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原创] 中外商务沟通差异

[原创] 中外商务沟通差异



第一篇:[原创] 中外商务沟通差异

[原创] 中外商务沟通差异

2008-04-25 15:2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差异与冲突。如何消除文化差异引起的沟通障碍与冲突,将直接关系跨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客观存在,探讨应对国际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对策,呼吁涉外企业管理者重视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文化研究。

Edward Tylor认为,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也就是说文化的价值观、准则和信仰等必须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人们共同接受和遵循。即它具有共享性,才能成为文化。文化的共同性表明,尽管任何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并非总是相同,但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可以预期,因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另一种文化。另一方面,文化的内容是不能遗传的,必须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正是因为人们习惯了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文化准则、行为规范、模式、价值观念,所以当人们看待外国文化现象时,便总是不自觉地用自身文化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或选择吸收他人的文化,这就形成了文化差异与冲突。

一、文化差异的存在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正逐步融入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馴,国际是贸,国际经贸和商务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跨国合资越来越普遍。跨国公司在处理种种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在文化上表现为多元化。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沟通上的障碍,但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时,往往会出现误解和冲突。例如某中美台资企业的外方部门经理在休假前一个月,向中方总经理提出休假,并得到总经理同意。可在他休假前两天,中方总经理却安排了许多会议,休假前一天,会议还未结束。此时,这位外方经理感到很为难,但是他还是准备按

期度假,并向总经理提出他不能参加第二天的会议,因为按计划,他从第二天起开始度假。中方总经理劝说他以工作为重,顾全大局,叫他推迟度假期。但遭拒绝。中方总经理当即大发雷霆,而这位外方经理却责怪总经理工作无计划,最后还是扬长而去。

此案例中,美方部门经理坚持按期度假,理由之一;就是他早已作了休假安排,并且提出的申请得到批准,因而总经理不该在他假期之前安排他参加会议;理由之二,如果在假期里强迫他从事一些工作。这既违反劳动法,又侵犯人权;理由之三,以后的会议内容与他分管的工作无关。中方总经理却认为,任何人都应以工作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由此而否定了美方经理以前的成绩。中方总经理与美方部门经理之所以会产生冲突,归咎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人办事有计划性,时间观念强。他们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拼命干,休闲时也应尽情潇洒。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美国人在休闲时从不谈工作;在工作中。经理与下级保持一定的等级距离,对下级的工作过锴极为认真与严肃。但在休息时,下班后或一起在酒吧、高尔夫球场时,上级和下级之间毫无等级距离,关系融洽。热情友好,经理也会虚心地向下级讨教经验。这说明美国文化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分。在私人空间里,无人可以入侵。在公共空间里,每一成员应受公共空间区域的限制。中方总经理并没有认识美国的这种文化。而是以中国的文化来对待美国的文化,因而冲突得以产生。

像这样由文化产生的问题,在合资企业中屡见不鲜。这种非管理因素常常造成误解和关系恶化,甚至导致商务活动和决策的失败,严重影响合资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即使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据《华尔街杂志》估计,每年因为跨文化沟通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也高达几十亿美元。文化差异与冲突已成为国际商务沟通的绊脚石。

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

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4、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

5、个人隐私权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第二篇:商务沟通

商务沟通

根据对沟通的学习,举例谈谈你自己在沟通上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制定未来的沟通能力规划。

通常情况下,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都是被动地与人沟通,相反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自如地与他人交流沟通;对自己不够自信,担心说错话或是做错事被人笑话;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有时候表达自己的意图时,信息不够充分。这些现象归结起来有一下基点原因:第一,沟通的范围狭窄,大部分局限于自己认识的几个同学、朋友、亲戚中;第二,沟通的主动性不够,内向,怕被人笑话而不敢主动与他人交流、搭讪;第三,有点自卑,自信心不够。

※近期的计划:(自我介绍方面的加强的具体做法)

首先,在语言方面,我会尽量选择简洁且轻松活泼的语言向大家进行自我介绍,内容精简而不冗长,让大家通过语言了解到我是一个做事干净利落、办事果断的人,这样可以方便今后的沟通交流。

其次,在态度方面,在介绍自己的过程中我要秉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让大家了解到我是一个容易接触、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人,可以让我和大家更好地相处。

在内容方面,我会向大家简单介绍下自己的特长、自己所学的专业,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让大家更加全面更加充分地认识我,了解我,以便于大家更好地交流。

※ 未来的计划:(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扩大沟通范围,增强自己的主动性)

一、每周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打招呼,问路、问时间什么的;

二、积极参加一些校园活动,培养自己的性格,改善内向的弱小;

三、多看看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四、坚信:一个人能够做的,比他已经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够做的要多得多。

五、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对方不自觉的姿势、目光中发现对方内

心的真实状态;

六、时常跟身边的人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反省自己的不足,及

时改正;

七、定期监督自己,用图表记载自己的发展状况,并评价与分析自己的感受,适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第三篇:商务沟通

《商务沟通》

通过一个礼拜的办公室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专业技能。

实习第一天,我们光荣的加入了打杂活的行列,上午搬石头,捡石子,打扫卫生等等:下午则是顶着烈日,在篮球场拖地。虽然干的都是些体力活,尽管室外温度高的让人窒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就我个人而言,不为别的,只为好好体验下生活。都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这也就相应的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都放不下所谓的面子,俗话说得好“死要面子活受罪”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失业在家。实习前培训时,我就受到了思想熏陶:如果一丁点的小事都做不好,将来何以干就一番大事业。个人认为,大学生不应该自觉高人一等,360行行行出状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着实可以好好体验生活。

实习第二天,正式的工作也就开始了。我被分配在公司建立的网站上开设店铺并上传宝贝等。我很庆幸,自己在上学闲暇之余,开了个淘宝虚拟充值店,正是有着开网店的基础,我在做任务时,不会感觉很困难,反而有些如鱼得水的feel。相比较没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的人,我也替他们感到庆幸:这不就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嘛!对我自己而言,又是很好的巩固了这方面的知识,让我在工作过程中,更得心应手了。

在接下来的实习期内,除了上传宝贝,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推广营销的策略。比如说,在百度贴吧、搜搜问问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推广公司的网站:发QQ漂流瓶,QQ邮箱 群发邮件等等一系列推广公司网站的营销策略。正好可以用到自己开的淘宝小店上,这是实习额外学到的财富。

总的说来,通过这次办公室实习,我真的学到了很多。职场微体验此话真心不假,相比较以往年窝在家里上网打游戏或者在外面各种哈皮,还是觉得,实习对我的收获很大。通过实习,我真真切切的做了一回公司员工,学习着团队合作,我相信,有着这般经历,在以后的求职道路上,我会比一些人有优势。

最后,感谢与我一起实习的兄弟姐妹们的真诚合作,感谢前辈们的谆谆教导,感谢公司王忠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实习机会。

任刚

第四篇: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看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朱有为

学号1210520126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了。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遵从理智的告诫,将它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性。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二、食物种类

首先中卫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于食物种类或者说是食材上,比如中国人是以米饭、面条、面饼为主食,而西方人则不同,它们则以面包为主食,几乎不吃米饭。如果从三餐角度来分析的话,早上中国人喜欢喝粥、吃面条、吃大饼油条、喝豆浆、吃榨菜、萝卜干,而西方人则吃三明治、面包、牛奶,佐以花生酱,奶酪等等。午餐的话,他们喜欢吃汉堡包,配以可乐,咖啡等饮料,而中国人的午餐则是米饭,面条,炒菜加上一个汤,晚饭的话中国人的晚餐和午餐区别不大,而西方人则会享用牛排,土豆泥(羹),一整只烤鸡等等。

三、烹饪方法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

四、食用习惯

饮食方式也即怎么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它是以氏族宗法观念为基础的。会食方式首先在家庭及家族中普遍存在,继而推广到家族之外。中国人常通过这种用餐方式来教化和表达各种“礼”,来反映长幼、尊卑、亲疏、贵贱等关系以及交流感情。由于这种围坐共饮的方式迎合了传统家族观念,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家庭稳定和促进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的作用,所以长久地流传下来。合家老小,欢聚一堂宴饮也确是一种天伦之乐。但同时这种用餐方式也有它的弊端,主要是不讲科学、不卫生,浪费也很大。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种弊端,开始改革,如我国的国宴已实行了分餐制,但在全社会尚有待于普及。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饮食纪录片中,这种亲情、团圆,家的感觉或许比那些美食更加明显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在一些电影中经常可以看见。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五、使用器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主要有不锈钢餐具,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也是各司其职,不能混用。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象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在上海的西餐馆这种感受尤为明显。

其实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远远不止于此,还有饮食礼仪,饮食内容等等。其实正是存在了不同,所以我们的食物才会如此多彩美味。

第五篇:医院中外的差异

中外的差异

北京妇产医院 北京妇幼保健院

王云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问题并形成重要决议,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卫生行业文化主要源于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而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和卫生行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动卫生行业文化建设。

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传承“医者仁心”的美德,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严厉查处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行业纪律,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推动政务公开、院务公开,积极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全面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工作,把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与深化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重点做好预约诊疗和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同时还要加强正面宣传,弘扬行业正气。

在现代医学发展前,世界各国的传统医药基本上都是动植物、矿物等等,最常用是草药、树皮,除本国先贤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国外最有名的是金鸡纳树,后来提炼出了抗疟疾药物“奎宁”(金鸡纳霜)。现代医学则逐渐开始合成化学药物,著名的抗生素如盘尼西林(青霉素)至今仍然在广泛应用着。

药物苦(主要是指口服药),老外想到了做成“糖衣片”,将苦药包裹在糖衣中,骗过了嘴,病人接受程度高;不能吃糖的(病人),还有些药物不适合在胃中消化的(如怕胃酸的药物),可以做成“胶囊”到肠道再消化。而咱祖先的智慧是重视“思想教育”,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吃苦药,疾病才会好,似乎不苦不称其为“良药”。中国人祖祖辈辈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获得的观念就是“先要吃苦,才能得甜”,治病的指导思想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开始,慢慢盲从为“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管它有效没效,疗效究竟是多少,反正多一种药总比少一种药好,服药总比不服药好吧。此观念导致了过度治疗在国内尤为流行,有病没病都吃药吧!甚至包括“保健品”也是,总觉得“吃比不吃要好”,多花了钱总是“好的”。甚至用药时完全不考虑药物副作用,(服药)是否利大于弊。当然也包括了“中药没有副作用”的传统错误观念。西药是化学合成药当然需要做各项临床试验,看看有没有副作用。中药大多数是天然药物,没有做毒副反应试验而已,未必真的没有。河豚鱼、毒蘑菇都会吃死人的,都是天然的“食物”嘛。

再说一个观念“慢工出细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是误人不浅。“快”不一定都比“慢”好,但“太慢”总归是不好的。祖国传统医学有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先是指急症来时来不及考虑治本的问题,先治标要紧(保命)。但被误解成“快”就是“治标”,“慢”就是“治本”,那就无言以对了。或许我又得说别人语文不好了。

举个乳腺癌的例子,1894年,有个老美发明了“残酷的”手术——乳腺癌根治术,在当时成功地挽救了很多病人(生存率上升)。数十年后慢慢演变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除的范围缩小了),再慢慢变成了“保留乳房手术”。并非后一代的女性“要美不要命”,生命从来就是可贵的;而是在于技术和设备(钼靶、放疗、化疗等等)的不断进步,早发现的比例多了,治疗手段更多了以及治疗效果上升了,长年统计发现对于早期病人来说,根治和改良比较,改良和保乳比较,对照下来病人生存率没有差别。那为什么去切呢?另外,老美会让心理科的医生直接参与判断病人的心理状态,辅助判断究竟用什么方案治疗疾病(切乳或者保乳)对病人更有利。

换到国内病人的观念,切掉乳房总比较“保险”吧,因为切除了,身体外观影响大,受益肯定大啊。阿姨们会说,“好看有啥用,活着才是真的”。但是现实却是“切了未必活得长”,付出和得到并不成比例的,往往是白白牺牲。哀其不幸吧。

一病人(出国拼搏多年,因忙于工作,耽误了身体的常规检查)患胃癌,查出时已经比较晚期,在他家属的要求下,医生护士隐瞒着病情。手术已经切不干净了,姑息性的手术,医生知道(肿瘤)会再长出来。第二次,手术再做,告诉病人是“肠粘连”,其实是肿瘤复发扩散了,医生勉强做条“通道”让病人还能吃些东西摄取点营养,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命而已。最后的两个月,在病人的一再要求下,医生将真实情况告诉了病人。病人叹气,为什么不早点说出来(真相)呢,可以让他有多些时间安排他认为更有意义的生活……于是,撑着病体,理发沐浴,洗漱干净,包一辆车,病人去了家乡,在他觉得有意义的地方(从小生活的地方),留下了最后的珍贵的照片……直到临终,病人还是有些埋怨“为什么不早点说(真相),让他可以留下更为美好的形象。”

我一直在想,究竟什么是对病人好的?或许,让病人选择他/她自己满意的结果就是好的吧。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讲准确的信息传达给病人。当然,对于脆弱的病人由家属来做个“二传手”。中外对于疾病的态度差异很大,我们应该去长补短不断完善医疗体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