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爱岗敬业模范候选人:张雪静事迹

爱岗敬业模范候选人:张雪静事迹



第一篇:爱岗敬业模范候选人:张雪静事迹

爱岗敬业模范候选人:张雪静事迹

张雪静,女,汉族,1957年7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城管局市政环卫站保洁员。

张雪静,从2003年起,就与道路清扫保洁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在环卫第一线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的时间里她扫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工作一贯任劳任怨,认真负责。

十年前,作为一名下岗职工,为贴补家用,解决生活难题,当上了一名环卫工人。刚参加工作时,由于不掌握技巧,加之长时间手握扫帚,扫路时感到非常吃力,衣服常常是湿了干,干了又湿,往往一天下来,手腕和手指累得僵硬肿痛,下班回家吃饭,连筷子都拿不起来。特别是在当时,环卫保洁员被人们称为“扫大道的”,环卫工作又苦又脏又累,很多人都避而远之。家人、亲友都劝她重新找个相当的工作,为此,她也曾犹豫和彷徨过。后来,在组织和领导的引导下,她逐渐认识到,我们的城市每天都会产生许多垃圾,如果谁也不愿意来做这个工作,那城市很快就会变得像垃圾场一样,能通过辛勤劳动为广大市民和城市建设创造,清爽整洁的卫生环境,也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从此她在道路清扫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0来年。

随着城市的建设、道路的拓宽,城区保洁面积不断加大,特别是她负责的同安路,成为贯穿南北、链接南直路至县政府重要

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街路全城最宽,还有两边的步道板、绿化带,她负责路段7000余平方米,两边的商服业户众多,人口密集,垃圾量大,工作繁杂。为了展示交通纽带的风采,开创全城区环境卫生工作的新局面,站里决定由张雪静负责此重要路段。望着领导期待、信任的目光,张雪静没有畏惧,勇敢地承接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她日夜穿梭在马路上。每天天刚麻麻亮,她身着黄马甲,扛着扫帚来到马路上。她用并不灵活的手一次又一次地清扫着路面,用并不矫健的步伐一遍又一遍地丈量着脚下的土地,用并不结实的身躯一趟又一趟地拖运垃圾。夜色茫茫,繁星点点,臂膀有规律地摆动,扫帚有节奏地声响,留在她身后的是一片洁净。“晨披星,晚戴月,中午顶烈日”是她辛勤劳动的生动写照。在张雪静和她的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使这条城区的重要枢纽像一条美丽的彩带迎接南来北往的商贾宾客。

张雪静十年如一日,奔忙在方正城区的街路上,只有在去年请过一次假,那是他82岁的公公得了重病,老人家卧床不起,她每天侍候老人还要坚持上班,从不迟到早退。早上3点半来到工作岗位,扬起扫帚清扫街路,为我们的城市迎来干净清洁的晨曦。六点至七点半休息,她又赶紧跑回家中照顾有病的老人,为一家老小做饭,可自己为了保证上班不迟到,有时她已顾不上吃饭了,实在饿只好买个面包充饥,去年老人去世了,剩下多病的婆婆她继续照料。由于多年她坚持进门收取垃圾,街路两边的商服业户很熟悉她了,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都非常支持工作,垃圾乱扔乱

倒现象明显减少。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有时候实在太累,她也打过退堂鼓,可是骨子里那股倔强、不服输、一定要把工作干得漂亮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在心中顽强地坚持着,她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自己。

张雪静同志是我县环卫工人中的优秀代表。也许,在别人的眼里,环卫工人身份不雅,待遇低微。或者说,环卫工人无非就是扫扫地,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张雪静不被世俗屈服,她心中装着的永远是为大家提供整洁优美的环境,为人们送去健康和温馨的祝福。在她的身上体现了环卫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私奉献的闪光精神和“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优秀品质。这就是张雪静,一个在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上,以朴实的语言,无声的行动践行“城市美容师”天职的环卫人。正是因为她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城市的靓丽和环境的优美。

张雪静先后荣获多次县级环卫工作先进个人、市级优秀城市美容师、县住建系统道德模范及方正县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荣登龙江好人榜。

第二篇: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简介

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简介

干志芬,女,1954年12月出生,普陀桃花镇人

干志芬是桃花镇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俭持家,生活朴素,家里的电器、家具老旧,她没想着更换;老年协会组织去台湾等地旅游的机会,她放弃了。她不追求个人享受,却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钱、出力,热心而及时地伸出援手。

对峙村村民乐交国,家境贫困,50多岁了还是单身一人。三年前,他得了偏瘫,双脚不能行走,因无人照料,大热天躺在街上,无人理睬。干志芬见状,马上叫了辆出租车,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此后一日三餐,端茶送饭,并出钱为他看病买药,足足照顾了三个月。等他渐渐康复,能自己行走后,她又帮着为他办了低保,把他送到了敬老院生活。

一方有难,她更是在村里带头捐助。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她及家人共捐款10000元。青海玉树地震,她又捐款4000元。

第三篇: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简介

自治区新华书店第二届“感动新华人·传递正能量”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简介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王德建

---巴州新华书店信息技术部主任

王德建,男,汉,1974年4月生,1995年9 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巴 州新华书店信息技术部主任。

王德建同志爱岗敬业,认真研究书店应用系 统中每个模块的功能,把实际工作移植到软件中

顺利完在计算机在图书发行领域的初期应用,并更新观念,规范业务流程,使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此外,他自学软件开发技术,并根据业务需求,对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更改和增加,使软件使用更方便,更符合需求,节约了经营成本。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高东旭

---昌吉州新华书店呼图壁连锁分店芳草湖门市负责人 高东旭,男,汉,1967年8月生,1990年1月 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昌吉州新华书店呼图壁连锁分店芳草湖门市负责人。

高东旭是昌吉州新华书店呼图壁县连锁分店芳草湖门市部负责人。做为一名最基层的新华人,23年来,无论在营业员、库管员还是门市负责人岗位上工作,他都能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不计得失,不计荣辱,不受诱惑,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多次获得区、州、县店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自2003年任芳草湖门市部负责人以来,他团结和带领门市部全体职工奋发图强,不等不靠,使门市业绩不断好转,营业额逐年增加,到2012年已达到了300万元。2006年,一场车祸,12岁的女儿永远的离开了他,面对着无尽的哀伤和难以言说的悲痛,他强忍着痛苦默默地告诫自己:我不能倒下,如果我要倒下了我的家庭也就完了,同时单位也会因我受到巨大损失,我是一名男子汉,我是一名新华人,我的肩上承担着义务和责任,我应该站起来,我必需要站起来。他把自己内心的悲伤深埋在心底,化悲痛为干劲,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高东旭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赞歌。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艾尔肯·才来

---喀什地区新华书店疏附连锁分店库管员

艾尔肯·才来,男,维吾尔族,1983年12月 出生,2005年9月参加工作,中专文化,现任喀什地区新华书店疏附连锁分店库管员,同时兼任流动售书员。

艾尔肯·才来在流动售书岗位上,他任劳任怨每天骑着自行车去人流多的地方摆摊售书,因每人帮着照看摊位,他常常中午吃不上饭,啃着馕坚守岗位,遇到农民迫切需要而摊位上又没有的图书时,他总是积极想办法,从地区店调配图书,次日再返回该地将书送到农民手中,深的读者好评。

在“东风工程”出版物发送过程中,艾尔肯·才来总是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积极参与其中,保质保量地完成送书任务,受到农村图书室人员的好评。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张年树

---区店营销中心物流业务 张年树,男,汉,1966年1月生,1984年参加工作,高中文化程度,现为区店营销中心物流业务。

张年树是营销中心运输组一名普通员工,29年 来,他认认真真工作,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物流发运工作流程琐碎,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做 好验收工作,他摸索出来一套工作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到货的准确率,有效保证了拆分流程的顺利进行,得到拆分人员的好评。营销中心2013年全年发货将达7亿元,折合包件约70多万包,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每年累计加班约500小时,今年体检查出身体有恙,医生建议立即住院治疗,可是他因为部门工作正处在收发货高峰期而延后治疗。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史有权

---石河子市新华书店中小学教材部担任库管员兼驾驶员工作 史有权,男,汉,1971年6月生,1992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在石河子市新华书店中小学教材部担任库管员兼驾驶员工作。

他熟悉货车驾驶技术,开着“东风工程”箱式 货车,每年的春秋两季教材发运高峰期,他早出晚 归,每天往返100公里以外的团场学校2-3次,常常吃不上饭。休息日和节假日他放弃休息和销售部一起参加流动售书,从无怨言。2013年乌鲁木齐因修路道路限行,他每月来乌市两次退货,总是晚上3点多出发,凌晨6点多到达九家湾物流中心,在驾驶室小睡一会,等到营销中心员工上班后卸了车,再装上新货赶回石河子。他的孩子、母亲生病了,因为有工作,他也不能在身边照顾。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索锋

---石河子市新华书店物流采购部业务员 索锋,男,41岁,1996年调入新华书店工作,现为石河子市新华书店物流采购部业务员。

他身体患有罕见的白赛氏病,可是在工作岗位 上,他却没有因为自己有病要求照顾,反而在遇到 装车、卸车等重活累活时抢着干。他负责少儿类图书的采购、分析进销存,他们对全店少儿图书品种精心筛选,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在兵团教委给高中学区图书馆配书工作中,他带病坚持工作,后天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连续高烧,他躺在病床上还想着工作,并给图书馆老师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老师们都对他交口称赞。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刘向红

---托里县新华书店经理 刘向红,女,1972年5月生,1993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塔城地区新华书店托里县连锁分店经理。

作为托里县新华书店的经理,20年的图书发行事业养成了她做事井井有条,凡事讲究原则的工作作风,多年来,她给全店同志印象最深的是“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碰到困难的工作总是主动承担、敢于承担。她常常放弃休息主动到基层第一线去,和职工们一起加班加点完成工作。刘向红同志爱岗敬业,在工作中甘于吃苦。每次发行“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免费赠阅图书、期刊、音像时,她总是将其当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哪怕天气再寒冷、再炎热,山路再崎岖,她都能克服种种困难,将党的温暖及时送到农牧民手中,她的模范行为,在年青的员工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多次带领职工,深入到牧区、边防站、学校等进行流动售书活动,2009年6月,被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评为“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自治区新华书店评为“2010全区新华书店先进工作者”。2011年7月,被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评为“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12月,被塔城地区新华书店委员会评为“2011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自治区新华书店评为“2011全区新华书店先进工作者”。2012年,被塔城地区新华书店委员会评为“2012优秀共产党员”。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马合苏提

---乌苏市新华书店教材主办

马合苏提,男,维吾尔族,1969年10月生,1992年11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塔 城地区新华书店乌苏市连锁分店教材主办。

多年来,他爱店如家,对工作极其认真,对别人的事情看得很重,对自己马马虎虎,从不计较,工作起来忘我拼命,一年当中多半是上下班不分,工作与生活浑然一体。除了自己的教材发行本职工作以外,还兼职了本单位的“专职”司机,无论经理室、门市、办公室等部门用车,随叫随到,从不推委。关心同事生活,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有时接送同事的孩子,送老人看病等。工作中遇到发放课本的高峰期时,白天驾车往返数百里学校送货,晚上加班配分品种,数量,真正是家与单位不分已成为习惯。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居马汗·多来提那扎尔

---喀什地区新华书店疏附连锁分店库管员

居马汗·多来提那扎尔,男,塔吉克族,1974 年2月生,2000年1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现在喀什地区新华书店塔县连锁分店工作。

居马汗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在每年春秋两季教材的征订、汇总、上报、追加、调剂和发行工作中,他从未出现过差错,“东风工程”实施以来,他自愿担当驾驶员,开着车送书到乡镇,塔什库尔干县属于高原干旱气候,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各镇与县城之间距离远,路况险峻,翻大板、过大河,还常常吃不上饭,他从来不抱怨,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书按时送到指定地点,并帮助他们安装阅报栏,摆设图书资料。2010年被评为喀什地区新华书店先进工作者。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焦红伟

---喀什地区新华书店汉文教材科副科长

焦红伟,男,汉,中共党员,1984年8月生,2006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喀什地区

新华书店汉文教材科副科长。

焦红伟同志一直以来热心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多年来坚持无偿献血,截止目前,已累计献血15次,共5000ML,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发的2010-2011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哈伦别克

---塔城地区新华书店裕民县分店营业员

哈伦别克,男,哈萨克族1954年11月生,1971年参加工作,初中文化,塔城地区新华书 店裕民县分店营业员。

哈伦别克同志兄弟5个,成家后与妻子巴迪夏共有2个儿子、2个女儿。1994年的春天,哈伦别克同志的小弟弟和弟媳不幸因病双亡,只留下了一个才刚刚1岁的儿子赛力克波力。看着可怜年幼的侄子,平时少语的哈伦别克毅然说服妻子巴迪夏,决定担负起做叔叔的责任,将孩子领回了自己家。然而当时哈伦别克的工资月收入只有300元左右,自己的4个孩子又都在上学,一家六口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哈伦别克只能一次次地出去找钱给孩子报名上学,柴、米、油、盐每天更要节省着用。尽管如此,哈伦别克仍然乐于帮助别人,乡里亲戚、朋友的孩子也经常在他家居住上学。

赛力克波力由于从小父母双亡,体弱多病。一天早上,哈伦别克给赛力克波力穿上新买的衣服、背上新书包送他到学校上课。过了一会,有一个气喘细细的阿姨跑到了他家说赛力克波力晕倒了,哈伦别克同志的妻子放下了手中的活就飞奔到学校,抱起赛力克波力就赶到了当时医疗条件最好的医院。诊断出因饥饿引起的晕倒。哈伦别克同志知道后也第一时间请假去了医院。看到赛力克波力躺在病床上,哈伦别克同志不由地流出了眼泪。为了让孩子尽早康复,哈伦别克不顾妻子的埋怨,跑回家把家里所有的生活费都拿来给赛力克波力买了最好的营养品。在夫妻二人精心照料下,赛力克波力的病情很快好转。可是当月的生活费全花完了,剩下的日子他们全家只有每天用开水冲炒面粉来解决温饱。哈伦别克虽然家庭负责很重,但在工作上毫不懈怡。1980年获得了“自治区先进工作者”,1985-1987年连续被裕民县新华书店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又获得了“裕民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玛丽娅·巴合提别克

---喀什地区新华书店麦盖提连锁分店职工 玛丽亚,女,哈萨克族,1974年1月出生,1994年10月在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新华书店 参加工作,文化程度中技,现为阿勒泰地区新 华书店哈巴河县分店内退职工。

她的儿子1岁多时,常流鼻血,而且皮肤下 时常出现清一块、紫一块。到医院一检查,是少见的一种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了让儿子能得到最好的治疗,她先后带孩子去了乌鲁齐齐、北京等各大医院,医生和亲人们纷纷劝说,孩子治好的希望很小,建议她再生一个。可是她却并没有动摇,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一生来关爱这个孩子。

2007年,孩子的蛋白已经低到了极限,如不及时补蛋白孩子就会有生命的危险。但一针蛋白需要1.8万元,而且每月需要打一针。为了挽救孩子,她当天就托亲戚帮忙将自己的住房以15万元卖掉,及时为孩子打上了针,保住了孩子的性命。后来,孩子转院到石家庄中医院治疗,半年来,医生每天都要为孩子抽血化验、换药,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她又及时向医院申请,专门买了一个电饭锅,每天坚持为儿子熬骨头汤,做儿子喜欢的饭菜。病情好转回来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她向单位申请提前退休,专门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日常生活起居,陪孩子按摩锻炼,天天不间断给孩子做全身肌肉锻炼,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孩子的病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好转。目前,孩子已上三年级,然而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玛丽娅·巴合提由于长年的劳累于2012年10月5日突然摔倒急性脑溢血突发不醒人事,近大半年的康复治疗,目前只能做简单的生活自理,但她仍然坚持照顾着孩子。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阿布都外力·阿布力米提

---喀什地区新华书店信息科职工

阿布都外力,男,维吾尔族,1989年4月生,2007年9月参加工作,现为喀什地区新华书店 信息科科员。

阿布都外力同志工作六年来,对工作认真负责,1999年开始,他的家庭不断发生变故,先是哥哥因考学压力大患上了强迫症,之后是家里顶梁柱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接着哥哥离家出走,母亲不堪压力患上了高危性高血压导致半身瘫痪,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阿布都外力坚强的用男子汉并不强壮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身体瘫痪的母亲,还利用休息日到各处去寻找离家出走的哥哥,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家庭的现状,希望亲人能健康、快乐、团圆,用坚持和守护践行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美德。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殷玉兰

---喀什地区新华书店麦盖提连锁分店职工 殷玉兰,女,汉族,1970年7月生,1991

年4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为 喀什地区新华书店麦盖提连锁分店汉文业务及 库管员。

自2005年婆婆脑梗瘫痪在床后,她把公公

婆婆从乡下接到县城的家中照顾,八年来,婆婆吃喝拉撒全部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她的悉心照顾,2010年,91岁的公公突发脑中风,瘫痪在床,自此以后,两个瘫痪在床的老人就靠她端屎端尿,她从来没有嫌弃过,为了让老人们不寂寞,她每天晚饭后推着他们出去散步,使两个年过90岁的老人愉快的度过晚年生活。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倪月琴

---塔城地区新华书店裕民县连锁分店报账员、工会主席

倪月琴,女,35岁,1978年11月生,200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专科学历。现为塔城地区新华书店裕民县连锁分店报账员、工会主席。

她十几年来悉心照顾家中婆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老人过得舒心、开心,把全部爱心、孝心奉献给了婆婆,谱写了一曲 “孝老爱亲”之歌。公公去世的很早,家里靠婆婆一人支撑,养大了老公兄弟姊妹6个,婆婆一生省吃俭用供儿女们上学、工作、成家。倪月琴和老公结婚后,她理解婆婆,关心婆婆,暗暗下定决心,要让婆婆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她用勤劳善良和爱心,支撑起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并经营出了一个和谐温暖的四口之家,在单位、朋友之间传为佳话。记得一次,婆婆在路上出了车祸把左腿膝盖以下摔伤。看到婆婆痛苦的表情,她宁愿自己替婆婆承受这份疼痛。经过辗转,请来了自治区的专家为婆婆做了手术。经过她的精心照料,婆婆恢复的很好,脸上露出了开心笑容。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

第四篇: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事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事迹。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事迹。

xx,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xx县xx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xx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 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xx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年4月,小xx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xx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xx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xx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xx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xx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xx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xx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xx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心愿,才是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xx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xx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事迹

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事迹范文

陈天文,男,汉族,群众,1949年9月生。1965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81年到1991年在原平市化肥厂当装卸工,后辞职回到出生地楼板寨乡西庄村专职抚养孤残儿童至今。

2011年11月25日,山西日报一篇题为《一对农民夫妇的40个娃》以整版形式推出,立刻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文中介绍的陈天文夫妇24年来收养孤残儿童的事迹让所有人心生感动,这种不放弃、不嫌弃、不抛弃的精神不仅温暖了整个严冬,也为助人为乐精神添上了新的注解。

原平市地处山西北中部,原平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崇文尚义的精神。陈天文生于斯,长于斯,自然而然地受到这块土地的滋养。1989年的一天,陈天文偶然遇到一个弃儿,看到孩子哭哭啼啼的样子,心生怜悯,与妻子商量后,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将孩子抱回了家。没想到,时隔三个月后,又收养了一个弃儿,从此便与残疾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收养孤残儿童的生活。至今24年,累计收养残疾儿童39名。

“干一辈子好事,做一辈子好人”,这是陈天文最爱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父亲在世时经常说的一句话,陈家人做事就该坦坦荡荡,不为所图,这也是他24年来始终如一,坚持收养孤残儿童的动因。没有接触过陈天文的人,可能无法想象收养孤残儿童的困难,这些孩子大小便不能自理,吃饭需要人喂,有的送来时刚刚出生,孩子饥饿、哭喊、喂奶粉都需要照顾,这让陈天文和妻子整夜整夜无法休息。如果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往往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特别是在刺骨的河水里洗大堆的衣服、屎尿布,常常冻得满手是疮。

大虎来到这个家庭时,刚刚出生,陈天文欢喜地为其起名大虎,但24年过去了,仍然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陈天文。舒舒今年7岁,因病不能吞咽日常饭食,至今一直喂奶。24年来,陈天文和老伴没有睡过囫囵觉,连吃个热饭也只是奢望。孩子们你哭我喊,让因劳累成心脏病的老伴无暇好好休息,陈天文患先天性高度近视眼,还得一丝不苟料理好每一个孩子,为孩子们看病和上学的事情四处奔跑。

用陈天文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都是我们的娃,一个都不想少”,可是残疾孩子大多有先天因素,在世不长,(事迹材料 www.feisuxs)当第一个孩子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陈天文和老伴痛断肝肠,几夜未眠。多年来的抚养,这些孩子已经成为他们的心头肉,那种无法割舍的感情让人肝肠寸断。每年清明节,陈天文夫妇俩都要去墓地看看那些因病痛离世的孩子,带去爸爸妈妈的牵挂。

幸运的是,善良和正义永远是这个社会的主题,陈天文和妻子的付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让他们倍感社会有大爱,人间有真情。陈天文和妻子先后被评为“和谐家庭”,“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老伴被评为全市十大母亲,2011年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评选为“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作为山西省唯一一位获奖代表赴京出席了颁奖典礼,陈天文收养孤残儿童的事迹还在湖南卫视“帮助微力量”中播出。特别是2010年1月份以来,浙江大学生苏家铭多次实地了解,在杭州成立了“花儿基金会”,通过“爱心微博”为孤残儿募捐到了21.8万元善款,在西庄村购置了“花房”,让孩子们住进了新房。

陈天文有两个心愿,让孩子们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的愿望已经实现了,现在他最大心愿是能让这些孤残儿童像别的孩子一样上学读书。

陈天文24年来初衷不改,助人为乐,将爱心播撒到孤残儿童身上,先后收养39名儿童,在当地民政部门和残联的帮助下,做了一件常人不敢想、不愿做、不敢做的好事,让那些折翅的天使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怀抱,重新拥有了家庭的温暖,这爱比天大,比地更宽广!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