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疑邻盗斧》读书笔记
今天看到一则寓言故事《疑邻盗斧》,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一些朋友和故事里的那个乡下人一样,犯过同样可笑的错误,希望我们以后不要再有这样可笑的想法了。
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一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头,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看他走路的姿态,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看他脸上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看他讲话的神情,还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不久,这个人到山谷里去掘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隔了几天,再看邻居的儿子,一举一动,面目表情,都不像偷斧头的样子了。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以后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不要带有主观成见、先入为主、从过多的自己的经验去看待客观事物,这种方法很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不利于我们客观真实的了解客观事物,而且容易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本来是件好事情而我们误把它认为是坏事情了。别人是真心的对你好,而你还以为他是对你有企图,把他想坏了!所以我们以后面对客观事物,特别是在新生事物面前,要客观全面的去认识、去大胆的实践、实事求是的认识事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最好方法。
第二篇:作文 《疑邻盗斧》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疑邻盗斧》的成语故事,里面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丢了斧子对邻居胡乱猜疑的事,作文 《疑邻盗斧》读后感。
这个故事我们一个道理,要以事实说话,对人对事不能胡乱猜疑,轻易下判断,读后感《作文 《疑邻盗斧》读后感》。
以前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但是从今天开始我已经学着改正了。小朋友们可不要养成这种坏习惯哦!
三年级:1848885190
第三篇:疑人偷斧
疑人偷斧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象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教学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该有认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要不得的。
第四篇:疑邻窃鈇文言文翻译
《疑邻窃鈇》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疑邻窃鈇文言文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疑邻窃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于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以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注释
1)鈇(fū):通“斧”。
2)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
3)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4)掘其谷:掘。谷:山谷,山沟。
5)意:通“臆”,怀疑。
6)为(wéi):动作,做法。
7)有所尤:即被偏见所蒙蔽。尤,通“囿(yòu)”,局限。
8)亡: 丢失。
9)他日: 以后的日子。
10)俄而:不久。
11)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过些日子再看到邻居家的儿子,觉得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都不像偷斧头的人了。
译文
以前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觉得就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脸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也像偷斧子的人;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以后,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掘出了那把斧子。他几天后又看见了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出处
《疑邻窃鈇》这则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情感的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中的一则寓言,原文是: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文中:无为而不窃斧也,是指(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有的一切),无不像偷斧子的。
拓展:《列子·说符》简介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做“符应”。“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全文通过三十余则 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各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莸,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第五篇:《牛缺遇盗》读书笔记
书中说的是,牛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有一次在去赵国的路上遇到一伙强盗。牛缺把所有的钱财马车都留给了强盗,然后像没事一样,高高兴兴地走了。强盗觉得奇怪就追问:“为什么抢了你的钱财你一点也不心疼?”牛缺说:“钱才是供养自己身体用的,君子不会为了钱财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强盗觉得他是一个有才的人,一定会被赵王重用,以后他会让赵王派兵来杀强盗,所以强盗就追上去把牛缺杀了。燕国有个人听说了这个故事以后就对他家族的人说:“遇到强盗千万别学牛缺呀!”不久这人的弟弟再去泰国的路上,果然遇到了强盗,他想起了哥哥的话,就和强盗争夺起来,包裹被强盗抢走,他就跟强盗说好话想把包裹要回来。强盗大怒于是就把它给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经验教训不能适应所有的情况,凡事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验教训只有灵活运用才有价值,生搬硬套不但不能从中受益,反而会为它所害。对于教育幼儿更是如此,一套好的教育方法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好,不一定用在其他孩子身上就好,要因人而定,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情、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都不同,其接受事物和认知事物的方法和能力就不同。作为教师应细心观察孩子,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然后把已有的经验教训,灵活地运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使我们的工作少走弯路,使孩子们的身心受到最好的、最适合他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