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与孝泉古镇的一些资料(最终版)
孝泉古镇座落在九寨沟旅游环线德茂公路沿线,“距省会成都79公里,距德阴市区21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2.5平万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2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场镇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1.8万余人,是四川省首批百镇试点镇和51家重点镇之一,”是德阳市重要的回民聚居地和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回汉两族和睦相处。
古镇孝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汉代叫汛乡,后因“一门三孝”、“孝感天下、清泉满地”而得名,1996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著名典籍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左平御览》、《华阳国志》等记载了东汉末年古代孝子姜诗、姜妻庞氏和儿子姜安安姜家一门三位孝子。“一门三孝”自古以来,影响深远,姜诗去逝后,汉明帝下昭在孝泉修建姜公柯,以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从此至今,已近两千年,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顶礼膜拜。“一门三孝”。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教材,姜诗被宋代崇宁宗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孝敬父母、忠于园家的品德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派列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汉明帝、宋崇宁宗、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下昭赞评,韩愈、李调元、黄云鹊、谢无量等文人墨客写诗题字,部份墨迹保存完好。元代砖塔、清代藏经楼等部份历史遗迹保留至今。国务委员彭佩云、副省长韩邦彦等领导高度重视,苏联代表团、越南代表团、联合国官员前来参观并题词。由此,孝泉成为孝子故里、德孝文化发源地。
为进一步弘扬德孝文化,开发旅游产业,孝泉镇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修复历史遗迹,建设旅游景点。1988年依托省保文物龙护舍利宝塔修复占地6000平方米的三孝园;1996年又筹资3700万元修建了融省保文物姜公坟等诸多胜景遗迹于一体、占地 150亩的中国德孝城;2001年推平德孝城山门广场以待扩建;同年,邀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孝泉镇做了古镇孝泉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以中国德孝城为核心景区的五大景区,即德孝文化核心景区、德孝文化源头景区、城镇入口景区、古填风貌景区以及现代人文景区;2003年,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完成了省保文物姜孝祠的维护工作;同年,推出古镇孝泉德孝文化核心景区中国德孝城项目,古镇风貌景区邻姑泉项目,古镇风貌景区传统民俗文化步行街项目等三个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在构建孝泉德孝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框架的同时,注重发展文化旅游,营造派厚的德孝文化氛围。从1996年至今,孝泉镇开展评选新型孝子孝媳和尊老敬老先进个人活动,并将四川省首届十佳孝子、百名孝星的评选活动引到了孝泉。从2000年至今,孝泉镇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德阳德孝文化旅游节,国家、省、市、区2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两度赴孝泉来访,收益良好,影响甚大。中国德孝城被授予“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和“四川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子。
“一门三孝”是东汉时期流传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庞三春(称庞氏)性贤淑,顺夫、敬母,且持家有方,与夫姜诗甚笃,惟其夫妹秋姑难与相处,常在婆母和姜诗处造谣中伤,搬弄是非,说庞氏曾祷告天地,诅咒其婆母。为此姜母逼其子休了庞氏。庞为免娘家受辱和担心,依其为尼的姑妈在法化庵栖身。庞氏子安安深受其祖母疼爱,被送往庵中私塾就读,心念其母庞氏生活艰辛,将每餐食米省下一勺接济母亲庞氏。后来说清原委,秋姑自忏其非,全家终归和好。所以有姜诗顺母割爱至孝,庞氏顺夫敬母至孝,安安为母送米至孝的“一门三孝”之说。德阳、绵竹现仍有孝家、孝德、孝感乡名,以应其事。
这个故事是否真有其事无须多作验证,因为自东汉能流传至今,真不真实都已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说明中华民族对“孝道”还是很崇尚的,不仅“百善孝为先”,孔子也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封建时期以“忠孝节义”为道法规范,讲孝道就成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流传最广的安安送米的故事,几乎成了行孝的楷模,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不衰。
古镇孝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投资3000余万,陆续修缮姜孝祠、恢复三孝园、兴建中国德孝城。同时,举办中国孝文化旅游节、大张旗鼓表彰孝子、孝媳,弘扬德孝文化,现德阳市在孝泉镇设有“孝”文化研究会,并建有“三孝园”,弘扬“孝”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座以“德孝”闻名的古镇几经沧桑,如今依旧散发着它那独特的气息。
正月初一:迎新春庆典 风景
正月十五:闹元宵(放河灯、天灯)清明节:祭祀姜公(扫墓)五月初一:孝泉城隍出巡
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祭孔大典)八月二十八:姜公诞辰(感天大孝祭)腊月三十:烧高香(迎春第一祭)
泉是川西平原的一大古镇,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记载。它是以德孝泉名 的,如今它依然如此。地处川西平原西部,距成都75公里,距德阳19公里,是千古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的“一门三孝”姜诗,庞三春,安安的故乡。孝文化中心-中国德孝城气势 宏大,古朴,整洁的青砖瓦房,悠远宁静。古镇内有非常之多的文人遗迹,姜孝伺,姜公坟,白衣阉,临江桥等。还有道教的道场,佛教的寺庙,儒家的祠堂,清真 寺等等。充分体现了这里文化的的多容性。三孝园是孝泉人二十四孝孝子姜诗。庞三春,安安一门三孝的场所,园内有始建于汉代的龙护利宝塔,古塔的脚小是一座明清遗留的木质结构的藏经楼。目前经楼内还有一些名人大家的书法真迹,弥足珍贵。
关于三孝园(孝泉舍利塔)门票价格:三孝园,位于今孝泉镇东北,龙护舍利宝塔下,1988年新修。大门 形制基本上仿照以前的姜孝祠,横额书“三孝园”三个隶字,两旁有两副咏姜家孝事和孝泉风土的楹联,门楣上头有小型彩色泥塑,四周红墙绿柳,风景清幽。进了 大门,迎头便是姜公殿,殿内是“一门三孝”的塑像,安安在正中,两旁是姜诗和庞氏夫妇。右廊里是以三孝故事为主题的八组彩色泥塑。以后在廊前,还将立一 “二十四孝”的大型石刻浮雕。左首是“涌泉跃鲤”池,池边是藏龙井亭(1991年新建),亭内有一仿古大钟。亭侧是“鸿夷宫”茶园,供游人歇足休憩,也是 老年人文化娱乐的好地方。池周翠柳依依,有假山,有盆景,十分雅致(1990年修茶园时出土一块小石碑,上镌“鸿夷宫”三字,茶园遂以此名,石碑今镶在井亭上)。姜公殿后是藏经楼,经楼始建于明朝,属延祚寺。屡经后世缮修,最近一次修缮是民国乙亥(1935年),由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能海、汉藏法师,前四川省佛协主席释昌圆,宝光寺退院释常乐,文殊院方丈释法光等人出面维修,今经楼顶部梁脊上还有能海等人的题记。经楼为二,一左一右,经楼之间原来 还有经堂,经堂内有八道扁额。原来的经楼左右侧还有回廊通宝塔。十年浩劫,经楼毁坏很大,木板壁上原镌有的字画木刻,几有半数为人剜去,今残存的21块,内容全为佛家褐语,中有大书家谢无量的书刻,弥足珍贵。经楼台现正在维修。孝泉舍利塔位于孝泉镇三孝园内,始建于汉代,隋大业初仅存塔基,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发愿修塔,修至七层终止,其第赵文礼续修六层,于至正十三年告竣。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481年)僧宝印改置琉璃宝顶,故又称“龙护舍利琉璃宝塔”,该塔建于两层台座之上,为密檐式四方砖塔,外形十三层,高37米,塔檐四角挂有铜铃,塔内有盘旋阶梯可登至十一层,清乾隆、嘉庆、民国年间均作过大型维修,塔前存有清代建成的藏经楼一幢。孝泉舍利塔是四川省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砖塔,它是研究四川砖塔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佐 证。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孝园现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正处于兴复建设之中,今后将以反映孝泉历史文化为核心,把
孝文化中心——中国德孝城气势宏大,古朴,整洁的青砖瓦房,悠远宁静。古镇内有非常之多的文人遗迹,姜孝祠,姜公坟,白衣阉,临江桥等。还有道教的道场,佛教的寺庙,儒教的祠堂,清真寺等等。充分体现了这里文化的的多容性。三孝园是孝泉人祭祀二十四孝孝子姜诗、庞三春、安安“一门三孝”的场所,园内有始建于汉代的龙护舍利宝塔,古塔的脚下是一座清代遗留的木质结构的藏经楼。目前经楼内还有一些名人大家的书法真迹,弥足珍贵。
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会举行传统的“上九会”,“上九会”期间有仿古式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花草帮八大表演,马戏团,唱戏曲的,说评书的,样样齐全,热闹非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则会举办颇具特色的庙会,时间长达一周,什么皮影戏,被单戏,打道桶,唱围鼓等表演都将粉墨登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八,还有大型的高僧念经祭塔仪式,重现元朝五龙护塔的盛况。
为进一步弘扬德孝文化,开发旅游产业,孝泉镇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修复历史遗迹,建设旅游景点。1988年依托省保文物龙护舍利宝塔修复占地6000平方米的三孝园;1996年又筹资3700万元修建了融省保文物姜公坟等诸多胜景遗迹于一体、占地 150亩的中国德孝城;2001年推平德孝城山门广场以待扩建;同年,邀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孝泉镇做了古镇孝泉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以中国德孝城为核心景区的五大景区,即德孝文化核心景区、德孝文化源头景区、城镇入口景区、古填风貌景区以及现代人文景区;2003年,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完成了省保文物姜孝祠的维护工作;同年,推出古镇孝泉德孝文化核心景区中国德孝城项目,古镇风貌景区邻姑泉项目,古镇风貌景区传统民俗文化步行街项目等三个旅游招商引资项目。
在构建孝泉德孝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框架的同时,注重发展文化旅游,营造派厚的德孝文化氛围。从1996年至今,孝泉镇开展评选新型孝子孝媳和尊老敬老先进个人活动,并将四川省首届十佳孝子、百名孝星的评选活动引到了孝泉。从2000年至今,孝泉镇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德阳德孝文化旅游节,国家、省、市、区2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两度赴孝泉来访,收益良好,影响甚大。中国德孝城被授予“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和“四川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子。
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孝泉镇,距德阳19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这里经济发达,特别是乡镇企业独占鳌头。近年来,孝泉镇先后被四川省政府列为全省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孝泉历史文化深厚,城镇建设古朴,土地肥沃平坦,清泉甘甜纵横。回族、汉族和睦相处,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地处德阳、绵竹、广汉、什邡四县交界,衔接孝泉和绵竹市孝德、齐福两镇,是二十四孝孝子姜诗的故乡。同时还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是四川省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四川大学社会实践之所。说到孝泉的孝文化,特别是“一门三孝”的故事,其传播距离之远可谓享誉全中国,蜚声东南亚。故事说,东汉时,雒县汛乡(今孝泉)有一个叫姜诗的人,他的母亲喜欢喝江里的水、吃江里的鱼,姜妻庞氏每日便去江边挑水、打柴换江鱼给婆婆吃。谁知后来婆婆听信谗言,硬逼着儿子休了庞氏。那媳妇庞三春虽寄居破庙,仍以柴换鱼托人送与婆婆。其子安安,人虽小却也懂孝道,每日从上学口粮中节省一点粮食给母亲送去。最后,一门三孝,感天动地,姜家屋侧冒出涌泉,并日现二鲤。之后,“一门三孝”成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
孝泉古镇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汉代叫汛乡,后因“一门三孝”、“孝感天下、清泉满地”而得名,1996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会举行传统的上九会,上九会期间有仿古式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花草帮八大帮表演,马戏团,唱戏曲的,说评书的,样样齐全,热闹非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则会举办颇具特色的庙会,时间长达一周,什么皮影戏,被单戏,打道桶,唱围鼓等表演都将粉墨登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八,还有大型的高僧念经祭塔仪式,重现元朝五龙护塔的盛况。
邀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孝泉镇做了古镇孝泉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以中国德孝城为核心景区的五大景区,即德孝文化核心景区、德孝文化源头景区、城镇入口景区、古填风貌景区以及现代人文景区;
第二篇:孝泉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
四川孝泉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钱永红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化”为特质的四川孝泉古镇为例,分析并探讨了该镇旅游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持古镇田园韵味;打造“孝文化”旅游文化品牌;打造“德孝文化”景点;开辟旅游环线;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解说服务系统;加强规划实施和政策法规保障,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
【关键词】四川古镇;孝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与文化“联姻”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旅游是旅游发展的高层次目标,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将是目前我国旅游发展的重点。独具特色的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怎样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成为当前古镇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四川孝泉古镇文化源远流长,“一门三孝”影响深远。本文拟对如何保护开发“孝文化”,打造孝泉古镇“孝文化”旅游品牌作初步探讨。
一、孝泉古镇概况
孝泉古镇位于四川德阳市旌阳区西北部,距省会成都79公里,距德阳市区21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灌溉方便,为我国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当地特产为传统回民食品“马昌恒”果汁牛肉(1994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获得金质奖章;同年七月又荣获四川省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还魂烧白、鲤鱼过五关、脆皮豆花、蒸牛肉、牛肉炒面,德孝城斋饭也是这里的特色食品。
孝泉古镇作为川西平原上一大古镇,已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汉代叫汛乡,后因“孝感天地、舍侧涌泉”而得名孝泉。
[1]“孝泉”地名正式出现于北宋,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全镇幅员面积52.5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场镇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1.8万余人,其中常住回民有三
[2]百多人,是德阳市重要的回民聚居地和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
为进一步弘扬德孝文化,开发旅游产业,孝泉镇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修复历史遗迹,建设旅游景点。注重发展文化旅游,构建孝泉德孝文化旅游产业,营造浓厚的德孝文化氛围。从2000年至今,孝泉镇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德阳德孝文化旅游节,国家、省、市、区2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两度赴孝泉采访,收益良好,影响甚大。中国德孝城已成为“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和“四川大学社会实
[3]践基地”,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孝泉镇已被纳入四川省首批百镇试点镇和51家重点镇之一(首批省级重点镇),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2008年的5.12大地震使孝泉镇遭受巨大损失,集镇房屋受损面积达95%,老城区房屋基本垮塌,丧失全部功能,直接经济损失达29亿元。孝泉古镇将古镇仿明清建筑重建,计划总投资2.6亿元,面积达1.7平方公里,重新恢复古镇风貌。
二、孝泉古镇旅游资源特色
孝泉古镇是一个典型的川西平原农村乡镇,它融川西平原景观、人文旅游资源和悠久历史文化为一体,且以“孝文化”为其核心旅游资源,其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川西平原田园风光
孝泉古镇作为川西平原上的传统农业乡镇,这里地势平缓,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四周农田环绕,阡陌纵横,犹如棋盘,又如美丽的绒毡。竹树掩映的农舍,星罗棋布,插秧季节,1
布谷声声,水暖秧绿。晴朗的秋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2、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
古镇孝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有“九宫十八庙”一说,有道教的道场、佛教的寺庙、儒家的祠堂、清真寺等等,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的多元性。但真正使其名扬海内外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尊崇的孝道,历史典籍《东观汉记》、《后汉书》、《太平御览》、《华阳国志》等记载了东汉末年古代孝子姜诗、姜妻庞氏和儿子姜安安姜家“一门孝子”的故事,千古传颂,影响深远。姜诗去世后,汉明帝下昭在孝泉修建姜公祠,以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近两千年来,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顶礼膜拜。“一门三孝”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教材,姜诗在宋代被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的品德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派所推崇。汉明帝、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下诏赞评,韩愈、李调元、黄云鹊、谢无量等文人墨客写诗题字,部份墨迹保存完好,1996年古镇孝泉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受到国务委员彭佩云、副省长韩邦彦等领导高度重视,苏联代表团、越南
[3]代表团、联合国官员前来参观并题词。
3、古街巷和街名掌故
孝泉目前还保存有较为完好旧街,古朴、整洁的青砖瓦房,显得宁静而幽远。古巷沧桑,古风犹存,条条古街巷名都有其能反映出孝泉历史习俗的掌故由来,品味起来,回味无穷。如转龙街,嘉庆年间,回民迁入孝泉定居在半边街至清平街一带,每逢灯会,游龙舞狮,龙灯队伍中,有马、猪、牛等动物形灯,汉族尊重回民忌讳猪的习俗,往往至此即往回转,故[1]由此而得名„„
4、民间节会
民俗节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泉特有的民俗节会有:
上九会:为明清时代四川农村商品交易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结束,共三天。最初的上九会属商会性质,后来演化为商业集会。会期正值春节,以姜孝祠外十余亩空地为会场,商客云集,场内摊棚林立,货物繁多。更有马戏团、“西洋景”、唱戏的、说书的、狮灯、龙灯飞舞、会场内锣鼓喧天盛况空前。1950年上九会改为上九物质交易会。文革期间,上九会中止,直至1984年春才重新得到恢复。
城隍出驾:“城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城市保护神,孝泉亦建有一座规模颇大的城隍庙。有趣的是各地城隍均按其级别穿戴,而孝泉的城隍却是头戴皇冠,身穿黄袍,俨然帝王。镇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是城隍出驾的日子。出驾的队伍一路走来,鼓乐喧天,鞭炮不绝,沿街住户燃烛烧香,礼拜下跪。走到宽阔的街上便跳神舞蹈。游行的队伍要把古镇所有的街道游遍,然后再回到城隍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庙会:每年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古镇有颇具特色的庙会,长且一周,皮影戏,被单戏,打道桶,唱围鼓等表演都在此粉墨登场。
祭塔仪式: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八,还有大型的高僧念经祭塔仪式,重现元朝五龙护塔的盛况。
5、红色旅游资源
孝泉古镇在近现代史上不乏可圈可点的内容,孝泉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民国初年的军工人才、汉阳兵工厂厂长刘庆恩,就是孝泉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创者旷继勋将军,早年于川军供职时,曾驻军孝泉清匪;1932年,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革命先辈罗世文同志,在孝泉发动了革命兵变。
三、孝泉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古镇文化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古镇旅游的不断升温,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有些古镇没有准确把握当地的“文脉”,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更有甚者在古镇内大 2
兴土木,建造微缩景观、仿古建筑、民俗村、游艺宫等人造景点,不仅造成一些古镇景观雷同,文化特色不突出,浪费资金,惨淡经营,而且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另外,不注重旅游地的环境保护,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枯竭,旅游风景区环境严重污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名胜古迹受损等等。这种粗放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既造成旅游资源的日益衰竭、古镇原真性被破坏,同时对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孝泉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古镇田园韵味
我国自古有依托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思想,且古镇是长期孕育在农耕文化之中的。因此,要保持孝泉古镇“融于自然”的田园魅力,就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消除当地企业的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保持孝泉古镇周围被“清洁农田”环绕。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要力争保持和恢复当地农家房屋四周竹林。竹林、溪流、小桥、田园农家,相映成趣,别有韵味。但目前随着现代建筑的影响,传统农家小院的韵味正在消失。故要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保持传统农家小院风格。另外,还要提高当地的卫生条件,提高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其变为文明整洁的古镇。
2、加强传统民风民俗保护,打造“孝文化”旅游文化品牌
民风民俗是古镇人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镇的魅力所在,保护社会文化风貌,既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又可将其发展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旅游资源。但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孝泉古镇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可考虑建立民风民俗的研究机构,对包括传统文化、传统节庆、民间工艺、民间小吃等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并结合时代要求和旅游事业发展,适时开展社会文化活动。2002年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决定让旌阳区在孝泉组建隶属省社科院的四川德孝文化研究所。这对孝泉加快开发步伐,让古镇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早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由于孝泉民间文化长期以来尚未被充分挖掘,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的信息未能有效地传达给旅游者。为此,从2000年起举办了中国德阳孝文化旅游节,迄今已办了六届。旅游节突出“孝文化”特色,融商贸活动、文化活动一体,场面宏大,影响深远。搭建“中国德孝文化传播中心”、“华夏敬老示范基地”、“中国青少年传统教育基地”三个平台,且在2009年4月4日重现明代祭祀盛典。其内容包括祭祖、祭东汉大孝子姜诗、游园踏青、访古探幽及大量的民俗活动,努力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德孝文化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地方政府已在开发古镇旅游资源、打造“孝文化”旅游品牌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如何将“孝文化”旅游品牌与商业品牌搭桥,如何在旅游景观中增加文化附加值,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却是一个有待旅游界、政府研究和考虑的问题。
3、实行分区管制,打造“德孝文化”景点
古镇旅游资源原始程度越高,原真性越突出,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其开发价值也越大。所以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资源保护始终要放在首位,风景区旅游开发应该遵循修旧如旧再添古镇韵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原则,从总体上保持和恢复古镇原有建筑和街市景观风貌。对不能继续使用的危房建筑将拆除重建、有机更新,使之与原有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对还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将适当整修,修旧如旧。为此孝泉镇从1996年至今共投资3700万元修建了占地150亩、以姜孝祠为主体、与孝文化相关联的古建筑群—中国德孝城,再现了当年孝泉一门三孝的风采:气势雄伟的天下第一孝牌坊和御敕“圣旨”的山门及数重大殿,姜公坟,九宫八庙,现代化的餐饮、娱乐、住宿设施„„同时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对多处名胜古迹进行修复。但对旧街巷的维修改造比较滞后,还有待加强和完善。且镇内一些机关、学校、工厂、商店等现代建筑混杂在旧街巷中,严重影响了古镇风貌。
3
因此,孝泉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实行分区管制,依据景源评价,将古镇旅游、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等不同主体职能,在用地上明确分区,制定各种不同的保护、利用、开发、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保证古镇有序运转,使旅游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此邀请了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孝泉镇做了古镇孝泉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以中国德孝城为核心景区的五大景区,即德孝文化核心景区、德孝文化源头景区、城镇入口景区、古填风貌景区以及现代人文景区;2003年,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完成了省保文物姜孝祠的维护工作;同年,推出古镇孝泉德孝文化核心景区中国德孝城、古镇风貌景区邻姑泉、古镇风貌景区传统民俗文化步行街等三个旅游招商引资项目。
2010年位于旌阳区孝泉镇的龙护舍利塔在维修施工中,发现大量带有“孝街”等铭文的青砖。文管所随即进行现场勘察、清理发掘,一条古代的街道竟露出了地面。街道距离地表深0.4米,呈东西走向,西部延伸至姜公殿东侧路面,东部延伸至孝泉师范学校。“街道全部由青砖铺砌,宽约2.15米,清理出的部分长约15米。”街道不仅路面用长条形砖铺砌,两侧和边沿也用长方形砖铺砌,部分砖上刻有“祖杨宅砌孝街”、“杨宅施”、“孝泉”等铭文。“路面中间高、两侧低,呈弧线,以利排水。“孝街”的出土是四川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应及时保护和恢复“孝街”。
[4]
4、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解说服务系统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所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在观赏孝泉“三孝园”时,一些旅游者对眼前这座“饱经沧桑,其貌不扬”的庙宇大失所望,认为“一个破庙有什么好看的”,殊不知它记载着我国厚重的“孝文化”。为此,孝泉古镇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运作中,主动与相关旅游院校联系或自主进行导游服务培训,进而建立完善的旅游解说服务系统,帮助旅游者正确地理解景观中的精神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主体的旅游鉴赏能力十分必要。
5、融入其他景点,开辟旅游环线 孝泉古镇景点娱乐性不足,参与性不强,到此观光的人一般不会超过一天,消费也不高。目前单靠孝泉的自身资源吸引游客专程来旅游很有限。大多数古镇的繁荣,是因为处在一定的交通要道上,在通往省内各大景区的路上,在游览著名景点之后,再顺便去古镇观赏古朴民风民俗,这也是孝泉古镇值得一试的旅游发展模式。而孝泉古镇有座落在九寨沟旅游环线德茂公路沿线的优势,可以将去九寨沟旅游的游客吸引过来。还可将德阳三星堆、孔庙、庞统祠等其他文化景点联合起来,开辟德阳文化旅游专线。
6、加强规划实施和政策法规保障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古镇文化旅游潜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使自然生态环境或当地文化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首先要通过制定一个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旅游发展规
[5]划,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规模适度,环境保护得力,确保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目前,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孝泉镇做了古镇孝泉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政府对旅游开发要营造投资环境,加强整体促销,编制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对规范市场要制定政策、引导竞争、提供服务,使政策法规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参考文献】
[1]德阳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纂.德阳市志(上、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6:223~225 [2]当代四川丛书编辑部编.工业新城德阳[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5:23~26 [3]罗亚文.关于尽快组建“四川德孝文化研究所”的建议[J].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04(2):8~12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5]甘枝贸.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119~122
4
【作者简介】
钱永红,男,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
5
第三篇:读李镇西的.doc(孝泉)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
罗田县大崎乡泗泊河小学蔡孝泉
我偶得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如获至宝,抓住课间点滴时间拜读全书,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给了我一个全新提示。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是啊,一位老师只要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虽点点滴滴,但收获颇丰。
怎样才算是“最好的老师”呢?有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做好了这些,就达到了“最好”的标准吧!其实,认真备好课、踏实上好课、仔细批改作业,这些都是每位教师必须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做最好的老师”首先是要做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我们呢?李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说到:“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此李镇西老师第一章的标题便是“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这个章节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一个“爱”字,最耐嚼的也是一个“爱”字。做为一名教师,爱学生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较“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从不体罚学生,从不对学生出现语言暴力。读完此书的第一章节我便扪心自问,我真的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发自内心、无怨无悔的吗?李镇西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年级的孩子负责,也不仅仅是对自己所教的这二十年负责,而是对所有的学生及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用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爱”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多么精辟独到的见解呀!
要想成为为一名优秀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李镇西老师书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最欣赏里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按理说,教师应该有思想不言而喻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不愿思考,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看来,有党的教育方针,有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哪还用得我们的什么“思想”?现在看来,我才认识到这是一种糊涂的认识。其实啊!有思想代表了一个人有灵魂,有思想代表一个人有个性。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对于一个正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来说,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仔细想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回想从教二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我的课堂,思考我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
总之,我们应该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第四篇:关于“孝”的手抄报资料
关于“孝”的手抄报资料
图片:无
内容:
关于孝的故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关于孝的格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什么是“孝”?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五篇:安仁古镇老公馆资料
中国博物馆小镇27座公馆基本情况
一、刘氏祖居
刘氏祖居紧邻刘文彩老公馆,位于刘文渊公馆左侧,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民国时期曾进行过改建和增修,1949年后归国有。祖居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房屋20余间。刘文彩六弟兄都先后在这里出生、长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刘湘、刘文辉先后等上政治军事舞台,刘氏家族急剧暴发,各自修建公馆宅第,此后刘氏祖居就成了刘氏家族的发迹地。祖居反映了川西民居的建筑形态、建筑技巧及哲学思想、民俗传统,为见证社会发展变迁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实物材料。
二、刘文彩公馆
刘文彩公馆位于安仁镇民安村一社,占地面积12306平方米,建筑面积6517平方米,房屋205间。刘文彩公馆,俗称老公馆。在安仁镇公馆建筑群中,刘文彩公馆是修建较早的公馆之一,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1931年初具规模,以后又多次扩建。1958年成立地主庄园陈列馆时,将刘文彩原生活现场对外开放,供广大民众参观游览。1996年11月,刘文彩公馆作为全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刘文渊公馆
刘文渊公馆紧邻刘文彩公馆,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1905.98平方米,建筑面积432.25平方米,房屋42间。刘文渊公馆具有传统民居特色。公馆大门为木构门罩式,大门向东,吻合风水上讲究的“紫气东来”。门口立一对威严的石狮 子,起镇宅辟邪的作用,大门未作描金涂漆,显示主人的简朴之风。1949年后,刘文渊公馆曾先后作生产队保管室和分给社员居住。1965年,移交地主庄园陈列馆。现为刘氏庄园办公地点。
四、刘文成公馆
刘文成公馆紧邻刘文彩公馆,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占地面积2467平方米,建筑面积1715平方米,房屋43间。建筑坐西向东,大门为牌坊式,具有中西建筑风格。大门门额为“横烟绿映”,描绘了公馆大门前的田野风光。大门两侧用灰塑装饰了“博古纹”和许多动植物吉祥图案,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上方的灰塑“鲢鱼”,寓意“连年有余”。公馆共有四进院落,为砖木结构,以木结构为主,建筑既有单檐悬山式,又有硬山顶封火山墙,均为小青瓦屋面。刘文成公馆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特点,比较恪守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川西民居风俗。现为庄园文物珍品馆。
五、刘文昭公馆
刘文昭公馆紧邻刘文彩公馆,建于上世纪
三十年代,占地面积2806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房屋52间。公馆大门为牌坊式东北向,内庭坐西向东,平面布局四进院落。大门用灰塑装饰吉祥的牡丹等图案。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小青瓦屋面,主体建筑为两层,木板墙裙。1949年后,作为安仁敬老院,1965年移交地主庄园陈列馆,现为庄园木雕和书画馆。
六、刘文辉公馆
刘文辉公馆位于安仁镇民安村二社,兴建于1938年,落成于1942年,占地面积24882平方米,建筑面积19649平方米,房屋162间。俗称新公馆,与刘文彩公馆南北相望,距离300米,由刘文彩出资为其弟修建。公馆既有封建豪门府 邸的遗风,又有西方城堡和教堂的特色。中西合璧,既体现出西方文化逐渐东侵并深入中国内陆的历史现象,也放映了民国时期川西民居建筑的发展变化。在公馆大门前,曾修建占地80亩的操场,作部队集会训练的场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文辉公馆北面为“刘文辉将军旧居陈列馆”。
七、刘湘公馆
刘湘公馆位于吉祥街,占地面积999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坐西向东,进出有一道大门和南北向两道侧门,呈不规则多边形封闭式院落,由前院、内宅院、后院三部分组成。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小青瓦屋面、雕花门窗,建筑装饰纹样多采用传统吉祥图案。刘湘公馆的建筑特色,既继承了传统川西民居建筑特点,又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表现手法,在局部又融合了部分西方建筑符号,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近现代川西民居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八、郑小康公馆
郑小康公馆位于安仁镇长福村二社,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1667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房屋24间。公馆大门东南向,风水上视(东南)方为最佳,称为青龙门。公馆为两进院落,分为前院、内宅院。前院主要是门厅、厢房和庭院,北厢房门窗为传统的雕花门窗。内宅院是川西民居四合院,而窗户上半部分则采用教堂建筑的半圆形,窗下为砖砌砍墙,表面采用当时比较新颖的水刷石。前厅为抬梁式结构,房顶为单檐悬山式,小青瓦屋面。房脊做工比较精细,脊饰为西番莲、祥云等吉祥图案。
九、李育滋公馆
李育滋公馆位于安仁镇革新村二社,建于1940年。公馆呈不规则多边形封闭式院落,共有六进院落和一个花园,占地面积3619平方米,建筑面积103
平方米。大门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以灰塑装饰了很多传统民俗图案。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小青瓦屋面。内宅院地面用方砖铺地。建筑形式上有单檐悬山式、歇山式和硬山顶封火山墙。建筑构件如撑弓、天穹罩等都装饰了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长寿”、“双喜”、“双鱼吉庆”、“松鹤延年”等。1949年后,收归国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建为小学。现闲臵。
十、刘树成公馆
刘树成公馆位于安仁镇仁和街,建于1928年。公馆坐西向东邻街,占地面积3332平方米,建筑面积1545平方米,房屋50间。平面布局由前至后为三进院,南向有一个大花园。主要栽植柚子、桂花等。公馆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住房普通窗下砖砌砍墙,雕花门窗,木地板。二院为内宅院,也是一处四合院,具有川西民居特色。
十一、刘体仁公馆
刘体仁公馆坐落于安仁镇天福街84号,临街东向,建于1937年,总占地面积约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公馆进出为一道前门和一道后门,“前店后居”式样。二门形式为牌坊式,采用水刷石抹面,尖顶,门柱形式为竖向直柱,装饰了传统吉祥图案,如灰塑“双鱼吉庆”、牡丹等,二门具有中西合璧风格。跨过二门为内宅院,主体建筑为一楼一底的四合院,单檐悬山式,以木结构为主,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安仁公馆中,刘体仁公馆有别于其它民居的特点为:二楼四周栏杆采用徽州建筑的“美人靠”,形式上是“下设条凳,上有靠栏”,位于走廊之间,既是建筑空间的分隔装臵,也方便家眷在楼上休闲,既可以俯瞰院内,又可以观赏外界风光。
十二、廖玉廷公馆
廖玉廷公馆紧邻刘体仁公馆,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71平方米,坐西向东邻街。公馆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邻街为商铺,经营酱油和纸火铺等。后面为内宅院,内宅院为传统民居风俗的四合院,穿斗式木柱子排架营建形式,单檐悬山式,以木结构为主,四周围护结构为木板墙裙,小青瓦屋面。内宅院后面有一排围房,作为生活用房。
十三、廖维公馆
廖维公馆位于安仁镇金井村五社,坐西向东,建于1941年,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房屋32间。公馆为高墙紧锁的封闭式四进院落,分为前院、内宅院、后院三部分。前院为门厅、厢房和仓房,二、三院为公馆的主体建筑,是主人的内宅院,后院为生活用房。建筑以单檐悬山式、歇山式和顶穿斗式为主,抬梁式和硬山顶为辅的两层结构,小青瓦屋面。内宅院的窗户,上半部分多采用半圆形,明显借鉴西方建筑特点,也是受教堂建筑影响所致。公馆建筑构件如撑弓、驼峰、天穹罩等,装饰了富有民俗内涵和追求吉庆祥瑞的图案,内容多样、工艺精堪,如喜鹊闹梅、荷花、松鹤延年、祥云等。
十四、张旭初公馆
张旭初公馆位于安仁镇迎宾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93平方米,建筑面积569平方米,房屋29间。公馆始建于公元1891年,建筑为三大独立院,张旭初父辈三弟兄在分家时,分得中间大院。1932年和1935年,张旭初两次对公馆进行了扩建和修整,形成现在的规模。公馆大门为门罩式,门额“勤俭家风”,反映了公馆主人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据曾与张旭初共过事的刘有江老人讲,张旭初一生和善,不为社会恶习所染,有儒者之风。“勤俭家风”当为他一生的写照。公馆平面布局为 两进的封闭式院落,建筑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式,悬山山面上还安有木板“悬鱼”,寓意镇火消灾。
十五、乐自能公馆
乐自能公馆位于维星街口原农贸市场处,公馆建于光绪年间,总占地面积约1707平方米,建筑面积846平方米,房屋32间。公馆大门为亭阁式,主题建筑为四合院。悬山式穿斗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合院前后各有一个长方形天井,四周用砖砌围墙,形成一个封闭式的民居院落。大门左侧曾办私塾,刘湘小时在此读书,现已闲臵。乐自能公馆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形式。
十六、乐述言公馆
乐述言公馆位于维星街街口,公馆建于1938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1平方米,建筑面积256平方米,房屋13间。公馆大门为牌坊式,装饰了富有动感的竖向直柱,据有巴洛克柱式特点,采用当时工艺新颖的水刷石抹面,具有中西合璧风格。大门门额“自有乐地”,寓意主人逍遥物外,自得其乐。这在社会急剧动荡的民国,只能是他个人的梦想。公馆为两进院落,主体建筑为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并未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单檐悬山式,小青瓦屋面。主体建筑的窗户装饰,其上半部大多采用半圆形,明显是受到教堂建筑影响所致。
十七、陈月生公馆
陈月生公馆位于安仁镇树人街26号,始建于1945年,占地面积3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513平方米,房屋29间。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十分“洋气”。公馆后门和安仁中学后门相对,门楼上抒有“德仁”二字,旁边一条幽深的巷子便取 名德仁巷。
1949年后,陈月生公馆收归国有,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干部学校,50年代中期,划归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保育院。50年代,张国华、谭冠山、陈明义等将军曾多次来安仁视察干部学校和保育院,便住在内宅院。现改造为安仁公馆会所。
十八、刘元瑄公馆
刘元瑄公馆位于树人街44号,建于1945年,1949年落成。总占地面积5624平方米,建筑面积2468平方米,建筑保存完好。宅门东向临街,公馆由前院、内宅院和后院组成,呈东西轴线对称布局。刘元瑄公馆的建筑特色,比较恪守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代表了当时川西民居建筑水平,具有封建豪门府邸的遗风。
十九、刘元琥公馆
刘元琥公馆与杨孟高的公馆毗邻。公馆建于1945年,1949年落成。建筑风格是传统的川西民居风格,传统川西民居最常见的的就是眼前的这个门楼,俗称“龙门”,因为大门口常有人围在一起滔滔不绝地谈天说地这就是“摆龙门阵”的来历。门楼多以砖雕、灰塑装饰。
公馆也是“前店后居”格局,临街有10间铺面,占地面积5636平方米,建筑面积2326平方米。公馆布局成东西轴线,分前院、内宅院和后院。公馆大门开在前院中间,中轴线走廊将前院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小院。通过二门可进入内宅院的花园,内宅院为三进院落。正堂设计了漂亮的屏风,隔断了外界人的视线。院落与院落间都有侧门相通,既相连通又显的很独立。
二十、杨孟高公馆
杨孟高公馆位于树人街,这座公馆修建于1945年,占地面积2301平方米,建筑面积957平方米,房屋约16间。建筑以单檐悬山穿斗式木结构为主,小青
瓦屋面,与其它住房相邻处,则采用硬山顶封火山墙。这在发生火灾时,可阻断火源,以免相互影响。公馆坐西向东,由刘文彩出资修建,采用的是“前店后居”格局,临街占有5个铺面。
二十一、高明轩公馆
高明轩公馆位于安仁镇树人街,建于1945年,宅门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91平方米,建筑面积445平方米,房屋18间,也为“前店后居”式样。
公馆进门的中轴线走廊,又将前院分隔为左右两个狭小的小院。过厅北侧有一仓房。后院是一个三合院,为主人居住,庭院南面砌花台,垒石山,园内花木扶疏,环境幽静。高明轩公馆的建筑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单檐悬山式,具有传统民居风格。现改造为名轩书栈。
二十二、刘元汤公馆
刘元汤公馆,建于1946年,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4平方米,与安仁中学(文彩中学)接壤。
刘元汤是安仁民安村人,刘文彩家族族侄。1949年后,刘元汤公馆收归国有,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干部学校。上世纪年代中期,划归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第二管理区。现改造为民族志。
二十三、刘体中公馆
刘体中公馆位于安仁镇树人街,建于1946年,宅门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前至后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为“前店后居”,邻街有商铺九间。后院接壤原“文彩中学”教职工宿舍,当年在后院南面至修建有几间平房,因为公馆尚未修建完就解放了。公馆构架为穿斗式,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硬山顶封火山墙。
二十四、郑子权公馆
郑子权公馆位于安仁镇树人街,坐西向东邻街,建于1945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前后三进房屋,分为前院和内宅院,前院邻街,为“前店后居”的5间商铺。后院紧邻原“文彩中学”。公馆建筑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硬山顶封火山墙。
二十五、刘元瑞公馆
刘元瑞公馆位于安仁镇五星村一社,建于1936年,1938年基本落成。公馆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0005平方米,建筑面积2015平方米,房屋75间。大门为牌坊式,中西合璧风格。公馆是高墙紧锁的封闭院落,一条小溪由西向东贯穿整个公馆,将公馆分为两部分。南面为前院、仓房,北面为小姐楼、花园、内宅院、后院。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小青瓦屋面。在布局形式、建筑装饰、纹样等方面,继承了川西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但在门、窗的式样上,则融入了部分西方建筑元素,具有中西合璧风格。公馆融住宅、碉楼、戏台、园林为一体,尤其是内院的长廊水榭、亭台楼阁又借鉴了江南园林建筑手法,这在川西民居中是不多见的。
二十六、报本祠
报本祠坐落于安仁镇天福街31号,建于民国,总占地面积1251平方米,共有26间房屋,总建筑面积512平方米,是由刘文彩三哥刘文昭修建,现闲臵。刘文昭曾任公益协进社社长。报本祠是儒坛,主要是吸引有一定文化而生活又无着落的人员,在此烧香念经。
二十七、陈月生老宅
公馆位于树人街街口,占地面积约600平米。现改造为安仁序馆。
附:安仁27座公馆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