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生儿沐浴
一、新生儿洗浴操作规程
(一)洗浴前准备:
1、浴前先调节温度,室温调至24-26℃,水温调至37—38℃。
2、备好洗浴用具。
(二)具体操作步骤:
1、将患儿随婴儿床轻推至洗浴池边。
2、护理人员洗净双手或用“杰雪”消毒液搽抹双手1—2分钟。
3、脱去褓衣,用大浴巾裹住患儿全身,抱放在洗浴台上。
4、将洗浴小毛巾充分润湿,按洗脸护理常规给患儿洗脸。
5、将患儿放于右侧腋下,右前臂从后背托住患儿颈肩部,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按住两耳廓使之反折,堵住耳孔以防进水。
6、左手持小毛巾洗头部(有留置针时要注意保护),擦干头发。
7、视情况换水后,然后解开裹在患儿身上的毛巾及纸尿裤。
8、用左臂托住肩膀部,左手抓住左上臂,以免患儿滑入水中。
9、右手持小毛巾蘸沐浴露,从颈部开始,依次洗净胸腹部、双上肢、腋窝、会阴部及双下肢。
7、将患儿翻转俯卧在左手臂上,左臂托住患儿的胸部及下颌(注意不要将口堵住),用左手抓住患儿的右上臂,右手持手巾蘸沐浴露擦洗颈、背、臀部及双下肢。
8、将婴儿放在备好的大浴巾上,用小毛巾拭干水份后包裹好。
9、往颈下、腋下、腹股沟处撒上婴儿爽身粉。
10、用生理盐水作眼部、口腔护理;用干棉签将要作脐部护理,将患儿的脐部轻轻擦干后,用棉签蘸碘伏作脐部护理。
11、穿好纸尿裤及干净衣服后,放在电子称上称重并记录。
12、将婴儿放在婴儿床上,整理好床单元并推回床位
第二篇:新生儿室沐浴间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沐浴间工作制度
1、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非沐浴用物不得放入沐浴间。
2、工作人员着装整齐,剪短指甲,衣服口袋内避免有坚硬;凡患呼吸道、皮肤及其他传染病人员均不得接触患儿,进行沐浴操作。
3、严格查对制度,沐浴时必须核对手圈与床号是否一致,严防抱错患儿。
4、勿在喂奶后立即沐浴,应在奶后一小时才能进行沐浴,以免影响患儿消化或引起吐奶。
5、防止受凉、烫伤、摔伤等意外情况发生,避免交叉感染,一人一套用具,使用的被服、衣物、尿布、浴巾等物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
6、沐浴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全身皮肤、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立即终止沐浴,并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7、沐浴间必须保持清洁工卫生,每日用消毒液拖地2至3次,三氧灭菌机空气消毒一次。每周大清扫,定期做细菌培养。
第三篇: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持有部门:妇产科
制订者:医院感染管理科审核者:尹书保
制订日期:2013年5月26日审核日期:2013年5月28日
执行日期:2013年6月3日
一、沐浴间基本设施要求
1、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2、沐浴区与储存区应分区明确;应设流动水沐浴池。储存柜保持清洁干燥,柜门有良好的密封性。
3、应有空调等保温设施。
4、具备必要的沐浴用品,如毛巾、无刺激性婴儿浴液、护臀霜、沐浴盆、一次性防水垫巾,围裙等。
二、沐浴基本要求
1、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2、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配戴首饰、手表等物品。
3、每日沐浴前、沐浴后沐浴间应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
4、淋浴应一人二巾(洗澡毛巾和擦干毛巾)一垫,盆浴应一人一巾盆(或套一次性塑料套)。
5、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
6、每日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沐浴垫等;更换台上的各种物品,并清洁擦拭台面。
7、新生儿沐浴使用后的毛巾应清洗消毒,早产儿和皮肤有破损的新生儿使用的衣物应压力蒸汽灭菌。
8、沐浴液等沐浴用品使用时瓶口应避免接触新生儿和工作人员,使用中应避免污染。
9、治疗、护理用品如眼药水等应一人一用,有效期内使用。
三、沐浴流程
1、关闭门窗,调节室内温度在26-28度之间。
2、做手卫生,穿抗湿罩袍或围裙。
3、调节水温,以手背或腕部皮肤感染不烫为宜。
4、查看新生儿皮肤及脐带情况。
(1)头部沐浴顺序:用拇指和中指捏住新生儿双耳,按眼睛(由内眦洗向外眦)→脸部→头发→擦干顺序。亦可沐浴结束后使用消毒棉签蘸0.9%生理盐水洗衣眼。
(2)身体沐浴顺序:颈部→胸部→腹部→腋窝→上肢→腹股沟及外生殖器(女婴应从前向后洗)→翻身→下肢→后颈→背部→臀部。
(3)将洗完的新生儿抱至台上,用擦干毛巾轻轻沾干全身。
(4)按相应操作规程护理脐带。
(5)将婴儿衣被、毛巾、一一次性防水垫巾等丢入指定容器,清洁双手后继续为下一个新生儿沐浴。
第四篇: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沐浴
【目的】
使新生儿皮肤清洁、舒适、避免感染。
【用物准备】
处置台或处置车,备有新生儿衣服、尿布、大小毛巾、无刺激性婴儿浴液、消毒棉签、大纱球、75%酒精、20%鞣酸软膏或护臀霜、消毒植物油或液体石蜡、婴儿爽身粉、磅秤、沐浴装置1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调节室温至26~28℃,水温39~41℃左右,浴水以流动水为宜。
2.护士洗净双手,解开新生儿包被、检查腕条、核对姓名、床号。
3.称体重并记录。
4.脱衣服解尿布,护士以左前臂托住新生儿背部,左手掌托住其头颈部,将新生儿下肢夹在左腋下移至沐浴池,护士先用右前臂内侧试水温适宜,用小毛巾或纱球为新生儿擦洗双眼(由内眦洗向外眦)洗净脸部,洗头时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将新生儿双耳廓向内盖住耳孔(防止水流入造成内耳感染),清洗顺序:头→颈→腋下→上肢→手→胸背。然后掉转新生儿头部,将新生儿头枕在护士左肘部,清洗腹部、腹股沟、臀部及下肢,注意洗净皮肤皱褶处。
5.将新生儿抱至处置台上,用大毛巾轻轻沾干全身,脐部用75%酒精棉签擦拭,在颈下、腋下、腹股沟处撒爽身粉(女婴腹股沟撒爽身粉时遮盖会阴部),臀部擦20%鞣酸软膏,穿上衣服,兜尿布。
6.查对腕条、床头卡,放回婴儿床。
【注意事项 】
1.洗澡时应注意观察新生儿全身情况,注意皮肤是否红润、干燥、有无紫绀、斑点、皮疹、脓疮,黄疸。脐部有无红肿、分泌物及渗血,肢体活动有无异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2.沐浴时间应在新生儿吃奶后1h,沐浴露不要直接倒在新生儿皮肤上。
3.保持室温、水温恒定,沐浴环境必须舒适、无风无尘。
4.动作轻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及损伤。
5.沐浴时勿使水进入耳、鼻、口、眼内。
6.腕条脱落应及时补上。
7.颈下撒爽身粉时要用手掌遮盖新生儿口鼻。防止粉末吸入呼吸道。
8.洗头时注意洗耳后。
第五篇: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沐浴区基本设施要求
1.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2.沐浴区与储存区应分区明确;应设流动水沐浴池。储存柜保持清洁干燥,柜门有良好的密封性。
3.应有空调等保温设施。
4.具备必要的沐浴用品,如毛巾、无刺激性婴儿沐浴液、护臀霜(鞣酸软膏)、沐浴垫或盆、一次性无菌巾、抗湿罩袍或围裙等。
二、沐浴基本管理要求
1.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2.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配戴首饰、手表等物品。
3.每日沐浴前、沐浴后沐浴区应开窗通风或空气净化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
4.病情允许时宜选择淋浴。淋浴应一人二巾(洗澡毛巾和擦干毛巾)一垫(用于衬垫体重秤和沐浴垫);盆浴应一人二巾一盆(或套一次性塑料套)。
5.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时沐浴,应先为早产儿、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最后为感染性疾病患儿沐浴。隔离室的患儿到隔离室沐浴。
6.每日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沐浴垫、围裙等;更换打褓台上的各种物品,并清洁擦拭台面、体重秤等。
7.新生儿沐浴使用后的毛巾应清洗消毒,首选热力消毒,必要时选择压力蒸汽灭菌;新生儿衣被按照《织物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处理,早产儿和皮肤有破损的新生儿使用的衣物应压力蒸汽灭菌。
8.沐浴液等沐浴用品使用时瓶口应避免接触新生儿和工作人员,使用中应避免污染。
9.治疗、护理用品如眼药水、油膏等应一人一用,有效期内使用。
三、沐浴流程
1.关闭门窗,调节室内温度在26~28℃。
2.做手卫生,穿抗湿罩袍或围裙。
3.调节水温,以手背或手腕部皮肤感觉不烫为度。
4.在拆褓台拆褓,查看新生儿皮肤及脐带情况,体重秤上铺放一次性无菌垫巾,新生儿称重后,连同一次性无菌垫巾置放于沐浴垫上。
(1)头部沐浴顺序:用拇指和中指捏住新生儿双耳,按眼睛(由内眦洗向外眦)→脸部→头发→擦干顺序。亦可沐浴结束后使用消毒棉签蘸0.9%生理盐水洗眼。
(2)身体沐浴顺序:颈部→胸部→腹部→腋窝→上肢→腹股沟及外生殖器(女婴应从前向后洗)→翻身→下肢→后颈→背部→臀部。
(3)将洗完的新生儿抱至包褓台,用擦干毛巾轻轻沾干全身。
(4)按相应操作规程护理脐带。
5.将婴儿衣被、毛巾、一次性无菌垫巾等丢入指定容器,清洁双手后继续为下一个新生儿淋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