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白首红心根弥壮 愿将余热献老区(范文)

白首红心根弥壮 愿将余热献老区(范文)



第一篇:白首红心根弥壮 愿将余热献老区(范文)

白首红心根弥壮

愿将余热献老区

——记商水县张明乡老促会会长 张海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中共张明乡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五月

白首红心根弥壮

愿将余热献老区

——记商水县张明乡老促会会长 张海纪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提起张明乡老促会,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就是商水县张明乡老促会会长张海纪。一个67岁的老人,一个退休多年的老干部,在这个年纪,在很多人眼里,正是乐享清福、颐养天年的时候,即使发挥余热也不过是蜻蜓点水,能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呢?您要是这么想,那可就看走眼了。正是这位老人,在老促会成立8年来创下了令很多人都瞠目结舌的数字:累计向上争取老区建设资金近百万元,为10多个村打井近70眼,引进各种项目10个,协助交通部门完成了全乡23个村的村村通工作,先后为老区乡村解决了行路难、致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办实事、办好事不计其数。

而当我们走近这位耋耄老人,当一个个数字化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我们不仅打消了这种疑惑,而且深深地被这位老干部的赤子之心和博大胸怀感染了。

张老是从乡科级领导岗位上退休的老干部,他身上始终保有老一辈建设者特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老促会工作的将近十年间,他依旧延续了深入基层、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风格,平均每年都要完成3-4篇有份量的调研材料。正因为如此,使他真实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老区人民之所急、之所需,为做好老区发展促进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委把我放在了这个位置,我就要为党委负责,为老区人民负责。”——这是一位老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这种负责精神,使他十年来足迹几乎踏遍了老区的每一个角落。在后马村调研时他发现,由乡公路到村子的一段连接经济交通要道的路面年久失修,很难行走,严重限制了该村的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他立即着手向上争取资金,并与县交通部门进行了沟通协调,在县交通局的大力协助下,成功修建了 公里的柏油硬质路面。在全部 多万元的投资中,仅老促会争取的资金就达 多万元。此后,在县老促会与交通部门紧密配合,先后为张明乡23个行政村修建了通村路,使张明乡通油路修建时限比原计划提前了1年。

路修好了,他又将目光投在了农民致富项目上。2008年,他对王庄村奶牛养殖场进行调研时,发现粪便污染,影响美观,就想到了废物利用,开发能源,于是与县能源办联系,把该村建设成了沼气示范村,带动了该村养殖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明乡有种植小辣椒的习惯,由于地处偏僻,缺乏资金和技术,对于销售又有后顾之忧,张海纪同志通过和上级部门的联系协调,与四川红娘子公司达成协议,有对方提供金塔辣椒种子,并负责对农户种植、管理期间的跟踪全程技术服务,辣椒成熟后,又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了回收,带动了老区特色种植业的发展。

革命老区张明乡周济铺村是一个回汉民族村,近年来,在老促会和村委会的引导下,该村以科学养殖、种植、加工为突破口,为

了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张海纪同志不顾自己年老体迈,深入该村调查,把他们的农副产品打出去,外面的科技知识引进来,使该村村民快步走上了致富路。

对老区投入的大量心血与热心帮助,使老区百姓对这位老领导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视这位老人为亲人,张老也是一样,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不论是侧面了解还是老区人民主动找上门,他都毫无二话,倾力相帮。2007年,尚集村的一位在外打工人员在外学习了先进的养猪技术,回来后办起了养猪场,却在用电上遇到了困难,因解决不了三项电,养猪场地的电路仅能用来照明,无法进行饲料粉碎加工,情急之下找到了老促会。张老立即与乡电管站进行了协调,得到了电管站的大力帮助,电管站长程卫华亲自带队为养猪场架设电缆,场主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多年来张海纪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村一个村的帮,一个村一个村的建,并且要帮就帮到细、帮到底。他还先后为六间楼、何渡口整村推进分别向上争取资金,用于该村的道路的美化、亮化、硬化建设。用六间楼村党支书王军旺的话说:“张海纪老领导真是好人啊!那真是一片真心为老区。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六间楼村的今天!”

十年来,张海纪同志为老区办实事、办好事可谓不计其数,可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多贪多占,始终保持着那一份淳朴和节俭。“只为老区解忧难,不给老区添负担”是他一直恪守的工作原则。从他身上,你能清晰地看到什么是“革命前辈”,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共产党人,什么是共产党人所坚持的“两个务必”。提到他为

老区建设做出的努力,他总是这样说:“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奉献,我现在每帮老区跑成一个项目、办成一件事,都感觉是还上了一笔债。”

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老人,却在张明乡老促会默默地工作着。对于上级部门表彰他为老区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时,张海纪老人却这样说:“这主要还是上级和各部门支持,我才能把这些事办成,这说明各级领导对老区都有一份深厚的感情。我现在处在这样一个位置,能够为老区人民干点实事,心里踏实啊。”

中共张明乡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五月

第二篇:甘为老区献余热

甘为老区献余热

------陈玉泉同志先进事迹

陈玉泉同志是运城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一名军队师职退休干部,曾任运城军分区副司令员,2008年移交军休所管理后,被选举担任军休所党总支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运城革命老区促进会成立十几年来,他连任三届副会长,是老促会中老党员、老干部、老领导、老专家、老将军“五老”中的老将军代表。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围绕促进老区发展和提高老区群众生活水平,围绕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搞调研、察民情、当参谋,抓宣传、跑项目、办实事,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献余热。

一、围绕促进老区发展,尽心尽力搞调研、当参谋

通过调查摸实情、找出问题当参谋是老促会的开展工作的重点,每年老促会都会根据全市中心工作和老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重点调研。2004年老促会确定对夏县泗交镇西沟村、韩家窑村等老区村民生产生活现状进行调研,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可行建言。陈玉泉同志带领一个小组负责对李裕等山沟发展种植核桃、板栗和养殖牛羊基地的调研工作。他不顾年老体弱,带领同志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徒步几十里,连年轻人都感觉跑的很累,他坚持跑完了“四沟三岭”,对养殖环境和种植干果的土壤气候等进行实地考察,摸清现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提出了“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种植,农民可以进山发展圈养牛羊,实现老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科学合理建议。由于他深入调研,建言可行,著名革命老区原河东特委所在地韩家岭养殖牛羊发展迅速,核桃、板栗产量增长。农民由调研前人均收入不到500元增长到2200多元。

二、围绕服务老区群众,想方设法跑项目、办实事

为老区群众办实事是老促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陈玉泉同志常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事干一件。十多年来,他遵循老促会工作思路,经常下基层、摸实情、听呼声,先后帮助解决了一批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又长期未能解决的突出问题。稷山县太阳乡长岭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新军212旅三医院所在地,该村老百姓为抗日战争做出过重大贡献和牺牲。该村为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依托镁资源丰富的优势,准备建厂开挖镁矿石,可是当办理环境许可、矿产资源采集许可、土地资源利用许可等证件时遇到了很大困难。陈玉泉同志了解情况后,他千方百计找熟人疏通关系,先后得到稷山县矿产资源部门、市矿产资源部门直至山西省相关部门里批准,使得该村镁矿石得到合理开发。但是由于道路不通,开采的镁石运不出去,这又急坏了村民们。又是老陈同志,通过寻求稷山县政府帮忙,寻找各种可利用关系,帮助修通道路,使矿石变废为宝,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群众致富步伐。为解决老区农民看病难,他争取资金帮扶稷山老促会成立了老区医疗所,每年到老区为老区农民免费体检百余人,为老区人民办了一件大实事。

三、围绕促进老区建设,为老区宣传工作做贡献

2002年国家要求各地编写老区专著,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老区、了解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市老促会也着手开始编著《运城老区专著》,可是因资料匮乏,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部分资料十分缺乏,编写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陈玉泉同志知道后,主动通过军分区资料库帮助查找到许多原始资料和地图,为编写工作继续进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为了加大对老区遗址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他建议对著名老区遗址进行抢修宣传。2008年运城市电视台对我市著名的革命遗址,如夏县韩家窑、平路黄龙寨、垣曲望仙的现状进行了报导,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老区的关注,起到了宣传老区,帮扶老区的良好效果。

老骥伏枥志千里,不用扬鞭自奋蹄。如今,陈玉泉同志年已七十,十几年来,他始终奉行“退休不退志,为民办实事”的人生信条,在老促会这个工作平台上,年复一年地辛勤忙碌着。他把奉献余热、服务老区作为老年的最大乐趣。现在到了军休所,他又把和谐军休家园的建设,时刻牵挂在心上,一心一意支持所领导班子搞工作,全心全意为老干部利益谋利益。每当军休所设施建设或改造维修,陈玉泉同志都走在前头,出谋划策。2009年他争取市门球协会的支持,在军休所建造一个草坪示范门球场,又利用关系找到企业为门球场免费进行水泥硬化,仅此一项为所节约资金3万余元。在施工中他讲质量、讲效益,坚持勤俭办事的原则,不拿分文补贴,坚守工地监管,严把工程每一道工序,直至工程结束。如今,军休所门球队相当活跃,经常与兄弟队搞联赛、片赛、友谊赛,既融洽了老同志之间的感情,又丰富了军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篇:愿将青春献乡村

愿将青春献乡村

连云区板桥中学姜成义

江苏省第十二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自从1990年进入教师队伍以来,我一直从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我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喜欢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喜欢听到孩子们天真、纯真的笑声。

我最初的专业是会计、统计,但自从走进教师队伍,我逐渐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为了给自己“充电”,我就利用工作之余不停地学习,先后取得南京大学社会管理专业专科文凭、西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文凭。

我最初的教师工作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学生是一群浑身污垢的孩子们,黑脖子黑手臂,我就让他们来个“搓灰”大比赛,看到一个个孩子先后将自己白白脖子、手臂让我检查,我从心理感到特别开心。虽然我最初从事教师工作是一个“门外汉”,但由于认真教学,在全乡40多个教学班的多次统考中,一直位居前8名。

1995年9月,我被调入农村中学工作,任教数学与地理。为了使自己能够尽快地胜任中学教学,我耐心地向老教师学习,与学生打成一片,在三年时间内就能够胜任初中数学、地理教学,多次在县教育局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学校组织的月考中一直是同学科的第一名。

2000年9月,我从灌云县调入连云区板桥中学工作,2003年,专任全校的地理教学,先后取得了连云区地理教学设计一等奖、连云区地理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暨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一等奖、连云区地理学科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多次参加了连云港市地理骨干教师的培训,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连云港地区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颁奖大会。在年终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喜爱这份工作,珍惜这份工作,我愿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留在这片我眷恋的乡村教育的岗位上。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5/195620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