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一代清官—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第一篇:一代清官—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了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电视剧《海瑞罢官》相信大家都看过。

正直一生:

延平府的督学官到南平县视察工作,海瑞和另外两名教官前去迎见。在当时的官场上,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随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行抱拳之礼,三人的姿势俨然一个笔架。这位督学官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说:“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学官,为人师表,对您不能行跪拜大礼。”这位督学官虽然怒发冲冠,却拿海瑞没办法。海瑞由此落下一个“笔架博士”的雅号。过了几年,海瑞因为考核成绩优秀,被授予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淳安县经济比较落后,又位于南北交通要道,接待应酬,多如牛毛,百姓不堪其扰。海瑞上任后,严格按标准接待,对吃拿卡要的官员毫不客气。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治学:

海瑞一生的治学,以刚为主,因而自号刚峰,天下称为刚峰先生。曾经说因此自从做县官直至巡抚,所到之处力行清丈,颁行一条鞭法。意图主张在于有利于老百姓,而行事不能没有偏差。海瑞祖居在海南省屯昌县新兴镇石峡村,东依海公山,地势顺山顺水。明嘉靖28年,海瑞回石峡村祭祖墓住了25天,耳闻目睹官军杀黎族同胞,非常愤慨,为他后来写《治黎策》、《平黎疏》提供了依据,海瑞的这两篇奏疏,阐明处理民族矛盾的意义及方法,为海南的有效平稳统治作出了很大贡献,也是海瑞爱民思想的一个表现。海氏家族在当地向来行善施仁,后来出了一代忠臣海瑞,石峡村人民群众对海氏家族素怀敬意。历年来,每逢清明节期,人民带着香烛

纸钱,鱼肉鸡鸭等前往海氏家族进行拜祭,添土护墓。海瑞祖居遗迹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动保护下才保存至今,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在历史研究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历史评价: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同样也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在南京当吏部尚书时就被民众称赞甚至拿他的画像当门神。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 “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入骨三分。

第二篇:清官海瑞

看了《清官海瑞》一书令我感慨颇深。

从书中的介绍,我知道了,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的祖先从福建晋江垵边迁居海南琼山。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母亲非常重视海瑞的教育,初期,海瑞妈妈自己教他攻读诗书经传,后来,母亲教不了,吃饭都成问题的母亲送海瑞上名校。(人家说,咱们现在的择校热都是海瑞妈妈和孟母惹的祸。)

海瑞从小苦读书籍,博学多才,于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被派到福建南平任教渝,也就是现在称呼的校长,但是个从八品的芝麻小官。海校长进行教育改革,把南平学校办成了一个名校,名声远扬。于是就有了知县带着一班官员来视察之事。

海瑞得到“山笔架”的外号气得要辞职:

话说知县带着一班官员到海校长学校来视察,全体师生列队出迎时,大家都行跪拜之礼,唯独海瑞不跪。知县大人没说什么,可是知县大人的副手说:“哪来一个山笔架?!”结果“山笔架”之外号被传开了,海瑞对这个十分形象的“山笔架”外号大为老火,于是写了辞职报告,报告刚好落到人家知县副手的手上,立马就批复准予辞职。

此时,海瑞生平中的第一个贵人出现了。辞职报告批准后,恰巧被知县看到,认为海校长是个人才,不应该让这样好的人才流失了,于是赶紧改为:不予辞职。海校长看到批复,开心极了!——原来他是不想辞职的!但就是递交了辞职报告。是不是很冲动啊?

由此可见,海瑞是个非常不畏惧权贵之人,他为人刚正不阿。这个性格造就了一代清官海瑞。

我非常敬佩如此正直清廉的海瑞,也时常用他的事迹督促自己。

但是,从我所受的教育来看,换个角度看,海瑞个性中应该说有过于冲动的一面,用现在的话语说:就是不善于控制情绪吧。我领会到了 “情商要高,首先必须学会控制情绪。”

在书中介绍,海瑞这种个性是他母亲严厉教育的结果。她的母亲不允许海瑞有任何放纵的时候。有一次,海瑞放学回家,将学校里听到的一个笑话讲给母亲听,他一边讲一边笑,可是,她的母亲非但没有笑,脸色是越来越沉,海瑞一看,害怕得不敢讲下去了。母亲非常严厉地教训了他一通,自此,海瑞再也不敢如此言笑了。自此,也造就了海瑞刚烈、正直、清廉、冲动的个性。

海瑞作为清官名垂历史。可是,我想,他的冲动有没有给他自己带来一些被动或遗憾呢?不知历史的我不得而知。

我很庆幸,尽管母亲对我很严厉,尤其是人格、品行、行为习惯等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但是,母亲鼓励我大声说笑话、允许一定程度的戏耍;教育我做人要随和,听到别人给我取外号或出言不逊时,快乐面对。。。

第三篇:清官海瑞读后感

读《清官海瑞》有感彭鹏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许许多多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典范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职位上鞠躬尽瘁,谱写了沁人肺腑的篇章。海瑞就是其中的一个。

海瑞,一个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公形象,他以七品芝麻官的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鄢懋卿(yanmaoqing)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地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因为他的自己的处世理念,有自己的为官之道。他说:官司爵是来用为民做事的,如果,以官谋利,以权谋私,不如去务农,去经商,去做工。本着“不怕死,不爱钱”的为政之道,他备术官死谏,直言嘉靖帝的六大过失,并说出“天下人早就认为陛下做皇帝不称职”这类可以被诛灭九族之类的话。海瑞骂皇帝,一夜知天下。就连毫无人性的嘉靖帝也把海瑞誉为商代的比干,并几次向大臣表示,“天政体希望新政久矣”自己应该退位当太上皇。

在现代生活中,海瑞廉政的“影子”很多,像我们的周总理,他的办公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一位身为国家的总理的人,难道要一个沙发,要几幅名画,是很苛刻的要求吗? 周总理不但生活简朴,而且工作十分认真,何其芳就在《一夜的工作》中写到:“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身为国家的总理的人,何必那么劳苦?还有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他穿一双袜子,能穿三年,穿到袜面稀薄,经不起洗了。还舍不得扔掉。

虽然中华历史五千年还有许多像海瑞的清官,但是还是有一些“贪”“污”现象存在,如:和坤,这个臭名远扬的贪官。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2001年,曾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他也是十八世纪首富.,因此,不少皇帝十分痛恨贪官,像明朝皇帝朱元璋,他为了治理国家,发明了一种活剥人皮的刑法,不管你贪了多少,哪怕只有一点点,都要遭受刑法,尽管是这样,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使得朱元璋杀的官臣有60000多人,可见“贪”的危害有多大。

有同学会说,他们都是国家管理人,与我们无关,其实不然,廉政要从小做起,你想,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长大自然不会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同学们,一起努力,一起营造廉洁社会,让“贪”“污”渐渐沉睡,让“廉”“洁”慢慢苏醒,唯有一起努力,社会才会进步!

第四篇:清官海瑞除二张的故事

一天,海瑞正准备备轿出巡,忽然有人击鼓喊冤,就只好改变主意,立即升堂。

告状的是一位山村民女,十七八岁,长得非常漂亮,名叫黄珠珠。她衣衫褴褛,头发散乱,痛哭流涕,手脚还带有血迹。

原来,兵部尚书张鏊有两个侄子,名叫张魁和张豹,他们俩奉命从南京来到兴国筹买木料,欲图霸占黄珠珠。黄珠珠宁死不从,父母被话活打死,她趁混乱逃到县城鸣冤告状。

海瑞听了,非常气愤,当即安顿了黄珠珠,决定捉拿张魁、张豹。但这两个贼手下有很多家丁,怎么才能抓到呢?海瑞经过再三考虑,想出一条妙计。

第二天,海瑞带着几个衙役,抬着山珍海味来到张魁、张豹住的地方。一进门,海瑞就说:“二位辛苦,下官失迎了!今天特来慰劳。”张魁、张豹根本瞧不起海瑞,但一看这些山珍海味,便连声说:“有失远迎,有失远迎。”说完,一同坐下攀谈起来。

海瑞擅长辞令,取得了张魁、张豹的信任,就邀请他们进城做客,并说:“城里有美女,二位如有雅兴,下官愿效劳。”

第二天,张魁、张豹早早来到县衙,果然见有两个浓装艳服的美女出来迎接。张魁、张豹的骨头都酥了,正要上前纠缠,忽听一声“拿下!”左右涌出两班衙役,将他两人捆了个结结实实。

海瑞立即升堂问罪,两人不肯招认,海瑞叫黄珠珠出堂作证,才无法抵赖。但两人自认为是兵部尚书的亲侄儿,海瑞不敢把他们怎样,竟哈哈大笑,斥问海瑞:“海大人,你知道我们是谁吗?”海瑞火冒三丈,大声回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说完,吩咐左右将两人各打四十大板,送进死牢。

张家的家丁赶忙回家禀报张鏊。张鏊听后,心急火燎,连忙派人送来亲笔书信和白银千两,并以升官进爵相许,要海瑞立即放人。海瑞严辞拒绝,执行刑期一到,便斩了张魁、张豹。

不久,张鏊便勾通宰相严世藩,以“通匪”的罪名把海瑞抓了起来,打入监牢。直到严世藩死后,海瑞才被释放,重新被重用。

第五篇:海瑞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家世出身

海瑞的祖先原籍福建,南宋时有个名叫海俅的人,从福建迁移到了广州,海俅的重孙海逊子在明朝开国之初是广州卫指挥(正四品武官名)。海逊子的儿子海答儿于1383年(洪武十六年)从军来到海南岛,就在琼山县落了户籍。海答儿的儿子海宽,中举后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有子侄海澄、海澜、海翰、海鹏、海迈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其他还有三人中过举人。唯独海瑞的父亲海翰无所作为。

海翰娶妻谢氏,谢氏于1514年(正德九年)生下海瑞。海瑞出生4年后,父亲海翰便死去了。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祖上留下的几十亩田,勉强维持生活。谢氏性格刚强,对海瑞要求很严格,不让他像一般儿童那样嬉戏玩耍。海瑞自幼攻读诗书经传,他立志日后如果做官,就要做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取其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

明世宗朱厚熜晚年,不去朝堂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总督、巡抚等边关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获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农历二月,海瑞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明世宗读了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愤怒,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左右侍从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自己是不会逃跑的。”明世宗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的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感到叹息,只得把《治安疏》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秋季,明世宗生病,心情郁闷不高兴,召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世宗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已经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书陈请将海瑞释放。明世宗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何以尚一百大棒,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首辅徐阶力救海瑞,有阁臣主张对海瑞处以绞刑,被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压了下来。大赦出狱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明世宗驾崩,外面一般都不知道。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海瑞不仅会释放而且会被任用,就办了酒菜来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怀疑应当是被押赴西市斩首,恣情吃喝,不管别的。主事因此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已经死了,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海瑞说:“确实吗?”随即悲痛大哭,把刚才吃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晕倒在地,一夜哭声不断。

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载垕(明穆宗)继位,国号隆庆。奉先帝世宗遗诏,赦免了以海瑞为代表的所有谏言诸臣。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在兵部任职。后来调大理寺任职,提拔为尚宝丞(专门管理皇帝御玺、印鉴的官员)。

1567年(隆庆元年),徐阶被御史齐康所弹劾,海瑞上言说:“徐阶侍奉先帝,不能挽救于神仙土木工程的失误,惧怕皇威保持禄位,实在也是有这样的事。然而自从徐阶主持国政以来,忧劳国事,气量宽宠能容人,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齐康如此心甘情愿地充当飞鹰走狗,捕捉吞噬善类,其罪恶又超过了高拱。”人们赞成他的话。海瑞被调往通政司,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 海瑞的清廉,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不是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在争产业的案件中,“与其冤屈小民,宁愿冤屈乡宦”;在争言貌的案件中,“与其冤屈乡宦,宁愿冤屈小民”。

老病去世

明神宗屡次要重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上任后力主严

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有的御史偶尔戏乐,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明神宗下诏慰留不允许。

1586年(万历十四年),海瑞听闻黄光升去世,悲伤至极,带病前去晋江奔丧。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