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父不教子
论“父不教子”
“父不教子”这句话人们常说,其意大多认为是“当父亲的教育不了儿子。”这句话究竟对不对?有没有道理?依据又在哪里?却无人知晓;那么,从古人那里能否找到答案呢?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探讨过这个问题。原文是这样的:“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其大意是:教育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进行,可一旦没有效果,则必然会发怒,一发怒,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损伤父子之间的感情,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句话说的很对,但仔细想想;如果做父亲的能从始至终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子女,“父不教子”这句话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恐怕是一般人做不到而已,或许是为自己解脱、找借口。
父亲教育子女,无非说的是家庭教育,对于家庭教育的成功例子,从古至今数不清。诸如孟母教子、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等,不胜枚举;三国时诸葛亮的《戒子书》也非常出名。古代为家庭教育做出最大贡献的莫过于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他在《颜氏家训》一书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喻,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
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虽然颜氏所说对于家庭教育要从严要求,但也能佐证只要正确对待,家庭教育会成功的。
近代的曾国藩也可谓一代大家了,他不但能律己,在教育子女上也很成功。《曾国藩家书》是又一本家庭教育的典范,他对儿子曾纪泽说道:“读书之法,看计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在他的教育之下,曾纪泽终于成为我国近代史上一名著名的外交家。
不止古代有许多成功的例证,当今亦不乏其例。
当代教子成功的典范,莫过于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他的《傅雷家书》真谓呕心沥血,倾注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虽然他对大儿子傅聪非常严厉,几乎到了苛刻、虐待的地步;但是
傅聪的终有所成不能不说和傅雷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也有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的例子,象“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有象十岁考上大学的张炘炀,这些不都是
能证明父亲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是能教育好子女的吗?
有些人说“父不教子”,其实是在给自己开脱,找借口。真正的目的是不想付出,在教育子女上不想费大的心血,对自己的子女不负责任。更有这样的人,在家庭里不注重自己的形象,我听到这样一件事:父亲在家里吸着烟,腾云驾雾,嘴里却对儿子说,„吸烟不好,你以后可不能吸烟啊!‟试想,这样的家庭教育会成功吗?
由此观之,只要对子女去真正的付出,运用正确的方法,“父不教
子”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篇:瑞典人前不教子
瑞典人前不教子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瑞典人强调:人前不教子。
在瑞典人的眼中,再小的孩子也是生命,也是国家的未来。家长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时时刻刻让孩子体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孩子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连穿衣戴帽这类小事,父母都要“咨询”孩子。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违规”,可以向孩子提出建议,但不可以粗暴干涉。
在瑞典很多家庭中,我们看到,当孩子“闯祸”后,家长再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家长们说,这样做的目的,既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又让孩子牢记一生。以后他们都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瑞典家长称此教育方法为“疼痛教育法”:只有让孩子知道了“疼痛”,下次他们才不会再去接触“疼痛”。
瑞典的父母吧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比如: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会蹲下身来,与孩子在个头上“保持一致”,语气也是“和风细雨式”,绝少有“命令式”。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样做,我和妈妈将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做,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让孩子在父母指引的“大框”下自由选择正确的做法,在餐桌上,孩子更有绝对的“自主权”。孩子不喜欢吃那种饭菜,家长不会厉声呵斥或“逼餐”,家长只有“解释权”:某道菜含有哪些营养,吃后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孩子的“面子”。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是一条捷径。瑞典父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孩子们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彬彬有礼,遇事不慌,总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来,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从而不“怯场”,甚至和地方官员谈话,他们也像平常一样泰然自若,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三篇:古人教子七不责
古人教子“七不责”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否则,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即不在饭桌上教育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第四篇:万能家庭教育,教子《七不责》
万能家庭教育,教子《七不责》 作者:冯仕科
内容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孩子的成长需要夸奖,但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夸奖必不可少,但适当的批评责备更不可少。一味的赞美夸奖,会让孩子变得愈发骄纵,自高自大,只爱听赞美的声音,不愿接受意见和批评,不懂反思,内心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洗礼;因此,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家长们的鼓励和夸奖,而且还需要家长们适当的责备和批评。
古人云(吕坤):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
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正疾病不责。
原文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的孩子有了过错,我们一定要谨慎的找到原因并责备他们改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不要责备孩子;在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
当孩子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当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当孩子伤心哭泣的时候不要责备他;当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古学今用,前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很好的借鉴一下。精明之人知其然,聪明之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高明之人知其所以然更知其预然.。各位家长,你们想成为那类家长,精明的家长,聪明的家长,还是高明的家长,用你们的双手告诉我。选做精明之人的请举左手,聪明之人的举右手,高明之人的举双手。(环顾四周)选择这么艰难啊,那好我再解释一遍。
精明的家长知其然,知道最终的结果;聪明的家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道最终的结果,更知道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高明的家长,知道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更知道如何去预防出现这样的结果。请各位家长朋友,再次用你们的双手告诉我。(环顾四周)都举双手,看来各位家长朋友都想做高明之人,那好我们现在一起坚持十秒钟(举手),在场下坚持十年,相信十年过后,我们一定会为孩子欢呼,宝贝你成功啦!好啦,十年过去了,请大家把手放下来。
现在我们言归正传,来看下第一式:
当众不责:意思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去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留点尊严。案例分享:
小明今年上二年级,由于平时贪玩好耍,期末成绩考的不太理想。在家长会刚结束,小明爸的脾气就收不住了。“你说你这都是学的什么,别人个个双百分,你倒好,两科加起来才一百分,你这脑袋里装的豆腐渣吗?”围观的同学和家长越来越多,小明羞愧难当。小明爸气还没消,继续补刀道:“成天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晚上还尿床,简直比猪还笨,脑袋被驴踢了吗。。”。小明听到这里,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最后羞愤的跑开了。“有种今晚就别回来。。”小明爸气还没消,继续跟其他家长数落着小明的不是。
后来,小明还真有种,就这么离家出走啦!
很多父母,一旦脾气上来了,九头牛都拉不住,当着众人的面责备孩子,轻则伤害孩子自尊心,遭孩子埋怨,甚至憎恨;重则导致孩子做出极端的行为,离家出走或自杀等等。
第二式:愧悔不责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如果此时家长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还是继续喋喋不休的去责备他们,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们的争辩与抗拒。例如:小强不小心把客厅里的花瓶碰到地上打破了,本想着捡起来用胶水粘起来,可怎么也粘不上,还把自己的手给划破了。一想到这是妈妈,最喜欢的花瓶,小强懊悔不已,泪水如泉涌般夺眶而出。如果小强妈妈看见了,只是喋喋不休的批评责骂小强,“走路没长眼睛,做事粗心大意。。”等等,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本来内心懊悔不已的小强,可能会狡辩,甚至反咬一口,“都怪你拖的地嘛,怎么那么滑啊,腿都摔断啦,手指也划破啦,还为你那个破花瓶骂我,到底是我重要,还是你的花瓶重要。” 本来可以借此机会教育一下孩子,现在剧情反转,却被孩子好好的教育了一番。各位家长,相信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第三式:暮夜不责
在晚上睡觉前,不要去责备孩子。如果睡觉前,去责备批评了孩子,他们会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胡思乱想,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小花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喜欢边看动画片,边做作业,作业写的比较慢,每天都要做到很晚才能休息。
有一天,学校布置的作业比较多,加上小花写作业比较拖沓,写到11点过才写完。这次,小花妈妈终于爆发了,严肃的批评了小花,下次再这样,就把她送给长手长脚的小偷。
就在这晚,夫妻睡意朦胧间,听到女儿的呼救声,“妈妈,有小偷,小偷你走开”。小花爸爸掀开被子,冲进厨房拿起菜刀,便向女儿房间奔去。只见女儿头埋在被子里,蜷缩在墙角,看了看四周,屋里并没有小偷,更没有翻动了的迹象。小花看见爸爸,便扑倒在爸爸怀里:“爸爸,我刚才梦见屋里有小偷,我怕,我怕。。”
第四式:饮食不责
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因为这个时候责备孩子,不仅影响孩子的脾胃和食欲,而且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进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小东今年五岁,正在上幼儿园,他有个不好的饮食习惯,就是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小东把电视机的声音开的很大,以至于客人之间的交流都出现障碍。小东爸爸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对小东进行了严厉的训斥,以至于小东梨花带雨的哭成了一个泪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东还没从伤心中解脱出来,又被父亲强逼着吃饭,内心不知道有多么的崩溃。就在小东吃鱼肉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小东不由自主的抽泣声,带动肌肉收缩,将鱼刺牢牢卡在了喉咙上面。最后,不得不将小东紧急送往医院,一个好好的聚会,最后止于这场意外。
第五式:欢庆不责
当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去责备他。当孩子特别高兴的时侯,全身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热血沸腾,如果孩子进行责备,会扫了他们的兴致,造成情绪低落,经脉紊乱,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就好比高速运动后的发动机,如果马上泼一盆冷水上去,在热胀冷缩的一瞬间,不仅对机器降不了温,而且还会对机器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今天是爷爷60大寿,小王一家开开心心的到爷爷家去祝寿。
小王来到爷爷家,遇到了很多同龄的表姐表弟,便和他们一起玩起来。
在追逐打闹之间,有个小表弟,不小心摔在地上,头撞了一个包,顿时哭声、安慰声、责骂声,乱成一锅粥。
小王爸爸,嗓门最大,很快便抢了其他人的风头,开始对小王进行责骂批评起来。在一番喋喋不休的数落后,小王负气跑了出去。
再后来,小王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王找回来。
第六式:悲忧不责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而是应该多点关心,多点爱,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反之,雪上加霜的批评责骂,犹如伤口上撒盐,会让孩子伤的更深,久久不能愈合,导致性格缺陷,形成自卑,甚至做出过激的事情。
小波由于早恋,这学期的成绩一直都是起起伏伏。前不久失恋了,一天精神恍恍惚惚,不思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从班上的第一名,沦落到最后几名。回到家里,将成绩单放在茶几上,便躲进了书房,独自伤心起来。
小波爸回来一看到这成绩单,激动的跳了起来。在敲了几次房门后,小波爸再也没有耐心,直接将书房踹开,将小波揪了出来。在一番打骂过后,让小波写了保证书,如果以后再早恋,不把成绩搞好,就不要进这个家门。
感情上遭遇挫折,学习上遭遇滑铁卢,亲情上经历遭遇漠视,想到这里,小波万念俱灰。心死大于苟活,最后,从自家的窗户,纵身一跃。。
第七式:疾病不责
当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去责备他。
小雪由于生病发烧住进了医院,本来吃点药,输一下液,一两天就可以出院的。没想到,最后住了半个多月的院,还差点烧成肺炎。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小雪由于没有按妈妈的吩咐,多穿一件厚的衣服,最后生病发烧住进了医院。在小雪生病期间,小雪妈妈非但没有给予小雪关爱和鼓励,反而一直喋喋不休的埋怨小雪,不听话、不懂事等等。
后来,小雪伤心之余,开始反抗,抵触治疗。医生开的药,要么不吃,要么当面吃了,背后又吐出来。就这样,一个小感冒,最后差点拖成肺炎。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鼓励,这不是良药胜似良药。反之,不分时宜的责备,只会让孩子心灰意冷,身心受挫,从而影响身体的康复。
第五篇:教子心得体会
教子心得体会
学生家长
张国芳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更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对孩子的教育联系家庭、学校、社会诸多方面,而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因素—家庭有着责无旁贷的重任。在我家孩子成长十多年的历程中,我也有许多心得和感悟。
一、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教育是孩子是否成才的“灵魂”,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尊敬长辈、辨别是非至关重要。孩子由于年龄小,对真假美丑的识别能力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由于孩子他爸的职业(公安工作)原因,可以联系实际讲一些现实中的简单案例,比如抢劫、斗殴让孩子分析对错,判断是非,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上幼儿园,甚至一、二年级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甚至“童言无忌”,而现在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发展,性格也会随之变化。作为家长关注这些变化,并随时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无数家长倾心关注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是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分数是优秀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资本,更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心头的壁垒,一次考试的失误,使学生在家不敢见父母,学校不敢见同学。我的孩子曾经成绩也不是很优秀,他自己变得沉默寡言,好象是个罪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篇《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文章深受启发。文中说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而这位母亲回到家中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的妈妈非常羡慕你,全班只有你进步了”。第二次这位母亲参加家长会。老师说“一年级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数学考试排49名,我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回家后他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些,你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他的同桌排在21名”。第三次参加家长会是孩子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告诉这位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些危险”。这位母亲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回家对儿子说:“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这位孩子终于被著名的清华大学所录取。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故事。但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受启发,只要多给孩子以鼓励,树立他的自信心,什么奇迹也会发生。后来,我真的这样做了,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三、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
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了高要求,而家庭也应关注和发扬孩子的各方面潜能。我家孩子喜欢下棋,放学后或假期,每天我们都要同他耍一阵,从军棋、象棋到围棋,既培养了他的娱乐兴趣,又能提高智力因素的发展,我想这些时间比花在网吧上,花在看武侠小说,电影上要好得多。同时适时地开展户外活动,比如晨练羽毛球,甚至野炊等等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也是不无脾益的。
总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言传身教,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之中会给孩子以深刻的影响。对孩子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能让他们过囚徒式的生活。放任自流会贻误孩子的前程,捆绑式的教育也会浪费孩子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