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孝亲尊师素材

孝亲尊师素材



第一篇:孝亲尊师素材

湖北“一女养八老”演绎孝子故事

新华社武汉2月5日电(记者张先国)又到春节,乡村的冬天格外冷。天还没亮,刘青枝起床,用冻裂的手一瓢一瓢舀起冰凉的河水,淘米、洗菜、刷锅„„

9时,都忙完了,这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的普通农村妇女,跟往常一样独自端着小板凳在屋檐下歇会儿,默默地听着老人们与亲戚聊天,不时给他们加些茶水。

10时不到,刘青枝又开始准备一大家人的午饭„„

刘青枝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种地养家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凄苦、付出、忍耐则勾勒出了她的生命体验。

每天连轴转照顾8个老人

上世纪60年代,刘青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兄弟三人只有她一个子女。娘家6个老人再加上公公、婆婆,8个老人的起居生活压在刘青枝瘦弱的肩膀上。

为解决家庭的生活来源,小两口接种了两家25亩农田。最忙时早上不到4时就起床去割谷、整田、扯秧、栽秧,直到晚上12时才回家,一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

刘青枝就这样每天连轴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照顾老人,好吃的都给老人和孩子,自己和丈夫就着咸菜吃白饭。刘青枝说:“婚后6年我一直待在娘家,那段时间挺难的。二叔、三叔胃癌,二妈中风、三妈也生病,种田根本不够家里的开销。”

看着孩子的艰难,刘青枝已经中风两次的父亲竟然偷偷拄着拐杖去附近收购鸡蛋挣钱,路上再次中风,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临终时父亲流着泪,抓着刘青枝的手,嘴里不停地念叨:“枝儿,难为你了„„”

再苦也不能苦着老人

5位老人先后去世后,刘青枝与母亲以及子女一起回到了婆家云华村生活。为尽快还清债务,丈夫到村办工厂打工,她自己独自承担起25亩地的耕种任务,还得照顾老人和小孩的起居。

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悲剧降临到刘青枝身上。2001年6月,刘青枝的丈夫在营救落井村民时身亡。

悲剧并没有结束。2004年6月,二儿子到门前水塘洗澡时,不知被什么东西咬住腹部,当时就不行了。

生活总得继续。从此,刘青枝更累了也更沉默。她得耕地,冬天种油菜夏天种稻子,维持家里的基本开支;她得侍候3位老人,照顾上学的孩子,挤出孩子的生活费。刘青枝说:“我宁愿自己多受苦受累,也得让老人们晚年平安幸福,这是为人子女的责任。”

希望老人、子女都平安

如今的刘青枝显得比同龄人更苍老,一家三代还是挤在十几年前的几间土房里。

刘青枝说自己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足,只希望老人、子女都平平安安。

这个不幸的家庭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2002年,刘青枝因孝行事迹突出,以全市得票第一名被评为“孝感市第二届十大孝子”;2003年,又以全省得票第一名被评为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2005年她又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孝感市民间文化协会主席李守义说:“刘青枝的孝心、孝行值得每个人学习,这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最好阐释,即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亲敬老的爱!”

唐国强:为尽孝心学按摩

1997年秋,唐国强正在外拍摄央视大戏《雍正王朝》,父亲住院的消息传来,他立即请假坐飞机赶回老家。到达 医院时,望着病床上插着各种输液管的老父亲,唐国强泪流满面,他卷起父亲的裤脚,拿温毛巾轻轻擦拭父亲的小腿,然后用双手小心地推拿、抚摩、揉按,每换一个动作,都询问父亲轻重是否合适。渐渐地,老人的嘴角闪现一丝笑意„„母亲告诉唐国强,这是父亲住院后露出的第一次笑容。令唐国强没有想到的是在医院里为父亲的按摩,竟成为他对父亲尽的最后一份孝心。

潘长江:用拳拳孝心帮助父亲圆银屏之梦

潘长江的父亲在晚年常常叹息错过了演戏的黄金时代,叹息自己无法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艺。为了让父亲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也为了回馈父爱,潘长江决定帮父亲实现多年的银屏之梦。2002年,潘长江的父亲出演电影《今年夏天我们在一起》。为了支持父亲,潘长江加盟此片助阵。

每年春节期间,潘长江都会准备一场独特的“春节晚会”,作为春节礼物送给父母。家庭春节联欢晚会聚集了潘家的文艺能人。潘长江身兼主持、联络亲戚的工作,女儿潘阳则兼任策划、灯光、化妆数职。晚会充满温馨的气氛,家人的积极参与使得晚会隆重而又热闹,而最高兴的当然是潘长江的父母了,他们用幸福的微笑感谢儿子一片孝心。

潘长江说他不会跟不孝的人交朋友。“我觉得对爹妈不孝的人,对朋友不会好的;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孝敬父母,这人无论为人还是品德上都会是一个好人。我愿意从这个方面去评价和结交人。” “这里穷,娃娃读书不容易,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停课。”

大山深处感人故事 残腿教师二十年背学生过河

狭小的屋里挤着11张破烂不堪的课桌,一块黑色的木板挂在墙上算是黑板。

“这篇课文是以物喻人,教育我们要像花生那样做有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一名老师,22名四年级学生,课堂秩序井然。

老师叫冉龙朋,彭水县诸佛乡小里村小学代课老师。那天,他在自己家的堂屋给学生上课,讲的是课文《落花生》,瘦削的他声音不大,但在这偏远、沉寂的大山里,却特别响。

诸佛乡是彭水县的偏远乡镇,群山环抱,至今没通公共汽车,小里村距场镇有10多公里山路,小里村小,就掩藏在尖峰岭深处的参天古树中。

去年9月,小里村小危房改造,4个班的50多名孩子只能到中心校暂读,需要走10多公里山路,山上常有野猪出没。冉老师最后决定把学生接到家里上 课,没想到这一上,就是9个月。

冉老师说:“这里穷,娃娃读书不容易,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停课。”

为着这个原因,他在这里,已经撑了18年。

小里村偏远、贫穷,没有老师愿来教书。18年来,他多次拒绝别人介绍的高收入工作,坚持在这里当一名代课老师,最初工资是每月35元,现在也只有77元。

他是1988年来到这所学校的,当时在一所成教学校代课,工资比这儿高,但他的老师找到他说,如果没人到小里村小教书,村小就得撤。就这样,冉龙朋到了小里村小,此后18年,除了到重庆主城区动手术,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截了右肢,我怎么给学生上课?”

1989年,冉老师在背学生过河时,脚被扭了一下。之后,他的左髋部时时疼痛,但他没在意,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他住院治疗。一年后的一天,他跨进教室时突然摔倒在地,被诊断为“扭伤治疗不及时引起化脓性髋关节炎”。从此,他走路只能一瘸一拐。

1994年,冉老师在一次劳动中,右手手臂被玻璃割伤,乡卫生院简单处理后,建议他进城进一步治疗,但想到孩子们要因为自己疗伤中断学业,他放弃了。一个月后,实在疼痛难忍,他来到彭水县人民医院。

“晚了,必须截肢!”医生说。

“截了右肢,我怎么给学生上课?”愣了半天,这是冉龙朋喊出的第一句话。

好心的医生为他联系了重庆医科大学的一名教授为他手术,手虽然保住了,却使不出力,在黑板上写字,只能写一会停一会。冉龙朋说他永远记得出院时,那个教授说的话:“回去好好教山里的孩子!”于是,他规定自己永远不能倒下。

美丽的诸佛江平日很温柔,孩子们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块就能过河,但一下大雨,河水就猛涨,只要一涨水,冉老师就会提前守在河坝边,将孩子一个一个背过河来,放学了,他又一个一个地将他们送回河对岸。

“有一次,我趴在冉老师背上,感到老师身子好烫,我问老师是不是在发烧,他说没事,只叫我抓紧。我哭了,但不敢出声,怕影响老师。”4年级的郑东讲起这事,忍不住眼睛红了,她说她好心疼冉老师,“老师的右手使不起力,只能用左手托着我,在水中一瘸一拐的,我真想快点长大,不让老师这么辛苦。”

除了背学生,教学所需课本和作业本,也是冉老师一瘸一拐地从中心校背回来的。从中心校到小里村小,有10多公里崎岖山路,空手走一趟也要4个小时,而18年来,冉龙朋从来没找过学生帮忙。因为残疾,他一次最多只能背20公斤,一路上走走歇歇,一天只能背一趟。而每学期所有学生的课本至少有100多公斤,每学期他要花1周时间,至少往返6次才背完。这一背,就是18年。尽管每次背完最后一批课本,他都累得倒床休息,但他说:“我累点没什么,重要的是不要耽搁孩子们的功课。”

残疾教师冉龙朋,18年独撑一小学

“把我的工资存在学校,哪个学生缴不起学费,就从里面扣。”

1995年,父亲早逝的冉龙波因缴不起学费要退学。冉老师对冉龙波的妈妈说:“只要你让娃儿读书,钱你不用管。”冉老师为这个学生,交了几年学费和书本费。

18年来,冉龙朋用这种方法资助的学生近百名。中心校校长杨光武说:“冉老师在1998年至2002年间没到学校领过一分钱工资。他要求把工资存在学校,哪个学生缴不起学费,就从里面扣。”

18年来,冉老师帮学生缴纳的各种费用上万元,多数家长在经济宽裕时会将钱还给他,但至今仍有数千元没有着落。冉老师不在乎这些,他说:“只要娃娃在学校读书,比什么都强。”

然而,18年来,冉龙朋的家人,没有添置过一件像样的衣服。说起家人,冉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有5年时间,我家的庄稼没施过肥,没钱买肥料呀,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几乎揭不开锅,我们就卖东西。”

缝纫机卖了,妻子陪嫁的铺盖也卖了,实在没有卖的了,冉老师和妻子躺在光秃秃的床板上,望着房顶发呆。一个念头闪过,他说:“卖楼板!”

阁楼是土家族特有的建筑,要将搭阁楼的楼板卖掉,妻子有些犹豫,可看着空荡荡的米缸和年老的父母,二人当即跳起来,七手八脚将20多块楼板拆下,卖了400块钱,一家人吃了顿饱饭后,冉老师还从中拿出3块钱,为班上一个天天打赤脚上学的女生买了双胶鞋。

冉老师的两处伤至今没痊愈,经常疼痛,医生嘱咐他一定要坚持吃药,可药钱每月就得200多元。为了节约,冉老师就常常自己跛着腿上山采草药,草乌、防风草、金骨草„„

“不只是我一个人,我们全家都在为保卫小里村小出力。”

“这么多年,我作为一个男人,不但没为家人做什么,还要靠他们来支持我。”冉老师流泪了,他说,“不只是我一个人,我们全家都在为保卫小里村小出力。”

1998年,为了供一对儿女上学,妻子陈健不得不到广东一灯饰厂当油漆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个月挣700多元。

2000年,一名年轻老师离开小里村小,又没有其他人愿意来,全校4个班60多名学生,一下子丢给了冉老师,他无论如何也忙不过来。冉老师想到了曾经当过代课老师的妻子。他向她求助,陈健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小里村无偿代课一年。

就在这一年,家里的房子成了危房,为节约钱,陈健上完课后,独自一人背泥巴,自己挖窖烧砖,搬石头,修补房屋。

2003年,女儿考上酉阳师范学校,家庭经济再次陷入困境,陈健不得不再次南下打工,至今没回来,因为舍不得路费。

当时,初中毕业的女儿想考高中,升大学,但冉龙朋没同意,他让女儿选择了中师:“我希望她今后也能为山里的孩子做点什么。”

儿子现在上初一了,受父亲影响,也准备考师范。

冉老师觉得最对不起的是父母:“他们不但没享到我的福,反而为我操劳。”父亲今年74岁了,患有严重风湿病,还每天上山放羊,母亲每年要养七八头猪。老两口说:“我们也不希望小里村小撤了,如果真撤了,这么多娃儿啷个办?儿子决定的事,我们支持他!”

“辱师”事件折射当代教育尊师重教品质的缺失

近日有网站出现了一段“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地理老师”的视频短片。视频中,一名男生冲上讲台摘下年迈老师的帽子并辱骂老师,另有学生扔饮料瓶砸中老师,而坐在下面的同学不停地哄笑、打闹。这段视频在国内各大网站广泛流传,引起网友的愤怒谴责,折射出当代社会尊师重教品质的缺失。

尊敬师长、尊老爱幼是我们上幼儿园时就知道的道理,而侮辱年迈老师的所作所为,触碰的是道德底线。在这些学生心中,已经完全没有了尊重别人的概念。教育如果仅仅使人获得专业知识,而缺乏道德与文化素养的熏陶与培育,那便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制度的活跃化,尊师重教的思想虽然妇孺皆知,但真实能做到的却已经不多。且不说我们能不能在走出校门后时常想起自己的老师,就是求学期间,能不能完全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都难以保证。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教育要发展,首先就要尊重老师。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也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首先就要尊重教师。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知识革命风起云涌,由此而带来的人才与知识竞争更加激烈,归根到底是教育竞争,关键在教师。所以,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让全社会都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

名人尊师

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关于尊师的名言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美国]布鲁纳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第二篇:尊师孝亲------

尊师孝亲------主题班会

八(6)班

活动动目的1、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激发同学们从小有爱心,做孝亲敬老的好孩子。

一.活动导入

1.以一首歌曲《父亲》开始。二.活动过程:

1.大屏幕,听《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的故事,思考并讨论:

1)、从哪些地方看出黄香十分孝敬母亲?

2)、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小结:黄香是个孝敬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

2、讲古今孝敬父母的故事

<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1)、学生讲自己听过的有关行孝感恩的故事。

小结: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可人们总是深情地赞美他们,还把他们编进了书本,流芳百世。

2)、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吗?(生交流)

3.怎样做个懂事感恩的人

1)、同学们,爸爸妈妈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无优无虑、心情舒畅,快快乐乐的环境下长大。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我们还听过一首孝敬妈妈的歌曲,这首歌曲的名字是《我的好妈妈》。

2)、小结:这首歌曲唱出了小朋友看到妈妈下班回来很辛苦,赶快给妈妈搬凳子,倒水喝,亲亲妈妈。这就是孝敬妈妈,尊敬妈妈的表现。

3)、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4.看谁平时对父母了解沟通的多。

父母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我们又了解他们多少呢?

1、抽问题回答游戏,看谁回答最正确

(1)、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你是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的生日?

(2)、谁知道母亲节是什么时候?父亲节是什么时候?

(3)、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东西?

(4)、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希望你怎么做吗?

(5)、你知道妈妈有多重吗?

(6)、你知道妈妈有多高吗?

(7)、你知道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吗?他们工作一天辛苦吗?

(8)、你知道爸爸妈妈平时有什么爱好?

2、快火车判断对错游戏

(1)你可以不经过父母的同意,随便出去玩。

(2)吃饭是等妈妈给盛饭。

(3)回家就要妈妈买零食吃。

(4)回家不认真写作业,老和妈妈顶嘴。

(5)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做很多家务。

(6)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7)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

(8)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教导,不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

(9)生活节俭,无浪费现象,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10)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认真完成作业。

5、总结我们怎么孝敬父母:

1了解父母各方面,如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喜欢吃什么?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吗?生日是什么时候?

2、尊敬父母,对老人有礼貌。

3、接受爸爸妈妈正确的意见,不乱发脾气,不顶撞父母。

4、不乱花钱,不提过分要求。

5、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6、多陪父母,老人聊天,给他们唱歌,跳舞,做家人的开心果。

7、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

6、小小真心话——

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话语写到卡片上并带回家交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班会总结: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轰轰烈烈的去为父母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可以把心理话和父母说说,就是陪父母聊聊天,母亲节或者是父母的生日给父母一朵鲜花,或者是说一句祝福的话,如当妈妈生日的时候,祝妈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给妈妈洗一次脚,给妈妈盛饭等。就是一个祝福、一句问候、一朵鲜花、一个拥抱,甚至只是一个微笑。都是对父母的尊敬。

6、表演歌曲《我的好妈妈》来结束我们的主题班会。

活动体会

本次活动充满了温馨,相信这次主题队会 “孝亲敬老,从小做起”主题班队活动留下美好的回忆,也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埋下爱的种子!

布置作业

一、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二、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三、在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主动给父母过节,祝福父母生日·节日快乐;

四、开展给父母捶背·打洗脚水或洗脚活动;

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六、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

第三篇:尊师孝亲

尊师孝亲、感恩的心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这首歌写的是我们的恩师工作的情景,也写出了恩师的伟大。

恩师像园丁,赋予我成长为参天大树;恩师像红烛,默默燃烧着;恩师像诗歌,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记得有一次,我偶然看到老师的课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用红钢笔记着笔记,精炼、准确、到位,十分用心,我不禁想起,老师在讲课时大汗淋漓,咳嗽不止的画面,心情一下变得沉重起来,老师为了将知识灌输给我们,使我们成为可造之才,花费了多少心血,多少精力啊!恩师辛勤付出,只为让我们不误入歧途,深陷囹囵,只为让我们走向辉煌美丽的明天。

俗语说: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亲人,不光是父母,还要孝敬你的每一位至亲。

我读过一个故事,内容讲的是一位老人与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住在一起,夫妻对老人很不好,什么给他买最便宜的,还让他在炉子后面的角落里吃饭,一天老人失手打碎了自己吃饭的盘子夫妻俩就给他换了一只很便宜的小木碗。一日,老人的孙子在玩拼木片儿,他的父母问他在干什么,孩子说我要做只小木碗,将来为你们盛饭。夫妻俩听了很惭愧,从此对老人格外孝顺。

瞧,这对夫妇又是让老人在炉子后面吃饭,又是给他买最便宜的东西,他们难道不知道,眼前的老人是他们的父亲吗?当然知道,只是他们从来都不清楚,要孝敬老人,可老人的孙子却很孝顺,要做木碗给父母盛饭,这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父母是一本百科全书,教会我许多道理;父母是一泓清泉,助我排去污物,父母是一盏启明灯,引导我走向正确道路。

尊师孝亲这个词说起来四个字,做起来一辈子。我们为什么尊师?为什么孝亲?只因他们付出了至多心血,培养我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尊敬,孝顺,不为其他的利益,只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汇报带给我们无限启示的人。

第四篇:孝亲尊师演讲稿

《孝亲尊师善待人》

敬爱的校领导、老师,亲爱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孝亲尊师善待人,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小学生守则》第五条: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百善孝为先。”生活中,与我们交流最密切的人就是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孝敬父母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尽自己所能让父母放心,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便能令他们感到欣慰。比如,不顶撞父母,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当父母劳累一天时给他们倒一杯水,自觉完成家庭作业„„孝敬父母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父母分享我们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成长。而在学校里,老师们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一般。要做到尊敬师长,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我们应该牢记黑板前奋笔疾书的身影、迷惘的谆谆教诲、操练时手把手的指导。老师的付出我们有目共睹,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进取的心态,严谨的风格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既是对老师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作为一名学生最基本的义务。

除了做到孝亲尊师外,我们还应做到关爱集体,与同学和睦相处。我们身为班集体中的一员,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当我们融入集体中时或许并不耀眼,但只有我们每人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集体才能真正发挥力量。每件小事中都能表现我们为集体所做的贡献和努力。做好自己的值日工作,自觉保护公共设施,保持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仅仅是举手之劳就能使校园更美好,集体更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只要有大家共同的努力,一定能使四方台的校园更加和谐美好。最后,让我们一起向全体老师致敬:老师辛苦了,谢谢你们!

第五篇:孝亲尊师演讲稿

细微见真情,孝亲尊师人生之道◎燕浏翔 不知道度过了多少寒暑,当我们翻开昨日的画卷,会看到那昔日同窗的笑脸,曾经童年的快乐。而在那背后,老师与父母的恩情,我们又记录了多少,体味到了多少?

站在这里,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六七年前,那是一段我这一生都必将难忘的时光。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我有幸遇到了这样的一位人师,从他身上,我体味到了真情,明白了为人之道,感悟了师生之情的真谛。

他是我们的班主任,脸上似乎永远都挂着和蔼的微笑。在私下里,他极少叫我们的名字,总是将我们亲切地呼作“胖儿子”“臭儿子”之类的,因为这样的称呼,我们似乎很小就有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的感悟。有一件可能很微小的事情,却深深影响着我直至今日。那是六年级期末家长会之前,我由于平时上课时太过积极活跃,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便很担心母亲会在家长会后对自己大发雷霆。因此,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班主任的办公室,鼓足勇气低声对他说道:“老师,请给我一次机会。从今以后,我会学会约束自己,请您答应我,无论我家长问什么,都不要回答。”他看着我的眼睛,拍了拍我的肩膀,点了点头。

家长会后,母亲气势汹汹地冲到我面前,问我究竟对老师说了什么,老师竟然没有将我的分毫情况反馈给她,并且还对我母亲说:“请你不要再问了,这是师生间的约定。”

那一刻,我终生铭记。我犹记得在那一瞬间,突然明白了很多。承诺,责任,尊重还有信任。这一切词汇,是如此生动地展现在我面前,我感觉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我开始觉悟,我发誓绝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信任;我学会了理解,开始学着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明白了做人之道,要承担责任,要用尊重和信赖博得他人的肯定。在这样的细微中,我体味着师生间的真情,从那以后,老师不仅是严厉的长辈,更是值得尊敬值得信赖的朋友。

转身回望,我们在来到这世间的一刹那,就注定与那两位虽然满身疲惫但仍然欢欣雀跃的人血脉相连。他们,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我们的至亲。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于父母,我们又何止是亏欠?我们忽略了太多细节,往往给他们带去伤害也浑然不觉,直至追悔莫及。有一幕,曾深深触动了我,甚至是刺痛。那是我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吃饭,一片欢声笑语。突然,他的电话响了,他的脸便也在顷刻间变了颜色。通话态度之恶劣,语气之强硬,我,前所未见。在他不耐烦地将电话挂断后,一个声音响起,在座的另一位朋友说道:“他一定是在和他的母亲打电话。”

忽然之间,我陷入了沉思,我被那句话所触动,开始反省自我,是否也是如此?将笑脸迎向他人,用恶言直指父母。很羞愧,答案是肯定的。但为什么我在平时竟没有丝毫察觉?

仔细想来,我们很多人,不也往往将自己的笑脸和友善奉献给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吗?而对于父母,却更多的是那愤怒的面庞,暴

躁的行为,乃至粗俗的语言。

对于这些,我们真的应该仔细思考,认真反省了。。。

中国自古就有“孝亲尊师”的传统,“程门立雪”的坚韧,“二十四孝”之事的感动,还有那李密写《陈情表》是所留下的泪水,会同张良在月下的身影。这一切,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之中。任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仍坚定地将“孝亲尊师”的传统传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便在其列。

而今天,我们究竟又能从传统中继承多少?“孝亲尊师”的血液还在我们的内心流淌吗?我坚信,文化的血脉永不会断绝;经典的光辉亦不会泯灭。就如同我,我所经历的事是那样微小,那样平凡。但我仍然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领悟到很多。“孝亲尊师”,从我做起,从细微处做起。

只要我们有一颗虔诚而真诚的心,一双善意而善于观察的眼,一双体贴而坚定的手。对于老师,对于父母,我们都可以做的更好。我们的一个眼神,一声问好,一次微笑,都会令他们感到欣慰。而我们自己也将从“孝亲尊师”的具体行动中,感悟那人生之道。善意,理解,尊重,宽容,这一切,都将为我们的人生指明道路。

有人说,我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不敢苟同。再稚嫩的臂膀,也将承担国家的重任;一时的迷茫,绝不代表一世的沉沦;一两个人的失败,更不可能代表一代人的堕落。让我们从细微处体味真情,从伟大的中华传统中汲取养分,从孝亲尊师中学会成长。

终于一天,我们每个人的名字,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我们每一

份的贡献,都将于神州一起,在这世间永恒!

2010年11月27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5/216730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