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带着婆婆改嫁的好儿媳.
带着婆婆改嫁的好儿媳
—赵淑芳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待自己婆婆如同生母,三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顾着婆婆,一个集善良、无私、大义于一身的最美农家女,一个面对荣誉坦然面对的平凡又伟大的人,她就是远近皆知而又小有名气的农家妇女赵淑芳。她与丈夫邹学治一起照顾赡养着前夫的母亲乔秀兰,人们很难想象,这样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三个人,竟然重新组合成家庭并和和美美地生活了30多年。30多年来,三人真情相处,用宽容和理解化解矛盾,用勤劳和智慧换来了幸福和温情……
1971年,赵淑芳和曲先如建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婚后两人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参加村里的文艺演出,恩恩爱爱,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天有不测风云。婚后第四年,曲先如患了重病,被确诊为癌症。虽经赵淑芳与婆婆的精心照顾,多方医治,但是死神还是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那一年,她才24岁。面对家中的沉重债务,当时51岁的乔秀兰哭得死去活来。中年丧子的不幸使她精神上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几次欲寻短见,都被赵淑芳救了过来。面对整天不吃不喝、病恹恹的婆婆,她强忍悲痛,精心侍候,不敢离开半步,只有晚上婆婆睡熟了,她才敢捂上被子大哭一场。
半年多过去了,婆婆和娘家亲朋好友都劝她趁年轻,再找个婆家。可她想,再找个婆家是可以重新生活,婆婆怎么办?又怎么忍心撇下孤苦的婆婆自己去追求幸福?经过长时间考虑,她毅然向婆婆许下承
诺:为婆婆养老送终,给婆婆招养老女婿。
赵淑芳的想法并未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亲朋好友纷纷好言相劝:这样一个支离破碎、一贫如洗的家庭,有什么好留恋的,不要自讨苦吃。面对种种非议,她却坚定地说:“丈夫去世了,婆婆没有别的亲人,我就是亲闺女!”一年后,赵淑芳和城后邹家村的邹学治见面了。见面第一件事,她就先挑明“要接受我,必须得接受这个家庭”。邹学治为人厚道,当场许诺:放心吧,我敬佩你的人品,会和你一道照顾好这个家的。从那以后,这三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走到了一起,组成一个特殊的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家庭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婆媳关系,而处理好这样一个特殊家庭,更是难上加难。改嫁后的赵淑芳有两个婆婆,有自己的父母;邹学治有两个丈母娘,也有自己的母亲。刚组成家庭时,村里的人普遍不看好,都为我们这个特殊的家庭捏把汗。赵淑芳心想:既然走到了这一步,一定要做出个样儿给大家看看,不能向困难低头,要用真情和宽容来维系这个家。
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最难的是处理好三个人的关系,不让老人受一点委曲。为让婆婆心情舒暢,生活愉快,夫妇二人尽量做到家里大小事情尊重老人的意见。并把家里开支的钱如数交给老人掌管,让老人有当家做主的感觉。居家过日子,谁家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夫妻有时难免会为一些家务事拌几句嘴,为了不让老人跟着操心上火,二人约定,以后有什么麻烦事,都到地里干活时或外出时商讨解决,不在婆婆眼前表现。
赵淑芳不仅注意让婆婆精神愉快,还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婆婆。结婚30多年来,每到冬天,晚上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婆婆屋里摸摸炕凉不凉。自婆婆66岁之后的每个生日,她都要请亲朋好友来家里给她老人祝寿,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赵淑芳为让婆婆高兴可费了不少脑筋,通过体贴入微的关怀和照顾,婆媳之情就这样在一天一天地加深,老人逢人便夸:“我有一个好女儿”。乔秀兰也非常体谅儿媳的辛苦,他们夫妻出去干活回家晚了,她老人家常常会把饭菜准备好,帮助儿媳把孩子看大。
1990年春天,婆婆不小心摔断了胳膊和腿。治病期间,赵淑芳耐心地喂药喂饭,接屎接尿,邹学治也跑前跑后,请医拿药。孙女也常常用车子推着老人出去晒太阳,逗老人开心。在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为给婆婆排遣寂寞,家里买了彩电,放在婆婆屋里。生活中,全家人都附和着婆婆。村里人都说:老乔真有福气,摊上这么个孝顺闺女、女婿。在照顾好婆婆的同时,赵淑芳对邹学治的母亲也尽到了应尽的赡养责任。很快,赵淑芳的事迹就在周围被传为佳话。
正当她们一家生活得和睦美满的时候,前夫的父亲从台湾回来探亲。分别半个世纪的两位老人,眼含热泪诉说离别之苦,当得知儿子早已去世时,不禁悲从中来:“这么多年,你是怎么过来的?”老人激动地说:“全靠淑芳两口子啊,拿我当亲妈。”听了老人的回答,老人当即向赵淑芳表示感谢,并问她们物质方面有什么要求,被赵淑芳婉言谢绝了。面对这位贤惠善良的儿媳妇,老人家也感慨地说:“淑
芳,我从你身上看到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敬老的传统美德!”
转眼30多年过去了,这个家早已不是过去那种负债累累、难以维生的境况了,日子越过越红火。80多岁的婆婆现在仍身板硬朗。赵淑芳照顾婆婆孝敬婆婆耳濡目染教育着她的两个女儿,她们从小就待奶奶比妈妈还亲,长大后成家立业,都争着抢着要奶奶到自己家里住,一表孝心。尤其是一到冬天,她们就把奶奶接到自己家里,既让奶奶暖暖和和,又让奶奶享受天伦之乐。这个用真情建立起来的家庭,成为全村学习的典范。她们家连年被评为市“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2003年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赵淑芳也被评为全市“十佳尊老敬老好儿女”荣誉称号,在2011年9月母亲又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孝星”。面对诸多荣誉,朴实的赵淑芳表现得很淡定,她坦言:“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对婆婆的照顾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第二篇:好婆婆、好儿媳
一个让人敬重的好儿媳
小东沟村位于大山之间,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不仅山美、水美,而且人更美,当然这种美指的是心灵美。就说这里的中心户长段红吧。不仅计生工作做的好,而且还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儿媳。
段红嫁给李家的小儿子,按当地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与老人们在一起生活了。
头两年没有孩子的时候,段红在学校里任民办教师,看婆婆的年岁已高,就不让老人干家活,所有的家务都包揽在自己身上。农忙的时候,又得上班,又要干农活,忙家务,没有一点空闲。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儿媳说:“红呀,把老师的工作辞了吧,我们不缺这点钱。”段红却笑着安慰老人说:“妈,我不累,我这么年轻,这算不了什么。”婆婆见儿媳又贤惠,又能干,心里头那个乐呀,比对亲女儿还要亲。
又过了几年,婆婆的岁数越来越大了,段红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把教师的工作辞掉,把地也包了出去,整日留在家中,陪在婆婆的身边。只要婆婆的身体稍有不适,段红总是把水和药送到老人的嘴里,亲自侍候婆婆吃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
如今,婆婆已七十多数了,在段红的精心照顾下,身体还挺硬朗,逢人就夸儿媳好,说有个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儿媳呀!段红与老人生活已有十多年了,从未与婆婆红过脸,婆媳关系非常融洽,有道是:“家和万事兴。”他们的日子如今过得红红火火,真是有个好婆婆,好儿媳,就有一个好家庭呀!
第三篇:孝敬婆婆的好儿媳
孝敬婆婆的好儿媳
(口播)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所颂扬。在枧坝镇黄鱼村,就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日复一日演绎着以孝感人、至纯至真的孝女情怀,她就是人们争相传颂的孝敬婆婆的好儿媳——皮跃琼。
提起老人,皮跃琼感慨万千。(同期 “我们娘俩能成一家人,是我们有缘分,我哪能不对她好呢。”)由于皮跃琼的丈夫是当地小学教师,兄弟二人中又只有他离家近,她便主动让近70岁高龄的婆婆和她们一起生活。一进这个家门,皮跃琼就对洗衣做饭抢着干,不让婆婆受累,对婆婆百依百顺,婆媳间从未因任何事有过口角,她们婆媳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现在,婆婆老了,身体不好,皮跃琼就尽心尽力地孝敬她,让老人安度晚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婆婆身体逐渐衰弱。2004年6月,婆婆在赶集途中突然晕倒,一听到这个消息,皮跃琼把还未断奶的孩子交给邻居后,连夜将婆婆送到遵义医学院。这一照顾就是一个多星期。(同期声
皮跃琼)
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为了医治婆婆的病,她和丈夫访遍了当地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医生,请教了许多知名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中风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婆婆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婆婆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乡间的田埂上看到老人散步的背影。这时,皮跃琼才松了一口气,疲惫 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同期“作为一个儿媳妇,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婆婆过得开心快乐,全家人都和睦地把日子过好。”)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天皮跃琼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婆婆穿鞋、洗脸。为了让婆婆多吃点饭,保证充足的营养,皮跃琼还变着花样为婆婆准备各种吃的,还一小勺、一小勺地喂到嘴里。在阳光充足的日子,她就把婆婆带到屋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病后的婆婆脾气越来越暴躁,经常夜里哭闹不止,她就向对待孩子一样耐心细致地哄她,给她讲故事,一日三餐给老人喂饭喂水,大小便不能自理时她就抱上抱下,毫无怨言,定期擦洗身子。婆婆有时心情不好会拿皮跃琼出气,发点牢骚。虽然受了不少委屈,但她没有丝毫责怪婆婆的意思,仍然一如既往地精心伺候婆婆。婆婆逢人便说:“就是亲闺女也不一定会比我这个好媳妇孝顺。”(同期声:
皮跃琼婆婆)
皮跃琼孝敬老人的事迹逐渐在村子里传为佳话,并慢慢成为村中妇女们争相效仿的楷模。(同期声:
邻居)面对人们的赞誉,皮跃琼总是不好意思地摇头笑笑,她认为孝敬老人是每个人的本分。她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为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的。”
第四篇:孝敬婆婆好儿媳先进事迹材料
孝敬婆婆好儿媳 先进事迹材料------记机修车间朱英霞 朱英霞,机修车间职工,她十几年来如一日,孝敬婆婆的事迹,受到婆婆乃至全矿上下的一致好评。朱英霞的婆婆今年快 80 岁了,由于早年守寡,独自一人 把 6 个子女拉扯大,大半生的穷苦日子,让他落下了不少病根,除了腰酸腿疼的小毛病之外,又换上了老年抑郁症。她和丈夫结婚以后,婆婆就一直跟着她过,经常陪婆婆拉家常,到操场上散步,交流感情,使其保持乐观情绪。老人的饮食是个大问题,既要保证吃饱,又要保证吃好,成天变着花样给婆婆做饭,温水开水随喝随有,从来没感到过麻烦。英霞与婆婆相处 14 年,从没给婆婆红过一次脸,给婆婆一点气。单位住房紧张,儿子十多岁了还和他们睡在一起,把**大卧室留给婆婆住。家里经济宽裕点了,买了空调,先给婆婆按上。有时暖气不热,先给婆婆插上那个电暖气。上次单位分房,按职务工龄打分,本来能挑个好的楼层,但考虑到婆婆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上下楼不方便,就挑了个带院子的一楼。由于婆婆有病,婆婆脾气特别怪,一点不顺心就发脾气,摔桌子,扎板凳。但老太太特别爱干净,屋里屋外都得一尘不染,英霞擦地从不用拖把,都是跪在地上用抹布擦,一遍又一遍。大家给她开玩笑说她家像宾馆。老太太还喜欢穿白色衣服,弄上一点污渍都不好洗,用手都搓半天,有时都搓破了皮。婆婆还埋怨她洗不干净。可她从没反驳过一句。
第五篇:孝敬婆婆的好儿媳
孝敬婆婆的好儿媳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所颂扬。在荣成王连街道办事处东岛刘家村,就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日复一日演绎着以孝感人、至纯至真的孝女情怀,她就是人们争相传颂的孝敬婆婆的好儿媳——刘桂英。
刘桂英是荣成王连街道办事处东岛刘家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今年四十一岁了,刘桂英的公公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她的婆婆今年六十八岁,患有腰椎颈椎增生错位,肌肉萎缩,已经卧床不起十几年,生活不能自理,而刘桂英的丈夫在冷藏厂上班,每天早出晚归,所以照顾婆婆的重任就落到了刘桂英头上。刘桂英每天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重复着洗衣、做饭、干农活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却以自己的善良、淳朴、贤惠、细心的良好品质,几十年如一日地孝敬婆婆,赢得了人们的称赞。走进刘桂英的家里可以看到,炕的对面挂着一张老人的六寸照片,镶在一个古朴的木质相框里,相框里的老人齐耳短发,光滑而整齐,坐在木椅上精神奕奕,刘桂英介绍说这是婆婆六十岁岁时的照片。提起老人,刘桂英打开了话匣子说:“我妈以前时候身体都挺好的,那时候时候还自己走路遛弯呢,后来因为自己得病以后,我们把她送到医院治疗,最后还是落下了毛病,就不能走路了,卧床不起十几年了。”
老人刚得病时候,刘桂英不放心婆婆一个人住,就和婆婆搬到一间屋子里同住。有时晚上婆婆腰疼的睡不着,刘桂英就起来陪着婆婆说话,给婆婆揉腿揉背。婆婆怕自己大小便失禁弄脏床,晚上经常是半个小时就要起来上一次厕所,因为丈夫白天干活比较累,加上手劲比较大,刘桂英怕丈夫弄疼婆婆,所以抱着婆婆上厕所的任务也落在了刘桂英的头上。婆婆体重有90多斤,刘桂英抱起来已经很吃力,再加上已经六十多岁身体有病的老人的身体很脆弱,刘桂英又得小心翼翼,轻手轻脚,所以每次抱婆婆上厕所她都累得满头大汗。一个晚上七八次折腾,刘桂英又困又累,但就是这样,她也从没对丈夫有过半句埋怨,更没对婆婆使过半点脸色。
这几年,老人的岁数越来越大,眼睛由于白内障的原因几乎看不见东西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刘桂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每天重复做着几件事:给婆婆洗脸梳头,为婆婆喂水喂饭,抱婆婆上厕所,给婆婆洗脏衣服,陪婆婆说话。
婆婆年轻时特别爱干净,现在年岁大了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所以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刘桂英就是为婆婆用热毛巾擦脸,给婆婆把白发梳的服服帖帖。一日三餐,为了让老人吃好,她自己总是省吃俭用,为了给婆婆增加营养,她变着花样给婆婆做可口的饭菜。她总是笑呵呵地对人说:“老人身体好就是我们最大的福分!”可是她忘了自己也需要补充营养。为了不让婆婆感到寂寞,刘桂英还专门买了彩电,没事时就陪婆婆说话聊天。为了保证婆婆的健康,不生褥疮,刘桂英坚持夏天每天为婆婆擦一次澡,冬天也定时为婆婆擦身。由于身体瘫痪,婆婆不能像普通人一样方便,刘桂英便为婆婆购买了坐便椅,每次用过后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时候老人大小便失禁,她总是不动声息地为婆婆换上干净衣物,及时地把脏衣服洗干净,所以婆婆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异味,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她是一个已经瘫痪了十年的老人。
刘桂英照顾婆婆无微不至,甚至胜过了嫁到外地的老人的俩个亲女儿。
虽然这些年的辛苦操劳让刘连英很累也很疲惫,但她从来也没因自己累而少关心婆婆一点点。婆婆逢人便说:“要是没有兴珍,就我这个病怎么也活这么久!”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的关爱,让婆媳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老人脖子上常挂着一个像小孩子吃饭时挂的那种大襟,刘桂英用宠溺的语气解释说:“我妈年轻时就爱干净,不能自理后吃饭老把衣服弄脏了,我怕她穿着脏衣服不习惯就总给她换洗衣服。我妈看我年纪也大了,心疼我老是洗衣服,就自己要求围上了这个大襟,现在围习惯了平常都不摘下来。”
回想起婆媳相处的这二十多年,刘桂英感慨万千,她说,我们娘俩能成一家人,是我们有缘分,我哪能不对她好呢?婆婆一生生育了几个子女,在最大孩子刚结婚时候,丈夫就去世了,是她靠着自己的双手将一个有一个的孩子们拉扯大。刘桂英刚嫁过来时就被婆婆的坚强和深厚的爱心所感动,从心底里敬重她。年轻时,刘桂英在家洗衣做饭抢着干,不让婆婆受半点累,而且对婆婆百依百顺,婆媳间从未因任何事有过口角,在大家庭中,她们婆媳间的关系是最融洽的。现在婆婆老得动不了了,刘桂英又用自己的至孝之心孝敬她,让老人安度晚年。刘桂英说:“这么多年我们都走过来了,照顾婆婆这么多年我没觉得怎么苦,你要是把这件事当成是理所应当的,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你就不会觉得苦了。”就是这句朴素的话,这个简单的理,支撑着刘桂英走过这么多年的孝敬婆婆之路。
去过刘桂英家中的人会永远记得这样的画面:一张农村普通的大炕,铺着白底蓝花的床单,整齐而干净,靠近炕头的一边铺着一床蓝色的被褥,一位满头鹤发的老太太在床上安然入睡,太阳从窗子照进来,落在老人的身上,显得很温暖。百善孝为先,只有孝心才能创造出如此幸福、如此温暖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