,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能耗降低5%—8%;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重型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马力拖拉机缺乏动力换档、无级变速、负载传感液压提升等核心技术,以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整机产品技术升级,重点开发动力换档和无级变速传动箱、悬浮式转向驱动桥、智能操控和安全驾驶室、负载传感电液提升器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集成研制智能重型拖拉机;研究节能降耗制造工
艺、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与评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重型拖拉机智能制造技术,建立重型拖拉机智能制造方法与技术体系,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重型拖拉机动力换档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开发动力换档+动力换向、动力高低档+动力换向和无级变速传动箱、负载传感电液提升器等新部件及整机新产品3—4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发动机功率≥147kW:动力换档16速以上、无级变速变速比≥4,变速范围0.05—40km/h;电液提升器最大提升力≥48kN、最大牵引力≥70kN,液压系统压力≥20MPa、流量≥110L/min;动力输出轴功率≥170马力。发动机功率88.2—117.6kW:动力换向+动力高低档12速以上,变速范围2—50km/h;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智能电动拖拉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等特殊农业生产环节对绿色动力农机具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电动拖拉机中央集成控制及整机控制策略、动力模式与经济模式下的能量管理、无级调速、作业机组不同工况下动力匹配及整机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电动拖拉机能量智能管理系统、功率分汇流变速箱;集成创制智能电动拖拉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中央集成控制及整机控制策略、能量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功率分汇流变速箱与电动拖拉机整机等新产品2—3种。电动机功率≥18kW,高低档无级变速,犁耕作业续航能力≥6小时,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丘陵山地拖拉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制约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用动力瓶颈,研究丘陵山地拖拉机行走机构、动力传递与高效驱动、姿态自动调整、机具悬挂装置坡地自适应、多点动力输出等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究智能化控制和自主作业前沿技术,研制高通过性、高稳定性、高地形适应性的高效轻便山地拖拉机;集成智能化制造技术,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车身自调平和山地行走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轻便、高效山地专用拖拉机新产品2—3种。发动机功率≥13kW,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电液提升器提升力≥4kN,额定牵引力≥5kN,爬坡度≥20°,可在15°以上坡地等高作业,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水田泥脚深、水旱轮作、抢时性作业等特点,以解决水田作业适应性、保护耕底层和提高作业效率为重点,开展机具和水田界面泥水膜的形成与破坏机理、水田动力装备的行走动力学特性研究,构建水田作业泥水膜滑行阻力模型;基于水田拖拉机数字化、模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水田拖拉机核心部件轻量化、水田行走底盘及动力系统匹配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集成研制智能化水田专用拖拉机,实现产品系列化开发,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机构、防腐密封、作业机具匹配、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22—58.8kW水田专用拖拉机2—3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适合泥脚深度≥40cm,转弯半径<5m,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园艺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园艺生产劳动强度大、作业标准化程度高,对作业机具多功能化、操作方便高效、节能环保的特殊要求,重点针对现代标准果园、茶园等生产条件,重点开发模块化多功能动力输出、快捷悬挂系统、多自由度大偏转角、高承载前驱动桥、故障检测、总线等智能化控制与人机工程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研制系列化园艺专用拖拉机,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模块化多功能动力输出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18—58.8kW园艺拖拉机新产品2—3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转向半径≤3.5m,离地间隙≥300mm,动力输出轴数≥2,液压输出阀组≥2组;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
(本部分项目3.1—3.5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1 智能化稻麦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联合收获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趋势,以智能化控制技术为重点,重点研究基于作物水分、喂入量、收获损失、工况参数等多参数融合的智能调控策略;开发模块化参数控制系统与调控装置、总线技术等;优化高效减损收割、高通量脱
粒分离与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集成研制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高效、智能、低损收获等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4—6项;开发联合收割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多参数在线检测与智能调控系统实用化,控制精度≥95%;创制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等装备3—5种,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喂入量10—12kg/s,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喂入量5—6kg/s,适应泥脚深度≥40cm,总损失率、破碎率、含杂率等优于行业标准;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农艺制约机械化收获难题,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高含水率籽粒低损脱 — 18 —
粒技术,研制玉米籽粒收获机;研究玉米植株切割输送、减损摘穗、秸秆切碎收集等关键技术,研制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研究鲜食玉米柔性摘穗、无损伤输送技术,研制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研究玉米种穗高效柔性摘穗、无损伤输送技术,研制玉米种穗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智能控制、减损摘穗、高含水率籽粒低损脱粒等关键核心技术4—6项,创制高含水率籽粒收获、穗茎联合收获、鲜食玉米联合收获和玉米种穗收获等装备3—5种,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含杂率优于行业标准;籽粒直收破碎率≤4%,含杂率≤3%;种穗收获、鲜食玉米收获总损失率≤3%,玉米收获机具有主要参数实时采集、导航定位、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 薯类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高效低损机械化收储需求,重点突破仿生减阻、低破损等核心技术,优化低损减阻挖掘、薯土藤蔓强制分离、防损输送、低损储藏等关键装置;开发挖掘部件耐磨材料、防损伤材料制造技术;开发自动对行、挖深调控、节能运储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研制马铃薯联合收获、捡拾分级和甘薯、木薯收获装备,并在主产区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减阻挖掘、防损伤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马铃薯联合收获与捡拾分级和甘薯、木薯收获装备等新产品4—6种,收获损伤率≤5%,漏掘率≤2%,具有自动对行、掘深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 特色杂粮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具有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的杂粮生产需要,以提高杂粮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劳动成本,提升特色杂粮生产经济效益,重点研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等特色杂粮作物籽粒与茎穗机械力学特性,研究切割、脱粒、清选工艺机理,开发脱粒、清选技术及新机构、新部件;集成研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等作物收获装备,并在典型区域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切割、脱粒、清选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收获装置,集成开发自走式联合收获机3—5种,总损失率:谷子、荞麦≤8%,燕麦、青稞≤3%,整机具备主要参数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5 秸秆饲料收获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秸秆机械化收获需求,以收获粉碎、捡拾成
捆为主线,研究作业流程智能控制、金属探测、籽粒破碎、破节揉丝及切割刀具自磨刃等关键技术,集成研制大型智能青饲料联合收割装备及具有智能控制功能的秸秆捡拾揉搓打捆装备、压缩成型装备、缠膜青贮装备,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秸秆为主,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籽粒破碎、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大型智能青饲料联合收割装备及秸秆捡拾揉搓打捆、压缩成型、缠膜青贮等装备3—5种,喂入量≥18kg/s(切段长度10mm标定),茎秆切碎长度5—40mm无级可调,籽粒破碎率≥95%,具备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及切割刀具自磨刃、金属探测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
(本部分项目4.1—4.5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有企业参加,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1 棉麻智能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棉花收获机械长期依赖进口,麻类作物收获依靠人工,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开发自动对行、在线测产、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与系统;优化重载静液压驱动底盘、高效采棉滚筒、气力输棉、棉模成型、智能操控等关键系统及制造技术;集成研制棉箱式、打包式高效智能采棉机。研究苎麻、大麻收获工艺与技术,开发收割装置,集成研制联合收获装备,并进行试
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收获工艺、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6行高效智能采棉机,采净率大于95%,采棉头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使用寿命≥4000亩;研制苎麻、大麻联合收获装备2—3种,割茬高度≤10cm;具备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 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甘蔗和甜菜对机械化收获区域适用性的需求,以形成适用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甘蔗、甜菜收获成套装备为主线,重点开发电液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优化甘蔗根切、切段、剥叶、蔗叶分离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集成研制切断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履带式丘陵山地甘蔗收割机;优化甜菜自动对行仿形 — 24 —
切顶、减阻挖掘、振动分离、捡拾分离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集成研制自走式甜菜联合收获机、甜菜挖掘铺放收获机和捡拾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电液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切断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履带式丘陵山地甘蔗收割机、自走式甜菜联合收获机、甜菜挖掘铺放收获机和捡拾收获机等新装备4—6种,甘蔗收获机喂入量4—6 kg/s、宿根破头率≤18%、损失率≤5%,甜菜含杂率和总损失率≤4.5%、切顶合格率≥85%;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 智能化油料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特色油料作物机械化收获需求,重点瞄准油菜、花生、油茶籽、油葵作物,研究优化油菜智能化、低损
高效收获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自走式油菜联合收获机和油菜割晒、捡拾收获机;优化花生减阻挖掘、果土分离、高效脱果、无阻滞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高效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和挖掘铺放、捡拾脱果收获机;研究油茶籽标准化种植模式与机械采收原理,研制油茶籽收获装置;优化脱粒、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油葵联合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脱粒、清选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高效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和挖掘铺放、捡拾脱果收获机(总损失率:联合收获≤4.5%,分段收获≤5.0%),自走式油菜联合收获机和油菜割晒、捡拾收获机(总损失率≤8%),油葵和油茶籽收获装置等6—8种;整机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4 饲草料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瞄准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针对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和优质饲草作物,重点研究优化负荷反馈控制、割刀自磨刃、切割调质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研制自走式饲用甜高粱联合收获打捆机;研制高秆禾草联合收割机;研制自走式苜蓿切割调质收获机;研制草原牧草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自走式饲用甜高粱联合收获打捆机(生产效率≥12t/h,切碎长度10—30mm)、自走式苜蓿切割调质收获机(割幅≥3m,作业速度5—12km/h)、草原牧草高效收获机(幅宽≥6m,割茬高度≤5cm)、高秆禾草联合收割机等4—6种;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5 农特产品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瞄准茶叶、枸杞、红枣、天然橡胶等农特产品,以机械化收获为突破口,重点研究茶叶、枸杞、红枣、天然橡胶等机械力学特性,探索收获新原理与新结构;开发枸杞等浆果类采收技术与装置;开发标准化种植红枣收获技术与装备;开发茶叶采摘技术与装备;研究天然橡胶全天候自动化割胶、收胶及信息采集关键技术与装置,研制天然橡胶采胶收获成套装备,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农特产品机械化采收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枸杞、茶叶、红枣等农特产品采摘装置与收获装备、天然橡胶采胶收获成套装备等3—5种,茶叶芽叶完整率≥80%、漏采率≤5%,枸杞、红枣一次采净率≥85%、损伤率≤10%,无损伤割胶效率≤30秒/株;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4.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与参与。
5.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承担单位不超过3个(含主持单位)。
第三篇:国家科技部
附件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
二○○六年十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出入境安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对外贸易发展能力的水平;开展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领域,无论是风险分析、安全预警,还是检测技术、筛查手段、阻断控制、应急技术储备等方面,与实际需求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认真贯彻国家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发展,尤其是推进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开展针对性强、重点突出、迫切需要的项目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和开发一批适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所急需的风险分析与预警、筛查检测、阻断与控制技术、前沿技术储备等方面的项目,大力提升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科研技术水平,为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生物安全与环境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与技术保障。重点以出入境检验检疫科技问题的需求为主线,坚持技术创新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相接合,坚持关键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技术研究。实现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主要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提升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科技实力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经济安全运行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本项目实施时间:2006年-2008年12月 课题1: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风险分析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100万元。
一、研究内容
1 亚洲枯枝疫等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研究(1)开展重要外来医学蚊媒生物入侵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
(2)建立我国亚洲枯枝疫、李痘病毒等3种以上重大检疫性外来有害生物风险模拟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2 进出口玩具风险分析及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1)研究出口玩具风险分析体系;(2)开展相应风险决策信息化技术研究。入境旧机电设备风险评估及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
(1)根据入境旧的数控机床、食品加工机械和包装机械等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继用年限、关键部件磨损状况等进行整体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建立相应安全性分析和判定原则;
(2)开展上述旧机电设备防护措施安全性的研究,建立适合我
国入境旧机电设备安全使用管理的体系框架;
(3)开展我国入境旧机电设备与现行安全标准的比较研究,建立系统的评价规范和标准。
二、考核指标
1 亚洲枯枝疫等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理论模型研究(1)建立蚊媒等外来医学媒介生物风险分析理论模型;(2)研发微生态环境人工模拟设备;(3)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8篇以上。2 进出口玩具风险分析及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1)构建我国进出境玩具风险分析评价体系并实施推广应用;
(2)建立玩具进出口安全信息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
(3)制定标准1项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入境旧机电设备风险评估及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
(1)构建我国入境旧机电设备的安全性评价体系;(2)制定标准3项以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出版专著1部。
三、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应有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风险分析研究的专业研究队伍。相关设备的研发和软件的开发,有企业参与申报的优先。
课题2: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预警与引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150万元。
一、研究内容 1 研究对全球危害因子信息的智能侦搜、自动捕捉与甄别处理技术,研究建立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符合性条件数据库及其分析与系统模型; 研究关于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状态评价、预警及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建立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预警与引导系统;
二、考核指标 建立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符合性分析系统模型和数据库,在检验检疫一线10个以上单位推广应用; 建立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预警与引导系统并在检验检疫一线10个以上单位中推广应用; 提交软件一套,申报专利1项,发表论文3篇。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熟知国内外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安全符合性条件及预警技术,拥有符合课题研究所必须的科研资源与技术研发能力,具备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及系统推广应用的条件,直接从事过检验检疫技术业务与管理并具有创新和系统思维的优先。
课题3:出入境重要贸易商品安全因子检测技术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440万元。
一、研究内容
1入境机电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能效通用评价技术标准研究(1)开展入境数控加工中心等2种机械加工设备的有害射线限值及检测、电磁兼容(EMC)测试以及加工后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及回收等方面研究,应用人类工效学原则进行人机界面、人机对话等手段,研制重要入境机械加工设备的评价原则与方法;(2)以入境数控加工中心为对象,研究建立无线控制、网络控制、程序控制软件的安全性能评价原则与方法;
(3)开展入境机械加工设备能效评价方法与国外对比的研究,建立我国入境机械加工设备能效评价的标准化体系。入境旧机电设备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
(1)入境旧机电设备中铍、铋、锑、钡、硒等9种金属元素检测技术研究;
(2)入境旧机电设备多环芳烃、偶氮染料、二恶英等11类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出入境轻纺产品中有害物质检验技术研究
开展纺织品中酸性红
26、碱性红9等5种以上致癌染料和分散黄
1、分散红1等5种以上过敏染料,丁二烯、氯乙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3种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敌菌丹、溴氰菊酯等 32种杀虫剂,三-(氮杂环丙基)-氧亚膦、三-(2,3-二溴丙基)-磷酸酯、多溴联苯等阻燃剂检测技术研究。出入境轻纺产品中有害物质安全阈值匹配性及风险管理评价方法研究
(1)调研国内轻纺产品使用添加剂的品种及用量的现状,对比国际标准和国外技术法规的限量要求,研究出入境轻纺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安全阈值的评价方法;
(2)以动物实验和非动物实验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学的办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出入境轻纺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安全阈值匹配性及风险管理评价方法体系。出入境玩具类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实验设备研制(1)建立EN标准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2)研制玩具类产品检测的相关设备。
二、考核指标 入境机电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能效通用评价技术标准研究 制定标准10项以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出版专著1部。2 入境旧机电设备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
(1)建立入境旧机电设备中20种以上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
(2)制定标准10项,发表论文10篇。3 出入境轻纺产品中有害物质检验技术研究
(1)建立致癌染料和过敏染料、杀虫剂、挥发性物质、阻燃剂的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达到同类国际技术水平;
(2)制定标准5项,发表论文5篇以上。出入境轻纺产品中有害物质安全阈值匹配性及风险管理评价方法研究
(1)完成我国轻纺产品使用添加剂的品种及用量的调研报告。
(2)建立出入境轻纺产品中有害物质安全阈值匹配性及风险管理评价方法体系。(3)制定检验检疫行业标准5项以上。(4)发表论文10篇以上。出入境玩具类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实验设备研制(1)所建立的检测方法满足EN要求;(2)研制相关的专业检测设备2套;
(3)获得专利3个以上,制定标准5项,发表论文5篇。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有从事出入境机电设备、轻纺产品和玩具类产品安全检测的专业机构。其实验室应通过ISO/17025的认可程序并获得了认可证书和国家计量认证资格。
课题4:出入境重要生产资料安全因子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400万元。
选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入境生产资料如化工品、可再生废物原料、包装材料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开发简便快速、高灵敏、易操作的适用于出入境口岸使用的检测技术。
本课题拟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出入境可再生废物原料安全评价与监测装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针对出入境可再生废物原料中爆炸物、易燃物、腐败有机物等不安全因子,研究建立出入境可再生废物原料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
(2)研究开发出入境可再生废物原料智能监测装置,实现入境集装箱的不开箱安全快速准确检测。
考核指标:
(1)研究开发出入境可再生废物原料智能监测装置(如传感器等),提供样机;
(2)获得专利2个,制定安全评价和分类鉴别方法标准6项。
2.入境包装材料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1)入境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单体、添加剂、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含量及迁移量检测技术研究;
(2)入境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迁移模型与规律研究;
(3)入境新型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价:针对入境新型包装材料和进行毒理学和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1)研究提出常见20-25种入境包装材料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及迁移量检测方法,并提出其质迁移模型与规律。
(2)针对上述入境包装材料,在安全性评价基础上提出重要有害物质的安全限量值20-30项。
(3)制定上述入境包装材料的检测方法和安全评价标准20-25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入境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分类鉴定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研究内容:
(1)研究入境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技术,提出我国入境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性质预测模型及各种禁止、限制技术与措施;
(2)针对上述分类技术,研究相应的检测试验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
(1)根据联合国GHS和TDG法规及巴塞尔公约的要求,建立入境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技术(包括物理危害、健康及环境危害);
(2)建立入境危险化学品安全性质的预测模型体系;(3)建立出入境危险化学品鉴别、分级和分类技术;(4)制定入境危险化学品分类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30项以上,发表论文10篇以上。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请单位有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及包装材料风险评估的专业研究机构,应通过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或者国家实验室认可,在上述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方面应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其中申报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单位要具备省级及以上科技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实验室合格证(至少二级)。
课题5:入境重大战略资源类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200万元。
一、研究内容 进口天然气质量评价与检验技术研究
(1)开展进口天然气安全质量评价参数(密度、蒸汽压、热量、硫含量、C5以上组分含量、H2S和烃露点等)的系统研究;
(2)研究上述安全质量指标测定方法,建立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安全质量的动态分析系统。进口航空煤油质量安全评价与检验技术研究
(1)进行进口航空煤油的质量检测调研,摸清其性能指标和有害物质含量及分布情况;进行飞行器发动机航空煤油使用安全评定的研究,提供质量安全评定判断依据;(2)建立进口航空煤油质量快速检测方法及规程,及装船前、卸货前及不合格品处理的标准或规范。
二、考核指标 进口天然气质量评价与检验技术研究
(1)建立天然气安全和质量评价体系并提供配套软件,实现进口液化天然气安全质量的动态跟踪;
(2)制定标准5项,发表论文5篇以上。2 进口航空煤油质量安全评价与检验技术研究
(1)建立进口航空煤油安全和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性能指标和有害物质指标测定方法、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等;
(2)提出和建立适合我国进口航煤的管理办法或技术规范;(3)制定标准8项,发表论文8篇以上。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具有从事进口天然气和进口航空煤油质量评价与检验技术的专业机构,其实验室应通过ISO/17025的认可程序并获得了认可证书和国家计量认证资格。
课题6:进境有害生物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400万元。
一、研究内容 有害生物抗原抗体制备及相关免疫检测试剂盒的开发(1)建立稳定、高效、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制备、鉴定、生产、质控标准化技术体系;
(2)制备伪狂犬、马传染性贫血、赤羽病、布氏杆菌等8种动物疫病的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3)制备鲤春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等5种水产养殖的重大传染病的单克隆抗体;
(4)制备6种植物检疫性病害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番茄环斑病毒、南芥菜花叶病毒、烟草脆裂病毒等3种检疫性病毒和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根癌菌等3种检疫性细菌。2 外来有害生物形态模式识别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1)研究建立昆虫分子条码技术,病原细菌、植原体DNA指纹图谱技术;
(2)建立苹果丛生植原体、异尖线虫、小麦锈病非洲高致病小种、黑火蚁等20种以上外来有害生物种、致病型、地理型特异分子标记定性鉴别方法; 有害生物示踪体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1)合成高亮度的生物示踪体,表征其核-壳的结构特征,进行高显示度的负载研究;
(2)以沙门氏菌、新城疫病毒等为检测目标,开展示踪体靶向修饰及与免疫连接的研究,优选有害生物示踪体免疫检测条件,建立稳定性好、成本低、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
二、考核指标 有害生物抗原抗体制备及相关免疫检测试剂盒的开发(1)开发免疫检测技术和产品,开发快速检测伪狂犬、马传染性贫血、赤羽病、布氏杆菌等8种动物疫病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
(2)开发集成性免疫检测技术和产品,开发3种植物病毒和3种细菌的ELISA检测试剂盒;
(3)开发检测鲤春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等5种水产养殖重大传染病的抗体芯片产品;
(4)获得专利5个,制定标准10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2 外来有害生物形态模式识别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1)开发苹果丛生植原体、异尖线虫、小麦锈病非洲高致病小种、黑火蚁等分子标记定性鉴别试剂盒5个以上;
(2)获得专利3个,制定标准10项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出版专著1部。有害生物示踪体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1)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来有害生物示踪体免疫检测技术,示踪体灵敏度达10,000个信号分子/颗(1~10个/样本),稳定可靠;
(2)待测样本量不超过200微升,检测时间不超过2小时,可进行连续检测;
(3)开发沙门氏菌等2种以上示踪体免疫检测试剂;(4)获得专利5个,发表论文10篇以上。
三、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具有前期研究工作基础;申报涉及生物安全研究内容的单位应具有从事有害生物检测的研究队伍,其实验室或联合申报单位的实验室应通过ISO/17025的认可程序并获得认可证书和国家计量认证资格。2 申报涉及生物安全研究内容的单位应符合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单独申报或联合申报者至少有一家单位具备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课题7:跨境传播重要危害民众健康因子检测识别技术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220万元。
一、研究内容 跨境媒介传播重大传染病免疫学快速检测相关技术研究(1)针对蜱、蚊、鼠等重要医学媒介样本,建立特异性的病原体免疫学诊断样本处理方法;
(2)利用基因合成、扩增和克隆等技术获得相应的抗原基因,表达相应蜱传出血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等抗原蛋白,制备特异单抗,建立相应的免疫层析方法;
(3)通过媒介病原学验证、血清学评价等手段,最终建立便于现场使用的针对蜱传出血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等快速检测方法。跨境生物恐怖因子快速识别技术研究
(1)针对28种生物恐怖因子,建立病原基因组及蛋白质组信息标识数据库,设计跨种属超级通用引物和种/型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2)基于基因序列及免疫学技术,分别建立鼠疫、炭疽等5种生物恐怖病原检测的基因悬浮芯片及蛋白悬浮芯片技术;
二、考核指标 跨境媒介传播重大传染病免疫学快速检测相关技术研究(1)建立针对蜱、蚊、鼠等医学媒介免疫学诊断病原体样本处理方法;建立检测蜱传出血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等2种以上病原体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
(2)获得专利2个,制定标准8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2 跨境生物恐怖因子快速识别技术研究
(1)实现对鼠疫、炭疽等5种生物恐怖病原的同时检测,建立1种可区分病原体种属的检测方法,并在口岸使用;
(2)获得专利3个,制定标准2项,发表论文8篇以上。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有专门从事媒介传播重大传染病免疫学和生物恐怖因子快速识别研究的研究队伍和专门机构,应通过ISO/17025的认可程序并获得了认可证书和国家计量认证资格。2 申报单位应该符合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单独申报或联合申报者至少有一家单位具备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课题8:出入境检验检疫阻断控制技术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300万元。
一、研究内容 进出境检验检疫危险物质特征模式快速识别技术研究(1)研究开发进出境危险化学品危险特征(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健康及环境危害)模式数据库;
(2)研究开发国境危险化学品危险特征模式识别技术及安全智能监测装置等装备。货物木质包装传带有害生物热处理及熏蒸试剂回收再利用技术 研究
(1)开展木质包装传带的光肩星天牛、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热处理技术研究,获取完全杀灭相应有害生物的处理条件及环境控制参数,以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及处理成本;
(2)研究开发溴甲烷回收再利用技术及设备,实现化学试剂低排放、保护环境、建立安全操作规范。3 多功能低毒消杀灭药剂研发
(1)以高效、低毒、环保且性质稳定的熏蒸剂为基础,进行不同药剂或配比筛选试验,实现稳定、均
一、互不干扰且功能互补;
(2)通过药效、安全性、适用性、残留与解吸等试验,研制高效单组分或复配杀灭剂。
二、考核指标 进出境检验检疫危险物质特征模式快速识别技术研究(1)提供危险化学品危险特征识别装备2台;(2)提供危险物安全智能监测装置1台;
(3)建立数据库系统1套,研发出入境化学品危险性智能鉴定系统1套;
(4)获得专利5个,制定标准5项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出版专著1部。货物木质包装传带有害生物热处理及熏蒸试剂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
(1)研制专用设备1台;(2)获得专利2个,制定标准1项以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多功能低毒消杀灭药剂研发
(1)研制出具有杀虫、灭鼠和消毒灭菌等多种功能、使用安全、不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消杀灭药剂2种,取得相关使用许可证书;
(2)获得专利3个,制定标准3项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具有课题所必须的科研资源与研发能力,“十五”参与过相关研究的申报单位优先。
课题9: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储备技术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390万元。
一、研究内容 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小分子残留物增敏免疫检测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1)小分子残留物与载体蛋白的偶联:利用小分子氨基酸作为连接桥,采用活性酯法、碳化二亚胺法等合成路线使兽药半抗原与蛋白大分子偶联,制备免疫原;
(2)小分子残留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兽药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纯化分离方法;
(3)ELISA增敏技术及试剂盒研发: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或载体酶放大技术,建立高灵敏竞争性ELISA检测法,研制相应试剂盒;
(4)NC膜增敏免疫检测产品研发:筛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抗体,以硝酸纤维素(nitrocellulose, NC)膜为载体,研制增敏试剂,制备高灵敏胶体金斑点免疫检测试纸条。2 高通量、高灵敏检验检疫储备技术研究
(1)在水相中合成纳米标记材料并进行表面修饰,以百合无症病毒等为对象研究纳米生物探针制备技术;
(2)开展光学编码流式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如Cool CCD),建立纳米生物标记全内反射高灵敏波谱成像表征方法;
(3)基于磁隧道效应进行免疫传感芯片技术研究。3 重要禁用入境有害物质的非动物毒理学研究(1)针对酞酸二丁酯、氢醒、稀土盐类、纳米助剂等5种以上重要有害物质,开展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等5种以上细胞的毒性研究,开展EST(胚胎干细胞试验)的胚胎毒性研究;
(2)开展上述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及靶器官毒性机理研究,利用组织工程皮肤模型(inspectskin)研究有害物质对皮肤吸收和渗透作用;
(3)基于毒性生物标志物,开展相应有害物质体外毒性检测方法研究,建立毒性评价数据库。
二、考核指标 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小分子残留物增敏免疫检测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1)制备头孢力新、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5种以上小分子兽药的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原;
(2)建立2种以上增敏免疫检测技术,灵敏度满足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限量要求;
(3)研制出2种以上用于胶体金斑点免疫检测试纸条的增敏试剂,增敏效果为50倍以上;(4)获得专利3个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2 高通量、高灵敏检验检疫储备技术研究
(1)合成不同颜色的纳米晶粒3种以上,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信号强度较目前最亮的有机染料罗丹明6G高20倍,漂白速率降低100倍,荧光谱带宽度压窄2倍以上,室温放置一个月不褪色;
(2)可实现对不同颜色标记物的动态波谱成像;(3)获得专利3个,发表论文10篇以上。3 重要禁用入境有害物质的非动物毒理学研究
(1)建立酞酸二丁酯、氢醒、稀土盐类、纳米助剂等5种以上有害物质的细胞培养、离体组织和人工器官的体外毒理学评价体系,提供毒性评价报告;
(2)建立上述有害物质的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价数据库;(3)制订上述有害物质的ADI值和推荐检测限量,获得专利2个,发表论文5篇以上。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有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队伍,应通过ISO/17025的认可程序并获得了认可证书和国家计量认证资格,具有完成课题研究所需的实验室及其实验设施与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支撑。具有前期研究工作基础者优先。
课题10: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发展战略与体系建设研究
本课题拟安排国拨经费100万元。
一、研究内容
1提出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发展战略及体系框架; 2建立健全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应急反应机制;
二、考核指标 完成专题研究报告3篇以上; 发表论文5篇以上,组织专题研讨会5次以上,出版会议论文集5册以上。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熟知国内外出入境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政策、规章、技术法规、管理及运行制度,具有与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研究资源及能力,具备获取国内外出入境检验检疫政策、规章、业务信息资源等条件,从事过出入境检验检检疫业务管理并具有创新思维的优先。
第四篇:电力的智能制造装备
应用于电力的智能制造装备
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基本掌握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根据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测控装置的发展水平,智能制造装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6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到2015年,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智能测控装置及关键执行和传动零部件研制能力显著增强。
标签:电磁振动给料机,电机振动给料机,振动筛,给料机,筛分设备
第五篇:智能装备发展思路
浅谈开发区智能装备发展
智能装备是一种集机械系统、运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减少生产过程对人力劳动的依赖,显著提高生产精度、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医疗器械制造、仓储物流等多个领域。我国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出装备制造业“调整转型、创新升级”战略,并制定了“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目标。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我区经过近几年的产业转型升级,智能装备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基础薄弱,主要呈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缺少品牌企业、规模偏小。目前我区智能装备产业从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尚未出现龙头企业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像康奈可、美奥迪等企业产值偏低,要知道沈阳新松机器人2012-2013年的产值就已经超过了10亿元。
2、技术含量低,研发和人才比重不足。与上海、苏南各大园区相比,我区智能装备技术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在关键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积累和自主生产能力很弱。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严重不足;研发技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员工和高级职称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低;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成。
怎么发展我区智能装备?笔者做出以下几个判断:
1、培育本土企业 以招商局重工为例,该公司主要从事海工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激发其产品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利用传感器、通信、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和获得海工装备自身、海洋环境、井口条件、油气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并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在海洋油气勘探、生产、管理、维护保养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招商局重工目前已建立海工装备研究院,注重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强未来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研究,前瞻性研发海洋可再生能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智能开发装备。
2、针对智能装备产业进行定向招商
由于我区智能装备发展相对滞后,针对智能装备产业进行“靶向”招商,争取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入驻无疑是提升我区智能装备发展最直接的途径。如何定向招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我区产业和优势资源招商
定向招商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结合自身或本区域内资源,通过明确招商市场、渠道,整合优势资源,实施针对性招商的新模式。实施“定向招商”策略,首要前提是熟知自身的优势产业或拳头产品特性,明确发展方向或目标,打造独特的个性品牌。我区支柱产业主要是现代建筑、海工装备和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在这三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围绕我区支柱产业开展智能装备专题招商活动非常有必要。
(2)招引机器人项目
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也是智能装备的代表性产业,必须高度重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项目的招引。目前我区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企业只有在建中的诺博特机器人一家,因此,机器人项目的招引迫在眉睫。海门在机器人相关产业链上已经拥有不少配套企业,为机器人产业在此生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我们要挖掘上海机器人企业和各大高校的资源,有效承接来自上海的机器人产业转移。此外,还要着眼于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我区近期已经与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新松开展对接活动,探讨合作的可能。
(3)争取智能装备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入驻
我们要抓住国际国内智能装备龙头企业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的机遇,积极承接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转移,瞄准国际国内龙头企业,争取在我区建设研发、生产基地。对于机器人项目,我们要瞄准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和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抓好掌握减速器关键技术、高精度伺服电机技术、控制系统技术的企业,以及传感器、自动化设计、应用开发及配套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等的引进,培育打造以机器人研发生产为龙头、产业链完备、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此外,我们还要积极与国内相关高校、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加快提升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综合竞争力,并争取领军人才入驻。
3、绘就智能装备产业布局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利用我区省级装备制造产业园产业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按照因地制宜、梯次发展、集群引进、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链的完善升级和协调发展,打造全产业链产业集群。以龙头引进形成雁阵效应,以链式发展促进集群培育,高起点谋划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集群引进、重点培育、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依托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汽车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的整体规划绘就智能装备的产业布局。
4、强化政策扶持
借助云洲智能无人船项目即将落户我区的契机制定相应智能装备落户园区的政策,并强化政策扶持。一是强化资金支持。认真落实海门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政策文件。对技术领先、投资总额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点智能装备项目以及机器人项目,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二是保障专项工作经费,用于专家咨询、课题研究、购买中介服务等工作。三是支持平台建设。对于用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办公大楼、科研孵化大楼等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项目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要给予贴息和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