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充分利用史料,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实验课题阶段性总结[5篇材料]

“充分利用史料,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实验课题阶段性总结[5篇材料]



第一篇:“充分利用史料,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实验课题阶段性总结

“充分利用史料,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实验课题阶段性总结

“充分利用史料,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实验课题,被敦化市教科所作为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后,高一全体历史教师认真实施。现总结如下:

一、集体研讨热烈

根据计划,在集体研讨过程中,大家也非常热烈:一是实验教师都争着上实验教学展示课;二是抢着发言,直言自己的研究与实验的体会;三是争相提交案例和论文。

三、实验教师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

本课题的位核心成员,是骨干教师,他们大多年富力强,平均在40岁以下。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与实验之中,都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实验教师基本上达到了本年度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实验教师大都能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著作和文章,有些教师每星期平均读《教育研究》等顶尖教育理论刊物上的文章达2篇以上。学校征订了《教育文摘周报》和《国内外教育文摘》,以从中了解、掌握当前中外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有些实验教师,自费主动购买根据新课标编写的高中实验教材,并深入地研究这套新教材,有的教师参加了有关出版社组织的新教材的“教师用书”的编写;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实验教师都能达到本课题组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所以,他们也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五、资料整理完整

根据要求,学校都能将原始材料分内容、类别整理装订,保证了整个实验资料的完整性。一年来,每位整理了一本以上的资料集,部分教师还整理了多本资料集。有的教师分类别整理出了相关文件、方案、实验教师资料、“叙事研究”案例、课堂实录、开放试题、研究论文共五本资料。

六、一年来的重大收获

第一,进一步加深了对本课题意义的认识。本课题强调教学之中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历史情景,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强调创新的价值追求,这与流行于当代世界的教育思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现象学说、行动研究理论在发展学生的根本点是同一的,与新课标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六大基本理念在本质上是相关照的,其实践结果与新课标中追求的三维目标也是一致的。本课题的实施,能帮助学生更切身地感到“历 1

史,囊括了人类的真实与智慧”,能让老师们“证明上述教育理论(指本课题立项申请书中的‘理论依据’)的先进和正确”,能帮助老师真正树立“没有落后的学生,只有落后的教法”的观念,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教育”等。本课题立项申请书所列举的这些“理论价值”追求,更加激发了实验教师们做好本课题的热情,更加坚定了实验教师们做好本课题的信念。

第二,基本上解决了本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是“情景创设”、“开放课教学”、“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在本年度的研究与实验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基本上都形成了理论上的共识和操作上的模式。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验,各位实验教师不仅接受了课题组所提出的理论和操作程式,还在实践之中进一步完善了本课题中有些理论阐释,扩展了较多的具体操作模式。

第三,积累了一批较为典型的案例。在教师所提供的资料集中,都有三、五个不等的较为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一是能将创设历史情景与学生的实践性学习高度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当代教育改革的思想,较好地做到了“三个结合”──社会化要求与个性的充分展示的有机结合,学习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探索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三是充满了人文性,历史事件有细节、文字表达有感情、活动过程有学生、教师课后有反思,读后让人感到亲切、形象、真实、可信。第四,有力地推动了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因为本课题在具体的操作中,强调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形象性,强调认识历史的因果性、多面性,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合作性,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一年来,通过比较,参加实验的教师,不管是从历史知识量的增加、历史问题理解的加深等“知识与能力”来说,还是从学会学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问题等“过程与方法”来说,或者从责任感、使命感、爱国的情怀,开阔的世界眼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都较非参加实验的教师的学生强些。如从学科成绩角度考量,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

第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参加实验的教师,在其实验过程中,都异常刻苦、投入,努力学习,大胆尝试,用“年度方案”中“对实验教师的基本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一年来,较大幅度地提高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一是对做课题研究的程式要求清楚,二是能够填写课题申请报告,三是编拟的具体实施方案较为科学合理,四是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之时

所应涉及的方面都较全面周到,五是对撰写研究报告的步骤及表述方式都很清楚,六是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其中特别可贵的是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实验教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进步,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一是使他们切身地认识与体会到了做课题研究的乐趣。花再多的时间,投入再多的精力他们乐意,那种在挑战自我并战胜自我、挑战教学现实问题并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高峰,使他们兴奋不己,其乐无穷。二是使他们切身地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了某种教育理论、理解了某种教育观念,就犹如登山者登上了某座山峰,由此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不由得会产生一揽天下小的新奇之叹,使他们满怀兴奋,再接再励地去攀登下一座新的高峰。三是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了实践的重要。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现在干,只有干了才可能说出个一二三。本课题的核心成员赵连坤老师,任何一个成文的、公开发表的案例,都是反复在课堂教学之中讲过的结果,所以,一旦发表,他人方可能模仿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七、达到了预期工作目标

1.一年来,每位实验教师,可以称之为精品案例的都在5篇以上,总数则超过了30篇,远远超过预期目标。

2.教师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年内,至少进行一次实地调研指导。一年过去了,我们没有期盼到。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本课题应该是一个非常好课题,但要把这一课题做好,还需高层专家的调研指导。希望在新的年度里,课程教材研究所或人教社的专家为此进行至少一次地实地调研指导,以把这一好课题做得更好。

敦化市实验中学高一历史课题组

202_年4月

第二篇: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内容摘要】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一直是历史教育改革中颇受重视的一环。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能力。故在教学中应教材史料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而优化历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兴趣能力

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阅读历史材料,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史料运用,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巧设问题

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精心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其中包括文字史料、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这些资料与历史知识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是对历史知识的诠释和展拓,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尽量挖掘其内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剖析,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细致地启发、诱导学生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把平铺直叙的结论教学变成跌宕起伏、疑难重重的探求过程,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优化历史教学。

如《法国大革命》一课中,关于《人权宣言》的意义和其在法国革命中的作用,教材正文部分对此只字不提,学生很不解。在教学中,就要利用教材上节选的《人权宣言》内容资料,精心设计思考题:(1)“自由”针对的是什么?“平等”针对的是什么?(2)“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又意味着什么?(3)法国资产阶级的理想追求是什么?(4)《人权宣言》发表有什么意义?(5)在法国大革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经过分析讨论,学生自然得出: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 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进步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旗帜。

二、精心准备,巧妙补充教材外的史料激趣探疑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提供的史料毕竟有限,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史料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甲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不可重复性、既往性等特点,再加上传统教学手段等因素,都使历史学习显得枯燥乏味,这势必遏制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遵循直观性的原则,适时适量适当引入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物图片、历史人物图片、手迹、名言、代表作品、故事、录音、视频等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情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课堂一开始就象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思维就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就会主动地探究学习。

如:《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一课,在导入时可用矛盾《子夜》中的一段材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才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引导学生思考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他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通过这则材料和问题学生探究兴趣浓厚,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

2、史料要有思考性,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难点是教学中的重头戏。选取有思考性的材料,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以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启迪,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比如在讲《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中的百家争鸣时,就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让学生归纳出每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材料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材料三:“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

举之。”(墨子)

学生在阅读这些史料的基础上就概括出孔子的政治思想观点“仁”,老子的观点“无为”,墨子的观点“兼爱”、“非攻”、“尚贤”。学生们不仅对这些思想家及其思想观点掌握得很好,而且培养了史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解决重难点问题也有事半功倍之效。

3、史料要有典型性,能深化学生认识历史知识

要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上要注意史料的典型性,即选择的材料能说明问题,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思考。

比如讲《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时,为了说明中国四大发明对于欧洲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给学生提供了马克思的原文史料:教材中的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经过史料的阅读,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而三大发明在近代中国的情况如何?在此,不妨补充鲁迅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这段极具讽刺含义的话语,学生中西对比,能够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三、紧扣教材,合理布置史料作业研习提升

教材上、课堂上、练习本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前呈现的史料都没有区

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史料,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显得很有必要,如:

(1)表演历史话剧《杯酒释兵权》。

(2)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洋务运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引用史料作答。

(3)编撰历史小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4)阅读有关《中国著名帝王传(图文版):武则天传》,结合小说及相关电视剧,分析讨论小说、野史中的武则天与正史记载的人物有什么区别,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作业,教材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求学生要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进行自主学习,自己选读史书,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主动去获取信息、发掘信息、归纳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自觉、主动研习史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一定能优化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资料

1.薛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点实践 《历史教学问题》202_、5

2.洪流.如何提高“史论结合”能力《中学生导报》202_、12、10

3.王增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教学》202_、4

4.陈冠华.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清华历史教学》202_、08

第三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习科目,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往往局限在单纯的教师讲解和听录音上,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缺乏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使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或简称多媒体技术,对文本(text)、图形(g„„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知识背景

根据20世纪20年代英国帕默(H.fwJiA.CoMmer)和洪贝(A.S.Hornby)等人提出的情境教学(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的理论,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为学习者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习得”语言。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是“我们应该教些什么?”而应该是“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和“应该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设这些条件?”另外,人的各种活动多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教学内容新颖,引人入胜,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多样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而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实现这一切。把平时从电视、录像、光盘或因特网上收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素材制成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背景知识展示给学生,能为学生创设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缩短学生与认知材料之间的距离。

比如在讲授SEFCBook2BUnit19AFreedomFighter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对MartinLutherKing有更深刻的印象,并且深入了解当时美国的历史和人权状况,我把MartinLutherKing在WashingtonD.C.的演讲实况录像“IHaveaDream”让学生观看,录像中金炯炯的目光、铿锵的语言,还有会场上人群的呼声掌声,都深深地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激起了学生了解金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美国历史的欲望,在此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生在整堂课过程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相信通过观看金的演讲,这节课以及金的形象会让同学们回味无穷。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