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元素在铝合金中的作用
铁在铸造铝合金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有害杂质,各个国家、专业标准均对其作了明确的限制,各企业标准对其控制更为严格。这主要是由于随铁含量增加,在金相组织中会形成本身硬度很高的针、片状脆性铁相,它的存在割裂了铝合金的基体,降低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尤其是韧性,并且使零件机械加工难度增加,刀、刃具磨损严重,尺寸稳定性差等等,但是,低品质铝合金锭中铁含量本身就高,随着合金炉料的回用,生产中铁质坩埚、工具、置预件等的使用使合金增铁在所难免。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铸造工作者去研究,下面就铁在Al-Si合金中的作用及其减弱消除对策进行讨论。1 铸造Al-Si系合金中铁的作用 1.1 铸造Al-Si合金中铁的存在形态
表1是铝硅系合金中铁的存在形态,其中α-AlFeSi和β-AlFeSi是常见的二种形态。而ρ-AlMgFeSi和δ-AlFeSi不是很常见。其中AlFeSi和Al(Fe,Cr)Si的结晶结构特征目前还不甚详细。至于形成什么样的相,除与合金中的含铁量有关外,还与铸件的冷却速度、合金元素的数量、种类等密切相关。汉字状的α-AlFeSi相对Al-Si系合金可提高强度、硬度,对韧性降低不多,而针状的β-AlFeSi相则严惩割裂基体,显著降低合金的韧性,尤其冲击韧性,据报道,当Fe>1%时,可使整个合金本身变脆。表1 Al-Si系合金中铁相形态
类别晶体结构熔化温度/℃形状α-AlFeSi六方晶体860汉字状β-AlFeSi单晶体870针、片状ρ-AlMgFeSi立方晶体δ-AlFeSi四方晶体
1.2 铁对铝硅合金机械性能的影响 1.2.1 对室温机械性能的影响
对Al-Si二元合金,当Fe>0.5%时,片状β相可提高合金的强度并稍降低其延伸率;当Fe>0.8%时,延伸率开始较大幅度降低,当合金中的Fe从0.4%增加到1.2%时,对强度值的增加是微乎其微的,但却显著降低其延伸率从4%降到1%,对Na变质的Al-Si共晶合金是每增加Fe0.1%可使延伸率降低1%多。1.2.2 对高温性能的影响
铁虽然降低了Al-Si活塞合金的室温机械性能,但却提高了它的高温机械性能,这主要由于高温时基体本身强度随温度升高下降很多,而此时以网状、汉字状和细小针状存在的铁相,它们在316℃左右时基本不变,是稳定的化合物相,正是它的存在提高高温下试样的抗拉强度。对Al-Si-Cu-Mg合金,当Fe>0.95%时,σ300℃为92MPa。1.2.3 对耐磨、耐腐性的影响 铁提高Al-Si系合金的耐磨性,这是由于硬质针状铁相使基体得以强化,抵抗变形能力,同时又起到支承作用,使耐磨性提高。同时铁相使合金表面的氧化膜失去连续性,易发生电化学腐蚀,铁降低合金的耐腐性。1.2.4 对铸造性能的影响
随着铁含量增加,在合金结晶时,由于β相干扰枝晶间流动,所以会使疏松增加,同时增加合金的热裂倾向,但是对压铸铝合金一定Fe量可防止粘膜,但也有报道称一定Fe量增加合金的流动性。1.2.5 对机械加工性能的影响
铁相使机械加工性能恶化,增加刀刃具的磨损量,使尺寸稳定性变差。2 铁的有害作用消除、抑制方法 2.1 机械方法
常用的机械去铁法有过滤法、沉淀法、离心铸造法等,它们均是采用在熔体中加入Mn、Cr、Ni、Zr等合金元素使之与铁形成大的化合物,由于其密度与铝合金不同会产生沉淀,使用沉淀的方法称为沉淀法,它可使铁降低0.5%。将通过过滤布,过滤网、板,使大块化合物得以过滤的方法,称为过滤法,它可使Fe降低0.7%,将加入合金元素的熔体,在离心力作用下,由于密度d的差异使铁相移向边缘,而内部铁含量可由2.07%降低到0.27%,降低效率达87%。不同转速、不同Fe/Mn比对除铁效率也有影响。生产中应用的机械方法一般均联合使用,如过滤法与沉淀法,先沉淀后过滤,以及过滤与离心铸造结合会取得更加好的效果。2.2 熔体处理方法
2.2.1 加入合金元素中和Fe的作用(变质处理)
熔体中加入合金元素来改变铁相形貌,减弱铁的作用,提高合金强度,改善延伸率,通常加入的元素有:Mn、Cr、Co、Be、Mo、Ni、S、Mg、Re等,下面逐个分析:
a.Mn:是最常用和用得最多的元素,加Mn能显著减少铁相的数量和尺寸,甚至使铁相完全消失,由于Mn的加入扩大了α铁相区,从而使得铁相向α铁相转化,中和铁相的Mn的加入量多少现还不能定论。据称在Al-Si13合金中加入0.5%的Mn,就能使含1.5%Fe的合金中针、片状铁相转变为α铁。有人推荐按Mn%=2(%Fe-0.5)添加Mn,总之通过添加Mn可逐渐使β-Fe相的数量减少,尺寸变小,直到不出现为止。
b.Cr:在ZAlSi7Mg合金中加Cr可使粗片状的β相转变为汉字状的α铁相,加0.2%~0.6%Cr能防止含Fe>1%的Al-Si13合金的脆断,在Al-5Si-1.5Cu-0.5Mg合金中加入0.2%~0.3%Cr使含铁为0.4%合金的伸长率由1.7%增加到3.8%,加0.4Cr可使含Fe0.75%的合金伸长率由0.8%提高到2.6%。c.Co:Co的作用与Mn相似,但需要稍加入以使富铁相成球形,有人建议Fe/Co的比率应为1∶2,同时Co的加入于其本身的偏析体小,所以其效果优于Mn。
d.Be:也可作为一种中和剂,当Be加入量>0.4%时,能形成一种AlFeBe紧密相,同时由于Be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能提高Al合金的性能,在砂型铸造件能使AlSi0.6Mg合金的抗拉强度提高5%~10%,同时不降低其延伸率,另据报道,在Al-6Si合金中加入0.05%~0.5%Be会使Fe杂质相的形态由长针改变为危害较小的园球形或近园球形,从而提高合金的塑性。
e.Mo:可用来中和Fe的有害作用,其效果比Mn好,它是Al-Si合金中Fe的有效变质剂,在含Fe1.2%的合金中加入0.2%的Mo和0.1%的S能使合金的延伸率由1%增加到2.8%,抗拉强度由160MPa增到180MPa。
f.Mg:也可起到中和杂质铁的有害作用,当含量在一定程度时会形成AlFeSiMg化合物相,从而减少β铁相的形成。
g.Ni和S:也是铁有害作用的中和剂,其中S还能作为铝合金的变质剂,据报道加入硫磺可使铁相大部分变为短杆状及汉字状,有少量是团球状、块状。但单独加时效果不理想,须与其它元素如Mn、Cr、稀土等配合,其效果明显。h.稀土RE:稀土是一种很好的Fe相变质剂,据报道,对413合金加入0.04%~0.06%Sr,可有效减少β铁相的数量和尺寸,对6063合金,当加入0.05%Sr后,所存在铁相化合物呈汉字状,且细化。日本专利也曾报道加入0.005%~0.10%Sr及相同量的Zn,可减少β铁的数量和尺寸,并且在许多Al-Si系及型材合金中得到证实,这主要是由于RE本身是一种变质剂,合金净化剂,它的加入可有效去除铁的有害作用。总之,对于变质中和剂,它能减少消除β铁相的形成,但它本身并不能去除Fe的有害作用,只起减缓作用,且随Fe量增加使用的变质剂量也增多,一定程度上降低合金的韧性,并且,由于其形成各种复杂化合物会带来其它相关的副作用,因此,我们提倡使用变质剂,且使用复合的综合性能变质剂,尽可能加入量少。
2.2.2 熔体过热和快冷处理 a.熔体过热
据报道,过热处理可减少富铁相的形核核心,这是由于在高温时β富铁相的形核核心是γ(Al),而γ(Al)在低温时存在,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85℃),γ(Al)相就转变为α(Al),不利于β铁相的形核,从而抑制了β铁相的出现。同时发现随熔体过热度的增加,铸件中富铁的晶间化合物变的越细,当浇注温度大于800℃时,合金中的片状β铁相就转变为α铁相,且这个过程不可逆转,即一旦熔体过热到足以产生α相的温度随后的处理和静置对铁相形态无影响,并且当铁量愈高时,用过热方法改变就越来越困难。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过热后熔体吸气,氧化严重,所以一般很少采用。b.快速冷却处理
快速冷却处理可减弱铁的有害作用,这是大家所共认的,国家专业标准中规定的砂型铸造的质量小于金属型也就是这个道理。快速冷却时合金液中形核核心多,界面推进速度快,形成的有害铁相在同等条件下要短、要细,甚至看不到针状相,同时合金中中和Fe相所需的Mn量也随凝固过程中冷速的变化而变化,冷却速度对Fe相形态也有很大影响。当冷速<0.1℃/s时,有助于β铁相的形成,当冷速>10℃/s时,会抑制β铁的产生。3 讨论
(1)合金中Fe含量是否应符合国标?
在合金化处理方法和提高冷却速度条件下,我们可以减少甚至消除针状铁相的危害作用,使其组织性能达到国标规定的要求,此时合金中铁含量已超标,甚至严重超标,那么此时应以成分为主呢,还是以性能为主?我们主张Fe的有害作用消除了,其含量或者说铁含量当量(即此时的铁含量以平常的国标相当的量)应仅作参考,主要以组织性能为依据,成分不应具有否决权,与国外铸造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标规定的Fe含量明显严于国外,因此我们希望我国专业行业标准能出现相应的标准。
(2)减少铁的有害作用在生产中如何操作?
在生产实际中过热处理,由于会带来元素的严重烧损,吸气严重,所以不太采用,而离心浇注需要离心机等设备,对专业合金生产厂犹可,而一般厂家也无法为了它而上设备。最实用且可行的就是合金化变质处理和提高冷却速度,变质处理中应提倡使用具有复合作用效果的加入量可小,一种元素多种功能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复合剂,同时提倡机械与变质方法复合处理。
第二篇:合金钢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合金钢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含硅1-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0.50%。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锰钢”,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锰量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5、硫(S):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硫对焊接性能也不利,降低耐腐蚀性。所以通常要求硫含量小于0.055%,优质钢要求小于0.040%。在钢中加入0.08-0.20%的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通常称易切削钢。
6、铬(Cr):在结构钢和工具钢中,铬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同时降低塑性和韧性。铬又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因而是不锈钢,耐热钢的重要合金元素。
7、镍(Ni):镍能提高钢的强度,而又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镍对酸碱有较高的耐腐蚀能力,在高温下有防锈和耐热能力。但由于镍是较稀缺的资源,故应尽量采用其他合金元素代用镍铬钢。
8、钼(Mo):钼能使钢的晶粒细化,提高淬透性和热强性能,在高温时保持足够的强度和抗蠕变能力(长期在高温下受到应力,发生变形,称蠕变)。结构钢中加入钼,能提高机械性能。还可以抑制合金钢由于火而引起的脆性。在工具钢中可提高红性。
9、钛(Ti):钛是钢中强脱氧剂。它能使钢的内部组织致密,细化晶粒力;降低时效敏感性和冷脆性。改善焊接性能。在铬18镍9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适当的钛,可避免晶间腐蚀。
10、钒(V):钒是钢的优良脱氧剂。钢中加0.5%的钒可细化组织晶粒,提高强度和韧性。钒与碳形成的碳化物,在高温高压下可提高抗氢腐蚀能力。
11、钨(W):钨熔点高,比重大,是贵生的合金元素。钨与碳形成碳化钨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在工具钢加钨,可显著提高红硬性和热强性,作切削工具及锻模具用。
12、铌(Nb):铌能细化晶粒和降低钢的过热敏感性及回火脆性,提高强度,但塑性和韧性有所下降。在普通低合金钢中加铌,可提高抗大气腐蚀及高温下抗氢、氮、氨腐蚀能力。铌可改善焊接性能。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加铌,可防止晶间腐蚀现象。
13、钴(Co):钴是稀有的贵重金属,多用于特殊钢和合金中,如热强钢和磁性材料。
14、铜(Cu):武钢用大冶矿石所炼的钢,往往含有铜。铜能提高强度和韧性,特别是大气腐蚀性能。缺点是在热加工时容易产生热脆,铜含量超过0.5%塑性显著降低。当铜含量小于0.50%对焊接性无影响。
15、铝(Al):铝是钢中常用的脱氧剂。钢中加入少量的铝,可细化晶粒,提高冲击韧性,如作深冲薄板的08Al钢。铝还具有抗氧化性和抗腐蚀性能,铝与铬、硅合用,可显著提高钢的高温不起皮性能和耐高温腐蚀的能力。铝的缺点是影响钢的热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
16、硼(B):钢中加入微量的硼就可改善钢的致密性和热轧性能,提高强度。
17、氮(N):氮能提高钢的强度,低温韧性和焊接性,增加时效敏感性。
18、稀土(Xt):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57-71的15个镧系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但他们的氧化物很象“土”,所以习惯上称稀土。钢中加入稀土,可以改变钢中夹杂物的组成、形态、分布和性质,从而改善了钢的各种性能,如韧性、焊接性,冷加工性能。在犁铧钢中加入稀土,可提高耐磨性。
钼:Mo在白口铸铁中,质量分数的50%消耗于形成Mo2C,质量分数25%进入碳化物,质量分数25%的Mo溶入金属集体。进入基体的Mo提高铸铁的淬透性,随Mo量提高,淬透性改善。Mo提高高铬白口铸铁淬透性的能力与铬碳比有紧密关系。当Mo与Cu、Ni、Cr任一元素或与Cr+Ni二元素同时添加时,提高淬透性的作用更加明显。另外,Mo在Ni-Cr型马氏体白口铸铁中有替代Ni的能力。
镍:Ni不溶于碳化物而全部进入奥氏体,因此,它提高淬透性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低铬白口铸铁中加入质量分数约2.5%的镍,可促使组织中得到硬而细的珠光体。当w(Ni)>4.5%可阻止珠光体形成。更高的镍量(w(Ni)>6.5%)可使奥氏体稳定,在低温或在铸态下发生马氏体转变。如镍硬白口铸铁在铸态条件下就可得到马氏体基体+M7C3共晶碳化物的组织。对于大截面高铬白口铸铁,添加w(Ni)=0.2%~1.5%能抑制珠光体形成,若Ni与Mo同时添加,抑制作用更明显。
铜:在低铬与高铬马氏体白口铸铁中,铜能抑制珠光体形成的作用。由于铜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有限,所以不能添加太多,以w(Cu)<2.5%为宜,故Cu在镍硬铸铁中不能取代Ni。当Cu、Mo联合添加时,可显著提高淬透性。但是过量的铜会引起残余奥氏体增多,影响材料耐磨性。减少铸铁中的碳、铬量可降低奥氏体稳定性,但同时将使马氏体量减少,引起硬度降低。
钒:V是强烈的碳化物形成元素,铸态下形成初生碳化物,或二次碳化物,增加激冷程度。钒在薄壁铸件中产生的强烈激冷作用可借助Ni、Cu或增加C、Si含量给与平衡。此外,少量的钒,如w(V)=0.1%~0.5%可使粗大的柱状晶细化。由于钒与溶液中的碳结合,导致基体碳量降低,从而提高马氏体转化温度,促使在铸造条件下完全转成马氏体。
硅:Si在白口铸铁中是被限制的元素,因为Si增加碳的活性,容易促使石墨形成,阻止白口产生。另外,硅降低淬透性,容易促使形成珠光体,影响材料耐磨性。低合金白口铸铁中w(Si)=1%左右,高铬白口铸铁含硅量常控制在w(Si)=0.4%~0.7%。Si量过低(如w(Si)<0.4%)对脱氧不利。与一般结论不同,有文献报道,Si在中铬白口铸铁中,有使(Fe、Cr)7C3碳化物量增加的趋势
钢铁材料中主要元素及其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元素符号
对组织的影响
对 性 能 的 影 响
Al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36%及0.6%,不形成碳化物,但与氮及氧亲和力极强
主要用来脱氧和细化晶粒。在渗碳钢中促使形成坚硬耐蚀的渗碳层。含量高时,赋予钢高温抗氧化及耐氧化性介质、H2S气体的腐蚀作用。固溶强化作用大。在耐热合金中,与镍形成γ′相(Ni3Al),从而提高其热强性。有促使石墨化倾向,对淬透性影响不显著 As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作用与磷相似,在钢中偏析严重
含量不超过0.2%时,对钢的一般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增加回火脆性敏感性
B
缩小γ相区,但因形成Fe2B,不形成γ相圈。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0.008%及0.02%
微量硼在晶界上阻抑铁素体晶核的形成,从而延长奥氏体的孕育期,提高钢的淬透性。但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加,此种作用逐渐减弱以至完全消失
C
扩大γ相区,但因渗碳体的形成,不能无限固溶。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0.02%及2.1%
随含量的增加,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但降低其塑性和韧性 Co
无限固溶于γ铁,在α铁中的溶解度为76%。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有固溶强化作用,赋予钢红硬性,改善钢的高温性能和抗氧化及耐蚀的能力,为超硬高速钢及高温合金的重要合金化元素。提高钢的MS点,降低钢的淬透性
Cr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中无限固溶,在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2.5%,中等碳化物形成元素,随铬含量的增加,可形成(Fe,Cr)3C,(Cr,Fe)7C3,(Cr,Fe)23C6等碳化物
增加钢的淬透性并有二次硬化作用,提高高碳钢的耐磨性。含量超过12%时,使钢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和耐氧化性介质腐蚀的作用,并增加钢的热强性。为不锈耐酸钢及耐热钢的主要合金化元素。含量高时,易发生σ和475℃脆性
Cu
扩大γ相区,但不无限固溶;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约2%或8.5%。在724℃及700℃时,在α铁中的溶解度剧降至0.68%及0.52%
当含量超过0.75%时,经固溶处理和时效后可产生时效强化作用。含量低时,其作用与镍相似,但较弱。含量较高时,对热变形加工不利,如超过0.30%,在氧化气氛中加热,由于选择性氧化作用,在表面将形成一富铜层,在高温熔化并侵蚀钢表面层的晶粒边界,在热变形加工时导致高温铜脆现象。如钢中同时含有超过铜含量1/3的镍,则可避免此种铜脆的发生,如用于铸钢件则无上述弊病。在低碳低合金钢中,特别与磷同时存在时,可提高钢的抗大气腐蚀性能。Cu2%~3%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可提高其对硫酸、磷酸及盐酸等的抗腐蚀性及对应力腐蚀的稳定性 H
扩大γ相区,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而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下降而剧减
氢易使钢产生白点等不允许有的缺陷,也是导致焊缝热影响区中发生冷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降低钢中的氢含量
Mn
扩大γ相区,形成无限固溶体。对铁素体及奥氏体均有较强的固溶强化作用。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进入渗碳体替代部分铁原子,形成合金渗碳体
与硫形成熔点较高的MnS,可防止因FeS而导致的热脆现象。降低钢的下临界点,增加奥氏体冷却时的过冷度,细化珠光体组织以改善其机械性能,为低合金钢的重要合金化元素之一,并为无镍及少镍奥氏体钢的主要奥氏体化元素。提高钢的淬透性的作用强,但有增加晶粒粗化和回火脆性的不利倾向
Mo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约4%及37.5%。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阻抑奥氏体到珠光体转变的能力最强,从而提高钢的淬透性,并为贝氏体高强度钢的重要合金化元素之一。含量约0.5%时,能降低或抑止其他合金元素导致的回火脆性。在较高回火温度下,形成弥漫分布的特殊碳化物,有二次硬化作用。提高钢的热强性和蠕变强度,含Mo2%~3%能增加耐蚀钢抗有机酸及还原性介质腐蚀的能力www.feisuxs' o" [(u# D R& ~% ^;]
N
扩大γ相区,但由于形成氮化铁而不能无限固溶;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约0.1%及2.8%。不形成碳化物,氮与钢中其他合金元素形成氮化物,如TiN,VN,AlN等
有固溶强化和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但均不太显著。由于氮化物在晶界上析出,提高晶界高温强度,从而增加钢的蠕变强度。在奥氏体钢中,可以取代一部分镍。与钢中其他元素化合,有沉淀硬化作用;对钢抗腐蚀性能的影响不显著,但钢表面渗氮后,不仅增加其硬度和耐磨性能,也显著改善其抗蚀性。在低碳钢中,残余氮会导致时效脆性
Nb
缩小γ相区,但由于拉氏相NbFe2的形成而不形成γ相圈;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约为1.8%及2.0%。强碳化物及氮化物形成元素
部分元素进入固溶体,固溶强化作用很强。固溶于奥氏体时,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但以碳化物及氧化物微细颗粒形态存在时,却细化晶粒并降低钢的淬透性。增加钢的回火稳定性,有二次硬化作用。微量铌可以在不影响钢的塑性或韧性的情况下,提高钢的强度。由于细化晶粒的作用,提高钢的冲击韧性并降低其脆性转折温度。当含量大于碳含量的8倍时,几乎可以固定钢中所有的碳,使钢具有很好的抗氢性能;在奥氏体钢中,可以防止氧化介质对钢的晶间腐蚀。由于固定钢中的碳和沉淀硬化作用,可以提高热强钢的高温性能,如蠕变强度等
Ni
扩大γ相区,形成无限固溶体,在α铁中的最大溶解度约10%。不形成碳化物
固溶强化及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中等。细化铁素体晶粒,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特别是低温韧性。为主要奥氏体形成元素并改善钢的耐蚀性能。与铬、钼等联合使用,提高钢的热强性和耐蚀性,为热强钢及奥氏体不锈耐酸钢的主要合金元素之一三维网技术论坛3 ]3 N5 `$ _: g* N9 s
O
缩小γ相区,但由于氧化铁的形成,不形成γ相圈;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约为0.03%及0.003%
固溶于钢中的数量极少,所以对钢性能的影响并不显著。超过溶解度部分的氧以各种夹杂的形式存在,对钢塑性及韧性不利
P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2.8%及0.25%。不形成碳化物,但含量高时易形成Fe3P
固溶强化及冷作硬化作用极强;与铜联合使用,提高低合金高强度钢的耐大气腐蚀性能,但降低其冷冲压性能。与硫锰联合使用,增加钢的被切削性。在钢中偏析严重。增加钢的回火脆性及冷脆敏感性
Pb
基本上不溶于钢中
含量在0.2%左右并以极微小的颗粒存在时,能在不显著影响其他性能的前提下,改善钢的被切削性
RE
包括元素周期表ⅢB族中镧系元素及钇和钪,共17个元素。它们都缩小γ相区,除镧外,都由于中间化合物的形成而不形成γ相圈;它们在铁中的溶解度都很低,如铈和钕的溶解度都不超过0.5%。它们在钢中,半数以上进入碳化物中,小部分进入夹杂物中,其余部分存在于固溶体中。它们和氧、硫、磷、氮、氢的亲和力很强,和砷、锑、铅、铋、锡等也都能形成熔点较高的化合物
有脱气、脱硫和消除其他有害杂质的作用。还改善夹杂物的形态和分布,改善钢的铸态组织,从而提高钢的质量。0.2%的稀土加入量可以提高钢的抗氧化性、高温强度及蠕变强度;也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不锈耐酸钢的耐蚀性
S
缩小γ相区,因有FeS的形成,未能形成γ相圈。在铁中溶解度很小,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提高硫和锰的含量,可以改善钢的被切削性。在钢中偏析严重,恶化钢的质量。如以熔点较低的FeS的形式存在时,将导致钢的热脆现象。为了防止因硫导致的热脆应有足够的锰,使形成熔点较高的MnS。硫含量偏高,焊接时由于SO2的产生,将在焊缝金属内形成气孔和疏松
Si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及γ铁中的溶解度分别为18.5%及2.15%。不形成碳化物
为常用的脱氧剂。对铁素体的固溶强化作用仅次于磷,提高钢的电阻率,降低磁滞损耗,对磁导率也有所改善,为硅钢片的主要合金化元素。提高钢的淬透性和抗回火性,对钢的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弹性极限有利。还可增强钢在自然条件下的耐蚀性。为弹簧钢和低合金高强度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时,对钢的焊接性不利,因焊接时飞溅较严重,有损焊缝质量,并易导致冷脆;对中高碳钢回火时易产生石墨化
Ti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及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别约为7%及0.75%,系最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与氮的亲和力也极强
固溶状态时,固溶强化作用极强,但同时降低固溶体的韧性。固溶于奥氏体中提高钢淬透性的作用很强,但化合钛,由于其细微颗粒形成新相的晶核从而促进奥氏体分解,降低钢的淬透性。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并有二次硬化作用。含量高时析出弥散分布的拉氏相TiFe2,而产生时效强化作用。提高耐热钢的抗氧化性和热强性,如蠕变和持久强度。在高镍含铝合金中形成γ′相〔Ni3(Al,Ti)〕,弥散析出,提高合金的热强性,有防止和减轻不锈耐酸钢晶间和应力腐蚀的作用。由于细化晶粒和固定碳,对钢的焊接性有利
V
缩小γ相区,形成γ相圈;在α铁中无限固溶,在γ铁中的最大溶解度约1.35%。强碳化物及氮化物形成元素
固溶于奥氏体中可提高钢的淬透性;但以化合物状态存在的钒,由于这类化合物的细小颗粒形成新相的晶核,将降低钢的淬透性。增加钢的回火稳定性并有强烈的二次硬化作用。有细化晶粒作用,所以对低温冲击韧度有利。碳化钒是金属碳化物中最硬最耐磨的,可提高工具钢的使用寿命。钒通过细小碳化物颗粒的弥散分布可以提高钢的蠕变和持久强度。钒、碳含量比大于5.7时可防止或减轻介质对不锈耐酸钢的晶间腐蚀,并大大提高钢抗高温高压氢腐蚀的能力,但对钢高温抗氧化不利。
合金模具钢中加入合金元素的目的及作用 Mn
1、在低含量范围内,对钢具有很大的强化作用,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2、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3、稍稍改善钢的低温韧性
4、在高含量范围内,作为主要的奥氏体化元素。
Si
1、强化铁素体,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2、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3、提高钢的氧化性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提高钢的耐热性
4、磁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含量在0.40%范围内时,改善热裂倾向,含量高时,易形成柱状晶,增加热裂倾向。)
Cr
1、在低合金范围内,对钢具有很大的强化作用,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2、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3、提高钢的耐热性
4、在高合金范围内,使钢具有对强氧化性酸类等腐蚀介质的耐腐蚀能力 Mo
1、强化铁素体,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2、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3、提高钢的耐热性和高温强度
Ni
1、提高钢的强度,而不降低其塑性,改善钢的低温韧性
2、降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3、扩大奥氏体区,是奥氏体化的有效元素
4、本身具有一定耐蚀性,对一些还原性酸类有良好的耐蚀能力
Al
1、炼钢中起良好的脱氧作用
2、细化钢的晶粒,提高钢的强度
3、提高钢的抗氧化性能,提高不锈钢对强氧化性酸类的耐蚀能力
Si
1、硫在钢中以FeS-Fe共晶体存在于钢的晶粒周界,降低钢的力学性能,优制钢含硫量一般应限制在0.04%以下。
2、在机械制造中,有时为了改善某些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人为将含硫量提高,以形成硫化物,起中断基体连续性的作用。
3、硫含量的提高,增加铸件热裂倾向。
H: 炼钢过程中钢液从炉气中吸收氢
钢液中氢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在缓慢凝固条件下,氢以针孔形态析出。快速凝固时,析出氢在铁的晶格内造成高应力状态,导致脆性。
Ni 炼钢过程中钢液从炉气中吸收氮
1、钢液中溶解的氮在凝固过程中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并与钢中的Si、Al、Zr等元素化合,生成SiN、AlN、ZrN等氮化物。少量氮化物能细化钢的晶粒。氮休物多时,会使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
2、氮属于扩大奥氏体区元素,在钢中可部分代替镍的作用,是铬锰氮不锈钢中的合金元素,在超低碳不锈钢中,可代替碳的作用,提高钢的强度。
O:
1、钢液中溶解的FeO 在凝固前温度降低过程中与钢液中的碳起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泡,在铸件中造成气孔。
2、钢液凝固过程中,FeO因溶解度下降而析出在钢的晶粒周界处,降低钢的性能。
㈠合金模具钢中为什么加入大量的合金元素?都加入哪些合金元素?
加入大量的合金元素可以改善模具钢原有的性能譬如改善强韧性、增加淬透性、增加耐磨与耐蚀性、提高热稳定性、改善切削加工工艺性等,使模具钢更能满足模具的使用要求。合金模具钢中所加的合金元素有:①第二周期B、C、N;②第三周期Si、Al、P、S;③第四周期V、Cr、Ti、Mn、Co、Ni、Cu;④第五周期Y、Zr、Nb、Mo;⑤第六周期La族、Ta、W。
依据合金元素与C的亲和力的大小,合金模具钢中加入的合金元素可分为四类: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Ti、Zr、Nb、V;②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W、Mo、Cr;③弱碳化物形成元素,如Mn;④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Ni、Si、Al、Co、Cu、P、S、N.㈡合金模具钢中加入合金元素的目的是什么?
合金模具钢实质上是在优质或高级优质碳钢的基础上加入合金元素形成的。加入合金元素的目的有这些:
⒈提高模具钢的淬透性,增加模具钢的硬化层深度;
⒉形成大量的合金碳化物,作为模具钢中的强化相,增加模具钢的强度、硬度与耐磨性; ⒊细化晶粒,提高模具钢的强度与韧性; ⒋固溶于基体组织中,起固溶强化作用; ⒌脱溶于基体组织,起沉淀强化作用; ⒍消除或降低模具钢的回火脆性;
⒎固溶于基体组织中,提高模具钢的热稳定性和回火稳定性; ⒏改善模具钢的耐蚀性及抗高温氧化性;
⒐降低模具钢的淬火变形,保持钢件的尺寸稳定; ⒑改善切削加工工艺性。
㈢合金模具钢的合金元素主要起什么作用? 合金元素所起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对临界点的影响 Mn、Co、Ni、C、Cu、N等元素合A3温度下降,A4温度升高;V、Cr、Ti、Mo、W、Al、P、Sn、Sb、As、B、Zr、Nb、Ta、S、Ce等元素使A3温度升高,A4温度下降。
⒉对铁-碳合金临界点的影响 Mn、Ni、C、Cu、N等元素使铁碳相图中的S点和E点向下并向左移,A3线(GS线)也向下移(Co除外);V、Cr、Ti、Mo、W、Al、P、Sn、Sb、As、B、Zr、Nb、Ta、S、Ce等元素使S点和E点上升并向左移。
⒊与模具钢中晶体缺陷的相互作用 一些合金元素与晶界结合,形成晶界偏聚;与位错结合形成柯垂耳气团。对钢的组织及性能产生影响,如产生晶界强化、出现晶界脆性、出现晶间腐蚀等。
⒌固溶于基体组织中起固溶强化作用 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Nb、V、W、Mo、Cr、Mn等与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Al、Co、Cu、P、S、N等,在高温时能固溶于奥氏体中,相变后遗留固溶于室温组织中,对基体组织起固溶强化作用。
⒍对C曲线影响 :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Al、Cu以及弱碳化物形成元素Mn等使C曲线右移而不改变曲线形状。Co使C曲线左移。碳化物形成元素W、Mo、Cr、V等不仅使C曲线右移而且使其形状改变为具有上、下两面三刀个“C”形曲线。提高临界点的元素如Si、Al、Co、Cr、Mo、W、V等使C曲线的“鼻子”向上移动,降低临界点的元素如Mn、Ni、Cu等则使C曲线的“鼻子”向下移动。
⒎对奥氏体化的影响 合金元素的加入提高了钢奥氏体化温度和延长了奥氏体化的时间。Al、Ti、Nb、V元素强烈阻止了奥氏体晶粒长大,W、Mo中等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C、P、Mn(高碳时)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
⒏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转变影响 Ti、Nb、V、W、Mo等强和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强烈推迟珠光体转变,推迟贝氏体转变较少;升高珠光体转变温度范围,降低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明显出现珠光体和贝氏体两条C曲线。铬和锰等中、弱碳化物形成元素强烈推迟珠光体转变,推迟后者更显著,因而出现了另一种两条C曲线形式。非碳化物形成元素铝和硅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而推迟贝氏体转变更强烈。镍强烈推迟珠光体转变,钴降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但镍和钴不改变碳钢C曲线的形状。
钢中晶界偏聚强烈的元素如硼、磷、稀土等元素使先共析铁素体转变显著推迟,对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推迟较弱,但不改变碳钢C曲线的形状。
⒐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 多数合金元素使马氏体点MS降低,其中Cr、Mn、Ni元素的作用最强。只有Al、Co元素是提高马氏体点MS的,Si元素则影响不大。
⒑对回火组织转变的影响 多数合金元素推迟马氏体在第二阶段的分解,阻止碳化物的分解和聚集,升高残余奥氏体的分解温度,改善钢的回火稳定性。同时合金元素也催了二次硬化、二次淬火现象。
⒒对工艺性的影响 加入大量的合金元素促使钢内部产生大量的共晶碳化物,给锻造增加了难度,经切削加工制造了困难,给热处理带来了棘手的难题,给焊接造成了难以实现的困难。模具钢中加入Pb、Ca、S、Se元素,却能改善模具钢的切削加工工艺性。
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为什么要加入合金元素?
1.淬透性低2.强度和屈强比低3.高温强度差4.不能满足特殊性能的要求 合金元素对钢中基本相的影响
1、合金固溶体 α—Fe(Me)
2、合金渗碳体(Fe,Me)3C
3、合金碳化物 TiC、NbC、WC、VC、4、非金属夹杂 MnS, MnO, SiO2 , Al2O3
5、Cu , Pb 以游离状态存在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取决于:
1、合金元素本身的性质
2、合金元素的含量以及碳的含量
3、热处理条件(加热温度、冷却条件)1.形成合金碳化物
☆Mn:弱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属于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V、Ti、Nb、Zr :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与C的亲和力强的合金元素形成的特殊碳化物,稳定性好,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和不易分解等特点。
☆碳化物的稳定性越高,热处理加热时,碳化物的溶解及奥氏体的均匀化越困难。同样在冷却及回火过程中碳化物的析出及其聚集长大也越困难。
2.形成合金固溶体:凡是溶入铁素体的合金元素均起固溶强化作用,即,使钢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韧性降低。
三、合金元素对铁碳合金相图的影响
1、对奥氏体相区的影响(1)扩大A区
Ni、Mn、Co、C、N、Cu等元素的加入会使奥氏体相区扩大,特别是Ni、Mn的影响更大(2)缩小A区
Cr、W、Mo、V、Ti、Al、Si等元素的加入会使奥氏体相区缩小,特别是Cr、Si含量高时将限制A体区,甚至完全消失。
2、对铁碳相图中S点、E点的影响
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S点左移,而大部分合金元素均使E点左移,因此,含碳量相同的碳钢和合金钢具有不同的显微组织。
3、对共析转变温度A1的影响
扩大A相区的元素使铁碳合金相图中共析转变温度A1下降;缩小A相区的元素则使其上升,并都使共析反应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
四、合金元素对钢热处理的影响
1、合金元素对加热时相变的影响
(1)对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影响
☆ Cr、Mo、W、V、Ti、Nb、Zr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C的亲和力强,形成难溶于奥氏体的合金碳化物,显著阻碍C的扩散,大大减慢奥氏体形成速度。为了加速碳化物的溶解和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必须提高加热温度并保温更长时间。
☆ Co、Ni等部分非碳化物形成元素能增大C的扩散速 度,使奥氏体形成速度加快。☆ Al、Si、Mn等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速度影响不大。(2)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除Co、Ni以外,绝大多数合金元素,特别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由于形成合金渗碳体和特殊碳化物,更难溶入奥氏体中,并且阻碍奥氏体晶界的移动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
V、Ti、Nb、Zr强烈阻碍A体晶粒长大 W、Cr、Mo中等阻碍A体晶粒长大 Mn、B促进A体晶粒长大
2、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转变的影响 ⑴合金元素对C曲线的影响
除Co外,几乎所有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即提高钢的淬透性。
Mo、Mn、W、Cr、Ni、Si、Al对淬透性作用依次由强到弱。注意:
加入合金元素,只有完全溶入奥氏体才能提高淬透性。
两种或多种合金元素同时加入对淬透性的影响,比单一元素的影响强得多。⑵合金元素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
Si基本不影响Ms、Mf点,除Co、Al外,多数合金元素使Ms、Mf点下降,导致残余奥氏体增加。
五、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1、提高回火稳定性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硬度下降快慢的性质。
原因:(1)推迟马氏体的分解和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即在较高温度才开始分解和转变)(2)提高铁素体的再结晶温度
提高回火稳定性作用较强的合金元素有:V、Si、Mo、W、Ni、Co等。
2、产生二次硬化
二次硬化:淬火钢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不下降反而升高的现象。
产生二次硬化的原因:1.残余奥氏体的转变:Mn、Mo、W、Cr、Ni、V、Co 2.V、Mo、W、Cr、Ni、Co(Co仅在高含量并有其他合金元素存在时,由于能产生弥散分部的金属间化合物才有效)
3、增大回火脆性
回火脆性: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时,钢的硬度显著下降的现象。
消除方法:①快冷;②加入 Mo 或 W 合金钢的强化机制:1.合金F 的固溶强化2.M位错强化3.细晶强化(F、M晶粒度,P片间距↓)4.弥散强化(也称第二相(沉淀)强化)
六、结构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及其作用 主加元素:Cr、Ni、Si、Mn 辅加元素:W、Mo、V、Ti、B 1.提高淬透性:强烈的有Mo、Cr、Mn、B,其次是Ni、Si 2.细化晶粒:强烈的有Ti、V其次是W、Mo、Cr 3.促使晶粒长大Mn和B 4.消除高温回火脆性Mo和W
总结:Mo、Cr、Mn、B强淬透,Ni、Si二者稍落后。V、Ti、Nb、Zr强细化W、Cr、Mo也稍落后Mn、B促使它长大W、Mo消除高回脆
第三篇:广告中民俗元素的基本作用分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广告中民俗元素的基本作用分析 曹佳骊
摘要:在广告中溶入民俗因素,可以更好地促成广告受众对商品的认知和共鸣,实现广告宣传和告知的目的,并提高商
品的附加值.同时优良的民俗文化也可借助广告而得到传播和升华。但广告作品对于物质至上的追求,则可能忽略真正
应该继承的优良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使民俗文化蒙上物质主义的阴影
关键词:广告;民俗文化;民俗元素;文化附加值
中图分类号:F71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1)11—0149—02 作者简介:曹佳骊(1978~),女,湖南南县人,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告传播系副教授,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民 俗与设计研究。收稿日期:2011-03—1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9C422)。广告设计的目的是针对特定的商品.通过创造性 的思维.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表现.从而实现有效的告 知.使广告目标对象产生共鸣.以达到预期的商业效 果。随着西风东渐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单个地区的 局域性正在消融,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受到冲击。但是,人们在享受西方文明和高度科技化的物资生活的同 时,仍然对民俗文化有着精神上的向往和不舍。广告 作为具有传播性的媒介.能够将特定的观念和意识形 态广泛传播 民俗文化与广告的结合无疑可以使民俗 以一种新的渠道和形式得到传播和继承 一、广告中民俗元素的基本作用
民俗文化可使广告的地域性和时节相关性更加 明确.可以通过对民俗情绪的渲染引发人们的情感诉 求,可以影响广告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广告中民俗文 化具有的标记性、情感性和文化附加值源于民俗学本 身的基本特点(一)标记性
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区别.在于传统文化侧重 文化纵向的传承性.而民俗文化注重横向发展的地域 性。广告中民俗标记性主要体现为时节性和地域性。1.时节性
虽然时尚文化与快节奏生活是现代广告的主要 表现内容,但以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为载体的 广告形式仍然受到民众的青睐和商家的重视。此类广 告的主要表现形式以传统民俗元素居多 可口可乐的 春节广告是外企本土化、民俗化的代表。如电视广告 中一个身着红色小肚兜.头顶一撮发的民俗味十足的 小阿福在一派红彤彤的欢乐景象中.为大家表演中国 民俗工艺剪纸.并祝来年喜庆吉祥。时节性民俗广告 迎合中国传统习俗.着重渲染传统节日等喜庆气氛,唤起观众对于传统习俗的认同 将传统习俗与所宣传 产品联系起来.使产品植入民俗观念中。节庆、祭祀、婚丧嫁娶等制度习俗为时节性广告的主要内容。但这 类广告都有一定时效性.限制着以此为切入点的广告 的针对性和效用性 2.地域性
广告中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的展示更是淋漓尽致 的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特性 这种特性可以称之为民俗 的“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 商品销售过程中对于区 域的强调或受众的细分与民俗的地域性有机的结合. 对于广告效果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功用 一般来说.广 告中民俗地域性的强调来自两方面:产品产地的地域 性、受众区域的地域性 以产品产地地域特征为表现 内容的广告.一般具有民俗文化认同度高、民俗元素 与受众群体当地民俗差异性大的特点 如百灵咳嗽停 苗家宝贝篇中以贵州黄果树风光与苗家族人物形象 出现,通过一老一少关于苗族药材的问答,引出广告 商品。重庆奥妮“西亚斯”的印度歌舞广告、酒鬼酒品 牌形象广告等.也以独特的地域风情为宣传点,引发 观众对它的好奇心.将其与产品形象联系起来.把产 品变为该地域独特的符号之一 此类广告大多以物质习俗为切入点.宣传目的主要在于对商品认知度和知 名度的追求 广告内容中以受众的地域性民俗风情为 表现内容的.则可以将消费者对本地民俗的认同接受 移情到对于商品或品牌形象的认同 如面向湖南市场 投放的无比古方酒广告.把有湖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和 湖南本土笑星结合到一起.从湖南方言中提炼出“确 一149 —
实蛮有味”这句口头禅.以配合无比古方酒的“有昧”. 让无比古方酒在短时间达成与本地市民的亲密接触. 奠定其本土文化味道.针对地方市场的民俗广告在投 受众所好的同时.也成功地为商品抹上了地方特色. 大大提高了当地受众对品牌的美誉度(二)情感性
笫八届全罔广告节获奖作品《中同平安保险地方 篇》,镜头带领观众走遍祖罔的大江南北,上海平安 里、东北平安屯、青海平安县、北京平安大街等这些散 落在中华大地上的地名.表达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 种美好祈愿——平安 广一告的主题.平安保险“关注 民牛、保护平安”的抽象经营理念,通过这些动情地隐 喻r中罔平安保险的公司主旨.成功地把商业广告做 了_______公益广告的意味.减少了人们对广告的反对和抵 触情绪 南方黑芝麻糊广告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广告[ . 它以情动人.使广一大受众对民俗文化产生情绪共鸣和 情感认同.并从而把这种情绪体验带入对商品的感性 认知中 这是民俗元素类广告的最大特色.也是由民 俗文化的同有特性所决定的 民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巾逐渐形成并为民间社会所接受.从而形成了民俗作 品的集体性特点.民俗有稳定的结构和模式,好的民 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承认.代代相传。即使在背景 改变的今天.人们对于传统的民俗仍旧保持着浓重怀 念的心情 .这一点为广告中民俗文化的运用奠定了广 泛的受众基础.使,一告的有效说服大大加强 民俗文 化所具有的人情味也是对现代普遍存在的冷漠和机械 的有力反击..民俗文化的加入.使广告也带有了温暖的平易近人的人情味.冲淡了产品售卖的商业气氛(三)文化附加值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商品促销.因此物质至上是广 告话语的核心.也是它竭力维护和倡导的价值所在 为了抬高商品的价值.鼓励消费的欲望.广告商们总 是千方百计地赋予物质、消费、享受以精神意义和文 化内涵.使其散发出诱人的光芒 民俗文化是一个具 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宝藏,它附加在商品之上的精神层 面的价值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我们把它 称之为文化附加值 .广告的文化附加值可以分为两大 类型:价值观念和制度习俗 1.价值观念
民俗文化巾的价值观念是整体的、一致的和恒定 不变的.甚至可以认同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 理念 在民俗的其他一些风俗、制度等物质、精神性的 日常生活中.价值观念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价值观 念渗透到广告当中.则把握着广告的精神内涵.将其 与赤裸裸的物质消费主义进行置换。中华民族的“家” 文化、“和”文化都在广告作品中常常被运用。‘‘孑L府家 酒,叫人想家”.表达出每逢民俗节日游子对于家庭的 眷念,迎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于“家”的强烈认 同和重视,令全国消费者为之动容 2.制度习俗
制度习俗.可以说是价值理念的现实反映 广告 作品往往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出现.溶于其中的习俗往 往更加贴近平民百姓.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在广告中 运用民俗元素。居住、服饰、饮食、生产和岁时节日等 方面的习俗都可成为广告的表现内容.引导消费者将 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转化为对商品的认可 如“旺旺” 系列食品广告.根据过年过节时人们需要好彩头这样 的习俗,结合“旺旺”名称,推出“过年吃旺旺,新的一 年才会旺”等系列广告语.并针对不同地区的民俗制 作出不同的广告.既赋予其统一的价值观念.又贴合 各地民众的风俗习俗
二、民俗元素的运用对广告与民俗文化的 影响
广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在宣传传统民俗的同 时.广告作品也为民俗注入了时代特征.使民俗文化 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生活 在民俗传承的过程中.为了 适用于新的生存环境.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呈现出某些 变异的特点 外来文化的影响是民俗发生变异的关 键 在广告中民俗元素与外来文化元素相融合.在包 涵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民俗元素的同时.添加新的 时尚元素.进一步贴近当代生活环境.广告的情感诉 求则更加到位.也使民俗文化具有了时代色彩.更具 有传承性 许多价值观念和民俗活动适应了人们新 的生活和需要.不再是高挂在墙上供人欣赏缅怀的 过去式生活方式.而是进入民众的实际生活中.民俗 文化因此更具有生命力。民俗文化也使广告作品增加 了文化底蕴与生活基础.为广告诉求的准确定位起到推 动作用。广告与民俗文化的结合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广告 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往往不是出于广告主的主观需要 它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由于广 告作品中对于物质至上的追求和竭力维护.无疑会使民 俗文化蒙上物质消费的阴影.而忽略真正应该继承的优 良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总之.广告作品无意创造文化。但却构成了无形 的民俗文化导向 广告设计利用民俗因素,可以更好 地实现受众对商品的认知、共鸣,从而达到广告宣传 和告知的目的.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民俗与广告的结 合成为优化广告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发扬民俗 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民俗元素在广告中具有标记 f下转第189页)且要能把握表达的机会.掌握表达的技巧 通过项目 介绍、模拟面试、与客户交谈等方式,加强沟通能力培 养.缩短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过程(二)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业意识
高校艺术类专业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应加强对学 生的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意识指创业实践中对人起动 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和世界观等.是对创业这一实践的正确认识、理性分 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 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师生 的共同努力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途径之一是在校 内创造与培育创业教育的氛围 宣传创业理念和国家 的创业政策.开办成功创业的经验分享讲座.鼓励学 生思考并实施自主创业.都是值得一试的做法 培养 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意识.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说 教层面.应该将其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 例如 加强师生互动、创造课题机会、创新项目与教学活动 相结合.切实让学生了解并参与实践.激发他们对创 业概念和内容的思考。学校在设计艺术类学生培养计 划时。可以将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作为选修课纳入培养 方案。虽然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开始.但还没有 融合于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中.因此将创业培训作为艺 术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有实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三)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据调查.近5O%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毕业 生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跟其本身的专业 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 而艺术类学生 因为生源普通,人文素质起点相对较低 传统的教育 模式过分强调对专业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要求.导 致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大军中处于不利地位 要增强 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校在学生 思想指导和教育工作上.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 完善的工作方案.更细致更深入地开展提高学生素质 和能力的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主题培训.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价值观和 创业观,并不断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三、结语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从学校方面 来讲,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归根到底是不断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 能够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贡献的人才 为此.就必须 了解和把握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真正需要.就必须不断 探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会变化 的.改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将是一个 不断的连续的过程。以此为基点,完善艺术设计类专 业学生就业促进机制也将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关春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对策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李涵.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J].长沙大 学学报。2009(1).
[3】李志强.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5).
[4]廖建军,杨喜生,叶勇军.设计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5】田丽华.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的思考:以南京艺 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6]徐婵.试论在设计艺术院校大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构想 [J].台州学院学报,2009(2).
[7】郑艳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探析[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2).(上接第150页)性、情感性和增加文化附加值的功用。在广告创作和 设计中适当运用民俗元素.对于实现广告目的和传承 民俗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民俗元素为广告提供了丰富 的视觉语言,在帮助实现广告的目的的同时.也实现了 自身的变异与升华。但是.广告与民俗文化的结合也是一 把双刃剑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民俗文化元素提升广告的 一189 宣传效果,同时利用广告正确地传播、继承和提升民俗文 化,是广告业界和民俗学界都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5-8.
【2]曹佳骊.中国电视广告中民俗文化的运用[J】.湘潭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__
第四篇: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元素在初中诗歌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文?W与音乐息息相关,语文教学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途径。诗歌是文学的一部分,深藏着别样的韵味和美感,那么,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教出一种美感,让欣赏之人能够悠然自得,如饮甘醇,如沐春风,历久弥香?尤其是在学习传统的古诗词时,为了避免教学重点倾向于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还原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在创设情境时加入音乐元素,会让整个古诗词的审美意蕴保持完整,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音乐氛围中边吟边诵,感受、感悟、体会、品味诗歌,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可见,在初中诗歌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进行情境创设,发挥作用,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项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做一探析。
一、音乐导入,引领心境
都说一堂课的关键环节就是导入,万事开头难,导入好了,学生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为一整堂课开了好头;导入不好,学生兴趣索然,致使下面的教学进展缓慢而又缺乏有力的节奏。在初中诗歌教学的起始点,也就是导入环节,教师切勿一味地介绍作者的背景身世,削弱学生对诗歌的体味。有人说,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就是音乐,它折射出人类内心情绪活动,是情感与思想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抑或元曲,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音乐韵律规律,配乐吟唱韵味独特,很多古诗词也成为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一朵奇葩,现代节奏与古典韵律相融合,开启了无数人尚古尚美的情怀。在情境创设中加入音乐元素,让整个教学进入到了艺术而灵动的境界,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伊始,教师轻轻吟诵这首诗歌,并配以萨克斯曲《送别》为吟诵的音乐背景,悠扬中有着某种伤感情愫的弥漫,令人怦然心动,学生情不自禁进入到音乐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悦耳的诗篇仿佛有流动的画面,学生进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随着音乐展开联想。
二、把握节奏,唱出情怀
诗歌短小精炼,但内涵丰富、蕴意悠长,诗歌富有音乐之美,因为其音乐节奏也是有规律可循,在诵读之中自然会流淌出音乐的韵律,如:诵读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的节奏感;诵读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形式的节奏感。在教师的点拨中,一句话中重音落在哪几个字中,是语气的上扬还是低沉,是情绪的高亢还是失落,都从关键字句中感知而来,通过把握诗歌的节奏,学生从诵读中则能够体味到音乐元素的跳动与情感起伏,也能初步感知诗歌创造的一种韵律美和情境美。在教学中,为了深入地让学生把握诗歌节奏,领会诗歌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会加入音乐元素,让学生听音乐唱诗歌,使其充分入境入心,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凄清悲凉、沉痛悲愤、恬淡自然抑或激情昂扬。学生领略感悟诗歌的音乐韵味,则意味着对整个诗歌的文脉就会融会贯通,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流连忘
返,融合相通。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歌,感受音律韵味,让学生投注感情和气势反复品读韵脚“难”和“残”,融情入境,更加突出了诗词的情境,也使得学生融情于这首诗歌之中。为了进一步催发学生的感染之怀与诗歌意境相融,教师播放了经典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在音乐弥漫的氛围中,让学生体验那份沉重的离别之情,也随着作者一起叹惋这人生命运的变幻无常。既积累了新知识,又拓展了新视野。
三、自我创造,吟唱相宜
既然诗歌有音乐的痕迹可循,既然那么多人都可以将诗歌改编成优美动听的音乐,为什么学生就不可以进行自我创造呢?按照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个性化的手法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变成自己心中的一首歌曲,吟唱相宜,教学相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打开文学与音乐相融合的大门,让学生学会自创诗歌歌曲,并能够大胆展示演唱,课堂上音乐四起,激活了沉睡千年的诗文韵味,何乐而不为?如,在教学《杜甫诗三首》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借助音乐器具,将其中一首诗歌自编自创谱曲演唱。这一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彻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正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即学生自编自演自唱诗歌,学生有了充足准备,各个信心满满。生生自由组合,有人弹古筝,有人吹笛子,有人演唱。还有的学生通过寻找契合的背景音乐组队式进行演唱。音乐成为整个课堂活力四射的导火索,教师与学生都进入到了杜甫的诗歌之中,学生悲怆地吟诵着《春望》,间或情深意切、缓缓低沉地吟唱出《春望》,都为这堂课装点了艺术的星光。学生的审美意境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相契合,对于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把握,源自于对作者的了解,对创造诗歌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对诗歌韵律的掌握,诗歌的知识了然于胸,诗歌的韵味浸润于声,诗歌的魅力感染于心,学生随着一遍遍吟唱,不断深化自身与诗歌的深层情感,获得沁人心脾的情感体验,不仅理解了诗歌,还鉴赏了诗歌,更获得了一种情趣和神韵。
总之,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诗歌的美通过音乐的点缀和介入,变得更为妙不可言,从联想中进入到意境之中,既有学情又有诗情,教师创设诗歌情境,融入音乐元素,使得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音乐让文学更为灿烂夺目,也让教学更为有效。
编辑 赵飞飞
第五篇:视觉元素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前,园林景观设计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进步,视觉元素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越发重要。适当地运用视觉元素,可以使人们身心愉悦、心情放松。本文介绍了视觉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同时也阐述了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旨在为日后的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视觉元素;景观设计;运用
当前,在园林建设和城市美化中,园林景观设计领域愈发重要,人们对城市建设和园林设计的欣赏眼光愈来愈高,视觉带给人们的价值也发生变化。园林景观是自然界与人们之间相互依存欣赏而形成的一种能被感知的视觉形态物,是一门既涉及视觉艺术又涉及空间艺术的综合性科学。以眼睛作为视觉器官,通过视觉认识环境,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能。对于设计者而言,空间元素在视觉的行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们往往能更好地表达和赏析所能见到的园林景观。这就意味着园林景观的设计在诸如时间、空间、点、线、面等方位及角度上均有直接表达的形象价值。本文将详细介绍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视觉元素应该如何应用。
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文化也越来越多元化,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是追求个性化,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也是如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不仅给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能使园林景观蕴藏文化底蕴,风格更显别致。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日益彰显,其中,缺乏特色、抄袭严重等问题最为突出,这些问题与目前社会的需求并不符合。大多园林景观设计者选择出国留学,为的就是紧跟世界潮流,但这么做往往适得其反,这些设计者深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盲目地将欧陆风和草坪风加入我国的园林设计中,毫无创新地照抄西方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并未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毫无特色可言,使国内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受到阻碍[1]。另外,少部分园林景观设计者虽然已经注意到加入中国文化要素的重要性,但却没有采取适宜的方法,盲目照抄,不假思索地将传统文化元素强行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毫无灵魂和个性可言。所以,设计者应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并将其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在传承国内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国内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发扬光大,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2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视觉是人们获取环境信息的方式,是人体的重要感觉之一。人们通常由视觉获取所处外界环境信息,继而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指导,并且产生多种行为相关的心情。视觉重要的接收器官便是眼睛。人体对外界环境的认知过程大体是:由触觉有了知觉,由知觉产生感觉,这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全过程。视网膜作为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感受到环境中的色、光、质的刺激,继而把物体的表象投射入人体的大脑中,所以视觉也是人们认知环境的重要工具。视觉是人体对环境事物的第一印象,人体眼睛客观的对环境事物进行扫描,然后将扫描印象投射入大脑中留下印象[2]。园林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组完整无缺园林景观设计应该由岩体、植物、房屋、湖泊组成,独具匠心地对这些视觉符号进行应用,会给人们传递不同的视觉信息。
3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
3.1点的应用
点作为视觉元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了其他重要要素。假设身处的环境中只存在一个点,那么目光就会聚集到这个点。设计人员若想设计出独特的园林景观,首先必须充分认知点的特性,并且能够将点置于特定位置,发挥出理想的视觉效果。设计人员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适当地将点内容比如水池、山石、灯光、植物等放大。另外,点一般分为2个类型:功能点与装饰点,功能点顾名思义,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功能性,而装饰点则负责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设计人员设计绿色植物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植物类型的差异具体进行设计。因为点元素的形态较小,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该将其与面、体、线等其他视觉元素进行适当的结合。
3.2空间的应用
三维立体的二维空间、视觉空间、模式空间构成了园林景观设计空间元素。不同视觉空间的搭配,可以使整个视觉空间更为和谐,创造不同的环境。所以,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设计师为了设计出更有观赏价值的景观,必须知晓不同的空间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3.3形体的应用
形体一般由面构成,空间中,面是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运动,继而形成形体形态。雕塑、建筑、楼阁、假山等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形体元素,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形体元素达到提高园林景观观赏价值的目的[3]。另外,设计园林景观时,充分考究项目周围的环境,建筑,总体格局后才能应用形体元素。以项目周围环境为基础,适当引入形体元素,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
3.4质感的应用
质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物体质感的强和弱由人体视觉与触觉进行感知。物体不同,人们对其质感的感知也有所不同,一小部分物体的质感会比较光滑,而大部分会比较坚硬。所以,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充分考究景观特征,认识景观质感,适宜搭配不同质感的物体,以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另外,设计人员还可以分析金属、陶瓷、岩石等质感,将其放置于不同的地方,以提高视觉价值。
3.5面的应用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面有着比线和点都大的视觉效果,大面积的设计肯定会带给人们视觉冲击。面通常由多条线构成,它可将空间分割,继而提升空间的丰满度。面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创新景观格局,更能增强景观的三维立体感。园林景观的面包括:地面、台面、水面,而这些面又分为实面和虚面。设计人员可以交错或重叠这些面,以增强景观视觉效果。
3.6线的应用
众所周知,线是点的集合,线由点组成。点沿着一致的方向排列便形成了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边界、通道等通常会应用线元素。园林景观会因为线元素的应用而千变万化。因为如果空间背景不一样,线条造型也会存在差异。线分曲线、直线2种,曲线会表现出景观的飘逸柔和,直线表现为刚强魄力,2种类型的合理搭配会凸显线的张力[4]。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路灯、曲桥、栏杆等一般为线元素。线元素的应用主要包括直线与曲线对比、线的动势、粗细线混搭、虚实处理等内容。
3.7色彩的应用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注意对所有元素加以利用,其中,形状和色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视觉要素。所以,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合理搭配及应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色彩元素与整体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色彩还要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四季更替进行变化。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须以各种景观植物为基础,合理搭配色彩,旨在使各种色彩更为协调。色彩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起到充分吸睛的作用。人们的生活因为世界的多彩而更加丰富。所以,色彩元素的搭配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色彩还具有一定的心里暗示作用,比如:红色、黄色与橙色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些颜色比较适合庆典场景,它们的搭配可以营造温暖的庆典氛围。而蓝色、青色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这2种颜色更适合陵墓园林景观设计,它们的搭配会营造出肃穆庄严的氛围。比如,某学校以暗红色为基础色调,如果在操场上设计一块绿色草坪,就能凸显校园生机勃勃的气氛。综上所述,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对比色的合理应用,会塑造出更加丰满的视觉效果,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审美要求。植物因为丰富的形态和色彩,成为了园林景观的主体要素,是整体景观的核心设计内容,是设计规划的重要部分。以合适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对当地的景观进行合理的微观调整,不仅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还能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
4结语
视觉作为人们获取外界环境的重要方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的园林设计与视觉元素相结合,能够传递出更具观赏价值的景观信息,从而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但是,为了使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应用更为合理,设计人员应充分考究园林设计中的诸多因素,融入现代化设计元素与理念,旨在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为人们提供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促使我国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斐.试论我国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弊端和改进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12):132-134.[2]刘鹏.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6,(01):45-46.[3]朱璟,范媛媛.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24):265-267.[4]井炜.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园艺,2016,(16):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