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夜宿山寺说课材料及反思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定兴县第三实验小学
张文艳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识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图文对照,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如云。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古诗语言的凝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视频,由飞花令游戏导入。2.介绍诗人李白。
3.齐读课题,书空课题,解释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我开始导入采用中国诗词诗词大会的飞花令,主要目的是用游戏的形式创设情境,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3.指名读。
4.同桌互读正音。
5.拼读生字,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正确地朗读古诗。)6.交流识字方法。教师指导:宿、寺、危、摘、恐、惊(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在一起,交流识字的办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一种识字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组词等方法识字生字,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积极的态度中完成生字的认记,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设计意图: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2.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韵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读词语有两个目的:一是再现生字,在读中巩固;二是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3.理解诗意。教师讲解:“危”在这里的意思是“很高很高”。“百尺”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突出寺庙的高。“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天上人”指的是天上的神仙。
4.总结概括古诗大意。
5.这么多的意思仅仅用了20个字就写出来了,指名读,体会古诗的凝练。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意思不求字字翻译,只要明白大意即可,我将大意给出让学生读一读,除了让学生明白大意外重点是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仅仅20个字就把那么多的意思写出来,从而能让学生爱上古诗,积累古诗。)
6.背诵《夜宿山寺》。
7.唱古诗。
(设计意图:将古诗融入优美的旋律中唱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延伸拓展
用今天学习的读五言古诗的方法,读一读李白的另外两首古诗。
1.《秋浦歌》 2.《独坐敬亭山》
(设计意图: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古诗的积累。
五、作业
1.必做作业: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2.选做作业:选择我们学习卡中其中的一首读一读。
第二篇:《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书生夜宿山顶寺院的情景,集中突出了寺庙高的特点。诗的第一句“危楼高百尺”就点出了寺庙的高,“危”并不是危险的意思,“危楼”不能理解为危险的楼,而是指很高的楼,“百尺”不能理解为高一百尺,而是虚指很高的高度。是一种夸张的写法,这时,可让学生回忆一下,你学过的李白哪首诗也很夸张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夜宿山寺》的第三、第四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突出了诗人的浪漫和无穷的想象力,《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也突出了诗人的浪漫和无穷的想象力。由此可见李白是一个很浪漫,富有无穷的想象力的诗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张丽
背景分析 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评价设计
1古诗语言精炼,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是启导学习兴趣、发展智能、陶冶情操、训练语文能力的好材料。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环节。朗读应先读通、读懂,进而表情达意地吟诵,也就是用声音来诉说自己对诗句的感悟。这是诗歌学习所应达到的境界。
3古诗教学宜把观看图像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图像如选用得当,使用适时,将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学与教活动设计
1、背诵李白的诗(板书:李白)请学生背一背李白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等。
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理解“宿”的意思。
3、朗读、背诵全诗
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读。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全班背诵。
4、理解诗句,感受诗境
(1)学生听教师背诵全诗,说说能感受到什么,再说说有哪些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第一联)李白在这首诗中写了楼很高,你看这楼有多高?理解“危”字的意思。这里说楼有“百尺”高,不见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说?“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吗?但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较低,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还在你的周围,这时你就不会觉得星星是够不着的,“手可摘星辰”写的就是诗人当时的这种感受。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围闪烁的情景,再读一读,体会当时李白的感受。
(板书第二联)说一说:“惊”和“恐”字的意思。
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讲了天上住着仙人。李白不敢大声讲话,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说明李白跟这些仙人的距离近了。近到什么程度,请你想象一下。
(3)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能感受到山寺的楼很高,还可以感受到这山寺的夜晚很静。在这样的夜里,你可以一个人面对星空,尽情的想象。
现在你闭上眼睛,自己默读这首诗,你好像也站在山寺的高楼上望着周围的星星。(范读全诗)现在你自己慢慢读,体会体会。
(4)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5、布置作业
把你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第三篇:夜宿山寺文本解读
李白的《夜宿山寺》文本解读
——选自一年级上册《日有所诵》 赵敏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一、关于作者
诗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二、写作背景
据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据历史上记载,李白不愿在朝为官,就说明了在朝为官的危险性,站的位置越高,就越危险。故也有人认为此“危楼”是来形容当时的朝廷的,手可摘星辰是指有了高度就可以触及各种各样的利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就是说,为人臣,有的话是不敢说的,是不敢随意表达的,“天上人”很可能就是指皇上,因为在当时的时代,皇上是不能再高的人了。别人说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么来着...皇上惜才,为李白打造金牌,可在全国各地任何酒馆客栈喝酒免费,古人的诗很多都是另有所指,并不是那种看字面意思就可以说明白的,因为古代不像现在这么言论自由,想说的话不敢说,所以也很可能写一些看似抒情写景之类的诗来掩人耳目....(一家之言)
总之,这首诗浅显易懂,如果不经过合理的想象,对文本字面意思的解释就显得很牵强,学生便难以感悟到诗中蕴含着的诗人对世事、人生、历史以及时空变迁的深刻思索,多重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创造出了一种苍茫而又超越时空的意境,从而让这首诗意蕴深远。
三、内容、主题、写作手法
《夜宿山寺》中,诗人李白用平易的语句,绝妙的想象,表达了他夜宿山寺的身临高处的感受。全诗仅20个字,但足以令读者如亲临其境,亲感其情。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有很多,李白之所以为诗仙,不仅仅在于其诗歌作品的高产高质,作诗的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而更大程度上是其惊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夸张给我们留下的浪漫主义画卷。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这首纪游写景小诗,首句直写山寺危楼之高,后面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心理三个方面来衬托山寺的崔巍峥嵘,把抽象空洞的楼高,描写成可以让读者可视、可听、可感的艺术画面。因此教学此诗就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夜静、星朗、山高、楼危的情景之中,体验诗人的感受。
四、与同类篇目比较
《夜宿山寺》与现代诗《天上的街市》进行比较。
内容上,两诗都是描写夜景,并且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使得更加生动形象。不同之处在于现代诗《天上的街市》结构流畅,表达作者向往的一种生活,古诗《夜宿山寺》是以景抒情,一种清冷的感觉。
第四篇:古诗 夜宿山寺
古诗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会认“百、尺、声、语”四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百、尺、声、语。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声”字的读音。
2.去掉拼音,检查认读生字。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老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板书:
夜宿山寺
危楼
高百尺
恐惊
天上人
课后小记:
第五篇:《夜宿山寺》 教学反思 一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我在教《夜宿山寺》这课时,让学生先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再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我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得厉害的高楼的画。看到这情况思考一下后就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且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由此我深深感触教师的机智应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我相信学生对这个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于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啊。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正真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宗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学,也是实践新课标最基础的阵地和途径。
从这节课教学可以得出,新课标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习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相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相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所持有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拿着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课堂上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以学定教。新课标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