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生物化学课程总结

生物化学课程总结



第一篇:生物化学课程总结

生物化学课程总结

生命科学系 现代生物学教研室

一、课程的基本概况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内容是依据学院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生命科学系的教学计划以及目前科学发展对本课程的要求而确定。

该门课程在学时、内容上曾经历了几次调整,1986~202_年理论学时由108—90—72,实验学时36。1999~202_年作为专科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选修课,学时为60。202_年至今是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中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理论学时为90学时,实验为48学时。生物技术专业理论学时为72学时,实验学时为30学时。同时还作为化学本科专业的选修课。

在几任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使该门课程逐渐走向成熟。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条件和科研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实验开出率不仅在学时上得到保证,而在质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飞跃。实验条件和科研条件的改善,为教师、学生的科研,为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教学内容

整个内容体系由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两部分组成。理论课程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机能生物化学。全课程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体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物质在生物体内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生物体的物质结构、代谢和生物功能及复杂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基因组的表达调控等问题。

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验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学习分离、鉴定、制备、定量测定蛋白质、核酸、糖、维生素等物质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研究中间代谢的基本方法。学习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设计,达到实验所规划的目的。

三、教学实践与教学特色

(一)遵循教育规律,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更新观念,在对课程科学定 1

位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了解生物体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代谢。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术,如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离心技术,学习根据基本理论和工作需要设计实验,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在目标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1、选定知识载体,以线带面,实现知识的辐射。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坚持以下4个原则:第一,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强、结构完整、难易度、深浅度适宜。第二,近年出版或印刷次数多,权威出版社出版,同类高校选用率高。第三,在内容体系上与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一致。第四,能吸纳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基于上述四点考虑我们从202_级本科生开始至今理论课一直使用高教出版社出版、聂剑初等主编的《简明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实验教学使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王秀奇等主编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第二版202_年第10次印刷)。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的内容为主线,分析教材,合理的运用和处理教材,在能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它一些生物化学教材和最新资料,编写出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讲义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讲义,使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为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书目、提供资料获取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学习参考书等措施,使学生扩充了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本领。

2、建设精湛、业务水平高、有责任心,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构成因素。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比例、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梯队。学缘结构复杂,搭建了立体交叉式的知识结构网。使教学有了人员保证。

3、实验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目前所开设实验项目的需要。

4、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优化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理论教学中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思维,学会学习,为获取更多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按照预习、讨论、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检查、实验报告填写、教师批阅总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预习:在预习中要求学生把握四个环节:

1、钻研实验教材,阅读其它参考资料的相关内容,弄懂实验原理,明确做好实验的关键及有关实验操作的要领和仪器用法;

2、合理安排好实验。如,哪个实验反应时间长或需用干燥的器皿应先做,哪些实验先后顺序可以调动,从而避免等候使用公用仪器而浪费时间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3、写出预习报告。内容包括:每次实验的标题,所用的反应式、流程图等,表明实验步骤,留出合适的位置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表格等。

4、切忌照抄实验教材。

实验课堂讨论围绕两个方面进行:1.实验前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指出实验的关键,由学生回答。以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检查预习情况。还对上次的实验进行总结和评述。2.教师或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及讲评。

实验操作: 实验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观察和积极思考,及时和如实地记录。(1.)记录实验数据: 最好用表格的形式记录数据,要实事求是,绝不能拼凑或伪造数据,也不能掺杂主观因素。如果记录数据后发现读错或测错,应将错误数据圈去重写(不要涂改或抹掉),简要注明理由,便于找出原因。重复测定时,如果数据完全相同,也要记录下来,因为这是表示另一次操作的结果。(2.)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等都是实验现象。对现象观察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1)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变化中的现象,观察时要善于识别假象。(2)及时和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学会正确描述。如果实验现象与理论不符时,应首先尊重实验事实。不要忽视实验中的异常想象,更不要因实验的失败而灰心,而应仔细分析其原因,做些有针对性的对照实验(即用蒸馏水或已知物代替试液,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以查清现象的来源,检查所用的试剂是否失效,反应条件是否控制得当等。这都提高自己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

.实验报告:做完实验后,要求学生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验报告要求文字精练内容确切、书写整洁,有自己看法和体会。实验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预习部分实验前完成,包括 实验目的、简明原理、步骤(尽量用简图、反应式、表格等表示)、装置示意图。2.记录部分实验时完成包括 测得的数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结

论实验后完成 包括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实验结果的归纳与讨论,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记录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通过介绍重要的生物化学期刊、网站,扩展学习的途径,深刻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如何查询、收集、分析和综合资料。

通过多媒体课件优化使用的探讨,使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效果明显提高。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应用了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习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实验指导、习题集等教学资料学生可通过网上的学习信箱获取,通过教学资源在网上的发布,完善和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强了学生和教师间的联系和反馈。

(三)严格要求,通过不同方式强化和巩固知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课前提问、复习、作业、章节练习、答疑、在网上发布学习信息等形式,引导和督促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显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届学生的结业成绩:04级上学期平均成绩为71.14,90分以上为2人,占总人数的4.9%,不及格5人,占总人数的12.19%;05级上学期平均成绩为75.88,其中90分以上为3人,占总人数的9.09%,不及格1人占总人数的3.03%;下学期平均成绩分为74.35,其中90 分以上6人,占总人数的21.42%。不及格1人占总人数的3.6%;202_级上学期平均成绩为75.88,其中90分以上为3人,占总人数的6.52%。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相差不是很大。

确定和完善生物化学实验的考核形式、方法和标准,使实验的评价体系趋于客观、合理、操作性强。

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在学校和系组织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以课程量化评估体系为依据,通过系教学质量考评小组、教师、学生三方面综合评价的量化显示,课程组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优良,其中1名主讲教师在连续两届(四个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被评为课堂教学质量优秀,由此获得优秀教师称号。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1、教学体系完善。其主要体现:(1)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比例、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梯队。学缘结构复杂,搭建了立体交叉式的知识结构网。(2)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环节支撑的教学内容体系。(3)教学文件和教学的辅助材料齐全,教学规范。

2、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表现在:(1)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2)积极进行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探讨,正确把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教师在承担了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教会学生会学习、引领学生学习,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基本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

3、在实验内容设计上:精选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4、在实验环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预习的检查、课前的讨论、实验全程的辅导,实验结果的检查、实验报告的评定、总结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实验,如何做好实验,为什么做实验,使学生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

5、优化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扩充知识容量,确保教学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

1、生物化学实验及研究的结果直接受实验手段和实验技术的影响,因此还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实验仪器和设备。进一步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的整体水平。

2、实验室的开放由于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达到全部的开放。

3、资料室建设力度还需加大。目前用于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资料还很匮乏,已有的部分资料已经过于陈旧,需要及时予以更新和补充。

五、建设规划

1、从21世纪人才培养和学分制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选用高水平的教材为基础,补充和完善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设计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建设为突破口,根据各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一整套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教学与考核体系,总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该课程建设的先进水平。

2、努力将该课程逐步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并以此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3、通过该课程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团结协作的教学队伍。

4、逐步改善和提高实验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拓宽实验教学思路,合理的构建实验的模块。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使各种教学资料上网开放。

1-2年内本课程组教师的教案和课件全部上网,2-3年内一套完整的教学录象上网,建设成适合学生查阅、自学的网络课程,做到网上适时交互式教学。建设成校内一流、力争全区一流的精品课程。

赤峰学院生命科学系现代生物教研室

生物化学课程组

202_面5月24日

第二篇:生物化学课程心得

生物化学课程心得

很快,生化也上完了,跟解剖组胚一样,迷迷糊糊不知所云。开始的时候,还抽时间复习吧,可越到后面就越懈怠,甚至最后预习的时候只是勾了下重点而已。还好复习的比较早,所以到现在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总的来说,一门生化下来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或者说看问题多了些角度。

最开始接触生化,是在暑假留校和大三的师兄一起住的时候,他要考研,我也顺便目睹了这本神书。有人说过难之类的话,当时没啥概念,只知道它很重要。而当自己学的时候才知道所谓的难具体指的什么:难,无非是自己一时能力不及吧,尤其是自己从没接触过的领域,比如说大一学生物学的时候,老师讲的好多知识我们都不咋了解,所以我们会以很高的目光去看,现在“小布”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时,也会偶尔冒出这种感觉来。不过当自己掌握了也就不会觉得太新奇了,转而是对其掌握程度的佩服。再神秘的面纱之下,也会有其平易近人的一面吧,只要去了解。

然后是具体的学习,感觉把以前的知识细化了不少。开始的学习还算轻车熟路吧,毕竟是从蛋白质核酸之类不太陌生的开始,由浅及深、登堂入室,世间的事大多如此。那种熟悉,有“他乡遇故知”之感,然后更多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熟是熟悉,只是熟悉之中还有层窗户纸等着我们用努力去捅开。而我们究竟努力几何,或许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越长大越渴望有人管,自己管自己真的很累。而学校的管理似乎也不太给力。

课程改革了:没期中考试,平时成绩比例加大,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注重平时积累,出发点很好。但改革似乎走进了误区:拿生化来说,平时成绩占60%,而所谓的“6个考察板块”似乎没起到真正的监督意义。而点到时,各自班长点到,避开了不少没来的人,效果不咋明显。拿生理学来说,平时成绩占50%,有个论文,ppt,还有点到。规定是每个人上台根据ppt讲解论文,开始讲了十几个人,最后时间不够只能作罢。点到呢,从没点过,很少上满再下课,都提前放了。流于形式了。

小布老师,讲的还是挺好的,偶尔的错误也能及时纠正,只是太没脾气了,开始课堂纪律还镇不大住。今后平时检测可以适当增加,这样效果会好些吧。经历了“三生”,我想我不会再怕天黑。

第三篇:生物化学总结

一、符号题

1、GSH:还原性谷胱甘肽,是某些酶的辅酶,在体内氧化还原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2、DNFB:2,4-二硝基氟苯,可以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稳定的2,4-二硝基苯氨酸,可用于肽的N端氨基酸测定。

3、PI:等电点,指两性电解质所带净电荷为零时外界溶液的PH值。

4、cAMP:3,5-环腺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5、Cgmp:3,5-环鸟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6、Ta:退火温度,使变性的DNA缓慢冷却使其复性时的温度,一般以低于变性温度Tm20-25为宜。

7、tRNA:转移核糖核酸,与氨基酸结合,携带氨基酸进入mRNA-核糖体复合物的特定位置用于蛋白质合成。

8、hnRNA:核内不均一RNA。mRNA的前体,加工后可转变为mRNA。

9、CoASH:辅酶A,乙酰基团载体。

10、NAD(P)+: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的辅酶,为脱氢反应转移H原子或者电子。

11、NADP: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还原力,为生物体合成反应提供[H].12、FMN: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3、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4、THF/FH4:四氢叶酸,一碳单位的载体。

15、TPP:焦磷酸硫胺素,脱羧酶的辅酶。

16、PLP:磷酸吡哆醛,转氨酶的辅酶。

17、Km:米氏常数,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8、UDO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蔗糖时葡萄糖的供体

19、ADPG:腺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淀粉时葡萄糖的供体

20、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高能磷酸键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糖酵解中生成

21、HMP: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细胞所需的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nadph和5-磷酸核糖。

22、G-1-P:葡萄糖-1-磷酸,由葡萄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生成,不含高能键。

23、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细胞外DNA分子克隆或无细胞DNA分子克隆。

24、SSB:单链结合蛋白,DNA复制时与解链的单链DNA结合防止其复性。

25、Met:甲流氨酸,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

26、ACP:酰基载体蛋白,脂肪酸合成中起载体运输作用。

27、PRPP:5-磷酸核糖焦磷酸,核酸生物合成中作为戊糖的供体。

28、Imp:次黄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

29、Xmp:黄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与分解的中间产物。

二、名词解释

1、氨基酸等电点:在一定的PH下,氨基酸上的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所带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的PH称为氨基酸等电点。

2、蛋白质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分布和肽键走向;是以一级结构为基础的。

3、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易受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结构发生变化,致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所改变,但并不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主要标志是生物学功能丧失。

4、盐析作用:一定浓度的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盐使蛋白质沉淀。

5、生物活性肽: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或具有某些生理活性的寡肽和多肽的总称。

6、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和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和A=T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叫碱基互补规律。

7、碱基堆积力: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平面垂直于中心轴,层叠于双螺旋的内侧,相邻疏水性碱基在旋进中彼此堆积在一起相互吸引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是指碱基平面的范德华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的总称。

8、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在260nm处紫外吸收值增加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9、溶解温度(Tm):DNA变性时一般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发生,通常把热变性温度的中点称为溶解温度,即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到最大量一半时的温度。

10、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11、米氏常数:酶耳的特征性物理常数,含义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的浓度。

12、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结合,当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就妨碍了底物与酶结合,减少了酶的作用机会,因而降低了酶活力,这种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13、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和底物可同时结合在酶的不同部位,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不妨碍底物与酶结合,但形成的酶-底物-抑制剂三元复合物不能发生反应,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14、酶的最适温度(PH):在一定条件下,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PH)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酶的最适温度(PH).15、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物质作用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实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或者暴露的过程。

1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17、全酶:全酶=酶蛋白+辅因子;两者结合成完整的分子才具有活力,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力。

18、维生素:对人体生长和健康必须的,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19、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20、氧化磷酸化作用: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伴随有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中形成高能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机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3、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24、糖异生:指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在肝中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25、磷酸戊糖途径: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26、脂肪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进血液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

27、脂肪酸B-氧化: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中,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反应后,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的脂酰Coa。由于反应在脂酰Coa的A-碳原子和B-碳原子之间进行,最后B-碳原子被氧化成酰基,所以称为B-氧化

28、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分解氧化时产生特有的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三种。

29、必须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人体内有8中。

30、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双链解开,按单链DNA的核苷酸顺序,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新链,组成新的DNA分子。新形成的DNA分子与原DNA分子碱基顺序完全相同,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是来自亲代另一条是重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成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31、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在复制时,一条链是按照5’—3’方向连续合成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先按照5-’-3’方向合成若干个短的冈崎片段,再通过酶的作用链接在一起构成另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32、转录: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规律合成与其碱基互补的RNA过程。

33、冈崎片段:DNA复制中,一条链是连续合成的,另一条是先按着5--3方向合成系列短的小片段,再由酶连接成新链,这些首先合成的段片段就成为冈崎片段。

34、密码子:由mRNA上相邻三个的核苷酸组成的一个密码子,代表某种氨基酸或肽链合成的起始或终止信号。

35、SD序列:原核生物起始密码子前的核糖体结合位点,与核糖体小亚基端16SrRNA3’端序列互补,富含嘌呤碱基。

36、反馈抑制:代谢中间物或产物对该反应的抑制作用。

37、操纵子: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它们有共同的控制区和调节系统。包括在功能上彼此有关的结构基因和控制部位。

三、简答题

1、维持蛋白质结构的力有哪些?

① 一级结构主要是共价键如肽键、二硫键等 ② 二级结构主要是氢键等

③ 三级结构主要是次级键如疏水键等

④ 四级结构主要是次级键如盐键、范德华力等

2、简述DNA双螺旋结构要点

① 双链反向平行结构、右手螺旋、有共同的对称轴、有大沟小沟

② 主链在外侧、侧链在内测,A、T之间互补配对形成两对氢键,C、G之间互补配

对形成三个氢键,碱基平面垂直于

③ 螺旋上升一周有10个核苷酸,螺距为3.4nm,螺旋直径为2nm。

3、核酸有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

① 紫外吸收性质,因为分子中含有共轭体系的嘌呤和嘧啶 ② 核酸为两性离子,微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③ 易被酸碱水解

④ 有变性和复性的性质,⑤ 分子杂交

4、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因素有哪些? ① 氢键,对于稳定DNA双螺旋结构以及RNA中局部的双螺旋及三级结构都有重要

作用

② 碱基堆积力,是稳定核酸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③ 环境中的正离子,中和核酸分子中所带的负电荷,消除静电斥力。

5、说明tRNA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① 二级结构特点有:a.三叶草型,四环四壁

b.氨基酸臂,与氨基酸结合c.D环与D 臂,与酰胺-rRNA合成酶结合d反密码子环与反密码子臂,与mRNA结合e可变 环,可用于tRNA的分类 ② 三级结构的特点:倒L型

6、论述米氏常数的生物学意义。

① 酶的特征物理常数

②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为摩尔浓度 ③ 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④ 同一酶,不同的底物具有不同的Km值,Km最小的是最适底物

7、说明辅酶、辅基与酶蛋白的关系,辅酶基在催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酶的辅助因子与酶蛋白结合生成全酶。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的方法除去;辅酶与酶蛋白结合松弛能用透析方法除去。辅基、辅酶、酶蛋白单独存在时均没有活性只有全酶有活性。辅基通常是金属离子或有机小分子组成,在催化反应中转移电子、质子、基团,有时也参与酶与底物的结合

8、何谓诱导契合学说?为什么酶对所催化反应的正向底物和逆向底物都有专一性?

诱导契合学说是指当酶分子与底物与底物接近时,酶蛋白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

象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此基础上互补契合,进行反应。在可

逆反应中底物与产物对酶均有诱导作用,所以酶对所催化的反应的底物和产物都有

专一性。

9、什么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特点有哪些?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进行的所有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全过程。

特点:在温和的条件下,由酶催化进行;各反应步骤严格有序进行;反应途径一般有严格

的细胞定位。

10、什么是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相比有何特点?

① 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机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② 特点:在细胞内进行;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有机物发生一系列反应;能量逐步释放。

11、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① 生物体内物质主要的分解途径,提供大量的自由能 ② 循环中产生许多中间产物是合成其他生物物质的原料

12、乙酰CoA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

① 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产生大量能量 ② 合成脂肪酸,进一步合成脂肪和磷脂 ③ 合成酮体作为肝输出能源方式 ④ 合成胆固醇

13、简述尿素生成的主要阶段

① 鸟氨酸与二氧化碳和氨作用,生成瓜氨酸 ② 瓜氨酸与氨作用生成精氨酸 ③ 精氨酸被分解成尿素和鸟氨酸

14、生物细胞DNA复制分子机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 半保留复制

② 原核生物单起点,真核生物多起点 ③ 复制可以单向和双向进行,后者更常见 ④ 复制的方向是5-3 ⑤ 复制是半不连续的,前导联是连续合成,后随链先合成冈崎片段再连接起来。⑥ DNA的合成需要RNA引物的存在 ⑦ DNA合成有校对机制

15、简述蛋白质合成的主要过程和阶段

主要经历起始、延长、终止和氨基酸的活化和转运 ① 氨基酸的激活

② 起始,原核生物多肽链的合成第一步是70s起始复合物的合成 ③ 延长,经历进位、转肽和移位三个步骤

④ 终止,肽链释放因子碰到mRNA的终止信号时,释放因子可完成终止信号的识别

并使肽链释放

⑤ 加工处理,转变为有一定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包括糖基化、切除信号肽、形成二硫

键、氨基酸修饰

16、简述糖异生和糖酵解的差异

糖酵解过程的三个关键酶是由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代替催化的 ② 作用部位:糖异生在胞液和线粒体,糖酵解全部在胞液中进行

17、举例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① 一级结构的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种属差异与分子病等

② 高级结构的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分布和键的走向

高级结构与功能关系,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基发生变化,其功能就会发生变化

18、简述凝胶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① 原理:凝胶层析过程中直径大于孔径的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直接沿凝胶颗粒的

间隙流出,所以向下移动速度较快;小分子物质可以在凝胶颗粒间隙中扩散外,还 可以进入凝胶可以的微孔中,因此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必须等待他们从凝胶颗粒内 扩散至颗粒间隙后再进入另一凝胶颗粒,造成在注内保留时间长,从而使混合样品 中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随洗脱液按顺序的流出注外而得到的分离。

② 应用:分离纯化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物质,还可以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5、磷酸戊糖途径分为哪两个阶段,此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① 分为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前者从葡萄糖-6-磷酸脱氢、脱羧形成核糖-5-磷酸的过程;后者是戊糖磷酸分子重排产生己糖磷酸和丙糖磷酸的过程。

② 意义:是细胞产生还原力(NADPH)的主要途径;是细胞内不同结构糖分子的重

要来源,并为各种单糖的相互转变提供条件

16、何谓呼吸链?写出其组成成分,排列顺序及ATP偶联部位。

① 呼吸链的概念: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

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 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② 组成成分,排列顺序

NADH呼吸链:底物---NAD+---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1/2O2 FADH2呼吸链:琥珀酸--FAD--CoQ---Cytb--Cytc1--Cytc--Cytaa3--1/2O2 ③ ATP偶联部位:NADH--COQ,Cytb--Cytc1

Cytaa3--1/2O2

第四篇: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脂类、维生素与人体健康

摘要:

本文主要从脂类和几种常见的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讨论,了解脂类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人体对脂类和维生素的摄取应该适量,不宜过少或过多,脂类和维生素的搭配也要合理才能更加有利于人体健康。脂类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给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因此人体的正常代谢中脂类是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质。维生素是人和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机化合物。人体犹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而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所以维生素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因此脂类和维生素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脂类、维生素、营养健康、过多或过少

脂类和维生素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人体的营养健康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过量或者过少的摄入都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1、下面先分别给脂类与维生素进行定义: 脂类的概述:脂类是由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类,这是一类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溶剂的化合物。【1】

维生素的概述:维生素又名维他命,通俗来讲,即维持生命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2】

2、脂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原因

1)过多摄入脂类:

摄入过多,导致高血脂、高脂蛋白血、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肥胖、脂肪肝等疾病。摄入过多的脂类主要是因为平时经常大鱼大肉,而又不喜欢运动所致。

2)过少摄入脂类:

长期摄入不足会发生必需脂肪酸缺乏症,影响婴幼儿的神经、智力、体格发育,易出现湿疹;成人消瘦、皮炎、伤口不愈合、胃下垂等疾病。缺乏脂类是因为不喜欢鸡鸭鱼肉,而经常以青菜为主菜。

3、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原因

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 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 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 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

④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

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由于维生素种类较多,缺乏或过多摄入不同维生素所造成的影响都会不同,所以下面分 别对几种常见的维生素进行讨论。

1)维生素A——眼睛的维生素

其主要作用是防治眼部疾病,如夜盲症、干眼症等。此外,维生素A还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对幼儿的生长于骨骼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及预防癌症等。维生素A还可以抑制皮肤角化,维生素A酸也有这种功能,但它不储存与肝内,运输不需要RBP,可进入组织中,迅速代谢,很快从体内消失,毒性很少,所以可以用维生素A酸及其衍生物治疗毛囊角化和痤疮等。【3】

缺乏维生素A将导致夜盲症,骨的生长受到抑制,儿童生长缓慢;维生素A缺乏的啮齿类动物表现出运动能力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异常【4】;同时缺乏维生素A还会使呼吸系统容易感染。

维生素A在动物肝脏中的含量最为丰富,其他的来源还有鱼类,蛋类,奶类,水果和蔬菜。维生素A每日的最佳摄入量为900微克~3000微克,所以每天吃些蔬菜、水果对人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2)B族维生素

1、维生素B1——脑的维生素

维生素B1它对脑神经的传递有重要作用,是刺激神经传导信息所不可缺少的;而且还 可加速疲劳因子的分解,有助于体力的恢复,因此维生素B1也被称为脑的维生素。维生素B1还与心脏和肠胃的功能有关。【5】

如果维生素B1缺乏的话就会影响心肌,骨骼等组织的能量代谢;还会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脚气病等等。

维生素B1和其他的B族维生素一样都是水溶性维生素,多余的维生素B1不会贮藏于体内,而会完全排出体外。【6】所以人体必须每天补充维生素B1才能维持人体健康,维生素B1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动物内脏、肉类、豆类和粮食作物中。

2、维生素B2——皮肤的维生素

维生素B2的主要作用是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维护皮 肤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保护皮肤毛囊粘膜及皮脂腺的功能;提高视力、减缓眼睛的疲劳;参与细胞的生长代谢。

缺乏维生素B2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粗糙、发炎、红肿等;嘴角和口腔也易出现溃烂现象、毛发和指甲易受损;长期缺乏会导致儿童生长迟缓,轻中度缺铁性贫血;人体缺乏维生素B2 会引起胃病及眼睛、肝脏、神经等功能障碍, 会引起某些皮炎及视力受损、疲劳以至不能工作等, 甚至会导致骨骼异常。【7】

维生素B2是水溶性维生素,容易消化和吸收,被排出的量随体内的需要以及可能随蛋白质的流失程度而有所增减;它不会蓄积在体内,所以时常要以食物或营养补品来补充。广泛存在于酵母、肝、肾、蛋、奶、大豆等中。

3、维生素B6——女性的维生素

维生素B6可以防治妊娠呕吐和术后呕吐,治疗妊娠糖尿病,还参与神经递质、糖原、神经鞘磷脂、血红素、类固醇和核酸的代谢,维生素B6还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

维生素B6 缺乏者的症状为虚弱、失眠、神经紊乱、唇干裂、舌炎、口腔炎、动脉硬化、贫血和细胞介导免疫损害等, 给予维生素B6后可以很快纠正上述症状。【8】婴幼儿缺乏维生素B6有可能出现情绪和精神异常。

富含b6的食物有金枪鱼、瘦牛排、鸡胸肉、香蕉、花生、牛肉等。在动物性及植物性

食物中含量均微,酵母粉含量最多,米糠或白米含量亦不少,其次是来自于肉类、家禽、鱼,马铃薯、甜薯、蔬菜中。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儿童50mg /d, 成人100mg /d。所以维生素B6虽然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但是我们应该适量的补充。

4、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对维持神经细胞髓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造血红细胞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脂肪和糖类的代谢;降低患上心脏病的几率;而且还可促进核酸的合成,维护肠胃粘膜和脊髓的正常生长。另外,摄取维生素B12还具有调节时差的作用。缺乏维生素B12 人还会增加心脏疾病、中风、动脉硬化症、血管疾病等的患病危险, 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因维生素B12的缺乏而增加患病几率【9】。恶性贫血症也是由缺乏维生素B12造成,严重缺乏者有可能损害肝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神经系统异常;记忆力和抵抗力下降,易患老年痴呆症;性功能障碍;运动性共济失调、痉挛、肌肉虚弱、痴呆等, 都跟人体内维生素B12的缺乏有关。【10】

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B12, 动物性食品是人体获取维生素B12的主要来源, 尤其以动物内脏中的维生素B12含量高;植物性食品中的含量则极其微少。

3)维生素C——万能维生素

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心脏病、中风,保护牙齿和牙龈等。另外,坚持按时服用维生素c还可以使皮肤黑色素沉着减少,从而减少黑斑和雀斑,使皮肤白皙。【11】并且有助于血液的循环,清除杂质;维生素C还有解毒、抵抗传染病的作用。

人体内缺乏维生素C最易患上坏血病。长期缺乏维生素C,将导致性格孤僻、情感抑郁、反应迟钝,皮肤干枯。缺乏维生素C,骨脆易折,骨骼折伤后愈合比较困难,其他外伤愈合也慢。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花菜、青辣椒、橙子、葡萄汁、西红柿等,可以说,在所有的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都不少。美国专家认为,每人每天维生素c的最佳用量应为200~300毫克,最低不少于60毫克,半杯新鲜橙汁便可满足这个最低量。所以只要我们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那么我们将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

4)维生素D——钙磷维生素

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抗佝偻病作用,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此外,维生素D 还维持血清钙磷浓度的稳定;促进怀孕及哺乳期输送钙到子体;促进钙磷的吸收,又可将钙磷从骨中动员出来,使血浆钙、磷达到正常值,促使骨的矿物化,并不断更新。此外,日本曾报道说维生素D制剂有助于治愈结核病。

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减少,影响骨钙化,造成骨骼和牙齿的矿物异常化;缺乏维生素D也容易使少儿得佝偻病成人得软骨病;老年人缺乏维生素D易患上骨质疏松症。维生素D每天的需求量0.0005至0.01毫克。35克鲱鱼片,60克鲑鱼片,50克鳗鱼或2个鸡蛋加150克蘑菇就可以得到这些维生素D。只有休息少的人,才需要吃些含维生素D的食品或制剂。【12】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其中鱼类是其丰富的来源。

5)维生素E——生育维生素

维生素E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耐力,提高免疫力,是一种高效抗氧化剂【13】 能保护生物膜免于遭受过氧化物的损害;起着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肌肤细胞活力及延缓衰老的作用。

成人每天的维生素E需要量尚不清楚,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每天食物中有50毫克即可满足需要,妊娠及哺乳期需要量略增。每天摄入200毫克的维生素E就会出现恶心,肌肉萎缩,头痛和乏力等症状。每天摄入的维生素E超过300毫克会导致高血压,伤口愈合延缓,甲状腺功能受到限制。缺乏维E会造成抗氧化能力降低,可出现视网膜的蜕变,溶血性贫血

和肌肉无力等。缺乏维生素E还有可能导致性功能降低、生殖机能障碍、流产、不孕不育;引发溶血性贫血症;易出现遗传性疾病等。维生素E的缺乏很少见,4匙葵花油,100毫克橄榄油,100克花生或30克杏仁加70克核桃含有一天所需的维生素E。【13】维生素E的存在范围比较广泛,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维生素E。6)维生素K——止血维生素

维生素K能够防止新生婴儿出血疾病;预防内出血及痔疮;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促 进血液正常凝固。【15】

维生素K的缺乏直接导致凝血酶原含量减少,最终会使血液无法凝固,患上出血病而死;缺乏维生素K时平滑肌张力及收缩减弱,它还可影响一些激素的代谢;肌肉注射维生素K可治疗胃痉挛、肠痉挛等引发的绞痛等。

人的肠中有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会为人体源源不断地制造维生素K,加上在猪肝、鸡蛋、绿色蔬菜中含量较丰,因此,一般人不会缺乏【16】。维生素K主要来源于植物性的食品。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的老百姓每年从年头到年尾都很少吃上几次荤菜,基本上每天都是以素为主菜,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都缺乏营养,身体素质不高;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钱包也逐渐的鼓起来了,所以大家都在追求美味佳肴,明天都是大鱼大肉,很少吃些蔬菜,所以现在许多人都患上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等。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饮食方面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不是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就是过多的摄入某种营养物质,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所以人们要想保持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就必须在摄入脂类和维生素这两类营养物质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应该合理地摄入维生素和脂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饮食,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才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去。

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更加强健的身体,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相关文献:

【1】百度百科:脂类

【2】百度百科:维生素

【3】常世敏,张智强,浅谈维生素A的代谢与生理功能,中国食物与营养,202_年02期

【4】张明,维生素A缺乏对神经精神系统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国知网,202_年11月

【5】宋宏新 毛跟年 薛海燕.现代食品营养与安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_:1-1

【6】安徽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维生素与人体的健康

【7】汪多仁 维生素B2的开发与应用发酵科技通讯 202_年03期

【8】肖玉梅 李楠 傅滨 维生素B6——人体的“建筑师” 大学化学202_年s1期

【9】JOOSTEN E, BERG A VAN DEN, RIEZLER R et al1 M etabol ic ev-i

dence that deficiencies of vitam in B12(cobalam in), folate, and vitam in

B6 occur comm only in elderly peop le [ J]1 Am1 J1 C lin1 Nu tr1, 1993,【10】张翠所 李昆太维生素B12的研究进展中国食品添加剂202_年03期

【11】安徽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维生素与人体的健康

【12】百度百科:维生素

【13】周筱丹 董晓芳 佟建明维生素E的生物学功能和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动物营养学报202_年04期

【14】百度百科:维生素

【15】李元生 维生素K的生物化学功能中国食物与营养202_年01期

【16】杨晓光,翟凤英,朴建华,赵文华,何宇纳,张坚.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_(01)

第五篇: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心得

基础生化课程心得

生物化学,顾名思义,就是生物学科里面的化学知识。基础生化,说明我们要学的东西,就是这些物质的的化学本质、结构、功能等等一些基本概念。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的人来说,确实还是比较难学的。

一本厚厚的书,密密麻麻的字,N多复杂的公式和反应图示。看起来都头疼,却要怎么才能学完,怎样学好呢?记得小X老师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说,他考研之前将这本书读了很多遍,我们达不到老师的高度,毕竟我们不是化学专业的,但至少我们该以此为鉴,好好学习。

再复杂,再混乱的东西,都有其逻辑,就像我们的生化书。看起来比词典还复杂,但很庆幸老师将的时候条理很清晰,将所有的内容归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把每一个章节讲解成一个框架的结构,再将重点添加进去。生化确实很复杂,因为它的内容特别细致,而且连贯性很强,必须理解性记忆,联想型记忆,否则简单的死记硬背必定是徒劳无功。小X老师将内容架成体系,将有助于我们的理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至于课后,小X老师还给我们布置了一些思考题和一份读书报告。至于作业,数量不多,却很典型,督促我们进行课后思考与总结,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虽偶尔会抱怨作业不太好做,但我们知道,做作业是回顾课堂所学,熟悉课本,梳理改章节内容的好途径。至于读书报告,无非是想让我们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生化,生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助于我理解,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生化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端正学习心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生化,去了解生化的用途。也侧面督促我们学习生化,只有达到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才有可能用其来分析实际问题。

关于建议,我只想说一点,生物化学学习起来确实有一点点枯燥,希望老师以后可以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或者多一点简洁的动画,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那些生理过程。

在此,也谢谢小X老师这一学期以来对我们的教导和帮助。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