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孝篇3
百孝篇(3)
吉翂叩阙免父罪
吉翂是南朝时期的梁朝人,自幼与众不同,极有孝心。他的父亲任厚乡令之职,廉洁公正,从不阿庾逢迎,引起上官的不满,便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撤职查办,押注京城关入牢狱,并将被斩首。
当时吉 翂只有十五岁,却深深为父亲含冤莫明而愤怒地慨叹道:父子本是一体,父亲有危难而不能解救,做儿子的还有何用!于是长途跋涉来到京城,在皇宫前击鼓跪叩,请求代父亲而死,梁主萧衍见其年幼却有如此胆量,疑心是受他人指使,便派廷尉卿蔡法度询问吉翂。吉翂毫无惧色地回答:“我虽年幼,但也知死的可怕、生的快乐。
代父而死这等大事何需他人指使?”蔡法度以为吉翂没有说实话,又和颜悦色地诱哄吉翂,吉翂仍是心意坚决。蔡法度将情况禀告梁主,梁主惊叹此儿奇哉,乃大孝子也,便下令诏赦吉父之罪,还表彰了吉翂的孝行,父子二人归回故里,乡里乡外无不争相传告,对吉翂的孝父之举更是赞不绝口。
缇萦救父书陈情
缇萦,姓淳于,西汉时临淄人。父亲淳于意任山东太仓县令遭奸人诬陷,被免职,将押解于长安治罪。临行时,见三个女儿在他身边哭泣,更为懊恼,哀叹道:生女不生男,援急无人啊!缇萦听到父亲的话,决意陪同父亲前往长安。倒了长安,缇萦独自手捧长状跪于皇宫门前求见文帝,其情感人,文帝得知后派人取来状纸细读,状上陈述,父亲为官清廉,实属受人诬告,做女儿的宁愿终身为官婢以换取父亲的清白。
文帝怜惜缇萦的一片孝心,派人查访此案,结果确为诬告,于是特赦了淳于意。缇萦的状书还说到:即便确是有罪之人,若处以刑,则不可复生,无法使之改过达善,重新做人。文帝深感其中道理:一国之君为民父母,民之有罪,未教其改而施以刑,实则有失德行。于是诏告天下,废除肉刑,减轻刑事。天下百姓无不称颂文帝仁义之心,更是称颂缇萦身为弱女子竟能冒死替父陈冤,又使天下百姓蒙受恩惠,真是才孝双全,女中英杰也。
杨香救父手缚虎
幼女卫亲舍身抗猛兽 空拳奋斗至性全天伦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评说】
这是个人与虎搏斗而终于获胜的故事,如果仅从人与虎的力量对比来看,不论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还是十几岁的少年,都不可能是老虎的对手。可是。他们最终胜利了。他们之所以能胜过老虎,不是他们力量,而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孝”字,是孝顺战胜了猛兽。作者显然是想借这些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孝道无敌。
卢氏护姑冒白刃 卢氏,是唐朝人郑义宗的妻子,幽州范阳人。自幼深明礼仪,嫁到义宗家后,对全家的长辈晚辈、上上下下都打点得十分周到,对义宗的母亲更是克尽妇职,尽量让老人家满意。所以郑家的人没有不称赞新媳妇贤惠的。
一天夜里,忽然有几十个劫匪举着火把,拿着武器,翻墙进院,一时间人声噪杂,来势凶猛。家里人都从睡梦中惊起,看到满院都是用手帕包头、手里拿刀的彪形大汉,十分凶恶,就不顾性命地往外跑,一时间全都跑光了。这时只有义宗的母亲因年老体弱,举步艰难,还没有出屋。卢氏怕劫匪伤害婆母,就冒死跑到婆母房里,陪在她身边。匪徒到各屋翻箱倒柜地搜刮财物,还未尽兴,就闯到郑母房里,以刀棒相逼索取钱财。卢氏反抗道:“家里大小事情由我来掌管,我婆母什么都不知道,何况你们想要的不过是钱财罢了,何必逼迫老人呢?”贼人听了不禁大怒,一时间刀棒交下,把她打得体无完肤,昏倒在地。恰好外边营救的人来了,众匪徒才呼哨着散去。
劫匪离开之后,家人都回来了,问卢氏为什么不逃走。卢氏说:“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是人知道仁义。平时邻里有什么急事,咱还要出手援助呢,更何况哪能把婆母弃之不顾呢?要是万一遭到什么伤害,我作儿媳的还有什么脸面独自活在世上呢!”众人都叹服。婆母也感动地哭着说:“人都说天气寒冷而后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还说路险知马力,事变见人心。我现在更知道儿媳的贤惠和她的孝心了。”
薛包洒扫回亲心
妇言是听悲在祸水 人淡如菊悠然高风
薛包,字孟尝,东汉时汝南人也。少有至性。母殁后,父娶后妻,憎包,屡进谗言。父怒,分包出居于外。包日夜立于门前啼泣,不忍远离。.父益怒,痛加殴打,遍体鳞伤。包迫不得已,始含悲而去,暂栖身于户外。至次日黎明,手挟帚具入内洒扫。父起见之,呵逐令出。包乃借寓同巷邻舍家中,仍不废晨昏定省之礼,如是一年有余。父母悔悟,复使回家同居。及父母先后继殁,包居丧哀痛异常。丧事毕后,其弟要求分财析居。包劝止,不听,乃中分其财产,奴蜱则引其老者,曰:“此惟我能指挥,汝不能也。”田宅则取其荒敝者,曰:“此须我经营补葺也。”器物则取其朽破者,曰:“此我所惯用,旧胜于新也。”弟以不善持家,日与匪类为伍,析居不久,产物荡尽,屡向包求助。包复周恤之,无吝色,亦无怨言。其后,弟渐自愧悔,改过向善,故尚能不致失身下流,陷于绝境,皆包感化之力。时人称为长者。汉廷闻其贤名,命公车特征,包辞不受命,郡县敦促就道。入京后,拜侍中。包力辞曰:“草野之身,不堪庙堂之任。”公卿劝喻再三,坚不肯拜。诏许归里,礼仪有加,观者荣之。【译文】
薛包,字孟尝,东汉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自幼就很孝顺。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后妻。后母憎恶薛包,多次向其父说薛包的不是。父亲大怒,把薛包分出去到外面居住。薛包日夜在家门前哭泣,不忍远离父母。父亲更加愤怒,痛打薛包,把薛包打得遍体鳞伤。薛包迫不得已,才含悲离去,暂时在院墙外住下。到了第二天黎明,手拿扫帚进入院内打扫。父亲见了,呵令他出去。薛包于是就借同巷邻居的房子住下,每天仍然向父母行早晚问安之礼,像这样坚持了一年多。父母醒悟过来,又让他回家同住。后来父母先后去世,薛包悲痛万分。丧事安排结束后,弟弟要求分家产。薛包劝阻,弟弟不听,于是就把家产一分为二。薛包用奴婢用年龄大的,对弟弟说:“这些人只有我能指挥的动,你指挥不动。”分田地宅院,薛包自己要荒芜破旧的,说:“这样的田地宅院需要我来经营修葺。”家具器物,他挑残破的,说:“这些残破的东西我用习惯了,比新的还好。”弟弟不善于持家,整日和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分家不久,家财物产就挥霍干净,经常向薛包求借。薛包一再周济他,无丝毫吝惜之意,也没有一句怨言。后来,弟弟悔过自新,改过向善,所以还没有沦落到社会底层,走上绝路,都是薛包感化的结果。当时人都称赞他是谆谆长者。朝廷听说他贤德,特意用朝廷车马征他进京。薛包推辞,不接受任命,郡县官员一再催促,这才上路。进京以后,朝廷任命他为侍中。薛包坚决推辞,说:“我只是草野之民,担当不了朝廷重任。”朝中公卿再三劝说,薛包就是不愿接受。皇上颁诏允许他回故里,薛包回乡时的仪仗比进京时的仪仗还世盛大,观看的人都替薛包感到荣耀
吕良子姊妹祷天
心香一炷吁苍穹念切代父 鹊声群噪助孝思诚感吉星
吕良子,父名仲洙,宋时泉州进江人也。平日时父母孝顺承志,能得欢心。父尝患病,延医诊治,百药不效。其后病势日见沉重,众医皆谓不治,嘱家人预备后事。良子心中悲痛万分,私念:“我父膝下无儿,只生我及妹两人。老人辛苦一生,尚未享受儿女丝毫孝养。今得此难治之疾,医生都己束手,将来恐无生望。”又思:“针砭医药,人事既无挽回之望,惟有乞祷苍天,以身代父,或者尚有一线生路。”当向其妹细良说明此意,细良亦表同情。于是,姊妹二人遂于夜半时焚香祷天:“愿以自己身命替代老父,请上天见怜,保佑父病速愈,加寿增限。”二人同心祝祷,至诚感天,忽见众鹊飞噪,缭绕如云。空中突发现一极大明星,光华灼灼.照耀如同白昼。次早,父病竞愈。太守真德秀闻而异之,表其所居曰“懿孝”。时人争传之。【译文】
吕良子,父亲吕仲洙,宋朝泉州进江(今福建晋江)人。吕良子平时对父母非常孝顺,能得父母的欢心。父亲曾经患病,请医生治疗,各种药物都不见效。后来病情日见沉重.医生都说治不好了,让家人准备后事。良子心中悲痛万分,暗想:“我父亲没有儿子,只生我姊妹两个。老人辛苦一生,还没有享受儿女丝毫的孝顺。如今得了这种难治的疾,医生都已经没有办法,恐怕没有生的希塑了。”又转念一想:“吃药、针灸既然没有挽回的希塑,就只有祈祷苍天,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或许还有一线生的希望。”她当即向妹妹细良说明这种心思,细良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姊妹二人就在半夜时分,焚香祈祷苍天说:“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性命代替老父亲,请上天可怜,保佑老父亲的病赶快痊愈,益寿延年。”二人同心祝愿,真诚感动了上天,忽然发现大群喜鹊飞翔鸣叫,像云彩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天上突然出现一颗又亮又大的星星,光芒耀眼,把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第二天早上,父亲的病竟然好了。太守真德秀听说这件事,非常惊异,上表朝廷,将吕良子的宅第命名为“懿居”。当时的人争相传说这件事。【评说】
吕良子姊妹二人心存一念之诚,终于感动上苍,父亲的病霍然痊愈。古代有许多类似的神奇故事,被称为“孝感”,即孝心孝行感动上天。此类故事虽然不尽可信,但在民间很有影响,类似的故事往往不胫而走,传之甚远。对这类故事,不必考究其可信度如何,而只要明白故事讲说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劝人尽孝道也就够了。
萧睿明孝感丹书
血泪成坚冰儿心已碎 日月显丹字著手回春
萧睿明,字景济,六朝南齐时兰陵人。生性至孝,事母能先意承欢。母素患风疾,累年困卧床褥,针灸药石杂进,均不能奏效。一时名医咸皆束手,谓为不治之症,不过苟延岁月而已。睿明闻言,心中悲痛,莫可名状。乃肃衣冠,虔诚凝神,昼夜叩天祈祷,求母病愈,剌则愿减削己算以代母。当在严冬期间,朔风恕吼,滴水成冰。睿明叩祷时泪流满面,坚凝成冰,下坠如筋。额上因叩头磕伤,血流亦冻成冰。睿明此时诚心乞祷速愈母亲,一切痛苦均置之度外,非惟不觉血流结冰,且亦不知痛楚,足见孝心之诚。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云:“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一夜,正默祷间,恍惚见有人授以石函,并言曰:“怜汝孝心,特授此函,中有秘方,堪疗母疾。”睿明急拜受之。及仰首再视,则人已不见矣。睿明知为天帝剌使,乃向空叩拜。起身入内,启函视之,内有三寸绢,上有“日月”字样,系用丹书成者。持就榻前,请母寓目,并述得此石函天书情形。母亦为之欣悦。睿明乃将“日月”字焚化,调水奉母服之,疾果愈。至诚感神,谁曰无征? 【译文】
萧睿明,字景济,南朝齐兰陵(今山东峄县)人。生性十分孝顺,侍奉母亲能先了解母亲的心思,让母亲高兴。母亲患有风湿病,长年卧床不起,针灸药物都用过,都没有疗效。当时名医对这种病也没有办法,认为是不治之症,病人不过是延长一些时间罢了。睿明听了,悲痛的心情无法形容。于是就穿戴整齐,十分虔诚地昼夜叩天祈祷,请求母亲的病能够痊愈,如果违背情理,则情愿削减自己的年寿来代替母亲。当时正值隆冬,北风怒吼,滴水成冰。睿明叩天祈祷时,泪流满面,泪水凝结成冰,从脸上坠下。因为磕头把额头磕破了,流出来的血也结成了冰。这时的萧睿明只是诚心诚意地祈祷母亲的病赶快痊愈,早把所有的痛苦都置之度外,不仅不知道已是血流成冰,而且也不觉得所有的疼痛。这足以看出他的孝心是多么真诚。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一天夜里,萧睿明正在默默地祈祷,恍惚看见有人给他一个石匣子,并且对他说:“怜悯你的孝心,特意授给你这个石匣子。里边有个秘方,可以治疗你母亲的疾病。”睿明急忙叩拜,接受石匣子。等他仰首再看时,已经不见人影了。睿明知道这是天帝的使者,就向空中再次叩拜。然后起身入内,打开石匣子一看,里面有三寸见方的一小片绢,上有“日月”二字,是用红颜色写成的。他拿起石匣子来到母亲卧榻前,请母亲过目,并向母亲讲述了获得石匣子和丹书的情形。母亲也替他高兴。睿明于是就把丹书“日月”二字焚化,调水后给母亲服下,母亲的病果然痊愈。至诚能够感动神灵,谁说没有例证? 【评说】
这又是一个“孝感”的故事。萧睿明的孝行,在今天看来十分好笑。母亲患病在身,他听信庸医的话,不去求医问药,而是祈天祷告。虽然他非常真诚,以至于泪血成冰都浑然不觉。最后,他的孝行终于感动上天,给他一个秘方,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了教化世人,编造这样的故事,其心可宥。但如果听者信以为真而加以仿效,那就大错特错了。
庾黔娄尝粪心苦
举动不忘亲时虞失足 生死有定数苦煞孝心
庾黔娄,字子贞,一字贞正,南朝梁时新野人也。父名易,字幼简,赋性淡静,不慕荣利。长史袁承敬其高尚,赠以鹿角书格、蚌盘、蚌砚、白象牙笔,易以连理几、竹翘书格作酬报。黔娄性至孝,生平不妄言,一举一动,时以辱亲为惧。仕于北齐,为编政令,有政绩,调孱陵令。抵任尚未十日,父在家患病,黔娄不知也。一日,忽心惊肉颤,坐立不安。自念除非父子关切,不能有此征兆,遂决意返家省视,即日弃官而归。及抵家,家人惊问故,黔娄告之,群称异焉。时父病虽只二日,而精神状况颇呈危殆之相。黔套私以病势安危询问医生,医云:“安危未敢遽决,然有实验之法,但须尝其粪味,苦者易治,甜者难愈。”其时父正患泄痢,黔娄辄取粪尝之,味甜质滑,知病将不起,忧苦莫名。至夜静,焚香向北斗默祷,求父病愈,愿以身代。忽闻空中有人语曰:“汝诚孝心可嘉,无奈汝父寿命已尽,不复可延。”黔娄闻语惊心,仰视无睹,悲泣不已。父果病殁。居丧哀恸过礼,远近传其孝名。梁台建除为蜀郡内太守。【译文】
庾黔娄,字子贞,又字贞正,南朝梁新野(今河南新野)人。父名庾易,字幼简,生性淡泊宁静,不羡慕荣华富贵。长史袁承敬仰他的高尚品德,赠给他鹿角装饰的书架、蚌壳盘子和砚台、白象牙笔。庾易就用连理茶几和竹子做的书架还赠他。庾黔娄生性孝顺,平时不随便说话,一举一动都惟恐辱没父母。他在北齐做官,任编政令,有政绩,调任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令。到任还不到十天,父亲在家患病,庾黔娄不知。一天,他忽然心惊肉跳。坐立不安。自思除了父子天性所关,不会有这种征兆,于是决意回家看一看,当天弃官回家。到了家中,家人很吃惊,问他为何回来。庾黔娄把自己的感应告诉他们,家人都认为很奇怪。这时父亲虽然只病了两天。但从精神状况来看已是十分危险。他私下向医生询问病情,医生说:“病人安危,一时还不敢下决断,但有一个办法可以一试,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味道苦的容易治,味道甜的就难治了。”这时候,父亲正患痢疾,庾黔娄取父亲的粪便一尝,味道甜而滑,知道病难治愈,非常忧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瘐黔娄焚香,默默地拜祭北斗,求父亲的病能痊愈,愿意自己代替父亲去死。忽然听到空中有人说:“你真诚的孝心值得嘉奖,无奈你父亲的寿命已尽,不能再延长了。”庾黔娄听后大吃一惊,仰视空中,什么也没有看到,悲泣不已。父亲果然因病而死。庾黔娄服丧期间,非常哀恸,超过了丧礼的规定。人们听说他的孝行,到处传扬他的孝名。后来,粱朝任命他为蜀郡太守。【评说】
庾黔娄为治父病而尝粪并祭拜北斗的故事,与康孝女的故事很相似。其孝心之诚,比康孝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的父亲还是不治而亡。如果说孝行能够感动上天,庾黔娄的孝行何以无果?所以,对这类孝行故事,只可当故事来看,而不可考究其真伪有无。
甄恬思父感来格
绝食毁形童年具至性 积诚能感灵魂果归来
甄恬,字颜约,南北朝中山无极人也。世居荆州江陵,幼稚时父亡,哀毁灭形,过于常人。邻里父老咸叹异之。家人见其年幼,居丧悲切,竟至水浆不入口,粒米不下咽,恐其以绝食或致伤生,劝之饮食,则垂涕不言。母乃以肉汁调入饭中,亲用匕匙饲之。恬仰体母意,不敢毁伤,始渐进食。及葬事毕,犹未尝须臾忘其父也。据《粱书·孝行传》所记,恬父死时,恬固一无知无识之稚儿耳。以不省人事之稚儿,乃能孝思如此其笃,哀痛如此其切,是诚所谓孝子之心凝于神者欤?
考宋躬《孝子传》所载,三国桑虞,字子深,魏郡黎阳人也。十四丧父,毁瘠过礼,日食百粒,以糁藜藿。《东观汉纪》,汝郁,汉时陈人也,年五岁,母病不食,郁亦啼不食。母怜之,强进食,诈言已愈。郁察母颜色,犹不似往日,知系绐己,仍不食。二则均可与恬事互证对观。
恬至八岁时,思父之心终不稍减,自恨未得见父容颜,尝累日涕泣。人或问之,即据情哽咽以告。人曰:“汝父已死,悲思终属无益。况幽明异途,即今汝父在前,彼能见汝,汝决不能见汝父也。”恬终不以人言而止思父之念。一日,正注想间,恍惚若有所见者。母怪问故,恬言顷见一人,并述容貌发眉形状,方知所见者正其父也。【译文】
甄恬,字颜约。南北朝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时世代居住江陵。幼小的时候,父亲亡故,他因悲哀过度而脱了形,哀痛程度超过常人。邻居对此都感慨惊异。家人见他年幼,守丧期间悲伤过度,竟至于不喝一口水,不吃一点饭,恐怕他因绝食而丢了性命,劝他吃饭,他流着泪不说一句话。母亲就把肉汤调进饭中,亲自用汤匙喂他。甄恬体谅母亲的意思,不敢毁伤自己的身体,才开始进食。丧事结束后,他还是一刻也不忘记父亲。据《梁书·孝行传》记载,父亲死的时候,甄恬还是一个不懂人事的孩子。一个不懂人事的孩子,就能够孝思如此真诚,哀痛如此深切,这真是孝子之心凝之于神啊!
据宋躬《孝子传》记载,三国时期的桑虞,字子深,魏郡黎阳(今河南浚县)人。14岁时,父亲去世,他哀毁过礼,每天仅吃一百粒粮食,用粮糁掺野菜为食。《东观汉纪》记载一个叫汝郁的人,东汉陈(今河南淮阳)人,5岁时,母亲生病,不能进食,汝郁也就哭着不吃饭,母亲可怜他,勉强吃一点,骗他说病已经好了。汝郁观察母亲的脸色和平常不一样,知道母亲是在骗他,仍然不吃饭。这两件事情,可以和甄恬的事相互参证。
甄恬到了8岁时,思念父亲的心情一点也没有减弱。他恨自己没能见到父亲的容貌,曾经整天哭泣。有人问他为何哭泣,他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人们。有人对他说:“你的父亲已经死了,悲伤终究是没有用处的。何况阴阳不同,即使今天你的父亲就在旁边,也是他能看到你,你却不能看到父亲。”甄恬却并没有因为有人对他这样说而停止对父亲的思念。一天,正在专心思念父亲,恍惚间看到一人。母亲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刚才见到一人,并把其相貌、头发、眉毛和形象描绘一番,这才知道刚才见到的正是他的父亲。【评说】
甄恬之孝表现在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上。还不太懂事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茶饭不进,以至于悲伤过度,瘦骨嶙峋,母亲百般劝诱才进食。长大成人后,思念之情依然不减,任别人怎么劝说都没有用。后来,他终于恍惚中见到了父亲的身影。这或许可以看做是上天对他的慰藉吧。但谁能说不是母亲为了免除他对父亲的痴想而善意地撒了一个谎呢?
第二篇:百孝篇
《百孝篇》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子全家安 为人须当孝父母 孝顺父母如敬天 孝子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儿照样还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要问如何把亲孝 孝亲不知在吃穿
孝亲不教亲生气 爱亲敬亲孝乃全 可惜人多不知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福禄皆因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孝子贫穷终能好 不孝虽富难平安 诸事不顺因不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孝贵心诚无它妙 孝字不分女共男 男儿尽孝须何用 妇女尽孝多耐烦 爹娘面前能尽孝 一孝就是好儿男 翁婆身上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和睦兄弟就为孝 这孝叫做顺气丸
和睦妯娌就是孝 这孝家中大小欢 男有百行首重孝 孝字本是白行原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为先 孝字传家孝是宝 孝字门高孝路宽 能孝何在贫和富 量力尽心孝不难
富孝鼎烹能致富 贫孝菽水可承欢 贫孝孝中有乐趣 富孝孝中有吉缘 富孝瑞气满潭府 贫孝祥光透清天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心不容一时宽 赶紧孝来孝孝孝 亲由我孝寿由天
亲在当孝不知孝 亲殓知孝孝难全 生前尽孝亲心悦 死后尽孝子心酸 为人能把祖先孝 这孝能使子孙贤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贤孝子孙钱难买 这孝买来不用钱
孝字正心心能正 孝字修身身能端 孝字齐家家能好 孝字治国国能安 天下儿孙尽学孝 一孝就是太平年 戒淫戒赌都是孝 孝子成才亲心欢 戒杀放生都是孝 能积亲寿孝通天
惜谷惜字都是孝 能积亲福孝非凡 真心为善是真孝 万善都在孝里边 孝子在世声价重 孝子去世万古传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不周全 念得十遍千个孝 消灾免难百孝篇
第三篇:百 孝 篇
百 孝 篇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须当孝父母 孝顺父母如敬天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儿照样还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要问如何把亲孝 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可惜人多不知孝怎知孝能感动天福禄皆因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孝子贫穷终能好不孝虽富难平安 诸事不顺因不孝回心复孝天理还孝贵心诚无它妙 孝字不分女共男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和睦兄弟就为孝 这孝叫做顺气丸和睦妯娌就是孝这孝家中大小欢 男有百行首重孝孝字本是百行原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为先孝字传家孝是宝孝字门高孝路宽
能孝何在贫和富量力尽心孝不难富孝鼎烹能致富 贫孝菽水可承欢贫孝孝中有乐趣富孝孝中有吉缘 富孝瑞气满潭府贫孝祥光透清天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心不容一时宽赶紧孝来孝孝孝亲由我孝寿由天
亲在当孝不知孝亲殁知孝孝难全生前尽孝亲心悦 死后尽孝予心酸为人能把祖先孝这孝能使子孙贤 贤孝子孙钱难买着孝买来不用钱孝字正心心能正 孝字修身身能端孝字齐家家能好孝字治国国能安
天下儿孙尽学孝一孝就是太平年戒淫戒赌都是孝 孝子成才亲心欢戒杀放生都是孝能积亲寿孝通天 惜谷惜字都是孝能积亲福孝非凡真心为善是真孝 万善都在孝里边孝子在世声价重孝子去世万古传
孝经孝文把孝劝赶紧孝来光阴快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顺温和孝味甘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兽实可怜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难周全念得十遍千个孝消灾免难百孝篇
百行万善孝为首,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人若不孝,禽兽不如。
第四篇:百孝篇
“孝道本来是咱们中华文明的精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早在夏朝,就制定了„不孝罪‟,古人对孝的重视由此可见。可现在对„孝‟的宣传已远远不及过去了,现代人对孝道的重视也远远不如过去,所以我一直想针对这个写点什么,可就是没找到合适的内容,直到我听了亲属背诵的《百孝篇》,才发现古人其实早就给我们留下很好的教材。”
《百孝篇》(原版)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字,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生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后孝子万古传;
处事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男儿.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孝子面带太和相,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后悔难.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能孝不在贫合富, 善体亲心是子男.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生前能孝方为孝, 死后尽孝枉徒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性温和孝味甘.羊羔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类实可怜.百行万善孝为先,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篇万篇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百孝篇(新版)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圣人尽孝著青史,贤人尽孝积福田,自古总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若问如何把亲孝,孝亲常问寒和暖,不尽孝道亲生气,尽孝亲人无怨言,可怜世人不知孝,福禄皆由孝字得,孝子虽贫终能好,诸事不顺因不孝,孝道终归为天理,夫妻皆孝其双亲,孝男尽孝无灾难,翁婆身上能尽孝,女得淑名先学者,孝在街坊人敬仰,孝子逢人就劝孝,万事唯有孝字大,孝经孝文把孝劝,父母生子原为孝,为人能把父母孝,生意兴隆就在孝,孝字当头全家乐,五谷丰登皆因孝,不知孝能感动天,天对孝字另眼观,不孝虽富不平安,回心转孝金不换,孝顺不分女和男,孝顺父母如敬天,孝妇尽孝无抱怨,美名流芳其孝贤,三从四德孝为先,孝在家中合家欢,孝化风俗人品端,孝字确是百行源,孝父孝母孝祖先,能孝就是好儿男,下辈孝儿照样还,没有孝心业难办,孝字治国万民安,孝字就是太平年,行孝不在穷和富,量力尽孝孝不难,富孝荣华来供养,贫孝饮水亦承欢,兄弟和睦就为孝,行孝别说亲心偏,孝遇难处见真孝,孝心不容一时耽,快行孝来赶紧孝,亲由我孝寿由天,生前尽孝亲心悦,死后想孝时已晚,戒淫戒赌都是孝,时刻行孝亲心宽,戒杀放生都是孝,父母延寿孝君先,济贫施舍都是孝,能得福报孝非凡,真心行孝是真孝,处事都在孝里边,不孝不善为祸水,福海行舟孝为帆,孝子行孝吉神护,不孝做事恶捣乱,此篇句句不离孝,离孝人伦难周全,印赠传送千张孝,消灾免难百孝篇。
八旬老者创作通俗版《百孝篇》
http://www.feisuxs 2010年03月08日01:30 新文化报
本报讯(记者刘洋)长春市民魏国库老人今年已经80岁高龄,春节吃饭时意外听到一位亲属背诵《百孝篇》,这引起了他的兴趣。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百孝篇》进行了大胆修改,创作出《新百孝篇》。
魏国库是吉林省委党校离退休的一名法学教授,现在担任绿园区青浦社区的法律顾问。2009年年初,社区一名70多岁的低保户求助社区,状告她的5个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在他的帮助下,这位老人的官司胜诉了,法院判令5位子女各自承担相应的赡养义务。类似的情况,他接触过不少,这让他一直心感忧虑:“现代的年轻人究竟是怎么了?”
“孝道本来是咱们中华文明的精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早在夏朝,就制定了‘不孝罪’,古人对孝的重视由此可见。可现在对‘孝’的宣传已远远不及过去了,现代人对孝道的重视也远远不如过去,所以我一直想针对这个写点什么,可就是没找到合适的内容,直到我听了亲属背诵的《百孝篇》,才发现古人其实早就给我们留下很好的教材。”魏国库说。
之后的一段时间,魏国库开始仔细钻研《百孝篇》,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百孝篇》进行了大胆修改。包括删除了里面一些老的封建内容和思想,替换了一些难懂的词句,另外还加入了一些现代的新思想,最后将原来76句的《百孝篇》,改成了现在108句的《新百孝篇》。
老 来 难
《老来难》语言通俗,描写细腻,道尽了老年人生活的万般苦痛,劝说人们要善待老人,孝敬老人,并告诫人们,人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孝敬老人也是善待自己。
老来难
老来难 老来难 劝人莫把老人嫌 当初只嫌别人老 如今轮到我头前 千般苦 万般难 听我从头说一番 耳聋难与人说话 差七差八惹人嫌 雀蒙眼 似鳔沾 鼻泪长流擦不干 人到面前看不准 常把李四当张三 年轻人 笑话咱 说咱糊涂又装蒜 亲友老幼人人恼 儿孙媳妇个个嫌
牙又掉 口流涎 硬物难嚼囫囵咽 一口不顺就噎住 卡在嗓内噎半天 真难受 颜色变 眼前生死两可间 儿孙不给送茶水 反说老人口头馋 鼻子漏 如脓烂 常常流到胸膛前 茶盅饭碗人人腻 席前陪客个个嫌 头发少 头顶寒 凉风飕的脑袋酸 冷天睡觉常带帽 拉被蒙头怕风钻
侧身睡 翻身难 浑身疼痛苦难言 盼明不明睡不着 一夜小便七八遍 怕夜长 怕风寒 时常受风病来缠 年老肺虚常咳嗽 一口一口吐粘痰 儿女们 都恨咱 说我邋遢不像前 老的这样还不死 你还想活多少年 脚又麻 腿又酸 行动坐卧真艰难 扶杖强行一二里 上炕如同登泰山
无心气 记性完 常拿初二当初三 想起前来忘了后 颠三倒四惹人烦 年老苦 说不完 仁人君子仔细参 对老人 莫要嫌 人生哪能浄少年 日月如梭催人老 人人都有老来难 人人都应敬老人 尊敬老人美名传
第五篇:百孝篇
《百孝篇》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孝是人性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独讲吃穿;孝道贵在心中孝,孝亲亲责莫回言。惜乎人间不识孝,转意复孝天理还;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激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孝顺不分女共男。福禄皆由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人人都可孝父母,孝敬父母如敬天;孝子口里有孝语,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女得淑名先学孝,三从四德孝在前。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孝子逢人就劝孝,孝化风气人品端。生前孝子声价贵,死后孝子万古传;处事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合天。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父母生子原为孝,能孝就是好男儿。
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穷莫怨天。孝子面带太和相,进孝出悌自然安;亲在应孝不知孝,亲死知孝懊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贵履行不在言;孝子齐家全家乐,孝子治国万民安。五谷丰收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能孝不在贫合富,善体亲心是子男。
兄弟和气即为孝,谦让二字把孝全;孝从难处见真孝,孝容满面承亲颜。父母双全正宜孝,孝思鳏寡亲影单;赶紧孝来时间快,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能孝方为孝,逝后尽孝枉徒然;孝顺传家孝是宝,孝性平和孝味甘。羊羔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类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先,当知孝字是根源;念佛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孝矣无限孝无边;此篇句句不离孝,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千篇万篇常常念,消灾免难百孝篇。
二十四孝图
【01 孝感动天 】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隧道逃脱。事后舜绝不嫉恨,仍对父亲恭敬,对弟弟慈祥。他的孝行激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置政事的才华,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察看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续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看父亲,仍然恭恭顺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节,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固,人丁旺盛,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
曾参,字子舆,年龄时期鲁国人,孔子的自得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进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感到心疼,知道母亲在召唤自己,便背着柴敏捷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广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式,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代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年龄时代鲁国人,孔子的自得弟子,性情直爽英勇,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经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食粮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富的筵席,他经常悼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赏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努力,逝世后怀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赏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严寒打颤,将绳索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叱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激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看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匆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诉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
老莱子,年龄时代楚国隐士,为回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颜色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用度。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回,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光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女人最想从男人那里得到什么,行至槐荫,女子告知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辅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讨,逐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必定禀告,回家后必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顺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碰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老,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荐为孝廉,章帝时被推荐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代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接待,陆绩往怀里躲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讥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躲主人的橘子吗?”陆绩答复说:“母亲爱好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试试。”袁术见他小小年事就理解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底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赡养,奇迹mu,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忧,养这个孩子,必定影响赡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讨:“儿子可以再有,母亲逝世了不能回生,不如埋掉儿子,节俭些食粮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冷冬时用身材为父亲暖和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普遍传播“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遇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馑,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玄色的桑葚离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答复说:“玄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往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远,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回,姜诗猜忌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借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苦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雷同,天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戮,他隐居以教书为业,毕生不面向西坐,表现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气象,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抚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惧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怀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纪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敬,天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豢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材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眼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往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冷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熔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理解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逐,担忧蚊虫分开自己往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匆忙跳上前,用尽全身力量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呜咽。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看法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成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见家中有事,立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吩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明味甜,心坎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埋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再醮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起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碰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有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天天晚上,都亲身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却儿子应尽的职责。
百善孝为先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为人子女应孝敬,不孝之人罪滔天。父母恩惠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穷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出进扶持须谨严,朝夕侍候莫腻烦。爹娘都调莫违阻,嘱咐言语记心间。召唤应声不敢慢,诚恳敬意面带欢。大小事情须禀命,禀命再行莫自专。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宝局钱场休我往,花街柳巷莫游玩。保身惜命防灾病,酒色财气不可贪。为非作歹损阴德,惹骂爹娘心怎安。逐日凌晨来相问,冷热好歹问一番。到晚莫往旁处去,侍奉爹娘好安息。夏天爹娘要凉爽,冬天宜热不宜寒。爹娘一日三顿饭,三顿茶饭留意观。恐怕饮食失调养,有了灾病懊悔难。休说自己劳苦大,爹娘劳苦更在先。人了一日老一日,爹娘一年老一年。劝人及时把孝尽,兄弟虽多不可扳。此篇劝孝逢知己,趁早行孝莫迟延。父母恩惠似海深
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敬
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干出孝子
鸟兽尚知哺乳恩 养育之恩不图报 看子成龙白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