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浅论一个共产党员的富有

浅论一个共产党员的富有



第一篇:浅论一个共产党员的富有

从李培斌的先进事迹看一个共产党员的富有

论职务,虽然不高,仅是副科级,但权力不小,乃是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镇司法所所长;论待遇,也不差,省里甚至还特批了轿车;论收入,月工资3000多元,或许不高,但在一个人口仅30万人的小县城里应该也能养家糊口„„在不少人眼里,十八大党代表,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原主任、龙泉镇司法所原所长李培斌是“傻的”,因为年已50的他,完全可以端着“铁饭碗”在办公室里舒舒服服的熬过几年而后退休享清福,何必那么拼命?因为他们不知道李培斌是贫穷的,也是富有的,是惶恐的,也是安然的。

李培斌是贫穷的。论房子,结婚30年,租房26年,前后搬家6次,新修好的三间平房住了不到3年,至今仍欠外债7万元。论车子,骑了15年的摩托车,别人发动不了,他骑着走街串巷风雨无阻。省里特批的轿车,他总觉着开车去调解和群众有距离,于是,近了就走着去,远了还是骑摩托。他媳妇就坐过一次“专车”,还是单位让赶去大同见最后一面,谁知路上就传来了噩耗„„论票子,除了7万元外债,还有个塞满各种发票的牛皮纸袋子,以及60多本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一大摞奖杯。此外,还有个务农的妻子和正在上学的孩子。

李培斌是富有的。论成绩,他成功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数以千计,曾制止了上百起群体性械斗,使50多对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使30多位遭受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让40名刑释解教人员、22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迷途知返。论为人,他不间断的接济和帮衬着龙泉镇富贵村79岁的穷老太太袁桂如,已然六七年。在司法调解、受理上访中,遇到可怜人常给人50元、100元。论口碑,无论是分管自己的老上司,还是共事多年的老同事,或是接受过其调解的群众,说起李培斌,都是心有怜惜,赞不绝口。

李培斌是惶恐的。这份惶恐不是因为他道貌岸然,假清高真腐败,而在于意识到了自己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重于生命,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我唯一的选择。”“面对党和人民对我的褒扬,很多时候我确实感到了惶恐不安,消除惶恐不安心理的唯一办法,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这份唯恐不能履职尽责,有负众望的惶恐像鞭子一般催逼这他不敢稍歇,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付出,他的奉献,他的成绩。

李培斌是安然的。这份安然来自于他的党性修养,来自于他的人格品行,来自于他的豁达通透。日子紧张,有人劝他干点“实际的”,他训人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还说“你们讲究吃好喝好,我能吃饱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我能把弯弯刀(锄头)给挂起来就不错了,知足了。”他告诫妻子,“你不要听人们说,挣钱得靠自己真本事,不能靠贪污受贿,要不然最后受罪还是你自己。”或许正是这份安贫乐道的心境,才让他既能够坦然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也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的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李培斌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他的平凡在于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他的伟大在于他“傻”,傻得让人油然而生崇敬,在于他“聪明”,聪明得百毒不侵,在于他“冷”,冷得女儿出嫁也不愿到场,在于他“热”,温暖了当地无数群众的心。可以说,李培斌是优秀党员干部的一个缩影,他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典范,也是值得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第二篇: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稻草人

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稻草人

-------读《稻草人》有感

读完《稻草人》这本童话故事集,其中《稻草人》这篇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它看守着一块田地。这块田地的主人是一

个老太太,她有着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命运。稻草人非常尽责,它原以为今年能丰收,但

非法入境者“小蛾”打破了他的希望。

看着那些小蛾贪婪地吃着稻子。稻草人心如刀割。它多么想把小蛾子赶走,但它无能为力。

稻草人同情为了生活而拉鲁的鱼妇,稻草人同情鱼妇家生病的孩子,同情被鱼妇捉来的鲫鱼。稻草人想救鲫鱼,但它只能无能为力的看着这一切。

稻草人同情可怜的人,但稻草人却没有能力帮助这些可怜的人。

现在,人们有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但我们的同情心却一点一点在减少,一点一点在泯灭。

瞎了眼睛的在街头卖艺的流浪艺人,他们辛苦了很长时间才能得到一点点钱。有的人却不知廉耻,抢走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

多数大人遇到可怜的人,不仅不给予帮助,还尽量避开他们,只有少数人和一些孩子才会去帮助他们。

六,七岁小女孩“小月月”不幸被车辆撞上,倒在了血泊之中,围观的中国人不计其数,却没有人打110,没有人叫救护车,以至于可爱的女孩小月月进入了天国。

人的同情心一点一点在泯灭,稻草人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还记的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是啊,如果人人献出一点爱心和同情心,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更加光明!!

第三篇:一个富有哲学的英文故事

A professor stood before his philosophy class and had some items in front of him.When the class began, he wordlessly picked up a very large and empty mayonnaise jar and proceeded to fill it with golf balls.He then asked the students if the jar was full.They agreed that it was.The professor then picked up a box of pebbles and poured them into the jar.He shook the jar lightly.The pebbles rolled into the open areas between the golf balls.He then asked the students again if the jar was full.They agreed it was.The professor next picked up a box of sand and poured it into the jar.Of course, the sand filled up everything else.He asked once more if the jar was full..The students responded with a unanimous ‘yes.’

The professor then produced two Beers from under the table and poured the entire contents into the jar effectively filling the empty space between the sand.The students laughed..‘Now,’ said the professor as the laughter subsided, ‘I want you to recognize that this jar represents your life.The golf balls are the important things—-your family, your children, your health, your friends and your favorite passions—-and if everything else was lost and only they remained, your life would still be full.The pebbles are the other things that matter like your job, your house and your car..The sand is everything else—-the small stuff.‘If you put the sand into the jar first,’ he continued, ‘there is no room for the pebbles or the golf balls.The same goes for life.If you spend all your time and energy on the small stuff you will never have room for the things that are important to you.Pay attention to the things that are critical to your happiness.Spend time with your children.Spend time with your parents.Visit with grandparents.Take your spouse out to dinner.Play another 18.There will always be time to clean the house and mow the lawn.Take care of the golf balls first—-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Set your priorities.The rest is just sand.One of the students raised her hand and inquired what the Beer represented.The professor smiled and said, ‘I’m glad you asked.’ The Beer just shows you that no matter how full your life may seem, there’s always room for a couple of Beers with a friend.

第四篇:如何构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团队

9/2/2018

如何构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团队

何新权

衢州学院,浙江 324000

摘要:团队凝聚力代表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对于团队的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外部的支持和内部的组织构成等因素是影响团队凝聚力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就必须协调好对外关系、明确团队目标、合理配备团队成员、建设优秀的团队文化及注重冲突管理等。关键词:团队 团队凝聚力 团队精神

一、引 言

20年前,丰田、沃尔沃等公司将团队引入生产过程中时,曾轰动一时。很多媒体追击报道这些团队的工作过程和事迹。但20年后的今天,500强中如果哪个公司没有采用团队形式,则会成为新闻热点。

团队的流行其实就是团队经营模式成功的最好验证。众所周知,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腾飞,70年代在产业技术方面发展更是迅速,原因何在?日本除了人力资源外几乎没有竞争优势,日本企业的单个员工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并不占有优势,但如果把凝聚力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忠诚度综合起来考察的话,日本的企业是无与伦比的。日本企业中到处弥漫着团队的精神和气氛。其团队的凝聚力首屈一指。由此可见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团队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那么怎样来构建一个这样的团队呢?这是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相当关心的问题。

二、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团队有其独特的优势,一个富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团队必将使企业或组织充满了生命力。有了团队精神,教师队伍便趋向于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有着相近或类似的观点、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以致得以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由此,他们便团结共进,众志成城,每个人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雄伟城墙中的一块砖,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砖与砖之间紧密结合是建立城墙的基础,而这种紧密结合就是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无疑是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这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这里,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而奋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向心力、凝聚力,一定是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这是最长久也最牢固的。因此,一个企业不仅仅需要达到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形成团队凝聚力,它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集体创造力源泉。

三、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 页 第 6 页 共

第五篇: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辈子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辈子》读后感

芒棒镇人民政府

张华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辈子》一书,读后使我感触颇多颇深。当前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三查三看”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不正是要弘扬杨善洲同志的崇高精神吗?

——走进杨善洲:杨善洲同志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是老干部中的优秀典型。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创业之初,没有办公设施,他自己动手做办公桌、板凳,用马灯照明;没有住房,他带领职工用油毛毡、树枝、草料搭建房屋;没有生产资料,到街上捡拾果核做种子,捡拾畜粪作肥料;没有基础设施,他带领林场职工修建了26公里的林区

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三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四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五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追忆杨善洲:一是要与“三查三看”教育整改结合起来,与调结构转方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促进当前工作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