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生物实验工作总结
一、教学实验室的改建与新建工作
XX 年初我院对 qj05 楼一楼进行实验室改造,成果如下:
1.更换中央实验台 8 只
2.qj05 楼 108、112 两个实验室原为工艺实验室和书库,经改造建成微生物实验室,可兼做化学类实验。
3.改建预备室 1 个
4.改建微生物培养室 1 个
5.改建饲料工艺实验室 1 个
6.改建计算机房 1 个
此次改造后,我院教学实验室增加面积 200 多平方米,并且将本科教学实验室集中在 qj05 楼一楼,可基本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也便于管理。
二、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
最近几年食品学院在调整教学计划,增开大型综合实验的同时,也加强了实验室条件建设,基础实验分室的仪器设备得到补充更新,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验条件,因此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生均仪器设备占有量已超过 1000 元。
XX 年食品学院新开了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建设,另外由于我院教学实验室基础实验分室经改造后,在原信控大楼一楼成立了本科教学实验室,有五个实验室,比原先增加了两个实验室,以前由各研究所承担的部分实验课现在也由院教学实验室承担,现在承担的实验课增加了 14 门学院基础实验分室承担的实验课程增加,需要添置仪器设备;部分仪器设备需要更新;部分 实验分室的 仪器设备需要配套;学院新办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建设,由于以上原因学院向校教务处申请实验室条件建设项目预计需要建设经费 80 万元(表 1),但该项目 XX 年初批准后,实验室的有关同志从寒假开始就进行了采购工作,在上半年全部完成。本项目建成后,所有实验室,包括仪器设备全部可对食品学院三个专业的学生开放,除教学实验课外,对本科生毕业论文也可提供较好的条件。每年受益的学生人数约 600(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有两届)多人,并为 XX 年《食品分析》这门食品学院公共课程的教学实验提供一定的准备,该项目完成后也为学院的研究生实验课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尤其是工艺实验分室购置了一套肉制品的小型实验室加工设备,为本科教学实验以及科研项目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期建设项目结束后,教学实验室已向教务处递交了总结报告。
表 1 XX 年完成的实验室建设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实验分室名称
申请经费金额(元)
执行金额(元)
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条件建设
工艺实验分室
304100
353605(还未完成)
新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条件建设与仪器购置
基础实验分室
440899
293934
焙烤实验分室条件建设
焙烤实验分室
63299
63762
工艺实验分室条件建设
工艺实验分室
18000
共计(元)
826298
三、实验室岗位聘任工作
XX 年我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聘期已经到期,学院结合实验室调整的机会,通盘考虑岗位的设置,按照学校《江南大学 XX-XX 年度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的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学院开展了 XX-XX 年度的岗位聘任工作,在实施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的过程中,学院对教职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有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件、要破除平均主义,坚持以责定岗、以岗定酬、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强化聘任,严格考核,岗位聘任工作在 XX 年 2 月底之前完成。通过本轮岗位聘任工作消除了部分同志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完善了学院实验室的管理,有利于完成学院的实验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表 2 各实验室实验人员安排情况一览表
实验室名称
实验技术人员姓名
重点实验室 楼
史小华
肖刚 楼
朱雅东
檀亦兵 楼
闻芳
陆建安 楼
袁信华
院教学实验室
主任
王希东
基础实验分室
徐榕榕
姜瑞霞
黄文利
吕源玲
暂缺编 1 人
工艺实验分室
孙定红
王革新
薛其生
邹建新
焙烤实验分室
王领军
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员
钱玲
学院维修电工
王锡栋
食品科学研究所
朱卫红
袁博
历凡
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所
代卉
张添
粮油科学研究所
潘秋琴
杨庆萍
四、教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
我院教学实验室 XX 年完成了 2 台大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表 3 XX 年食品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一览表
仪器设备名称
实验室名称
安装调试责任人
安装调试完成日期
双螺杆挤出机
工艺实验分室
孙定红
XX.5.13
超高温瞬时杀菌装置
工艺实验分室
王革新
XX.2.19
五、教学实验室的教学任务
XX 年年底学院对实验室进行了调整,原研究所的教学实验分室全部撤消,成立教学实验中心,下辖三个实验分室:基础实验分室、工艺实验分室、焙烤实验分室。学院教学实验室承担全部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
表 4 XX 年食品学院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
学期
实验课名称
课时数
实验人数
实验人时数
实验员姓名
05-06 学年
(第 2 学期)
食品基础、专业综合实验(02 级)
160
244
39040
徐榕榕
1952
姜瑞霞
1952
吕源玲
1952
黄文利
1952
王革新
5205
孙定红
5205
薛其生
5205
王领军
3904
潘秋琴
3904
史小华
生物化学(包括动物生物化学)
355
5325
徐榕榕
5325
姜瑞霞
饲料工艺
561
邹建新
饲料加工综合实验
1000
邹建新
孙定红
饲料工艺
饲料加工综合实验
吕源玲
黄文利
仪器分析(04 级食质)
472.5
吕源玲
仪器分析(04 级食质)
472.5
黄文利
06-07 学年
(第 1 学期)
微生物学
353
5295
吕源玲
5295
黄文利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方法
665
吕源玲
665
黄文利
仪器分析(食科试点班)
240
吕源玲
240
黄文利
食品化学
1174.5
徐榕榕
1174.5
姜瑞霞
感官评定
169
3042
袁 博
多糖与糖化合物分析
210
徐榕榕
210
姜瑞霞
食品质构与流变
256.5
徐榕榕
256.5
姜瑞霞
食品生物检测技术
220
徐榕榕
220
姜瑞霞
食品基础、专业综合实验(03 级)
120
259
1554
徐榕榕
1554
姜瑞霞
1554
吕源玲
1554
黄文利
4144
王革新
4144
孙定红
4144
薛其生
6216
王领军
3108
邹建新
3108
王希东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
208
王希东
饲料化学
234
王希东
动物生理
390
王希东
动物营养综合实验
3440
代卉
袁信华
合计
107002
表 5 XX 年食品学院研究生实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
学期
实验课名称
课时数
实验人数
实验人时数
实验员姓名
05-06 学年
(第 2 学期)
食品酶学
1328
吕源玲
1328
黄文利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方法
380
吕源玲
380
黄文利
06-07 学年
(第 1 学期)
淀粉化学
182
徐榕榕
182
姜瑞霞
食品酶学
120
1920
吕源玲
1920
黄文利
天然产物化学
378
王希东
现代毒理学与方法
378
徐榕榕
378
姜瑞霞
合计
8754
表 6 XX 年食品学院短学期实验技能培训实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一览表
学期
实验课名称
课时数
实验人数
实验人时数
实验员姓名
XX 年暑假(03、04 级培训)
生物化学(03 级)
307
767.5
徐榕榕
767.5
姜瑞霞
生物化学(04 级)
353
882.5
徐榕榕
882.5
姜瑞霞
微生物学(03 级)
307
767.5
吕源玲
767.5
黄文利
饲料工艺(03 级)
172
邹建新
合计
5007
六、实验室的本科教学迎评工作
按照校评估办以及教务处的工作要求,学院首先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评估工作的各项文件及评估方案,正确理解评估方案的内涵。通过学习评估工作文件,理解了评估工作的目的、原则、方法和内容。大家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评估,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本科教学工作,在做材料工作时候注意到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提供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数据必须是可靠的;第二个就是材料必须要有针对性,即材料必须是针对评估方案的,不要有关无关的材料都放在一起;第三就是材料要有层次性;第四是材料要有原始性,最好是把原来有的文件、制度拿出来。因此每个实验室对基本情况和数据进行了仔细认真的整理和统计。
按照学校有关部门的要求,做好教学档案的归档、教学资料的整理工作,以及评估的材料工作。教学档案和教学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应该是看实验室平时工作的基础,但我们平时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工作量是比较大的,通过这次评估工作要把教学档案的归档工作规范起来。
(一)按照规定学校的六种规章制度(《学生实验守侧》、《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防火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已经在实验分室上墙。
(二)各种帐册、记录本已经按照规定填写。
(三)各实验室应按照学校的规定收集整理各种工作资料。
七、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
XX 年我院为了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和《开放实验室规章制度》。
(一)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进展情况
XX-XX 学年我院有 7 个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XX 年完成了 5 个项目。
表 7 XX-XX 年 食品学院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一览表
序号
课余研究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备注
猪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
吕文平
路静、徐文婷
抗菌肽的抑菌作用及制备
乐国伟
刘卫云、王婷婷
完成
血脂代谢与机体抗氧化状况的关系
乐国伟
孙国栋、龚如
完成
寡糖的微波固相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施用晖
原雪琦、刘意
完成
方便面的营养评价
施用晖
周成成
完成
花式香肠的研究与开发
王海鸥
王芳
完成
黑豆制品加工工艺研究
王海鸥
张海明、胡茂浩
XX 年在大三年级(XX 届)招聘一批本科生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院实验室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室。今年的课余研究项目中有 4 个项目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这在往年是没有的。本期项目原则上应该在 XX 年 4 月 30 日 之前结束,因此目前正在进行中,但在本科评估中得到评估专家的好评。
钟 芳
平向莉 *、徐优、陈敏敏
食品化学研究室
红枣软糖加工(学生立项)
王海鸥
吕建功 *、赵明思、王娜、仇美娟、庞安平、金凤
本科生课余研究实验室
膨化食品
钱 和
朱勇进 *、姜森、冯园、张嫔娉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室
注 1 : * 者为课题组长。:本科生课余研究实验室为开放实验室,位于 qj05 楼 102 室。
(二)焙烤实验分室开放情况
一年来,焙烤实验室承担了一次本科生的大型综合实验,两期学生焙烤俱乐部培训班,研究生实验,以及有各学科组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题。
本科生的大型综合实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共八个班 240 人,进行为期 3 周四个实验的遁环。
XX 年实验室举办了两期学生焙烤俱乐部培训班,第 1 期为 60 人,第 2 期为 77 人,每期 11 周,每周一次,每次下午 1 点到 5 点进行焙烤理论与实践操作培训(先讲解后操作),培训结束后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共有 112 名通过者获得焙烤中心发的合格证书。
第二篇: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区系分析方法
分别在茯茶“发花”不同阶段取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计数。
1.1 分离培养基
细菌分离: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琼脂20g、蒸馏水lO00mL。将上述成分溶解定容,调pH7.2~7.4,分装,12l℃灭菌20min。倒平板前按50μg/ml的量加入用乙醇溶解的制霉菌素或放线菌酮(起抑制霉菌的作用)。酵母菌分离: 采用YPD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10g、酵母膏10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自然,113℃灭菌30min。霉菌分离:
采用PDA培养基:称取200g马铃薯,洗净去皮切碎,加水1000mL煮沸半个小时,纱布过滤,定容至1000mL,添加20g葡萄糖和17-20g琼脂并定容至1000mL,121℃灭菌20min。等降温至55℃左右时,加入氨苄青霉素(或链霉素)50μg/ml(真菌分离计数时用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或者加入氯霉素或庆大霉素灭菌之前加入。放线菌分离:
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氯化钠0.5g、硝酸钾lg、磷酸氢二钾 0.5g、硫酸镁0.5g、硫酸亚铁0.01g、琼脂18~20g、蒸馏水1000ml、pH7.2~7.4,121℃灭菌20min。可在盛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加10滴100g/l的石炭酸(苯酚)溶液和50μg/ml的制霉菌素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
察氏培养基(1L):葡萄糖30g;MgSO4·7H2O 0.5g;NaNO3 3.0g;KCl 0.5g;FeSO4·7H2O 0.01g;K2HPO4 1.0g;琼脂20g(观察霉菌形态用),如要分离用需要灭菌后加30U/mL链霉素)。
其他鉴定用培养基成分及配方参照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 1.2 计数方法
计数方法参照GB/T4789.2-202_《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的测定方法 1.3 取样:每隔2天取一次样,每个样至少做1次重复,总共取7次样,为了减少误差,尽量取同一批样。尽量保证茯砖茶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发生较大变化,样品取回后立即进行微生物分离计数。在取样时要测定发花环境(烘房)里的温度、湿度,取回样品后,要测定茶样的含水量和pH值。其余不做微生物分析的茶样应立即放在-20℃的冰箱里低温保存。
pH值的测定:准确称取2.00g茶样,加50ml蒸馏水,置于150ml三角瓶中,在振荡器上振荡浸提20分钟,过滤,滤液置于100毫升烧杯中,然后用通过标准pH溶液校正后的Backman电子酸度计,测定浸提液的pH值,每个试样重复两次。
1.4 分离、纯化茯砖茶中的微生物
菌种分离:以无菌操作分别称取试样25克,投入盛有玻璃珠及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500ml三角瓶内,振荡20min,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ml菌悬液,加到9ml的无菌水中,然后依次制成10-2,10-3,10-4,10-5,10-6,10-7,10-8等7个浓度梯度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ml缓缓注入平板培养基内, 稀释涂布平板培养微生物, 密封置于28 ℃条件下培养, 4~5 d 后菌落长满整个平板。
菌种纯化:根据初分菌落的形态特征, 用接种针挑取各菌落的少量菌丝体, 接种在事先准备好的PDA 琼脂培养基上(每平板内接种3个菌落),进行划线平板培养,菌丝体生长1周后, 根据长出的各菌落特点进行筛选和纯化, 如此反复, 直至菌落的生长状态和形态特征均表现一致时视为单一菌种的菌落。
1.5 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借助菌落结构和显微镜观察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如要进一步鉴定,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深入鉴定。微生物的分类检索鉴定方法
2.1 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常用细菌鉴定手册》作形态观察和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1)形态观察:
个体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大小;
菌落形态观察:观察菌落形状、大小、边缘、表面、隆起形状、透明度及培养基的颜色等。,(2)染色:革兰氏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3)生理生化及生态特征鉴定;
过氧化氢酶的测定、氧化酶的测定、好氧性测定、糖或醇类发酵试验、葡萄糖酸盐的氧化试验、V.P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淀粉水解试验、明胶水解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产生吲哚试验、H2S产生试验、石蕊牛奶试验、酪氨酸水解试验、精氨酸利用实验、柠檬酸盐或丙酸盐的利用试验、pH生长试验、生长温度的测定以及耐盐性试验等。2.2 酵母菌鉴定
酵母菌鉴定参照《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手册》和《微生物学实验手册》对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进行形态观察和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1)形态观察:
个体形态观察:无丝营养细胞的显微镜观察、掷孢子的形成和形态观察、子囊孢子的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观察。
(2)染色:美兰染色法。
(3)生理生化及生态特征鉴定:碳源同化试验、氮源同化试验、糖类发酵试验、产生类淀粉化合物的测定、在60﹪(w/w)葡萄糖-酵母膏中生长测试、在37℃下做生长温度的测定、脲酶试验等。2.3 霉菌鉴定
参照《真菌的形态与分类》和《真菌鉴定手册》等相关文献,做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和形态观察。形态观察包括:
(1)菌落形态观察:颜色、大小、表明特征、质地等。(2)个体形态观察:菌丝、子实体、孢子的形态等。2.3 放线菌鉴定
参照《放线菌鉴定手册》等相关文献,做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和形态观察。参考文献
[1](美)杰伊(James M.Jay).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_:178-155 [2]
贾英民主编.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l:346,364 [3] 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89.2-202_《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验菌落总数测定》 [5] 布坎南等.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 [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M].北京:科学出舨社,1978 [7] 东秀珠,蔡妙英。《常用细菌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 [8](英)J.A.巴尼特等.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手册[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9] 戴芳澜.真菌的形态和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 [10]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1]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第三篇:微生物实验心得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已经结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微生物的世界中,以前也只是在书本中学习,但是真正走进它们的世界中是通过这个课程开始的。在开始微生物实验之前我是以为这个实验不会很难,但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发现这个课程真的很难。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你还需要有严谨的实验精神。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本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几个实验和报告的要求,也让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实验和以往其他实验的不同。实验步骤虽然很简单,但是往往一个微小的细节处理不当也会导致你整个实验结果的失败。这个我真的深有体会,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都很不理想。实验步骤说难也不难,其实无非是先对配置培养液,然后对清洗干净的试管、培养皿以及配置好的培养液进行灭菌,等灭菌完了就放入无菌室进行细菌的接种,最后将接种好细菌和培养液的培养皿放进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看似很简单的操作过程我却状况百出。我总结了几点导致这么多次实验失败的地方。第一是操作不够规范,在培养皿中倒入培养液后没有摇匀导致培养基边缘开裂,未等琼脂培养液凝固就倒置导致培养基分布不均匀。第二是理论知识欠缺,没有等培养液冷却至40到50摄氏度就倒入培养基然后马上就接种了细菌,导致细菌已经被烫死。
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个自主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试验以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为题设计实验,我们小组通过PH值,温度,紫外线照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很满意,很明显。大肠杆菌在PH值为7时生长最适,在温度为37℃时生长最佳,紫外线会抑制其生长。
不得不承认,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参与了,操作了,才会知道。也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照顾。
第四篇:微生物实验总结
食品卫生综合检验试验总结
食品质量091金秀建2009016521
为期五天(202_年6月11日-15日)的食品卫生综合检测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了,在这一周的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牛奶中大肠菌群的计数、鸡蛋中沙门氏菌的检验和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三个实验,经过三个综合实验的课程,能让我更能理解试验时要掌握的细节,也要保持头脑的时刻清醒。同时让我对这三种微生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让我也对实验也更加熟悉了。
首先我们做的是大肠菌群的计数,它是采用MPN(最大可能数法)的计数来测定的。大肠菌群的特性为:在37℃,24小时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好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其检测原理为细菌在样品内的分布是随机的,所以检测细菌时,可按概率理论计算菌数。大肠菌群MPN计数的检验程序为样品的稀释、初发酵试验、复发酵试验和最后的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的报告。那么在第一天的上午,老师基本给我们讲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便开始计算自己需要配制的实验试剂的量,并且称取试剂的量和清洗所要用的实验器皿,首先配置的是生理盐水和LST肉汤,并且把生理盐水和LST肉汤分装到试管内,盖好盖子包扎好进行灭菌,灭完菌也就到了吃饭时间,等下午来接种培养了。
牛奶样品与生理盐水以1:9的比例进行混合,摇匀后做10倍系列的稀释,做了3个稀释度。随后将三个稀释度的样品匀液以每个稀释度3支试管接种到内装小导管的含LST肉汤的试管中,最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在经过24h的培养后,所有的试管内均产生气体,而后我们要将培养后的有菌落的LST肉汤接种到BGLB肉汤试管中进行培养24-48h,观察后发现所有的BGLB管都产气,颜色也有原来的绿色变成暗黄色,证明也产生了酸,所以记为所有产气管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最后查MPN表可得出每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为大于等于1100ml/MPN。
我们小组在做大肠菌群测定还是很顺利的,中途没有出现什么错误,实验很顺利,小组成员的配合和分工也都很好。
第二个实验是鸡蛋中的沙门氏菌的检测,他的特性是:沙门氏菌需氧或兼性
厌氧,10-42℃都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7℃,大部分可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是革兰氏阴性的无芽孢杆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产生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在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环,形成大小中等的灰白色菌落。实验过程可分为前增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平板分离、生物化学筛选四个阶段。
实验首先配制BPW溶液,进行分装和高压灭菌,在无菌条件下,移取5ml鸡蛋液样品于盛有45mlBPW的组织培养瓶中,混匀,放置于36℃±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2h,观察生长现象。接下来的增菌阶段,需要配制TTB增菌液和SC增菌液,移取1ml的前增菌液接种到10mlTTB增菌液内,在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h~24h,SC增菌液过程与TTB一样。接下来需要制备BS平板和HE平板,等平板凝固后便可以开始接种了,是采用平板分多区划线的方法,然后放在37度温箱培养18~24h。最后要进行生化实验,要先配制三糖铁琼脂,从培养皿的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到三糖铁琼脂,先与底层穿刺,再在斜面划线。同时把菌落接种到各种生化试剂里,封口后一起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18h。取出培养皿和生化小试管观察结果,记录。
第三个实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它的特性一般是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它培养的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就能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平板上培养会使红细胞破裂,形成透明的溶血环。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是紫色的,排列成葡萄状的圆形的菌。
首先是样品的处理,称取22g7.5%氯化钠肉汤溶解于250ml水中,在每个均质瓶内移取45ml,同时制取Baird-Parker培养基,高压灭菌后吸取牛奶样品5ml到均质瓶内。放入恒温箱培养18-24h。然后用接种环取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到Baird-Parker平板和血平板上,培养18-24h,Baird-Parker平板有可能需要培养45-48h。最后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挑取BP平板或血平板上可疑菌落1个或以上,分别接种到5ml左右BHI肉汤中,36±1℃培养18-24h。取新鲜兔血浆0.5ml,加入BHI培养物0.2-0.3ml,振荡摇匀,置36±1℃温箱培养,半小时观察一次,6小时观察,直至出现凝固,判为阳性结果。也有小组6h后也没凝固的,则判为阴性。最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最后记录结果。
三个实验虽然不多,但是三个实验的跨度刚好是一个星期,所以我们实验刚
好可以做完,实验从刚开始的懵懂到慢慢的熟悉,到最后的成功,少不了的是小组合作和老师的帮助。经过三个微生物的实验,让我对微生物实验的过程。不过对于微生物的实验一定要细心,一个是它需要的时间很长,要灭菌和培养,如果做错都得重新再来,并且实验过程中不能被污染,否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污染或完全不可用。对实验流程一定要熟悉,现象一定要观察仔细,因为类似的菌类有很多,其生产的习性也类似,若不观察仔细,就会有结果的偏差。我们小组的实验都很顺利,中途虽有一点点过失,但对实验的进度和结果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也是让我们蛮有成就感的,感谢小组的配合。操作不像理论,只有多次练习才有体会,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会更加努力。
第五篇: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实验项目] 实验一 微生物学试验常用玻璃仪器洗涤及干热灭菌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微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皿,了解常用工具和仪器的名称、用途。2.掌握对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方法与干热灭菌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要求较高的无菌状态,因此,实验所用的器皿,大多数要进行消毒、灭菌从而用以培养微生物,所以对其质量、规格、洗涤和包扎方法均有一定要求。
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包扎方法要能保证防止污染杂菌。
干热灭菌的原理,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少,凝固缓慢。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时间要长(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实验材料与设备]
1.培养皿、大试管、三角瓶6只、烧杯(500ml)2只、烧杯(1000ml)1只、小试管6只、吸管(0.2ml 2支,0.5ml 2支,1ml 2支,5ml 2支)共8支。2.去污粉、肥皂、清洗剂、毛刷。3.棉花、扎绳、包扎纸。[实验步骤]
(一)学习下列常用仪器的种类、规格和应用范围 1.培养皿
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 mm,高15mm,皿底皿盖均为玻璃制成。制成平板,可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活菌计数以及测定抗生素、噬菌体的效价等。2.试管
(1)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需要大量菌体时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2)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3)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3.三角瓶 规格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 mL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4.烧杯
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 用来配制培养基与各种溶液等。5.吸管 规格有0.1mL、1mL、2mL、5mL、10mL用来量取转移各种溶液等。6.量筒 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
(二)学习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 1.新玻璃器皿的洗涤
在2%的盐酸溶液中浸泡数小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2.旧玻璃器皿的洗涤
(1)试管、培养皿、三角瓶:洗衣粉和去污粉洗刷,自来水冲洗 A 装有固体培养基:刮掉,洗涤
B 带菌的器皿:2%来苏尔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中浸泡24小时或煮沸0.5小时,然后洗涤 C 带病原菌培养物的器皿:先高压蒸汽灭菌,倒去培养物(2)玻璃吸管:吸管尖端与装在水龙头上的橡皮管连接,反复冲洗
A 吸过血液、血清、糖溶液或染料溶液等的玻璃吸管:立即投入盛有自来水的容器中浸泡,实验后集中冲洗。B 塞有棉花的吸管:用水将棉花冲出,然后冲洗
C 吸过含有微生物培养物的吸管:2%来苏尔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洗 D 吸管内壁有油垢:洗涤液中浸泡数小时,再冲洗
(三)学习各种器皿的包扎
1.培养皿的包扎:牛皮纸或旧报纸包紧,一般以5~8套培养皿包成1包 2.吸管的包扎:
在上端约0.5cm处,塞入一小段1.5 cm长的棉花(勿用脱脂棉),目的是避免将外界或嘴中杂菌吹入管内,或不慎将菌液吸出管外。用4~5 cm宽的长纸条卷起来3.试管和三角瓶等的包扎:用橡皮塞和牛皮纸。(四)干热灭菌 1.装入待灭菌物品
将包好的待灭菌物品(培养皿、吸管等)放入电烘箱内,关好箱门。物品不要摆太挤,以免妨碍空气流通;不要接触电烘箱内壁的铁板,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2.升温 接通电源,拨动开关,打开电烘箱排气孔,让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升至100℃时,关闭排气孔。3.恒温 当温度升达到160~170℃时,恒温调节器会自动控制调节温度,保持此温度2h。干热火菌过程。严防恒温调节的自动控制失灵而造成安全事故。
4.降温 切断电源、自然降温。
5.开箱取物 待电烘箱内温度降到70℃以下后,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指导与训练方案]
1.通过本次实验你认识了微生物学实验常用的哪些器皿? 2.简述玻璃器皿洗涤的基本要求。3.简述干热灭菌的操作步骤。[实验项目]
实验二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教学时数]
4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 方法。
从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可分为: 1.合成培养基:由各种纯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2.半合成培养基:一部分纯化学物质和一部分天然物质配制而成。3.天然培养基:利用天然来源的有机物配制而成。
从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分为: 1.液体培养基:不加凝固剂的液体状态培养基。2.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左右的凝固剂的固体状
态的培养基或农副产品培养基。3.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2—0.5%凝固剂而成的半固体状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察氏一号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霉菌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当蒸汽压达到1.055kg/cm2时,锅内温度可达到121℃,一般维持20min,即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或芽孢,而达到灭菌目的。[实验材料与设备]
1.器材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2.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实验步骤]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ºC以下放物、取物。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指导与训练方案]
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 [实验项目]
实验三 环境和人体微生物的检测及无菌操作技术[教学时数]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检测环境和人体中微生物的存在,体会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2.学习无菌操作的技术,掌握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实验原理] 自然环境中和人及动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一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大量繁殖。当把取自不同来源的含菌样品接种于含有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固体培养基时,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体群落-菌落。每种微生物菌落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大小、颜色、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等。因此,可以通过平板培养来检测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特点。[实验材料与设备] 1.恒温培养箱、磁力搅拌器、移液枪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察氏一号培养基;地面以下5-10cm的土壤; 3.酒精灯、无菌棉棒、无菌生理盐水、涂布棒、记号笔、培养皿、吸管、试管、三角瓶 [实验步骤] 1.无菌操作技术 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将融化并冷却至不烫手的灭菌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的培养皿,倒量为容积的1/3~1/2或者覆盖皿底5毫米左右,然后平放到桌面待其凝固即为无菌平板。
2.土样的稀释分离
制备土样悬浊液:称取土样1g,迅速倒入盛有99ml无菌水和玻璃球的三角瓶中,置入磁力棒,搅拌10-15min,使土样充分打散,即成10-2的土壤悬浊液。稀释:用无菌移液管吸10-2的土壤悬液0.5mL,放入4.5mL无菌水中即为10-3稀释液,如此重复,可依次制成10-3~10-6的稀释液。(注意:操作时每一个稀释度换用一支移液管,每次吸入土液后,要将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于前一次,以减少稀释中的误差。)3.环境及人体各部位取菌样 4.标记、培养
标记: A-Ⅰ-1-10-5姓名
按培养基类别:细菌培养基--A,霉菌培养基--B 按3个大组:Ⅰ、Ⅱ、Ⅲ、按4个中组:1-4 按样品类别:10-
5、10-
6、口腔--a、鼻腔--b、头发--c、空气--d按个人标记:姓名
培养:将接种的平板分别放入细菌和霉菌培养箱中培养。霉菌保持25-27℃,3-5天;细菌35-37℃,1-2天。
[指导与训练方案]
1、无菌倒平板时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2、平板接种后为什么要倒置培养?
3、通过本次试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实验项目]
实验六 细菌的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对细菌的涂片、染色和无菌操作技术。
2.了解染色原理、学习并掌握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技术。[实验原理] 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染色后,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是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部位分芽孢、鞭毛、荚膜染色
其机理主要是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不同。G+菌,肽聚糖多,脂质少,酒精不易进入; G-菌,肽聚糖少,脂质多,酒精易进入 [实验材料与设备] 1.菌种:E.coli(大肠杆菌)、B.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玉米细菌等
2.试剂:石炭酸复红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碘液、95%乙醇、沙黄染色液)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生理盐水、酒精灯、接种环、吸水纸、擦镜纸等 [实验步骤]
一、单染色法: 滴无菌水→ 涂片→自然干燥→ 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高倍镜、油镜)
二、革兰氏(Gram)染色法
1.涂片
2.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1.5分钟,倾去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3.媒染:先用新配的路哥氏碘液冲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4.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
95%酒精进行脱色约
分钟,后水洗。
秒,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5.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1-1.5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6.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指导与训练方案]
1.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玉米细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分别被染成什么色,分别为革兰氏反应的什么菌 ?
2.涂片用的玻璃片为什么不得有油污?为什么涂片要求菌膜要均匀、薄? 3.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4.染色注意事项有哪些? [实验项目]
实验七 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大小测量和酵母菌的死活鉴别 [教学时数] 5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并掌握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的基本方法。2.了解并掌握酵母菌的死活鉴别染色的原理和技术 [实验原理] 1.两种常用计数方法,即直接计数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本实验是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直接计数。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由于此法计得的是活菌体和死菌体的总和,故又称为总菌计数法。3.美兰(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活的酵母菌具有将氧化型美兰还原成还原型的能力,故染色后是透明的,而死的酵母菌则被染成了蓝色。
计数方法:计数时,通常数五个(或四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25或16,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lml菌液中的总菌数。设被选作计数的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如果是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则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25×104×B=50000A·B(个)如果是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则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4×16×104×B=40000A·B(个)[实验材料与设备] 酵母菌悬液(市售的干酵母粉)血球计数板、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接种环、分类计数器 0.1%的美蓝染色液 [实验步骤] 1 制备菌悬液、染色 用吸管吸取菌悬液(1滴)加入试管,用生理盐水(8滴)进行稀释,滴加(1滴)美兰染色液。加菌悬液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用毛细滴管将摇匀的菌悬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让菌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动进入计数室,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液(注意一定不要有溢出和产生气泡)。3 显微镜计数 加样后静止1 min,先用低倍镜然后换成高倍镜,计数时,对位于线上酵母菌,一般只数上方和左边线上的,当酵母菌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的二分之一时,可记作两个细胞。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值来计算样品的含菌量。清洗血球计数板 计数完毕,将计数板在水龙头下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完后自行晾干或用电吹风吹干。5.计算 :利用相应公式进行计算(见前面公式或者课本公式),并将实验结果填入作业中的表格内。实验注意事项
1.要正确使用显微镜,光线亮度要调的合适。
2.菌液制备要精准,稀释倍数要合适。如果浓度过大就再稀释,如果过小再重做。3.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出芽计一半
4.浓度稀释标准:以每小方格内含有5-10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5.计数室内一定不要有溢出和产生气泡。
6.其他微生物孢子技术与酵母菌类似,基本操作一样。7.确保血球计数板清洗干净。[指导与训练方案] 1.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注意什么? 2.将计数结果填入表格中。
3.简单说明酵母菌死活染色的原理。[实验项目]
实验八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测微尺的构造和使用,学习并掌握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的测量是在显微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进行的,但由于测量的是放大后的图像,故目镜测微尺在不同放大倍率下每格实际代表的长度也随之变化,因此,需用物镜测微尺来校正在不同放大倍率下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
物镜测微尺是中央刻有精确刻度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 mm等分为100格,每格长0.01mm,即10 um,它不直接用于测量细胞大小,而是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每格的相对长度。
[实验材料与设备] 酵母菌悬液(市售的干酵母粉)或者制作的霉菌装片
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0.1%的美蓝染色液 [实验步骤](—)装目镜测微尺
(二)校正目镜测微尺
1.将物镜测微尺刻度面朝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
2.先用低倍镜观察,将目镜测微尺刻度与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平行。使两尺的第一条刻度线相重合,再寻找两尺的另 10 一条重合的刻度线,分别记录两重合线之间物镜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所占的格数,由公式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3.用同样的方法换成高倍镜进行校正,记录并计算在每种倍率下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三)酵母细胞大小的测定
制备菌悬液、染色: 用吸管吸取菌悬液(1滴)加入试管,用生理盐水(8滴)进行稀释,滴加(1滴)美兰染色液。
制片: 用吸管吸取1滴上述菌悬液滴加到干净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注意一定不要有溢出和产生气泡),将多余菌液用吸水纸吸干。
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在不同倍率下测量菌体的长度和宽度,记录测定值,并计算出酵母的长、宽值。[指导与训练方案] 1.为什么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微尺进行校正? 2.如何校正目镜测微尺? 3.如何测定细菌的大小?
[实验项目1]实验1 常用玻璃仪器包扎及干热灭菌;培养基的制备(口述)与高压蒸汽灭菌(操作-必做)1.1 培养皿、试管、吸管的洗涤包扎及干热灭菌(操作-必做)1.2 培养基分装到三角瓶和试管与高压蒸汽灭菌(操作)[实验项目2 实验2 无菌操作技术,倒平板和接种(操作-必做)1.倒平板,以清水代替;试管接试管;试管接培养皿 [实验项目3] 实验3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操作-必做)1.枯草杆菌 [实验项目4] 实验4 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操作-必做)
酵母菌[实验项目5]实验5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操作)会校正和测量酵母菌或真菌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