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第一篇: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1.《平凡的世界》(路遥)

路遥是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由于时代原因,作者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这也为其创作关于农民生活的文章打下基础。《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开放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在书中我为贴近农村生活的文字吸引;为当时特有的时代背景造成的人世沧桑所感慨;也为孙志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所感动,虽然最终以田晓霞的死悲剧收场。不知何种原因,我总能很轻易地被农村生活的场景打动,劳作、唠嗑、争吵。。。让我感觉很真实,很丰富。或许农村并没有像城市那样早已被发展的大潮腐化了一切一切,没有像城市一样连最初的人与人间的交往也变得复杂、虚伪。虽然此小说的结局并没有我期待的那样美满,因为生活总是出乎意料的,假如我期待的便是未来,那么人人都是所谓的上帝了。所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生活地才能更有激情,更富有期待性与童年所剩无几的好奇心。

2.《目送》(龙应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这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作者描写与儿子、母亲、父亲的分别,也折射出我自己的生活。作为一直在父母身边上学生活的我,上大学便是开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从火车站的分

别,从妈妈眼中的热泪,从爸爸的一遍一遍叮嘱中,我知道“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书中也曾述说过当代社会人情的冷漠,也不外乎兄弟姐妹之间。“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望于人生的荒漠?”时代的发展永远只是密切了物质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人之间的交流,心与心之间也隔着一扇扇高高的墙,为了己身利益而都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当然在书中作者也用最平淡的语言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如作者所说,幸福就这么简单。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常常感觉不到简单的幸福?因为我们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3.《清代法制导论----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

本书的作者是【英】S.斯普林克尔,在来中国之前,有一个令作者十分不解的问题:中国的文明在这么多方面优于西方人,而西方人居然可以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寻求治外法权。这便激发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研究。而中华民族在清代后半段以前,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世界尖端水平,特别是在唐代和元代更是成为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强国。而清代后期,高度集中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制度的落后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政府也变成西方侵略势力的傀儡,侵略势力脚步逐渐深入,国家政局陷入一片混乱。而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之一的传统法

律制度到底是不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因素呢?书中从中国社会结构中某些相关方面,政府职能,行政结构和人员,律令典章和司法程序,宗族与行会的司法职能,地方的与习惯的管辖权,还有清代法制的内容、渊源以及它对社会秩序的支持作用等几个方面叙述作者对清代法制的研究结果。在我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的主导信仰是“和为贵”,所以在这样一种社会中,法律制度大多既因未能提供有效的救济而助长暴力,并且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被作为违法者手中的工具而发挥作用。正如书中所说:“中国传统的司法制度代表的是一种家长制类型,它消除了司法与行政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中,法律并未形成对统治阶层的约束,以至于形成皇权大于法制,导致中国社会逐渐失去与时俱进的机会,落后于世界潮流,最后到割地赔款的屈辱境地。还使得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因为资产阶级当时的任务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还有更重要的与强大的封建残余力量作斗争。而展望当今中国社会,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国家逐步踏入正轨,除了在用法律约束和保护政府、人民之外,还与中国传统社会倡导的“和为贵”形成了呼应的提倡和谐社会之举措。我相信,迈向法治国家的脚步将会更加平稳和坚定。

第二篇:读书笔记

《雷锋日记》读后感

雷锋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他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班长,在部队四年零八个月中,雷锋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团、营嘉奖多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时代已发生很大变化,但雷锋始终活在人民的心里,雷锋精神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这本书收集整理了雷锋同志1958—1962年的日记、书信、诗歌、文章等,供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和学习。“引导广大青少年坚持不懈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使他们锻炼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受,但是感受最深的还是雷锋同志语言的朴实无华,所以我决定把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摘抄下来时刻提醒我学习要为人民服务。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我相信不论是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会激发起我们对他的尊敬,我希望能像雷锋同志一样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人民,奉献给伟大的中国的共产党。

第三篇:读书笔记

幼儿园法律不容忽视

—读《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的100个幼儿园法律问题》有感

幼儿是父母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尊重、保障幼儿的法律权利,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法定职责,也是依法育儿、依法施教、依法治园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各类托幼机构星罗棋布,数量庞大,人员众多,而且规模层次不同,特色主题不同。作为教养幼儿的场所,幼儿园本担任着保护幼儿合法权益的重大责任,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法律问题更不能一知半解,不容忽视。举个简单的例子:

幼儿界常有绘画比赛,丹丹自小受画家父亲的熏陶,画工自然不错,幼儿园老师王某看中了丹丹的两幅作品,并将作品送到了某出版社。该出版社在出版画集时将丹丹的话收入其中,并署上了丹丹的名字。丹丹妈妈知道后,要求取回稿酬和样书。王老师却以种种理由拒绝。于是丹丹妈妈向法院提出诉讼。由此简单普通的一件事情,却以动用法律手段了,是我们作为幼教人员缺乏法律知识还是忽略了幼儿的法律权利呢?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得出,丹丹虽然年幼,但依然享有著作权。王老师未经丹丹的法定监护人的许可,把丹丹的作品拿去出版,已经构成侵权。丹丹妈妈取回稿酬和样书的要求是合法的。

经过此案例之后,我深刻的认识到法律对于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性,不但要懂得保护幼儿的权利,还得保护自己,不违法不犯法。

每个时代的经济文化都会孕育出一套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模式。较之传统,今天的父母更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子女的合法权益;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想不违法、不犯法,就要学法、懂法;想要从各类纠纷的困厄解脱出来,就要求之于法,它始终会还你以公正,保证你生活安定幸福、工作顺利愉快。

专科 利文斐

第四篇:读书笔记[定稿]

读书笔记】穿越时空的扫描与思——读《中西500年比较》等书之凝思

发布日期:202_/04/23点击数:36【选择字号:大 中 小】

书是人类知识的凝结及其存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人类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就是把积累的知识以书的形式记存与流传,使更多的人能够在读书学习中增长知识、增添智慧、增加才华。当然,这是指有价值的好书。现在各方面的书很多,浩如烟海,我们只能在书海之中取其一瓢或几瓢,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读最有价值和效用的好书。书的价值和效用因人的需求不同而异。世界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方面组成,所有书的对象和内容不外乎这两大方面。我觉得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努力涉猎这两大方面,但要更关注和阅读研究人类社会方面的书,特别要着重阅读研究古今中外国家、民族、社会、政党乃至整个世界枯荣盛衰、兴亡成败的书。最好多读一些对这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的书。因为正如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所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有发展。”比较性地阅读,或读作比较研究的书,能使我们减少片面性、偏颇性,更加全面辩证地认识事物、弄清事理。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基于上述认识,我最近读了进行比较性研究的《中西500年比较》一书,同时比较性地翻阅了《中国大趋势》、《世界大趋势》等书。下面我就谈谈阅读这几本书、主要是《中西500年比较》一书的体会和思考。

中国与西方、中国与整个世界,可以从很多方面作比较,得出很多比较性研究的判断和结论。从执政治国、经世安邦的角度,则必须抓住关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盛衰、执政成败等重大方面及其根本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判断。

什么对于民族、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世界最重要呢?当然是人。因为,人既是社会的主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作为劳动者,是在决定整个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首要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是为了人,同时又完全必须依靠人,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服务的对象。人的素质高低、作用大小,又取决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得好不好。因此,国家和社会的盛衰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能否充分发挥。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要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就一定能使经济繁荣、社会兴盛、人民幸福。纵观中国,放眼西方与整个世界,决定和影响、激发或压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发挥的主要方面、重要因素有哪些呢?以下从反思传统中国之问题与不足、学习西方乃至世界文明之精华的角度,着重将改革开放前500年跨度乃至更久远的中国,同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相比较,在比较之中寻找差距、学习先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一、在中西教育与文化的比较中寻找差距、取长补短。

教育与文化是对人的塑造和熏陶,对人的成长和人生成败、对社会进步和国家盛衰至关重要。所以先从中西不同的教育与文化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不同作用及其效果上进行比较和思考。

先从教育看。教育自始至终地决定人的发展、决定由人组成的社会的进步,是人与社会

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重视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最优秀的传统。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教育都分别存有利弊,在此主要指出存在的问题。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长期实行的是封建主义的奴化教育。中国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要人从小就要听话、乖顺。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上,中国“重义理轻功利”,教育不能同经济科技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育的手段上,将考试作为推动、衡量教育和决定优劣并进行擢汰的唯一手段,以至发展成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许多是高分低能。在教学方法上,多为说教式、压服式、灌输式、填鸭式,过分强调家长和教师的权威,不注意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忽视其兴趣、爱好、特长,严重束缚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崇尚“实用”、“功利”,把人才培养直接地、密切地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教育目的相联系,家庭和学校不仅注重通过教育让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其实践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认识、努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将其看成是只能对信号或刺激产生条件反射和回应的消极客体,努力让孩子自主自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他们从小培养独立生存发展的能力,自己发现、领会、掌握和运用所学的东西,并在掌握和运用中开动脑筋,进行探索创新、创造发明。

再从文化看。中国文化最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普通民众立足于现实人生,思想家和统治阶级则主要立足于治国安民,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中国政治伦理的核心是集中统一、服从权威,达到稳定有序、长治久安的境界,所关注的主要是伦理角度的秩序,倡导合作、和谐,追求社会安定、政局稳定。希望国民安分守己、规规矩矩,而不希望个性张扬、人格独立。强调和合,避忌竞争;推崇温良恭俭让,贬抑争强好胜者。西方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但首先不是伦理、而是竞争。西方奉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教义,信奉个人本位,认为人人都是独立的主体,个人的人格和权利不可侵犯,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独立存在、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在家庭,子女以脱离父母独立生活、个人奋斗为荣。这对培养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极为有利。

二、在中西思想与政治的比较中寻找差距、取长补短。

思想指导支配人的行动,政治规范约束国民行为,思想是否解放,政治是否昌明,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能否充分发挥至关重要。

在政治上,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体制、机制和与之相关的政治伦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形成了全面配套的庞大体系,从各方面统治着国家、控制着国民,其中绝大部分只对统治和控制有利,而对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非常不利。最为要害的问题是,国家制度、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统治者依靠高度集权的国家机器和政治手段统治国家、控制国民,“统一、一律、一致”成为最高政治要求,“服从”成为最高政治原则,俯首帖耳、温顺听话成为最好公民标准。在这种制度环境、政治氛围和社会生态中,服从听命、安分守己、保持同一最为保险,持有个性、标新立异最有风险。这种情况尤以封建专制统治时期为甚,而这种封建专制统治在中国竟然维持了2100多年之久,如此之长的集权和专制统治,把人奴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此,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根本就无从谈起。

在思想上,传统中国总体上是保守而专制,国人被要求以统治者推崇和要求奉行的思想为独尊思想,不得与其相左,更不得反对。最为极端者是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和文字狱,在那种恐怖的思想专制统治下,谁还敢开动脑筋想问题、解放思想搞创新!西方也曾经历过思想专制的黑暗时期,但自中世纪后期,西方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奋起反击直至摧毁思想专制及整个君主专制制度,大力弘扬以人为中心、平等、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观念和政治原则,极力推崇个人自由、竞争意识和向外探求的精神,并推动了文艺复兴、社会革命和政权更替,建立起相对封建社会而言比较合理、公正、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平等、自由、民主、人权思想与原则进入政治体制和国家宪法。这些思想、原则和精神,以后又被实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制度的国家与政党赋予新的内容。由此,“平等、自由、民主、人权”思想与原则,被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确定下来。当然,实际做得如何、是否名副其实、名实相符到什么程度,另当别论。但无论如何,这为此后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方由此走上了一条振兴之路。而18世纪的中国正值以满族为主的统治集团采取高压政策,残酷打击反满人士、封杀反满思想,将封建传统的落后部分全面复活推行,封建专制体制被极度强化,思想界呈现出万马齐喑的恐怖局面,致使整个社会和国家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这与西方走向振兴形成巨大反差和鲜明对比,最根本、最深层的差别是,一个是奴役人、禁锢人的思想,一个是重视人、解放人的思想,由此在严重压抑或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上形成巨大反差。

三、在中西经济与社会的比较中寻找差距、取长补短。

经济是人的生存之本,社会是人的共居之所,二者以各自特有的功能,在对人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中,使人产生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主体活力,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极为重要。

在西方崛起之前,特别是中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创造了封建社会最强大、最先进的生产力,向全人类展示了中华民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智慧。此时及此前,西方落后于东方、特别是落后于中国。但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是:先进者未必一切先进、永远先进,落后者未必一切落后、永远落后,当先进者骄傲自得、压力动力因此而变小之际,而落后者趁此时机奋起赶超之时,竞争态势很快就会逆转。15世纪以后的中西方就发生了这种完全符合历史辩证法、对我们而言是悲剧却又无可奈何的变化——欧洲大陆开始崛起,亚洲大陆走向沉沦,中国及其所代表的东方领先的地位很快被西方所取代。原因何在?1842年一名侵华英军军官在“在华作战记”中写道:“中国是个长期愚昧而又骄傲的国家,是一个没有自我更新能力和缺乏活力的国家,是世界范围内落后国家的成员之一。”此论自有其出发点和目的,话也非常尖刻刺耳,但却是切中当时中国之要害的。与这一要害密切相关的具体原因是,在经济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农立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的小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竞争,缺乏压力,少有动力,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激起和发挥。与此同时,西方却率先推崇工商和科技、民主和自由,率先长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现代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先进生产力的无穷魔力被开发出来并迅速爆发起来,在市场经济特有的竞争压力和逐利动力的强大驱动下,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被空前激发出来,经济科技领域发生了划时代的伟大革命,上层建筑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大步前进。而此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和田园风光时代没有迈步和移动。中国和西方先进与落后的逆转就此发生!到了现代,中西仍处于不同的经济阶段,仍然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我国在解放后直到改革开放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决策高度集中化,经济管理高度行政化,企业生产高度计划化,利益分配高度平均化,排斥、摒弃市场经济体制和物质利益原则,用计划管

理和行政手段把企业和职工统得太死、绑得太紧,使企业和职工的自主权丧失殆尽,严重束缚甚至窒息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为主、国家干预为辅的经济体制,主要依靠市场经济及其价格机制推动经济运行和发展,使企业和职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市场竞争从经济利益上给企业和职工以动力与压力,由此使企业和职工倍添动力与活力。在这两种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不同,动力结构不同,所形成的竞争压力、产生的内在活力不同,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因此而大不相同。为何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一个经济严重落后?这是最源头也是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

在工商和科技上,传统中国的统治者短视而愚蠢地采取了贬抑甚至打压的政策。中国的封建社会以农立国,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当时整个世界都处于农业经济时代,还看不到后来的工业经济时代会取代农业经济,也看不到人类除了需要吃饭以求生存的需求之外,还有唯有工商、科技等才能创造和满足的更高需求,陶醉、自傲于先进的农业文明的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根本无此先见之明。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分散的小农生产可以使农民一直处于分散状态,缺乏密切联系的农民就难以组织和聚众生事,这更利于封建统治分而治之。与此同时,只有贬抑工商、鄙视科技,才能使国人安于农耕,才能维护国之农本。由于这种种原因,当西方英法美等国以工商、科技为国本,大力发展工商和科技之时,中国的统治者却仍在坚持以农立国,顽固地实行“重本抑末”、贬抑工商、鄙视科技的政策。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自然科学更被忽略甚至被鄙视,科学技术甚至被统治阶级称之为“奇技淫巧”,亦为社会和学人所不屑。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中,只偏执社会人文、伦理道德之一端,而置科学技术于不顾,只“授、学、考”四书五经类的八股文章,而无数理化、工商、科技类的一席之位。在这种状态下,已经从事或有志从事工商、科技者,缺乏社会环境和实践条件,就难以发挥发展工商、振兴科技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在社会政策、社会管理、社会取向和整个社会文明建设上,传统中国和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别和差距。关键在于国家和社会如何对待人,是否注重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15、16世纪及此前,中西方封建制度同样专制黑暗,最黑暗之处就是对人的奴役。但西方自中世纪后期,一大批思想家和宗教改革者,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向封建君主制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的冲击,赞美人的伟大,强调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理念和政治诉求。这些都为此后西方的社会革命奠定了基础、打开了突破口。而此时的中国,奴役人的封建社会统治却在继续坚持并变本加厉。二者最根本、最要害的差别和差距在于——是对人和人的思想与行动施以奴役、束缚、禁锢和打压,还是加以解放、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人既构成又受制于社会,社会环境、社会氛围、社会压力、社会心态、社会感情等等,都会从正面或反面对人产生影响、发生作用、造成后果。最重要的方面是,社会是否公平竞争、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传统中国长期存在直至今天仍积重难返的最大问题,首先是没有解决好人是社会的主人、是经济社会和民主政治的主体的问题;其次是既存在平均主义、又存在社会不公的问题,公平竞争也远未做到做好。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压抑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西方在竞争机制、民主政治等方面迈步较早,特别是在为人创业创新、发展创造提供社会环境与工作条件等方面,做得较好。我们许多出国人才在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取得成就,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此,而有些海归人才回国以后却困难重重、难以施展,原因也在于此。这一问题,根本还在于我国与西方在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其创造环境和条件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和差距。

总而言之,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但也要认真反思,在与西方和整个世界科学比较中寻找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中,要着重抓住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这一根本和关键,适应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采取更加科学正确、积极有效的治国方略,从各方面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由此源源不断地提供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推动中华民族迅速赶超世界先进,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和优秀民族之林!

202_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夕)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写作

撰稿人:第41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

钱伯华

第五篇:读书笔记

Pride and Prejudice

作者Jane Austen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编号ISBN 7-80004-858-6

The famous English male writer Jane Austen has six finished works when she lived in the Southern Countryside of Britain, and one of them is

.Her works mostly describe the life in the country, with which she is familiar.

isn't exception.However, her works always get a good interpretation of such a word“One's own little world can reflect big problem”, where I appreciate.In term of

, in the chapter 29, a card game after a banquet in Rosings explains a few problems.Eg1:

Mr.Collins was employed in agreeing to every thing her Ladyship said, thanking her for every fish he won, and apologizing if he thought he won too much.Lady Catherine is insufferably arrogant in face with Collins pastor couple only by his own house and status.Actually, Mr.Collins speaks to her with deep humility.This is just a small detail, but interestingly it reflected the church attachment to property.Eg2:

Sir William did not say much.He was storing his memory with anecdotes and noble names.Sir William is a representative for a merchant become a nobleman.Despite of being ennobled, he is also a merchant in nature.Therefore, it is no wonder that he envy nobleman and want to blend in them.The whole book treat Mr.Bennet's family as the main clue to unfold, and its description put emphasis on the marriage.We can find from the book that economic and the number decide to people's life and fate, determining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In this comedy novel which refect the ways of the world, the Austen unique satire permeates in-between lines, centering on exposing the re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It not onl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but also is the soul of narration.In a word, I think the good book is worth reading.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