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范仲淹词有感
读范仲淹词有感
初中时学到了范文正公的文章《岳阳楼记》,至今不忘,每每背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时,都不禁产生一种崇敬的感觉,范文正公真是太伟大了!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荡涤着我的灵魂。
这期间也曾接触过范文正公的其他诗文,如《渔家傲》等,这些也让我背的朗朗上口。
昨天,我看了一本叫做《宋词鉴赏辞典》的书,对《渔家傲》内中的含义也重新温习了一遍。多次咀嚼,却让我对范文正公产生了一丝怀疑。范文正公真的有那么伟大吗?
词被称为“诗余”,在宋代是不被人所看重的,因而许多人在重视诗歌和文章的社会教育意义的情况下,对词则显得随便的多。因而在宋代的词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人们的真实面孔,体现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如欧阳修,作为宋代的一代文宗,他的诗文是严肃的,正统的。但在他的词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欧阳修。如《生査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觉得正是因为在词中体现了有宋一代词人的真情实感,而宋词才成为宋代文学的象征。
因而,在这首《渔家傲》中,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范仲淹。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在这里面我觉得也包含了作者对延州这个地方毫无留恋的意思。而后面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更体现了作者希望早日回到京都或家乡的心情,而在这里面,我却没有看到范文正公慷慨报国的心情,也没有看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只是因为不得已而留下罢了。(注:幸亏那些当兵的不认识字,他们要是了解了范公这首词里面的意义的话,那可不得了,要军心大乱啊,范文正公这是明目张胆的扰乱军心啊!这可是军中很大的罪过啊!作为军中最高将领,竟然厌战,竟然心生退意,怠慢军心,砍头也不为过。)
我又返回来反思范文正公《岳阳楼记》里面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多次琢磨之下,我觉得范文正公的话有点问题。范文正公一直在忧,一直忙着在忧,他何时去干呢?为什么不“居庙堂之高则致其君于尧舜,处江湖之远则教其民以忠孝”呢?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这难道不是对君对民最好的报答吗?为什么不能经过自己长期的奋斗之后像陈抟老祖那
样喜闻赵匡胤登基摔下驴背而先天下之乐而乐呢?
《岳阳楼记》中的那些名句体现了范文正公的虚伪吗?还是范文正公尚未通达呢?
管窥之见,请诸位大家指正。
第二篇: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我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
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全天下为己任。
想到现在的我,却大不一样了。课文有一段写到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旧埋头苦读。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这句话说明了范仲淹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更蕴含着范仲淹为国治民的宏大志向。而我们呢?读书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
还有,课文中写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而我们,每天都有丰盛的饭菜,有时还会抱怨难吃。朋友送美味佳肴给他,他也没吃,理由是:怕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吃不下咸菜、米粥了。
范仲淹少孤家贫却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并埋头苦学,这种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优厚的生活条件,更应该埋头苦学,掌握现代化知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第三篇:读范仲淹作品
读范仲淹《渔家傲》有感
口方峰锋
范仲淹是贫苦人家的孩子,范仲淹吃过很多的苦。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抱负的范仲淹,自非凡庸之辈。作为宋文学家的范仲淹在文艺领域颇有成就,除有励志名篇《岳阳楼记》传世,范仲淹更在诗词方面进行了独特的革新。
读范仲淹《渔家傲》,即觉此词不同于苏轼、辛弃疾之豪放;也不同于柳永、秦观之婉约,那是一种独特的塞北诗风,属于边塞题材的作品,这无疑对宋时词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常说范仲淹是一个文人,却很少提及范仲淹更是一个军人,一个将军。而《渔家傲》这首词作,是他在“戌边保卫战”时写的。那时西夏李元昊叛乱,范仲淹作为主要将领之一将之平定。宋时由于西夏;金;辽等“国”与宋混战,“远征与吞并”是一种常见的“国与国”格局。为了大宋“国”的长治久安,范仲淹带部队一行来了塞北,古时塞北之范围达今蒙古国境内,正逢深秋,那草原戈壁自是一片荒野,是辽阔无边的草黄色,自有独特的秋的韵味。此时偶见一行北雁南飞,对行军的官兵来说,更是增加了异域气息和思乡之情。是啊,这是“戌边保卫战”时的塞下,处处可闻马蹄声,号角声亦此起彼伏,狼烟弥漫原野。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一行进得大宋的营地,已是傍晚时分,官兵们一道以觥筹交错来鼓舞士气。饭过饮毕之后,官兵们来得月光下,但见一望无垠的草原,霜落如绢。又偶闻胡人管笛之音而起,官兵们不觉百感交集,思乡难寐。是啊,范仲淹也是江南姑苏人士,他在遥远的塞北蒙地,感怀远征途中官兵经历的坎坷和表现的坚强,不觉热泪盈眶。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于202_年6月5日 浙江诸暨白门
第四篇:读《范仲淹宰相全传》有感
读《范仲淹宰相全传》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范仲淹宰相全传》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伟大的民族英雄——范仲淹之口。范仲淹一生为了国家的兴旺,百姓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直到死也要将自己的俸禄给穷苦百姓开荒种地。今年寒假,我读了《范仲淹宰相全传》这本书。
我从书中了解到:范仲淹一生为人朴素,在南都学舍,每天只吃一块冻粥,好友刘子杭给他送好酒好菜,他怕吃了好的,以后就咽不下粥了,拒绝好友的好意。他为人清廉,当了通判却不收老百姓、官员的一两银子,还要知州认自己收刮老百姓钱财之罪;他先天下后自己,他冒死去建筑大坝,修筑水利,只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他不畏权贵,三番四次的冒死相谏皇上还怒斩皇侄,不怕死也要向皇上献上《百官图》,以揭露官场之歪风;他威震边关,建城堡、种粮食、操练兵与民同乐,打得西夏元昊只能向大宋称臣。可惜范仲淹建立起的改革新政却失败了,他在惋惜中去世。
从范仲淹的故事我联想到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人物,像正直廉洁的.包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为公的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国家。
正因为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才迎来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身边却有一些官员不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坑害人民,最终成为阶下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都应该像范仲淹一样,一定要遵守此信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我们长大了也要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行动,为人正直、服务人民,做一个范仲淹式的好公民。
第五篇:范仲淹《苏幕遮》词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词赏析
真情流溢大笔振迅──范仲淹《苏幕遮》词赏析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