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二十四节气霜降为什么要吃柿子(精选合集)

二十四节气霜降为什么要吃柿子(精选合集)



第一篇:二十四节气霜降为什么要吃柿子

老一辈的人会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在二十四节气中有那么一个节气叫:霜降,霜降之后气候就开始变冷。所以各地也有了这么一个习俗,霜降吃柿子。不知你们关于霜降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二十四节气霜降为什么要吃柿子以及养生要吃什么,欢迎参阅。

二十四节气霜降为什么要吃柿子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 节气。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霜降节气也是欣赏枫叶的好时机,枫叶中含有的花青素使 得它由黄转红,形成五彩缤纷、形状各异的五彩树叶。

那么霜降吃什么呢?有句老话说“霜降到,吃柿子”,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

柿子品种繁多,约有300多种。从色泽上可分为红柿、黄柿、青柿、朱柿、白柿子、乌柿等;从果形上可分为圆柿、长柿、方柿、葫芦柿、牛心柿等。柿子又可分 为两大类:一是涩柿类;柿果在树上不能自身脱涩,采后必须通过人工脱涩或成熟作用才可食的有涩柿。二是甜柿类:柿果在树上能自身脱涩,可供鲜食用。

成熟的柿子中含有15%的碳水化合物,丰富的膳食纤维,钙、磷等矿物元素和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柿子色泽鲜艳、柔软多汁、香甜可口、老少喜食。柿子既可 以生吃,也可加工成柿饼、柿糕,还可以用来酿酒、制醋等。

柿子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柿子对于预防心血管硬化具有非常给力的效果。新鲜柿子 含碘很高,能够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柿蒡、柿叶都是很有价值的药材。

柿子虽然维生素含量丰富,口感良好,但是吃柿子应适量而止,一般认为,在非空腹的情况下,每次吃柿子以不超过200克 为宜。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空腹吃柿子和柿子皮。因为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和果胶,空腹状态下会与胃酸作用下形成胃柿石。

但如果胃里“有底”,胃柿石就不会那么容易形成了。第二,不要与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水产品同食。蛋白质在鞣酸的作用下,也容易形成胃柿石。第三,糖尿病患者、胃功能低下者 不能吃,过度劳累、疲劳的情况下不宜吃柿子。第四,不宜同含纤维多的食物一起食用。

霜降养生要吃什么

1、板栗老鸭汤

板栗有养胃健脾的功效,老鸭性偏凉,有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板栗与老鸭同炖可以益气补脾、补肾强筋、和胃润肺。

2、百合炒马蹄

百合能止咳补肺,马蹄消痰清积食。鲜百合味淡,可加少许姜及肉碎,增加鲜味,不寒又不燥。

3、芥菜

据了解,芥菜含有丰富的A、B族维生素。这两种维生素可参与机体重要的氧化还原过程,能增加大脑中氧含量,激发大脑对氧的利用,具有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的作用。除此之外,芥菜还有良好的开胃消食作用。芥菜腌制后有一种特殊鲜味和香味,能促进胃肠消化功能,增进食欲,既可开胃也能助消化。

4、黑芝麻

黑芝麻具有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乌发养颜的作用,是秋季的理想食材。芝麻中的芝麻素能够清除胆固醇、保护肝脏、稳定血压。而且黑芝麻含有头发生长所需的脂肪酸、含硫氨基酸和多种微量矿物质,能有效地防止头发脱落,使头发乌黑亮丽。

5、鸭肉

鸭肉是霜降时节必吃的食物之一。鸭肉不仅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季的过度消耗,且其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作用。

6、山药

山药,又名淮山,是营养丰富的常见食材,具有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和降血糖等养生作用,有“神仙之食”的美名。从养生方面讲,秋冬季人体容易气血两虚,正是食用滋补山药的最佳时节,另外山药在健脾益胃、益肺止咳、降低血糖等方面有极佳的效果。

霜降吃的食物

羊肉

羊肉味甘不腻,性温不燥,能暖中补虚,益肾壮阳,开胃健力,利肺助气,豁痰止喘,养胆明目,尤其适合气喘、气管炎、肺病及虚寒的老年人或者体虚的中青年人食用,对月经不调、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产后腹痛、面色苍白等妇科疾患,也有显着疗效。

银耳

银耳也是一味滋补良药,特点是滋润而不腻滞,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安眠健胃、补脑、养阴清热、润燥之功,对阴虚火旺不受参茸等温热滋补的病人是一种良好的补品。

蜂蜜

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达70%.果糖、葡萄糖不经过消化作用直接被人体所吸收利用,是理想的滋补佳品。秋季人很容易上火,这时如果喝点蜂蜜,便可缓解干燥上火症状。

第二篇:一般纳税人降为小规模

5月1日后,一般纳税人如何变为小规模纳税人

??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等若干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18号)规定,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一般纳税人,可选择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通知》(财税〔2018〕33号)第二条的规定,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或选择继续作为一般纳税人: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的有关规定,登记为一般纳税人。

(二)转登记日前连续12个月(以1个月为1个纳税期,下同)或者连续4个季度(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下同)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称应税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转登记日前经营期不满12个月或者4个季度的,按照月(季度)平均应税销售额估算上款规定的累计应税销售额。应税销售额的具体范围,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3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若干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符合本公告第一条规定的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登记表》(表样见附件),并提供税务登记证件;已实行实名办税的纳税人,无需提供税务登记证件。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纳税人填报内容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一致的,主管税务机关当场办理。

(二)纳税人填报内容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不一致,或者不符合填列要求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场告知纳税人需要补正的内容。? 因此,自2018年5月1日起,符合上述文件规定的企业可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可参照上述文件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登记表》提请申请。

第三篇:霜材料

渫水河畔“女哨兵”

——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十大女杰胡雪霜同志事迹介

17年前,一位28岁的土家姑娘,告别了她心爱的三尺讲台,成为了常德水文局所市水文站的一名普通观测员,从此,在湖南屋脊——壶瓶山的深山老林,在湘西北最偏远、环境最艰苦的水文站一干就是17个春秋。

有多少次与洪峰生死搏斗?有多少次面临小家与大家的考验?有多少次往返于测点之间的山间小路? 17年,她默默的守候在渫水河畔,如一朵盛开在悬崖上的雪莲!

她,就是“悬崖上女哨兵”、全省水文系统“十佳站长”、“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十大女杰”荣誉称号获得者——胡雪霜同志。

爱岗敬业就要学好本领

28岁的胡雪霜,风华正茂,是一个优雅的小学女教师,然而,她为何选择了危险、艰辛、清苦的野外水文观测工作呢?

这还得从她的父亲胡泽华说起。父亲1959年毕业于省水利学校水文专业,22岁时离开家乡湘潭,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所市水文站,并在这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从胡雪霜懂事开始,父亲就是风里来、雨里去,默默无闻的积累着难以计数的水文数据。从小耳濡目染,她“过早”地习惯了风雨雪霜、明白了平凡之中的伟大,对水文人高度敬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她曾在心里暗暗思量着:“我要能干水文工作,一定象父亲那样做一名真正的水文人。”而父亲正是看中了胡雪霜作为长女从小具有的诚实吃苦、内向心细、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在1990年退休之际,亲自把她送到所市水文站。女承父业,胡雪霜成为了一名守望江河的水文职工。

毕业于师范教育专业的胡雪霜,到水文后必须一切从零开始。水文测站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测、报、整、算”,其成果直接体现在一组组测报数据与信息上,而这些测报数据与信息又关系到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她深知水文工作每一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一旦稍有差错,就会给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尽快掌握行业标准、规范,熟悉水文业务,她一边认真学习,熟记各种技术要领,一边动手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她勤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体会,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水文勘测工,从外业测算到内业资料的整理、年报整编都成了一把好手,很快成为了站上的技术骨干。

随着水文工作的不断发展,新的设施设备以及新技术被逐渐应用到水文测站,对水文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掌握更多的水文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水文站的17年里,除出差外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站上度过的,把时间都用在了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上,深夜还在潜心学习一本本水文专业书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水文基层得到广泛应用,资料整编和报汛都用上了计算机软件。为了尽快掌握这些新技术,胡雪霜同志总是坚持不耻下问,向站里的两名大学生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她已能熟悉运用计算机对本站资料进行整编和水情拍报。在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的过程中,胡雪霜不但认识到水文工作的艰苦,也更加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水文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对新分来的和不熟悉业务的同志,胡雪霜不仅在生活上处处关心他们,在工作上也是不厌其烦,耐心帮助,让他们尽快熟悉站上的环境、水文设施和水文业务,及早进入“角色”,挑起重担,胜任工作。一些在这里工作过的年青人,在她的帮助下很快就成为了独挡一面的业务能手。

胡雪霜任站长来,该站资料连续11年被省局评定为优秀,这与她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对水文工作精益求精是分不开的。

越是艰苦就越需要奉献

有人说,“人最大的恐惧就是寂寞”。这句话,对没有在偏远闭塞环境里呆过的人来说,是根本无法体会的。

所市水文站地处石门西北部,交通条件非常不便,从石门县城出发,是180里的简易公路,汽车要在崇山峻岭的险要路上颠簸三四个小时。水文站就建在麻纳口村胡家坡悬崖峭壁上,从站房到河床之间的水位观测码头,总共有222级在峭壁上人工开凿的台阶,“之”字形的岩板路直插河底。胡雪霜同志每天就是踏着这条险道,去准确测量每一组水文数据。

渫水是澧水的最大支流,在石门县境内153.7公里总落差1400多米,属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所市站洪水暴涨暴落最大涨幅达每小时12米。这里的夜晚万籁俱寂,只有水声、风声和野兽的吼叫声。一个人呆在站里,不要说是一个女同志,就是一个男子汉都会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正是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恶劣的工作条件,磨练了胡雪霜坚强的意志和品格。只要刮风下雨,胡雪霜就会习惯地跑到河边查看。

1997年8月,全站三个人有两名职工去参加函授学习和培训,恰逢一场洪水突袭而来。当时站上只有胡雪霜一个人,为了搞好洪水测报,她抖擞精神,运筹帷幄,一个人带着一名请来的老乡,穿着被汗水和雨水浸透的衣服,在办公室、缆道房、水位井之间来回穿梭,在水位、雨量观测小道上往返奔跑,出色地完成了雨洪测验和水情拍报任务。

所市站现在的几间土砖瓦房建于60年代,后在80年代新修建了几间青砖瓦房,站房的外墙壁上至今还依稀可见当年毛主席语录。因为经费原因,所有房屋一直没有得到大的维修改造,与当地老百姓的住宅相比,都已显得相当破败和落后。面临这样艰苦的环境,胡雪霜没有怨天尤人,她带领同志们,积极筹措资金,自己动手,先后搭建了简易的浴室和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添置了电视卫星接收器、彩电、冰箱,尽力把这个集体营造出一个温馨的氛围。工作之余,带领大家搞庭院种植和养殖,由于来站工作的年轻人多而且走得频繁,她总是以热情和不辞辛劳来改善测站单调贫乏的生活。一如她在每次抢测洪水的间隙,总是为饥肠辘辘的同事送上热腾腾的饭菜,收洗衣裳,换洗床铺,同志们没有想到的站长想到了,同志们没能完成的站长替他们完成了,她常说:“对于这里的苦我已习惯,但对外地来这里的同志,特别是年轻人,我能为他们多做一点,就是让他们工作时少一些困难,多一些安心。”当年轻人离开测站去参加培训学习、节假日休息时,她就像送别亲人一样,帮他们收拾行李。天气凉了或热了,还叮嘱他们该带什么,而且她还把他们送上车。他们回来时,她早早就去下车的地方去迎接,并安排在家里吃饭,为他们接风洗尘。在他们离站期间,她帮他们打扫房间,敞开门窗透透空气、晒晒棉被、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让他们在外安心学习,回站高兴地工作。对同事她就是这样满腔热情和充满爱心,赢得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同事的爱戴和尊重,从这里走出去的匡永清、朱粒子、刘勇青年人,每年都给她发短信、打电话,向一直留守在大山深处的胡大姐表示他们深深的敬意。

“仪标水尺长相伴,孤灯陋室一线天”,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十七年六千多个日日夜夜,她用她的脚步,在222级台阶上书写着人生;用她那已经变得粗糙的双手,在水文绞车上诠释着她的理想和追求。有人问她,一辈子在这个山旮旯里工作,难道没有什么遗憾吗?她说“要说遗憾,一是没有更出色的成绩,二是欠家人太多太多了”。

自胡雪霜同志参加水文工作起,每年的节假日她都在站里度过,和家里人团聚的时间也仅仅是在大年三十那顿年夜饭。她的儿子从初中起一直在石门一中读书,目前正处于高考冲剌阶段,这么多年来,学校和老师多次要求她尽可能照顾一下儿子,但她始终没能在生活上给儿子更多照顾。儿子也很理解妈妈,也能体谅妈妈。和丈夫结婚快二十年了,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她们后来虽然在石门勘测队购买了一套房子,可全家至今也没有在这套房子住过。而安置在所市水文站里的这个家,也仅仅是些简单的日常用具,每到雨季,屋里阴暗潮湿,谁都可以想象得出居家的情景与滋味。胡雪霜同志长期与水打交道,加之劳累并长期在艰苦的环境工作生活,使她患上严重的甲亢、风湿病和关节炎,每当天气变化或者工作量大时,她都要强忍着病疼一边坚持治疗,一边坚持工作。

17年来,所市水文站的职工换了一批又一批,唯一没走的就是胡雪霜。问她为什么,她只说一句极为朴素的话:“我所在所市站工作这么多年来,对这里的河流特性和业务内容最熟悉。别人来了我有点不放心!”

所市水文站的工作环境艰苦、设备条件简陋,年轻人刚来站里或多或少有些抱怨,不能安心工作,遇到这种情况,胡雪霜总是以女性的细腻,以一个大姐的身份去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耐心的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克服浮躁情绪,坚定甘于寂寞、献身水文的决心。

说起来胡雪霜是水文站站长,实际上她手下的“兵”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两个人,却要负责水位、流量等多个测量项目和六个雨量站的管理,加上山溪性河流“说变脸就变脸”、洪水暴涨暴跌的特性,其观测任务繁重可想而知。每当测洪时期,同事们因为投入测报工作而顾不了吃饭、休息和调整,胡雪霜就利用测洪间隙,细心的准备好饭菜,待水势平稳后,又主动承担起他们的观测任务,并安排时间让他们休息。

2003年,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朱粒子,由于专业不对口,一度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胡雪霜了解这一情况后,找到朱粒子,在思想上促膝谈心,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在工作上手把手地传帮带。朱粒子在短时间内融入了工作,业务上也逐步熟悉起来,并在2005年的年报整编过程中担起了重任。曾经在胡雪霜手下工作过的人都说过同样的感言:“站长对我们这样好,如果不把工作搞好,首先就对不住她”。

站长就是排头兵

1994年,原任站长调离,组织上安排胡雪霜同志担任站长。初次接任站长,她心里像十五只桶打水——七上八下,没有一点底。以前,她都是协助站长工作,更多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可如今,身份改变了,想的事多了。看她有些不知所措,是党员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站里就两三个人,站长不是什么官,纯粹是个带头做事的人,你要身先士卒。”父亲的一席话,让她明白了自己的位置:站长就是排头兵。

要真正干好站长这个岗位,当好排头兵,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什么事要想在前面,干在前面,关键的时刻还要冲在前面。水文站虽小,但样样俱全,站长都要统筹兼顾、左右协调,还要忙里忙外。胡雪霜同志刚当上站长的第二年7月,迎来了第一次大考。那天晚上8点多钟,乌云密布的天空几道强烈闪电划过,紧接着阵阵雷声就从山顶滚滚袭来,一时间,天河好像撕开了一条口子,暴雨倾盆而下,一时间河水陡涨,发生了她参加水文工作以来第一场特大洪水。当时站里只有她和一名同事两人,雨声就是命令,雷声就是号角,胡雪霜顾不上5岁的儿子一个人呆在房里有多怕,把门反锁上,任由儿子拍打着门哭喊,就一头和同事扎进了雨幕中,摇绞车、测水位、量降水、取蒸发水、拍发水情电报,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一根水尺桩快要淹没了,必须马上增加临时水尺,可是,断面四周都是坚硬的岩石地面,怎么也不能打木桩贴水尺板,看到分秒猛涨的洪水,她急中生智,将水尺板上“E”字厘米格画在自记井的墙壁上。汹涌而来的洪水最终停止了上涨的脚步,17.11m洪峰水位在她的标尺上被准确记录下来,这场仅次于有资料以来的历史第二河高水过程共测流40多次。等到送走洪峰,时针已指向第二天上午10点。当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站里,打开房门时,儿子已趴在地下熟睡,不仅脸上还留着一道道泪痕,而且裸露的身上密密麻麻留下了全是蛟子叮咬的红色肿块。眼见这种情景,胡雪霜的眼里流出了心疼和愧疚的泪水。是啊,哪个做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儿子呢?事后,胡雪霜说“我是站长,那样关键时刻,我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

2003年6月24日,暴雨倾盆而下。傍晚6时许,所市站雨量达到惊人的362毫米!

“雨大得像从天上„砸‟下来一样,打伞出门都睁不开眼睛。” 与渫水打了10多年交道的胡雪霜预感到,一场特大洪水即将来临。

果然,汹涌的河水很快就像脱缰的野马咆哮而来,巨大的山石顺着湍急的浪头上下翻滚,发出一阵阵令人恐怖的撞击声。沿岸已有民房、道路被摧毁,所市水文站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还不到晚上7点,用混凝土灌注的钢管水尺被洪水卷走了5根,水位观测码头、自记井进水管、缆道拉偏索、流速仪遭受严重损坏;给站里供水的粗大钢制水管,来不及挣扎一下就被扭成了一股麻花……

除了胡雪霜,站里只有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职工在岗。断水断电、设施被毁、涨水面难测、增援人员未到,怎么办?面对异常险恶的雨水情形势,胡雪霜深知,一旦洪峰走失,将给水文史留下永远的遗憾。由于人手不够,她迅速找来一位村民帮忙,把丈夫也喊上山来,按拟定的测洪应急方案开始了紧张的战斗。

1米、2米、3米……一个小时不到,水位竟然蹿上了10多米高!疯涨的洪水,很快淹没了河边上最高的一根水尺。胡雪霜赶紧叫丈夫打上一根临时水尺,不一会儿,第二根水尺也没顶了,又赶紧打上第三根……胡雪霜眼看着水涨到了一个惊人的位置——18.16米!

一波接一波激流急速涌来,笨重的铅鱼几乎快被冲走,缆绳摇起来格外吃力。村民坚持不住了,丈夫张先进就跟他合力一起摇。由于洪水涨速太快,测流布点时间缩短为每6分钟一次!

暴雨持续下个不停,洪峰接连不断涌来。整整两天,胡雪霜没有合过眼,身上汗水雨水混在一起,也没有时间去换早已湿透的衣服,她在心里不停地对自己说“挺住挺住!一定要挺住!”实在太累了,就趴在缆道房的破桌子上眯一会儿。

在那次激战洪水过程中,他们连续测流40多次,准确地测到了历史最高水位的洪峰资料。洪峰离开后,张先进和村民两个身高体壮的汉子都累趴在地上,手臂都抬不起来。胡雪霜也累得虚脱了,双腿软得爬不上石台阶。可是,回到站房里,她仍坚持把测流的大堆资料全部测算完,及时把水情情报报出后,才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太阳底下睡着了。

据事后统计,24日下午至次日凌晨,所市水文站测到渫水在8小时内急涨14.96米,出现18.16米的洪峰水位,流量4800立方米/秒,是当地自1935年以来最大的洪水。胡雪霜提供的水文情报,对下游的防汛调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就在他们抢测洪水过程中,一位好心人打来电话,说她家的小药店进水了,要她赶快去抢救。此时,胡雪霜同志夫妇俩心里明白,一边是公,一边是私,此刻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依然坚守在测洪工作岗位上。待洪水退落后,才匆匆赶往药店现场,哪还有药店,早已是断垣残壁,药品被凶猛的洪水洗劫一空。望着多年积攒并苦心经营的家业被毁,夫妻俩既有一份伤感但也增加了一份平静,她说:“我家的损失确实让我和丈夫心疼,但我们的测报可能避免了更多人家的损失。”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尽管胡雪霜在偏远的水文站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和一个水利人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实践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她。

1998年12月,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5年10月她被授予全省水文系统“十佳站长”光荣称号。

2005年12月她被人事部、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6年6月她被中共常德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中共常德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共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3月她被授予湖南省“十大杰出女性”光荣称号。

17年,她用一颗滚烫的心灵相守着时空的寂寞,以一种旷达的胸怀包容着岁月的无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胡雪霜同志展现给我们的,是水文人的一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是金钱买不到,是洪水冲不走的。

胡雪霜同志用青春和赤诚绣出的,是水文人的一面光辉旗帜,这面旗帜上镌刻着水文人对人民的无比忠诚。

我们相信:这种精神,水文人会更加发扬光大!这面旗帜,在水文发展的征途上会更加鲜艳!谢谢大家。

第四篇:关于二十四节气

关于二十四节气、三伏、九九等时令知识

立秋过后,天气会逐渐转凉。大连就刚迎来了一阵昏天暗地的大雨。

远在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就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个时间点;然后又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大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个时间段。以后通过生产实践逐渐充实改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根据,特别是在我国北方使用更为普遍。二十四节气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但它不是按照农历来制定的,而是和公历计年基本合拍,因为两者都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个地球年)作为一循环的。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圆周为360度,二十四节气就是将黄道分成24段,每段15度,地球每运转15度就是一个节气,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相对没有大变化的。首先说的立秋一般会出现在7,8,9日这三天中。

时令中的“三伏”和“九九”,它们不属二十四节气,但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冬至以后就交九,每九天一个九,九九八十一天,冬至这天即为一九的第一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但夏至就不是接着入伏了,人称“夏至三庚便入伏”,就是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法中十天一个庚日如庚子、庚午等)为初伏的第一天。由于庚日是干支纪日与干支纪年的方法一样,六十为一周循环往复,在每月中的日期不固定,所以入伏的时间也无定日。夏至这天与庚日相遇的时间有远有近,就会出现夏至后少则20 天多则30天才入伏。关联谚语:

1.二十四节气的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一月两节日期定,上差下差一两天。

2.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前后耩高梁,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到了惊蛰节,耕牛不得歇;冷在三

九、热在中伏;头伏萝卜二伏菜,出伏的葫芦老不成;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冬至10天阳历年,小寒大寒快过年(春节).3.《九九歌》版本各异,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第五篇: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1、立春

每年的公历2月5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15度时为立春节气。“立”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开始的意思,表示从这一天起春天就开始了。立春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节气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埋,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此,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江淮地区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2、雨水

每年的公历2月20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30度时为雨水节气。这一节气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多雨的季节逐渐开始。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称之为“雨水”。在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绿色的嫩芽,大地渐渐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中有根据雨雪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有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还有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雨水节气到来后,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人们要预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发生。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特点,对三麦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沟埋墒,为排水防渍做好准备。雨水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显著减弱,长波槽脊调整转换周期变短,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明显减弱。江淮地区盛行的天气过程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冷空气影响前后,气温变化幅度加大,冷暖气团交汇时,会出现连阴雨雪天气。

3、惊蛰

每年的公历3月5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节气。此时春雷响动,气温回升、土壤解冻,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蛰”有小动物藏起来的意思,古代人们认为钻到土里过冬的动物,是被雷声震醒又钻出来活动的,所以叫惊蛰。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民间也流传许多有关惊蛰节气的天气谚语。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惊蛰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东亚高空环流发生显著变化,沿海大槽已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尺度减小,移动性明显。槽脊东移时,北方地区会交替出现移动性高、低压,影响江淮地区的冷暖气团比较活跃。受其影响,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并会出现初雷雨或连续阴雨。

4、春分

每年的公历3月21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时为春分节气。“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中分点,是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此时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春分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逐渐昼长夜短。有关春分节气的谚语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描写昼夜等长的,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等;一类是根据春分晴雨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等;一类是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不暖,秋分不寒”等;还有一类是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春分西风多阴雨”、“春分若是暖,五月先水后旱晴”等等。这段时间降水量依然稀少,蒸发量明显增多,所以“十年九春旱”是常规现象。春分节气越冬作物已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农田要加强田间管理。棉花营养钵播种要选择冷尾暖头,适时进行。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5、清明

每年的公历4月4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此时天气晴朗,气温转暖,草木开始萌芽现青,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在农业生产中,清明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说。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 oC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清明节也常用作天气气候方面的指标,如江南的“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北的“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等谚语。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到了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

6、谷雨

每年的公历4月21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30度时为谷雨节气。此时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有“雨生百谷”的含意,雨水明显增多,植物茁壮生长。一般每年在这一时段,都会下起绵绵的细雨来,而且这时桃花正在开放,所以也有将这时的雨称为“桃花雨”。自谷雨起农事开始忙碌起来。自古以来,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编成谚语,世代相传。有:“谷雨前,好种棉”以及“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说法。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 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变化,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谷雨节气,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会再一次发生明显减弱和北移,华南暖湿气团比较活跃,西风带自西向东环流波动比较频繁,低气压和江淮气旋活动逐渐增多。受其影响,江淮地区会出现连续阴雨或大风暴雨。

7、立夏

每年的公历5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小满

每年的公历5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径60度时为小满节气。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华南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华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华南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西北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9、芒种

每年的公历6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节气。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春争日,夏争时”,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芒种忙,下晚秧”,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要特别注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10、夏至

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经90度时为夏至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11、小暑

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05度时为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 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12、大暑

每年的公历7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20度时为大暑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

13、立秋

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节气。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 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14、处暑

每年的公历8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50度时为处暑节气。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黄淮地区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害,这时的连阴雨是主要不利天气。而对于正处于幼穗分化阶段的单季晚稻来说,充沛的雨水又显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时灌溉,否则导致穗小、空壳率高。此外,还应追施穗粒肥以使谷粒饱满,但追肥时间不可过晚,以防造成贪青迟熟。南方双季晚稻处暑前后即将圆秆,应适时烤田。大部分棉区棉花开始结铃吐絮,这时气温一般仍较高,阴雨寡照会导致大量烂铃。在精细整枝、推株并垄以及摘去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的同时,适时喷洒波尔多液也有较好的防止或减轻烂铃的效果。处暑前后,春山芋薯块膨大,夏山芋开始结薯,夏玉米抽穗扬花,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此时受旱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从这点上说“处暑雨如金”一点也不夸张。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15、白露

每年的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65度为白露节气。白露是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经历风风雨雨,送走了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富饶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秋收作物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北的秋种也即将开始,应抓紧做好送肥、耕地、防治地下害虫等准备工作。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双晚稻即将抽穗,都要抓紧目前气温还较高的有利时机浅水勤灌。待灌浆完成后,排水落干,促进早熟。如遇低温阴雨,还要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秋茶正在采制,同时要注意防治叶蝉的危害。白露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华北地区9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8月份的1/4到1/3,黄淮海流域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年份会出现夏秋连旱,对冬小麦的适时播种是最主要的威胁。华南和西南地区白露后却常常秋雨绵绵,平均每2—3天就有一个雨日,四川盆地这时甚至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时节。过多的秋雨对秋作物的正常成熟和收获也十分不利。

16、秋分

每年的公历9月23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径180度时为秋分节气。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 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气,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17、寒露

每年的公历10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95度时为寒露节气。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兰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18、霜降

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对农作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华北大豆收获,尚未下地的晚麦宜选用春性品种赶快抢种,已出苗的要查苗补种。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虫。灾区受洪水影响尚未种下去的迟油菜,可先用湿灰粪拌种,在室内催芽后播种,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晚稻成熟后抓紧收获,以防雀害和落粒。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19、立冬

每年的公历11月7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25度时为立冬节气。立冬单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立,始建也;冬,终了也,万物开始收藏也”。习惯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的劳作结束了,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也都将陆续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 肥等其他冬季农事活动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20、小雪

每年的公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40度时为小雪节气。此时因气温急剧下降一旦有降水,有些地方就开始下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在黄河流域就会出现降雪,一般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西北、东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反映了这时已呈现初冬的景象。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大地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季。

21、大雪

每年的公历12月7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255度时为大雪节气。“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我国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我国北方常有昼夜大雪、压断树枝,封锁公路、交通中断的情况出现。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说大雪铺盖大地,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害虫,同时又有保持土壤墒情的作用,这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

22、冬至

每年的公历12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度时为冬至节气。表示寒冷的冬季已经到来。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在北半球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达到最低点。另外,这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又称它为日短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

23、小寒

每年的公历1月6日或5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为小寒节气。寒就是寒冷的意思,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因此称之为“小寒”。上一个节气虽然太阳的辐射量最少;日照时数最短,但是反映到空气温度下降,还有推迟一段时间。所以一般在这个节气,是我国各地气温最低的一个时段。小寒节气正值三九前后,我国民间就有“冷在三九”一说,这种说法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时期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候。

24、大寒

每年的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300度时为大寒节气。此时天气寒冷至极,所以称之为“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正处于四九和五九中,气温往往比上一个节气有所回升,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平均气温在零下2~4oC,最低气温一般到达零下7~14oC,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20oC。最大冻土深度达到30~40厘米,是全年冻土最深的节气。有些年份,全年最低气温会出现在本节气中。在这节气里一般降水稀少,还常有寒潮大风天气出现,气候比较干燥。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