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级工程读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纪录片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地记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片中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与智慧。
在以前没有看过《超级工程》纪录片,以为工程就是简单的项目建设,对项目没有更好的认识。自从看了《超级工程》纪录片,尤其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
在影片中,吊装工人、焊接工人、检验工人等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人,他们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工程里不仅仅是各种大型、超大型的吊装机械、焊接车间等,里面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平凡的参与者。枯燥、繁复等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工作,这是影片中最常见的镜头。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这项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让我觉得骄傲。上海新地标的壮丽,不仅是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带给我们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是对我以后工作态度上的一种震撼。珠港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江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内容细腻,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追随摄像师的镜头,观众能一览打造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体验震沉离岸人工岛巨型钢筒的惊心动魄,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制造的强大,也让电视机前的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纪录片中更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等本以为枯燥的内容,在片中浅显易懂的解说下缓缓铺陈开来,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片中没有重重悬念,但当提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超级工程》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这部鸿篇巨制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在被这些伟大的超级工程折服的同时,我们也要继往开来,继续发扬前辈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的光荣传统,以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班 学号:1203223006
第二篇:超级工程
《超级工程》观后感经典纪录片赏析
作业二:
学校:福建外经贸学院班级:
学号:
12会计单招 2012005080566《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是CCTV即《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部大型纪录片,虽然没有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红遍大江南北,但是据说在“水木清华”之类理工科男生聚集的BBS论坛上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应。简单来说,超级工程就是指那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型工程,这些工程之所以称之为超级就是因为非一般的大国、强国不可及,而且有非常非常非常的难度。
看完《超级工程》心中有浅浅的自豪感,之所以不“深”是因为有些麻木,毕竟是官方的片子,估计夸张还是有的。但是看到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LNG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超级工程无疑体现了国家的实力还是能让我觉得骄傲。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啊,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再来是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还有就是LNG船,别看是艘船,从构造到材料绝对都没有你想想的那么简单,为什么国际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船厂能造这种船,为什么吾等门外汉看似平常的大货船可以让设计者看到其完工后潸然泪下,我们离超级工程太远,不明白里面的心酸,不知道其中的自豪,不能体验超级工程的魅力与伟大。
然后是对国家投入的重新认识,有一方观点是认为目前的中国应该继续以国家为主体的投资发展策略,因为现在的中国,个人或者企业的实力还是太薄弱,大型项目超级项目很难有私营单位完成,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继续基础建设,发展基础交通运输等项目。当你看到超级工程中那5个上百亿的项目我真的在感慨国家在大型项目建设中超凡的实力。中国的发展是有国家主导的,这方面有人贬有人褒,但是就目前来看,在看完《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我后觉得,目前中国的发展人需要国家为主体所引导的发展方式。其一,个人或企业不能承担起这么昂贵的设计、研发和建造费用。其次,这些超级工程能带动的就业及区域发展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从事超级工程的设计与建造近期来看不仅能促进就业,拉动经济,中期来看对区域发展也有莫大的鄙夷,而更重要的是,在超级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所遇到和解决的困难能为我们提供难能可贵的经验。首先,如果没有这些超级工程,我们就不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纯粹的意淫而不去实践显然无法真正认识到困难的艰险,其次,技术和能力是相同的,就组织上来说,组织上万人同时有效的工作,在组织行为学上就是一个很困难的课题,计算机、通讯网络和协调沟通,组织架构都对今后再次处理类似问题提供经验。同
时,一些克服地质水文问题、材料结构问题,往往不在于一个单一的工程之上而可以很多你想不到的方面。比如航天器材的外太空对接,深水潜航的实际意义从科学技术上是突破,在国防安全上又是一大主持,而军转民往往是最为高效的捷径。
最后是关于个人与集体利益的思考。感觉现在的人个人意识觉醒的同时,将过多的经力投入到自己个人的利益当中,而对国家的,他人的利益看淡。说得好听点是注重个人发展,难听点就是自私。而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可以说是在蔓延,也可以看做是个人思想解放的重要体现。在看到这些超级工程时,我肯定会有人吐槽这些东西与我何干,干嘛吃着地沟油操着钓鱼岛的心等等。其实最求个人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过分关注自己而忽视外部环境,忽视家人、朋友、同学、国家、社会,只在乎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这样的人难成大器,当然,有人会说我只要我自己的幸福之类麻痹自己的借口。南边的猴子侵占岛礁,离我们日常的生活真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那么激动的抗议呢,因为不抗议不行动他们就会得寸进尺,人的贪念是没有止境的,今天是岛礁,明天就会是海南岛,再者登陆东南沿海等等,虽然说的有些夸张,但是道理是一样的,也许失去一个岛礁对你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慢慢的你的生存空间就会不断的压缩,等到战时你也就没有任何的战略缓冲区,而如果你见到自己的同胞在战斗而做事不理,那明天你被他人欺凌时也不会有人会来帮你。
《超级工程》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使这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追随镜头,观众看到了技术人员驾驶世界上最大盾构机开掘北京地铁隧道的艰辛,目睹了海上吊装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壮举,感受到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俯瞰浦江两岸的心旷神怡„„今天,不论是《颐和园》、《故宫》,还是《春晚》、《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刚刚播出的这部《超级工程》,纪录频道的初衷正在通过它推出的作品和不断获得的社会影响中得到实现。“纪录频道开播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现实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超级工程》的成功,证明了央视纪录频道坚持推动„国际化的表达‟和„市场化的路径‟的策略,正在让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电视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刘文说。
第三篇: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
公司组织观看《超级工程》纪录片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超级工程》心中有浅浅的自豪感,之所以不“深”是因为有些麻木,毕竟是官方的片子,估计夸张还是有的。但是看到港珠澳大桥的雄伟,上海新地标的壮丽,北京地铁网络的盘扎,这些超级工程无疑体现了国家的实力还是能让我觉得骄傲。每集当中所表现的工程,不仅是体量上能够称的上超大规模,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带给我们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是对我们工作态度上的一种震撼。
观看影片后,对我们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
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再来是上海中心大厦,设计者在测试玻璃对雨水风暴耐受力时偶然发现了排水系统的缺陷,也就是说,在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中,很多时候你会做着做着就发现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即使那些设计师、建筑师盖过那么多的楼,但是超级工程里,问题还是会一个接一个出现,你需要不停的被迫发现然后解决。还有就是LNG船,别看是艘船,从构造到材料绝对都没有你想想的那么简单,LNG船被誉为世界造船界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造船界最高的技术标准和建造难度。它的建成将预示着中国正在从一个造船大国,真正变为一个造船强国。为什么国际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船厂能造这种船,为什么吾等门外汉看似平常的大货船可以让设计者看到其完工后潸然泪下,我们离超级工程太远,不明白里面的心酸,不知道其中的自豪,不能体验超级工程的魅力与伟大。在影片中,吊装工人、焊接工人、检验工人等平日里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人,他们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工程里不仅仅是各种大型、超大型的吊装机械、焊接车间等,里面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的平凡的参与者。枯燥、繁复等工作,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工作,这是影片中最常见的镜头。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
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与此同时,《超级工程》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使这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追随镜头,我们看到了技术人员驾驶世界上最大盾构机开掘北京地铁隧道的艰辛,目睹了海上吊装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壮举,感受到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俯瞰浦江两岸的心旷神怡„„
第四篇:《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
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LNG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融汇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如何从蓝图变为现实,其间有着怎样起伏跌宕的动人故事?央视纪录频道近期推出的五集纪录片《超级工程》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超级工程》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今年继《春晚》和《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原创纪录片,也是该频道自2011年1月1日开播以来摄制的第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
“在国际纪录片界,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一直备受瞩目。中国的鸟巢、T3航站楼、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大型工程均被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列为重点选题进行摄制,这些纪录片的播出充分说明了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现实发展题材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初,《超级工程》便成为第一批重点立项的纪录片项目。目前,它已经成为国际电视市场上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工程题材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片《超级工程》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5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地记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片中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正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这些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可以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那个伟大的时代。今天我们用纪录片呈现的中国超级工程,也将用影像的方式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今天中国人的创造与智慧。”刘文说。
与此同时,《超级工程》还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使这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追随镜头,观众看到了技术人员驾驶世界上最大盾构机开掘北京地铁隧道的艰辛,目睹了海上吊装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壮举,感受到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俯瞰浦江两岸的心旷神怡……
《超级工程》于今年“十一”长假前后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面向全球播出,为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而对于刘文和他纪录频道的同仁来说,《超级工程》制造的惊喜,早在今年的法国戛纳电视节上就已经体验到了。
“我清楚地记得,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法国戛纳电视节·国际纪录片交易大会上‟,在所有参展的中国纪录片中,《超级工程》的点击量位列第一,许多国际电视机构当场表达了购买意向。节目播出之前,就已经有几十家国际机构陆续签订了意向性购买协议,这说明这部纪录片受到了海外市场的高度关注。”
纪录频道开播之初,刘文曾多次强调频道开播的两个重要意义:一是试图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在国际主流电视频道展现中国形象;二是通过台内改编、版权购买、委托制作、联合摄制等方式,建立中国纪录片的行业标准,并通过国际合作,缩短中国纪录片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今天,不论是《颐和园》、《故宫》,还是《春晚》、《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刚刚播出的这部《超级工程》,纪录频道的初衷正在通过它推出的作品和不断获得的社会影响中得到实现。
“纪录频道开播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现实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超级工程》的成功,证明了央视纪录频道坚持推动„国际化的表达‟和„市场化的路径‟的策略,正在让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电视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刘文说。
第五篇:关于超级工程北京地铁
案例名称:超级工程之北京地铁网络,出处:超级工程视频
背景: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里有令世界惊叹的建筑奇迹,经济的高速发展,让这座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但交通拥堵日益加剧,成为北京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今拥堵的交通状况几乎是每个人出行前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每当遇到上下班高峰时段,看着路上水泄不通的状态,人人都惆怅,为缓解路上交通拥堵,出现了新的交通方式地铁。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向周边急剧膨胀,人口超过两千万,汽车突破五百万辆,交通拥挤成为城市的顽疾,但是人口和车辆每天都在持续增长,户籍准入,购车摇号,也没能阻止这种趋势,公交优先,车辆限号行驶,依然没能彻底解决拥堵的问题,北京的人每天上下班华仔路上的时间平均超过一个半小时,在这样的交通状况下想要准时到达目的地,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很多人选择了地铁,然而,地铁也是拥挤不堪,仅仅凭借现有的14条线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改变交通现状刻不容缓,一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地铁网络计划正在实施。
31条线路,560个车站,1000公里行程,一个立体的轨道交通网络,辐射于这座城市的地上地下,沟通了整个城市。国外的许多城市地铁的修建需要近百年的时间,然而北京想要完成上千公里的目标里程,却只剩下不到10年,十几家建筑公司,上万名建筑工人,世界最先进的采掘机技术,不分昼夜的工作,然而在北京的地下挖掘几百公里的地铁隧道,修建上百座车站绝非易事,在许多大型城市地铁系统往往相伴而生,甚至早于城市,这就赋予了地铁很大的选择空间。今天的北京已经从一座百年古城演变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城市的地下管线密集,高大建筑的地基纵横交错,要在其下方修建一个庞大的地铁系统,将面临巨大的困难,这些管线是正在兴建的北京地铁线路,这条线路东西向,横贯背景的中心区,特殊的位置让设计者面临很棘手的问题,在这中心
建设地铁最
主
要
考
虑的是
保
护
文
物的问
题,北京是一座历史古城,这些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胡同和老街,如今被赋予了新的色彩,在游客的眼中,这里才是最为地道的老北京,而新修的线路正好从它下方穿过,对于头顶最为脆弱的古建筑,地铁专家该如何面对呢。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设计专家选定了一种首次应用于背景的施工方案,当隧道挖掘遇到古旧的地基时,会由平行的走向变成上下叠落,开挖面积的缩小减轻了对建筑地基的影响,隧道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也可以通过,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必须考虑,那就是北京的地质,要想更好地掌握地质情况,一些地段则需要每隔50米就打一个40米深的圆孔,而为不影响交通却只得在半夜进行。而对于北京地铁9号线的施工线上有一个特殊的地段军事博物馆站,新建的军博站地处长安街的繁华地段,因为盾构机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如果要足够的空间那意味着必须要挖一个巨大的坑洞,对于北京的交通命脉来说,这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但是9号线即将在2012年底实现通车,加快进度是唯一的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个难题,9号线必须下穿地铁1号线,在地铁施工中穿越已有线路的施工被评为特级风险,但是这个新车站的困难远不止此,在新的线路规划中,9号线穿过1号线,并通过各自线上的军博站,实现换乘,由于1号线离地面较浅,新线只能从其下方穿过,然而令人头疼的是1号线下方有一个巨型的水层,如果9号线从1号线下穿过,将使新车站置身于水中,混合地下水的施工是工人的噩梦,大量地下水随时可能引起塌方,他们必须尽量排干这些水,排水措施足足持续了两个月,当工人再次检查水位,却发现并没有明显下降,这让原本困难的工程雪上加霜,然而这又是一座不能不修的车站,在它的1公里处,就是曾经被誉为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北京西客站,他是中国平均日客流量最大的火车站之一,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条地铁线路联通西站。
专家拿出了大胆的方案,将规划中新车站的位置继续下沉8.5米,用暗挖工法在水层的下方建造一个车站,在他们头顶就是那个无法抽干的水层,中间的土层最薄处只有3米的间隔,工程首先要保证土层不能塌方和渗漏,施工每前进一步,钢筋水泥就用来加固,但是地面沉降不能超过3毫米,所以借鉴了英国地铁修建中成功防止大本钟倾斜的方法,隧道在前进中如有地层沉降的现象,就会将钢管插入需要加固的地层中,再把水泥通过钢管注入土壤,以此来让地基得到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