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教学设计
第四课现代家庭健康文明
第一框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并改变着家庭物质生活方式;懂得提高生活质量要养成科学生活习惯;学习家庭生活的一些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交流、问题分析、知识问答等形式,了解现代家庭物质生活的内容,体会科学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点:现代家庭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
教学难点:现代家庭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2010年世博的到来掀起了结婚热潮。80后的张小姐和丁先生正在抓紧筹备婚礼,组建一个小家庭,他们要准备些什么?
揭示课题:第一框 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
【新课】
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正在不断改善
环节1【小小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请选择一处,添置一些生活用具和设施。
师:家庭不仅需要居住空间,还需要一定的生活用具、设施。家庭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环节
2、【生活大不同】你知道父母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与现在有何不同吗? 学生交流
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家庭中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知道原因吗?
生(略)
小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二、要学会现代居家生活的基本技能
环节
1、【生活竞技场】小组竞答家用电器知识题
小结: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了解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居家生活基本技能。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也为父母减轻家务劳动的负担。
三、现代家庭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
环节
1、【视频播放】谢晖的生活
讨论:“只要物质条件充足,谁不想呆在家里”,你赞同吗?为什么? 生(略)
师:物质条件的改善改变着家庭物质生活方式,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物质发展的成果,一方面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环节
2、【“文明病”现象】这些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略)
师: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生活,真正提高生或质量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
环节
3、【青少年体质状况调查分析】从调查中,你认为青少年体质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略)
师:青少年体质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
【多媒体出示】健康处方
环节4:【健康加减法】给你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分,给科学的生活习惯加分,为你的健康做一道加减法。
学生交流,教师分析学生的部分生活习惯
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也将它作为一项终身作业,将健康进行到底!
【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条件带来的舒适与便捷的同时,更要关注自身的健康,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强健自己的体魄,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真正拥有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
第二篇: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阳市一中
高 婷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多角度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选取学校变迁中具有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给学生设置情景剧本编写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构思出符合时代背景的情景剧,在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社会史观看问题。
(2)从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感悟变是向西方学习,土洋并存,不变是保存传统文化,变与不变是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变化是必然的,同时,在变化中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表现、特征 难点:分析发生变迁的原因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2、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本校又是百年老校,学校的变迁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结合校情我让学生提前预习,并上网或者去校史展览室查找有关学校的资料或做相关调查,让学生编写符合历史的情景剧。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配合展示。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从社会史观研究历史,结合本校校情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1、乡土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史中富有活力的因素,是学生身边的历史,开发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提高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感悟历史,深化历史知识。
2、采用“三环七步 先学后教 一堂一清”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前我将编写课本剧的任务布置下去,由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编写历史剧本。在教学环节上结合本校教学课改的校情,分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表演情景剧展示本课基础知识;第二个环节是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第三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整堂课体现新课改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社会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注重对历史方法的指导。对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要放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查,对于形成变迁的原因分析可以从内因、外因两大发面考虑,而内因又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思考。
4、情感升华。在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更要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运用】
本校建于1897年,是所百年老校,在设计本课时候,利用大量学校的老照片结合校歌制作成展示校史的视频,将视频、音乐、图片等素材结合起来讲授历史知识,利用身边的历史资源切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结部分利用flash动画这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小结,以形象生动的画面结束本节课,动画小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方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来突破重点,寓教于乐。
2、采用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又能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活动)同学们知道一中是谁在哪一年创立的么?对,1897年由切斯特朗宁的父亲创办的。今天我们就以百年一中的变迁来感受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在请大家一起合唱我们熟悉的校歌。【播放视频】(学生活动)唱校歌看视频
● 第一个环节: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总结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表现和特征
师:有历史学家说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者是社会习俗史,历史的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和身边的小事。这就是社会史观。今天伴随着熟悉的校歌,我们就从社会史观的角度来学习第一节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好,现在请全班齐读课标要求。生:齐读 师:好,通过课标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两个重点。一是变迁的表现和特征,二是变迁的原因。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自学,结合上节课预习的内容和导学提纲上的知识链接,完成自测题1—5题。(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自学自测(教师利用PPT展示自学自测的要求和步骤)
阅读教材P62—P66页,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个子目:“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中“服饰”是怎么变化的? 2.第二个子目:“并行于世的西餐”中“西餐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西餐传入前中国的传统菜系有哪些? 3.第三个子目:“居室建筑的演进”中国建筑在近代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4.第四个子目:“习俗风尚的变革”中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边看边划边做边标注。
(12分钟左右)
(教师活动)好,现在进入小组讨论环节。谈论的任务有两个,第一是核对自测题1—4题,讨论第5题;第二个任务是我们一起走进切斯特·朗宁一家在襄阳的生活,结合上节预习的内容谈论总结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表现。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利用PPT展示小组交流规则)组内交流规则
1.学科小组长主持核对自测试题,交流解决疑问。
2.学科小组长记录生成问题。
3.学科长作好记录,并指定小组发言人。
(5分钟左右)
师:好,现在自测题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教师利用PPT展示答案)
师:上节课预习完后,结合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表现,我们布置了编写情景剧的任务,今天就有请各小组对我们展示他们的成果。请同学们认真听他们的对话,并从对话中总结归纳出各个阶段变迁的表现。(学生活动)学生表演
(教师活动)展示PPT照片
师:好,大家很有才,表演的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下变迁的表现。现在进入小组抢答环节。
师:1840-1949年在衣服上的变化?
生:男子穿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女子穿改良的旗袍。师:1840-1949年在吃的上有什么变化?
生:以传统的四大菜系为主,西餐在鸦片战争后传入。师:1840-1949年在住的上有什么变化?
生:北方以四合院为主,西式建筑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师:社会习俗上呢? 生:“老爷、大人”被“先生”取代;留辫裹足被剪辫放足所取代;跪拜、作揖被点头握手所取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婚姻自主、删繁就简所取代。师:50-70年代在穿上有什么变化?
生:从列宁装、布拉吉到绿军装、干部服变化。师:社会习俗上呢?
生:称呼同志、生活单调、婚姻政治色彩浓厚;旧式葬礼向新式葬礼转变。师:改革开放后再衣服上的变化? 生:异彩纷呈。师:在社会习俗上?
生:丰富多彩,彰显个性。
(教师活动)展示PPT。好,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在这个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不同的特征。第一个阶段是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第二个阶段政治色彩浓厚。第三个阶段异彩纷呈,彰显个性。师:那么通过总结表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 以下一段话,快速的总结出变化的特点。(教师展示PPT)
从以下一段话中归纳出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相伴随的。它经历了从传统保守走向现代开放。这个变化的过程是新旧观念冲突的过程,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和内地的变化明显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地区。近代以来新式礼俗已经出现,但是传统礼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生:近代化特征;从封闭到开放;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变化但是保持民族特色。
师:好,总结的非常好。那么学校的变化只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下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 第二个环节: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教师为引导的合作学习。
(教师展示PPT)
“让史料说话”
材料一
1840年以后,在洋枪洋炮的威逼下,伴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开埠通商,带有商业性质的码头出现了,由此刺激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兴起,举凡刻有西方烙印的各种外来文化,……开始登陆中国,就连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婚丧礼仪也悄然改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娱乐,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新型城市文化由此萌生。
——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
生:外来文化的影响。
“让史料说话”
材料二 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社会生活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生:政治运动的影响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让史料说话”
材料四
近代上海“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自来水厂、巡捕房、丝厂、轮船公司皆在焉。”自来水“激浊扬清,人皆称便”。
——胡祥翰、李维清、曹晟《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
生:工业文明的传入,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让史料说话”
材料五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生:思想观念的改变。
师: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产生的,即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发展,并促使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变。这种变化发展依然在进行着,就以襄阳为例。
● 第三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情感升华(教师利用PPT展示不同时期昭明台的历史照片)
师:襄阳是个旅游资源很丰富的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代表着襄阳特德的标志性建筑却被保存下来。请大家看各个时期的昭明台,我们就以建筑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变迁。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没有文化积淀的建筑只是一种噪音,由这样的建筑构筑的城市,是不可能有魅力的。城市需要发展,但是不能够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这是对过去生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负责。请大家说一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迁,那么有没有哪些不改发生改变?生:传统的文化 古建筑
师: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的变迁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影响,是生产力发生的结果,是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是土洋并存。社会在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城市近代化的变与不变是一种辩证关系,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近代化之路该如何走?这是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都要面临的问题。同样,国家在变革,时代在进步,学校也在发展,适应变化,就要变革要创新,但是无论发生怎么样的变革,怎么样的创新,怎样的课改,作为一中学子始终要弘扬的是百年一中的鸿文精神,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好,现在我们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播放flash动画进行小结)师:最后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完成当堂检测。核对答案。板书设计
一、变迁的表现和特征
二、变迁的原因
三、变与不变
【教学评价与反思】
评价:本节课以百年一中校史为切入点,将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整个上课环节流畅、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朗诵、阅读、抢答环节,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本节重难点进行突破,小结部分运用动画flash形象生动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前布置历史课本剧的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想象能力,从身边历史入手以小见大,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反思:历史学家说:“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是历史的骨架的话,那么社会生活就是历史的血肉”。《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正是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围绕衣、食、住、社会习俗的变迁这条主线,展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画卷,建构起学生对历史的多角度、立体化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历史的厚重,真正“还历史以血肉”。本课利用的是乡土资源进行教学,一中是百年老校,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身边的历史资源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 模式采用的是现在我校实行的“三环七步 先学后教 一堂一清”的教学模式。先由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再由教师讲解,课堂环节流畅,师生配合较好。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表演时声音如果再大点更好,课堂讨论氛围再热烈点更好。
第三篇:《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2、发展分期: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2、流行的原因:
(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
(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所见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中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今天中国的旗袍已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向世界。世界许多国家的女性也对中国的旗袍情有独钟。
【合作探究】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1)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
(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衣着朴素,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饮食方面
1、中餐——八大菜系 四大:鲁、苏、粤、川 八大:鲁、苏、粤、川、闽、浙、湘、徽 十大:八大菜系加京、沪
走进历史: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或特色菜肴。
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3、改革开放后的“菜篮子工程”
【合作探究】:看购物票证。请思考: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所谓“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合作探究】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三、房屋建筑
1、西式建筑与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楼房出现)
2、从拥挤简单到改革后的“安居工程”
【小结】:现在,我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
四、习俗风尚
1、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1)女子裹足-迫令放足(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合作探究】: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易服: 鸦片战争以后: 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以后: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2)断发: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3)结论
内因:A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B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与国际接轨。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合作探究】: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
(1)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2)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4)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葬-火葬(5)、社交礼仪 作揖、鞠躬、拱手、叩首-握手
旧时代称呼:老爷、大人-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 【合作探究】8:民国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2、建国后的习俗风尚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
(2)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
(3)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本课小结】
【合作探究9:从上述材料中同学们能发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特点吗?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 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
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本课测评,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A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B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放在首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教学反思】:
第四篇: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说课流程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简析
二、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简介
三、教法简介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教材简析四大版块衣食住习结构完整直观形象贴近生活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参现展览,阅读材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纵向比较“衣”、“习”的变化,横向比较“食”、“住”的变化→培养分析比较能力☆校服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变”的原因→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合作收集材料,分类归纳整理,列入四个展厅,到问题讨论,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唯物史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四、教学流程设计以及特色
四、教学流程设计以及特色导入新课新课学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教教学学特特色色展厅模式,形象直观;情景设问,贴近生活;结构清晰,主题突出。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1、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产生冲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时间较少;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手段比较单一,范围相对较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识记“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基础知识。
①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②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⑵能力培养: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同学通过实践学习法采访年长者。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运用“情景创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合作总结——练习巩固”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运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新课】
_导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的衣食住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新课:
师: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表现怎样?
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规律呢?
【这是我们这可需要解决的】
接下来我们看教材的题目和子目,分析一下,教材从哪些方面介绍变化的表现?【
1、内容:物质生活、习俗
2、时间:近代、现代】
生:略
师:大家考虑一下,结合你的日常生活,你认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有哪些?(衣、食、住、行)那么在衣食住行中,你最关心哪一样?其实我们东北人很在意穿的,直接我们就以服装的变化为载体,通过案例法,分析物、习、的变迁原因核反应的历史发展规律。
下面请大家的视觉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历史展览馆,看一看物、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走进第一个展厅:
近:
1、女装的变化(长袍—旗袍
宽松肥大—适体、合身)
2、男装的变化(代表性
长袍马褂(传统)—西装(舶来)(如果长袍马褂属于传统,那么西装属于什么呢?))
师:那么为什么穿西装这个舶来品呢?
生: 断发易服,适合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合工业文明的需要,美观。师: 大家看一下,孙中山穿西装你感觉什么样 生:(说实在的,不太帅)
师: 这时期,中国的服装还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样式,并没有与我们的民族传统相结合,换句话说,还没有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没有找到最佳契合点)没有将我们民族自己的元素融入其中。那么再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的服装什么时候才真正将我们民族自己的创新元素融入其中呢?那就是中山装的出现。
中山装,孙中山是怎样设计的?中山装的含义?
生:
站翻领——严谨治国
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前襟五个扣子——五权分立(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
袖口三个扣——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后面没有开叉——中国必定要统一,不能分裂。
师:大家考虑,按照这样的理念设计出来的服装,到底体现出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治国理念呢?
生: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西方民主的平等思想
师:中山装是在西装基本样式上渗入中国传统意识,这种服装穿着方便,适于携带随身必需品,方便适用、庄重大方,既有西装韵味,又显东方气派,深受国人喜爱,是男礼服的典型。这里我们还要考虑,长袍马褂属于中国的传统服装,西服是舶来品,那么中山装应属于什么类别
生:创新
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西方文明、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传统文明的复兴、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的政策
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规律
生:求民主求文明
师:接下来我们看现代服装变化表现:
生:布拉吉、列宁装、工装蓝(新中国成立——50)——→绿军装、蓝黑灰绿(60——70)——→品牌(改革后)
师:特点?
生:朴素单调——→丰富多彩
多元吸收——→影响世界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略
师:反映规律? 生:
求发展 求富裕
闭关——→开放
思考:现代的服装丰富多彩,为什么老师要求大家穿校服呢?(学生讨论)
请同学们设计一套夏季校服
师:服装我们就分析到这,我们用案例学习法,以服装的变化表现为载体,分析了物质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反映的历史发展规律。下面的展厅请同学们在观看变化表现的同时分析、体会、验证也可以补充一下物质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反映的历史发展规律
(基本一样)
师: 物质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习俗的变化 生:旧的习俗——→新风尚
师:如何看待行为不规范
生:学业为主、未独立、思维不成熟 师:旧→新的原因
生:女子地位的提高(民主)、工业文明的结果(生产力)、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文明的复兴
师:事物的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也是如此,当一件事离我们远去的时候变成了历史,我们今天在享受物质生活变化的同时也在书写历史。
横看是社会,纵看是历史。希望同学们在纵横交错的社会经纬网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好好学习,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原因
表现
根本:生产力
物质生活:衣、(食、住、行)
具体:西方文明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重大历史事件
传统→
舶来→创新
中国传统文明复兴
布拉吉→绿军装→品牌
思想观念转变
朴素单调→丰富多彩
政府政策
多元吸收→影响世界
习俗:旧——→新
繁——→简
规律
—— →求民主
求文明
——→
求发展
求富裕
闭关—开放
—— → 农村慢城市快
不平衡
第五篇: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说课稿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学设计(人民版)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情分析:
1、普通高中理科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以完成学业为主要学习目标。
2、学生对初中教材一些基础知识有初步学习,自以为什么都会。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考试出题概率较小,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都有所了解,我想把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一层,侧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教学目标:
知道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并能分析找出原因。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弘扬传统文化,正确树立三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并能分析找出原因。难点:认识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学会与时俱进与辨别是非。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影音烘托氛围→组织教学→知识结构导入→
温故知新→学习探究→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计划课时:1 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师生充分准备学习资料。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自学,课堂展示即可,提高课堂效率;课前布置拓展知识的作业,学生课前自己查资料学习,课堂展示,给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重难点知识学生课上合作讨论、探究。
2、课堂导入环节,利用章节目录导入,目的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养成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学生一起回答。
3、课前提问融入相关目录内容,学生单独回答,目的是夯实基础。
4、学习内容设计通过创设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导入学习,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兴趣。
5、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反思教学
教学环节设计:
(一)课堂导入环节
利用知识目录导入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一齐回答。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曲折发展、伟大转折、新阶段(潜移默化中构建知识体系)
(二)温故知新
1、课前提问融入知识结构当中。每节课提问一个问题学生单独回答
2、课前提问,要求学生抓住课前十分钟背诵。(夯实基础知识)
3、检测结束,再回到目录导入新课。
(三)学习新知识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设计情景导入:女同学为自己和家人挑选一些时尚服装。(激发兴趣)
(1)选女同学依据导学稿回答近代以来男女服饰的变化
(2)教师展示PPT直观感知服饰变化。
(在欣赏改良旗袍时要培养学生的高雅审美情趣)
对帅哥美女赞美词:漂亮、好看、美丽、赏心悦目
忌讳词:性感、妩媚、妖娆、卖弄风骚。
(3)找男同学展示中山装的设计理念。
五权分立、三民主义、礼义廉耻、以文治国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改良旗袍和中山装的流行放映了近代中国服饰变化 的什么特色。
课前提示: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5)教师展示新中国以来的服饰变化,学生找出其时代特征。
中苏友好——中苏关系破裂、阶级斗争、全民皆兵——改革开放 请学生自己挑选喜欢那个年代的服装?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持改革开放,尤其是欧美保守主义抬头的今天)问学生喜欢洋装还是民族服装汉服、唐装、中山装、旗袍(开放性自由选择、利用伟人、名人效应弘扬民族服饰)
孙郡更是将穿民族服饰当代明星融入了摄影和中国画,十分唯美
(6))思考改革开放后,我们穿衣服还有没有原则?
应注意时间和场合,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要适合大众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设计情景男同学要请女同学吃大餐了(激发兴趣)
(1)男同学依据导学案回答中国的四大菜系及特点。
(2)教师列举日常餐馆的菜肴,找学生回答菜系,并体会其特色。四喜丸子、蒜泥茄子、醋溜土豆丝、蒜烧小黄鱼
鲁菜 葱蒜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毛血旺、麻婆豆腐
川菜
辛辣 松鼠鱼、糖醋排骨、酱方、阳澄湖大闸蟹
苏菜
甜
烤乳猪、白切鸡、清蒸大闸蟹、金牌烧乳鸭、菠萝咕噜肉
粤菜 淡 香辣虾、剁椒鱼头、、腊味合蒸
湘菜
酸、辣、腊 佛跳墙
闽菜 叫花鸡、西湖醋鱼
浙菜 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一品锅
徽菜
干锅鸭头
(发源于石家庄地区属于川鲁菜系、创建品牌文化)
(3)学生依据生活或所知知识回答西餐和中餐的区别?
中式餐是合餐,西餐是分餐制AA制。中餐汤在后,西餐汤在前。
物具中餐是筷子,西餐是刀叉。中餐正式场合为圆桌,西餐正式场合为长方桌。礼仪中餐讲究热闹,西餐讲究安静。中餐希望菜有富裕,西餐没有这个习惯。
中餐酒席上不能抹菜的汤水吃,西餐可以用面包占汤汁,不算失礼。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吃西餐的礼仪? 服装、餐具摆放
欧洲人用餐右手持刀左手持叉,边切边叉,刀叉放在垫盘上呈八字形,刀口朝内,叉尖向下就表示你还要继续用餐;每吃完一道菜,把刀叉并拢刀锋朝自己,刀叉平行摆放在垫盘上刀口向处,叉背朝下叉尖向上以4-10点方向并排斜放再盘上,服务员即知可收掉盘子。
(5)学生依据收集资料展示中餐的礼仪和讲究?
(备课资料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
选择你更喜欢的大餐。
3、居室建筑的演进
(1)学生回答居室建筑的演进的基础知识
(2)教师展示PPT图片直接感知
(3)结合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思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
(培养学生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的意识)
(4)教师展示网络流行的现代城市人回农村自建别墅的PPT图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4、习俗风尚的变革
(1)学生回答居室建筑的演进的基础知识
(2)请学生交流本村的婚丧嫁娶风俗习惯。
(3)教师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痕迹。
农村丧葬习俗
(批判顽固、守旧,坚持移风易俗,与时俱进)
5、学生合作探究,归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内因: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衣、食、住、风俗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感受了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力量,希望大家在享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时,要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不要被繁华迷惑双眼,每个人始终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忘初心。
(四)同步练习
1.(2007天津,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宁波测试)下列有关右图中的我国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由孙中山设计而成的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西装 D.出现于20世纪初期
3.(创新题)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
A.民国时代
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
4.(2007广东单科,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5、民国以来,(山东)东平“遇有婚丧等事,仅以成礼而止。虽饶有资产者,亦不似往昔之铺张,贫者效之,……。”说明此时东平的婚丧礼俗()A.趋于删繁就简
B.带有西方色彩
C.彻底抛弃传统
D.采用西方仪式
布置作业:
1、做同步训练
2、预习导学案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