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证伪小专题
证伪、证实三分实验专题
考点地位:在中考中必考的一类题目,占3分,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题目的原型大多数来自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时来自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证伪实验,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证明题目中所给的分析或结论是错误的。不需要多次测量,但往往要强调在实验中有对比思想,中考所占分值为3分。
证伪实验:
限定实验器材或自选身边器材。
表现出与伪命题矛盾的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在这里要突出“对比”的思想。
考察内容:
1.审题能力;
2.控制变量思想;
3.证伪实验基本思路;
4.迁移能力;
5.表达能力。
练一练:
(202_顺义一模)
1、夏天,将一罐可乐从冰箱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过一会儿可乐罐的外表面上会出现一些小水珠,李明认为这些小水珠是从可乐罐中渗出来的,请你自选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李明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求写出:(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3分)
答案:
(1)器材:天平、装有饮料的可乐罐、干布或毛巾(1分)
(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先用天平称出刚取出的可乐罐的质量m1,过一段时间后,用抹布把可乐罐外的水抹去,再用天平称出可乐罐的质量m2,如果m1=m2,则水不是从罐内渗出的,即李明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它意思表述均可)。(2分)
(202_北京中考)
2、利用一支温度计,一个小烧杯,一瓶酒精,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答案:
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1)用温度计测量室温,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2)将适量酒精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酒精的温度,待酒精温度与室温相同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3)再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随着酒精的蒸发,可以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减小,这一实验现象说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
(202_顺义二模)
3、夏天扇扇子时感觉身体凉爽。李明认为这是扇扇子使人体周围空气的温降低了。请你自选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明的想法是错误的。要求写出:(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分析。(3分)
答案:
(1)实验器材: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电扇(1分)。
(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分析:
拿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用电扇吹,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都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计周围空气的温度并没有降低(1分)。
所以,扇扇子使人体周围空气的温降低了的说法是错误的(1分)。
4.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尽量排出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的热水中,看到塑料袋鼓起来了。小红认为是酒精汽化造成的,小阳则认为是塑料袋中未排尽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的。请你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小阳的认识是不对的。(3分
答:将塑料袋挤瘪,尽量排出空气,排出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盛有80℃的热水中,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不多,由此说明小阳的认识是不对的.
5.小明和小亮利用如图22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证明液体达到沸点再吸收热量才能沸腾。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温度计
水
酒精灯
图226、小明和小亮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在加热的最初几分钟发现: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水不断吸热,温度计的示数一直在升 高.于是小明就得出结论:只要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就会升高.小亮 不同意他的观点,并且只利用图的装置,用实验证明了小明的观点 是错误的.请简述小亮的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答:继续对水加热至水开始沸腾,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为t1,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为t2,发现t1=t2,说明水在吸热后温度没有升高,证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光学
(202_平谷一模)
7、小明在家中照镜子发现,离镜子远些的物体的像看起来较小,离镜子近些的物体的像看起来较大,由此他认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刚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
(2)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3分)
答案:
(1)实验器材: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平面薄玻璃板,火柴(1分)
(2)实验过程和现象:
①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将一支蜡烛点燃,固定在平面玻璃前,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使之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1分)
②再使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仍可使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从而证明小刚的说法是不正确的。(1分)
(其他答案正确均可得分)
8.请你利用一支激光笔和一个固定在教室中的大屏幕,再添加一件身边常见的物品,用对比的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要注意安全并具有可操作性)(1)添加的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分析与结论:
答:(1)可弯曲的吸管
(2)①将打开的激光笔正对着直吸管的管口,并将吸管的另一管口对准大屏幕,观察大屏幕上是否出现亮斑;
②保持上述方法,只将吸管弯曲,观察大屏幕上是否出现亮斑。
(3)当打开的激光笔正对着直吸管的管口时,观察到大屏幕上出现亮斑;当吸管弯曲时,观察到大屏幕上没有出现亮斑,由此可知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分析与结论:
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对此,小明同学是这样解答的:
器材:小闹钟,大广口瓶
实验步骤:把小闹钟调至振动响铃状态,然后将其轻放在大广口瓶中,看能否
听到小闹钟的声音。
实验分析与结论:闹钟放在大广口瓶外与放在其内时,都能听到与它响铃的声音,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你认为小明同学的做法对吗?简单说明其原因。如果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并给出真确答案
实验步骤:
把小闹钟调至响铃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
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的瓶口上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1)实验器材:
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表
.
(2)实验步骤:
把小闹表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里,听小闹钟的声音.用橡皮塞塞住广口瓶的瓶口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把小闹表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里,听小闹钟的声音.用橡皮塞塞住广口瓶的瓶口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
(3)实验分析与结论: 瓶内空气和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态也能传声.方法一:
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赛、小闹表。
实验步骤:把小闹表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里,听小闹钟的声音。用橡皮塞塞住广口瓶的瓶口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实验结论:瓶内空气和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赛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赛传播出来的,即固态也能传声。
方法二:
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
实验步骤: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长条桌上用力均匀的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时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楚的听到写“一”时的声音。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
实验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声。
第二篇:202_证伪实验
35.学习了力学知识后,小强认为:“先后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则这两个力的作用效
果就相同”。现有已调平的轻质杠杆(如图25所示)、钩码一
盒。请你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强的观点
不正确。要求:简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36.在炎热的夏天,一个人从游泳池里出来,会感觉有点冷。请你利用实验室里的仪器通过实验说明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写出实验步骤及现象。(3分)
36.小霞在学习了电学知识后,认为:在串联电路中,定值电阻阻值不变,它两端的电压就不变。请你利用如图20所示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她的观点是错误的。
要求:连接电路并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37.小兰观察到下面的现象:手拿一小木块在空中由静止释放,小木块便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运动。于是小兰得出一个结论:物体的运动方向与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方向一致。请你仅利用小兰所用的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小兰的结论是不...
正确的。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并简要分析。
36.小芳在家中照平面镜时,发现她在镜中的像 “近大远小”,于是她认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芳的观点是不正确的(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2)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36.小东把一块橡皮泥捏成小碗的形状,开口向上轻轻放入水槽里的水中,小碗漂浮在水面
上。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小球状放入水中,小球沉入水槽底部。于是他得出结论:物体的形状改变,放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一定改变。只使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东的结论不正确。
(1)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小东的观点不正确。
36.小林看到放在水中的石块沉入水底,而放在水中的泡沫塑料漂浮在水面。因此他认为:密度大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实验室有如下器材:体积为V1的铁块、木块各一个,体积为V2的铁块、木块各一个(V1>V2,ρ铁>ρ水>ρ木),细线、弹簧测力计、大烧杯和适量的水。请你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林的观点是错误的。
36.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玻璃瓶、中间有孔的软木塞、温度计、泡沫塑料、细铁砂。请你利用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3分)
37.同学们在学习了压强概念后得到一个结论:“压强一定时,压力与受力面积成正比”,同学们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托盘天平一架(含砝码),药匙一把,刻度尺,三角板,底面积不同的平底试管六只,足量的沙子,装有适量水的大水槽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5分)
37.(3分)学了液体压强知识后,小军用微小压强计来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大小,实验桌上有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密度不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小军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种液体中如图24所示,分别记下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甲和h乙,小军发现h甲小于h乙,于是得出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密度的结论。小刚则认为小军的结论是不准确的。请你用上述实验器材
设计一个实验,能够正确的判断出甲、乙液体密度的大小。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和判断方法。
36.夏天小明从冰箱拿出一罐可乐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外壁出现小液滴,他又结合液化知
识,认为液化现象只会出现在容器的外壁。实验桌上现有器材:大烧杯中装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碎冰、一个长把儿小汤匙、试管一个、一包面巾纸,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简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甲
图2
4乙
37.实验桌上有如下实验器材:满足实验要求(输出电压合适且不变)的电源一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一个,电阻箱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已调零的电压表一块、三个开关、导线若干。请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当通过电阻的电流保持不变时,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为P=aR(a为常量)”。请你连接实验电路;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要求:在实验过程中不允许拆卸电路)
38.(5R0的定值电)一个,已调零、符合要求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请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电压一定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P跟电阻R的关系为:P
b
P0(b、P0为常量)”请你画出实验电R
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出实验数据表格。
37.实验桌上有如下实验器材: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一个(电源电压不变),已调零的电流表两块,开关两个,粗细均匀横截面积为1mm2的合金丝(电路符号)一根,阻值已
知的定值电阻一个,刻度尺一把,导线若干。请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该合金丝的电阻跟长度成正比”。(1)请你画出实验电路图;(2)写出实验步骤;(3)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37.实验桌上有以下实验器材:6个形状相同、但质量和表面粗糙程度都不同的长方体(两
端有挂钩),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长木板。请使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成正比”。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37.实验台上有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19所示,其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另外还有质量均为100g的钩码六个,秒表一块(图中未画出)。要求利用上述实验装置和钩码、秒表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如果拉力不变,则拉力的功率与速度成正比。(1)写出主要实验步骤。(2)设计实验表格
图19
38.实验桌上现有如下器材:符合要求的电源,电阻箱(电路图符号
1个,已调零的电流表1块,刻度尺1把,粗细均匀、横截面积为1mm2的合金丝1盘,开关2个,带有金属夹的导线若干。请使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成正比。(在电路图中合金丝用电阻的符号表示)(1)在右边方框内画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图。(2)写出主要实验步骤。(3)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37.固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在进行该问题的实验探究时,小李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同种液体中,固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符合要求的量筒、水、细线。请你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小李的猜想。(1)简明陈述实验步骤,(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37.实验桌上有如下实验器材:如图20所示的一个带刻度的杠杆固定在支架上(可围绕O点自由转动)、一个量程为
0~1N的弹簧测力计、质量为200g的钩码一个和两小段细
绳(细绳质量不计)。请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把钩码挂在杠杆上作为阻力,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作为动力,当杠杆水平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跟这个拉力的力臂乘积保持不变”。(6分)
(1)在你所设计的实验中,用A点表示悬挂钩码的位置,B点表示弹簧测力计作用在杠杆上的位置,请在图20中的杠杆上标出A点与B点的位置。(2)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并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36.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已经组装好的倾角固定的斜面和长木板(如图26所示),小车,毛巾,棉布,刻度尺。请你从上述器材中选用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在受到的阻力大小一定时,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s与小车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的高度h是否成正比”。要求:
(1)请写出实验步骤。kB 1.co m(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36.如图28所示的电路,开关闭合后,小灯泡不亮,仅有的一处故障可能出在小灯泡灯丝断了或是开关接触不良。现将一只电压表并联在小灯泡两端进行检测,请说明电压表示数的可能情况和对应的断路故障出在何处。
图28
37.如图29甲所示为内充氦气的叮当猫造型的氦气球,小兰知道气球里的气体会慢慢跑出,所以想研究氦气球中氦气体积的减少量ΔV随时间Δt变化的情况,她利用如图29乙所示的有刻度的杠杆、一个质量m=50g的钩码、细线和手表,设计实验完成了探究。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提示:氦气体积的减少量与气球体积的减少量相等;空气的密度ρ空=1.29kg/m³;氦气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七分之一,可不考虑其重力)
甲
乙
第三篇:北京市中考证伪题范文
证伪题
1.在做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的实验后,小刚认为:通过灯的电流越大,灯就越亮;通过灯的电流相等,灯的亮度就相同。实验桌上备有器材: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电流表、开关各一个、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不同的小灯泡两个、导线若干。请你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要求:
(1)请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2)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小刚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2.小明在学习电路知识时,提出一个观点:当小灯泡接人电路中,若电路连接无误且其他器材完好,但小灯泡不发光时,一定是由于小灯泡断路或短路造成的.现给定以下器材:电压为3 V的电源一个、小灯泡(“2.5 V0.3 A”)、滑动变阻器(“200Ω 1A”)、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请你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小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1)简述实验过程和现象;
(2)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小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学习了磁现象的知识后,小明将一个条形磁铁南北放置,把一枚小磁针放到条形磁体附
近,如图32所示,小明发现小磁针静止时两极指向南北方向。于是小明得出结论:磁体静止时,两极一定指向南北方向。请你使用现有实验器材,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要求:简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4.小阳同学为了探究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中灯泡L1的电阻为R1,灯泡L2的电阻为R2,且R1>R2,小阳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L2比灯泡L1亮,因此小阳认为,灯泡电阻越小,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越大。请你利用图所示的器材,设
计一个实验证明小阳的结论是错误的。
(1)在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
(2)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小阳的结论是错误的。(3分)
5小阳观察家里的台灯(40 W)、吸顶灯(60 W)和壁灯(15 W)亮度都不同,由 此现象小阳得出
一个错误的推论:如果将上述用电器串联起来使用,额定功 率大的灯比额定功率小的灯亮.请你利用实验室给定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阳的推论是不正确的. 实验器材:符合实验要求的电源、开关、导线和三盏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 不同的小灯泡.
6。小明往学习电学知识时用图l9所示电路进行探究学习。他首先在图中a、b两点间接入一个电阻,然后又在a、b两点问串联接入两个电阻,再依此方式串联接人不同数目的电阻。他观察发现,每多接一个电阻,电流表的示数就减小一些,于是他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电路中接入的电阻数目越多,电流越小。请你利用图l9厮示的实
验器材及一些定值电阻,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明的结论是错误的。
(1)在图19中a、b两点间补充完成你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2)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小明的结论是错误的。
7.小文从海滨浴场中的深水区走过浅水区回到岸上,感觉身体越来越沉重。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请选用合适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说明小文的解释是错误的。
8.小阳同学学习了电学后认为:灯泡发光的亮暗决定于通过灯泡电流的大小。请你设计一
个实验,说明小阳的观点是错误的。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4.小阳在利用吸管喝饮料时认为“饮料是靠嘴的吸力进入口中的,而不是靠大气压进入口中的”,而小明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为此他准备了如下一些器材:一个装满水(可以饮用)的玻璃瓶,一个可以塞紧瓶口的塞子,塞子上开有两个孔,其中一个孔中插有一支吸管并与塞子压紧。请你帮助小明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阳的说法是错误的。写出实验步骤并加以说明。(3分)
5.某同学在学习浮力时感到物体上浮和下沉是受浮力大小影响的,因此他得出结论“受浮力大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请你选取身边的器材或物品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2分)
6.小王同学用大号注射器、钩码和绳子做实验。如图23所示,他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顶端,把管内空气排出,用橡皮帽把它的小孔堵住,然后在活塞下端悬挂钩码,发现钩码并没有把活塞拉下来,小王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钩码没有把注射器的活塞拉下来是是由于活塞与注射器筒壁之间的摩擦力,与大气压无关。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该同学的解释是错误的,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8.在做探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时,小英将酒精棉点燃放入瓶中,将去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如图26所示。发现瓶子把鸡蛋“吞”了进去。因此,小英认为是大气压把鸡蛋压入了瓶中。小青不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瓶中
空气受热后,有部分空气跑到瓶外,瓶中空气稀薄,对鸡蛋的托力变小,鸡蛋是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瓶中的。请你用小英的实验器材,做实验证明,图小英的观点是正确的。
9.小林用纸杯、塑料片和水做实验。他将纸杯装满水,用塑料片把杯口盖严,一只手按住塑料片,另一只手抓住杯底,在空中将纸杯倒过来。移开按塑料片的手后,他发现塑料片和杯子里的水都不落下来,如图23所示。小林对这一现
图2
3象的解释是:塑料片和杯子里的水都不落下来是由于塑料片被水粘住了,与大气压无关。请你利用上述器材再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林的解释是错误的。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10.小兰同学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如图2
2所示,一辆小车静止在长木板上,给小车一
个水平力F,小车便沿力F的方向运动起来;
手拿一小木块在空中由静止释放,小木块便
图22
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运
动。于是小兰得出一个结论: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方向一致。请你仅利用如图22所示的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说明小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并简要分析小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11.学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后,小东认为滑动摩擦力还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
小磊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水平桌面上有如下器材:长木板1块,安有拉环的废旧光盘1张,2N的钩码2个,A4白纸一张,测力计1个。
请你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小东的观点是错误的。
(注:不得断裂光盘)(3分)
第35题图
12.小明在家中照镜子发现,离镜子远些的物体的像看起来较小,离镜子近些的物体的像看
起来较大,由此他认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刚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
(2)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3分)
13.小明在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物体在密度大的液体中受的浮力就大,在密度小的液体中受的浮力就小。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用实验来说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14.夏天,将一罐可乐从冰箱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过一会儿可乐罐的外表面上会出现一些小水珠,李明认为这些小水珠是从可乐罐中渗出来的,请你自选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李明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求写出:(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3分)
15.晓伟手边有两块体积大小不同的正方体M1和M2。M1和M2的材料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也
相同。晓伟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先后拉着M1、M2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得弹簧测力计第一次的拉力大于第二次的拉力。于是得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从上述实验过程看,晓伟的实验结论是不可靠的。请你利用上述器材重新设计实验,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
17.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小明和小华提出下面的观点(见图24)。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他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3分)
(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
(2)简述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
18.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尽量排出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的热水中,看到塑料袋鼓起来了。小红认为是酒精汽化造成的,小阳则认为是塑料袋中未排尽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的。请你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小阳的认识是不对的。(3分)
第四篇:实验证伪题 中考物理
西二36.小刚认为:“浸没在水中的两个物体,所受浮力较大的物体会上浮”。实验桌上有装适量水的大水槽一个,还有:①大铝块、②小铝块、③体积与小铝块相同的小蜡块各一个。请你从①②③种器材中选用两个,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说明小刚的观点不正确。(已知:ρ铝>ρ水>ρ蜡)。要求:
(1)写出所选用的实验器材;(2)简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答案
(1)实验器材:装适量水的大水槽、大铝块、小蜡块。(1分)
(2)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① 用手拿着大铝块和小蜡块,将它们浸没在水槽的水中,且不触碰水槽。由于大铝块的体积大于小蜡块,当它们浸没在水中时,大铝块所受浮力较大。(1分)
② 放开手,可以观察到大铝块下沉到水槽底部,小蜡块上浮到水面。(1分)
这个实验说明小刚的观点不正确。
东二37.小红认为只要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导体中就一定会产生电流,请你说明如何利用如图27所示的装置,证明小红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2分)当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让导体棒沿着
磁感线的方向运动,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图27
朝二
37.小阳在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物体在密度大的液体中受的浮力就大,在密度小的液体中受的浮力就小。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阳的观点是错误的。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3分)
答案
37.将同一木块分别放入装有足量水和酒精的容器中(1分),待木块静止时,可观察到木块均漂浮在液面,即此时木块在水和酒精中受到浮力相同(1分)。由此可以说明:小阳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
房二
37.某同学在学习浮力时,观察到放入水中小木块会上浮,根据生活经验他判断出在水 中的木块因为受到浮力而上
浮的,当他把小石块用线拴住放入水中时观察到小石块 下沉了,因此小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请你选择适当 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该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3 分)
答案
(1)实验器材:盛有适量水的烧杯、测力计;
(2)实验过程:用细线把石块挂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下,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待石块静
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3)分析与结论:若F2<F1,说明浸在水中的石块也会受到浮力作用。
说明:其它方法正确给分。
门二
36.小明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如图19所示,此时杠杆水平平衡,由此他认为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请你利用图中所示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石二
36.(3分)为了探究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小军利用如图23所示的电路做了实验,小军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泡L1比L2亮,已知灯泡L1的电阻R1大于灯泡L2的电阻R2,于是小军得出结论:灯泡电阻越大,灯泡消耗的电功率越大。请你利用图23电路图中的元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军的结论是错误的。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小刚的结论是错误的。
L2 L
答案
(1)电路设计如答图1所示。
(2)实验现象: 按图连接电路,闭合开
关S后,可观察到电阻小的L2灯比
电阻大的L1灯亮,说明小军的结论是错误的。
大二 图23 答图
137.小明在实验室桌面上利用一小块平面镜、激光笔、一块可以沿ON折叠的光屏EF,如图22所示,研究光的反射
现象时,发现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请用小明的实验器材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通二
36.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中,小兵选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按图22所示的实验装置正确组装了实验器材。
当他把透镜固定在50cm刻线处,将蜡烛放在距透镜12cm位置时,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接到像,因此小兵认为:当物距小于、或略大于焦距时,所成的像都是虚像。经老师检查发现,图中的器材组装没有问题,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都在同一水平线上。请你使用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小
答案
将光屏取下,在透镜右侧距离透镜更远的位置找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把透镜固定在50cm刻线处,蜡烛放在30cm刻线处,将蜡烛点燃,在透镜右侧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将蜡烛放在38cm刻线处,在透镜的右侧~~光具座的最右端(或51cm~~100cm刻线处)之间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第五篇:“自主学习”应当被证伪
“自主学习”应当被证伪(徐江
人民教育202_-10)
“被自主”的自主学习
首先,我们要界定本文所说的“自主学习”榜念是有适用范畴的,它仅仅指在语文课阅读教学过程中面向学生而谈的“自主学习”,而不是泛指其他方面的“自主学习”。当确定了这样的范畴之后,就可以做出判断了——“自主学习”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概念,甚至说它是一个伪命题,人们并没有对它进行明晰的解释。正因为它自身的悖论性,导致今天的阅读教学课程改革行动盲目,效果不佳。
当下,人们在使用“自主学习”这个概念时,无论是字面含义还是教学实际,在思想意识中表述着这样的理念:“我”(即学生)是主体,要独立、自主、主动地进行学习。许多教者都在高喊这样的口号——“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是,仅用“自主学习”来概括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所有形态,是不恰当的。对于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课堂学习,一概强调“自主学习”,年段愈低愈不宜,悖论性愈强,破坏性愈大。
让我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吧!
比如说,当下的课堂里,无论是解读《记念刘和珍君》,还是解读《六国论》,是解读《鱼我所欲也》,还是解读《伟大的悲剧》,等等,这都不是作为学生的“我”所能“自主”的,甚至也不是教者所决定的,而是教材及教学秩序所规定的。实际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被人们称之为“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也都是教者让“我”自主,是教者指导“我”自主,是教者以各种方式规定着“我”的“自主学习”。
甚至教者设计好“导学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它去做,连同最有自由度、最有主观色彩的文本内涵分析问题都有固定的引导。比如解读人教版课文《老人与海》,各地高中生在教师相关学案的引导下,都在研讨着相同的问题——桑地亚哥老人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硬汉形象。
我们到河北省滦南县的初二语文课堂上,听初二学生讨论课文《斗鲨》。它是冀教版的初中教材,与人教版《老人与海》的内容基本相同。我们发现初二的学生就相关问题的分析回答与高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基本相同。
无论是高中学生还是初中学生,他们都没有人追问“为什么老人拥有1500 1 磅的大马林鱼到头来却成为一副鱼骨架标本”,一个冬天的生活资料得而复失,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我们不必苛责初二的学生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但高二学生思考与初二学生相同的问题确实应该反思。
高中生所谓的“自主学习”,尽管课堂讨论氛围活跃,答案也都正确,但学生明白的道理却没有升华。这种所谓的“自主学习”有何意义?
“自主学习”,它应该被证伪。
学生本身不能“自主”他们的学习活动,却要他们去“自主”。所以在“自主”的过程中,学生只能“自主”已懂或能懂的。而这些已懂或能懂的是用不着再花费时间去“自主”的,而不懂的、需要学习的是无法强求“自主”的。
当我们让不具备“自主学习”条件的学生大搞“自主学习”,而且年龄段较低的学生也在搞,这不是很滑稽吗?他们统统都是在“被自主”。
我们目前所说的“自主学习”本来就不是“自主学习”,大家只不过被一些舶来的概念所蒙蔽,真诚地相信并做着自己不理解、不认知的事情。正因为人们不明白“自主学习”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充满悖论的事,而是把它当作符合方向、规律的事,所以,课改以来所谓“自主学习”花样繁多,效果却很差。“边打仗边认识打仗”的道理在基础教育中行不通,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把学生所欠缺的东西教给他们,然后再鼓励他们去做尝试性实践——再教,再实践,再教,直至毕业。这本来是“学习”的规律,却被所谓的“自主学习”取而代之,“教”与“学”的和谐关系由此被打破。
解构“自主学习”
当然,“自主学习”这个概念的理念并非都是错误的,我们需要重新甄别、取舍并予以解释,乃至再创造。
1.要有“主体”意识
“我”(即学生)是“主体”,从学生角度讲,树立这种“主体”意识,是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关乎他们的生存发展。“学习”的概念本身意味着这个“主体”有某种“欠缺”,还没有长成,需要不断学习。学生还不是独立生活的人,社会让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让他成为能够独立生活的人。所以,这个“主体”地位的强调,意义在于激励学生自觉地为学习成为独 2 立的主体积累条件。
从教者的角度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无疑要认清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自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不仅要认识到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认识到自己的教是由学生自身转化而发生作用的。所以,教者不只是一味地讲授而已,还要为自己所教内容如何在学生身上发生转化做促进的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有适当的时间和设计很好的情景,鼓励、提倡学生创造性地把教者所讲内容作实践性尝试,调动、提高学生“学”之后“习”的主动性„„但绝不是简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o
2.要有“主动”意识
承上诠释,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之后,他们就应该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不论是教者讲解有关的文本,或者是教者要求学生自读文本,有了这种主体意识学生才有可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当然,这需要不间断、不懈怠的教育与提醒。还需要说明一点,即便由教者长篇大论讲解时,学生仍然有一个主动参与的问题,这典型体现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听”,同时又能伴随“来拿”,即做必要的取舍。
3.要有“我思”意识
这一意识最能体现人们提出所谓“自主学习”的本质了。但人们并没有对此多加关注。
“我思”,这个概念并不复杂,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要做到自主思考,要把“被给予的”变成主动思考的。“被给予的”就是学生要学的,它可能是由教者讲解的,也可能是由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乃至讨论而要学的。总之,这一切都要经过学生的思索成为他们自己的。
“我思”的意识体现在学生对相似事物的分析和独立判断中。
比如,还可使用“比较法”解读《伟大的悲剧》,挪威人阿蒙森南极探险配备有耐寒的极地狗来拉雪橇,而英国人斯科特却是配备了马,结果挪威人活着回来了,斯科特全军覆没了。这说明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行军配备是有关联的。后者行军速度慢,给养携带少,遭遇厄运概率大。两相比较,斯科特的悲剧显然与所做准备不周有关。能够避免的悲剧因为思考、准备不周而未能避免,这是做事情应汲取的教训。
“我思”意识还体现在对“被给予的”进行怀疑性、批判性的追问中。文本中的东西,或者是教者讲解的东西,学生能够对它们予以思辨——是正确的吗?当下我们的学生这种意识太薄弱了。初中课文选有培根《谈读书》一文,他说:“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这样说正确吗?既然“不可尽信书上所言”是读书的原则,难道不就是要人们存有“诘难作者”之心吗?存心诘难作者以及教者有什么不可以呢?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有人能准确地复述我所说出的一切,并能理解我所思考的事物,然而却从来不准备有些微怀疑精神和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思考者是可有可无、于世无补的。”很显然,这位教育家把“怀疑”和“自主”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怀疑是探究的触须。对作者、教者都可以“存心诘难”,予以追问,把“被给予的”变成主动思考的,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对“被给予的”进行反思,很重要的思维方向就是找矛盾。比如,冯友兰先生所写《人生的境界》便有这样的矛盾。文中说有境界的人生就是有“觉解”,即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有什么意义。但冯先生在论及人生四种境界的第一境界——“自然境界”时,却说是一种“原始状态”,“不觉解”或者说“不甚觉解”。这时,我们就应该发现“自然境界”与“觉解”是矛盾的,与“境界”说是矛盾的。“自然境界”是没有觉解的境界,这个概念就近似于“四方的圆”。仔细推敲一下,“自主学习”就是“四方的圆”式的概念。因为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从整体上讲就是从师而“学”,不可能是学生所能完全“自主”的。
当然,对“被给予的”进行反思,并不仅仅是找矛盾,还有审时度势、权衡利害、运用联系的思维,比如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进行质疑„„有了这样的“证伪”思维,学习才更有内涵。
显然,要将阅读教学臻于这样复杂的思维境界,“教”是必须重视的,学习必须在“教”上下功夫,而非把“赌注”下在让学生一味自主上。用“自主”概念来描述这种教学境界,显然会给人造成许多误解。在“主体”——“主动”——“我思”这个学习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断不能简单称之为“自主学习”吧。各种流行的自学模式的要害是没有“教”
当前语文界流行着各种体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经过模式训练之后,并没有多少提高,因为在这样 4 的阅读教学课上,学生仅仅是知道了他们已经知道和能够知道的东西。这种教学模式基本停留在学生对文本所作表层认知的水平上。
我们观察这些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基本交给了学生,但却忽视了教者的“教”。
这些“自主学习”模式近似于“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特别强调,不是“传递”真理,而是刺激学生探究、发现真理。
这种教育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它的思想内核值得借鉴。
但是,它是否是我们基础教育所应追求的呢?甚至要不折不扣全面落实呢?比如教者不能做“学生最大的供求者”,为此有许多学校甚至规定教师讲课每节不能超过15分钟。这真是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教者只是一个“激发者”,“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学生不必“依赖”教者?
我们以为,不能这样生吞活剥学习外国的教育哲学。“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有它适应的背景,它的对象有其必备的条件。我们基础教育的阅读课教学要思考怎样正确地把这种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吸收进来,而不是形式化、教条化地照抄照搬。
由于各种自学模式一味强调学生自主生成,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生成,没有增加。比如解读《爱莲说》,在完成了文言文字句疏通之后,再经由“独学”、“对学”、“群学”、“评学”等环节,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周敦颐独独爱莲的根本原因。但实际上,这种讨论已没有太多意义。这个时候,就需要教者再教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人如何以莲花为鉴“近墨而不黑”?这两个问题是解读《爱莲说》的重要问题,它们靠学生所谓的自学环节基本解决不了。它需要由教者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通过“再教”这样的环节来完成这个任务。
当下流行的自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忘掉了对教育基本原则、规律的尊重,特别是缺乏对教者在教学中应有作用的尊重。甚至可以这样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受了什么样的教,他们就有什么样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者本身的“自主”意识非常淡漠,所以学生的“自主”意识就非常差,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下中学生“独学”的实际能力是非常虚弱的。因 5 为他们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教,缺乏理性解读意识——比如面对一篇作品如何选择解读的切人点——几乎没有,或者很是盲目。如果“独学”所得浅薄,那么一群人在一起“群学”,所得也不过是浅薄的叠加。有人会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我们认为,在学生没有良好“受教”的前提下,自学的状况不会得到太多改善。在人们趋之若鹜争相模仿所谓“自主学习”的典型课堂时,学生读毛泽东《沁园春•雪》,填写语句不通的蹩脚词,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大唱老愚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要看“我”„„这种颠三倒四的解读,学生都说好,教师也“评”说好。
有人撒网捕鱼,无经验的旁观者看到网中的鱼伸手去抓,但鱼很滑,一挣扎就从人的手中挣脱,逃之天天。于是渔夫告诉他,把手指插入鱼鳃就稳妥了。解读文章需要找准“文鳃”,而“由果溯因”的解读思维则需要会教的教者去引导学生。没有教,学生也许能自我寻找到“文鳃”,但效率低下。试问,教者的作用不就是让学生减少找到“文鳃”的时间吗?先教后习,再教再习,再习再教„„这是教学的铁律。
所以,各种自学模式本质上都只是学生在“受教”之后的独立阅读实践,它不过是完整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是教者“再教”的基础,是教的起点而非终点。(徐 江
张斌利
张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