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孩子从小要培养的良好习惯

孩子从小要培养的良好习惯



第一篇:孩子从小要培养的良好习惯

孩子从小要培养的良好习惯

1,早睡早起的习惯:

睡眠对于孩子们的身体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从生活方面来说,早睡早起也可以让孩子在一天的时间里都充满活力。

2,正确的饮食习惯: 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要让孩子明白,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营养均衡摄取是多么的重要。并且要教育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做其他事情,要专心吃饭。

3,自己整理书桌的习惯: 不好好整理书桌的孩子,总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找东西上。可以从制定学习计划和整理笔记开始,来培养孩子勤于整理的习惯。4,运动的习惯: 最近,孩子在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体力却在下降。只有身体强壮了学习才能搞好。所以,要培养孩子至少坚持进行一种运动的习惯。5,做家务的习惯: 要让孩子们明白,他们作为家庭的一员,也应负起相应的责任来。可以让孩子做一些诸如自己房间的清洁卫生和垃圾分类回收等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6,先做作业再玩耍的习惯: 作业是学习的基础。不好好做作业的话,是跟不上学习课程进度的。一定要让孩子养成不论怎样都先完成作业的习惯。7,读书的习惯: 读书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开始。如果孩子讨厌读书的话,家长就大声朗读给孩子听,一直到孩子会自己去读书为止。

8,自己收拾书包的习惯: 不放心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而代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们在收拾书包的同时,也是在为第二天的学习做准备,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妨碍他们。

9,保持清洁的习惯: 只有身体清洁了,心情才会舒畅。并且,勤洗手也是预防疾病的最简单的方法。

第二篇:孩子爱劳动 从小要培养

孩子爱劳动 从小要培养

培养孩子爱劳动是孩子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在很多家长不希望小孩子劳动 这是不对的。小学生热爱劳动,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这事不能小看,我国的孩子每日劳动时间少,看来,与家长认为 “现在孩子小,等他长大了自己会劳动”不无关系。其实,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必须热爱劳动、善于劳动,所以要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勤劳肯干的品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孩子不热爱劳动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许多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正是怀着这种想法,父母们尽其所能地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业、干家务、值日扫地、上学背书包等等。因此往往不让孩子劳动;有些家长则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来得省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劳动作为一种技能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家长教育。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劳动的意识,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要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父母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平时不要溺爱孩子,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和家庭生活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父母要培养小孩从小爱劳动,一定要注重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不要心疼孩子。可以让孩子学着收拾饭桌、洗碗,而不要担心孩子可能会把碗打碎。与孩子的劳动精神相比,打碎一只碗又算得了什么呢?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旧东西、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都可以要求孩子去做。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当然劳动的内容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刚开始就让孩子去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这样孩子只会更加不爱劳动。

孩子爱劳动,从小要培养。作为孩子的家长,不要剥夺孩子的劳动能力。事无巨细一切包办那只会伤害孩子。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还能让孩子体会到自食其力的快乐。

二、学校要培养学生积极劳动的习惯

学校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劳动,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劳动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劳动习惯的培养,并让学生在劳动中找到乐趣。

要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老师应要求和指导学生从小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如住宿生叠被子、钉扣子、饭后洗碗、打扫寝室、整理书包等。学生开始做这些事情时,难免不像样,老师不能讥笑讽刺,更不能责怪,否则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从而诱发厌恶劳动的心理。当学生的劳动有不足时,老师应首先肯定学生,然后耐心、亲切地指其出差错的原因,并当面示范,教给学生一些劳动的方法和技巧。

要教育学生集体的事情抢着做,如打扫卫生、植树、修桌椅板凳、清扫楼道等。培养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我们的教室,是每天给我们的学习遮风避雨,提供温暖舒适环境的地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几乎都在这里进行,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是教室的主人,教室也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就要象爱护家一样爱护我们的教室。教室的环境需要打扫的时候,力所能及的劳动当然不可少,适当的劳动,既锻炼了自己,又培养了习惯。

要教育学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捡起身边的纸片,扫尽周围的垃圾,这些也是劳动,每天进行的卫生值日,正是劳动体验的过程。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学生时代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全班同学都在参与班级劳动的时候,就不会感觉自己在做“肮脏活儿”了。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劳动做起,树立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观念,并把劳动的光荣美德不断的发扬。充分利用中小学生荣誉感,自尊心,羞耻心比较强的特点,启发他们的进行自我教育,把热爱劳动的道理,转化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转化为积极参与劳动的实际行动。

把劳动和学习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当代中小学生爱动脑筋,精神生活比较丰富,在劳动中引导他研究有趣的科学观象,把书本知识用于劳动实践,提高劳动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在劳动中遇到困难,要鼓励学生自己设法战胜困难,在战胜困难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同时,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技术竞赛,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的内在兴趣和需要。

学校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情况,在公益劳动中受到教育与锻炼。如每年植树节,参加全民义务植树劳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爱护花草树木。节假日时,组织学生为残疾人、离退休教师等做好事,为这些人送温暖,使学生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价值,受到人道主义教育。组织学生打扫街道,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家长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引导孩子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接触社会生活,让孩子既发展智力,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勤奋俭朴的作风。

劳动在孩子的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劳动也是一种学习。孩子在劳动中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劳动还能转变孩子的思想观念,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感和品格。劳动是人生存的手段。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尤其是在孩子小学阶段,劳动意识的树立,劳动习惯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孩子也才能够谈得上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

系鞋带是三四岁孩子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美国餐馆,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家人吃饭时,父母吃自己的,孩子也是吃自己的——即便他们只能坐在专用的婴儿座位上,吃得满脸花、满身油。而家长的责任只是给孩子擦擦脸,再任由他们去“糟蹋”。这在中国的家长中,恐怕是不多见的。

由于文化不同,中美两国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问题上有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甚至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总体来看,不管是美国的家长,还是美国的中小学、幼儿园都很重视独立性、自立精神的培养。

夜间专用灯帮孩子入眠

美国家长习惯让孩子很小就晚上独自睡觉,父母只是不时关注一下安全。当孩子懂得害怕了,家长就会给他们买一种瓦数很小的夜间专用灯。大灯关了,小灯就亮了,权当帮孩子驱走一些对黑夜的恐惧。偶尔孩子撒个娇,要求和大人一起睡时,作为父母,他们也只是安慰一下,却绝对不会动摇决心。

走段夜路,学点吃苦

在有关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各种文章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工程师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郊区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色已黑,进城的末班车也错过了。这时如果住下,第二天再回城也合情合理,但工程师却执意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了家。

有人问起:“为什么要这么做?”工程师回答说:“为了让儿子从小熟悉一下黑暗,吃一点苦。”

早早学会自己动手

其实,这种对独立性的培养还更多地体现在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上。孩子从小到大要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有些事情不亲手做一次,就永远不会。

美国幼儿园的老师认为,孩子从1岁半起,就应该开始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了,这对孩子和家长双方都有好处。

美国幼教工作者提出,一岁半到两岁大的婴儿,要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拣起玩具;2—3岁的婴儿能够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叉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拉拉链;3—4岁的幼儿,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几乎不用老师或父母的帮助,就能熟练地自己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5—6岁的幼儿,就应学会洗碗,能够很好地保管自己的东西。

练自立,方法要得当

当然,幼儿园和父母在培训孩子时,也需要一些得当的方法。

美国幼儿园经常采用提出任务的方法,在创造一些条件的基础上,让孩子成功地“完成任务”。例如,老师在训练4岁幼儿自己穿鞋、脱鞋时,给他们提供的鞋要比实际穿的稍大一些,这能够令孩子很容易自己完成穿、脱动作,增加成就感;而在教会孩子向瓶子里倒牛奶时,提供的瓶子也要是大口瓶而不是窄口瓶。

第四篇:关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专题 :习惯培养

主题 : 生活习惯

关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对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更与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分不开。

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应该让孩子从现在就开始养成好的习惯,为她储存一笔一生中重要的财富。

怎样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呢?要限制孩子不良的习惯,就从孩子平时一点一滴的行为去着手。

生活方面,从小我们就教育孩子,品德上:要尊老爱幼,为人要善良真诚。在生活习惯上:讲究卫生,饭前一定要洗手。现在孩子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就是一回到家先把手洗干净,再去干别的事情。

学习方面,每天接孩子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自动自觉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自从孩子上学以来,这是她养成的比较好的习惯。基本上不用家长再去督促,每天的作业都能在第一时间里完成,做完之后再检查一遍。

安全意识方面,我们教育孩子,不要与陌生人说话。过马路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做有风险的事,有不安全因素的事情一律杜绝,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习惯的作用是巨大而又顽强的,其一旦形成,没有十倍百倍的毅力和努力,是很难加以改变的。正如俗话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习惯对于每一个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长期受环境影响,潜移默化所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我们家长不能忽视从小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典范,其次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为孩子今后的成长之路做好铺垫。

学生王朗宁

第五篇: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良好习惯越早养成,孩子受益越早,家长越轻松。那么家长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呢?如何养成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生活习惯

1、坚持不懈,严格要求。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他是长期在固定时间做着相同的事。所以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随着日积月累,慢慢养成习惯,习惯就成自然了。今儿东,明儿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习惯。

2、家长树立好榜样。孩子是父母的体现,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管父母做的好与坏,孩子都会照单全收地去模仿。所以,家长要求孩子做到什么,家长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传。

二、学习习惯

1、配合学校老师。做好预习和复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错题本,平时把错题抄写在错题本上,及时弄清做错的原因,是马虎,还是真的不懂,然后改正过来。期末时,把错题筛选归类,即便于复习又节省时间。

2、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告诉孩子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过去了,你再想找回来,那是不可能的。对于医生,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商人,时间就是金钱。对于你,时间就是知识和成长。利用好了时间,你可能长的很茂盛;如果你浪费了时间,那你可能长得很枯干。每天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重要的,安排好,一样一样做。做的时候不要拖泥带水。写作业是写作业,玩是玩,不要写也没写好,玩也没玩痛快。

3、有时需必要的强制性训练。比如,孩子在练琴上有一段时间出现了问题。练琴时,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这时需要强制性。在练琴之前,告诉他先把这些事做完,练琴半小时内不许喝水,不许上厕所。如果做得很好,要鼓励他。

三、行为习惯

1、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告诉他人生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责任。让孩子知道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要他知道自己需要对两者负责,让他相信他做出的选择很重要,并可以带来很大的不同,告诉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他承担行为的后果。例如,吃饭。在固定时间你拒绝吃饭,好,你就要忍受几小时的饥饿。这是你的选择,我告诉你了,没有加餐。你选择拒绝吃,你就得承受饿的后果。

2、教孩子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让孩子收拾书包;要懂得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等等。免得孩子以为收拾书包是家长的事,而不是他的事.家长不要包办一切,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以上是我对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一些心得,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好的习惯会决定孩子的未来。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