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行业的特点[五篇范例]

行业的特点[五篇范例]



第一篇:行业的特点

行业特点

行业特点

行业特点

机械工业

用机器为主要手段,以金属为主要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又称机器制造工业。它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也为人民生活提供高档耐用消费品和日用必需品,机械产品还是国际贸易中进出口的重要商品。

机械工业大致分为三部分:

 机器制造 生产作为生产资料的机械产品。如农业机械中的拖拉机;工业机电设备中的轧钢机、炼油厂成套设备、发电机组、各种机床等;交通运输机械设备中的汽车等;建筑设备中的推土机、搅拌机等;民用消费资料的机电产品,如各种家用电器、自行车、缝纫机等;还有各种仪器、仪表。

 金属制品制造 生产生产资料中的各种配件、备品、工具、容器等,也生产消费资料中日用金属制,如铝制品、铁丝、标准件、剪刀等。

 修理。即对机电设备和金属制品的修理。如对船舶、汽车、农业机械以及各种家用设备等的

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产品质量水平决定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因此在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中,机械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是超前增长的。近年来,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大型化、成套化、节能化、精密化和机械电子一体化,已成为机械产品的发展趋势。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的化学工业体系。包括化学矿山、化肥、无机化学品、纯碱、氯碱、基本有机原料、农药、染料、涂料、新领域精细化工、橡胶加工、新材料等12个主要行业。2000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216家,职工人数403万人,资产净值4054亿元,全行业工业产值4661亿元(现价),工业增加值1376亿元,实现利税397亿元,其中利润140亿元。

建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装置。现有年产30万吨以上合成氨厂30个、60万吨以上的纯碱厂5个、200万条以上轮胎厂10余个、30万吨以上的硫酸厂5个、12万吨以上的高浓度磷肥厂10个,10万吨以上的烧碱厂15个。一批大型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装

行业特点

置也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行业大型、特大型企业540多家,有61家企业进入国家重点联系企业行列。

建立起了门类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和工程设计队伍。化学工业共有独立的科研院所245家,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达5万多人,建立了一批部级和国家级工程中心。“八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865项,每年有300多个精细化工新产品问世,还先后对引进的大型合成氨、尿素、磷铵、离子膜烧碱等生产中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了消化、吸收与创新。

中国机械工业现状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1985年全国共有机械工业企业11.10万个,职工1 465.89万人,固定资产1 550.6亿元,总产值2 235.1亿元(不包括台湾省和香港地区),已形成了数以百计的行业。

能源设备制造 在电力设备制造方面已经拥有哈尔滨、上海、四川三套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和沈阳、西安两套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还有遍布全国的中小型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高低压电器、电线电缆、绝缘子、电机制造厂,已具备了每年成套提供500万千瓦的发电设备及相应的输变电设备的综合能力。为适应电力工业建设的要求,产品结构正在向大型、超高压机组转变。中国已能制造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葛洲坝电站用大型低水头水轮发电机组和交流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

在石油设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兰州和上海两大基地和遍布全国六大区的石油设备制造体系。生产石油钻采机械约150个品种, 可以为石油工业成批提供1 500米、3 200米、4 500米和6 000米的石油钻机, 30吨和50吨起重量修井机, 压裂设备, 井口装置, 采油机械等钻、采、集、运成套设备和工具配件和年处理25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成套设备。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等一批企业的一些产品,获得了国际石油组织美国石油学会API 会标许可证。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已形成了“解放”、“东风”、“南京”、“上海”、重型汽车、零部件等联营公司,能够提供载货汽车、越野汽车、自卸汽车、牵引汽车、客车、轿车六大类产品的80多个品种以及约300种专用车、改装车。1985年产量达43万多辆。产品水平有较大提高,有些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车的先进水平。

行业特点

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共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蒸汽机车、客车、货车的修造厂33个,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能修能造的铁路车辆工业体系。不同功率的“东方红”型、“东风”型、“北京”型的内燃机车,“韶山”型电力机车和普通客车、货车都已经成批或大量生产,还能制造多种专用车辆、高级车辆以及供地下铁道用的电动车组。船舶制造业有钢质造船厂500多家,专业配套厂160多家,在全国形成了上海、大连、天津、广州、武汉、重庆等造船修船基地和比较完整的造船配套网,能够建造10万吨级、修理7万吨级以下的各种船舶。自行设计建造的核潜艇已交付海军使用;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已经建成;以“远望”号综合测量船、“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为主力的科学考察船队达到了世界第一流水平。散货船、多用途船、集装箱船、油轮、滚装船以及近海油田三用工作船等都达到了国际80年代初期的水平。民用飞机制造,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相当生产规模的新兴产业部门,已经成批生产了支线、中远程旅客机、运输机、直升飞机和小型多用途飞机等。

重型、矿山、原材料开采和煤矿机械制造

全国已形成包括第一重型机器厂、第二重型机器厂、太原重型机器厂、大连重型机器厂、沈阳重型机器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天津重型机器厂、北京重型机器厂、洛阳矿山机器厂、衡阳有色冶金机械厂等企业在内的比较完整的重型、矿山、原材料和煤矿机械制造体系。每年可生产几十万吨重型、矿山设备,具备了生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大型露天矿、大中型矿井、大中型建材厂等成套设备的能力。例如,为千万吨级露天矿生产了包括从爆破、装载、运输、筑路到边坡工程的成套大型技术装备;为井下煤矿提供了采煤机、刮板运输机、液压支架和支柱等高档普通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煤矿专用设备;为建筑材料工业生产采用了窑外分解新工艺的大中型成套水泥设备和大型刨花板加工设备等。

机床工具制造 中国已建成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生产科研体系比较完整的机床工具制造业,具有年产10多万台机床、2万台锻压设备、两亿件量刃具、10多万吨磨料以及相应的机床电器、附件的生产能力,为国内一些大型机械企业提供了成套设备。机械工业已能提供1 800种通用机床和相应的锻压设备、工具、磨料磨具等,品种和产量可满足各方面需要的90左右。例如第二汽车制造厂的560多条机械加工生产线,共2万多台设备中,98以上是国产的。1981~1985年研制成功50多种数控机床,包括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单元,多数达到国际70年代中期水平,少数达到80年代初期水平。

行业特点

纺织、轻工、食品、包装机械制造 纺织机械制造已成为力量较强、品种较全的制造行业。全国拥有重点企业36个,年产量30多万吨,除满足国内需要外,并向3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纺织机械15大类主机、1 895个品种。研制成功的大型和先进纺织设备有年产1.5万吨大型涤纶短纤维抽丝成套设备、新型棉纺成套设备、新型整经机、卷纬机、分条梳毛机、高温高压喷射染色机和成套丝络并捻设备等。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1979年以来才有较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现有这类企业1 500个,年产值16亿元。制造的重要设备有: 处理5 000吨甘蔗和3 000吨甜菜的成套设备、年产20万吨真空制盐设备、年产200万箱卷烟成套设备等。啤酒生产成套设备和各种罐头食品加工机械正在迅速发展。此外包装机械也得到很大发展。日用机电产品发展很快,如照相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制造行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农业机械制造 农业机械工业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物保护机械、收获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排灌机械、运输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拖拉机和内燃机配件共13个行业,全行业共有企业6 800多个,年产值120亿元。产品有15大类2 300多种。成批生产的产品有25、100、120马力履带拖拉机,20~65马力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以及相应的配套农机具;小至0.5马力的汽油机,大至几千马力的船用柴油机;水田作业的插秧机、机耕船、割晒机和水稻联合收割机;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机电动力等提水机具和喷灌设备;农副产品加工、饲料成套加工机械和禽畜饲养设备;人力和机动的各种农业药械及农用运输车辆等。中国已能制造农业生产需要的绝大部分农业机械。

仪器仪表制造 中国已经建立起上海、西安、重庆、天津、北京、哈尔滨、大连、贵阳等一批仪表制造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包括仪表材料、元器件、整机乃至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内的门类颇为齐全的科研、设计和生产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仪器仪表制造业能为建设项目和科学研究提供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分析仪器、光学仪器、试验机、实验室仪器、气象仪器、海洋仪器等的成套自动检测和控制仪表系统,并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研制了一批节能仪表。为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进步的需要,仪器仪表产品开始采用微电子技术,电子化和智能化的产品不断增加,传统的模拟仪表正在向数字式或模拟数字混合式发展。工业控制机的研制和应用研究也在加速进行。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正由单个仪表就地控制向应用计算机系统的集中监测方向发展。

行业特点

机械工业CIMS的特点

3.1 机械工业行业特点

1)机械工业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生产过程具有加工—装配性质。加工过程基本上是把原材料分割成离散的毛坯,然后逐一经过冷、热加工,部件装配,最后装配成整机出厂。

2)机械工业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为用户订单设计(ETO)、为订单生产(MTO)、为订单装配(ATO)和按市场预测的为库存生产(MTS),相应组织生产的模式有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和重复大批量生产等多种方式。

3)离散型制造业产品结构复杂,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过程所需机器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而且各个时期生产的产品构成随市场需求变化,从而要用到的设备资源也随之变化。由于产品中各部件制造周期长短不一和产品加工工艺路线的不确定性,造成管理对象动态多变,因此为了保证产品成套、按期交货,又要尽可能减少在制品积压,导致生产物资管理工作十分复杂,需要从每一产品的交货期倒推,周密安排各部件、零件、毛坯的投入/产出数量和时间。

4)由于机械制造业产品结构复杂、工艺复杂,因此工程设计任务很重,不仅新产品开发要重新设计,而且生产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变型设计和工艺设计任务,设计版本在不断更改。为了不断推出知识含量高且价格能被用户接受的新产品,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因此,工程设计分系统是机械制造业CIMS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分系统。

5)为了适应产品结构的不断变化,机械制造业的底层加工设备应具有足够的柔性,不断以数控机床代替普通机床,以加工中心代替专用工种机床是发展的趋势。

6)由于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在当今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形势下,靠一家企业单打一的局面已缺乏竞争力,目前主机厂与零件制造厂(又称中场企业)的分离,组织跨地区的企业动态联盟已成为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因此,机械制造企业CIMS还应具备对联盟企业资源的动态管理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行业特点

3.2 机械工业CIMS技术的特点

(1)工程设计任务包括结构设计、工程分析、工程绘图、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仿真。因此,工程设计集成分系统包括两维、三维绘图 及装配检查CAD、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艺设计CAPP、数控编程为主的CAM。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产品设计需要按合理化工程原则提高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参数化水平;为提高设计工作整体效率,在PDM支持下实现CAD/CAPP/CAM信息集成和工作过程集成;为缩短开发周期,要按照并行工程方法组织新产品的开发,并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面向制造的设计DFM、面向装配的设计DFA等DFX技术,近年来,拟实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2)管理信息分系统应支持企业三层价值链(决策性价值链、支持性价值链和主价值链)的运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首先是按期交货和降低成本,因此,核心内容是按MRP II哲理周密安排生产,对产、供、销、存、财实行一体化管理,以实现物流/资金流的集成。进一步在网络支持下实现包括供应商和客户在内的供应链管理,这是企业的主价值链。此外,应辅以对支持性价值链(人力资源、设备、质量、资金)的管理以及对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支持,形成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

(3)制造自动化分系统:根据我国国情,多数企业的制造系统为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结合的“适度自动化”系统。对加工制造关键环节采用数控机床群控系统DNC或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线FMS,实现NC程序、刀具集中管理和生产调度。此外自动化立体仓库也是CIMS要管理的底层设备;在有的车间还配备物料自动传送设备。

(4)质量保证分系统:按照ISO 9000体系标准建立质量保证系统。控制各环节工作质量,加强现场质量信息管理、计量器具管理以及建立检验规程的自动生成系统和检测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系统。如是主机厂和联盟企业关系,更需要建立分级质量保证体系。

机械制造业的CIMS集成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信息集成,第二阶段是基于企业部门间经营过程重构的过程集成,当前已开始进入企业集成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即在Extranet支持下组建虚拟企业,这种敏捷制造模式将极大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二篇:美容美发行业特点

我国现代美容美发业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美容美发连锁店这一新兴业态由香港传人广东沿海地区,以后逐渐在内地广泛传播。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 中期开始,美容美发业在中国内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中国内地主要城 市街头小打小闹的美容美发店正逐渐被国内外连锁的品牌店所取代,一些 享誉全球的美容美发大师也开始在内地收徒传艺,美容美发业已经成为现 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业态,美容美发业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正在高速 增长的朝阳产业,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商机。

一、我国美容美发业的特点

1.规模大

根据《中国美容美发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全国美容美发就 业者已高达1120万人,全国城镇美容美发就业机构总数154.2万家,就 业容量及潜力巨大。全国城镇美容美发业年产值为1680.4亿元,占全国 GDP的1.8%,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5.2l%。另据2003年中国(上海)国际美容美发化妆洗涤用品博览会组委会介绍,2002年我国美容美发洗 化行业年销售额达46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八,亚洲第二。

2.发展快

近三五年是我国美容美发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以上海为例,2000年 以前上海有1.2万家美容美发店,而其中比较像样的只有2000家左右,连锁门店在10家左右的仅有2~3家企业,而到2003年,上海的美发美 容企业数量已经增加到2.9万家,三年中上海美容美发企业的数量翻了一 番还多。目前上海最大的美容美发连锁企业、连锁网点已超过80家,面 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已有数百家,上海最大的美容美发店的营业面积 要超过3000平方米,这样大的美容美发加盟店在欧美也是没有的。2002 年上海美容美发行业的营业额比上年增长5l%,全行业年销售额超过35 亿元人民币。据专家估计,在近5年中.全国美容美发业新开店面总量高 达78%,而未来三年上海美容美发业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美发美 容业所产生的就业岗位将再增加20%。

3.民营资本和外资大量进入美容美发业

美容美发业不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美容美发属于高级消费形 式。因此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国有资本从美容美发业大量 退出,而民营资本和外资则乘机大量进入。仍以上海为例,原来享誉上海 的新新、华安、南京、沪江四大美容美发名店中,沪江已经退出市场,而 其余三家也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事实上,目前上海美容美发业中几乎百 分之百都是股份合作制企业,其中民间资本的比例最为显著。据中华全国 工商联美容美发化妆品业商会副会长骆燮龙透露,我国近年美容美发企业 增长90%来自民营企业。在民间资本大量进人美容美发业的同时,外资也积极向内地美容美发 业挺进。在上海西区有一家美容美发厅,30多位美容师、美发师,甚至 洗头妹都来自一衣带水的日本。如此原汁原味的“原版拷贝”,显示出外 资进入中国内地美容美发市场的信心。

4.个人消费增长

美容美发行业的发展潜力基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交往的增加。有关统 计表明,三年前一个上海人平均每10天参加一个社交活动,而现在这个 间隔已经缩短到了5天,由此,上海人平均每周一次的美容美发频率也缩 短到了三天一次。2003年,全国美容美发机构整体营业收入增长29.3%,人流增长 18.2%,营业时间延长42分钟,收费标准回升5.6%,销售收入增长 33.5%,盈利增长11.1%。

5.行业管理加强

随着我国美容美发业的发展壮大,各级政府对社会美容美发洗化行业 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商务部已经制定了针对美容美发洗化行业的23条,卫生部在制定相应的检测条例,国家医药监督局也准备制定化妆品验收标 准,美容美发洗化行业的规范管理已经被列人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加强管理已经成为各美容美发机构的首要任务。美容美发 机构的服务规范化已达37.5%,环境一次性消费达87.4%。

6.新技术、新项目广泛应用

我国美容美发机构大量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上海新项 目已成为新热点。在美发美容院里,有9.3%开设了SPA,29.2%开设美 体疗法,34%新设美甲服务,行业的整体素质有相当提高。

第三篇:手机行业特点

XH企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在分析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的基础上,针对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制订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胜,就必须认真分析其所处的竞争环境,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进行战略定位分析应该考虑很多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资源、股东价值、管理者期望、企业文化等等。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方法,是在收集了竞争环境中一些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分析,以明确公司自身所拥有的实力和弱点以及现存的机会和威胁,具体分析如下。

(一)XH企业在手机行业的优势分析

1、技术创新与研发管理平台

相对于国内多数手机企业XH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而技术优势也正是国际大型手机企业长期领先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在XH企业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核心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坚持不懈将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XH企业手机终端相关专利申请量已经达到400余个,其中95%以上是发明专利,可以说在技术创新方面是国内领先的。XH企业3G终端已经在海外市场大规模商用,在沃达丰实验室里和实际商用环境里,XH企业的产品经历了严酷的测试,基本上都是一次性通过的。

2、XH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强

XH企业凭借多年在国内市场的打拼,手机厂商与移动运营商、设备供应商、渠道商、芯片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等各种利益群体联系在一起,那么产业链整合能力就是衡量手机厂商能力的重要指标。而XH企业由于技术上的优势,对电信运营的深刻理解和与运营商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比其他手机厂商更容易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3、XH企业的运营商绑定优势明显

依托XH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XH企业能向电信运营商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产品研发阶段,XH企业就跟各大电信运营商充分沟通,产品规划阶段就开始考虑了运营商的需求。XH企业能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电信设备到手机终端提供端到端快速定制服务,满足运营商快速开拓市场的需求,XH企业会比其他手机厂商更容易获得运营商的手机订单。

(二)XH企业手机存在的劣势

1、品牌形象影响力不足

XH企业一直专注于通讯设备领域,在终端市场上没有大的动作,所以大多数消费者对XH企业的品牌比较陌生。一方面由于其企业文化特点的原因,几乎不在大众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品牌,虽然在电子百强中连续多年利润排名第一,但XH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与其实力相比有很大差别。因此XH企业手机要在国内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解决品牌形象问题。

2、产品工业设计薄弱

XH企业以前没有太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经验,而消费者除了关注手机的质量和功能,还会关注产品的造型、外观,XH企业在对消费者口味和审美情趣的把握上还缺乏经验。XH企业在由工业品向电子消费品营销过渡的过程中,首先在手机的设计过程中,要完全抛弃技术为导向的观念、抛弃工程师情结,转而以市场为导向,以时尚消费为导向,将实用科技与时尚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与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相结合。

3、对手机行业的运营管理经验欠缺

由于XH企业进入手机终端行业较晚,在手机运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现在手机行业的特点是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在中低端市场上产品的同质化已十分严重,价格已成为竞争获胜与否的至关重要因素。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运营管理水平的高低,重要表现在供应链管理方面。

(三)XH企业手机面临的机会1、3G技术的发展

如今3G 时代已全面到来,伴随着中国移动的WCDMA 网络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作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CDMA 技术,其产业链已经高度国产化,相对于另外两种3G 标准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同时国内厂商和WCDMA 技术同时起步,国内手机厂商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伴随移动市场拥有更长远的发展机会。中国移动的市场影响力将使自己半数以上的移动手机用户快速向 WCDMA 过渡,这一过程将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国产手机将是该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2、手机换机率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手机使用费用的降低与手机价格的下降,与此同时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交流渠道,从而有了更多的消费机会选择,购买者能力有增强的趋势。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日趋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由于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性能、功能、质量、外观、造型、数量、价格等的特殊要求,这些都为XH企业发展手机业务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四)XH企业手机面临的威胁

1、手机行业竞争激烈

中国手机行业竞争激烈,对手众多,国外一流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产品细分经验,他们同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而且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品牌美誉度。不但有国外大品牌,还有国内手机制造商,更有众多无牌黑手机的骚扰,在如此过分竞争的市场上,对XH企业来说压力巨大。

2、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带来的库存压力

手机用户的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各大手机企业不断加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手机产品的升级换代日趋频繁从而使得手机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而作为新进入的手机企业,XH企业无论在原材料还是与供应商的合作信誉度建立过程中,而且由于销售经验上的欠缺导致把握市场上的销售预测的准确性也是一个难题。所有这些不良因素最终会产生原材料与成品库存,而库存则带来资金流动的压力,从而给XH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第四篇:新兴行业特点

仔细分析,与成熟产业或衰退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六大特点:

1、成长性。新兴产业是有着远大发展前景、正在茁壮成长、其地位和影响力趋于上升的产业,类似事物中的新事物。新兴产业是实现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实现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韩国政府在推动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过程中,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扶持重要的新兴产业。为了加快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兴产业发展步伐,韩国专门设立了“特定研究开发事业费”,以扶植“有希望的幼稚产业”的技术开发,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兴产业的成长性好,能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

2、创新性。新兴产业是产学研深度整合的产业。按照经济学家波特的创新理论,新兴产业的出现,不外乎技术创新、相对成本的变化、新消费需求的出现或其他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变化,致使某个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得以实现市场化。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以及市场创新,都指向创新,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共同要求。

3、时代性。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技术是新的,产品是新的,需求是新的,它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日本在工业化初期,选择纺织、食品、钢铁、电力为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电、机械等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石油危机后,日本减少了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支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进入本世纪以后,信息通信、现代物流、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这就说明,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时代性,符合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4、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因此具有战略性。一国的新兴产业一般由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美国投入到替代能源、电动汽车等的研究和推广费用达到700多亿美元,确保了美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日本由首相亲自领导和协调日本科技研发与新兴产业发展,大幅提高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原先的882亿日元增加到1156亿日元。

5、先进性。新兴产业具有先进的技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性的要求。新兴产业主要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依靠技术创新的新兴技术领域。由于新兴产业大多突破了现有的技术体系,发展中需要交叉融合多种科技要素,因此往往对产业体系产生较大的关联效应,客观上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譬如,云计算与物联网,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深刻地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服务模式乃至生活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新兴产业不仅仅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现代传媒等现代服务业也是新兴产业,但它们都注入了科技含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性的要求。

6、带动性。新兴产业,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能够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支撑经济持续增长。从最新的投入产出统计来看,一些新兴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基本都大于1,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的影响力系数达到1.4,体现了强大的带动能力。

第五篇:美国的IT行业特点

由于工作关系,transfered to 加州工作了6个月时间,美国的方方面面与大陆的差别或者说差距,每天都有切身感受,最大的感受是那边是真正的地广人稀(即便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加州地区也是如此),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看不到人多资源少的争抢情况。先谈谈美国的IT吧。

美国的IT行业可以说是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所有可以电子化的地方,我们想到的和没想到的地方全部都电子化了,在超市购物你可以自助付款,在刷卡机前签上你的电子签名,在加油站无需人工干预,插卡然后加油,即便是快递公司,快递员也会从兜里掏出一个电子签名器让你签名,还有所有的店铺全部实现电子结算,还有纵横发达的高速公路,地铁售票检票全部电子化无需人工干预,可以说在美国生活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跟各种各样的机器打交道而不是跟人。

美国的IT业非常发达,IT公司除了N多的巨无霸类型的跨国公司之外,中小型软、硬件公司多如牛毛,而且几乎每一家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专利,哪怕是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开发出来的产品或者技术也有可能被全世界使用,这一点与大陆完全不同,大陆的软件行业还处在纯应用级别的开发,而非技术研发,哪怕是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公司也是如此。

美国IT公司里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人少,环境好,印度人很多。美国公司的办公环境确实没得说,娱乐室,休息室,餐厅样样俱全,国内所谓让人们大跌眼镜的google office,其实在美国比较普遍,至少我所在的公司就是这种环境。在美国公司里工作总是感觉整个公司总是“空荡荡的”,一个是由于工位很大,也相对封闭,一层楼的办公面积按大陆的标准可能要坐500人,但在美国坐100来人就会有人反映办公空间狭小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在美国work from home或者叫做remote很流行,就是说如果你家距离office比较远(上班时间超过1小时?)你可以申请work from home,程序很简单,提出申请,然后定期根据需要过来公司开会就可以,甚至如果你move to另外一个城市甚至搬家到东海岸,而你又不想放弃这里的工作,那你可以申请remote,程序也同样简单,因为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internet来完成,而且这里上下班不用“打卡”一切全凭自觉(至少我在的公司是这样)。总之一切都让人感觉工作环境很宽松,让人感觉在这里工作很舒服,愿意多做事情为公司,毫无被驱赶被压迫的感觉,与大陆完全不同。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同事之间相处很融洽,team work很愉快,也许是人少的缘故,这里人与人之间特别友好(当然是以大陆的标准做参照),即便是完全陌生人之间相视微笑或者问候在这里再平常不过了,特别是同事之间,相处非常愉快,也许是我呆的时间短,但我确实没有看到像大陆那种所谓的办公室斗争或者办公室政治一类的情况,在这里也许同事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所以相处很简单很融洽,而且team work很高效,在这种环境里会让你不停的想出心点子并在同事们的协助下实施,总是很愉快。在大陆也许会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排挤,甚至办公室斗争之类的,这显然是内耗,所以即便大陆这边人多,但N倍人工下的效率往往要低于美国那边几个人的效率,也许这就是生产力低下的表现吧,我不知道。

美国IT行业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印度人很多,非常多。就拿我们公司来说,一开会经常是一屋子的印度人,中间夹杂着几个中国人和白人 :),印度人已经渗透到美国IT业的各个领域,一个原因是他们在这方便很发达,但请注意,他们发达的是流程跟制度,但技术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说单凭技术不一定比中国人好。这也许是另外一个话题,在中国人眼中,提到IT马上就会想到技术,技术高低是评判IT领域的唯一标准在中国人眼中,而在印度人的思维方式里,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流程跟制度,所以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当然发展结果也各不相同。崇尚技术的中国,仿佛到现在也没有太多可以拿出手的核心技术,但印度的IT人却走遍全世界,当然他们的技术往往不如中国人,但这又有什么呢?

另外一个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跟印度语,所以在语言上他们没有障碍,几乎所有印度人都可以说上几句英语,即便会有浓重的口音。但大陆却不行,在这里几乎没人说英语,即便是你我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用了16甚至20年时间来学习英语,但依旧是多数人无法正确使用这门语言,也许我们是浪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为英语,也许是环境有问题,我不知道。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