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十大工程”主要内容(5篇模版)

十大工程”主要内容(5篇模版)



第一篇:十大工程”主要内容

附件一

“十大工程”主要内容

一、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关键新合金品种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高端铝合金材30万吨、高端钛合金材2万吨、高强镁合金压铸及型材和板材15万吨的生产能力,基本满足大飞机、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需求。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汽车用6000系铝合金板材,实现厚度0.7-2.0mm、宽幅1600-2300mm汽车铝合金板的产业化;加快完善高速列车用宽度大于800mm、直径大于250mm、长度大于30m的大型铝型材工艺技术,促进液化天然气储运用铝合金板材等重点产品产业化;积极开发航空航天用2000系、7000系、6000系、铝锂合金等超高强80-200mm铝合金中厚板及型材制品,复杂锻件及模锻件。开发高强高韧、耐蚀新型钛合金和冷床炉熔炼、型材挤压技术,推进高性能Φ300mm以上钛合金大规格棒材,厚度4-100mm、宽度2500mm热轧钛合金中厚板,厚度0.4-1.0mm、宽幅1500mm冷轧钛薄板,大卷重(单重3吨以上)钛带等产品产业化。推进低成本AZ、AM系列镁合金压铸,低成本AZ系列镁合金挤压型材和板材产业化,开展镁合金轮毂、大截面型材、宽幅1500mm以上板材、高性能铸锻件等应用示范。

二、高性能钢铁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品质钢800万吨的生产能力,基本满足核电、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船舶及海洋

工程、汽车、电力等行业对高性能钢材的需要。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具有高强、耐蚀、延寿等综合性能好的高品质钢材。重点推进核电压力容器大锻件508-3系列、蒸汽发生器690传热管、AP1000整体锻造主管道316LN等关键钢种的研发生产,实现核电钢成套供应能力。提升超超临界锅炉大口径厚壁无缝管生产水平,形成年产50万吨生产能力。加快开发船用特种耐蚀钢和耐蚀钢管,分别形成年产100万吨和10万吨生产能力。开发高速铁路车轮、车轴、轴承等关键钢材,形成年产5万套生产能力。开发长寿命齿轮钢、螺栓钢、磨具钢、弹簧钢、轴承钢和高速钢等基础零件用钢,形成年产300万吨生产能力。开展DPT、TRIP、热成形、第三代汽车钢、TWIP等高强汽车板生产和应用示范,形成年产300万吨生产能力。大力实施非晶带材、高磁感取向硅钢等应用示范。

三、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力争到2015年,高性能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生产技术迈上新台阶,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广应用达到70%以上。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高磁能积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等产品生产工艺,推进高矫顽力、耐高温钕铁硼磁体及钐钴磁体,各向同性钐铁氮粘结磁粉及磁体产业化,新增永磁材料产能2万吨/年。加快开发电动车用高容量、高稳定性新型储氢合金,新增储氢合金粉产能1.5万吨/年。推进三基色荧光粉,3D显示短余辉荧光粉,白光LED荧光粉产业化,新增发光材料产能0.5万吨/年。

加快高档稀土抛光粉、石油裂化催化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催化材料产业化,新增抛光粉产能0.5万吨/年、催化剂材料0.5万吨/年。组织开发硬质合金涂层材料、功能梯度硬质合金和高性能钨钼材料,新增高性能硬质合金产能5000吨/年、钨钼大型制件4000吨/年、钨钼板带材能3000吨/年。推进原子能级锆管、银铟镉控制棒材产业化,形成锆管产能1000吨/年。

四、碳纤维低成本化与高端创新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碳纤维产能达到1.2万吨,基本满足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运输装备等需求。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聚丙烯腈基(PAN)的原丝产业化生产技术,突破预氧化炉、高低温碳化炉、恒张力收丝机、高温石墨化炉等关键装备制约,开发专用纺丝油剂和碳纤维上浆剂。围绕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及其配套原丝开展技术改造,提高现有纤维的产业化水平,实现GQ3522型(拉伸强度3500-4500GPa,拉伸模量220-260GPa)千吨级装备的稳定运转,降低生产成本。加强GQ4522(拉伸强度≥4500GPa,拉伸模量220-260GPa)、QZ5526(拉伸强度≥5500GPa,拉伸模量≥260GPa)等系列品种技术攻关,实现产业化。开展大功率风机叶片、电力传输、深井采油、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示范。

五、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实现水处理用膜、动力电池隔膜、氯碱离子膜、光学聚酯膜等自主化,提高自给率,满足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的发展需求。

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等各类膜材料和卷式膜、帘式膜、管式膜、平板膜等膜组件和膜组器,满足水处理需求。提高氯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水平,组织开发动力电池用全氟离子交换膜及其配套含氟磺酸、含氟羧酸树脂,实现产业化。建成氯碱全氟离子交换膜 50万平方米/年、动力电池用全氟离子交换膜20万平方米/年、及其配套全氟磺酸树脂和全氟羧酸树脂,加快发展聚氟乙烯(PVF)太阳能电池用膜。

六、先进电池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产业化取得突破,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高效利用等需求。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高效率、大容量(≥150mAh/g)、长寿命(大于2000次)、安全性能高的磷酸盐系、镍钴锰三元系、锰酸盐系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增正极材料产能4.5万吨/年,推进石墨和钛酸盐类负极材料产业化,新增负极材料产能2万吨/年,加快隔膜和电解液的开发,积极开发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着力实现自主化。开发高转化效率、低成本光伏电池多晶硅材料产业化技术,研发新型薄膜电池材料。加快推进超白TCO导电玻璃等关键产品产业化,形成产能5000万平米/年。积极发展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推动太阳能光热利用。开展大容量钠硫城网大储能电池研究,完成大功率充放电,电池寿命10年以上,实现10MW示范电站并网。

七、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示范应用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高强度钢筋使用比例达到80%,建筑节能玻璃比例达到50%,新型墙体材料比例达到80%,加快实现建筑材料换代升级。

主要内容:组织推广400MPa以上高强度钢筋、高效阻燃安全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超薄型陶瓷板(砖)、无机改性塑料、木塑等复合材料、Low-E中空/真空玻璃、涂膜玻璃、智能玻璃等建筑节能玻璃。提高建筑材料抗震防火和隔音隔热性能,加快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扩大应用范围,推动传统建材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跨越。

八、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高相关配套材料的国产率,获取原创性成果,抢占战略制高点,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主要内容:着力突破大尺寸硅单晶抛光片、外延片等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瓶颈;大力发展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及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推动以碳化硅单晶和氮化镓单晶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4英寸以上蓝宝石片、大尺寸玻璃基板、电极浆料、靶材、荧光粉、混合液晶材料等平板显示用材;促进碲镉汞外延薄膜材料、碲锌镉基片材料、红外及紫外光学透波材料、高功率激光晶体材料等传感探测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提提升;突破超薄软磁非晶带材工程化制备技术,加快高频覆铜板材料、光纤预制棒、特种光纤、通信级塑料光纤、高性能磁性材料、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材料等新型元器件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推动材料标准化、器件化、组件化,提高产业

配套能力。

九、生物医用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生物医用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

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及合金等医用级材料及其制品,满足人工器官、血管支架和体内植入物等产品应用需求。推动材料技术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融合发展,降低研发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产业规模。

十、新材料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升新材料产业主要环节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关键实验仪器、研发设备、控制系统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的高层次新材料研发中心,重点开展材料的组份设计、模拟仿真、原料制备等基础研究,研发推广材料延寿、绿色制备、纳米改性、材料低成本和循环利用等共性技术,开发氧氮分析仪、高温测试仪、超声检测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专用设备。在重点新材料领域,建立和完善30个新材料研究开发、分析测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推广应用等专业服务平台,推动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和应用设计规范制订,促进新材料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第二篇:十大工程

一、思想建设铸魂立德工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日常管理基础建设基石工程牢固树立“学生工作无小事”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把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三、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建设工程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观念,落实细节管理,切实抓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四、心理健康教育阳光工程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加大投入,完善设备配置和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服务,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学风建设读书工程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涵是加强学风建设。构建 “以思想教育统领学风建设”的学风建设体系,推进学业规划,完善学业管理,六、学生资助暖心励志工程健全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关心学生需求,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加强教育引导,引导贫困生在逆境中成长成才。

七、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探索素质拓展计划有效实施途径和办法,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开展多层次科技创新活动。

八、队伍建设素质提升工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4号令,优化队伍结构,打造学习培训平台、理论研究平台、经验交流平台,加强作风建设,落实辅导员“十个一”日常工作职责。

九、学生工作特色品牌工程做好省级、学校、学院三级品牌创建工作,鼓励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学生工作特色活动品牌,形成“院院有亮点、个个有特色”的学生工作格局。

十、学工自身建设形象工程加强学工部团委自身建设,树立机关良好形象,加强学生干部教育管理,树立学生干部良好形象,扩大对外宣传,树立科院学工良好形象。

第三篇:十大管理制度内容

工作制度

1、值班制度;

2、交接班制度;

3、岗位责任制度;

4、技术骨干二线值班制度;

5、非岗位二线值班制度;

6、站点出入管理制度;

7、工单执行管理制度;

8、故障管理制度;

9、质量分析制度;

10、保密制度;

11、安全生产制度

12、备件工具仪表管理制度;,一、应急抢险管理制度;

二、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共14种。均要求以纸介保存。省分负责制度的制定,在2月28日前将通过网运OA下发电子版给市州分公司。

四、作业流程:

1、业务开通流程;

2、故障处理流程;

3、巡检工作流程;

4、随工工作流程;

5、整改工作流程;

6、异常情况上报处理流程;

7、停机要点流程;

8、备品备件使用流程。

共8种。均要求以纸介保存。省分负责流程制定,在2月28日前下发电子版给市州分公司。

五、技术资料:

1、网络拓扑图、2、缆线径路图、3、维护区域地图的模板,已在《湘铁通网运【2011】7号》文件中制定下发。

六、管理本册:

1、值班/交接班日志;工单执行记录;故障登记;重大故障分析记录;质量分析记录;备品备件管理记录;工具仪表管理记录。共7种。除工单执行记录和故障登记外其余5种要求以纸介保存。纸质保存记录暂时沿用既有版本,省分在6月30日前修订后统一下发模板。

七、应急预案:

1、应急技术预案。共1种。要求以纸介保存。由市州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分集团客户、光缆线路、基站(含室内分布系统)等专业制定技术预案(包括组织体系、倒代方案、应急措施、应急径路电路等),在移动配合下在3月31日前完成。

八、技术资料:

1、工程竣工资料;设备技术资料(含说明书、维护手册、操作手册等);网络拓扑图;缆线径路图;维护区域地图。共5种。网络拓扑图和维护区域地图要求以纸介保存(维护区域地图:要包括本维护单位负责维护的区域范围、驻点分布、主要的机房。)在接管代维业务后1个月内上墙。2(网络拓扑图:要包括代维所涉及的网络、设备以及上下所连接的设备,要明确与上市公司或其他代维方的维护分界点)。在接管代维业务后1个月内上墙,若有新增按季度更新。市州分公司要按模板标准对工程竣工资料、设备技术资料(含说明书、维护手册、九、管理资料:

1、代维合同、站点资料、代维人员资料、考核资料、费用结算资料,共5种。管理资料均以纸质版保存,分类归档。每季度进行更新。

2、台帐:设备台账;设备端口台账;缆线运用台账;用户资料台账。共4种。台账管理电子版资料在维护部门建立,实时更新,每月网络业务部备份。

3、质量管理:代维质量统计分析报告、用户投诉情况汇总分析、代维服务月报、代维工作总结、走访纪要。共5种。走访纪要要求以纸介保存。质量管理内容每月度分析一次,在每月10日前形成8)技术学习:学习记录、考试试卷。共2种。两种记录按时保存。

十、维护作业计划表

1、计表:维护作业计划表、维护作业记录表。共2种。均要求以纸介保存。按移动代维要求,分专业制定并报当地移动批准后实施。

2、要包括月度及以上的维护作业的计划安排以及作业执行人。按移动代维要求,分专业制定并报当地移动批准后实施。在1个月内上墙。

4)故障处理流程:要涉及所有相关环节,要明确与上市公司或其他代维方之间的分工界面,要有量化时限要求,流程要闭环。在3月31日前上墙。

十一、维护工作纪律:

“三不动、三不离、三不放过、十不准”,在3月31日前上墙。汇总巡检隐患及整治情况:本月发现的隐患数,整治数,累计隐患数,整治后剩余数,剩余原因。

分类汇总分析故障情况:以时间顺序登记《移动代维故障登记薄》(电子版,可以为EOMS系统导出格式),要统计分析故障总数,各类型故障数量以及环比同比,故障及时恢复率及同环比,故障原因分析及优化建议,故障未及时恢复原因及整改措施。

质量分析:分析各项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信息与建议:包括上级检查、培训、组巡、会议、建议、活动等可以汇报省分和移动信息与建议。

第四篇:镇十大工程

平安镇“十二五”规划十大民生工程促发展

“十二五” 时期乃至以后,我镇将继续以新时期绵竹精神激励斗志,坚决贯彻省、市相关会议精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臵,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加快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臵,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镇要重点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

一是就业和创业促进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并举,建立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区平等就业的环境,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是扶贫解困工程。在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和居民增收致富工程时要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实现我镇部分贫困居民脱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口全部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同时鼓励建设一批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落实好富民惠民政策。

三是教育助学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造一批全国名校,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力争各项教育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要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公益事业。

五是医疗卫生工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启动“健康城市”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抓好重点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六是百姓安居工程。继续加大恢复重建工作力度,充分激发广大群众重建家园的热情,争取早日完成住房重建任务。同时,加强安居工程进度,重点抓好民主巷“棚户区”改造、东汽二期拆迁安臵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紫岩小区风貌改造等项目。继续加大板房清退拆除力度,在尽快完成板房拆除任务的同时,做好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维护、消防用电安全等相关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3年内基本解决现有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争取早日实现“每户居民有房住”的安居工作目标。

七是基础设施工程。促进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公路、自来水、垃圾污水处理、电力、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在“十二五”期间都要向镇以下延伸,基本做到各个社区、各条街道都有,都通。

八是生态环境工程。在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工程时要统筹解决城区环境问题,开展城镇雨污分流、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积极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工厂、生态园区、生态家园等工厂建设,加快社区绿化、屋顶绿化、道路绿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化率。

九是文化体育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灾后重建中建成的文体设施,以文化惠民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能力,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建设具有剑南特色的精神家园,增加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品位。

十是平安建设工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由防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四位一体”大维稳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平安剑南建设水平,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黄山市十大工程

2008年7月22日,黄山市召开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十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

一是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全面启动新安江综合开发;抓好黄山风景区深度开发,尽快形成“四门洞开”局面;抓好太平湖开发、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项目,进一步打响“两山一湖”品牌。

二是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重点抓好“一片”(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一线”(香茗酒店至高尔夫沿线文化长廊建设)、“一园”(徽州文化特色创意园)、“一点”(一台充分展示徽州文化魅力的定点演出)、“一街”(屯溪老街的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把徽文化推向世界。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决不上一个有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组织实施好松材线虫病防治二期工程,坚决拒虫于黄山大门外。

四是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工程。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改线提速和黄山机场扩建升级等重点工程建设,形成纵横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五是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工程。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真正把园区建成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六是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工程。在完善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加快组织实施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建制镇。

七是新农村建设巩固扩展工程。坚持以“抓百村、促千村”工程为抓手,在重点抓好100个村今年达标的基础上,争取用3-5年时间使50%以上的村都达到示范村目标。

八是民生改善工程。建立健全民生工程实施的长效机制,确保惠民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九是文明城市创建工程。

十是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工程。大力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