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心灵的升华 精神的审判

心灵的升华 精神的审判



第一篇:心灵的升华 精神的审判

心灵的升华 精神的审判

----评电影《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作为故事片由导演:高群书 主演:刘松仁 英达 等。

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波茨坦公告》后日本战败,胜利国在东京对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审判为蓝本。从内容与积极性来讲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审判前 力争座次

本片以梅汝璈的独白对本片的故事背景进行介绍,画面以十一个代表国的宣誓开始,显示出本次审判的公正、公平、庄严随后主法官卫勃排座次时将中国代表排在第三位,梅汝璈当即提出要求坐在第二位。第一个高潮便在此埋下伏笔。

在预演前,卫勃在念座次时依旧没有改变座次,梅汝璈立即起身,并以退出审判为由要求坐第二位。在梅汝璈房间中以近景拍摄抽烟的梅汝璈,当卫勃敲门时,烟掉地下,并加以声音效果;体现在此之前,梅汝璈心中的激烈斗争,而卫勃一句:“ 梅,你赢了”。随后,预演开始,各国代表进入法庭,导演以移、推、特写、等拍摄手法,塑造梅汝璈的威严。告诉观众这是中国人的威严,虽说一个小小的座次排位,我国代表“斤斤计较” 但这并不单单只是一个座次的排位!它代表的的是中国的尊严!中国在这第一战中获胜了!审判中 惊险叠叠

审判开始,被审判者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出场,导演以移、特技、等拍摄手法; 体现出战犯的趾高气扬,并以特写将其服饰展现给观众---军服军靴。日本律师广濑一郎辩护时 以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辩。说本次审判不公平、不公正要求由法利坚合众国审判。扰乱法官心神,而日本思想理论家大川周明装疯逃脱审判,为今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蔓延埋下伏笔。当季南检察官问其有罪还是无罪时。“无罪”二字被他们“郑重”的说了出来。这种种,告诉观众他们并没有知错,他们心中还为那所谓的亚洲共荣圈而骄傲,而并没有去思考那战火中死亡的人们。日本律师们的延岩战略使各国审判者头痛,这样审判的进程缓慢的进行着。随后便是审判的高潮。1946年7月皇姑屯事件,检察官叫出日本军官田中隆吉作证时,日本律师反问证人“你是不是日本人”体现出被审判者依然在自己编织的“共荣圈”的美梦中,不知悔改,不知战争的痛苦。随后,将自己实为日本工具的事实说出并作证8天之久。皇姑屯审判后面临的便是南京大屠杀,检察官及我法律师,将惨案发生时再南京的各国友人和各阶层代表为证人,并以一个小偷的叙述,揭露南京大屠杀时日本军人的残暴,但日本律师依旧否认。但其中最荒诞的便是将自己的侵略美化为哥哥对弟弟的爱,这更使观众们愤怒体现日本人的可耻。随后,在一次次审判中,中国有些处于不利中,中国政府派出倪征煌为首席辩护律师,栽九一八审判中面对狡猾的板坦恒二郎,用指东打西战术和证据下,使九一八审判完胜,这是东京审判中最漂亮的胜利。体现出真理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当审判接近尾声时,检察官季南问东条英机,日本还会不会再发动战争,东条英机非常“郑重”的回答,——会。这使观众的心沉重起来,告诉观众日本的军国主义已无可救药。东京审判历经817次开庭,而在关于东条英机等战犯是否判死刑的问题上,十一名

法官产生了分歧,最后,梅汝璈在文明与宗教与战争的论述中为胜利加大筹码,在审判中以危险的局势五比五平,将观众们的心悬起,而最后一声“Yes”终将东条英机等正法,是观众们将心放下,体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东京审判胜利了,梅汝璈胜利了,中国胜利了,世界人民胜利了。

审判后 声声警钟

战争过去了,但历史将它写下来,告诉后人,过去的战争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经历过,在我们内心中它便不算可怕,可怕的是影片最后梅汝璈的独白—大川周明的逃脱,天皇的逃脱,其他罪犯的释放,1978年10月日本政府将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移牌靖国神社,这告诉观众日本的军国主义已经留传下来,日本政府的新闻封锁和文化教育扭曲了历史,美化了自己,却为各种危机埋下了种子,这部影片也同时告诉了中国人,要时刻防备这条被军国主义喂养的恶狼敲响了警钟,教育了中国人,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国人们理解了很多很多……

《东京审判》其内容积极,成功的教育了我们勿忘国耻,扬我中华之威,使我们心灵与精神得以审判、得以升华。

202_年10月15日

第二篇:心灵的审判

心灵的审判

观《东京审判》有感

《东京审判》是在一种沉重而肃穆的气氛中缓缓揭开了序幕,黑底白字,简洁而富有历史的韵味,主人公有力而深沉的叙述,待人走近了那段仿佛已经在记忆中淡去封尘历史„„

影片的开始镜头慢慢滑过战后日本的废墟,战后的废墟远没有断井颓垣的苍凉与忧愁,仅仅是悲哀,关于死亡,关于绝望。

影片的格调一直式缓慢而紧凑的。从法官梅汝璈先生严词对座次席位的争夺开始,影片便弥漫着那个时代真正中国人的骨气,想起梅汝璈先生严词声明我到这里不是为了愉快,想起他沉毅而坚定的面容,我似乎可以感知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人背负那段惨痛历史的沉重与叹息。审判开始了,却推进的那样缓慢,大国的压力隐约的弥漫在这个本该绝对公正的殿堂,唇枪舌战,战犯们或自信满满或软弱无力或平淡无奇的无罪宣言随着辩护律师的理屈词穷恼羞成怒而分崩离析。倪征燠先生的辩论无疑是一个亮点,那样的义正词严,那样的睿智敏捷,让那些或傲慢自大或装傻充楞的战犯们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在电影中,始终穿插着法庭与社会,生活与战争。战争的阴影不仅仅笼罩在中国的头顶,更在日本百姓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痕迹。无论是高呼“小日本鬼子”反战的日本军人——山口正夫,还是与中国人相恋的日本记者——和田芳子,又或是依旧为军国主义疯狂的日本青年——北野雄一„„太多年的岁月,太多时光的阻隔,本来是繁花锦簇的乐融融的生活因为战争而变得苍白,无论是谁,战争都给他们

以阴影,带走了青年的意气与梦想,留下的,是倾颓与迷惘„„我并不想以狭隘的民族复仇心理来对待这场战争,它给世界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利益和公理的胜负那么简单,具体到每一个人,那就是撕心裂肺了。

让我最震撼的不是中国记者肖南与日本女子那蒙着不属于他们的沉重的爱情,不是日本青年举枪射杀亲人与爱人,而是在那个小酒馆,当美丽的老板娘轻轻哼着日本民歌,带着对战后的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她天性中的纯良翩然起舞时,一颗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子弹射穿了她的身体。于是她就那样倒下去,灿烂的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便萎谢的春花般在战争所带来的阴郁中随风飘零。她那样倒下去了,满地的鲜血,她的眼中还有不甘,还有迷惑,她所向往的那种生活,那种升平是不是仅仅在梦中?

终于认定战犯们有罪了,然而死亡的判决却又成了争论的焦点。当梅汝璈先生据理力争的时候:“如果说,杯代表人类,水,代表了文明„„”杯子在地上砸碎,水四溅,“文明史人类创造出来的,可如果人的生命都被无情的毁灭,那文明还从何谈起呢?”,当他沉重而缓慢地说出死难者在看着我们的时候,当他庄严而肃穆的划下选票同意死刑的时候,我只能保持沉默的坚守。虽然心知死亡的判决绝无悬念,我的心依旧随着法官们一个一个的投票,随着投票箱的打开,随着唱票者严肃而沉静的唱票而紧张仿佛我回到了那样一个年代,仿佛我站在那个厅堂,仿佛我是那些亡灵,仿佛我的灵魂为了那些死难者而祈祷„„

影片的最后,法官一字一顿的说出有罪二字,当字幕出现:法庭判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

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绞刑,木户幸一等16人判处无期徒刑,东乡茂德判处20年徒刑,重光葵判处7年徒刑„„我曾看过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照片,那里是30万同胞的安息之地,当我看到那些死难者的骸骨、那些生者的沉痛的时候,我的心决没有因为处决了那些甲级战犯而感到丝毫的快慰,纵然他们死了千万次,谁又来救赎那些无辜的生命?谁来纪念那些没有墓碑的生命?

历史终将会成为历史,也许历史的沉重也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谁还记得那个年代那些历史时刻悬在我们头顶的利剑?我们记得的不应该是仇恨,而是那些岁月划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痕迹„„

为了那场战争中的死难者,为了那些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的人,为了我们自己的祖国,我们应该牢记那段历史。

第三篇:瑜伽--心灵的升华

瑜伽---心灵的升华

瑜伽是什么呢?在众人的脑海里恐怕只有减肥和赶时髦这两个解释吧!我经历了近五年的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瑜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态,一种美丽。瑜伽的练习不单只是体位法做做动作而已,更重要的是当你离开那张瑜伽垫后,你是否还可以把持那份专注、平静、爱心、开朗和一颗豁达的心境。

瑜伽是舒缓的,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它会让人的心情平静下来,行为情绪不会那么暴躁;对人对物都充满了爱。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它对我们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瑜伽告诉我们应该关爱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应该了解自己的极限,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做到极限如何保持别让自己受伤。还会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一些身体的构成。保养自己爱护的方法和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听着轻柔而舒缓的音乐,忘掉所有的烦恼与压力,伴随着呼吸让身体自由的伸展,心灵彻底的放松,这就是瑜伽,所以我喜欢瑜伽,我爱瑜伽。

这几周来我加强了瑜伽的练习,增加了时间和难度,每天的瑜伽练习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我盘坐在瑜伽垫上,微微的闭上双眼,用心聆听着那高雅优美的旋律,心似一潭湖水,平静的像一幅缎面,所有的压力、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如意都随着那美妙轻柔的瑜伽音乐,烟消云散。。。

我进入了美妙的瑜伽世界,享受着大自然的厚爱,清晨,朦朦的月色渐渐的退去,晨曦中迎来了新的一天,我坐在小溪边,清澈如镜的溪水,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潺潺不断的流向远方,汇入大海的怀抱;一会儿,一群小鸟从远方飞过,停留在我身旁的树上歇息,叽叽喳喳的言语中,仿佛在说,这里真美呀!池塘里的荷花渐渐苏醒过来,绽放出她那带着露珠的笑脸,一阵微风吹过,飘来一股股沁香,我贪婪的吸收着这大自然的赐予,陶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我好想永远这样沉醉下去。

女人漂亮的外表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败,而身心健美的女人,才会永远立于不衰之地!

丁华

写于202_年9月16日

第四篇:感恩让心灵升华

感恩让心灵升华

绥化市一曼小学武金梅 感恩既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品德和一种责任。“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方法,营造了良好的感恩校园文化氛围, 在学生中进行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对于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学生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一曼小学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感恩心、责任心”主题教育,将“感恩故国有忠心、感恩怙恃有孝心、感恩老师有真心、感恩他人有爱心、感恩生命有信心”的“五感、五心”教育内容落到实处,使德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已成为校园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识恩、知恩—从提高学生认知入手进行感恩教育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时下不少学生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没有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这是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在校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过分溺爱或者缺乏交流的问题,有不少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对于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不以为然,不知道怎样感恩,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据我区一所中学调查,近一半的学生记不得父母生日,近60%的学生认为家务理所当然是家长的事。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认知水平,开展 “知恩、识恩、感恩、报恩”主题教育,让学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道德高尚的人,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和所有关心、帮助过你的人。

“感恩教育”是一曼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全区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为了保证感恩教育取得实效,各学校和老师把感恩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注重挖掘各门课程教材中蕴涵着的感恩教育内容,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将感恩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要凡事心存感激,感激父母的辛劳,常思一粒米、一角钱的来之不易,让感恩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教育活动以及班校会、升旗仪式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承载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熏陶感染作用,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知恩、感恩氛围。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广泛组织了《弟子规》、《三字经》国文吟诵歌会;开展了“童眼看世界”“寻找身边的感动”征文活动;通过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网页广泛宣传有关感恩的生动事例;在校园组织开展“感恩箴言”征集、评选活动,用身边的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通过在学生中开展算一笔恩情账、讲一个感恩故事、阅读一组感恩文章、做一件感恩事、唱一首感恩的歌等形式,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引导学生感恩老师、感恩父母,将感恩的种子撒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感恩、报恩—“知行结合”是感恩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知恩就应图报。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懂得回馈他人、回馈自然,将感恩的意识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并形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良好品质。感恩教育的实践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系列化的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知行结合”的原则,力戒脱离生活的说教,要引导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学校需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感恩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心去体会生活, 学会爱自己的家庭和亲人,爱自己的集体和同学, 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身体验,从亲身体验中感动,真正达到形成健康人格的教育目的。我校感恩教育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知恩”,再“感恩”,然后“报恩”,从认识层面到情感层面循序渐进开展感恩教育,学生接受起来容易,操作性也强。其中“感恩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家长”体验活动,通过给父母写信、写诗、制作礼物、为父母洗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知恩、感恩,回报父母的爱,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能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老师”体验活动,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不忘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三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他人”体验活动,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所享受的快乐生活,是别人用劳动和爱心创造的,要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四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社会”实践体验活动,通过调查、参观、访问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到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了多少恩惠,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五是组织学生开展“感恩自然”体验活动,感念大自然的天赐之恩,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看到,通过以上活动创造出了许多开展感恩教育的鲜活经验、有效的活动载体。去年寒假,结合校情学情,学校围绕打造“感恩”教育特色这一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有创意的体验活动,通过“算算亲情帐”“回味感动的瞬间”“搜集成长的见证”等各种活动,体会父母的不易,用行动报答父母,让妈妈爸爸快乐,让“感恩”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动力。

我小学的红领巾志愿者们将校园内外、楼宇街巷、活动广场,都变成义务社团活动的阵地。平日里他们活跃在校园,周末他们则走向社会。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寒风料峭,他们都积极主动践行自己的誓言——尽自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清除野广告、拾杂物、去孤儿院和孩子一起读书,探望养老院的老人等,一次次活动,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回报的幸福。

学校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向全体中小学生布置“感恩心”家庭作业,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做起,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和老师还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建一个家庭小岗位、做一张感恩卡、写一篇感恩日记、寻找一件感动的事活动;开展了给身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未成年人送去新年真挚的关心和祝福,为困难家庭和需要帮助的孩子等群体提供援助的“红领巾寒冬送温暖”活动,学生“感恩”情感在一次次活动中获得升华。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各学校努力争取家校合一、携手育人,要求家长在“感恩父母,孝敬长辈”方面给孩子作表率,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出发,在回报家人、回报长辈的过程中增强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会和谐家园的温暖。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们懂得了“没有阳光,就没有大地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盛”的人生道理。正如一位同学说:“‘感恩心•责任心’活动让我感到对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和践行感恩心、责任感的精髓。”感恩教育已成为一曼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全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篇:《四世同堂》读后感:心灵的升华

心灵的升华

--《四世同堂》读后感

杨冰冰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人明白人生哲理。是啊,书中有善、恶、丑、美,有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读书是一种享受。《桃花源记》让我徜徉在花海的美好世界,感悟美好的喜悦;《神奇的太阳花女孩》让我看到友谊的翅膀,感悟真实的情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明白原来,上帝为你关上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这个忙碌又有趣的暑假中,我阅读了老舍的名作《四世同堂》。这本书让我受益终生。

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善良忠厚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成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和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钱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以及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迷失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死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并不代表这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去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是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可忽视风景。钱老先生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当中,钱默吟是一个神秘而又紧凑的形象,俨然为书中增加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钱老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了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看着《四世同堂》我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更是无助的,人像是迷了路似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其实我有一个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为什么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尾,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最后一句“起风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经历狂风暴雨,中国始终都会前进。泥泞和伤痕一定会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仰望窗口,想着那些舒缓的文字,带着栀子花开的声音,似乎都已融进了生命的各个细胞,成为无法磨灭的记忆。我喜欢它们内敛而伤感的格调,仿佛远处夜空萦绕的夜曲,虽没有太多尖锐的锋芒,却能深深地刺进我的心灵深处。我喜欢它们的明媚与洒脱,仿佛一阵徐徐的清风,虽没有太多的言语,却能散发出激情的光芒。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是日本向中国投降的七十五周年,想到这点我不禁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辅导老师: 薛利萍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