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板革地面工艺调整
9.1材料及主要机具:
1)地板革:材质及颜色符合设计要求。
在运输地板革板块及卷材时,应防止日晒雨淋和撞击;在贮存时,应堆放在干燥、洁净的仓库,并距热源3m以外,其环境温度不宜大于32℃。
2)胶粘剂:应根据基层所铺材料和面层材料使用的要求,通过试验确定。胶粘剂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室内。超过生产期三个月的产品,应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超过保质期的产品,不得使用。
胶粘剂可采用乙烯类(聚醋酸乙烯乳液)、氯丁橡胶型、聚胺酯、环氧树脂、合成橡胶溶液型、沥青类和926多功能建筑胶等。应放置阴凉处保管,避免日光直射,并隔离火源。
3)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标号不宜低于425号。4)二甲苯、丙酮、硝基稀料、醇酸稀料、汽油、软蜡等。5)聚醋酸乙烯乳液、107胶。9.2作业条件:
1)水暖管线已安装完,并已经试压合格。符合要求后办完验收手续。2)顶、墙喷浆或墙面裱糊及一切油漆活已完。3)室内细木装饰及油漆活已完。
4)地面及踢脚线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已抹完,其含水率不应大于9%。5)室内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0%。
6)施工前应先做样板,对于有拼花要求的地面、应绘出大样图,经甲方及质检部门验收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9.3主要施工方法
1)基层处理→弹线→试铺→刷底子胶→铺贴地板革→铺贴地板革踢脚板→ 擦光上蜡。
2)基层处理:
地面基层为水泥砂浆抹面时,表面应平整(其平整度采用2m直尺检查时,其允许空隙不应大于2mm)、坚硬、干燥,无油及其它杂质。当表面有麻面、起砂、裂缝现象时,应采用乳液腻子处理(配合比为水泥∶107胶∶水=1∶0.2~0.3∶0.3)处理时每次涂刷的厚度不应大于0.8mm,干燥后应用0号铁砂布打磨,然后再涂刷第二遍腻子,直到表面平整后,再用水稀释的乳液涂刷一遍(配合比为水泥∶107胶∶水=l∶0.5~0.8∶ 6~8)。
3)弹线:在房间长、宽方向弹十字线,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分格定位,根据地板革板规格尺寸弹出板块分格线。如房内长、宽尺寸不符合板块尺寸倍数时,应沿地面四周弹出加条镶边线,一般距墙面200~300mm为宜。板块定位方法一般有对角定位法和直角定位法。
4)试铺:在铺贴地板革板块前,按定位图反弹线应先试铺,并进行编号,然后将板块掀起按编号码放好,将基层清理干净。
5)配制胶粘剂:配料前应由专人对原材料进行检查,有无出厂合格证和出厂日期,原剂在原筒内搅拌均匀,如发现胶中有胶团、变色及杂质时,不能使用。使用稀料对胶液进行稀释时,亦应随拌随用,存放间隔不应大于1h。在拌合、运输、贮存时,应用地板革或搪瓷容器,严禁使用铁器,防止发生化学反应,胶液失效。
6)刷底子胶:基层清理干净后,先刷一道薄而均匀的结合层底子胶,待其干燥后,按弹线位置沿轴线由中央向四面铺贴。
底子胶的配制,当采用非水溶性胶粘剂时,宜按同类胶粘剂(非水溶性)加入其重量10%的汽油(65号)和10%的醋酸乙酯(或乙酸乙酯),并搅拌均匀;当采用水溶性胶粘剂时,宜按同类胶粘剂加水,并搅拌均匀。
7)铺贴地板革
地板革铺贴:预先按已计划好的卷材铺贴方向及房间尺寸裁料,按铺贴的顺序编号,刷胶铺贴时,将卷材的一边对准所弹的尺寸线,用压滚压实,要求对线连接平顺,不卷不翘。然后依以上方法铺贴。
8)铺贴地板革踢脚顺:地面铺贴完后,弹出踢脚上口线,并分别在房间墙面下部的两端铺贴踢脚后,拴线粘贴,应先铺贴阴阳角,后铺贴大面,用滚子反复压实。注意踢脚与地面交接处阴角的滚压,并及时将挤出的胶痕擦净,侧面应平整、接槎应严密,阴阳角应做成直角或圆角。
9)擦光上蜡:铺贴好地板革及踢脚板后,用墩市擦干净、晾干,然后用砂布包裹已配好的上光软蜡,满涂1~2遍(重量配合比为软蜡∶汽油=100∶30),掺1%~3%与地板相同颜色的颜料,稍干后用净布擦拭,直至表面光滑、光亮。
9.4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地板革的品种、规格、颜色、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粘接料应与之配套。
粘贴面层的基底表面必须平整、光滑、干燥、密实、洁净。不得有裂纹、胶皮和起砂。
面层粘结必须牢固,不翘边,不脱胶,粘接无溢胶。2)基本项目:
表面洁净,图案清晰,色泽一致,接缝顺直、严密、美观。拼缝处的图案,花纹吻合,无胶痕,与墙边交接严密,阴阳角收边方正。
踢脚线表面洁净,粘结牢固,接缝平整,出墙厚度一致,上口平直。地面镶边用料尺寸准确,边角整齐,拼接严密,接缝顺直。3)允许偏差项目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 表面平整度 2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缝格平直 拉5m线不足5m拉通线检查 接缝高低差 0.5 尺量和楔形塞尺检查 踢脚缝上口平直 1 拉5m直线检查,不足5m时拉通线检查 5 相邻板块排缝宽度 0.3~0.5 尺量检查
9.5成品保护措施
1)地板革铺贴完后,房间应设专人看管,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必须进入室内工作时,应穿拖鞋。
2)地板革铺贴完后,及时用地板革薄膜覆盖保护好,以防污染。严禁在面层上放置油漆容器。
3)电工、油工等工种操作时所用木梯、凳腿下端头,要包泡沫地板革或软布头保护,防止划伤地面。
9.6质量注意事项
1)地板革板地面翘曲、空鼓:主要原因是基层不平或刷胶后没有风干就急于铺贴,都易造成翘曲现象。基层清理不净、铺设时滚压不实、胶粘剂刷的不均匀、板
块面上有尘土或环境温度过低,都易导致空鼓的发生。
2)板块高低差超过允许偏差:主要原因是板块薄厚不一致,或涂刷胶粘剂厚度不匀。铺设前要对地板革板块进行挑选,凡是不方正、薄厚不均的,要剔出不用。
3)踢脚板上口不平直及局部空鼓:由于铺贴踢脚板时上口未拉水平线,造成板块之间高低木平。铺贴时由于基层清理不净或上口胶漏刷、滚压不实以及阴阳角处煨弯尺寸角度与实际不符等,都易造成空鼓。
4)地板革板面不洁净:主要原因是在铺设地板革板时刷胶太厚,铺贴后胶液外溢未清理干净,造成接缝处胶痕较多、另外地面铺完之后未进行覆盖保护,其他工种如油工进行油漆、喷浆等造成地面污染。
5)地板革板面层凹凸不平:主要原因是基层处理不认真,凹处未进行修补,突出部位未铲平处理(粘结在基层上的砂浆、混凝土)。因此在进行基层处理时必须认真按操作工艺要求进行,并用2m靠尺检查,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第二篇:宇通客车地板革粘附胶工艺
宇通客车地板革粘附胶工艺说明
一、摘要
一种铺设客车地板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清洁、粘接、通刮、修整,所述的粘接是将地板革粘接在客车地板上。本工艺通过改进客车地板革铺设方法,简化了工作步骤,并且做到了对工作人员和环境无污染。采用本工艺的方法使地板革与客车地板粘贴平整、美观,使用时直接将地板革粘贴在地板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
二、改进要点
1、一种客车地板革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清洁、粘接、通刮、修整,所述的粘接是将地板革粘接在客车地板上。
2、本工艺改进客车地板革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接步骤中用到的地板革是预先采用机械刮涂方法涂制好粘接胶的地板革。
三、技术领域说明
本工艺涉及涉及一种客车地板革的铺设方法,与传统铺设方法改进很多。
四、背景技术
目前客车地板革广泛采用的铺设方法,包括遮蔽、清洁、双面喷胶、闪干、粘接、通 刮、修整七个工作步骤。在双面喷胶步骤中用到的溶剂型粘接胶的有机溶剂含量约达到 70%,单车根据车型大小,溶剂胶用量约为6〜11kg。因此在喷胶后大量的有机溶剂挥发 到车厢内,气味异常难闻,使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车辆下线后,溶剂胶残留的有 机溶剂还会持续挥发。挥发的溶剂会使工作人员出现胸闷、眼涩、头晕、厌食以及注意力不 集中等问题,在高浓度的条件下还会造成工作人员神经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危害,少量添 加剂会对臭氧层有危害。溶剂胶残留的有机溶剂也是车内有机性挥发气体(VOC)的重要来 源,严重影响到新车车内空气质量,进而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现有的喷胶方法采用人工喷 胶的方式,易造成喷胶不均勻,而喷胶不均勻会引起地板革局部鼓泡的产生,从而影响到整 车内饰的美观,另外,现有方法中的喷胶步骤为双面喷胶,效率低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五、工艺提升改进重点内容
本工艺提升改进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地板革的铺设方法,以简化程序,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工艺提升改进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客车地板革的铺设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清洁、粘接、通刮、修整,所述的粘接是将地板革粘接在客车地板上。
粘接步骤中用到的地板革是预先采用机械刮涂方法涂制好粘接胶的地板革。地板革所用粘接胶是无溶剂型热熔胶。
六、本发明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工艺过程简单,省去了遮蔽、双 面喷胶及闪干三个操作步骤,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工时,单车可节 约工时1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不需要工人现场喷胶,也就没有有机溶剂的 挥发,而且预附的胶是百分之百固含量,不存在有机溶剂挥发的问题,不仅改善了操作人员 的工作环境,也改善了新车车内的空气质量;
(3)本工艺的方法采用机械刮涂粘接胶,能确保涂胶均勻连续,不会出现由于粘接胶不均勻造成的地板革鼓泡的隐患,使地板革最终的 粘接效果平整、牢固、美观。本发明通过改进客车地板革铺设方法,简化了工作步骤,并且做 到了对工作人员和环境无污染。采用本发明的方法使地板革与客车地板粘贴平整、美观,使 用时直接将地板革粘贴在地板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具有 很好的社会价值。
七、本工艺具体实施方式
本工艺客车地板革的铺设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清洁客车地面,用高压气枪 将客车地面吹扫干净,保证无灰尘、碎屑等杂物,有利于地板革的粘接;
(2)先把待粘接的 地板革按照客车地板的长度、宽度裁好,粘接时可以选择从任意一端开始,压紧该端,慢慢 向前推进,保证地板革粘接端正、平整;
(3)粘接完毕后,再通体压刮一遍,以确保地板革与 地板接合牢固;(4)最后对地板革进行修整,裁掉多余部分,使地板革实用、美观。
第三篇:施工工艺 塑料板地面施工艺标准(709-1996)
塑料板地面施工艺标准(709-1996)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面铺贴塑料板地面面层。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塑料板:板块表面应平整、光洁、无裂纹、色泽均匀。厚薄一致、边缘平直,板内不应有杂物和气泡,并应符合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进场时要有出厂合格证。
2.1.2 塑料卷材:材质及颜色符合设计要求。
2.1.3 在运输塑料板块及卷材时,应防止日晒雨淋和撞击;在贮存时,应堆放在干燥、洁净的仓库,并距热源3m以外,其环境温度不宜大于32℃。
2.1.4 胶粘剂:应根据基层所铺材料和面层材料使用的要求,通过试验确定。胶粘剂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室内。超过生产期三个月的产品,应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超过保质期的产品,不得使用。
胶粘剂可采用乙烯类(聚醋酸乙烯乳液)、氯丁橡胶型、聚胺酯、环氧树脂、合成橡胶溶液型、沥青类和926多功能建筑胶等。应放置阴凉处保管,避免日光直射,并隔离火源。
2.1.5 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标号不宜低于425号。
2.1.6 二甲苯、丙酮、硝基稀料、醇酸稀料、汽油、软蜡等。
2.1.7 聚醋酸乙烯乳液、107胶。
2.2 作业条件:
2.2.1 水暖管线已安装完,并已经试压合格。符合要求后办完验收手续。
2.2.2 顶、墙喷浆或墙面裱糊及一切油漆活已完。
2.2.3 室内细木装饰及油漆活已完。
2.2.4 地面及踢脚线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已抹完,其含水率不应大于9%。
2.2.5 室内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0%。
2.2.6 施工前应先做样板,对于有拼花要求的地面、应绘出大样图,经甲方及质检部门验收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
→弹线→试铺→刷底子胶→铺贴塑料地面
→铺贴塑料踢脚板→擦光上蜡
3.2 基层处理:
3.2.1 地面基层为水泥砂浆抹面时,表面应平整(其平整度采用2m直尺检查时,其允许空隙不应大于2mm)、坚硬、干燥,无油及其它杂质。当表面有麻面、起砂、裂缝现象时,应采用乳液腻子处理(配合比为水泥∶107胶∶水=1∶0.2~0.3∶0.3)处理时每次涂刷的厚度不应大于0.8mm,干燥后应用0号铁砂布打磨,然后再涂刷第二遍腻子,直到表面平整后,再用水稀释的乳液涂刷一遍(配合比为水泥∶107胶∶水=l∶0.5~0.8∶ 6~8)。
3.2.2 基层为预制大楼板时,将大楼板过口处的板缝勾严、勾平、压光。将板面上多余的钢筋头、埋件剔掉,凹坑填平,板面清理干净后,用10%的火碱水刷净,晾干。再刷水泥乳液腻子(配合比为水泥∶107胶∶水=l∶0.2~0.3∶0.4),刮平后,第二天磨砂纸,将其接槎痕迹磨平。
地面基层处理完之后,必须将基层表面清理干净,在铺贴塑料板块前不得进其它工序人员操作。
3.3 弹线:在房间长、宽方向弹十字线,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分格定位,根据塑料板规格尺寸弹出板块分格线。如房内长、宽尺寸不符合板块尺寸倍数时,应沿地面四周弹出加条镶边线,一般距墙面200~300mm为宜。板块定位方法一般有对角定位法和直角定位法,见图7-3。
.4 试铺:在铺贴塑料板块前,按定位图反弹线应先试铺,并进行编号,然后将板块掀起按编号码放好,将基层清理干净。
3.5 配制胶粘剂:配料前应由专人对原材料进行检查,有无出厂合格证和出厂日期,原剂在原筒内搅拌均匀,如发现胶中有胶团、变色及杂质时,不能使用。使用稀料对胶液进行稀释时,亦应随拌随用,存放间隔不应大于1h。在拌合、运输、贮存时,应用塑料或搪瓷容器,严禁使用铁器,防止发生化学反应,胶液失效。
3.6 刷底子胶:基层清理干净后,先刷一道薄而均匀的结合层底子胶,待其干燥后,按弹线位置沿轴线由中央向四面铺贴。
底子胶的配制,当采用非水溶性胶粘剂时,宜按同类胶粘剂(非水溶性)加入其重量10%的汽油(65号)和10%的醋酸乙酯(或乙酸乙酯),并搅拌均匀;当采用水溶性胶粘剂时,宜按同类胶粘剂加水,并搅拌均匀。
3.7 铺贴塑料地面
3.7.1 粘贴塑料板:拆开包装后,用干净布将塑料板的背面灰尘清擦干净。应从十字线往外粘贴,当采用乳液型胶粘剂时,应在塑料板背面和基层上同时均匀涂胶,即用3″油刷沿塑料板粘贴地面及塑料板的背面各涂刷一道胶。当采用溶剂型胶粘剂时,应在基层上均匀涂胶。在涂刷基层时,应超出分格线10mm,涂刷厚度应小于或等于lmm。在铺贴塑料板块时,应待胶层干燥至不粘手(约10~20mm)为宜,按已弹好的墨线铺贴,应一次就位准确,粘贴密实(用滚子压实),再进行第二块铺贴方法同第一块,以后逐块进行。基层涂刷胶粘剂时,不得面积过大,要随贴随刷。
对缝铺贴的塑料板,缝子必须做到横平竖直,十字缝处缝子通顺无歪斜,对缝严实,缝隙均匀。
3.7.2 半硬质聚氯乙烯板地面的铺贴:预先对板块进行处理,宜采用丙酮、汽油混合溶液(1∶8)进行脱脂除蜡,干后再进行涂胶贴铺,方法同上。
3.7.3 软质聚氯乙烯板地面的铺贴:铺贴前先对板块进行预热处理,宜放入75℃的热水浸泡10~20min,待板面全部松软伸平后,取出晾干待用,但不得用炉火或电热炉预热。当板块缝隙需要焊接时,宜在铺贴48h以后方可施焊,亦可采用先焊后铺贴。焊条成分、性能与被焊的板材性能要相同。
3.7.4 塑料卷材铺贴:预先按已计划好的卷材铺贴方向及房间尺寸裁料,按铺贴的顺序编号,刷胶铺贴时,将卷材的一边对准所弹的尺寸线,用压滚压实,要求对线连接平顺,不卷不翘。然后依以上方法铺贴。
3.8 铺贴塑料踢脚顺:地面铺贴完后,弹出踢脚上口线,并分别在房间墙面下部的两端铺贴踢脚后,拴线粘贴,应先铺贴阴阳角,后铺贴大面,用滚子反复压实。注意踢脚与地面交接处阴角的滚压,并及时将挤出的胶痕擦净,侧面应平整、接槎应严密,阴阳角应做成直角或圆角。
3.9 擦光上蜡:铺贴好塑料地面及踢脚板后,用墩市擦干净、晾干,然后用砂布包裹已配好的上光软蜡,满涂1~2遍(重量配合比为软蜡∶汽油=100∶30),掺1%~3%与地板相同颜色的颜料,稍干后用净布擦拭,直至表面光滑、光亮。
3.10 冬期施工:室内操作时,环境温度小得低于+10℃。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塑胶类板块和塑料卷材的品种、规格、颜色、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粘接料应与之配套。
4.1.2 粘贴面层的基底表面必须平整、光滑、干燥、密实、洁净。不得有裂纹、胶皮和起砂。
4.1.3 面层粘结必须牢固,不翘边,不脱胶,粘接无溢胶。
4.2 基本项目:
4.2.1 表面洁净,图案清晰,色泽一致,接缝顺直、严密、美观。拼缝处的图案,花纹吻合,无胶痕,与墙边交接严密,阴阳角收边方正。
4.2.2 踢脚线表面洁净,粘结牢固,接缝平整,出墙厚度一致,上口平直。
4.2.3 地面镶边用料尺寸准确,边角整齐,拼接严密,接缝顺直。
4.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7-10。
塑料板地面允许偏差 表7-10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表面平整度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缝格平直
拉5m线不足5m拉通线检查
接缝高低差
0.5
尺量和楔形塞尺检查
踢脚缝上口平直
拉5m直线检查,不足5m时拉通线检查
相邻板块排缝宽度
0.3~0.5
尺量检查
成品保护
5.1 塑料地面铺贴完后,房间应设专人看管,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必须进入室内工作时,应穿拖鞋。
5.2 塑料地面铺贴完后,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护好,以防污染。严禁在面层上放置油漆容器。
5.3 电工、油工等工种操作时所用木梯、凳腿下端头,要包泡沫塑料或软布头保护,防止划伤地面。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塑料板地面翘曲、空鼓:主要原因是基层不平或刷胶后没有风干就急于铺贴,都易造成翘曲现象。基层清理不净、铺设时滚压不实、胶粘剂刷的不均匀、板块面上有尘土或环境温度过低,都易导致空鼓的发生。
6.2 板块高低差超过允许偏差:主要原因是板块薄厚不一致,或涂刷胶粘剂厚度不匀。铺设前要对塑料板块进行挑选,凡是不方正、薄厚不均的,要剔出不用。
6.3 踢脚板上口不平直及局部空鼓:由于铺贴踢脚板时上口未拉水平线,造成板块之间高低木平。铺贴时由于基层清理不净或上口胶漏刷、滚压不实以及阴阳角处煨弯尺寸角度与实际不符等,都易造成空鼓。
6.4 塑料板面不洁净:主要原因是在铺设塑料板时刷胶太厚,铺贴后胶液外溢未清理干净,造成接缝处胶痕较多、另外地面铺完之后未进行覆盖保护,其他工种如油工进行油漆、喷浆等造成地面污染。
6.5 塑料板面层凹凸不平:主要原因是基层处理不认真,凹处未进行修补,突出部位未铲平处理(粘结在基层上的砂浆、混凝土)。因此在进行基层处理时必须认真按操作工艺要求进行,并用2m靠尺检查,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塑料板材的出厂合格证。
7.2 胶粘剂的出厂合格证及试验记录。
7.3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
第四篇: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修订版)(20140102修改)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
(修订版)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气发„2013‟54号)文件要求,制定本技术规定。本规定自2014年1月1日(北京时2013年12月31日20时)起执行,其他业务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之处,以本规定为准。
一、观测业务调整
(一)人工观测时次调整
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时次调整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天气现象白天(08-20时)保持连续观测,夜间(20-08时)按照一般站规定执行。
(二)观测项目调整 1.云
一般站取消云量、云高、云状观测。
基准站、基本站保留云量、云高观测,取消云状观测。云高记录前不再加记云状。
云高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云高人工观测。
2.能见度
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能见度人工观测,其他站保留人工观测。自动能见度观测仪应按《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观测规范(试行)》要求进行现场校准。第一次使用1个半月后应现场校准一次;之后每6个月现场校准一次;仪器更换安装或每次维修仪器之后都应做现场校准。所有现场校准情况均应在备注栏记载。
3.天气现象(1)观测内容调整
保留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露、霜、雾凇、雨凇、雾、轻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大风、积雪、结冰等21种天气现象的观测与记录。取消雷暴、闪电、飑、龙卷、烟幕、尘卷风、极光、霰、米雪、冰粒、吹雪、雪暴、冰针等13种天气现象(同时取消相应的现在天气现象电码04、08、13、17、18、19、29、38、39、76、77、79、87、88、91-99和过去天气现象电码9)。
出现雪暴、霰、米雪、冰粒时,统一记为雪。当这4种天气现象与雨同时出现时,记为雨夹雪。
(2)观测方式调整 ①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
能见度已实现自动观测,且运行地面集成观测业务软件(以下简称ISOS-SS)的观测站,取消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人工观测,原则上以业务软件自动判别记录为准。当出现明显错误时,需人工判别记录。能见度记录以自动观测为准,允许自动能见度记录与该类天气现象不匹配。能见度已实现自动观测,但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仍由人工观测的观测站,以自动观测能见度记录为判别依据,当自动观测出现明显偏差时,需人工判别记录。能见度记录以自动观测为准,允许自动能见度数据与天气现象不一致。
②降水类天气现象
降水类天气现象实现自动观测的观测站,取消该类天气现象人工观测,以自动观测记录为准。
4.降水
非结冰期,所有降水记录原则上以翻斗雨量传感器为准,称重降水传感器或备份站翻斗雨量传感器作为备份,取消人工观测。无自动观测设备备份的观测站,保留人工观测作为备份。
结冰期,所有降水记录以称重降水传感器为准,人工观测为备份;无称重降水传感器的观测站,以人工观测记录为准。
启用(包括结冰期结束后和更换安装)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前,应参照QX/T 52-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8部分:降水观测》8.1的方法现场校准翻斗基点,并将基点调整后的测量误差值进行备注记载。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使用期间,至少应每1个月进行一次现场校准,并对基点调整前的测量误差值在备注栏记载,若需进行基点调整,再将基点调整后的测量误差值在备注栏记载,不需进行基点调整时仅作说明。
同时使用称重降水传感器的,每1个月应选取一次降水量达到10.0mm或以上的降水过程,与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同期的量进行对比,当差值超过4%时,应检查原因,确属称重降水传感器测量误差,应对称重降水传感器进行校准。
取消有降水自动观测时,08时、20时定时降水量的人工观测,相应记录以实时业务数据为准,当有降水天气现象,因微量自动观测传感器不能测量时,相应定时降水量按微量降水记录。
5.蒸发
一般站取消蒸发人工观测。基准站、基本站保留蒸发观测。
配备有自动蒸发仪的台站,保留蒸发自动观测。蒸发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非结冰期的大型蒸发人工观测;结冰期按照原业务规定执行。
6.雪深和雪压
雪深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雪深人工观测。
承担雪压观测的观测站,根据雪深自动观测记录,按照原业务规定进行雪压人工观测。
7.应急加密观测
省局按照《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于保留和取消的观测项目,将及时启动应急加密观测。
(三)数据文件和报文调整 1.气簿-1 已经取消的观测项目和已经实现自动观测的相关记录,不再记入气簿-1。
2.长Z文件
基准站、基本站的长Z文件中,编报云量、云状、云状编码等记录按缺测处理。一般站的长Z文件中总云量、低云量、编报云量、云高、云状、云状编码等记录按缺测处理。云高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由业务软件将自动云高记录写入长Z文件云高栏。
实现能见度自动观测的观测站,由业务软件将正点前15分钟内最小的10分钟平均能见度值(以0.1km为单位)写入正点时次的长Z文件CW段人工观测能见度数据栏。
实现雪深自动观测的观测站,由业务软件将自动雪深记录写入长Z文件积雪深度栏。
3.日数据文件
取消20时后日数据文件的打印。4.A文件
一般站取消云和蒸发相关记录的录入。
云量的方式位,基准站仍采用原24次定时观测方式X=A;基本站采用3次定时观测的方式X=9。
非自动观测的实测云高,实测云高记录仍保留,云高前的云属按缺测处理。自动观测的云高记录暂不录入A文件。
自动观测能见度的方式位,采用自动观测方式X=B。自动观测积雪的方式位,仍采用X=0。雪深记录以08时或补测时次的自动观测记录代替。基准站附加信息中“观测时间”的内容记录为: 10/05/08;11;14;17;20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基本站附加信息中“观测时间”的内容记录为: 10/03/08;14;20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5.Y文件
一般站取消云和蒸发相关记录的录入,相应位数用“/”表示。
基准站、基本站日平均云量、云量量别日数按照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记录值统计。
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能见度出现次数仍以02、08、14、20时4次定时记录进行统计。其他观测站,采用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记录进行统计。
基准站附加信息中“观测时间”的内容记录为: 10/05/08;11;14;17;20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基本站附加信息中“观测时间”的内容记录为: 10/03/08;14;20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6.重要天气报
保留大风、雷暴、龙卷、冰雹和视程障碍现象(雾、霾、浮尘、沙尘暴)等重发天气报的编发任务,取消降水、雨凇、积雪等重发天气报的编发任务。大风、雷暴、龙卷、冰雹重要天气报的编发,保持原业务规定不变。雷暴、龙卷现象出现时,记录在值班日记中,作为编发的依据。
运行ISOS-SS业务软件的观测站,视程障碍现象重要天气报告由业务软件自动编发,以自动观测能见度10分钟平均值为编发依据。
基准站、基本站夜间(20-08时)时段重要天气报告的编发按照一般站规定执行。
7.航危报
承担航危报编发的观测站,保留原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人工观测任务不变,取消的天气现象记录在值班日记中,按相关业务规定编报。
航空报与地面天气报相重时,取消天气报选组代替航空报的规定,按航空天气报告格式单独编发。
8.气候月报
所有地面气象观测站取消地面气候月报编发任务。
(四)人工观测设备调整
有2套自动气象站(包括便携式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
仅有1套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
二、异常情况处理
(一)设备故障处理 1.自动气象站设备出现故障时,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业务职责流程(试行)》(气测函„2010‟235号)填报ASOM系统。
2.守班期间,因硬件故障导致整套自动气象站无法正常工作,经排查在1小时内无法恢复时,及时启用备份自动气象站或便携式自动气象站。无备份自动气象站或便携式自动气象站的,仅在定时观测时次进行人工补测。
(二)记录异常处理
部分记录异常时,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夜间正点时次记录出现异常时,应在08时前完成修改、上传。白天非定时的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应在下一次定时观测前完成修改、上传。
2.已实现自动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地温、草温记录异常时,正点时次的记录按照正点前10分钟记录、正点后10分钟记录、备份自动气象站记录、内插记录(风向、风速不做内插)的顺序代替。若无自动记录可代替时,仅对相应定时时次记录进行人工补测(草温除外),其他时次按缺测处理,若某要素人工观测仪器已按规定撤除,则该要素不再人工补测。
3.降水数据异常时:
非结冰期,降水量观测以翻斗雨量传感器记录为准时,记录按照称重降水传感器、备份站翻斗雨量传感器的顺序代替。如该站以称重降水传感器为准,记录按照翻斗雨量传感器、备份站翻斗雨量传感器顺序代替。无自动观测设备备份时应及时启用人工补测。
结冰期,用人工观测记录代替。
因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故障进行修复后,应校准翻斗基点。
4.雪深、降水类和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或判别出现故障时,守班时段内按人工观测方式观测。
5.若自动观测能见度与人工判断观测的差别较大,能够判定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不正常时,定时观测时次仍需进行人工观测,并将自动挑取的定时观测能见度值改为人工观测值。
6.自动蒸发量日合计缺测时,有备份站的以备份数据代替;没有备份站的,该日记录按缺测处理,不进行人工补测。故障期间恢复人工观测,蒸发降水量用自动降水记录代替。因降水导致记录异常时,按缺测处理。
7.因分钟数据异常造成加密数据文件错误时,加密数据文件一律不做订正处理。
(三)重要天气报
1.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自动判别出现故障时,恢复人工观测及编发。
2.风向风速传感器出现故障时,改用备份自动气象站或人工观测大风数据编发重要天气报。
(四)内部一致性处理
当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雪深等自动观测记录与相关要素或人工观测记录不一致时,按以下原则处理: 1.云量与自动云高矛盾时,仅对定时观测时次记录进行处理,有云量无云高时,维持原记录;无云量有云高时,删除云高记录。
2.雪深自动观测记录与积雪现象不匹配时,仅对定时观测时次记录进行处理,有积雪无雪深时,维持原记录;无积雪有雪深时,删除雪深记录,同时清理采样区残留积雪。
3.因设备故障、雨量空翻等造成降水类和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记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时,仅对定时观测时次记录进行处理。
三、酸雨观测业务补充规定
(一)观测记录
降水量采用自动气象站记录的降水量。
风向、风速取自十分钟平均风向、风速,四舍五入后取小数点1位。如果酸雨软件读取数据不成功,人工查看自动气象站记录后手工录入到酸雨软件中。
当自动气象站有降水记录,并且天气现象为雨时,以降水记录为准并判别降水起始时间。
(二)降水采样
按照《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第八章8.1节中关于“夜间不守班的气象观测站”的相关规定执行。即:08时至20时期间,由人工安放、收取采样桶进行采样;20时至次日08时期间,“在20时将未使用过的采样桶放臵于采样架上,并使其处于采样状态,用于对夜间降水的采样”。08时至20时期间的降水采样记录(即采样桶安放和收取时间),按照《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相应规定执行,20时至次日08时期间的降水采样记录,则按照采样桶的实际安放和收取时间填写(20时xx分至次日08时xx分)。
(三)降水起止时间
1.当有自动雨量记录时,以夜间安放采样桶的时间至收取采样桶的时间之间的分钟降水值来确定,即首个分钟降水量值大于等于0.1mm对应的时间为降水起始时间,最终分钟降水量值大于等于0.1mm对应的时间为降水终止时间。
2.当无自动雨量记录时,降水样品所对应的降水起始和终止时间均记录为缺测。
3.当降水延续至8:00到8:30期间,以收取采样桶的时间作为降水终止时间。
(四)间歇性降水记录
酸雨观测记录中降水时段的起止时刻分别是,降水采样日界内第一次出现降水的时刻(连续降水时,为日界起始时刻)和最后一次降水的结束时刻(连续降水时,为日界结束时刻)。每日只填写一个降水时段记录,不考虑间歇性降水时段的划分。
四、新型站业务运行补充规定
(一)业务运行
新型自动气象站建成后应立即开始试运行,试运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月,观测人员熟悉软件操作和设备维护后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启用新型自动气象站后,应在当月A文件中对传感器型号、新增观测项目等进行备注。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和风向风速传感器距平台高度发生变化的,应对参数变化进行备注。
(二)新增观测要素
新型自动气象站增加了能见度、蒸发、称重式降水、辐射等传感器的,与新型自动气象站同时投入正式业务运行,不需与人工观测仪器进行对比观测。
(三)气压订正
新型气压传感器高度与备份自动气象站不一致的,需进行高度差订正,在OSSMO 2004(或OSSMO 2010)软件进行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时,在“本站气压”输入栏点鼠标右键,在弹出的“人工器测值替代自动气象站观测值”窗口中输入原自动气象站本站气压记录(必须先将备份自动气象站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输入至台站参数气压表拔海高度栏)。
第五篇:油田生产设备工艺优化调整节电管理方法
油田生产设备工艺优化调整节电管理方法
随着油田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系统用电量逐步增加,目前采油单位电力消耗费用占生产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节电已成为降低油田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现结合油田管理的几个节电事例,进行设备工艺优化调整节电管理途径探讨,明确油田节电工作的主要方法和系统节能降耗的主攻方向。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oil field production scale, production system power consump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unit cost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ccounts for a third of the total production costs, sav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lowering the cost of oil field production.Therefore, is one of the several power-saving examples combining oilfield management, equipment craft optimization adjustment power saving management approaches, clear oil field energy saving work of the main attack direction in the mai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consumption.一、油田生产设备工艺优化调整节电管理方法的探讨
The electric power, oil field production equipment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method is discussed www.feisuxs reducing consumption.二、油田生产设备工艺优化调整节电管理方法探讨的结论
Second, oil field production equipment power saving management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methods to explore the conclusions
通过结合油田生产实际,进行油田生产管理节电方法的探讨,以节电显著的多个事例验证了设备工艺优化调整节电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必要性,所形成的节能降耗的有效办法,在油田采油单位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明确了今后油田生产管理上节电的主攻方向,对油田开发降低原油生产成本具有指导性意义。在油田持续推进节能工作的进程中,需要探索节能细节管理方法,尤其是节电工作,应该结合实际,不断开展设备工艺优化调整节电管理活动,持续探索节电新途径,广泛推广应用节电有效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油田节能降耗上实现持续有效发展。
Oilfield production management b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oilfield production, power saving method of discussion, to power saving significant power saving multiple examples verify the equipment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anagement method, the necessity and effective way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www.feisuxs油田生产设备工艺优化调整节电管理方法www.feisuxs consumption, in the oil field oil production unit has promotion value.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ain attack direction of oilfield production management on energy saving and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 reducing oil production costs.Continued promo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in oil field, the details need to explore energy-saving management method, especially the energy-saving work,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stantly to develop equipment technology optimizes the power saving management activities, continue to explore new way to energy saving, widely applied power saving effective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sustained effective on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consumption in oilfiel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