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2017年高考政治 热点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精选五篇)

2017年高考政治 热点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精选五篇)



第一篇:2017年高考政治 热点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

17届高考政治备考: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一、【背景材料】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二、【考点链接】

1、《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诗词大会令选手和观众身入其境地受到文化情怀的感染、人文精神的洗礼、文化自信的鼓舞。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读诗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诗词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普及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的尝试,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当前的“传统文化危机”,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作用。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古诗词强大的感召力大大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更多的国人心里,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让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诗词大会有利于传承弘扬华夏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亲和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跟踪训练】

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词: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以诗词为焦点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据了解,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央视节目组这么做是基于:

①专家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专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影视作品的创作一定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这启示我们: A.要勇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树立信心,正视眼前的困难 C.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变

5.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这启示我们,传承古代经典需要:

A.善于分析的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 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6.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连续十集热播,为新春佳节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国诗词大会》已累计吸引2.75亿观众收看,节目话题总阅读量1亿多人次,一举冲入全国上星收视排名第三位和新浪话题榜单前三名。

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宗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入选节目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了一部中国文学史。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总导演颜芳介绍了节目中诗词的选择: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而毛泽东在各个时期所创作的十几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以各种题型出现在节目中,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

7.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10分)

(3)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4分)

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诗词。(12分)

(3)请写出两句包含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古诗词,并指出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4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①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与集中表达。故排除。②表述错误,中华诗词不能决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故排除。中华诗词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本题选D。2.C【解析】“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是基于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B【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传播途径,①错误;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影视作品属于发展文化产业,故④错误;电视综艺节目对表达中国文化、中国人情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说明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符合题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群众喜爱说明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4.C【解析】“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强调的是要注重量的积累,故C说法正确;A、B、D三项不符合主旨,故排除。本题答案选C。

5.B【解析】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说明传承古代经典需要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坚持辩证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出这一意义,故与题意不符。

6.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依托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魅力,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④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简答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答题时要抓住设问中关键词,结合材料,提取答题要点,通过中央电视台推出又一档大型文化节目说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强调的是对汉字的继承,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分析说明。

7.(1)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它要求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了对诗词的学习与解读、继承与发展。(4分)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中国诗词大会》借学霸爆红络等契机,通过全民参与,现场比拼,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4分)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该节目中改变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促进古诗词教育方式和氛围的转变,激发人们惬意感受和品味诗词之美的热情,能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4分)

(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2分)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3分)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3分)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名著互译共存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2分)

(3)示例:阅经典著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读经典名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每点2分)

8.(1)①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分)②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3分)③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3分)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分)

(2)对待办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4分)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它需要吸收、保留和改造中国古诗词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分)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我们要克服中国古诗词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分)

(3)古诗词: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发展的观点;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

段香——矛盾的特殊性。(每点2分,其它符合要求的答案也可给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案谨供参考,学生回答符合要求,即可酌情给分,不可拘泥于参考答案。】

第二篇:2017高考热点 -------中国诗词大会热点素材结合

2017届高考政治热点分析: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一、【背景材料】

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当晚安徽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4位实力悍将,又成功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的“黑马”。同《汉字听写大会》一样,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因其新颖的赛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节目于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至2016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总共有10期,每期90分钟。在4月15日晚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经过“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的比拼,最终,十场比赛,第一次亮相的殷怡航,与守擂者李子琳在对决时,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二、【考点链接】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塑造人生。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读之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

(3)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对社会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4)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5)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6)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促进诗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7)大众传媒的作用。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8)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

(9)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坚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义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

(10)教育的作用。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

(11)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诗词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国家媒体文化的重要担当。这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2)中华文化的特征。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双峰并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高峰。

(1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不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可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翻译成生动有趣的白话文,减轻孩子对古诗文的内心恐惧感。也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3)普遍联系的观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4)永恒发展的观点。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

(5)事物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

(6)坚持量的积累。要树立诗不厌改、虚心求教、一字为师的理念,摒弃浅尝则止、粗制滥造、讳疾忌医的恶习,初稿写成后,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8)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9)矛盾的观点。矛盾是对立双方的对立统一。在诗词学习中,炼字(词)是炼句的基础,炼句是炼字的结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即诗的意境。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10)矛盾具有特殊性。诗词语言是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学习与写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

(11)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当然,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12)重视创新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让古诗文真正为孩子所喜欢,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可开设传统文化社团,通过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比赛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1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跟踪试题】 1.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这说明: A.文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D.文化对提升人的素质具有决定作用

3.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该观点强调了: A.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B.文化对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5.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开展中国诗词大会,主要是基于:

A.人往往在无形和被动中接受文化熏陶 B.诗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C.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6.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这表明: A.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消费心理对人的消费行为有决定性的作用 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7.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这启示我们必须:

A.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C.全面推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D.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建设运动 8.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这要求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 ①尊重多样,逐渐趋同 ②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③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④不移根基,与时俱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这里的教育:

A.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 B.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特点 D.是传媒开始面向大众的标志

10.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诗词大会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表明: A.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1.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在课堂上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能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这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这启示我们要:

A.把握联系的普遍性 B.正确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C.注重联系的复杂性 D.利用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13.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这启示我们:

A.要勇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树立信心,正视眼前的困难

C.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变

14.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此,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材料主要强调了: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B.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和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 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D.人生价值的实现要顽强拼搏,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5.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6.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一宝贵经验说明:

A.物质与意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B.联系具有客观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这启示我们,传承古代经典需要: A.善于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

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18.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这表明: A.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B.一个人价值观决定他的人生道路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D.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19.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不叫“中国诗词大赛”,就是因为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其定位并非一场比赛,而是一场诗词的狂欢。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家聚在一起,并非为了单纯地比拼诗词背诵能力,而是以这样的一档节目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材料二 同《汉字听写大会》一样,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因其新颖的赛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圈粉无数。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当晚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4位实力悍将,又成功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的“黑马”。据悉,殷怡航2013年毕业于霍山中学,现在华东政法大学读大三,学的是法学专业。因在大学选修了唐诗宋词,被老师推荐上了《中国诗词大会》,没想到一不小心拿了个全国第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知识,分析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运用人生价值知识,说明青年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B 6.A 7.A 8.D 9.B 10.B 11.A 12.A 13.C 14.B 15.D 16.D 17.B 18.A 19.(1)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中华诗词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有助于培养公民昂扬向上的人格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⑤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有利于传播中华诗词,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2)①要树立正确价值观,不能只计较个人的得失。②要心系国家,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要把人生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需要融为一体,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④要胸怀理想、顽强拼搏,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⑤要为国效力、奉献社会,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第三篇:2017届高考政治备考: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2017届高考政治备考: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

一、【背景材料】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二、【考点链接】

1、《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诗词大会令选手和观众身入其境地受到文化情怀的感染、人文精神的洗礼、文化自信的鼓舞。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读诗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诗词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普及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的尝试,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当前的“传统文化危机”,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应有的作用。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古诗词强大的感召力大大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更多的国人心里,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3)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让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诗词大会有利于传承弘扬华夏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亲和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跟踪训练】

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节目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诗词: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以诗词为焦点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据了解,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央视节目组这么做是基于:

①专家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专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将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全民的诗词文化盛宴”。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影视作品的创作一定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这启示我们:

A.要勇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树立信心,正视眼前的困难 C.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D.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变 5.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这启示我们,传承古代经典需要: A.善于分析的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 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 6.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连续十集热播,为新春佳节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国诗词大会》已累计吸引2.75亿观众收看,节目话题总阅读量1亿多人次,一举冲入全国上星收视排名第三位和新浪话题榜单前三名。

秉承“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宗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入选节目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了一部中国文学史。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总导演颜芳介绍了节目中诗词的选择: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而毛泽东在各个时期所创作的十几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以各种题型出现在节目中,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

7.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10分)

(3)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4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①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与集中表达。故排除。②表述错误,中华诗词不能决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故排除。中华诗词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本题选D。2.C【解析】“央视节目组遍访电视、诗词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从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胆创新,力求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档突破创新、特色鲜明的诗词文化盛宴”是基于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B【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传播途径,①错误;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影视作品属于发展文化产业,故④错误;电视综艺节目对表达中国文化、中国人情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说明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符合题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群众喜爱说明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4.C【解析】“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强调的是要注重量的积累,故C说法正确;A、B、D三项不符合主旨,故排除。本题答案选C。

5.B【解析】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说明传承古代经典需要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坚持辩证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出这一意义,故与题意不符。

6.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依托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魅力,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④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简答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所在。答题时要抓住设问中关键词,结合材料,提取答题要点,通过中央电视台推出又一档大型文化节目说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强调的是对汉字的继承,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从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分析说明。

7.(1)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它要求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了对诗词的学习与解读、继承与发展。(4分)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中国诗词大会》借学霸爆红络等契机,通过全民参与,现场比拼,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4分)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该节目中改变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促进古诗词教育方式和氛围的转变,激发人们惬意感受和品味诗词之美的热情,能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4分)

(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2分)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3分)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3分)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名著互译共存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2分)

(3)示例:阅经典著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读经典名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每点2分)

第四篇:中国诗词大会

崇文中学关于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

选手选拔活动的启事

崇文师生员工: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自2016年初起至今顺利播出前两季以来,得到了从中央领导同志到社会普通群众、中小学师生、家长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在社会上掀起了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潮。很多观众只恨“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求“青鸟殷勤为探看”。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这不,好消息来啦!为深入贯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要求,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教育部语言文字管理司关于协助开展<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选手选拔工作的函》(教语用司函【2017】25号)通知精神,2017年10月14日将在西安开展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陕西选拔活动啦!

幸福来得太突然,是不是有些怦然心动呢?报名条件和要求如下:

接上级9月30日通知,本次活动需要在全省各地区教育系统内(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呦)通过层层选拔,推荐200名选手参加面试,要求为7周岁至60周岁的诗词爱好者,涵盖大中小学生和教师。选手应具有古典诗词较深的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出众,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政治可靠。报名选手需录制并上传本人1分钟的朗诵视频文件。请大家务必于10月12日(星期四)12:00前完成在线报名。活动承办单位将根据报名情况和上传的视频文件等情况筛选选手,并于10月14日参加现场面试选拔。具体时间、地点将以电话形式通知,请报名后保持手机畅通。

以诗会友,和知性大姐董卿相约央视、遇知名学者耳提面命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崇文的青(少)年才俊、诗词达人,你难道不想体验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那就抓紧报名吧!我们期待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上看到你的身影!

第五篇: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oetry(诗歌)has been the favorite type of literature for many in China.As China Highlights website noted, “Chinese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ajor(主要的)parts of China’s ancient traditions, and Chinese poetry is just like the best prize(瑰宝)in this famous culture’s literary treasure house.”

千百年来,诗歌一直是许多国人最爱的文学形式。正如China Highlights网站所写的那样,―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国诗歌更是这一著名文学文化宝库中最亮丽的瑰宝。‖

There were many famous poet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thousands of their poems are still read and appreciated today.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不少著名诗人,他们的数千篇佳作直至今日仍被后人诵读欣赏。To remind people of those classic(经典的)Chinese poems and to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遗产),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CCTV)has produced a TV show – Chinese Poetry Competition.The finale of the hit show’s second season was shown on Feb 7.为了让人们想起这些经典古诗,推广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CCTV)制作了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这档热门节目第二季的最终集已于2月7日播出。

Wu Yishu, 16, who studies at the High School Af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came out on top.In an earlier episode, Wu wowed the audience when performing in a section entitled ―Feihualing‖.The game’s theme(主题)was ―yue‖, meaning ―moon‖ or ―month‖ in Chinese.She recited lines from the Classic of Poetry(《诗经》),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of poems in China: ―In July, the crickets are in the field;In August, they are in the yard;In September they are at the door;In October, the crickets enter and crawl under our beds.(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就读于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学生武亦姝最终夺冠。在先前的一期节目中,武艺姝在―飞花令‖环节的表现惊艳了所有观众。该环节游戏的主题为―月‖,在汉语中意为―月亮‖或―月份‖。她背诵了中国最早的诗歌合集——《诗经》中的几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I really admire(钦佩)her knowledge of poems,‖ said Huang Zijin, 16, a senior 2 student from Ningbo High School in Zhejiang province.―The first time I saw her wearing traditional Han clothing on TV, I was very impressed by her classical looks.She fulfills all my fantasies for classic Chinese women’s talents.What’s more, she always appears so calm throughout the show, which is very unusual for her age.‖ ―我真的很钦佩她的诗词知识,‖今年16岁的浙江省宁波中学高二学生黄子晋(音译)说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她时,她穿着传统汉服。她的古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而且在整场节目中,她总是表现出和她年纪并不相符的淡定。‖ As the old saying goes: ―One who is filled with knowledge always behaves with elegance(优雅).‖

正如古语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Learning poems isn’t about winning or losing.The power of poetry lies in shaping one’s view of life and developing one’s inner world,‖ said Li Bo, an expert guest at the Chinese Poetry Competition’s second season.―学诗和输赢无关。诗歌的力量在于塑造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看法,提升自己的内在世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专家嘉宾郦波说道。

When it comes to teaching people about poetry, Li Dingguang, the show’s academic advisor,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explain more about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from both the aesthetic(审美的)and emotional sides, and guide the student to lose themselves in the poems’ rhythmic(有节奏的)and rhyming(押韵的)lines.至于如何教授人们诗歌,节目学术顾问李定广建议老师从审美和情感的角度,更多地解释诗词之美,引领学生沉醉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诗句中。

―Although the proportion(比例)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in the textbook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increased, many students still learn them for exams,‖ Li Dingguang told China.org.cn.―Therefore, it’s important to help students truly appreciate the artistry and fun of poetry.‖

―尽管中小学课本中古诗词的比例有所增加,许多学生仍是为了应试而学,‖李定广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因此,帮助学生们真正欣赏到诗词的美妙和乐趣十分重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