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顶梁柱媳妇王学英
顶梁柱媳妇王学英
演播室:[体味百样人生,感悟大爱无私。观众朋友,我们中华民族是泱泱大国,自古就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传统美德,我们吉州儿女也弘扬继承着这些优良的传统,出现了一大批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好人好事,树立了感动吉州的道德楷模。所以,我们吉县电视台推出《吉县好人》这个栏目,讲述身边的故事,细数点滴的感动。今天就为您播出 抢救,命是保下来了,可生活却不能自理了。
采访:王志温
[得病快十年了,得的是脑梗,脑子不管用嘛。] 采访王学英:
[早上给穿袄穿裤,下了床穿鞋穿袜,下了床,洗脸水也倒不了,洗脸也得扶着,吃饭好的时候自己吃,不好的时候,还得喂。] 丈夫王建忠忙于学校的工作脱不开身,照顾老人的担子就全部落在了王学英身上,她给老人做饭洗衣服,送老人去医院就诊,扶老人出门做康复锻炼,这些,王学英没有过丝毫犹豫,可老人大小便失禁,作为儿媳妇的王学英难免不好意思。
采访王学英:[刚开始招呼时,咱也觉得有时候不好意思到跟前去,可不照呼弄得脏的,没有办法了,后来也惯了,媳妇子和女子是一样的,咱跟了伢娃了,咱跟伢女子一样。] 克服了心理障碍,王学英将老人当作亲生父亲一样照顾,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王学英还学会了自己扎针输液。
采访王学英:
记:我看你是自己在配药扎针,你以前就会吗? 王:[不得不学扎针的无奈] 2010年,老人病情恶化,王学英半夜请医生上门诊治,一早又送老人到医院看病,同年6年,老人又患上青光眼,王学英又带他到市眼科医院做手术,她跑上跑下,忙进忙出,病友们都羡慕老人有个好女儿。
采访王志温:
[我没有女子,她就跟我的女子一样。] 采访王学英:
[咱应该这么做,老人嘛,咱再不管,有谁管了?伢要是有女子、有儿子照呼吧,总比咱亲,咱到跟前,老人有时候总拘束些,咱吧总是媳妇子,老人有时候到咱跟前总不方便,反正咱总尽了咱的心了,咱总把咱的心尽到了。] 演播室:[一个柔弱女子十年如一日照顾半瘫痪的老公公,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已经使王学英的神经时刻绷紧了,然而祸不单行„„] 解说:2011年,一直站在王学英身后支持她的丈夫王建忠也突然发病,被诊断为脑梗,这对王学英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采访王学英:[以前吧老人难过吧,咱总能叫他,我娃爸总能帮个忙,他总能帮我,现在他得了病以后,咱再叫他,他没有能力了,他不是不管,是他没有能力,一开始得了病以后,我就想我一家人没法过了,娃吧念书走了,老人管不了,只有我一人招呼两个病人,难上难。] 丈夫突然发病,王学英只能请来姑姑照顾老人,自己带丈夫去临汾看病,想不到却让老人产生了很深的误会。
采访王学英:[老人误会了,以为我装果子挣钱去了,老人心理不平衡了,认为我不管他了。„„] 一下子要照顾两个病人,王学英肩上的担子越发重了,她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为两个病人穿衣服,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服侍两人吃饭,扶他们上厕所,为老人输液,帮丈夫做康复锻炼,她像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要一直忙到晚上十点才可以上床睡觉。王学英的辛苦付出换来了老公公和丈夫的逐渐康复,也得到了他们由衷的认可。
采访王志温:[没有她就完了!] 采访王建忠:[这家就是她顶着了!] 老公公患病八年之久,丈夫又突然得病,这些生活的变故足以击垮无数女人的心,但坚强的王学英选择了默默承受,勇敢承担。
采访王学英:[他得了病以后,天就塌了,我一个人要把天顶起,我再不顶起,天就塌了!] [娃吧,上大学了了,他俩倒下了,咱总不能倒下,咱倒下咱这家就散了,把只得这家顶起,不再坚强些,咱这家就倒了。] 让王学英欣慰的是,她的两个女儿成绩优秀,分别考入四川传媒大学和河北铁路学校,为了减轻王学英的负担,懂事的女儿提出要辍学回家照顾爷爷和爸爸。
采访王学英:[娃说是,我不念书去了,我过年不去了,我在家照呼爷和爸,我妈招呼不了,我就给娃说,再苦再累我也得把你爷你爸招呼好,你放心念书去。今年正月俩娃不想走我送到车上走了,走了以后,每打一回电话都是哭了。] 两个女儿读大学,小儿子才上初二,家里两个病人的医药费还是笔巨大的开支,王学英的未来还面临着未可知的艰辛。
采访王学英:[我两娃都是上大学了,一年学费生活费就得四五万,两人的医疗费就得些了,工资根本不够我们生活,] [以后,再苦再累我总不让娃停学,哪怕向别人借总不„„让娃受委屈,总要让娃好好念书了!] 王学英八年如一日照顾老公公,悉心照顾患病的丈夫,用自己孱弱的肩膀支撑着整个家庭,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2012年3月8日,吉县妇联组织了全县首届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王学英被授予“吉县好媳妇”荣誉称号,她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采访医生刘卫科:[„„] 采访邻居:[我到这院里没多少时候,来的时候看着对面这家,有两个都是腿不利索,老小走不来,出来进去都是媳妇一个人招呼,确实不是一日之事,要达这个目的,少,挺不错,以后的话要树立榜样,家庭都向人家学习!] 采访燕生纲:[裁]
采访牛俊华:[裁] 演播室:[坚强善良,不发脾气,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这些词汇是熟悉王学英的人对她的评价。八年了,王学英的日子里没有自我,没有休息,没有假日,她投入了全部的身心支撑着整个家庭,用坚强和隐忍弘扬美德,树立形象。她是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更是我们吉县的好人!好,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咱们下期再见!]
第二篇:好媳妇熊兰英
熊兰英是一位只有小学的文化的农村妇女,21岁嫁到汪明龙家,初来丈夫家,很穷,只有两间小草房。以种地、卖柴卖草为生,她为汪家生了两男一女,11年来他们夫妻没有吵过一次嘴。虽然日子穷些,但小两口带着三个孝顺的孩子和一个老母亲,干起农活来不知辛苦劳累,沉浸在贫而乐的欢声笑语中,正当她们夫妻年轻幸福恩爱33岁的时候,丈夫得了癌症就撇下妻儿和老母亲与世长辞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一时怎能接受。留下的只有未成年的三个孩子,大的才10岁小的仅仅5岁和一位年迈的老母亲。丈夫是独子,没有任何兄弟姐妹,只身一人,从此一家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这一个女人的肩上。别人劝他再嫁,但她怕再续的丈夫对孩子不好,怕孩子受气,不如自己把孩子带大,自己苦就苦点。
从此她为了孩子和婆婆的糊口温饱,不得不背景离乡去桐城打工,因为家太穷了,连吃饭都是问题,所以大儿子读完初中就去帮妈妈做工,孩子们都很孝顺,觉得妈妈太苦了,早一点为母亲分担解忧。接着一个一个长大了都出来跟着母亲打工。熊兰英每月把赚来的钱寄给婆婆。她整整在外漂泊了十年,孩子彻底长大了,能独闯在外,她就回来照顾婆婆,十年来省吃俭用积攒的血汉钱盖了一栋简单的两层小楼,但也只是能住而已,直到现在,外面还漏着红砖,没有完工。还算好了,至少下雨不漏能遮风挡雨。
她刚刚算喘一口气,突然婆婆因高血压下肢瘫痪,卧床不起,一躺就是三年多。大小便不能自理,熊兰英细心在床前照顾,供水喂饭、端屎端尿、洗澡,每天连夜里都要起来两到三次端水接尿、接屎。并且家里打点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婆婆的被褥洗得很鲜洁剔透。婆婆虽然久病卧床但面色白嫩。不像病人的气色。每年全家人都给婆婆过生日,买蛋糕,请一桌子人吃饭。
婆婆平时喝一到两杯水,但有一天她发现婆婆突然多喝了很多水,就觉得不对劲,问婆婆,是怎么了,婆婆说觉得心烧的慌,这个儿媳二话不说跑到医院把医生请到家里给诊断,然后给挂上输液,幸亏及时,否则就有生命危险了。
她觉得婆婆好可怜,就一个儿子,还那么早离开了他们,最苦的是婆婆。她说“我要凭我的良心照顾好婆婆,人都会有老的时候,这是做人的本分。”从前婆婆常说:“人啊,良心是看不到的,那个人相信良心呢?”,自从她瘫痪在床,感受到儿媳这般无微不至的在床前照顾,再也不说这样的话了。儿子还在的时候做婆婆的常常要唠叨,这个儿媳从来没回过一句嘴,婆婆说重了,她就悄悄地离开房间,等婆婆气消了再回来。她说:“婆婆很善良就是嘴吧厉害一点,但婆婆说过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也从不放在心上。”
熊兰英不但上对待老人耐心照料,而且对孩子的教育她也很有智慧。其实她的身教已是最有威力的教育。她常常告诉孩子们,我们穷要穷得有志气,绝不能贪人家一分钱的便宜,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自食其力。孩子们非常孝顺,但因家穷,在当地找不到媳妇,两个儿子成了倒插门女婿并在外地打工。女儿也嫁到外地,所以现在家里还是老人家一个人在照顾婆婆,但孩子们每年都回来几次,每次都给奶奶和妈妈买很多好吃的好用的。
孙子对奶 奶的孝邻里乡党赞叹道“真是没话说”,儿子们看到奶奶卧床不起常常偷着哭说:“奶奶苦了一生,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她的大儿子把3岁的儿子也带来和奶奶住上几个月让老人家体味到和孙子。三个孩子从小没打过架兄弟之间和和睦睦、兄友弟恭。并且熊兰英说我的两个儿媳妇真好很孝顺,虽然他们不能在我身边但他们要照顾对方的父母啊。儿女不容易啊!可见熊兰英的心地敦厚善解人意。
她一生没有跟邻居闹过矛盾吵过嘴。邻里都说她是个热心肠人,谁家有困难都热情帮忙竭尽全力。当然邻里对他更是关心照顾。邻居说:“要不是这个孝顺的儿媳妇照顾的好,老人家早就去逝了”
当我们说到你人这么好这么孝,儿女一定是很孝的,她说:“是的,我的儿女的确很孝,但如果不孝,那是他们的事,我要尽我的孝,自己做到自己的本份”,多么有智慧的话阿,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我们说您很有德行儿女以后会发达的,她说:“只要不受罪就行了”。知足常乐是真乐,小学程度的熊兰英说出这般智慧的话语。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她有德行,道德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本善就是大自然规律,现今的社会儿女能孝敬自己的亲生父母已经是千百择一了,像熊兰英一个妇女拉扯三个孩子和孝养患病卧床的婆婆的表率是当今天下儿媳的榜样。
她一生的行持就是中国传统妇德的典范,自古有婆媳关系是千古难题之说,而熊兰英孝敬的并不是个普通的婆婆,一个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的婆婆,几年下来,可想而知是怎样的磨炼和艰难。做好事不难,但难在贵在长久。她把德行做出来了,孩子从小点点滴滴就学到了孝敬,所以熊兰英现也无后顾之忧。她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婆婆到终点之后,他的儿子和儿媳就将接她去城里,她的两个儿媳都非常非常的孝顺。这正是印证了如是因如是果的自然规律,她种下了孝的因,也就自然能得到儿女孝敬她的结果。其实教孩子没什么难,就是以身作则,像熊兰英一个弱女子抚养三个孩子又赡养老人,这份恩德儿女念念都会放在心上,懂得感恩的孩子一定不会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事。因为“德有伤贻亲忧”,儿女时刻会提起不忍心因自己的行为而侮辱了父母的心态。
熊兰英这位媳妇自三十多岁就丧夫,正值女人花样年华的春天。为儿女为丈夫,她却能守节一生,这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美德所在!!放眼今日之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心不苟,找到身心干净贞洁的二十几岁的女孩都已经是黄沙寻金、天上找二月了。人们已视为正常的一夜情、婚前性行为,弥漫在整个社会风气之中。反之年轻的贞洁的男女却被人讽为不正常的笑柄,还有比这更颠倒的吗?!所以在这爱欲横流的污染时代还有这样的烈女守节,实在是感动天地,这样的德行将辟荫她的后代子子孙孙。
“人无伦外之人”,婆媳这一伦则是五伦重中之要也。孝经云:“敬其父则子悦”如果做媳妇的能尽心尽力孝顺自己的公公婆婆,最高兴的是其儿子,然夫妻关系的和美安乐,夫妻之间融洽甜美,最受益则为孩子,因上行下效,身教胜过一切教育方法,儿女自然学到了恭 敬孝顺父母长辈。“父母者,儿女之模范也,譬如铸器,模范不好,决不能令所铸之器好。人虽至愚,决无不愿儿女好者。”所以孝门一开,则万善皆开,能亲爱父母,一定能友爱他人。所以有爱的孩子,就有感恩,孩子会持以一颗时时感恩的心去学习去经营事业,岂有不成功之理?!哪有会让父母操心忧虑的呢?!故一伦正则五伦正矣。
如何落实婆媳关系?顺治皇帝说:“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媳之间要关系处好,不难!!就是各尽其职,各尽本分,一个嫁到夫家的媳妇,要时时感恩夫君的父母,正因为有这样好的父母才培养出爱你的丈夫。既然选择了所爱的人,就选择了他的父母,儿子是父母的影子,也是家风的显露。要伴随你走过一生的另一半,他的父母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又有何别呢?!所以做媳妇的存一颗时刻想要让老人高兴、欢喜,从点滴细微之处都先想到公婆。让老人家感到倍受恭敬温暖的感觉。有条不紊打点好家务、给老人家洗洗脚,经常买些礼物送给公婆,陪他们聊聊天,要常沟通。如此做好晚辈的本分,相信个个家庭都欢声笑语享尽天伦之乐。
其实公婆们,都很善良,我们做儿女的用心做一点点,她们就知足了。所以做媳妇的要注意几点:在他父母面前要特别恭敬先生、不要让先生在父母面前干太多家务。不能在老人家们面前责难先生。
做婆婆的要以爱女儿的心来爱媳妇,多些爱护体贴和宽容。双方哪有相处不好的道理呢?人与人相处哪有那么复杂“人无伦外之人”,婆媳这一伦则是五伦重中之要也。孝经云:“敬其父则子悦”如果做媳妇的能尽心尽力孝顺自己的公公婆婆,最高兴的是其儿子,然夫妻关系和美安乐,夫妻之间融洽甜美,最受益则为孩子,因上行下效,身教胜过一切教育方法,从家庭中父母的一切言动举手投足中儿女自然学到了恭敬孝顺父母长辈。“父母者,儿女之模范也,譬如铸器,模范不好,决不能令所铸之器好。人虽至愚,决无不愿儿女好者。”所以孝门一开,则万善皆开,能亲爱父母,一定能友爱他人。所以有爱的孩子,就有感恩,孩子会持以一颗时时感恩的心去学习去经营事业,岂有不成功之理?!哪有会让父母操心忧虑的呢?!故一伦正则五伦正矣。
所以婆媳关系相处的好,小则一家兴旺,大则可治国平天下。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女人能守其本分,孝顺父母公婆、相夫教子则天下风调雨顺、国丰民安。
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做榜样始,此一定之理!今欲从省时省力处起手,当以孝道明因果之自然规律之道为先入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第三篇:王生英
王生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王生英,女,汉族,53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十七大代表。30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一场暴雨冲毁了学校教室,她把孩子们领到家里去上课。为扩大教室,把家里的大豆、小麦等粮食卖了,不顾病残之躯和丈夫一起挖沙、刨石等。爱生如子,倾尽全力帮助家庭贫困学生求学。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党员、河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呕心沥血奏华章一颗丹心育新人
——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小学教师王生英先进事迹
王生英同志是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小学的一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那里山高坡陡,土薄石厚,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三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默默奉献,大力弘扬着党员教师永恒的师德魅力。在教育工作中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自己对教师的深刻理解、深厚挚爱和无悔追求,是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楷模。中央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她更是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带头作用。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洒一腔热血,育一代新人。
一、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是她多年的夙愿
1956年,她出生在卸甲平大队的西平自然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绝大多数的农民家庭一样,生活十分清贫。幼时她又遭不幸,一场疾病使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可生性好强的她,偏偏喜欢上了读书,而在当时,上学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因为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村里的许多孩子因为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一些家庭根本就不让孩子上学,更何况她是一个女娃,还有残疾。她的爹娘疼爱她,也比较开通,积极支持她上学。她深深体会到山区的孩子上学是多么的不易呀!于是她暗地时立下志向,刻苦学习,长大当一名教师,让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都上得起学。在父母艰难的支撑下,她以顽强的毅力,勤奋刻苦,读完了高中,并在当年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这时候她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她要做一棵“傲岩争春”的青松,扎根在这贫瘠的山区,为山区的孩子、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她的青春和热血。
二、山路崎岖,挡不住她献身教育的脚步
她生活的卸甲平村共有4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大山相隔,就是隔河而望。她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从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需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她身体残疾,腿脚不便,摔跤是常有的事。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涨,架在河上的木桥常常被洪水淹没、冲断,往返学校只好从河坝上趟着没膝深的河水过河,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河水冲走。即便是身体健壮的青年人,从这儿过河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初任教师的那几年,满脑子想的都是教学工作,趟水过河从来没有害怕过。经常浑身泥泞地赶到学校,再一身疲惫回到家里。1978年6月,连绵大雨下个不停。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她只好让他们回到自己家里。这时候的她,心里没有了着落,急得团团转,只盼着老天爷赶快把雨停下来,可是雨依然不停地下着。顾不了许多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拖着残疾的腿,冒着不停的雨水,踏着泥泞打滑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作业。20多天里,不管雨有多大、风有多急,她每天坚持跑遍全村,决不落下一个孩子。因路滑摔倒过多少次,她已经记不清了。乡亲们每当看到她这个样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一股劲地掉眼泪。每当这时候,她常常想起她的老师送给她的两句赠言:学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做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心里便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三十年的教学生活,她二十年以校为家,从来没有误过学生一节课。初任老师的头几年,她都是在涉河中度过的。为了给程度差的学生补课,她常常以校为家,以学生家为校,默默地奉献着一切。多少个夜晚给学生补课回来,在山间小道上跋涉,道路漆黑,没有灯火,经常被摔得鼻青脸肿。但这些没有动摇她的决心,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她竞能在崎岖的山道行走自如了。
三、“有付出,有牺牲,才能换来山区面貌的改变”
这是她对三十年来教学生涯的理解。1986年,她自愿到最偏僻、最艰苦的桃园学校任教。为了改善学校条件,她找来丈夫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垒好土墩,修整了不平的地面,为孩子们上课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又自己花钱,和丈夫修补好教室。丈夫的支持让她感到莫大的幸福的鼓舞,工作到了忘我的程度。每天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经常吃住在学校。长时间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她身体变得消瘦、虚弱,常常晕倒在课堂上。她这种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无数的村民。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把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出来,用一颗丹心育一代新人。
四、再苦不能苦孩子,以家为校十余载
1993年,一场暴雨冲垮了她们赖以学习、生活的的教室,学校坍塌成一片废墟。她和学生们望着那一片瓦砾,伤心地哭了。洪水不仅仅冲走了她们的教室,而且冲走了她们的期望和理想。当时由于山村经济十分困难,学校重建拿不出钱来。怎么办?让孩子们到哪里去上学?村里再也找不出一间能容下几十个学生的房屋。到外村学校去借读?不行!外村学校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去外村上学要途经两条狼路,野狼经常在那里出没,过去曾有过小孩被狼吃掉的事情,非常危险。她便和丈夫商量,决定把孩子们领到家里去上课。家里的房子虽然不宽敞,也很破旧,但总比在野外上课强多了。爱人听了她的话,二话不说,便回家收拾屋子去了。从此,她们家里间、外间,还有门口台阶便成了三个班学生的教室。
孩子们在这样拥挤的环境里上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她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这在当时谈何容易呀!1989年因为爱人生病欠了人家一大笔债,而她当时每月只有70元的工资,怎么办?夫妻俩横下一条心,把家里可卖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出去卖了,盖房的钱还是不够。于是她们又到东姚乡李家厂村付银顺家赊砖瓦。好话说了一箩筐,才谈妥了砖瓦的事。为了解决木材问题,她们把家里的大小树木全刨出来,又到几十里外的安阳县马家乡横岭村姨父家借了椽子和檩条。在建房的日日夜夜里,她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和孩子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为了学生们的安全,爱人又想尽办法,给楼梯走廊焊上了栏杆。从此,乡亲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室。而她和丈夫,因为建房过度劳累累倒了。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她们一家人节衣缩食,除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给他们添置学习用品。学生们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学生们冷了,她给添加衣服、做棉门帘。孩子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她就像他们的母亲。山里人都非常诚实,为了报恩,学生和乡亲们常常把家里的米、面、油、鸡蛋送到她家,她把他们的真情留下,把礼物一一退回,因为她办学没有任何所图,图得就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
在教学上,王生英老师对所教学科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坚持六认真、重点突破,难点突出,语言简洁清楚,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同时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生把知识变为能力,把“寓教于乐”、“循环渐进”、“潜移默化”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良好。她还积极转化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督促他们改变不良习惯,学生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0年以校为家,10年以家为校,虽然普普通通、坎坎坷坷,但她选择了教师这一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为之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回顾走过的三十年,她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能扎根山村,播种知识,实现她“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而感到无限地满足。回首逝去的三十年,数名学生升入了大学,数十名学生升入了高中,教学成绩多年在全乡名列前茅,数百名有知识、有文化的毕业生在改变着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成绩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她拥有的最大财富。精彩的背后她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不言而喻。她的这种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扎根乡野,甘守清贫的精神不正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践行吗?
五、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中央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五十多岁的她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把学习贯彻始终,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头脑时时处于保先状态。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一系列有关论著和讲话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认真记写学习笔记,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工作实际,做到边学边思。在认真学习深刻思考后,撰写了两万余字的心得体会。考虑到卸甲平学校尽管校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很单调,于是她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三千元钱,购买了学生喜爱的图书,订了《小学生学习报》等报刊,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有了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王老师是红旗渠的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刻刻鼓舞着她。她勇于面对山区的贫困、环境的险恶和身体的残疾,顽强地实现着自己“培育名花香天下,造就栋梁建中华”的志向。她用她的亲身经历,三十年的奋斗历程,感人至深的敬业精神和无私无畏的教育情怀为全体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优良作风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了实处。真可谓呕心沥血奏华章,一颗丹心育新人。
第四篇:好媳妇王文玉范文
好媳妇王文玉
—记孟寨镇黄庄村好媳妇王文玉的先进事迹
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多年如一日服侍患有严重高血压、并伴随有偏瘫的婆婆,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庄,她就是舞阳县孟寨镇黄庄村的好媳妇王文玉同志。
王文玉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与黄庄村村民黄华伟结为夫妻,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婆媳关系融洽。婚后尽管家境不富裕,但是家庭关系很和睦。公公去世后,她精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婆婆,多年来如一日体贴入微,从无半句怨言,在黄庄村传为佳话,是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媳妇。
王文玉婆婆高宽妮多年来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并伴随着偏瘫,行动有诸多不便,丈夫黄华伟忙于生计,家里的事情根本顾不上,王文玉主动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
婆婆行动不方便,但是又喜欢出去和周围的老人闲话家常,王文玉就当起了婆婆的拐杖,婆婆走到哪里,王文玉搀扶到哪里,夏天搀扶婆婆外出乘凉,冬天带婆婆出去晒太阳,吃完饭带婆婆出去散步,不让婆婆感受到因为身体不便带来的孤独、寂寞。婆婆特别怕冷,所以冬天就显得特别的难熬,自从王文玉嫁到黄家后,婆婆的冬天就变得温暖起来。每年秋末,王文玉就备足整个冬天要用的煤球、柴火,满满的堆满一屋子,整个冬天炉子始终熊熊燃烧,屋子里暖洋洋的,让婆婆舒舒服服的过完整个严冬。
因为婆婆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在饮食上就特别挑剔,有很多禁忌。王文玉从来不嫌麻烦,专门做既有营养又适合高血压患者的饭菜,婆婆的口味在家里排在第一位,这甚至引起了孩子们的不满,但是经过王文玉的教导,孩子们都懂事的接受了专门为奶奶定制的饭菜。
对待婆婆,王文玉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亲。在农忙时节,由于家里人手不够,王文玉的父亲前来他家里帮助他们干活,劳累一整天的父亲坐在饭桌上看到做的菜都是按照婆婆的口味做的,都是王文玉婆婆爱吃的,原来女儿大张旗鼓的采购不是为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婆婆,老父亲虽然有些许失落,但是心里还是赞许的,因为女儿懂得孝顺婆婆,这也是老父亲愿意看到的。
由于一直照顾患病的婆婆,王文玉就很少能顾及到自己的父母,母亲想念女儿了就会到女儿家里探望。可能是由于婆婆多年患病的缘故,脾气变得格外古怪,母亲来到家里后免不了磕磕绊绊。两位老人搞不好关系,最难做的还是王文玉,每当这时,王文玉总是和婆婆站在一起,劝慰婆婆不要和自己的母亲一般见识,宽慰婆婆。王文玉的母亲经常被自己的女儿搞的既生气又感动,生气是以为自己的女儿不和自己站到一边,感动的是女儿对婆婆能有这份孝心自己很满足。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高宽妮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王文玉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丈夫黄华伟有时情绪不好语言上冲撞了老母亲,王文玉就会劝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真是一位好妻子,更是一位好儿媳!
在王文玉的精心照料下,高宽妮活得有滋有味,精神矍烁,容光焕发。她逢人就说:“王文玉就是我的好女儿!”左邻右舍都说如果没有王文玉的孝敬之心,高宽妮活不到今天,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要尽孝心并不难,难的是数年如一日的孝敬。王文玉用数年来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情怀。王文玉孝敬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王文玉的事迹在周边村庄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学习榜样。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一鸣惊人的能力。她只是用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行动。但她的影响是不同凡响的,她不仅树立了尊老爱幼的榜样,而且弘扬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孝道精神,王文玉对长辈的孝心赢得了乡民们广泛赞誉,但王文玉一再强调说:“我只是个普通人,也只是做着每个儿女都应该做的份内事,能让婆婆早日康复、安享晚年,这才是我最大满足和愿望”。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王文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顺”二字。不仅家里的关系相处的和睦,邻里关系相处的也很融洽,她对待老人以孝心,对待家庭以爱心,为邻里热心帮忙,赢得了家人的一致称道,更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如今,十里八村的村民们一说起王文玉都会翘起大拇指,夸她是“标兵媳妇”!
第五篇:王楚英事迹
坚强农妇接患病丈夫的班 到码头当搬运工挣钱养家
0时间:2013-1-24 8:51:50 来源:开州日报
王楚英正在搬运货物。
王楚英正在照顾丈夫。
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在码头上当搬运工挣钱,她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但是,3年前,丈夫患上了椎间盘突出病症,后来病情越来越重,出现神经压迫导致瘫痪。她带着丈夫四处寻医问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了挣钱养家,她接了丈夫的班,成为码头上的一名搬运工。她的体重只有42公斤,却能扛起百余斤重物,她就是渠口镇渠口村3组的王楚英,今年48岁。
不幸降临
丈夫患病瘫痪在床
1989年,美丽善良的王楚英经人介绍与邻村的曾代富相识,不久就确定了恋爱关系,同年两人携手走进婚姻殿堂。
曾代富告诉记者,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患病去世,他和姐姐跟随母亲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他成年后,家里同样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两间泥土房破旧不堪。令他欣慰的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王楚英还嫁给了他。
“虽然丈夫家里一贫如洗,但是丈夫老实忠厚,是一个非常勤快的人。”王楚英说,丈夫对她照顾有加,没有让她受到一点委屈。
婚后,夫妻俩主要以种庄稼维持生计。农闲时,曾代富打些零工补贴家用。靠着夫妻二人勤劳的双手,他们的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第二年女儿出生,给家庭带来了无限乐趣。几年后,他们又盖了几间新房,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2008年,曾代富在渠口镇7号码头当了一名搬运工,主要搬运石灰、水泥等建筑材料。虽然工作十分艰辛,但是曾代富无怨无悔,还特别开心,因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曾代富在外挣钱,王楚英就在家照顾孩子,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他们对这样的生活非常满足。
但是,好景不长,不幸悄然降临到这个家庭。2010年正月,曾代富开始感觉腰部不舒服,时常隐隐作痛,甚至疼得吃不下饭。被送往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是椎间盘突出病症。后来病情越来越重,出现神经压迫导致瘫痪。
“丈夫的病是长年劳累造成的,他为了我和女儿,完全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他才47岁啊。”谈起曾代富的病情,王楚英的眼角早已湿润,倍感伤心。
后来,王楚英带着丈夫去过数家医院治疗,不仅花掉了她们家的全部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元。
妻子接班
到码头上当搬运工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没有了经济来源,王楚英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况且曾代富治病还需要一大笔钱。她想过很多种挣钱的途径,最后决定接丈夫的班,到码头上去当搬运工。
“搬运工的工资高,而且搬完货就能领到工钱。更重要的是码头离我家很近,方便我随时回家照顾丈夫。”王楚英说。
曾代富得知妻子要去当搬运工,心如刀割。他说,妻子平时没有干过重活,瘦弱的身体哪能搬得动100多斤的货物。他自己宁愿不治病,也不希望妻子去干那份苦力。
夫妻俩就此事发生了矛盾,他们各自心里很清楚,都是为了对方好。后来,王楚英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丈夫,1个多月后曾代富才勉强点头,王楚英答应丈夫,自己只是去试一试,如果太累就回家。
第二天,王楚英就来到码头上开始工作。一袋袋沉重的水泥压在她肩上,令她双腿发抖,没搬几袋就累得气喘吁吁。虽然如此,但是她一想到病床上的丈夫,就有了力量,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搬完货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她还要露出满脸笑容,在丈夫面前装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
王楚英说,刚开始全身疼痛,过了一个多月就习惯了。现在,100多斤的重物对她来说不在话下。
真是祸不单行!2012年7月的一天,王楚英为丈夫洗脚时,突然发现丈夫的左脚脚底有一个很深的洞,并伴有血迹。同时,她还发现丈夫身上有很多斑点,疑似血泡,吓得她惊惶失措。她赶紧将丈夫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身体血小板减少,属于白血病早期病症。医生称必须尽快住院,而且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治疗周期。
坚持到底
为丈夫撑起一片蓝天
1月14日早晨,雾霭沉沉,大地一片寒冷。记者在渠口镇7号码头见到了这位坚强农妇王楚英,她正在搬运水泥。戴着帽子,穿着胶鞋,瘦小的身体扛着一袋沉重的水泥却能健步如飞。
“这个算是轻的,有时候搬运菜籽,每袋有170斤左右。”王楚英笑着说,不论搬运什么东西,现在她已经习已为常了。
据了解,王楚英当搬运工已将近3年,自从丈夫患病后,她就接过了家庭重担,一边挣钱养家,一边给予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丈夫撑起了一片蓝天。
2010年10月,码头上来了一大船货物,王楚英和工友们连续搬运了4天还没搬完。第五天下午,王楚英突然晕倒在地,工友们赶紧将她送到镇卫生院。原来,她在几天前就已经感冒,由于天天搬货加上照顾丈夫而没有时间去就医,她就强忍着头痛继续搬货,没有料到自己会晕倒。
“王楚英想多挣一点钱,每次搬货,她都是第一个到达码头,生怕货物被别人搬完了。”王楚英的工友何功培说,王楚英搬东西动作麻利,很多男人都比不上她。
对于妻子如此劳累,曾代富心里十分内疚,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累赘,害苦了妻子,无数次对着墙壁独自流泪。
有一次,王楚英在码头搬货时,突然接到邻居的电话,称曾代富摔倒了。她放下肩上的货物,急匆匆地跑回家,看到丈夫光着身子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她心如刀绞。原来,丈夫想去厕所,又不想麻烦妻子,于是试着起身,没想到一下子从床上摔了下来。王楚英知道后泪如雨下,两个人抱成一团泣不成声。
邻居袁刚菊说,一直以来,曾代富夫妻恩爱和睦,从来没有吵过嘴。王楚英不怕苦不怕累当搬运工挣钱养家,对丈夫不离不弃,是她们学习的好榜样。王楚英告诉记者,医生说丈夫不能碰撞,更不能摔倒,否则会血流不止。她会继续在码头上当搬运工挣钱,希望能够治好丈夫的病。
(记者 邓江弘 见习记者 吴宪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