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审计情结
我的审计情结
交城审计 张和平
1990年7月,带着几分书生意气,怀揣一颗济世丹心,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吕梁会校的大门,一路上心里默念着恩师的嘱托与期盼,耳边回响着同学的祝福和共勉,我回到了魂牵梦绕了一千多个夜晚的家乡——交城。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也将是我知识生根发芽的土壤,这里更是我梦想扬帆起航的起跑线。作为一个懵懵懂懂的傻小子,我无意间撞开了“交城审计”的大门,从此我便于你结缘,并与你一路同行二十三载。二十三年的审计生活,二十三个春秋的风雨同舟,汗水与泪水同在,痛苦和快乐共存,我的生命早已和你相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审计的酸甜苦香,我的梦里上演的是工作的喜怒哀乐。当年审计数字的枯燥乏味早已一去不返,满口留香的只是那些触动我心灵的故事„„
记得刚从吕梁会校毕业,第一次踏上“交城审计”这块全新的土地时,真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陌生、新奇、紧张、兴奋,既感到工作环境的无形压力,又恪守特殊职业的道德操守,凭着一股“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勇气,我开始了“审计”这块蓝天上的奋飞生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外。入了行才知道审计工作外表风光内里辛苦。做为审计人,平日里,翻凭证、看账簿、核报表,计算、汇总、分析,满脑子除了数字还是数字。有时,当我为枯燥而繁琐的数据理不出头绪的时候,我懊恼过、厌烦过:“数”海无边,何时是岸?当我的审计建议被采纳,致使国家和人民财产免受损失的时候,我骄傲过、自豪过:我是一名经济卫士,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如饥似渴地钻研着审计书本,孜孜以求地提升着业务能力。向老同志虚心请教,在实践中勤于吃苦。我废寝忘食地学习审计的各个流程,不厌其烦地询问着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书本常常带、笔记时时拿。对如何瞄准突破口,找出问题反复研究。功夫不不负有心人,在师傅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的审计水平与信心与日俱增。这就更坚定了我为交城审计尽心竭力、与交城审计一起成长的信念。我暗下决心,为交城审计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将是我——一个审计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1992年,是我最难忘的一年,刚参加工作两年的一个毛头小伙子,我第一次作为审计组长和主审,参加了全区煤炭专项资金审核,审计了离石县煤运公司和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并圆满地完成了审计任务,受到了上级审计机关的表彰。
牛刀小试的成功喜悦并没有阻碍我前进的步伐,在尽职本职工作的同时,我珍惜每一业务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技术职称等学习考试,1996年取得了审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我敢为人先、勤于吃苦,在多次审计工作中表现出色,1996年在全省交通专项资金审计中荣幸地被山西省审计厅指名抽调,参加审计了山西省公路局等交通专项资金涉及单位,受到了省厅领导的好评,1997年1月被山西省审计厅授予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如果说是父母养育了我的肉体,那么,审计工作则是完善了我的性格和人格。审计的客观和公正使我知道了如何做人,审计的严谨和细致使我知道了如何做事,这里没有浪漫的情节和字眼,但却有克服困难取得审计成果后的喜悦和激动。1998年4月,全国粮食挂账审计,我作为主审审计了交城县粮食局及所属粮站,查出了挪用粮棉油收购货款100万元等问题,为国家挽回了损失。为此受到了山西电视台的记者的专访,在采访中我用一个审计人的公心对挪用粮棉油货款的性质和相关人员的违纪事实做了客观、公正的定性。第二天,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和晚间新闻联播,都对我们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报道。之后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三天时间就全部追回了被挪用的款项,违纪人员也受到了纪检部门的严肃处理。可以无愧的说,在这场保卫国家财产的斗争中,我们审计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的名字也因此不胫而走,受到了有关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关注。
鲜花与掌声更激发了我工作的热情,成就和喜悦更滋润了我的审计情结。1998年7月,在全市组织的粮食交叉审计中,我再次挂帅出征,主审了汾阳市粮食局及所属粮站的财务挂账审计项目。在领导的信任和使命的责任面前,我坚定地做到了“金钱不能淫,人情不能屈”,力排众难,查出了汾阳市粮食局挪用储备粮、保护价收购粮食弄虚作假、以及挪用省储备食用油的问题。我主笔撰写的审计报告被时任山西省省长孙文盛和时任吕梁市市委书记张陆续作出了严肃查处的重要批示。随后我又被吕梁市纪委指名协助查处审计发现的问题,对严重违纪的四个粮站站长作出了严肃处理,受到了上级审计机关的表彰。
在自己的勤勉与努力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下,我的事业之花也在审计这块沃土中开花结果,1999年7月我荣幸地被提拔为交城县审计局副局长。然而此时,我的心里不仅仅是激动和喜悦,更多的却是使命与责任,在审计战壕里滚爬了近10年的我,深深地感到组织赋予的这份担子有多么沉重。我在心中庄严地自我宣誓:我将毕生深爱我的审计事业,一定无愧于上级的信任,对得起审计工作的光荣使命。2005年作为审计组长和主审,我又一次进军交城县火山煤矿,参加审计了该矿的改制项目。历时4个月,餐风露宿、外查内调,克服了各种困难与干扰,一举查出了火山煤矿内部管理人员侵占国有资产的重大违纪问题,审计组及时把问题移送了检察机关,使违法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又一次使国家的财产免遭损失。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审计工作的劳动价值,我的审计情结达到了空前的巅峰。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我爱审计工作,我对交城审计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原因不在于交城审计引领和培养了我的人生,也不在于它激励与成就了我的事业。其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1990年我和我的爱人(当时是恋人)同时毕业分配进入交城审计局,她从事着财务、档案、统计工作。由于志同道合,所以婚后家中更多了一些共同语言,书房里摆得是账本,餐桌上谈得是数据,白天谈审计,夜里梦工作,“审计”二字在我们这个家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家中的演绎的一多半故事都与审计有关。我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一起执着地热爱着审计工作,二十三年来我的每一次进步背后都有她的影子,可以说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在我受市、县表彰的同时,她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我们夫妇与审计工作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感受着审计工作的酸甜苦乐,夫妻感情因审计而更加深厚,审计工作也因家庭和睦而更加得心应手。我深深地感到这份审计情结已深深地刻入我的心扉,融入我的血液,陪伴着我与岁月一起老去。
岁月老去,情怀依旧。当我白发满头的时候,回顾自己的审计生涯,我将满怀豪情地对后辈们说:不管人生的风景有五彩缤纷,我只钟情于“审计“这道亮丽的色彩。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一名平凡而又伟大的审计人。
第二篇:审计系统演讲稿:我的审计情结
审计系统演讲稿:我的审计情结
还是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知道审计的函义这个概念,那就是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以苦为乐、无私奉献。后来有幸到审计上班,作为一名编外审计人,也许这已足够我一生的回味。在这里度过了前后九年的审计生涯。
起初我在业务股室,并在外面搞审计,面对一本本账册、一本本凭证,可我不知怎样查看账本,查阅凭证,工作
也做不好。然而我并没有灰心,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虚心向前辈们学习审计业(来源:好范文 http://www.feisuxs/)务相关知识,不懂的地方向他们请教。经过努力,我知道了怎样从一本本账簿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中查找问题,知道什么叫“账外账、“小金库,什么是违规问题资金、管理不规范资金等。,我被安排到文印室,负责打印文件和审计报告,还兼任审计统计。文印是一项随时、机械、还很枯燥的工作。有时领导修改文章往往要求纸质的,有的报告反复修改,反复打印,有的材料要许多份,当最后定稿后,当打印装订完毕,已是万家灯火。
审计统计也是一项细致工作,是反映审计信息、情报、工作成果的重要手段,包括审计项目台账、审计统计报表汇总和审计统计分析。一不细心就出差错,然而我却不怕苦、不怕累,尽自己的能力完成好每一项工作。
九年来,我虽是一名编外的审计人,但却与审计结下了难以言明的情感。虽然经济待遇比不上正式的审计人,但为了伴我成长的审计,还是无怨无悔地默默无闻地干了下去。我自视我很爱审计,但作为一名编外人,也许随时都可能会离开审计,我确信,当我真的离开时,我会吐完我心中所有的审计情丝,来结我一生的审计情结。
第三篇:我的英雄情结
我的英雄情结 刘宏伟
我少年时代就有“英雄情结”,当我在读到《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的鲁莽、关云长的忠义就心潮澎湃;就是在当代大片中展示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在银幕当中的形象时我也热血喷张,我以为男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然而当我看了一部世界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越战大片《细红线》时,我看到美国上士斯塔格面对即将的冲锋,野战炮在头上“轰轰轰”,机关枪在耳边“嗒嗒嗒”从耳边飞啸而过随时面的临死亡时,英俊的战士斯塔格沙哑的喊道:“我不想上战场,我要见妈妈”,看到这里我的心“咯噔”一下,在面临生死之际时,人实际很渺小,普通的受众的“英雄情结”,无非是内心的“英雄化”、“电影化”、“理想化”、“书本化” „„
2007年7月21日,是一个黑色的星期六,我为揭秘一起绑架和金融黑幕案遭遇陷阱,被九个冒充警察的歹徒绑架至荒野遭到暴力殴打,旋即被扭送到刑警队“立案侦查”,其发生的真实的故事比中国著名演员吴若甫被绑架案,法国警察暴打黑人案还要离奇、精彩、也更凄惨,我在被取保候审的那一刻,自身哪有是英雄的感觉,我说的话竟然和斯塔格一样:我要见妈妈。
媒体上说我:迷人的微笑、本真的心灵、坚强的个性、华彩的篇章、大河奔腾的口才、传奇般的经历都不是对我最准确的刻画,真正的我是很有激情、很有浪漫、很有缺陷、很有男人气短的不惑男人。
世界上没有英雄,有的只是忠义和孝,更多的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每天起来太阳照常升起,孩子依旧上学,街头人来人往,世界轮回普度„„ 不要做我们的英雄梦了,做一个小小的老百姓真好!祝牵挂如新、生活如旧、真情无敌
第四篇:我的读书情结
我的读书情结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我小时侯很喜欢看童话,在晴朗的午后,搬着小板凳坐在小院子的葡萄架下,拿着一本厚厚的童话故事,美美地看上一个下午,沉浸在奇幻的世界不能自拔„„
从小我家就住在学校里,童年的我经常在校园里溜达。有时奶奶会从学校的图书室借一些儿童读物给我读,如《儿童文学》,其它一些书籍的名字我已经忘了,只记得有一些像“学大寨”这样极富时代感的宣传画,其中的很多故事都是通俗而富有教育意义。
我上小学之后的一个周末,老爸带我到他单位玩儿,吃过午饭后经过一家新华书店,顺便进去看看,他本想给我买一本关于学习的书籍,谁知道我一眼就看上了《孩子们的天方夜谭,世界儿童趣味故事精选》这本书,非要老爸马上买下来。80年代啊!那时候12.5元的价格对每月工资几十块钱的老爸来说也是“天方夜谭”,终究他是拗不过我的,只好买了。这本书是关于睡魔、女巫、小精灵的古老传说,也有关于孩子们淘气乃至于恶作剧的描述,这些在我看来特别奇妙莫测、温馨有趣,曾经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小灵通漫游未来市》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一下子印了一百几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作者是叶永烈。我记得这本书好像和爷爷有关系,也许是他推荐给我的,到现在还记得小灵通那神奇的钢笔和那个人造蛋,那段时间里我的嘴边就天天挂着“小灵通”,没事就和爷爷、奶奶絮叨,连吃饭是也是这个话题!被爷爷教训:“食不言,寝不语!”
此外,到现在记忆犹新的还有:《皮皮鲁和鲁西西》、《一棵倒长的树》、《长袜子皮皮》、《夏洛特的网》、《玛利波斯平阿姨》。许多经典著作已经被搬上了大银幕。
很惭愧地说,我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真正坐下来精心读书的时间少了。在倡导学习型社会,人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不间断地阅读学术著作与经典名著。奥斯勒每日“睡前15分钟”的坚持给了每一个以“我没有时间读书”为借口的人莫大的启示,他的坚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坚持是最难的事情,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但是坚持也是最轻易的事情,只要愿意,就人人能做到。童年的读书经历是我记忆中丰厚的财富,使我一生受益,我愿意成为那个能做到的人,与书结缘,让读书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第五篇:红薯:我的红薯情结
红薯:我的红薯情结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虽然时过多年,这句儿时的民谣依然回响在我的耳边。我家位于鄂东北的小山村里。30年前,这里老实的乡下人长年依靠红薯维持生计,红薯成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还清晰地记得,红薯收获季节是村里人一年里最高兴的时候,看着一垄一垄的红薯,被牲口拉的犁子一趟趟翻出来,犁子过处,露出一溜溜紫红色的红薯,大伙心里别提多甜了。那时,是按工分计酬,有时用大秤去称,有时按人头数估堆来分。一个五六口人的中等人家,可分大大的一堆红薯。分到的红薯,有的人家挖一个长方形地窖,把红薯冬储起来,在地窖一端留一个小出气口,以调节温度。一个窖能储上万斤,够一家人一冬天和初春吃的。有的是用“旋子”把红薯旋成薄片,晒干后存储。还有的把红薯粉碎后,用水过滤出红薯粉,制成粉条和粉皮,一部分留下招待客人,一部分拿去换钱。那时候,红薯储存的数量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殷实”程度,若家里男孩子相亲,女方家的嫂子、婶子等人,都要先到男方家视察一番,看看储存有多少红薯干,够吃多长时间,有多少粉条、粉皮,可卖多少钱。有一次,我一个堂哥定亲,女方的婶子到堂哥家初审,看到堆满半间房子的红薯干,连声说:“好家景,好家景,这么多红薯干,一年内不会挨饿了。”充裕的红薯,是每个家庭的基本食物保证,也是一种让人羡慕的资本。饿了的时候,随手拿块红薯用灶火一烤或放进锅里一蒸,就能填饱肚子。特别是冬天的晚上,兄妹几人早早钻到一张大通铺里,当吵闹饿了的时候,母亲把几块熟红薯扔到被窝,就是一种关爱。但由于整天吃,饮食单一,导致大多数人营养不良,而且红薯吃多了,还会引起胃酸。那时药店卖出最多的药就是胃药。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红薯逐步退出了人们的主食之列,人们再也不需要用胃药来解决胃酸了。
离开家乡,来到如今这个城市工作的那阵,看到城里沿街叫卖的烤红薯,一些穿着考究的少男少女争相品尝,我的胃里就一阵不舒服。近几年,红薯倒成了我生活中的奢侈品,吃一块烤红薯比吃一碗刀削面还贵。这倒使我想起了《芋老人传》中的情节,主人公因饿晕倒,被老太太用芋救活,而“当官”后再吃芋时,却发出“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的感慨,正所谓“时、位之移人也”。而我要说“时、空之移薯也”。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红薯已由几十年前不可或缺的果腹品,成为招待贵宾的奢侈品,从民间贫舍登上大雅之堂。现在,不要说城里人,就连乡下人都把红薯当成了宝贝。繁华的街道边随处可见红薯专卖店,一块红薯能卖好几元钱,大点的能卖十来元。走进商店,货架上名目繁多、包装精致、味道鲜美焦脆的红薯干、红薯条,更让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饭店里,来上一盘蒸红薯,也已成为一道最受顾客欢迎的主食。
当我给孩子讲小时候每天吃红薯的苦日子时,他却说,每天有红薯吃,那该多好啊。是啊,作为一个被红薯养大的人,我没有理由说红薯任何一句不好的话,是红薯养育着我及和我有着一样经历的一大批人,是红薯陪我们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没承想,现在红薯又成了我们城里人、乡下人的餐桌伴侣。
正所谓:“想当年红薯养活人,现如今红薯滋润人!”心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