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学院于强的典型事迹
做自己,用行动诠释自己的唯美和精彩---商学院于强大学生活记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那年—2008,他高考因478分而名落孙山,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他毅然选择了复读;那年—2009,他再次高考,最终以581分而题名金榜,为追寻“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他欣然选择了聊城大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学习使得他几乎成为“世外高人”,他不会用优盘、不会玩KTV、不会做基本的word表格,甚至连数据线都不会用,在大学,他顿感自己成了聋子、瞎子和疯子。他,他,他便是来自山东枣庄主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于强。
步入大学,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闲暇时间,如何对这些自由闲暇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利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将来发展的程度和高度。眺望大学、展望前方,他心中有太多的迷惑与茫然——如何过一个充实多彩的大学生活,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怎么规划。。为使自己能够有目标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使自己每一天都过得那么精彩、有意义,他在邢戈老师的指导下,有效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价值观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设立了一系列的宏观目标:为开阔视野,在暑假骑自行车横贯山东、由内路至沿海;为增长见识,至少广泛阅读300多本文学、哲学、史学、成功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营销管理类书籍;为拓展能力,争取到主席团、校团委和名企任职、实习;为顺利择业,努力考取驾照、证券分析师、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和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证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若想比别人获得的更多,就必须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他是一个智商不高、较为愚钝的人,但他足够勤奋,只要能够实现目标,他愿意去努力,无论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开学时,他提前3天来到学校熟悉环境,军训前他叩开了学院2009级所有学生的宿舍,同学从他那里得到了关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基本信息,这样他当上了班长。当班级有责任时,他总能跑到前面;当班级评优时,他习惯蹲在墙角,为此家境贫寒的他,接二连三地同助学金失之交臂,大学四年,专业内的班长、团支书全都换了个遍,唯有他青山不改。为苦苦寻觅一个提升自我的舞台,像做班长一样,他时刻准备着、时刻努力着,皇天不负有心人,大二时他成功竞选上了聊城大学第一届校团委助理兼助理支部支部书记,大三时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学院学生会主席。通过学生干部的经历,他学会了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而非以微观、个人为中心,他懂得了若想行使好权利,只有积极地去承担责任,在大学期间他最引以为豪的事便是——在做学生干部期间,他没有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牟取过任何私利。大二暑假,为烈日奔骑以炼其志,沿途赏景以增其识,青春张扬以留其忆,他不顾同学和父母的反对,组建三人小队,骑着自行车,利用10天时间,从聊城跑到了青岛,又从青岛跑回了聊城,途中虽频有大雨滂沱、炎炎烈日相伴左右,但我们仍然会且歌且行—到大雨中高歌、在烈日下狂奔,骑车腾两千里路,风和雨、云和月;躬身品百态人生,富与贫、善与恶!呵呵,令人回味„„回到聊城时,他差点被大家当成“非洲人”。为广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他便果断地将大学期间所有的晚自习时间都送给了“疯狂阅读”—文学,哲学,史学,成功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若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应学会从思想上全面发展。正常情况下,他每晚坚持10:30离开教室,结果顺利成章地当上了聊大最晚楼门员;每次放假回家,他要求书在行李中的比重至少要达到70%,结果一不小心当上了皮箱爆破专家;在健康和读书上,无论花多少精力和金钱都是值得的,结果他每月开支的30%用于买书而稀里糊涂地成了一种习惯。大三时,愚钝的他经过三次路考,才顺利拿到驾照;经过两次考试,才终于拿到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凭借广博的理论知识储备,他取得了全省素质测评第13名的好成绩,参加复赛之前,他便收集了进入复赛前50名选手的基本信息,同他们取得了联系,并积极向他们学习,随后他一直以一颗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他人、不断挑战自己,在学校的支持辅导下,借助于学生干部的经历和经验,他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成为冠军。大四时,通过素质大赛,他如愿以偿同世界500强—山东商业集团总公司达成就业意向,成为学校首个确定工作的毕业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学四年,在老师的指导和学院的栽培下,他不负众望,大学四年的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
1.校级荣誉
2009年,被评为校级军训先进个人。
2010年,先后被评为校级宿管先进个人和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所在班级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
2011年,参加学校职场逐鹿模拟招聘大赛,荣获第7名,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和校级优秀团干部,所在班级被评为校级优秀团支部标兵。
2012年,被评为聊城大学首届就业形象大使。2.省级荣誉
2010年,被评为全省慈善基金“朝阳助学”优秀大学生。2011年,在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荣获省级三等奖,评为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学生。
2012年,在山东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荣获第12名,在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中荣获第1名。
若想比别人获得的更多,就必须比别人付出的更多;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只要愿意,我们也一定可以,甚至更加优秀。踮起脚跟,眺望前方,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祝愿每个大学生在毕业时,都能轻轻地挥手,不带走一片遗憾,在未来的职场中都能敢拼敢闯,实现自己的理想,为自己代言,为学校代言,为我们的社会代言。
第二篇:典型事迹
丹心谱写和谐曲
----记******经理***
认识***的人都知道,他是**县**乡人,黄沙岗养育了他质朴无华的品质;十几年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刚毅坚韧的性格。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岁月的霜刀已在眼角留下了皱痕,而他那充满睿智和深沉的双眼依然那么清澈透亮。
走进***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桌子上赫然显现的励志名言。今天,就让我们辄取其中的几句,通过名言走进的工作生活中,去感受更加真实的***。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卢森堡
2008年6月,组织任命***为******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了解单位内情的朋友、同学、战友纷纷打来电话,没有一个表示祝贺的。电话中,知心朋友劝他:“**是个烂摊子,出力不讨好。”深交同学关心他:“**是个大泥潭,跳进去就出不来。”亲密战友告诫他:“要想做大难、丢大人,就去**干吧。”还没上任,一盆盆凉水就迎面浇来,从头到脚浇了个透。然而,这凉水始终没有浇灭***那颗火热的心,那是一颗对组织忠诚,对职工牵挂的赤胆忠心。他面对一个个亲情电话,总是微笑回应:“谢谢您的好意,我比您更了解**。” 他的确比谁都清楚******的危机和困境。14年的**工作
经历,连**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了,还有什么事情不了解的。******债台高筑且债权人状况复杂,职工遗留问题多且涉及面广等等,都是棘手的难题。一笔债务处理不好,就会遭到债权人的谩骂甚至威吓;一个职工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集体上访。面前的诸多问题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爆,让人心惊胆战。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卢森堡的这句名言时刻激励着他。上任伊始,***就为自己定下了工作原则,视职工为“家人”,视职工反映的问题为“家事”,视职工的期待为“家计”。他深入一线,倾听职工的呼声,了解职工的困难。经过几个月的了解,掌握了职工问题的第一手资料。经归纳梳理,发现职工反映的都是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
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因**资金困难给自己找客观理由,而是拓展思路,创新渠道,积极协调劳动部门去解决问题,一趟一趟往劳动局跑,一次一次给有关部门说好话,终于用**有限的资金解决了医疗保险问题。
领取医疗卡的那天,一位年过80的退休党员感动地流着泪说:“我就说过,党组织是不会扔下我们不管的。”
***多次要求班子成员,凡是涉及职工利益的工作都要放到首位;凡是有损职工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干。在**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求每年工会经费要雷打不动的缴纳。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2005年以来,由于**经济陷入困顿,债务偿还能力减弱,债权人开始产生恐慌心理。经过多次追债无果,债权人与**矛盾不断激化。到2008年,多名债权人开始组织赴省、赴京上访,直接影响到全县社会稳定大局。
不解决,隐患危机四伏;欲解决,苦于资金短缺。面对此情此景,***坚信,德能昭人,理能服人,情能感人。他召开班子会议,要求班子成员对待债权人要礼让恭谦,耐心说服。他亲自带队入户面见债权人,讲明**资金状况,让债权人理解**的难处;讲清**的偿还计划,求得债权人谅解。他常年坚持不懈地一个个走访。炎炎盛夏,烈日当头,炙热的柏油路上,有他抛洒汗水的足迹;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刺骨寒风中,有他走街串巷的身影。
记得又一年春节前夕,一位债权人家属病逝,**当时没有一分钱支付欠款,***得悉后,自己拿上1000元现金送到债权人家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用自己的言行和真情感化了众多债权人。一次次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李大钊
面对**经济困难,职工思想混乱的实际,***要求**工会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坚持问政于职工,求计于职工。**大的事项由工会组织职工讨论解决,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上下,大兴民主之风。财务科定期进行财务公开,解决在岗职工的思想问题。定期召集在职职工开会,将近几年的财务收支情况给大家公布,使大家了解**领导的实际困难。通过财务公开,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职工的疑虑。
***犹如一头老牛,默默地为**、为职工、为全县的稳定大局默默地耕耘着。当年终各项工作评先时,他总保持沉默。用他的话说,奖状和奖品不能代表先进,是先进不是先进,职工群众心中有杆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来说,虽没有流光溢彩的奖牌,但是******的稳定局面与和谐气氛犹如一首春天畅想曲,包含着希望和憧憬,回响在**的角角落落。
第三篇:典型事迹(定稿)
创 业 事 迹记王会同志
2003年离开温馨无忧的校园的她,报着热切的心情和期盼面对即将开始的一切。在校的日子太过风顺让她觉得工作应付起来也不会那么难,但是踏入社会才知道人生真的没那么容易,想要大干一场的热情也被一次一次的面试给消退。
一次走亲戚的过程中知道市化肥厂在招收人员,知道有这样的机会她很高兴,感觉自己做办公室的日子就不远了,但是事与愿违厂里招收的是员工,像她这样没收什么实际技术含量的女同志来说,厂里的面试人员说“基础也锻炼人,厂里会储备写新型干部力量,你要是愿意可以先在车间试试。”听了这话她也不敢对自己有太多的奢望,于是自己就办了相关手续进入厂里做起了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本想着这是她的起步,自己要多吃苦多向前辈们学习,以后的工作生活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有所改变的。事情往往都不是想象中那么顺利,随着领导的换届和改制,她面临的就是下岗。
面对新的生活,她着实徘徊观望一阵子,但还是硬着头皮开始了自已的创业之路。想通之后她就去了南京,在新街口一家花店交了学费学插花,在那里既当学徒又当营业员的日子,让她学习了很多,后来2012年回到了淮安在市环城路租了一家只有10平方的房子开起了花店。刚开始创业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鲜花在这条路上全花店,同行之间难免有竞争,她愿意与同行进行良
性单争,刚开始手里没什么客户,常常买回来的鲜花因为花期短,没卖出去就白白扔掉,却又不舍得放弃,为这也抹过不少眼泪。在这进退两难的处境中,施家桥的领导了解到她的情况,来开导她为她讲解新的政策,让她要坚持下来,经营以诚信为本,同过努力和大家的帮助让她有了一群好的稳定的顾客。如果鲜花甜美的样子让人感到浪漫与美丽,鲜花背后的故事更会让人觉得这世间尽是人情与温暖。店里也有来学插花的,她都免费教会她们学会了花艺,并且她们有的回家也开起了花店。创业致富,不但要自身勤劳和努力而且要把握好的机遇,感谢党的好政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政府都及时地帮助和解决,为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这让他极大感受到市政府对于下岗工人的那份关怀,坚定了他回报社会的那份决心。
施家桥社区劳动保障工站
二O一四年六月
第四篇:典型事迹
4月10日上午,**县**镇**村的农民通讯员**、张微渺父子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大礼,该县县委书记周辉等领导亲自登门,为他们送来了一台高配置的液晶电脑,并免费给他们开通了宽带。
采新闻不惧群狗
**曾经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村里少有的知识分子,退休后虽然在家务农,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内心一直有股为党和人民做点什么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feisuxs的冲动。1990年,该镇永丰村党支部针对农田旱情作出了“党员让群众先灌溉”等四条规定,**非常赞赏这种做法,并试着以“永丰村的让水协议”为题写了一篇新闻稿,先后在怀化日报、湖南日报刊发,自此一发不可收拾。1992年其儿子张微渺从高中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农村青年一样外出打工,而是“子承父业”,父子一道专门“捣弄”起了新闻通讯。
“捣弄”新闻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专门从事新闻事业的这16年来,**父子的足迹遍及**的山山沟沟、村村落落,并多次远赴洪江、沅陵其他县市和河南登封、江西南昌等外省采访,曾三次深入报道任长霞的优秀事迹。“为了省钱,我们外出采访很少坐车,这些年我们父子穿烂的鞋子不计其数,大多的新闻都是靠‘走’出来的,那种艰辛外人很难想象”,当周辉书记询问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艰辛时,张微渺讲述了他去年的一次真实经历。当时他准备到**木溪乡最偏远的田儿冲村采访,为赶时间一路小跑,路过一村落时几只狗狂叫追赶,情急之下,慌乱地挥舞采访包驱赶,岂料这些狗不但不走,还惊动了村子里其他的狗,足足二十多只恶狗紧紧地包围着张微渺,对峙了半个多小时,直到闻讯而来几位老乡才得以解围。
采新闻走进人民大会堂
“四季胶鞋访底层民众,三旬淡饭写时代文章”,这是贴在**堂屋的一幅对联,也是他们父子专门从事新闻写作十多年来的真实写照。16年来,**父子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怀化日报等多家媒体发稿5000多篇,《山区村支书到中央党校“充电”》、《雪峰紫荆义教歌》等14篇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自90年代以来,他们父子年年被县里评为优秀通讯员,成为该县通讯员队伍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1998年,**父子了解到洪江市岔头乡陶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宏钦通过山地科技开发引领全乡人民走上发家致富道路的消息后,为了宣传、推广杨宏钦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让更多的山区农民找到脱贫之路,三年中,**父子连续十余次远赴洪江,深入采写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先后在各类媒体发稿12篇,杨宏钦也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户,吸引众多群众前来取经。2001年,**父子将杨宏钦的事迹以《大山一杆旗》为题,写成了一篇2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并获得了《人民文学》优秀报告文学三等奖。2002年7月,**父子和杨宏钦应邀参加了颁奖大会,走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人民大会堂。
采新闻抱得美人归
**一家被当地人誉为“新闻之家”,但这个家来之不易。70年代末,作为教师的**由于是半边户,原来的老婆因家庭贫困离婚而去,**整天背着不满三岁的儿子上课,父子俩相依为命。从1984年起,**就开始在一些文学刊物上发表一些心情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现任妻子刘青华系**两江乡,也是个爱书的人,看到**的文章后,便和他取得了联系,并成为了好朋友。1986年,年仅20岁的刘青华义不容辞嫁给了比自己大19岁的**,并经常帮助丈夫一起写新闻,发了不少文章,曾经也是湖南科技报的通讯员的她,直到近年由于家务事情多,才停笔不写了。“我老婆一米六三,我一米五三,我这样的一个又‘破’又穷的男人如果不搞写作,只有打光棍。”**自豪地对周辉说,“我不但没有打光棍,还讨了个娇妻,这是党和人民给了我展现的舞台。”
“老子英雄儿好汉”,张微渺“采新闻抱个美人归”的故事较之其父也毫不逊色。2006年,张微渺采写报道了一位残疾母亲乞讨供两位女孩上学的事迹,引起了众人的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捐款,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张微渺的这一善举,也得到了大家的夸赞,一位60多岁的向大娘主动找到他说,要把自己一远房亲戚的女儿介绍给张微渺做“婆娘”,几天后,向大娘带着一个妹子来到了张家,腼腆的她被几大本新闻发稿剪辑给迷住了……半年后,这个妹子就成了“新闻之家”的一员。
异世球皇 伪娘 冷血的传奇之旅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feisuxs
第五篇:典型事迹
学习型个人典型材料
农校学技术,养鸡致了富
他叫任天恩,是韩阳镇坛庄村第一组村民。因为过去家境贫穷,没有上过几年学,文化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眼看着大多人都外出打工,或开饭店,或包工程,不少人走上了富裕路。可是他因没文化、没技术,从不敢走出家门。前些年,他在家里承包了十来亩地,种上了苹果树,虽然他自己也是辛苦劳作,心没少费,劲没少使,但苹果树总长不好。后来,在我村农技校中的果树管理培训班上,他慢慢地学到了一些果树的管理技术,并在农校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的苹果园大大地改变了模样,第二年就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市场的关系,虽是顶好的苹果,却卖不出个好价钱。连续三年入不敷出,十几亩苹果园赔去了四万余元。一气之下,他砍掉了全部果树。
2009年,我村农技校为我们举办了养鸡技术培训班。在班上,他又学习了蛋鸡养殖技术。随之,他就在自家院里建起了一个小型养鸡场,买了200只鸡仔,不料还一次试验成功。成活率达到90%。经过一段饲养,很快进入产蛋期。这第一次的试养,获得成功,使他增强了信心,取得了经验。第二年,他扩大了养殖场,一次购鸡仔1000只,经过精心照料,又大获成功。加上市场行情还不错,从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年来,他的家庭面貌彻底改变了------盖起了两层小楼房,现代家具一应俱全。两个孩子都在大学就读。每当他欣喜于这些变化时,他都会感激地说:“都是养鸡招的福。我特别感谢党的好政策,更要感谢我村的农技校!”
(韩阳中心校任为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