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粉煤灰销售合同
粉煤灰销售合同
甲方(卖方):呼和浩特市义诚工贸有限公司
乙方(买方):
为了增强买卖双方的责任感,确保双方实现各自的经济目的,经双方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一、产品的名称、规格:一级粉煤灰
二、产品的数量:5000吨
三、产品的交货单位、运输、价款、价款结算。
1.产品的交货单位:以吨计算,2.乙方装车后80元/吨。
3.运输方式:由甲方负责。
4.到货验收即结算付款。
四、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1.在乙方贮存包装中出现凝固现象,由乙方负责。
2.甲方从当地工程开工开始运输粉煤灰到施工结束,运输完毕,若有存货,由甲方负责赔偿80元/吨。
五、本合同正本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年月日
第二篇:粉煤灰购销合同
供方:
需方:
签订时间:20xx.10.30
一、产品名称、数量、单价、合同金额、供货时间:
1、发货计划由需方排出,供方必须严格按需方计划组织发车,因超发造成的停时损失由供方负责。
2、发出后供方及时电告需方品种,车数,发车时间如供方未及时通知需方,一切责任由供方承担。
二、交(提)货地点:需方指定料场。
三、运输方式:供方公路运输,运输票上的发货单位,品各必须与合同完全一致,四、价格:如遇市场变化,供需双方可对合同价格进行调整,如供方不同意调整,需方可单方面终止合同。
五、验收方式及提出异议期限:以需方过磅量,取样化验结果为结算时的数量,质量依据。每一检验号为一批量。供方到货后,质量达不到合同要求或拒付一切费用时,需方不保留重车,不退货。需方在化验结果出来后将及时通知供方。供方在收到需方通知后7日内不予答复,按需方意见处理。供方对化验结果提出异义,经供方申请,以原存查样进行复检,其复检费用由供方承担。
六、结算,付款方式:货到付款,需方以银行电汇方式付款。
七、违约责任:
1粉煤灰品种不符合合同约定,需方同意利用的,按质论价。
2供方必须以本人名义发货,供方不得单方面改变合同发站,否则需方有权对货物进行处置。
3供方若出现以次充好,上下分层等弄虚作假行为,需方不予结算,不予退货,并依据《合同法》有关规定要求供方按给需方造成的损失给予赔偿。
八、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由双方平等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交武汉市仲裁委员会仲裁。
九、其它约定事项:本同合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
供方:
地址:
联系电话:
主要负责人:
开户银行:
账号:
需方:
地址:
联系电话:
主要负责人:
开户银行:
账号:
第三篇:粉煤灰购销合同2
粉煤灰购销合同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采购货能日照电厂、日照海能电力实业有限公司粉煤灰销售分公司销售的商品粉煤灰达成如下协议,以便双方共同遵守。
一、甲方委托乙方采购商品粉煤灰货到甲方价格为元/吨。
二、装货通知,货物运到期限,用货数量
1、乙方提前24小时以电话或书面文字形式通知甲方,运货的数量,乙方根据甲方的要求,按时按量的装好、发货。
2、如因乙方原因造成生产停工,如出现两次以上因乙方原因发生的延误造成生产停工,甲方有权终止合同。
3、甲方的用量为吨/月。
三、乙方只负责结甲方采购货物及时按照按量的发出,其它一切事宜与乙方无关。
四、结算方式
按照乙方提供的发票或过磅单,累计到吨,结算一次,如一个月结算数量达不到吨,下月的十五号前结清上月的款项,如因甲方资金不到位,乙方有权停止供货,由此造成的一切
损失与乙方无关。
五、采购过程中因华能电厂非计划停机,煤种变化,粉煤灰输送系统的故障等原因造成的粉煤灰产量下降引起的供应不足,乙方及时提前通知甲方,不属于违约。
六、争议的解决
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如发和一争议,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可以向日照市人民法院诉讼。
七、本全同自年月日起生效至年月日止。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
年月日年月日
第四篇:粉煤灰
三、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了解混凝土的微结构的特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后,就可以更好地认识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粉煤灰的主要作用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填充骨料颗粒的空隙并包裹它们形成润滑层,由于粉煤灰的容重(表观密度)只有水泥的2/3左右,而且粒形好(质量好的粉煤灰含大量玻璃微珠),因此能填充得更密实,在水泥用量较少的混凝土里尤其显著。
2)对水泥颗粒起物理分散作用,使其分布得更均匀。当混凝土水胶比较低时,水化缓慢的粉煤灰可以提供水分,使水泥水化得更充分。
3)粉煤灰和富集在骨料颗粒周围的氢氧化钙结晶发生火山灰反应,不仅生成具有胶凝性质的产物(与水泥中硅酸盐的水化产物相同),而且加强了薄弱的过渡区,对改善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有显著作用。
4)粉煤灰延缓了水化速度,减小混凝土因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对防止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十分有利。
了解混凝土的微结构的特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后,就可以更好地认识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粉煤灰的主要作用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1)填充骨料颗粒的空隙并包裹它们形成润滑层,由于粉煤灰的容重(表观密度)只有水泥的2/3左右,而且粒形好(质量好的粉煤灰含大量玻璃微珠),因此能填充得更密实,在水泥用量较少的混凝土里尤其显著.(2)对水泥颗粒起物理分散作用,使其分布得更均匀。当混凝土水胶比较低时,水化缓慢的粉煤灰可以提供水分,使水泥水化得更充分。(3)粉煤灰和富集在骨料颗粒周围的氢氧化钙结晶发生火山灰反应,不仅生成具有胶凝性质的产物(与水泥中硅酸盐的水化产物相同),而且加强了薄弱的过渡区,对改善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有显著作用。36(4)粉煤灰延缓了水化速度,减小混凝土因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对防止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十分有利。
第五篇:粉煤灰应用
三、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了解混凝土的微结构的特性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后,就可以更好地认识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粉煤灰的主要作用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填充骨料颗粒的空隙并包裹它们形成润滑层,由于粉煤灰的容重(表观密度)只有水泥的2/3左右,而且粒形好(质量好的粉煤灰含大量玻璃微珠),因此能填充得更密实,在水泥用量较少的混凝土里尤其显著。
2)对水泥颗粒起物理分散作用,使其分布得更均匀。当混凝土水胶比较低时,水化缓慢的粉煤灰可以提供水分,使水泥水化得更充分。
3)粉煤灰和富集在骨料颗粒周围的氢氧化钙结晶发生火山灰反应,不仅生成具有胶凝性质的产物(与水泥中硅酸盐的水化产物相同),而且加强了薄弱的过渡区,对改善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有显著作用。
4)粉煤灰延缓了水化速度,减小混凝土因水化热引起的温升,对防止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十分有利。
下面对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及其机理做一些具体地分析。
长期以来,国内外在混凝土中常掺有一定量粉煤灰,但作为水泥的替代材料,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如下三种方式应用的:在早期强度要求很低,长期强度大约在25~35MPa的大体积水工混凝土中,大掺量地替代水泥使用;在结构混凝土里较少量地替代水泥(10~25%);在强度要求很低的回填或道路基层里大量掺用。
对于粉煤灰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这些进展对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掺用的方法从等量替代水泥,发展到超掺法、代砂法以及与化学外加剂同时使用的双掺法。对于粉煤灰的作用机理,从主要是火山灰质材料特性的作用(消耗了水泥水化时生成薄弱的,而且往往富集在过渡区的氢氧化钙片状结晶,由于水化缓慢,只在后期才生成少量C-S-H凝胶,填充于水泥水化生成物的间隙,使其更加密实),逐步发展到分析它还具有形态效应、填充效应和微集料效应等。但无论哪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似乎都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混凝土中掺粉煤灰要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包括28天龄期以后一段时间里的强度,其他性能当然也相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要随着掺量的增大而加剧。这个事实始终禁锢着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尤其是结构混凝土中的掺量,而且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成见:掺用粉煤灰是以牺牲结构混凝土的品质为代价的。
事实上,如前所述,由于高效减水剂的应用,使混凝土的水胶比可以大幅度降低,从而使掺用粉煤灰的效果大为改善,使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性能能够大幅度地提高。
1)水胶比的影响 水胶比的上述变化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呢?在高水胶比的水泥浆里,水泥颗粒被水分隔开(水所占体积约为水泥的两倍),水化环境优异,可以迅速地生成表面积增大1000倍的水化物,有良好地填充浆体内空隙的能力。粉煤灰虽然从颗粒形状来说,易于堆积得较为密实,但是它水化缓慢,生成的凝胶量少,难以填充密实颗粒周围的空隙,所以掺粉煤灰水泥浆的强度和其他性能总是随掺量增大(水泥用量减少)呈下降趋势(当然在早龄期就更加显著)。在低水胶比的水泥浆里情况就不一样了。不掺粉煤灰时,高活性的水泥因水化环境较差,即缺水而不能充分水化,所以随水灰比下降,未水化水泥的内芯增大,生成产物量下降,但由于颗粒间的距离减小,要填充的空隙也同时减小,因此混凝土强度得到迅速提高。这种情况下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在低水胶比条件下(例如0.3左右),水泥的水化条件相对改善,因为粉煤灰水化缓慢,使混凝土实际的“水灰比”增大,水泥的水化因而加快,这种作用机理随着粉煤灰的掺量增大愈加明显(例如掺量为50%左右,初期实际水灰比则接近0.6),水泥水化程度的改善,则有利于粉煤灰作用的发挥,然而与此同时,需要粉煤灰水化产物填充的空隙已经大大减小,所以其水化能力差的弱点在低水胶比条件下被掩盖,而它降低温升等其它优点则依然起着有利于混凝土性能的作用。以上所述低水胶比下粉煤灰作用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动态堆积”的概念来认识,这是相对于长期以来沿用的静态堆积而言的。即通常在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时,是以各种原材料在加水之前的堆积尽量密实为依据的,但是当加水搅拌后,特别是在低水胶比条件下,如何通过粉状颗粒水化的交叉进行,使初始水胶比尽量降低,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尽量减少,配制出的混凝土在密实成型的前提下,经过水化硬化过程,形成的微结构应该是更为密实的。上述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例子中,每方混凝土的用水量仅100kg左右,要比目前配制普通混凝土少几十公斤,就是明显的证据。有人曾进行过低水灰比(水胶比)
掺/不掺粉煤灰净浆的结合水测定试验[6]:掺有30%粉煤灰,水胶比为0.24的净浆,要比水灰比为0.24的纯水泥浆在28d时的结合水还多,证实上述掺粉煤灰后改善了水泥在低水灰比条件下水化程度的说法。因此低水胶比条件下,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发展与空白混凝土接近3)室内试验与现场浇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混凝土强度——其质量控制主要指标(通常也就是唯一指标)的评价,一直是根据在实验室里制备的小试件(由于骨料最大粒径的减小,试件尺寸从200×200×200mm减小到现在的100×100×100mm),经规定龄期的标准养护(20±3℃;RH≥90%),然后在试验机上破型得到的数据进行。Idorn[7]在91年曾拟文指出:在特定实验室条件下取样制备试件进行试验作为控制质量的方法,而不去开发以物理化学为科学依据的控制方法,是不合乎当今时代的错误。
试验室制备的试件与工程中浇筑构件的实际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制备试件时的成型条件与工程实际振捣密实的情况不相符,因此不能反映实际结构物中混凝土的振实程度(孔隙率)、沉降程度(离析、泌水)等;
2)试件养护时的温、湿度与实际构件的情况不同,而这种差异随着现代工程结构断面尺寸明显增大、施工中忽视养护的情况使反差更加剧。如前所述,混凝土构件体内的温升及其对
3)室内试验与现场浇注 室内试验结果要反映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实际情况。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混凝土强度——其质量控制主要指标(通常也就是唯一指标)的评价,一直是根据在实验室里制备的小试件(由于骨料最大粒径的减小,试件尺寸从200×200×200mm减小到现在的100×100×100mm),经规定龄期的标准养护(20±3℃;RH≥90%),然后在试验机上破型得到的数据进行。Idorn[6]在91年曾拟文指出:在特定实验室条件下取样制备试件进行试验作为控制质量的方法,而不去开发以物理化学为科学依据的控制方法,是不合乎当今时代的错误。
试验室制备的试件与工程中浇筑构件的实际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制备试件时的成型条件与工程实际振捣密实的情况不相符,因此不能反映实际结构物中混凝土的振实程度(孔隙率)、沉降程度(离析、泌水)等;
2)试件养护时的温、湿度与实际构件的情况不同,而这种差异随着现代工程结构断面尺寸明显增大、施工中忽视养护的情况使反差更加剧。如前所述,混凝土构件体内的温升及其对混凝土水化过程的不利影响、随后降温时的变形以及产生的内应力,小试件是反映不出来的,更无法反映上述普通混凝土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温升影响下的反差(纯水泥混凝土后期强度比小试件偏低,而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发展加速和提高)。
3)自由变形的试件和受配筋及其他条件约束的实际构件,在现代结构配筋日益密集、混凝土水胶比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对结构混凝土性能产生的影响差异加大:试件在初龄期自身收缩增大时,强度会呈提高趋势;而实际结构中混凝土早期强度提高(弹性模量增大)、自身收缩加剧时,则因变形受约束,引起很大的拉应力从而导致开裂,强度与耐久性降低。
以上说明:室内试验结果难以完全反映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实际情况。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许多国家从事混凝土技术研究时,越来越重视足尺试验(与实际结构物尺寸相同或者成比例缩小)和对于实际结构物的现场检测。如上所述,其结果正和小试件的相反。对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在混凝土技术领域里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可能更突出地反映在这些问题上(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例如配制混凝土时所用骨料的变异性大,因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差;室内试验混凝土的搅拌、成型和养护条件有待改善等等),而不是如有些人误认为的:因为国内粉煤灰、水泥、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得不出类似结果。
四、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
既然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什么粉煤灰混凝土,主要是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长时间得不到推广呢?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看法:目前许多规范中规定的钢筋混凝土中的掺量限制(例如25%),对配制中低强度的混凝土来说,恰恰是最不利于发挥粉煤灰作用的掺量。换句话说,粉煤灰必须用大掺量,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如上所述,掺用粉煤灰要想取得良好效果,水胶比必须低,而中低强度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通常在350kg/m3以下。这种
条件下,即使掺用再好的减水剂,水灰比(水胶比)也只能在0.50左右。因为再减小时,浆体体积就满足不了填充骨料空隙并形成足够厚度润滑层的需要。当掺加粉煤灰时,由于它比水泥轻,等重量替代水泥时可以增大胶凝材料的体积,所以可以使混凝土的水胶比降低。但是当其掺量较小时(如规定的25%以内),增大胶凝材料的体积有限,降低水胶比的作用也就有限。前面谈到的加拿大CANMET进行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性能之所以优异,正是因为它在胶凝材料用量为350kg/m3的条件下,粉煤灰占到57%以上,从而将水胶比降低到0.30左右获得的结果。我们重复了它的胶凝材料比例进行试验,因此也得到了类似的效果。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不仅强度发展效果良好,而且各种耐久性能也十分优异。由于能够明显降低水化温升,也大大减小了混凝土早压注混凝土技术在结构加固中的应用初探
1999年7月3日浙江某大厦工地发生了一起混凝土浇筑4天后未凝固的质量事故。经过现场调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进行分析研究,最后确定处理方法:挖除未凝固的混凝土,采用压注混凝土技术将新混凝土充实剪力墙和柱的空腔,进行结构加固。通过精心的施工设计和操作,结构加固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将压注混凝土技术在这次结构加固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和进一步探讨。
1、工程概况和事故经过
该工程为A、B幢连体的商住楼(A幢35层,B幢34层),建筑面积46500平方米,采用框剪结构,岩石锚杆基础。发生事故的是A幢底层两根柱及其连接的剪力墙。7月1日15时开始浇灌该层泵送商品混凝土,至7月3日11时结束,养护16.5个小时后拆模发现该处混凝土尚无凝固的迹象,于是再封闭模板,开展调查分析工作,至7月7日12时(累计96小时)还未凝固。结合调查分析得到的信息,技术人员判断这属于质量事故,因此着手开展事故处理的各项工作。
2、事故原因和危害分析
结合现场调查,技术人员研究分析后一致认为,事故的原因是接班投料员误将BC—1型高效减水剂作为SP406型一般泵送剂使用。经评估,其综合作用增大了12~15倍,因而造成了局部混凝土持久缓凝而不凝固。根据查阅的技术文献资料和我们以往的经验,这部分混凝土最终是会凝固的,但该部分混凝土强度会有较大的折减,至于折减后的强度能不能达到设计强度,有待试验作出结论。由于工期紧迫,不容我们进行长时间的试验研究,必须当机立断地予以处理,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
3、处理方法
当时上部的梁板混凝土已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上一层楼面的柱、墙钢筋绑扎已完成,并开始了柱、墙、梁、楼板的支撑工作。若将未凝固混凝土上部的梁、板混凝土打掉,按常规的方法重新浇灌混凝土的做法已无可能。因此决定立即挖除干净未凝固的混凝土,用压力灌注高一等级的补偿收缩膨胀混凝土充实空腔,进行局部结构加固。具体做法如下:
(1)将未凝固的混凝土全部挖除,并冲洗干净和校正钢筋,在此工作进行前先在其上部合格的梁板底支设临时顶撑,防止下坠。
(2)安装模板:模板用18厚的漆面硬木胶合板,加劲肋用100×50松方@300毫米,并每隔300毫米加设一根Φ48×3.5钢管由底部直通顶部;对拉螺栓为Φ12@400×400(每端两个螺母),模板与硬混凝土接触部分不能用穿螺栓拉紧,则用顶撑压牢;模板的最低处留设混凝土贯入孔,最高处留设出气(浆)孔,出气(浆)孔的外模上翻,高出空腔顶100~150毫米,呈漏斗状。
(3)压注混凝土的配制:混凝土的强度比原设计混凝土提高一个等级(即C50级),并掺UEA膨胀剂补偿混凝土的硬化收缩,其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配合比为:水泥(525R):砂(中粗河砂):卵石(粒径05~31毫米):膨胀剂(UEA型):水:泵送剂(SP406型)=525:630:990:50:220:10:坍落度设计为160±30毫米。
(4)混凝土的灌注:混凝土由混凝土公司制备后,用6立方米混凝土运输车送到工地,连接HBT60A型混凝
土输送泵,通过Φ125压力钢管直接输送到装好的模板内。混凝土由下往上压至顶点后,出气(浆)孔涌出气和浮浆液,压力表指针指到30Mpa时,模板开始发生变形并有响声,即停止输送混凝土。
(5)养护和拆模:采用封模养护法,模板表面及时浇水,保护湿润14天;拆模按一般的操作工艺进行。4、结构加固效果
(1)观感效果:拆模后,加固部分混凝土除外观颜色与未加固部分略有差别外,其它未发现缺陷,垂直度及平整度都在允许偏差之内,连水泥痕迹都难以觅见。到工地检查的人员误认为接缝是“冷缝”,看不出是后灌入的混凝土。
(2)回弹强度:8月10日(24天期龄),对加固部分混凝土用回弹仪进行强度检测。布置了15个测区,有5个测区的回弹值超出换算表中的C50(作C50计),按JGJ23—85规程进行强度计算,最终评定为fcu=4599Mpa。
(3)试块强度:标准养护的抽样试块,28天的强度值为649Mpa。
(4)接缝处强度:8月16日,进行钻芯法检验,评定的混凝土强度为5590Mpa;连在接缝处钻芯的试块也获得465Mpa,说明接缝还有粘结强度的。
(5)结构加固强度评定:综合上述测强,应以钻芯检测结果为准,该检测结果超过原设计压注混凝土强度(C50)的118%,超过原结构设计要求强度(C45)的24%,偏于安全。
5、结论和建议
(1)上述事故处理涉及的压注混凝土技术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