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课堂实验教学心得

课堂实验教学心得



第一篇:课堂实验教学心得

课堂实验教学心得

通过学生实验来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而前提是两种反应物必须恰好完全反应,这时,要求实验操作要准确,否则盐酸或氢氧化钠过剩。在这个时候,教师及时的通过检查各组学生的实验,找出操作不当的一组来说明,且是通过学生自己介绍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找出不当的方面,接着又用另一组学生实验来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方法,使学生更加理解,印象更加深刻。其效果很好。

判断中和反应所用的试剂的选择时,不是通过选择了再做实验探究,而是分组实验探究之后再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符合了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又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是用紫色石蕊还是无色酚酞,是在学生亲身体会之后,引导学生思维、讨论和总结,最后确定了选用试剂。这种探究、引导的教学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教师的演示与多媒体同时展示,使教学与知识更为直观。教师省去了板书,节省了时间,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兴趣这个问题,我们一般更注重于第一学期刚开学的一段时间,可以是天天讲,每堂课都要注意这个问题。而中段考是之后,这个问题就趋于淡化了。可在本课程中,让我又感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未被淡化,而是一直地进行着,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

第二篇:加强实验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加强实验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2011—2012学上学期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建议

一、加强管理,稳定教师队伍。

《科学》学科的教学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所以,一些学校科学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有的学校安排马上就要退休的老教师、有的学校安排的是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年龄偏大一点的教师、有的学校是安排怀孕的女老师、还有的学校安排的是处在哺乳期的老师临时担任。每次检查时,学校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今天没有能上课的理由。

我们在基层学校听课的时候,发现一位素质很好的科学教师,然后我们就会不惜一切来一遍遍地听课、评课、指导、培养,当他们一旦有一点名声,学校马上就安排去当班主任去,因为这样可以吸引家长的注意,达到扩大招生的目的。所以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有远见的校长应该重视科学课程的。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师的配备”中明确规定,“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乡镇中心以上小学要按照国家仪器配备目录一类标准配备,村级小学也要达到二类标准。学校应为教师自制教具和学具提供物力和财力保障,支持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标准》中还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原有的自然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或改建为科学教室,其间设置科学参考书籍、图册、图片,各种常用工具和制作材料,学生收集来的各种废旧包装容器,小生物角、沙盘模型及学生制作的各种标本。此间科学教室即可以作实验室,有作为学生“动手做”的活动场所,也是工具库、材料库及成果展览室,是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天地。

在教学中,我们还有很多的科学老师,自己动手制造实验教具、收集实验材料,精心的设计准备,尽职尽责地开展实验教学工作。但是,就现在的实验教学的实际,还是有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1.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很高,但是实验的计划性、目的性不明确。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也均来源于此。课前总是有很多同学会向老师询问今天做不做实验的问题,当听到有实验活动,总会发出异口同声的欢呼。每当学生走进课堂,那怕是只看到一只烧杯、一盒普通的火柴,也会爱不释手,激动不已。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兴趣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时兴趣就减弱了。表现在开展实验时目的、计划不明确,对为什么做、怎样做的问题不感兴趣。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玩得高兴但真正的收获甚少。在研究“一百毫升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活动中,虽然老师对研究问题和注意点进行了提醒,但学生不感兴趣,他们迫切要做的是

人人争着放盐,争着搅拌。实验忙的不亦乐乎,到了最后小组汇报时,有很多同学还不知道研究的问题,正确的操作步骤更是无法表达清楚,实验活动中这样的现象很普遍。所以,我们的老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动手,一定要先让孩子们弄清楚他们动手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要有的放矢。

2.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与要求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存在矛盾。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确定统一的研究课题,进行实验方法的指导(有些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开展实验。评价实验的标准是能否正确操作实验,实验是否获得成功,在这样统一的指导下,一般学生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能得到基本的保证。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和选择实验的材料,总的说来教和学的方式更为开放。在这样的情景下,就会使教师在实验的指导和材料的准备上产生困难,学生的研究课题的多样性造成方法的多样,需要材料的多样性。面对各种方法,如果不一一指导,学生在按照自我方法的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这种情况就要依靠老师的灵活掌握了,根据时间和实验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形式上的倾向,合作实效性难凸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对未来人才在善于合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所以我们要在科学课堂上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注意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实验是最多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小学阶段一般提倡组成4至6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在实验时互相交流,互补长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实验活动时很难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有序操作。有的组突出的是个人中心主义,实验由班干部或某些外向型性格的同学包办;有的组学生都争着做,学生以“玩”为主要目的,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实际收效甚微。我们的孩子缺少合作的意识,更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所以,我们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孩子理解合作的意义,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课外探究不主动,延伸实验完成情况不理想。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多科学实验活动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得以解决,需要课外继续开展。同时,一些和课堂实验相关的探究活动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课外进行操作和实践,可用于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由于受到课堂是学习主阵地的传统意识的影响,学生总是把学习活动停留在课堂上,因此离开课堂主动开展实验的习惯很难养成。在学习了溶解的知识后,布置学生在课外再去做土块、石粉、面粉、酱油等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实验,虽然是人人能够开展的实验,但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实验。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观察实验的项目,难度就更加高,如对气温的测量、观察一杯水的蒸发、探究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等,很多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而完成不了。

老师提供的实验,即使是很普通,也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可是要他们自己去做的实验,即使是人人能办到,也却不愿意完成,由此看出学生对实验活动存在有依赖思想。所以,这就依赖于老师的有效鼓励。老师必须要找时间让他们把课后探究的结果有机会汇报出来。让孩子们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决不能不了了之,久而久之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第三篇: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设计初探

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设计初探

吴枝兰

课堂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还有些物理规律或结论是从大量的物理实验中概括出来。通过课堂实验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从而更好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略谈在中学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设计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中学物理课堂实验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科学性

任何一个实验的目的要紧绕教学内容,实验原理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实验的现象能反映客观规律,实验装置步骤和操作方法都不违反科学要求。课堂实验的科学性,要求在演示过程中应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如果实验失败,应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避免弄虚作假,从而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失去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课堂实验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设计实验要考虑到指导学生认识实验仪器,实验结构,启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要求和相应的思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做课堂实验不同于小孩玩玩具。例如小孩玩玩具车只是对汽车新奇,觉得好玩,他们很少考虑汽车为什么会走,走的原理是什么?而任一个实验的设计都有一定的目的,实验的装置过程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设置的,整个实验过程也围绕此目的进行。

三、课堂实验的设计要确保成功

课堂实验实质上是把物理现象重现,让学生亲眼目睹或亲身感受到物理规律的效果,然后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若实验不成功,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如在“摩擦起电”这一节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个很重要的实验,实验时为了避免空气潮湿影响实验效果,可以使用烘箱,效果会好很多。

四、课堂实验的设计要简易方便、直观性强

课堂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通过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应该是一幅简单而清晰的物理图像,在设计或选择实验时,实验装置要尽量简单,操作要简便,实验原理和过程一定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感到物理实验实在、可信,自己也能操作。一定要避免实验装置复杂、操作繁琐的实验,那样会使学生感到像魔术师做魔术一样,弄得神秘莫测,糊里糊涂。

五、课堂实验的设计要控制好时间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若实验设计时向过长,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时间过短,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因此,需要对费时的实验进行改进。例如:在研究“焦耳定律”实验,教材是将电阻丝放进煤油中,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温度升高后在细管中上升,通过观察煤油上升的高度,比较电热的大小,这样做用时间较长,将实验作改进,利用电阻丝加热空气,使瓶内密封的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压强增大,通过导管与瓶相连的细管内装红墨水,在内外压强差作用下,红墨水在细玻璃管中上升,整个实验只需几分钟,而且效果十分明显,对比性也很强。

六、课堂实验的设计要充分利用简单的自制教具

使用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进行实验,容易引起学生的直觉兴趣,从而过渡到操作兴趣和认知兴趣。如:同样是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教材中采用“假设有一个正方体完全浸没在水里,其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只有上下压力不相等,由此说明水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水对物体的浮力”。这种理想模型学生感觉很抽象。笔者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的塑料瓶,两端蒙上很薄的橡皮膜,瓶侧装有一根通气的弯管。当把此瓶没入水中时,会看到橡皮膜向内凹陷,把浮力的本质是压力差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为上下两块橡皮膜凹陷不同的情境。

七、课堂实验的设计要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开辟了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新天地,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选择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物理模拟,一些无法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或实验中瞬间现象的定格,利用计算机制作的逼真贴切的物理模拟便可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二是动画演示,有些物理现象可以做实验让学生观察,但由于一些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种干扰,使得学生对主要物理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和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可先做物理实验,再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三是填补实物实验的空白,一些危险、高难度及一些近代物理学的实验还不可能在中学做,因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来填补这些实验的空白点。

此外,在课堂实验的设计中,要结合实验适时讲解和指导。还要注意考虑实验的安全,对于要发出较大声音或强光、火花、燃烧的实验要在实验前告诉学生,以防任何事故发生。

总之,物理课堂实验应以“趣”、“疑”、“难”为诱因,尽量使之生动、有趣。如何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观察效果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探索,进行实验研究和改进。

第四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心得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心得

摘要

前言

小学科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要转变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信任学生;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也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兴趣;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外活动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science i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In experiment teaching, to change the old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respect students, trust;to create situation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to adopt the open teaching metho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independently, innovation;to get out of the classroom,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develop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show students the self and to experience success the opportunity, make students become the explorer of knowledge and the pursuit of, let the classroom blooming vitality.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xperiment course;interest;opening teaching method;independent inquiry;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小学教育是人的基础教育,在小学的各课程中,科学这一课程学习的知识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儿童的思维来自于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而科学实验课恰恰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场所。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不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特点。基于小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小学科学实验课,本文从小学生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下面我就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进行论述。

一、实验内容要充满趣味性

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易于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探究、去发现。例如,在学习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到了夏天自行车车胎打足气,停放在阳光下,时间长了就会爆胎,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实践者和发现者。于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面前积极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做了用热水把瘪乒乓球给鼓起来的实验;有的学生做了钢球通过小孔的实验,这些证明了气体、固体也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实验方式要注重探究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假设—验证—认识—再实践—检验”的过程。也就是先进行猜想假设,然后自己去动手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和经验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客观的得出结论和规律,然而规律是必须要能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再次进行“规律迁移”和“规律改造”。例如,在《磁铁》实验中,当学生看到电磁铁能把铁质的东西吸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阅历知道电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这是我就将所需材料提供给学生并提出两个问题:①电磁铁的磁性是否有强弱之分?②请证明你对第一个问题的猜想。③恭喜你进入到第三个问题,那么磁性的强弱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④生活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对磁铁的应用。通过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做知识的追求者和发现者,这样不仅能上好科学实验课,更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也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当学生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时,我们就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导致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教授《简单的电路》时,我先让学生猜想假设,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学生开始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实验过程的记录、实验结果的心得汇报。通过展现各组实验的差异性,我进行引导性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

才智去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最后,我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准则,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以避免下次实验的失败。

三、实验材料要追求多样化

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的规律,如果一趟科学课只是光靠一张嘴巴讲、几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去观察、用学生自己的双手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研究、通过实验观察的现象去心得。学生的脑海里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材料的收集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已有的器材,也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去寻找材料验证自己感兴趣的猜想。

1、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实验室器材,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非常适合分组实验。

2、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教师应该开出一张科学实验课所需的清单,让学生提前去准备和收集实验课上所需要的材料。

3、在前两种方法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时应该由教师负责为学生收集。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更能体现科学实验的多样性。随着学习的深入,实验室的实验器材也会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会起到更大的帮助。

四、实验形式保证开放性

实验方法的开放性——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

验。如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小杆秤》、《搭建不倒的“高塔” 》、《制作正方体结构》、《拓印树皮》、《制作“桥” 》等这些学生具有一定认识的课题中,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主的运用已有的材料去制作,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实践的过程、途径、方法各不同,这些独具个性的经历和体验远比教材中现成的结论更重要、更深刻。

实验空间的开放性——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场所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周边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搬到大自然中。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的秘密,所以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在教授《观察各种生物》一课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进行观察实验。学生通过自己选材、捕捉、观察和记录,就会对相关生物有个更加深入

和直观的认识,从而“摘”得科学的果实。

五、实验实施要提倡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式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彼此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如果再能开展小组比赛,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结语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一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共同累积,既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也需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既需要教师的“放手”,也需要学生的“紧随”。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始终把突破实验教学重难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三者牢牢相结合。这样,科学实验课就会发挥其瞩目的成效。

第五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

武穴市四望中学刘友强 摘要:

倡导生物实验教学,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及时总结。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力求学生实验“个个精彩,人人熟练”。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心得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能在初中的起始阶段,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养成正规的实验习惯,逐步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也为将来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呢?

一、首先要培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生对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每当进到实验室,许多学生都兴奋异常,东摸西看,自觉性与自制力很差。因此,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前实验规范的教育,实验过程中就常常会出现一片混乱的景象,学生的实验效果明显降低。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初中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以免干扰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实验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此外,在第一次做实验前,教师应编好实验小组。根据学生情况,选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在实验进行中,教师在巡堂中应适时表扬纪律良好、操作正确的实验组,唤起学生的遵守纪律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组员,对表现欠佳的组员进行提醒,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了规范的实验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作风。

二、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

预期目的。如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显微镜使用不当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实验。初一新生对第一次接触到的显微镜,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急切地想了解它,使用它。怎样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尽快地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呢?要想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教师可利用活动时间提前培养好实验小组长,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挂图和实物这两种直观教具,带领学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对各结构进行辨认和识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实验过程及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为下节实验课作好准备。学生预习得好,将来做实验就能减少操作时的困难,大大缩短操作时间。

三.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初一新生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

生物学为观察提观察结束后,还要指导学生整理好当天的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师生共同分析和研究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成败的原因,让学生逐步懂得如何改进以后的观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观察条件,如标本、模型、挂图等等,特别是活生生的实物,以此来加强直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就被培养了观察能力。

四.学生实验力求“个个精彩,人人熟练”

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我们大多数教师总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做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或是很多实验攒到一节课做。这样时间倒是省了,而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相比而言,学生实验协调了“学”与“习”的关系。在实验中让学生体味了生物课其乐无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古人云“往事开头难”,只要初一新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实验态度。相信学生实验会个个精彩,人人熟练的。

总之,只要每位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帮助初中生尽快地掌握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为他们学好生物学,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