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实用文章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实用文章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第一篇:实用文章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作品

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而以一定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切智力成果。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版权法(见著作权)和主要国际版权公约的规定,可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包括小说、诗词、散文、论文、速记记录、数字游戏等文字作品;讲课、演说、布道等口语作品;配词或未配词的音乐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哑剧和舞蹈艺术作品、绘画、书法、版画、雕塑、雕刻等美术作品;实用美术作品;建筑艺术作品;摄影艺术作品;电影作品;游戏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科学技术有关的示意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作品。

实用文章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一,区分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认知意义和操作意义。所谓认知意义,是对阅读时的接收、鉴尝而言;所谓操作意义,是对写作时的选材、造句而言。倘若学生分不清实用文和文学两种不同的文体形态,那么就会出现混乱、错位现象。比如说,在一所农村小学,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教我们写作文说真话,可是,书上就不说真话,人变石头狼变人,这是真的吗?”这里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弄清不同的文体。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自己也没有完全分清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不同的内涵。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中,一位小学教师念了学生作文中这样的话:“星期天的早晨,天气特别晴朗,整个世界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接着评论说:“这句话违反了起码的科学常识,因为东半球是白天的时候,西半球是黑夜;而西半球是白天的时候,东半球是黑夜,整个世界永远都不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显然,作文中的话是文学性语言,但教师却以科学语言的标准来要求。

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属于两种不同形态的文本形式。它们在特定的意义上不能混淆。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准确区分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我们对二者在价值、取材、语言等方面的区别作一说明。

在区分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时,弄清“文章”和“文学”两个词语的概念,是有必要的。“文章”原指花纹,文采。《周礼·考工记》中说:“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楚辞·九章·橘颂》中的“青黄杂糅,文章灿兮”,白居易《新乐府·缭绫》中的“中有文章又奇艳,地铺白烟花簇 1

雪”,其“文章”都是指华丽的文采。在先秦文献中,“文章”的另一义是指“礼乐法度”。《诗经·大雅·荡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这里的“文章”即指“礼法”而言。“文章”中“言辞”、“文书”的含义,是从“文采”、“礼法”含义中引申出来的。因为言辞与文书都需要文采,礼法需要通过言辞与文书传播。《史记·儒林外传》中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的说法。后世以来,文章的主要含义就是指独立成篇章的文字结构。80年代以来,随着文章学的兴起,有学者主张“文章”的概念中不再包括文学,限于理性化的书面表达方面,以便和“文学”相并列。这种主张未为文化界广泛接受。

“文学”在古代指教官和有学问的人。汉代州郡市制文学掾,也称文学史,是早期的一种教官。经过引申,“文学”有了“辞章修养”、“学问”、“学科”的含义。古代一般把文史哲方面的文章统称为“文学”。近代以来,文化界才逐步把文学从总体的文章中分离出来,专指艺术性的、用于审美的文章,即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类型。

从功能用途上,我们可以把文章划分为四大类:科技文、实用文、议论文和文学文。就是说,文学是广义文章中的一类。在文章中,“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有着各自鲜明的个特征,即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二,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价值功能。

不少人总以为,凡文本内容真实可靠,就应归于实用文章的范畴;凡文本内容是艺术虚构出来的,则应归入文学的范畴。表面看,这种见解似乎是对的。但细一分析,就会发现是有问题的。首先,文学作品不都是虚构的。言情记事的散文,内容一般都是真实的。报告文学和史传文学的内容也是真实的。其次,内容真实的文章,不都是实用文章。有关天文知识的材料,有关历史事件的记载等等,其内容是真实的,但却不是实用的。换个角度看,在文章大家族中,除了实用文和文学之外,还有其他文种。可见从真实度上把文章一分为二是不科学的。

根据什么维度区分实用文和文学呢?不同种类的文章,其实是不同价值功能的体现。因此,文种分类,应立足于价值功能。凡是起实用功能的文章,都可以看作是实用文,凡起审美功能的文章,都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实用和审美不是排斥的关系。二者可以同时体现于同一文章之中。例如,一封信,既可以包含实用性内容,又可以包含情感性、审美性内容。这种包含、互涵现象在古代文章中比较多见。如《谏逐客书》,《出师表》,《陈情表》等名作,是当时的奏章,《水经注》是古时的地理学专著,其中就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但包含、互涵不是同一。实用和审美始终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在现代文章中,实用和审美一般都是分道扬镳的。一个秘书,在起草文稿时,始终以实用价值的实现为目标,而一个作家,在创作诗歌、小说时,则始终以审美价值的实现为目标。这样,我们就分清了实用文和文学的区别。

三,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思维形态上的差异。

文章必须经过大脑的思维才能产生出来。我们之所以把写作看作是一种精神劳动,就是因为它伴随着脑神经活动而从事文本的制作。有着不同价值功能的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思维形态和方式。

实用文章的写作,关注现实思维对象本身,以理性思维为主;而文学作品的创作,则关注思维对象的人化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思维本质上属于科学性思维,它要求遵循现实性原则,按写作对象本身的状态反映;所用的概念、判断、推理都要有现实的依据,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时,都要严格遵守客体的真实,实事求是地说明问题,不能想象、虚构和杜撰。而形象思维本质上属于艺术性的思维,它不遵守逻辑思维的程式,也不拘泥科学思维的现实性原则,它可以凭借联想和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造出五彩缤纷的生动画卷。当我们发现某个有保护价值的古迹需要维修时,可向有关机构写出书面报告,这报告属于实用文,文中只能真实地写出古迹的现状、价值及维修所需经费。而一个作家面对某一古迹,写诗或散文,就是另一种景象了。比方这样的描写:“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遥想当年帝王们穿着衮服,戴着冕旒,在礼乐声中祭地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他们在庄严中流露出来的对于天命畏惧的眼色,你仿佛看到许多人慑服在大自然脚下的神情”(秦牧:《社稷坛抒情》)。这样写,在文学中是入情合理的,但若在实用文中,则不合体了。有位学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工作后,第一次向组织上写思想汇报,从月下遐思写起,写到听见吴刚的斧声,看到嫦娥的倩影……这就是混淆了不同文体的思维方式。在文学创作中,也使用“真实”一词,但文学中的“真实”与实用文章中的“真实”不在同一个维度上,因而也就具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实用文章中的“真实”是客观的真实,是现实的存在;文学中的“真实”则是心灵的真实,即一种艺术意义上的真实。李白笔下的梦境,显然不是现存的真实,而是主体心灵的真实,艺术意境的真实。

四、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材料使用上的差别。

现实思维立足于理性,形象思维立足于情感。理性来自主体的显意识,情感来自主体的潜意识。实用文章内容来自客观世界,作者用理性的精神把握来自客体世界的材料。文学的内容可以来自客观世界,也可以来自主观世界,作者总是从情感的角度来把握材料。现实思维总是同事物及其名称、思想及其逻辑化形式相联系,而形象思维总是和人的情感及融情景、心物于一体的表象世界相联系,于是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一是现实事件,一是艺术表象。现实事件是原生的,也是定型的,艺术表象则是虚构的,变型的。就是说,实用文章在反映客观的人与物时,不能改变人与物的本来面目及有关的信息参量。而文学在反映人与物时,总是经创作主体的心灵过滤和浸染,被情感化,艺术化,从而发生质变。比方说,实用文章中的“桥”,必然指客观的实体化的桥,而文学作品中的“桥”,则往往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不是物自体。从信息内含看,实用文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文学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虚构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史传文学等)的内容是真实的。纯文学则允许艺术的虚构。小说中的人物只是一种文学形象,不是生活中的人物。《孔乙己》中的“我”不是鲁迅本人。实用文章中的人物必须是真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真的事件。否则,就是失真,就是作假。

五、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别。

文学语言服从于审美,要以情动人,而实用语言服从于应用,要以事晓人。比如说,用文学笔调写“金鱼”,可以写出人的情趣和感受,可以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金鱼的欢乐或苦闷,其目的在让读者接收其中的美学趣味。而从饲养的角度介绍某种鱼类,就有要科学的现实的依据,真实准确地反映所介绍鱼类的属类、习性、特点及饲养方法等,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和应用。于是,以事晓人的实用语言和以情动人的文学语言就出现下述三个方面的区别:

从表达方式方面看,文学语言可以采用诸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而实用文语言多用说明、叙述的表达方式,一般不使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手法。有一年,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用200字介绍圆规的构造、功能和使用方法。显然,这要用科学语体表达。但有一部分考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说圆规“金光闪闪,美不胜收”,“公正无私,从不作弊”,甚至说什么圆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种写法,无疑源于对两种语言形态的混淆。

从语义信息方面看,实用文章语言的义指有着内在的规定性,要求表达得具体、明晰,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比如会议通知,通知人们在什么地点开会,一定要写明具体地点,不能写成“今天下午在一间美丽的房子中开会”;一定要写明会议的具体时间,不能写成“在月白风清、令人陶醉的时刻举行会议”。我们把实用文章的语言,可以看作是清晰语言,就是因为它的信息内涵是确定的。而在文学中,允许使用宽泛、模糊的语言。文学理论所谓的“诗无达诂”、“诗无达训”之类的说法,就说明诗歌语言有很大的弹性系数。弹性系数才能造成广阔的内涵和朦胧的美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类的诗句,美就美在有一种朦胧的意境。倘若具体地说出风力的级数,花落的数字,梅枝的长度,水潭的深度,月光的亮度,那么清远幽深的意境全被破坏了。

从语体风格方面看,实用文语言平实而清晰,文学语言优美而形象。科学语言要传递真实的信息,采用直话直说的方式,不转弯摸角,不“卖关子”,力求突出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一般情况下不使用积极的修辞手法。文学语言为了造成优美而形象的效果,则需要调动多种多样的表达技巧,使用诸如夸张、通感、拟人、拟物、借代、移情、双关、颠倒等等修辞格。早在曹丕《典论·论文》,即已指出了实用文和文学的语言风格差异。所谓“铬诔尚实,诗赋欲丽”,就是说实用文的语言要实实在在,文学的语言则要华丽优美。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价值功能、思维方式、材料使用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给初学者造成困惑。教师首先要弄清这些差异,才便于向学生讲清道理。

当然,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又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可以在特定的场合统一起来。例如,有些个人信件,就用文学化的语言传达有关实用的信息。又例如,有关科普应用文章,从表达形式上取文学语言形象性的一面,从内容实质上取科学语言真实性的一面,从而造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但话又说回,这类特殊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品格。在一般情况下,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文/任遂虎

第二篇:公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公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公文乃公务活动的产物和工具,是公府所作之文,是公事所用之文。换言之,公文是各级各类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活动中有着特定的效能和广泛的用途的文书,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国家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广义的公文——通用公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使用的公文,以及事务文书(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等)〕

——专用公文(外交、军事、司法等)

狭义的公文——法定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

文学作品是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它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报告文学等.其性质和作用不同。

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现实的艺术作品。行政公文是传达贯彻政府政策信息等。

与创作文学作品相比较,公文写作至少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是文学作品主要靠形象思维,公文则以逻辑思维为主,进行构思和写作,着重于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论述,通过综合、归纳、分析与判断,形成条分缕析的书面语言。

二是文学作品允许虚构,公文则必须完全真实,不能有一点虚假。

三是公文写作开门见山,有什么话就直说,打开窗子说亮话,是直写;创作文学作品则可以绕弯子,可以“颠来倒去”,用的是曲笔。

四是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独创,公文却是集体写作。即使是某个秘书人员一人经手起草的公文,其中心思想也必须体现集体的意图。

五是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有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时才进行创作的,是作者的主动行为;公文写作却是被动的,是出于领导的意图和工作的需要。

六是文学作品无定式,公文则有严格的格式要求。

七是文学作品都是公开的,公文则有密级划分,不能失密和泄密。

八是创作文学作品可以“十年磨一剑”,公文写作却有很强的时间性。

所以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章和一种特定形式的文字工具,公文写作过程具有一定特殊的规律性,除了必须遵从诸如文字通顺,观点与材料统一,层次分明,主题明确,结构合理等一切文章写作的通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合法、合体、严谨、求实、庄重、简明、细致、清晰、保密、主题突出、格式正确等基本要求,可以说公文写作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多的,稍不注意便犯“忌”。

第三篇:论文与调研文章的区别

论文与调研文章的区别

“论文”与“调研文章”从它们所表达的性质、作用和手段上来看,都是不同的。

“论文”亦称“说理文”、“论理文”、“论说文”、“论辩文”、“理智文”等。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手段,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式来直接阐明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文章。

在我国,把文章定性为论文出现得较早:魏晋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开始,将文章分为四科,至清朝的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把文体分为十三类为结束,论文这种提法便固定下来。

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迹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意思是说,考究议论文这种文体,是用来辨明是非的;要对现象作彻底的探索,追究到超越形象的理论,攻破困难而求得贯通,要深入探索取得最后的结论;它是求得各种理论的手段,是评价各种事物的天平。

笼统地说,论辨类就是论说文。细致的地方,论是论述,即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事物的道理,其目的在于立;辩是辨析与反驳,即辨别道理的是非,反驳别人的言论,首要任务往往在破。按现在的说法,论是立论的文章,辨有的是立论,有的是驳论,但都是论文。

“调研文章”在文体上称为“调查研究”、“调查报告”、“新闻调查”等,它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实地调查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是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从功能上看,运用这种文体,有的是提供报刊用的新闻体裁,多数是为新闻记者所用;有的是供机关工作所用的应用文体,也叫机关应用文,多为秘书所用。

“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围绕某一个问题,运用唯物辨证主义实事求是的方法,对现状或历史中的典型事物,进行深入地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以达到反映事物真实情况,提供经验教训,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提高认识,指导工作的目的。

“调查报告”的种类,一是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反映基本情况而写;二是为贯彻某项方针政策提供经验、范例的经验性报告而作;三是为处理好群众来信来访,面向上级写成的专题报告;四是为严肃处理某个重大事件、工作失误所写的揭露性报告;五是对某项政策或某项工作,有分歧认识需要进行探讨时要写的报告。

对事物进行深入地“调查”而后成文,早在后汉班固所撰的《汉书.王莽传注》中就有解释“犹言考察,调者,发取之意。”,而“调查报告”文体的产生,则是上个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以后发生的事儿。

参考文献:中国青年出版社《议论文写作技巧》;同济大学出版社《秘书写作》

第四篇:剧本和文章的区别

我在这里征集剧本,收到不少人的稿件,我深表感谢。所有的信件都给予了回复。对于其中有潜力的编剧,愿意当面交流的已经约见了5位。有不少人有才情和创意,但写一个特别理想的剧本还是不多。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小说和剧本分别搞不清楚。

跟每个编剧见面的时候,我总是要反复解释这个问题。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见一个编剧,我就把他的剧本的故事梗概打印下来,然后带着梗概去和他当面谈。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比如我在这个纸的背面写一个字。比如电。然后我拿起来,我说你把这张纸想象成一个画面。上面只有这一个字,电。你看一秒钟,你能记得上面是什么吗?

他点点头,我能记得。

然后,我再翻过来,那是他的剧本,我说你也把他想象成一个画面,现在上面有300个字。你也看一秒钟,你告诉我,你能记得其中的几个字?

他想想,说我记不得。

小说和剧本的区别就在于此。虽然都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但决定区别的确是欣赏方式。一个画面,只能是清晰而明确甚至单一的意思,你才能记得住。创作者借助画面传达的东西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

但小说显然不是这样,可以反复阅读,展开想象力。这反过来要说怎么理解画面的冲击力?这个冲击力不能从形式上和构图的角度来描写,这个冲击力是情感的意思。至于怎么表现,不是编剧的事情。有个四川的编剧说写了东西,不知道该叫剧本还是什么,发帖子在问意见。这个编剧就是有这样的情况,实在的说,她对文字的东西有文学功底,但对影视的概念是混乱。你说人家不懂画面,也不是啊,自己想象了自己的画面该怎么拍啊。你不能说她错,也不能说她不认真。但就是不对劲。这个不对劲就是从小说跨到剧本的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概念的混乱。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结果。她很认真的思考了想要表达的效果,于是出现了一些很仔细的场景描写。但这个描写本质是小说的概念。为了避免人家说自己写的不是剧本,于是就把后面形容词给删掉了。只剩下场景的角度各种各样的。于是,一种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剧本的东西就诞生了。懂影视剧本的是不评价文学小说的,因为怎么写,什么故事都成立;但你要写剧本,那话语权就不是因为你写过小说你说了算了。

很多人跟我辩,我能写小说,怎么就不能写剧本?

或者说20万字的小说写了,3万字的剧本就写不了? 他说的有道理吗?说的真是很有道理。这个背后,隐藏着一种观念,写小说要20万字,写一个电影剧本只要3万字,我省多少事啊?而且剧本万一卖出去,钱比小说多啊。

这也确实是事实。

但抱着这样的观念来写剧本,实在有些投机了。允许你来投机,但投机的代价是很高的。而且有这样投机心的人,大多不会认真去做好编剧工作。这样的人不会认真的学习影视的知识,不会树立影视观念。也不会去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创作的乐趣,唯一值得关注的,也是唯一有兴趣的就是钱多钱少。没当过演员的,不知道当演员的辛苦;没征过剧本的,确实不知道好剧本那叫一个难找。

第五篇:202_年文章:专业与业余的区别

202_年文章

专业与业余的区别

——刘阳先生艺术的专业精神

京益

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早在90年代就对新闻从业人员说过:业余的,是可耻的。

此话通用于各行业、专业,及人的生存、生活状态、质量。尤其普遍得到受过专业高等教育、有专业懂专业的专业人士的认同。因为国家、行业、专业、个人的存在、发展,只有通过高度专业化、标准化,才能有效实现。

专业,是一种国际化统一、通行的科学化、标准化标准(非地域、人群的约定俗成)、一种素养、一种精神、一种能力。具不具备专业标准、素养、精神、能力,直接影响行业、专业、人的存在价值与是否具有可持续生存、发展的空间与可能。

21世纪世界文化经济一体化、城市化,文化科技、人的综合素养、质量、专业能力,是第一生产力与财富本源的精英年代,法制治国、强国的时代,如果还以农耕时代落后的小农意识,认为读书、文化无用论,并以文盲、半文盲自居、以愚昧无知当标签,什么都没见过,什么都不懂,只想靠地域、血缘亲缘关系,或钻空子、投机取巧,甚至造假欺骗,注定一冒头出现,就会失败与被淘汰(这些年业余、无序、过度、炒作、造假的 “投资”,及一些房地产,给国家、公众造成的麻烦,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是与强国、强民格格不入的。

作为美术的专业标准、素养、精神、能力,主要是指:是否接受过正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具备专业高等艺术创作能力、水平。

1正规专业高等教育,不只是文凭学历(没有受过专业高等教育、及为了生存、生活的人,只误把学历看成找工作、升职的通行证),专业高等教育是从观念、理论到方法,系统培养人的全方位综合认知、判断、选择、价值观、素养、能力,必不可少的环境(固定的课程保障,随时可查阅的海量资料、图书,随时可请教的不同见解、层次、努力、风格、贡献的顶级教师队伍,学术研讨、展览、出版机构,都是业余环境师傅带徒弟的局限、狭隘,无法比拟的)。

2作为正规美术高等专业教育体系,在参照国内外美术史、理论及各个时期大家的作品的基础上,几年强化解剖、模特、自然物象的速写、素描、色彩的专业基础课,是了解、掌握造型规律、强化造型能力,培养成为专业从业艺者必备的。

就中国画专业而言:熟知、谙熟、学习、掌握并能正确判断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大家的各种风格的书法(甲骨、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花鸟动物画(工笔、写意)、人物画(工笔、写意)、山水画(青绿、浅绛、水墨)的风格特点、技法特征、价值贡献,是专业学习与创作的前提(这是业余学习无法比拟的)。

3就中国画而言,高等专业教育几年不断的反复锤炼对毛笔、水墨、色彩规律与比较、使用的了解、认知、掌握,是打下扎实笔、墨、色基本功,及建立笔、墨、色的涵养,必不可少的(这是业余学习无法比拟的)。

4反对抄袭,剽窃,注重创造力的系统培养,强调贡献。专业高等美术教育,不是初级知识的普及,而是注重专业系统研究与创造。除了课堂上对基础的培养,每年春、秋两季,有固定的赴各地外出写生课,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了解不同地域自然、历史、文化、人文、社会,为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是业余学习无法比拟的)。

5强调品性与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雅”与“俗”的认知、判断、取舍。专业高等美术教育,始终在艺术规律与历史的框架内,培养弘扬真、美、好,摒弃假、丑、恶。同时通过造型、色彩,培养对“雅”与“俗”的认知、取舍与把握(这是业余学习无法比拟的)。

不具备这些硬件,如何谈书画?美术?艺术家?

一些团体、组织的会员、职务,根本代表不了艺术基本功、艺术价值观、体系化综合艺术知识与创作能力、水准,只表明:是某个团体、组织的“会员”“理事”“主席”而已,与艺术思想、作品、价值、创造、贡献无关。而那些夸大、捏造、虚假的过度包装、炒作,大多数也是业余行为。

刘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懈怠,始终以专业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为了写而写、画而画,更不会为了眼前小利,参与各种与艺术创作无关的“笔会”“活动”,更不轻易滥收学生,而是最大限度、更多的专注、不断补充多学科的新知识与方法,关注最新与前沿艺术思想、技巧变化、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取舍、调整、完善几十年不同时期形成的概念、观念、方法,不断研究、锤炼、提炼造型、变形、构成、笔墨、色彩、肌理的规律、形态,大胆否定过去已取得的成果,不断拓展他自己的艺术学科界限、风格的衍变,从而不断创新。

刘阳先生的艺术专业精神,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