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第一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2_年第4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业经202_年12月18日农业部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_年2月1日起施行。农业部202_年2月26日发布、202_年11月8日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同时废止。

部长:韩长赋

202_年12月27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1至2种农作物。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四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第五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11-23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九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

第十条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实行国家级或省级审定。申请者可以单独申请国家级审定或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级审定和省级审定,还可以同时向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审定。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省级审定。

第十一条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与现有品种(已审定通过或本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理的其他品种)有明显区别;

(三)遗传性状稳定;

(四)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

(五)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

(六)已完成同一生态类型区2年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其中,申请国家级品种审定的,稻、小麦、玉米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20个点,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10个点,或具备省级品种审定试验结果报告;申请省级品种审定的,稻、小麦、玉米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10个点,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以及省级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5个点。

申请者在申请品种审定过程中有欺骗、贿赂等不正当行为的,三年内不受理其申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向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包括作物种类和品种名称(书面保证所申请品种名称与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中使用的名称一致);申请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电话号码、传真、国籍;品种选育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育种者)等内容;

(二)品种选育报告,包括亲本组合以及杂交种的亲本血缘关系、选育方法、世代和特性描述;品种(含杂交种亲本)特征特性描述、标准图片,建议的试验区域和栽培要点;品种主要缺陷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品种比较试验报告,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品种、试验设计、承担单位、抗性鉴定、品质分析、产量结果及各试验点数据、汇总结果等;

(四)品种和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五)转基因检测报告;

(六)转基因棉花品种还应当提供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三条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申请书60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者。

对于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者在30日内提供试验种子。对于提供试验种子的,由办公室安排品种试验。逾期不提供试验种子的,视为撤回申请。

对于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不予受理。申请者可以在接到通知后60日内陈述意见或者对申请材料予以修正,逾期未陈述意见或者修正的,视为撤回申请;修正后仍然不符合规定的,驳回申请。第十四条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申请者提供的试验种子中留取标准样品,交农业部指定机构保存。

第四章品种试验

第十五条品种试验包括以下内容:

(一)区域试验;

(二)生产试验;

(三)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以下简称DUS测试)。

已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具备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同一生态类型区10个以上生产试验点两年的试验数据的,申请国家级审定时可以免予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具体试验办法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并发布。

第十六条国家级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省级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DUS测试由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区域试验应当对品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并进行DNA指纹检测、转基因检测。

每一个品种的区域试验,试验时间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试验重复不少于3次;同一生态类型区试验点,国家级不少于10个,省级不少于5个。

第十八条 DUS测试与区域试验同步,按相应作物测试指南要求进行。

第十九条生产试验应当在区域试验完成后,在同一生态类型区,按照当地主要生产方式,在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

每一个品种的生产试验点数量不少于区域试验点,一个试验点的种植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不大于3000平方米,试验时间不少于一个生产周期。

第二十条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对照品种应当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对照品种由品种试验组织实施单位提出,品种审定委员会相关专业委员会确认,并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适时更换。

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将省级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对照品种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一条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承担单位应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相应的试验用地、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品种试验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年以上品种试验相关工作经历,并定期接受相关技术培训。

抗逆性鉴定、品质检测、DNA指纹检测、转基因检测由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测试机构承担。

第二十二条品种试验组织实施单位应当会同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定期组织开展品种试验考察,检查试验质量、鉴评试验品种表现,并形成考察报告。

第二十三条品种试验组织实施单位应当在每个生产周期结束后60日内召开品种试验总结会议。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根据试验汇总结果、试验考察情况,确定品种是否终止试验、继续试验、提交审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将品种处理结果及时通知申请者。

第二十四条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的种子企业,在申请主要农作物品种国家级审定时可以开展自有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试验方案应当在播种前60日内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确认,试验条件、标准不得低于国家级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要求,并应接受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品种试验考察。具体办法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并发布。

第五章

审定与公告

第二十五条对于完成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DUS测试程序的品种,品种试验组织实施单位应当在60日内将各试验点数据、汇总结果提交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品种申请国家级审定的,育种者应当将省级审定证书、审定公告复印件、育种者自行开展的生产试验总结报告、DUS测试报告提交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30日内提交品种审定委员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初审,专业委员会应当在60日内完成初审。第二十六条初审品种时,各专业委员会应当召开全体会议,到会委员达到该专业委员会委员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会议有效。对品种的初审,根据审定标准,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数达到该专业委员会委员总数二分之一以上的品种,通过初审。

第二十七条初审实行回避制度。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回避,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其他委员的回避,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决定。

第二十八条初审通过的品种,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30日内将初审意见及各试点试验数据、汇总结果,在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公示,公示期不少于60日。

第二十九条公示期满后,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将初审意见、公示结果,提交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审核。主任委员会应当在30日内完成审核。审核同意的,通过审定。

第三十条审定通过的品种,由品种审定委员会编号、颁发证书,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

省级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在公告前,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将品种名称等信息报农业部公示。第三十一条审定编号为审定委员会简称、作物种类简称、年号、序号,其中序号为三位数。

第三十二条审定公告内容包括:审定编号、品种名称、申请者、育种者、品种来源、形态特征、生育期、产量、品质、抗逆性、栽培技术要点、适宜种植区域及注意事项等。

省级品种审定公告,应当在发布后30日内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审定公告公布的品种名称为该品种的通用名称。禁止在生产、经营、推广过程中擅自更改该品种的通用名称。第三十三条审定证书内容包括:审定编号、品种名称、申请者、育种者、品种来源、审定意见、公告号、证书编号。

第三十四条审定未通过的品种,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30日内书面通知申请者。申请者对审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原品种审定委员会申请复审。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在下一次审定会议期间对复审理由、原审定文件和原审定程序进行复审。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在复审前再安排一个生产周期的品种试验。

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复审后30日内将复审结果书面通知申请者。

第三十五条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的品种审定标准,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审定标准,由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制定品种审定标准,应当公开征求意见。

第六章品种退出

第三十六条审定通过的品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退出:

(一)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的;

(二)种性严重退化的;

(三)未按要求提供品种标准样品的。第三十七条拟退出的品种,由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在书面征求育种者或品种权人意见后提出建议,经专业委员会初审后,在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公示,公示期不少于60日。公示期满后,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将初审意见、公示结果,提交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审核,主任委员会应当在30日内完成审核。审核同意退出的,由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告。

第三十八条公告退出的品种,自退出公告发布之日起停止生产,自退出公告发布一个生产周期后停止经营、推广。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决定自退出公告发布之日起停止经营、推广。

省级品种退出公告,应当在发布后30日内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品种试验、审定单位及工作人员,对在试验、审定过程中获知的申请者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对外提供申请品种审定的种子或者谋取非法利益。

第四十条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弄虚作假的,取消承担品种试验资格,并依法追究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品种试验、审定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经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在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的地域引种,但应当在推广地区先进行引种试验,证明其具有适用性。

第四十三条农作物品种审定所需工作经费和品种试验经费,列入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专项经费预算,不向申请者收取。

第四十四条蚕品种审定参照本办法执行。

转基因农作物(不含转基因棉花)品种审定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自202_年2月1日起施行,农业部202_年2月26日发布、202_年11月8日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程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及有关配套法规的规定,为了加强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加速新品种推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指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大豆、油菜、花生、西瓜、马铃薯等九种作物。

第二章 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三条 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品审会)是在省农业厅领导下,负责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工作的机构。

第四条 省品审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一般应该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品审会设立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委员若干名,每届任期五年。

委员因工作原因,参加会议确有困难的,可以提出申请辞职。若连续两次无故不到会者,视为自动放弃委员职务。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聘请有关专家为顾问。

第五条 省品审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品审办),负责品审会日常事务并协调各专业组及试验主持单位的工作。办公地点设在省种子管理站,办公室主任由本会委员兼任,根据需要配备专兼职干部若干名。

大会闭会期间由主任委员会议行使职权,如遇重要事项,可由省品审办报请主任委员召集主任委员会议研究确定。

第六条 省品审会设麦油(小麦、油菜)、玉米、秋粮(水

稻、大豆)、经作(棉花、花生)、瓜菜(西瓜、马铃薯)五个专业组,各专业组成员一般为9-15名,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

第七条 省品审会主要任务是审议制订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规章制度,制定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组织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品质检测、抗性鉴定和品种考察等工作,审定各专业组初审推荐的报审品种和确定其他重要事项。

第八条 省品种试验和审定经费列入省财政专项经费。

第三章 品种试验

第九条 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区域试验是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生产试验是在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

品种试验由省品审会委托有关单位按照《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各主持单位及专业组成员负责对试验点进行检查指导。

第十条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河南申请品种试验审定的,应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从境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应先进行植物检疫。转基因品种试验按照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执行,参试前应提供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相关批准文件。

第十一条 国家已经审定且将我省列为其适宜推广区域的品种,不再进行品种试验;对相邻省、市已审定且与我省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的品种,应按照《河南省相邻省已审品种引种管理事项》及《相邻省已审品种引种实施细则》规定,由省种子管理站在相应区域安排1-2年多点引种试验,根据

试验结果和专家鉴定意见,由省种子管理站报经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引种。

第十二条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按照《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抗性鉴定试验、品质检测以省品审会指定的单位的测试结果为准。

第十四条 每个生产周期结束后3个月内,省品审办应当将品种试验结果通知品种参试者。

第十五条 省应逐步有计划地建立健全稳定的品种试验网点(站),各试验点(站)应按省统一制定的方案进行试验,确保试验的代表性、准确性、公正性。

第四章 品种报审

第十六条 报审的品种需要连续2-3年的区域试验和1-2年的生产试验结果,两项试验可交叉进行;要有连续2年的指定单位提供的品质检测、抗性鉴定资料。在我省安排的国家区域试验(每年不少于5个试点),有二年的试验结果,表现较好的品种,须经本省一年生产试验,达到审定标准的亦可报审。

报审者须按规定交纳一定的报审费用。

第十七条 凡报审的品种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2、与现有已审品种或已受理参试品种有明显区别;

3、遗传性状相对稳定;

4、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一致;

5、品种名称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凡报审品种者应向省品审办提交申请书、选育报告(含选育方法、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品质分析、抗性鉴定报告、建议种植区域及栽培要点),并附

有实物标本(含图片),历年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总结;杂交种还须有亲本介绍和制种技术资料,转基因品种还应当提供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等相关资料。品审会对有关申报材料予以保密。对于材料不全者不予受理。

第十九条 省品审办在收到申请书2个月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报审者。

第五章 品种审定与公告

第二十条 省品审会一般于每年三、八月份召开两次例会,根据需要可召开临时会议,必要时邀请有关人员列席参加。专业组每年元、七月份分别召开两次例会,初审推荐报审品种。各专业组结合试验结果和田间考察品种表现,根据审定标准,对报审品种逐一作出书面结论。

第二十一条 省品审会对专业组初审推荐的品种进行审定。品种审定应本着公正、公开、科学、效率的原则,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审定标准实行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审定会议参加人数超过委员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为有效,赞成票超过委员总人数的二分之一为通过。

第二十二条 品种审定实行回避制度。在初审和审定工作中,为保证公证性,省品审会可以要求有关人员回避。

第二十三条 推荐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在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显著,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5%以上;品质、抗性应达到品审会规定的指标要求。产量虽和对照相当,但在专用品质、生育期、抗逆性等方面有一至几项特殊优点的品种,亦可推荐审定。

第二十四条 省品审办对通过审定的新品种进行编号、颁发证书,并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新品种公告。编号代码顺序为“豫审”、“作物简称”、“年号”、“审定序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审定公告的品种名称。

第二十五条 省品审办对通过审定的品种提出利用意见,并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存在有重大缺陷或丧失丰产性不宜继续推广利用的品种,由各专业组提出意见,经省品审会同意,并报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公告终止使用。

第二十六条 审定未通过的品种,省品审办应及时通知报审者。如有异议时,经专业组讨论推荐,可复审一次(应附有完备的补充试验材料),但复审未通过的品种,不再进行二次复审。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承担品种试验、审定的单位及有关人员未经品种权人同意,不得以非品种试验目的而扩散其种子。

第二十八条 承试单位弄虚作假的,取消承担品种试验资格,并依法追究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从事品种试验、审定工作的人员及品种报审者,弄虚作假或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对品种试验、审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品审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一条 经审定合格的品种,育种(引种)单位或个人可持品种审定证书(视同专家鉴定证书)向有关部门申报成果奖;审定未通过的品种,不得发布广告,不得经营推广。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审定通过的品种,个别性状有改良的,经

营推广之前应报经省品审会就改良性状作1-2个生产周期的验证试验,符合审定条件的,重新进行审定。品种名称应表明与原品种有关,但不得使用原名称,第三十三条 对特殊用途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可以缩短试验周期,减少试验点数和重复次数。

第三十四条 本《规程》经省品审会议通过并经省农业主管部门发布实施。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省品审会1998年9月26日发布的《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程》同时废止。

第三十五条 本《规程》由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篇:主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

【发布单位】国家林业局 【发布文号】国家林业局令第8号 【发布日期】202_-07-14 【生效日期】202_-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主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

(202_年7月14日国家林业局令第8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主要林木品种审定工作,公正、公开、科学、及时地审定林木品种,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从事主要林木品种审定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林木品种,是指按照《种子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确定的主要林木品种,包括品种、家系、无性系以及种子园、母树林、采种基地和种源区种子等。

第二章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四条 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承担在全国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的林木品种审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承担在本行政区内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的林木品种审定工作。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第五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承担林木品种审定的具体工作。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根据审定工作的需要,可以聘请临时委员。临时委员的比例不得超过专业委员会委员总数的30%。

第六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由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林木种苗管理机构承担,负责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负责林木品种审定的组织和审定工作。主任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第八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具体组成办法、委员的权利和义务等由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规定。

第三章 申请和受理

第九条 申请人可以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主要林木品种,向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审定申请:

(一)经区域试验证实,在一定区域内生产上有较高使用价值、性状优良的品种;

(二)优良种源区内的优良林分或者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的种子;

(三)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种源、家系或无性系;

(四)引种驯化成功的树种及其优良种源、家系和无性系。

第十条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林木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并签定委托书。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对选育人不清,但在生产上有较高使用价值、性状优良的林木品种,可以直接向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审定申请;对选育人不申请审定的林木品种,可以根据与选育人签定的协议,直接向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审定申请。

第十二条 申请人应当向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主要林木品种审定申请表;

(二)林木品种选育报告,内容应当包括:品种的亲本来源及特性、选育过程、区域试验规模与结果、主要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品种特性、繁殖栽培技术要点、主要缺陷、主要用途、抗性、适宜种植范围等,同时提出拟定的品种名称(以品质、特殊使用价值等作为主要申报理由的,应当对品质、特殊使用价值做出详细说明);

(三)林木品种特征(叶、茎、根、花、果实、种子、整株植物、试验林分)的图象资料或者图谱。

申请审定的林木品种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或者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应当附相应证书复印件。

申请审定的林木品种已通过省级审定又申请国家级审定的,还应当附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证书复印件。

代理机构代理申请林木品种审定的,应当附代理机构与委托人签订的代理委托书。

第十三条 申请人应当在每年3月1日前,向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审定申请;3月1日以后提出审定申请的,不列入本的审定范围。

第十四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在15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对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条件的,应当予以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或者要求申请人修改补充有关申请材料。

第十五条 应当审定的林木品种,在申请审定的同时可以申请认定。

第四章 审定和公告

第十六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在年内完成本的审定工作。

第十七条 林木品种审定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标准;暂无标准的,应当执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技术规定。

第十八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受理的审定申请,由专业委员会进行初审。

参加初审的专业委员会委员应为单数,其中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参加审定的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应不少于9人,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参加审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应不少于5人。

初审结果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过半数通过。

第十九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可以根据审定工作需要考察林木品种选育现场或者要求申请人介绍有关情况。

第二十条 林木品种审定实行回避制度。

申请人或者相关利害关系人认为参加审定的委员可能影响审定结果公正的,可以向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回避的申请;参加审定的委员认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自行提出回避的申请。

第二十一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为申请人的,对自己申请审定品种的审定,应当自行回避;未回避的,通过审定的结果无效。

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回避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决定;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成员的回避由主任委员会主任委员决定;主任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回避由主任委员会会议决定。

第二十二条 初审通过审定的林木品种,应当提出该林木品种的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和适宜推广的生态区域;初审通过认定的林木品种,还应当提出林木良种有效期限。

第二十三条 专业委员会应当根据初审结果,向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提出初审意见,报主任委员会决定。

应当审定的林木品种经审定未通过、申请人同时申请认定的,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报经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予以认定。

同一林木品种只能认定一次。

第二十四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对审(认)定通过的林木良种统一命名、编号,颁发林木良种证书,并报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

公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名称、树种、学名、类别、林木良种编号、品种特性、适宜推广生态区域、栽培技术要点和主要用途等;认定通过的林木良种还应当公告林木良种有效期限。

第二十五条 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通过的林木良种,应当在公告后30日内报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六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审(认)定未通过的林木品种,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通知后90日内,向原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或者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申请复审。

第二十七条 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对于申请复审的,应当在接到复审申请后一年内,按照本办法关于审(认)定的规定进行复审。

复审仍未通过的,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不再进行第二次复审。

第二十八条 审(认)定通过的林木良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已经不具备林木良种条件的,有关利害关系人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可以提出取消林木良种资格的建议,经原审(认)定的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按照本办法有关林木品种审定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 认定通过的林木品种,在林木良种有效期限届满后,林木良种资格自动失效,不得再作为林木良种进行推广、经营,但是可以申请审定。

第五章 林木良种的名称和编号

第三十条 林木良种的编号由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简称、审定或者认定标志、林木良种类别代码、树种代号、林木良种顺序编号和审(认)定年份等六部分组成:

(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简称: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简称为“国”;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简称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

(二)审定或认定标志:S代表审定通过,R代表认定通过。

(三)林木良种类别代码用英文缩写表示,分别为:引种驯化品种ETS;优良种源SP;优良家系SF;优良无性系SC;优良品种SV;母树林SS;实生种子园SSO;无性系种子园CSO。

种子园代码后用加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育种代数,如(1)为一代种子园,(1.5)为一代改良种子园,依次类推。

(四)树种代号:由树种属名、种名(拉丁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与其它树种有重复的,加种名的第二个及以后的字母至相区别为止。

(五)林木良种顺序编号:由三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六)审(认)定年份:由四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三十一条 林木良种的名称由申请人提出,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通过后予以确认。林木良种名称中不得含有速生、优质、高产等字样或者其它暗示林木品种速生、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描述或者其他夸大性词语。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林木品种选育包括引种、驯化;区域试验包括生产试验和引种驯化试验。

第三十三条 主要林木品种审定申请表的格式由国家林业局制定,国家林业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印制。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2_年9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品种审定

国家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开发,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相结合选育食用菌新品种,引导企业投资选育食用菌新品种。选育的新品种可以依法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国家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食用菌品种选育者将选育的品种自愿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申请食用菌品种审定或认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食用菌品种审定委员会,承担品种审定的技术鉴定工作。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包括《品种认定申请书》、《省级品种审定证书》、《品种选育技术报告》、《品种性状说明》、出发菌株母种、选育品种母种、选育过程、区试试验报告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图谱(醋酶同工酶电泳谱带)等相关材料。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食用菌品种审定委员会,承担品种审定的技术鉴定工作。提供材料包括《品种认定申请书》、《省级品种审定证书》、《品种选育技术报告》、《品种性状说明》、出发菌株母种、选育品种母种、选育过程、区试试验报告、分子生物学鉴定图谱(酯酶同工酶电泳谱带)等材料。

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菌种是关键。11月23日,从牡丹江市种子管理处传来好消息,今年牡丹江市有4个黑木耳新品种通过省级登记审批并将在全省推广应用,这将进一步增强我市食用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据介绍,今年牡丹江市有农苑6号、延丰1号、菊花9202和SY-2等4个黑木耳新品种参加了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室组织的全省食用菌菌种登记试验。经过7月的生产现场考察和11月的现场评审两个环节,11月17日,牡丹江市向上推荐的4个黑木耳新品种正式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鉴定组的鉴定。至此,近三年间,牡丹江市已先后有25个食用菌品种通过省、市登记试验,其中17个品种通过市级登记推广,8个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并在全省推广应用,此举不仅有效提升了我市菌种在省内的知名度、为食用菌生产使用优良菌种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使全市食用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感谢您对中国食用菌商务网资讯平台的认可,请您在转载文章的同时标注信息来原于'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原文地址:

第五篇:202_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第5届1次会议

四川省种子站 二○○二年二月三日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公告

第五届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2_年3月14-15日在成都双流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省品审会委员及各专业委员会委员共计100人。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四川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管理办法》;审定通过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现将这批农作物新品种公告如下: 水稻品种30个:D优363、金优725、金优

527、川香优2号、成糯397、长优838、II优D069、川丰7号、菲优99-

14、N优92-

4、冈优363、E优

512、川丰6号、冈优361、D优128、香优61、福优994、II优1577、II优9号、辐优

19、B优827、C优202_、C优202_、辐优151、绵2优151、川7优89、K优877、II优H103、K优8602、II优602。玉米品种9个:绵单8号、川单

25、成单202、南玉5号、凉单6号、川单

26、成单

24、绵单7号、泸玉糯一号。油菜品种5个:南油2号、佛油3号、川油22(95杂-3)、川油23(95杂-8)、蜀杂10号。棉花品种2个:川棉65、渝杂二号。苎麻品种1个:川苎8号。

大豆品种2个:南豆4号、大粒一号。

小麦品种4个:川麦

33、川辐5号、川麦

35、川农16(98-1231)。

桑树品种6个:台桑90-

4、台桑14-

1、北三号、长柄桑、川799、嘉陵20号。

蔬菜品种10个:干椒一号(辣椒)、A特早(辣椒)、早红40(辣椒)、泸优2号(早萝卜)、泸优1号(白萝卜)、泸优3号(红萝卜)、泸优4号(红萝卜)、泸丰1号(苦瓜)、泸丰2号(苦瓜)、泸丰3号(苦瓜)。

水果品种10个:21世纪脐橙、锦橙100号、新世纪脐橙、芒果吉缘、石榴大禄子、芒果台农1号、芒果凯特、芒果海顿、猕猴桃川猕1号、猕猴桃川猕3号。

在省品审会审定通过的79个新品种中,推荐了8个品种为重点推广品种,它们是:金优725、金优

527、川香优2号、绵单8号、川单

25、成单202、蜀杂10号、川麦33。

一、水稻

1、金优725 编号:川审稻202_ 001

2、金优527 编号:川审稻202_ 002

3、川香优2号 编号:川审稻202_ 003

4、D优363 编号:川审稻202_ 004

5、成糯397 编号:川审稻202_ 005

6、长优838 编号:川审稻202_ 006

7、II优D069 编号:川审稻202_ 007

8、川丰7号 编号:川审稻202_ 008

9、菲优99-14 编号:川审稻202_ 009

10、N优92-4 编号:川审稻202_ 010

11、冈优363 编号:川审稻202_ 011

12、E优512 编号:川审稻202_ 012

13、川丰6号 编号:川审稻202_ 013

14、冈优361 编号:川审稻202_ 014

15、D优128 编号:川审稻202_ 015

16、香优61 编号:川审稻202_ 016

17、辐优994 编号:川审稻202_ 017

18、II优1577 编号:川审稻202_ 018

19、II优9号 编号:川审稻202_ 019 20、辐优19 编号:川审稻202_ 020

21、B优827 编号:川审稻202_ 021 1

22、C优202_ 编号:川审稻202_ 022

23、C优202_ 编号:川审稻202_ 023

24、辐优151 编号:川审稻202_ 024

25、绵2优151 编号:川审稻202_ 025

26、川7优89 编号:川审稻202_ 026

27、K优877 编号:川审稻202_ 027

28、II优H103 编号:川审稻202_ 028

29、K优8602 编号:川审稻202_ 029 30、II优602 编号:川审稻202_ 030

二、玉米

1、绵单8号 编号:川审玉202_ 001

2、川单25(SAU98-2)编号:川审玉202_ 002

3、成单202(202_)编号:川审玉202_ 003

4、南玉五号(97233)编号:川审玉202_ 004

5、凉单6号 编号:川审玉202_ 005

6、川单26(SAU97-2)编号:川审玉202_ 006

7、成单24(SC664)编号:川审玉202_ 007

8、绵单7号 编号:川审玉202_ 008

9、泸玉糯一号 编号:川审玉202_ 009

三、油菜

1、蜀杂10号(96185)编号:川审油202_ 001

2、南油2号(964222S)编号:川审油202_ 002

3、乐油3号(97杂12)编号:川审油202_ 003

4、川油23(95杂-8)编号:川审油202_ 004

5、川油22(95杂-3)编号:川审油202_ 005

四、小麦

1、川麦33 编号:川审麦202_ 001

2、川辐5号(6086)编号:川审麦202_ 002

3、川麦35(SW8488)编号:川审麦202_ 003

4、川农16(98-1231)编号:川审麦202_ 004

金优725 川审稻202_ 001

金优725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用不育系“金23A”与恢复系“绵恢725”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由随州市种子公司、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引进。202_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糙米率81%,整精米率53.3%,长宽比3.3,垩白粒率62%,垩白度6.2%,直链淀粉含量20%,胶稠度53毫米。202_-202_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28%。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叶片宽大,剑叶长,斜上举。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后期叶青籽黄,不早衰。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6万,株高115.9厘米,穗长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52.4粒,实粒数123.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39克。全生育期153.8天,比汕优63迟熟3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

1、适时播种。避开苗期低温和抽穗扬花期的高温危害。

2、合理密植。大田亩用种量1.5公斤,亩植1.6-1.8万穴,插足基本苗14-16万。

3、配方施肥,适时追肥,重施穗肥。底肥亩施农家肥1500-202_公斤,复合肥40-50公斤,冷浸田增施锌肥1-1.5公斤;移栽后亩追施尿素7.5公斤;晒田复水后追施穗肥12.5公斤(其中:复合肥7.5公斤、钾肥5公斤)。

4、重点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抽穗扬 2 花期注意防治稻曲病、叶鞘腐败病等病害。

金优527 川审稻 202_ 002(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湖南常德市农科所选育的金23A不育系与该所育成的蜀恢527组配的优质杂交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5.6天,比对照汕优63短1-2天,株高114厘米,生长旺盛,株型适中,叶片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穗粒数150-180,结实率80%,千粒重29克。品质测定,在12项指标中,有7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3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除整精米率为47.7%,垩白粒率为20%以外,其他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稻瘟病力较强。

(3)产量表现:202_年省区试优质米组中平均亩产56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72%,居第三位。202_年区试,平均亩产569.3公斤,比汕优63增产6.2%,居第二位。两年平均亩产564.7公斤,比汕优63增产5.93%,米质、抗性明显优与对照。

(4)栽培要点:采用地膜湿润育秧,应做到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移栽秧龄35-45天为宜。栽宽窄行或宽行窄株,亩栽1.2-1.6万窝,每窝栽2粒谷秧,做到浅水栽插。施肥上要求重底早追,增施P、K肥,当苗数达到20-22时,适时排水晒田。

(5)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内种植汕优63的地区均可种植。

川香优2号 编号:川审稻202_ 003(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1997年用自育优良不育系川香29A与自育恢复系成恢177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5天,比对照汕优63长4天,株高114.2厘米,穗长25厘米,成穗率63%,穗粒数159.5,结实率79.9%,千粒重28.14克。叶色浓绿,株型紧散适宜,剑叶大小中等。品质测定,除垩白率为24%以外,其他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病能力明显优于对照,达中抗水平。

(3)产量表现:202_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37.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8%。202_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55.2公斤,比对照增产3.5%。两年平均亩产546.2公斤,比对照增产2.46%。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0公斤,比对照增产5.09%。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合理施肥,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及丘陵区种植。

品种名称:川香优2号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1 品种来源:川香29A×成恢177 省级审定情况:202_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4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4.1天;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7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3天。株高114.4厘米,株叶形态好,群体整齐,叶色浓绿,长势繁茂,穗型较大,耐寒性较差,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59粒,结实率78%,千粒重29.1克。抗性:叶瘟7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6.3%,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5%,长宽比2.8,垩白米率27.5%,垩白度3.8%,胶稠度49.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6%。

产量表现:202_年参加长江上游稻区中籼迟熟优质组和长江中下游稻区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上游稻区平均亩产58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45%(不显著),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63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4%(极显著);202_年续试,上游稻区平均亩产535.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1%(不显著),选育单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四川华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58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9%(极显著)。202_年生产试验,上游稻区平均亩产46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81%,中下游稻区平均亩产59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69%。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秧田亩播种量10~15公斤;

2、合理密植:一般肥力田块亩栽1.6~2.0万穴,亩基本苗10~12万株为宜;

3、施肥:一般每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5~20公斤;

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中感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较弱。米质较优。适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市、云南、贵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川香优2号

1、组合来源

川香优2号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四川华丰种业有限公司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香稻,202_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_、202_年参加南方稻区区试,表现突出,202_年通过国家审定。

2、主要性状特征

1)米质优、具泰米香味:川香优2号籽粒属中长型,米粒半透明,有光泽;米粒具泰米香味,适口性好。经202_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统一送样鉴定,其糙米率81.2%、精米率75.4%、整精米率67.4%、米粒长6.5mm、长/宽2.9、垩白粒率24%、垩白度2.9%、透明度1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70mm、蛋白质含量9.8%。九项主要指标达国标一级优米标准。

2)产量:202_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比对照汕优63增产4.11%,同年生产试验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202_年参加全国区试,比对照汕优63增产4.25%,其中在湖北京山点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5%,名列区试第一名;在安徽点亩产829.1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80%;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区试点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8%,名列第一名;在福建点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72%,名列第一名;在河南信阳点亩产799.83公斤。川香优2号表现出了较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3)植株性状:该品种在成都平原株高115cm左右,亩有效穗15万,穗平着粒18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9克。

4)生育期:全生育期与汕优63基本相当。

3、栽培要点

●适时播种,培育矮壮多蘖秧:川东南、重庆

3月上、中旬播种,川西北3月底4月上旬播种,其他稻区参照汕优63或Ⅱ优838同期播种。增施磷钾肥,培育矮壮多蘖秧。

●适当密植:以亩栽1.5-1.7万穴为宜。

●合理施肥:重底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后期注意控制氮肥施用。

●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以确保丰收。

4、适宜种植区:川中、川东、川南、重庆、贵州、广西、云南、安徽、湖北及长江中下游热量条件较好的汕优63种植区种植。

D优363 川审稻 202_ 004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D62A作母本,自育新恢复系蜀恢363作父本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中籼迟熟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3天,比对照汕优63长2.3天,株型适中,分蘖力强,叶鞘深紫色,叶色较深,长粒型,有效穗17.43万/亩,株高116.7厘米,穗长24.9厘米,穗粒数166.5,结实率79.8%,千粒重25.9克。品质测定8项指标 达二级米标准,加工品质与对照相当,外观和食味品质优于对照,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202_年四川省中籼迟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76.5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3%。202_年四川省中籼迟熟A组续试,平均亩产576.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7%,两年平均亩产575.89公斤,比汕优63增产6.08%。202_年在四川省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11个试点,平均亩产566.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秧龄45-50天,亩基本苗10万左右,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09

品种名称:D优363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成都市种子总公司

品种来源:D62A×蜀恢363

省级审定情况:202_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6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5天。株高110.8厘米,株型适中,株叶形好,群体整齐,穗粒重协调,熟期转色好,耐寒性较弱。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0厘米,每穗总粒数167.8粒,结实率78.7%,千粒重27.3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8%,长宽比2.8,垩白率32%,垩白度7.7%,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产量表现:202_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4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88%(极显著);202_年续试,平均亩产59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9%。202_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5.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53%。

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

2、移栽:每亩栽插0.8-1.2万穴,基本苗9-10万;

3、施肥:重底肥早追肥,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

4、田间管理: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

4、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成糯397 川审稻 202_ 005(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1988年在香梗糯70681中发现的一个变异株系,经多年选择育成。(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常规籼糯品种,全生育期147.4天,比对照荆糯6号长1天左右,株高121厘米,生长势旺,分蘖力中等偏上,株型分散适中。亩有效穗18万左右,穗长23厘米,穗粒数134,结实率79%左右,千粒重26克,糯性较好,直链淀粉含量1.8%,稻瘟病鉴定结果,叶瘟1-8级,颈瘟0-9级。

(3)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475.6公斤,比对照荆糯6号增产5.8%;202_年续试,平均亩产502.4公斤,比对照增产4.7%;两年平均亩产489.0公斤,比对照增产5.2%;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08公斤,比对照增产5.35%。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秧龄40天左右,合理密植,亩栽1.7万穴左右,亩基本苗12万左右,亩施纯氮10-12公斤。(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种植荆糯6号的地区种植。

长优838 编号:川审稻202_ 006

(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97年用自育早熟不育系长132A与辐恢838组配而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籼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47.6天,比对照辐优838长1天左右,株高105厘米,比对照高2厘米;穗长24厘米,亩有效穗16.2万,成穗率72%,穗粒数141,结实率82%,千粒重28.7克。叶色浓绿,株型紧散适宜,剑叶大小中等。米质中等,抗稻瘟病鉴定叶瘟1-9级,颈瘟1-9级。

(3)产量表现:参加202_-202_年省中籼中熟组区试,平均亩产521.51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5.43%;其中202_ 5 年区试平均亩产531.67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5.38%;202_年平均亩产511.25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5.74%。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2公斤,比对照增产7.27%。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湿润育秧,秧龄35天左右;亩栽1.7万穴左右,亩基本苗12万左右,亩有效穗17-18万;肥力中等。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种植辐优838的地区种植。

II 优 D069川审稻202_ 007 杂交水稻新组合II优D069(II-32A×D069)是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用自育的广新和恢复系D069与不育系II-32A测配而成的中灿迟熟杂交稻组合。1999-202_年参加重庆市区试,结果II优D069两年平均亩产563.98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6%,202_年统一安排的生产试验中,II优D069在8个参试点中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73.1kg,比对照增产9.2%,据生产试验首位,202_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一、产量表现:

1996-1998年三年试验IID069均比对照汕优63增产,其中1996年增产15.88%,1997年增产2.95%,1998年增产4.33%,峨眉山市农科所品比试验中,1996年亩产531.4kg,比对照增产10.2%,1998年较岗优22增产9.7%,遂宁市市中区种子公司1999年大区比较,每组合0.25亩,II优D069亩产557kg,较对照汕优63增产6.54%,202_年泸州市种子站的大区比较试验,II优D069亩产568.3kg,比对照岗优22亩产562.5kg增产7.9%,比参加组合C优22增产3.57%。

二、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45天左右,播始期110天,株高115cm左右,植株整齐,生长势旺,分蘖力强,株形紧散适中,主茎叶片16-17叶,剑叶长45cm,宽2cm,直立。茎秆粗壮,抗倒力强,穗大粒多。结实好,千粒重27克,谷粒长型无芒,颖尖,叶耳、叶鞘均无色,开花较集中,花粉量大。

三、栽培技术要点:

II优D069属中灿迟熟杂交稻组合,适合我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作中稻栽培与同熟期的其它杂交组合相同。适时称播,培育壮秧,秧龄45天左右,播种期川东南在3月台中旬、下旬,川西北在清明前后播种,宽窄行条栽,基本苗7-8万,有效穗16万左右。

四、制种:

恢复系D069,总叶片数16-17叶,分蘖力强,抽穗集中,花粉重大开花温度较低,对“九二0”较敏感。

1、四川春播夏制,父母本播差期15-18天,叶差2-2.3叶。父本用两期父本,相隔8-10天,实行两段寄秧,秧龄50-55天。母本稀播湿润,秧龄40-45天

2、父母本行2:16-18,父本栽22株,基本苗2.5-2.7万亩,母本基本苗12-13万/亩。

3、父、母本花期相遇的标准为:母本比父本早抽1-2天或同期。

4、“九二0”施用亩总量13-15克,母亲抽穗15-18%用首次。隔天对母本喷第二次。当天下或次日上午每用1克兑水专喷父本,父母本轻割叶。

5、母本初花期或盛花期分别对“稻粒黑粉病”防治一次。

川丰7号

川审稻 202_ 008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川丰育种中心用中国水稻所育成的不育系中9A与江恢364组配育成。

(2)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籼迟熟组合,全生育期151天,比对照汕优63相当。分蘖力较强,株型适中,株高117厘米。亩有效穗17万左右,穗长25.4厘米,穗粒数162,结实率81%左右,千粒重25.4克,米质较优,除垩白率为31%以外,其他指标均达部颁二级优米标准,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叶瘟2-6级,颈瘟1-9级。

(3)产量表现:202_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58.6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57%,202_年续试平均亩产546.14公斤, 6 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两年平均亩产551.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4%。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秧龄45-50天,亩施纯氮不少于10公斤,栽后20天左右及时晒田。(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和丘陵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菲优99-14 编号:川审稻202_ 009(1)品种来源:系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用自育不育系菲A与自育恢复99-14配组育成。

(2)特征特性:属中籼迟熟组合,全生育期151天,与对照相当,株高111CM,分蘖力强,株型较紧凑,后期转色好,穗长25CM,每穗着粒140粒左右,结实率82%左右,千粒重29.4克,抗性鉴定结果,叶瘟0-5级,颈瘟0-7级,碾米品质与对照相当,外观和食味品质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202_年四川省区试,平均每亩产557.88公斤,比对照增产4.22%;202_年续试,平均亩产577.02公斤,比对照增产6.73%;两年平均亩产568.81公斤,比对汕优63增产5.66%。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7.8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9%。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壮秧,秧龄30-40天,合理密植,亩栽1.3-1.5万穴,每穴双株;其它与大面积栽培技术相近。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一季中稻或一季中稻+再生稻区应用。

N优92-4 编号:川审稻202_ 010(1)品种来源:系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于1998年自育的N7A与内恢92-4组配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8天,比对照汕优63长1.8天,株高116.8CM,株型较紧凑,茎干中粗、硬、弹性好,抗倒伏,苗期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叶片稍宽、长直,穗长24.9CM,穗着粒数153.9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9.3克,后期转色好,谷粒长型,外观和食味品质优于对照,抗稻瘟病。

(3)产量表现:202_年参加省区试(C组)平均亩产561.1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3%,202_年省区试A组,平均亩产553.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3%,两年平均亩产556.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73%。202_年生产试验,5点平均亩产557.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2%。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当稀植,双株栽植,亩有效穗控制在16-19万穗,重施底肥,早施追肥,N、P、K搭配使用,中等偏上肥力田易获高产。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丘陵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冈优363 川审稻202_ 011。

202_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2_ 011。引种单位:202_年由重庆大足县种子公司引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平均株高104.6厘米、穗长24.3厘米、穗粒数175.5粒、实粒数154.9粒、结实率78.4%-92.0%、千粒重26.0克;全生育期156.3天,植株整齐,熟期转色较好。

202_年市引种试验中8个试点平均亩产量518.5公斤,比对照品种(汕优63)增产36.1公斤,增产 7.5%。

经(武汉)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的结果:理化分42分、出糙率80.6%、整精米率50.0%、垩白粒率70%、垩白度14.0%、直链淀粉18.15 %、胶稠度52mm、粒长5.8mm、长/宽比2.3。

抗病性鉴定结果:抗普率 73.1%,苗瘟4级、叶瘟5级、颈瘟7级,抗性评价为苗瘟、叶瘟中抗,颈瘟感病。抗性优于对照品种(汕优63)。

栽培要点:播种育秧:在平坝浅丘地区3月10日左右,山区4月上旬播种育秧,采用地膜湿润育秧。移栽:当秧苗叶龄达到4.5叶时移栽大田,海拔500米以上地区,亩栽1.5万窝,栽(8×5)寸;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亩栽1.25万窝,栽(8×6)寸,窝栽双株。施肥方法:采用氮、磷、钾配方施肥,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底肥、分蘖肥、拔节肥比例为6:3:1。水浆管理:实行浅水栽秧,秧苗返青后浅水管理。水源条件差的地区,在伏旱来临前要适当加深田间水层防旱。病虫害防治:生产中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和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适宜范围:非优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E优512 编号:川审稻202_ 012(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于1997年用同源三倍体SAR-3作母本,混合花粉作父本,在F1分离,F2稳定,F3育成的籼型糯稻。

(2)特征特性:株叶型较好,剑叶中宽直立,苗期分蘖力稍弱,株高110.0cm左右。穗长24.7cm,穗着粒数178.5粒,结实率77.2%,谷粒黄色,千粒重24.4g,全生育期147.8天,比对照荆糯6号早熟1.5天,糙米率80.2%,精米率70.0%,整精米率60.5%,田间生长整齐,秆硬抗倒,后期转色好,稻瘟病抗性与对照相当,适宜作汤元粉。

(3)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省糯稻组区试,平均亩产469.8公斤,比对照荆糯6号增产4.50%,202_年继续参试,平均亩产480.0公斤,与对照平产,两年平均亩产474.90公斤,比对照增产2.23%。202_年在省内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5点平均亩产510.20公斤,比对照增产7.80%,(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栽插规格为5×7寸,亩栽基本苗10-12万,重施底肥,早追分蘖肥,N、P、K、有机肥配合施用。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籼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川丰6号

川审稻202_ 013(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川丰种业育种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中9A作母本,江恢151作父本组配育成。(2)特征特性:该组合株型紧凑,繁茂性好,叶色青绿,叶鞘和稃尖无色。株高120.5cm。穗着粒168.6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7.53克。全生育期150.6天,比汕优63短0.5天,加工、外观、食用品质优于汕优63。稻瘟病抗性鉴定,叶瘟1-5级,颈瘟1-9级,抗稻瘟病优于对照汕优63。

(3)产量表现:202_-202_年四川省优质米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46.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6%。202_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3.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7%。(4)栽培要点:适期播种,适龄移栽。一般亩施纯氮量不少于10公斤。(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汕优63地区种植。

冈优361

川审稻 202_ 014

(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不育系冈46A作母本,恢复系蜀恢361作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中汕早熟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8天,比对照汕窄8号长3-4天,株型较好,叶片长大,繁茂性好,穗层整齐,成熟时转色好,株高88.0cm,有效穗17.68万/亩,穗平着粒141.0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5.63克,品质测定:6项达二级优质米标准,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202_年四川省中籼早熟组区试,平均亩产497.9公斤,比对照汕窄8号增产17.68%,202_年四川省中籼早熟组续试,平均亩产446.90公斤,比对照汕窄增产7.66%,两年平均亩产472.40公斤,比对照增产12.72%,增产达极显著。202_年四川省不同生态区生产试验,五个试点平均亩产505.65公斤,比汕窄8号增产14.95%。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秧龄45-50天,亩基本苗10-12万,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丘陵及盆周海拔800m以上地区种植。

D优128 川审稻 202_ 015(1)品种来源:系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D62A作母本,引进恢复系R128作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质稻组合。(2)特征特性:D优128全生育期153.9天,比汕优63长2.8天,长势旺,分蘖力强,株叶型适中,转色好,米质优,亩有效穗17.26万,株高114.2cm,穗平着粒163.7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4.4克。品质测定:除垩白率外,11项指标部分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其中5项达一级标准,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3)产量表现:202_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70.7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2%,202_年四川省优米 8 A组,平均亩产552.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0%,两年平均亩产561.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31%。202_年在四川省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8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13%。(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亩栽基本苗10万左右,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15

品种名称:D优12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62A×R128

省级审定情况:202_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2.4天。株高111.5厘米,株叶形适中,群体整齐,耐寒性中等。每亩有效穗数17.7万穗,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74.3粒,结实率78.9%,千粒重24.5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2.8,垩白率32%,垩白度2.0%,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6.2%。

产量表现:202_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8.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04%(极显著);202_年续试,平均亩产594.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1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2.3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1%。202_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1.8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4%。

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秧:根据当地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秧龄45天左右;

2、移栽:亩插0.9-1.3万穴,基本苗10万左右;

3、施肥:重底肥早追肥,一般亩施纯氮10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

4、水浆管理: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

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平坝稻区、陕西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香优61 编号:川审稻 202_ 016

(1)品种来源:系乐山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用IR24作母本,云南香型材料作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1997年F7代育成性状稳定的常规水稻品种。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1.6天,比对照汕优63长5天,株高125.3cm,分蘖力中等,株型松散适中,叶色较深,叶缘带刺,剑叶直立、叶耳、叶舌无色,两侧有毛,抽穗集中,耐肥力中等。主茎叶片数17.2叶,穗长23.7cm,穗平着粒数147.5粒,结实率90.5%,千粒重25.5克,谷粒细长,品质检测,除整精率为48.2%,直链淀粉含量12.4%外,其它指标均达国颁二级标准,据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抗稻瘟病。

(3)产量表现:1999-202_年,攀枝花市区试,两年亩产分别为826.0公斤和820.3公斤,分别比对照汕优63增产2.96%主4.37%。生育期170天,比汕优63长4.4天。

202_-202_年乐山市区试,两年亩产分别为536.6公斤和518.5公斤,分别比对照汕优63减产7.1%t和5.18%。生育期150天,较汕优63长5天。202_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五点平均亩产498.0公斤,较汕优63减产5.36%,生育期较汕优63长5天。

(4)栽培要点:适宜早播,稀播育壮秧,宜稀植,基本苗宜11-12万苗/亩。(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乐山、攀枝花市种植汕优63的地方种植。

辐优994 川审稻 202_ 017(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福建省农科院粮作用不育系辐伊A与成恢994组配育成。(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5天,比对照汕优63长1.5天,株高112.7cm,穗长25.4cm,穗平着粒146.0粒,结实率89.9%,千粒重27.8克。叶色浓绿,株型紧散适宜,剑叶大小中等。稻瘟病抗性鉴定,叶瘟3-6级,颈温1-5级,抗稻瘟病力强于汕优63。

(4)栽培要点:温润育秧,培育多蘖壮秧,一般亩栽1.7万穴左右,亩基本苗12万,亩施纯氮10-12公斤,磷肥30公斤,钾肥20公斤左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Ⅱ优1577(川审稻2002018)Ⅱ优1577(审定号:川审稻2002018)系宜宾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室以Ⅱ—32A作母本,与自育重穗型恢复系宜恢1577作父本组配而成。202_年5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委员会审定。202_年四川省农业厅川农业函[202_]68号文将II优1577确定为四川省农作物主要推广品种。

一、品种特性:

熟期适中,全生育期155.4天左右,比汕优63长4.4天。穗大粒多,丰产性好。株高115.3cm,穗长24.6cm,有效穗16-18万,亩成穗率65%以上,穗粒数178.4粒,结实率81.5%以上,千粒重25.6克。株叶形好。该组合苗期长势旺,抗寒力较强,分蘖力强,叶色浓绿,剑叶挺直,秆粗,株形优异,转色佳。抗逆性强。经202_年省农科院水稻所人工接种鉴定,稻叶瘟4-8级,颈瘟1-9级,表现中抗稻瘟病,轻感纹枯病,对低温和高温(伏旱)的忍耐力强,大田未发现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米质优。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测定,该组合糙米率80.5%,精米率74.2%,整精米率70.6%,有五项指标达部颁一级米标准,三项达部颁二级米标准。其加工品质好,外观品质优,蒸煮品质及食味品质均优于汕优63。

二、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650公斤,实行高产栽培可达700公斤,比一般主栽种增产5-10%,突出表现产量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

三、栽培要点:

旱育秧或地膜保温育秧,栽培和施肥管理方式同汕优63。

四、适应范围:

适宜于四川平坝、丘陵及南方稻区同生态地区种植。

Ⅱ优1577

川审稻 202_ 018

(1)品种来源:系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II-32A与该所自育恢复系宜恢1577杂交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5.4天,比对照汕优63长4.4天,株高115.3cm,苗期生长势旺,抗寒力强,叶色浓绿,剑叶挺直,杆粗,后期转色好,易脱粒。穗长25.2cm,亩有效穗16.63万,成穗率65%以上,穗着粒数178.4粒,结实率81.5%。千粒重25克,品质测定有五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三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抗病能力与对照汕优63相当。

(3)产量表现:202_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64.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5%,居试验第三位;202_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71.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7%,居试验第四位,两年平均亩产568.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62%。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亩植1-1.5万穴,每穴两粒谷。合理施肥,重底早追,10 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区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II优9号

川审稻 202_ 019

(1)品种来源:系乐山市川农种子开发有限公司、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攀枝花市仁和区种子公司用II-32A与自育恢复联恢9号杂交育成。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1天,比汕优63长2-3天,株高125cm,每穗着粒200-260粒,结实率78-85%,千粒重28克左右。该品种株型半紧凑,茎杆粗壮,长势旺,后期转色好。外观和食味品质优于汕优63。经鉴定叶瘟3-5级,颈瘟2-7级。

(3)产量表现:1999年参加攀枝花市区试,平均亩产906公斤,比汕优63增产12.8%,202_年续试平均亩产900.5公斤,比汕优63增产14.5%,同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986.6公斤,比汕优63增产16.2%。202_-202_年参加乐山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89.4公斤,比汕优63增产6.8%;202_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7公斤,比汕优63增产6.3%。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壮秧,亩栽基本苗9-10万,在栽培上注意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乐山市、攀枝花市等相似地区种植。

辐优19 川审稻 202_ 020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德阳市旌阳区种子公司,四川省原子核应用研究所用辐76A与恢复系成恢19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迟熟组合。

(2)特征特性:全生长育期152.4天,比对照汕优63长1.6天,株高116.5cm,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强。穗长25.2cm,亩有效穗15-17万,穗平着粒170.1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6.3克,后期转色好。品质测定,5项达部颁一级优米标准,4项达部颁二级优米标准。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3)产量表现:202_-202_参加南充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51.49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6%;同期参加德阳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33.98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1;两年两市区试平均亩产542.73公斤,比对照增产5.1%,202_年两市6个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1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72%。(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亩栽基本苗8-10万。(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南充、德阳两市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B优827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9 品种名称:B优827(原名:803A/527)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803A×蜀恢527 省级审定情况:202_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5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8天。株高113.7厘米,株叶形态好,分蘖力较弱,耐寒性较差,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65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8.9克。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20.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3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1%,长宽比3.1,垩白米率29.5%,垩白度4.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2_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极显著);202_年续试,平均亩产602.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2%(极显著)。202_年生产试验520.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79%。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每亩播种量10~15公斤,秧龄35~45天;

2、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要求8~12万株;

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

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较差。米质优良,达国标优质三级米标准。适宜在贵州、云南省、重庆市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B优827(川审稻202_-21).产品名称: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B优827

品种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803A/蜀恢527),202_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宙定,定名为B优827(川审稻202_-21).产量表现:该组合202_--202_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区试,两年平均产量569.3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6.75%,居第-位,202_年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产品名称:杂交水稻品种金优725

品种来源:金23A x725,绵阳市农科所选育。202_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稻(202_)001号).

特征特性:株高115厘米左右,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亩有效穗14-16万,穗着粒150 粒左右,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克左右。生育期比汕优63略长,我市一般为155天左右。产量一般500--530公斤,最高可达580公斤。抗性较好,米质好...1、选育经过 1998年用本所选育的803A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籼恢复系蜀恢527配组,202_年3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B优827(川审稻202_-21)。2、产量表现 该组合202_年参加南方稻区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国家区试,平均产量614公斤/亩,较对照汕优63增产5.4%,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202_年福建省引种试验,4点平均产量584公斤/亩,较对照汕优63增产15.26%。

3、主要特点(1)品质优良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测中心202_~202_年对其3次检测,其结果除整精米率稍低(50.2%),垩白粒率稍高(33%)外,其余10项指标有8项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2项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2)抗病性较强 202_~202_年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水稻高粱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等单位8个点次的鉴定,其结果表明B优827不论是对稻瘟病还是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均明显优于对照汕优63。(3)农艺性状 优良B优827作一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9天左右,较汕优63早熟0.7~1.2天.株高115厘米,穗长26厘米,每穗着粒165.6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8.6克。该组合株型松紧适中,分蘖力较强,剑叶较长大,叶色浓渌,叶鞘,颖尖紫色、长粒、无芒、充实度好,后期转色顺调。(4)适应性好 B优827不论在四川省区试还是全国区试以及湖南、福建、云南、贵州等地试验中,均表现增产显著。在两年四川省区试35个点次的试验中,增产点33个,增产点次达94.3%,说明该组合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4、栽培技术要点 作一季中稻栽培,应适期早播,稀播培育壮秧,秧龄35~45天,栽插密度30厘米X13厘米,基本苗10~12万/亩,底肥重,追肥早,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B优827叶片较长大,在分蘖中后期控制施用氮肥,针对其大穗多粒,充实度好的特点,在减数分裂期可适时少量补施穗肥。浅水灌溉,适期晒田,防治病虫害。

B优827 川审稻 202_ 021

(1)品种来源:系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803A与蜀恢527组配而成。(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5.3天,比对照汕优63短0.8天,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后期转色好。株高118.9cm,长26.3cm,穗平着粒161.5粒,结实率82.2%,千粒28.44克。品质测定,9项指标达部颁二级优米标准。抗稻瘟病能力叶瘟1-6级,颈瘟3-7级,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 202_-202_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其中202_年平均亩产568.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5%,202_年续试平均亩产570.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两年平均曾用名569.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75%。202_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4.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1%。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秧龄45天左右,亩栽基本苗10-12万,施肥重底早追,增施磷钾肥;浅水灌溉,适期晒田,及时防治病虫害。(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C优202_ 川审稻 202_ 022

(1)品种来源:系西南科大学水稻所用自育的籼型新不育系CA自育的籼型新恢复系绵恢202_测配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1天,比汕优63长0.8天。株高118cm,穗长26.2cm,亩有效穗16.5万。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剑叶直立,叶鞘、叶身、叶缘和颖尖紫色,长粒、无芒。每穗着粒144.3粒,结实率81.0%,千粒重30.8克。抗性性鉴定结果,叶瘟3-6级,颈瘟3-7级,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汕优63。

(3)产量表现:1999-202_年参加绵阳、德阳两市区试,平均亩产554.2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4%;202_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B组区试,平均亩产554.5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9%,增产显著。202_年德阳、绵阳两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7.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39%(4)栽培要点:适期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45天左右,亩栽基本苗8-12万,重底早追,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浅水灌溉,适期晒田,及时防治病虫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绵阳、德阳两市汕优63种植区及省内相似生态区。

C优202_ 川审稻 202_ 023

(1)品种来源:系西南科技大学水稻所用自育的籼型新不育系CA与自育的籼型恢复系绵恢202_测配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

(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48天,比对照汕优63长1天。株高126cm,穗长24.8cm,亩有效穗14.4万。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剑叶较宽大,叶鞘、叶身、叶缘和颖尖紫色,粒中长、无芒。每穗着粒178.2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8克,茎秆粗壮,抗倒优,后期转色好。抗性鉴定:叶瘟3-6级,颈瘟3-7,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98-99年参加绵阳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60.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38%;202_-202_年德阳市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30.06公斤,比对昭增产2.88%。两市两年区试亩平均546.3公斤,比对昭汕优63增产5.13%。202_年在绵阳、德阳生态区生产试验,11个试点,平均亩产566.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适时移栽,秧龄45-50天,亩栽基本苗10万左右,重底早追。(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我省绵阳、德阳地区种植。

辐优151 川审稻 202_ 024

(1)品种来源:该组合系江油市农科所、成都南方杂交水稻研究所用辐74A与江恢151配组育成。(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2.2天,比对照汕优63长0.2天,株高114.6cm,穗平着粒161.5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7.6克。分蘖力较强,穗层整齐,株型较紧凑。稻瘟病抗性鉴定,叶瘟3—8级,颈瘟1—9级,抗稻瘟病优于汕优63。

(3)产量表现:202_-202_年四川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55.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55%,202_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50公斤,比对照汕优63产产4.5%。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该品种需肥水平较高,一般肥力条件下,亩施纯氮以不少于10公斤为宜。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国豪杂优2号 川审稻2002025

国豪杂优2号是由绵阳市农科所用自育优质不育系绵2A与引进恢复系江恢151组配而成的杂交中稻新组合。202_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审定命名:绵2优151,审定编号:川审稻2002025。

一、品种特性

全生育期比汕优63长2-3天,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株叶型较紧凑,抽穗整齐,穗粒兼顾,亩有效穗16万左右。株高115厘米,穗长25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60粒左右,结实率80%,千粒重29克。品质测定:直链淀粉含量26.5%,糙米率83%,精米率76%,整精米率58%,长宽比3.2,垩白度11%,蛋白质含量7.7%,综合评分达国家二级优米标准,同时也可作为优良的工业原料。抗稻瘟病能力明显优于汕优63。

二、产量表现

202_-202_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89公斤,比汕优63增产5%,202_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比汕优63增产7.8%。一般亩产650公斤以上。

三、栽培要点

在四川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按当地播期适时播种,抽穗、扬花期避过极端高温。秧龄45-50天,培育多蘖壮秧。亩栽1.5万窝,基本苗每亩11-13万。合理施肥,亩施纯氮8-10公斤,亩用硫酸锌1-2公斤。施肥方法:底肥占70%,分蘖肥占30%,科学管水,分蘖达20万时排水晒田,抽穗、扬花、灌浆期间田间不能缺水,适时防病治虫。其它省根据当地汕优63栽培情况作适当调整。

四、适宜区域

适宜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川7优89 川审稻 202_ 026

(1)品种来源:绵阳市农科所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优质不育系川7A与本所选育的强恢复系绵恢89杂交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

(2)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153.0天,比对照汕优63长1天,叶鞘紫色,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繁茂性好,谷粒长型,部分顶芒,穗层整齐,成熟时转色好。株高119.0cm,穗长26.1cm,亩有效穗15万穗左右,每穗150-16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31.1克,加工、外观、食味品质与对照相当。两年抗稻瘟病鉴定均优于对照汕优63。

(3)产量表现:202_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83.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202_续试,平均亩产560.43公斤,比对照3.6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4.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17%。202_年在全省八个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557.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50天左右。(播期在绵阳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基本苗每亩11-13万;合理施肥,亩施纯氮10-12公斤,亩用硫酸锌1.2-2公斤。总肥量中农家肥占50%,底肥占60-7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抽穗前7-10天);科学管水,注意防治病虫害。

K优877川审稻 202_ 027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所用自育的新质源不育系K18A与早熟恢复系明恢77配组育成。(2)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1.0天,比对照汕窄8号长5天,主茎叶片数14-15叶,株高85-86cm,亩有效穗16-17万,每穗着粒数130-14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8-29克,该品种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叶鞘、叶缘和柱头均为紫色,抗稻瘟病能力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202_年区试平均亩产467.5公斤,比对照汕窄8增产10.49%,202_续试平均亩产432.6公斤,比对照汕窄8号增产4.2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50.1公斤,比对照汕优8号增产7.36%。202_年在全 省五个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453.4公斤,比汕窄8号增产8.55%.。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亩用种量1.25-1.5公斤;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以上,每穴栽2-3粒谷,5叶前移栽;合理施肥,重底早追,氮、磷、钾配合,一般亩施纯氮8-1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钾肥5公斤,钾肥5公斤,栽后7天施3公斤纯氮作追肥;及时防治纹枯病和螟虫。(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在种植汕窄8号,汕优77的地区种植。

II优H103 川审稻 202_ 028(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用II-32A与文件民选育的恢复系泸恢H103杂交育成的中籼迟熟组合。

(2)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叶鞘、叶缘和柱头均匀为紫色,分蘖为较强,穗大粒多,全生育期157.4天,比对照汕优63长3天左右,侏高116cm左右,穗长24-25cm,亩有效穗15-16万,穗平着粒170-180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6-27克。米质与汕优63相当,稻瘟抗性鉴定:叶瘟0-6颈,颈瘟1-9级,优于汕优63。

(3)产量表现: 202_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69.4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202_续试,平均亩产566.9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7.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867%。202_年在全省五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578.3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6%.。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壮秧,亩用种量1-1.25公斤;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左右。合理配方施肥,科学管水,适时防病治虫。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汕优63的地区种植。

K优8602 川审稻 202_ 029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选用的不育系K18A和恢复系泸恢602杂交育成的中籼中熟组合

(2)特征特性:分蘖力较强,叶片直立,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适应性好。全生育期149.6天,与对照辐优838相当,株高109.9cm,穗长23.7cm,穗平着粒146.9粒,结实率80.5%,千粒重31g。碾米品质与对照相当,外观、食味品质优于对照,稻瘟病抗性鉴定:叶温0-8级,颈瘟1-9级,优于对照。

(3)产量表现: 202_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569.42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6.07%,202_续试,平均亩产518.0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7.16%,两年平均亩产527.31公斤,比对照增产6.60%。202_年在全省五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31公斤,比对照辐优838增产9.59%。

(4)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培育壮秧,播期与辐优838相当,亩用种量1.5公斤;合理密植,亩栽1.5-2万穴左右。宽窄行栽培;配方施肥,适时防病冶虫。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四川省种植辐优838的地区种植。

Ⅱ优602(川审稻202_ 030)

品种来源 1998年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引进的高异交率不育系II-32A与自育高配合力恢得复系泸恢602配组育成。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54.1天,比汕优63迟熟3.1天;株高116.4厘米,分蘖力较强,穗长25.3厘米,每穗着粒151.3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8.8克,稻谷加工糙率80.5%,精米率66.3%,整精米率44.4%,米粒长6.4厘米,长宽比2.37;稻瘟病抗性平均级别为叶瘟5.6级,颈瘟7级。该组合叶片直立较厚,叶色深绿,株型较紧凑,杆硬抗倒,穗层整齐。

产量表现 202_年四川省区试汇总平均亩产581.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61%,极显著;202_年四川省区试汇总平均亩产567.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0%,极显 著,两年平均亩产573.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8%。该组合适应性好,在202_-202_年四川省区试35个试验点次中有33个试验点次增产。202_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7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平均亩产534.4公斤增产8.47%。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培育壮秧,播期与汕优63相当,亩用种量1公斤;

(2)栽培规格采用宽窄行,密度为16.7×(33.3+20)/2厘米,每窝两粒谷秧;

(3)施足底肥,栽秧前亩施纯氮8-10公斤,磷肥20公斤,钾肥5公斤,栽后7天和孕穗期施追肥,亩施纯氮各3公斤。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4/243254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