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朝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朝制度,分童子试和正式考试。通过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乡试、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当次的考试。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
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考生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考生由五人联保,再另有本县一名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人作保人。县试考四场或五场。前两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第三场考诗赋,第四场、第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事实上,考生在第一场被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时间大多在四月。参加府试,报名、保结及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有正式考试资格的保人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是院试。
院试: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考生必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又称“桂
榜”。乡试考生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每三年一次,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由礼部主办,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明朝多以翰林官及内阁大学士担任充当,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殿试:新录取的贡士进行殿试,殿试在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主持,考策问。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内阁拟题,皇帝选定。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考中者都泛称为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第二篇:清朝科举制度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来源《中国预测网》
科举资格考试
童试:又称县试、小考,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雅称入泮。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是一较长的时间段,期间有多次考试。
生员分三类:刚考上的,为附生。再进一步是增生。最高级别是禀生,禀即米粮,由政府提供伙食。禀生有一定名额,只有空缺出来,成绩优者才可增补,故称补禀。
岁试、科试:正式科举资格考试。成绩分六等,一等二等与三等前十名,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因故未参考者,或未录取者,还可以再参加“录科”和“遗录”考试,成绩优者,亦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称考遗才。
正式科举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为大比之年。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府举行,所以又称秋闱或府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便有了当官的资格。
会试:亦三年一次,逢丑、未、辰、戌年即乡试后的第二年为会试之年。春季二月在京师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或春闱。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前十名称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称会魁。贡士再经太和殿复试,优者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在会试之年四月二十二日举办。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为清朝科举简介。
一、对我们研读《增》书中求名章各节,应有所帮助。
求名章各节分别为童子试、岁考科考、占禀、考遗才、发榜挂榜、殿试、乡试会试,都不出上述范围。
二、对我们理解《增》书中考试占的卦例,应有所帮助。
例
1、进退神章
申月癸卯日,占乡试,得雷风恒变泽天大过。
申月癸卯日(旬空:辰巳)
震宫:雷风恒震宫:泽风大过(游魂)
六神伏神【本 卦】【变 卦】
白虎妻财戌土、、应妻财未土、、螣蛇官鬼申金×官鬼酉金、勾陈子孙午火、父母亥水、世
朱雀官鬼酉金、世官鬼酉金、青龙兄弟寅木父母亥水、父母亥水、玄武妻财丑土、、妻财丑土、、应
断曰:酉金官星持世,旺相当时,卯日冲之而暗动,又九五爻申官化进神,得其拱扶帮助,不独今秋折桂,来春定占鳌头。后果得联捷。
案:这是乡试前占的一卦,乡试在秋八月,明年会试在春二月,故有“不独今秋折桂,来春定占鳌头”之语。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1
例
2、、随鬼入墓章
戌月甲寅日,占会试能联捷否?得雷山小过变艮
戌月甲寅日(旬空:子丑)
兑宫:雷山小过(游魂)艮宫:艮为山(六冲)
六神伏神【本 卦】【变 卦】
玄武父母戌土×妻财寅木、世
白虎兄弟申金、、子孙子水、、螣蛇子孙亥水官鬼午火○世父母戌土、、勾陈兄弟申金、兄弟申金、应
朱雀妻财卯木官鬼午火、、官鬼午火、、青龙父母辰土、、应父母辰土、、断曰:世爻随官入三墓,动墓,化墓,又入月德之墓,明岁辰年冲开墓库,发榜之期,又遇辰月冲开三墓,不独连登,定中状元。日月与世爻合成官局,旺相当时,卦之全美,如玉无暇。果然传胪三唱。
案:四土之年为会试之年,二月考试,三月发榜,故有“明岁辰年冲开墓库,发榜之期,又遇辰月冲开三墓”之语。
又案:乡试秋八月,会试春二月,殿试四月二十二日,指的是阴历日期,与我们用的寅月,卯月等不尽一致,但差不了几天。说阴历三月为辰月,大体不差。
三、对我们现实的考试占,应有所帮助。
正式的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很相似,历年的考试时间是定的,成绩公布、录取时间也一样。所以考试占,多为吉凶卦,即不必考虑应期。
清代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后,便有了当官的资格,所以乡试会试以官爻为用神,而秀才们的各类考试以父爻为用神。现在的大学生至少名义上是国家干部,高考亦以官爻为用神,考初中、高中皆以父爻为用神。而研究生有一定的补贴,以官爻为用,兼看财爻。
四、最后,再看一下朱先生所解的第十九卦例。
1、举人、进士,虽有了当官的资格,和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样,仅具学位上的意义,至于能不能当官,当多大的官是两码事。、此卦官爻为用神,日建作官星生世,是此卦的要点。
3、辰月己巳日,占会试。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卦是会试考后,成绩未公布前占的一卦,作为吉凶卦,应验的只是考上考不上。因接着就是殿试,不会等太久。
朱辰彬答复:
可以肯定的是,童试、岁试、科试、乡试等均属于资格性质考试,并不与官位授予直接挂钩,并不是靠上了就一定能当官,应以父母爻为用神考取了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的,才以官鬼爻为用神是否殿试录取者,即进士者,都要授予官职呢?若是,考殿试应以官鬼爻为用神。
网友答复:
官鬼既有官职之意,也有名声,名望之意,所以参加科举考试也称考功名。在古代,乡试中举是很荣耀的一件事。况成为举人后,便有了当官的资格。用神以官爻为妥。其实这一点,看《增》书卦例就可知。
这和现在的高考相似,高考便用官爻。歌手参加大奖赛类,想亦应以官爻为用,因能一举成名。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2
第三篇:隋唐时期与清朝科举制度的不同
隋唐时期与清朝科举制度的不同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 选 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即生徒和乡贡。
关于报考的手续问题。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地方州县及中央官学的预试和尚书省的省试。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复试。
2.考试科目及内容
其中常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这些科又称常科。
3.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
由于八股取士,考场舞弊等多种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使明清之际的科举考试弊窦丛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批评,直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已成大势所趋。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们对 科举,尤其是八股取士的批评是切中时弊的。顾炎武曾抨击道:
八股取士“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致使“ 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为此,可以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取士不仅败坏人才,而且败坏了学术,造成举业盛而学术衰的可悲下场。科举考试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甚或仅限于《四书》,且只能代圣贤立言,八股取士的程式又极为固定,不能有所变通,这样固定的内容和死板的形式极易被揣摹、效仿,所以迎合考生的心理,适应 八股取士之需要,许多人开始押题做答案,考生便花钱买答案,只要背诵答案就可以应付考 试,而对经书原文,对研究学术莫不关心,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它降低了对儒学的研究水平,淡化了学术空气。
另外,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愈演愈烈,使学校教育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 或附庸。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准备科举,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学校传授考核学生的内容;科 举考试的方法也成为学校中考核学生的主要方法,科举完全成为学校的指挥棒,学校完全成 为应试教育的机构,无法培养出利济苍生、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再加上科举舞弊现象的屡禁不绝和愈演愈烈,科举制已随封建政权的末落而走到了穷途末路。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等提出递减取士名额,1903年,张百熙也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暂行试办。”1905年,清廷被迫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 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第四篇: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择优录取,可以让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科举制度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它从隋朝开始实行,一直到清朝光绪皇帝才结束。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还有人文思想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从实行开始,经过了逐渐完善,鼎盛,中落,最后灭亡的时期。
魏晋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主要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不管贵族子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做官。然而许多身份低微,但却有真才实学的贫家子弟,却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方法。等到了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发现了这种弊端,就发明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就此而产生。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自然得到广大贫家子弟的支持以及拥护。这使得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贫苦人家的子弟就有了希望,他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以前他们却得不到重用,他们非常寒心。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怎么会不好好珍惜呢?这样也能更好地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不会像以前那样会使得朝廷过度腐败。这对于历史的进步也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虽然在隋朝产生,但是还不够完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选取人才的办法,在当时知识草草的建立,并没有形成制度。真正使得科举制度完善的朝代是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都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其中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考试,曾经一连几天亲自测试贡举人。武则天的重视科举考试,促使唐代科举文章考试
进一步得到发展。武则天称帝后,还开创了武考,即在科举考试的当年同时进行武考。这样不仅能够给朝廷选拔文官,而且还能够给朝廷选拔一些能带兵打仗的将帅之才。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考进入仕途成就功名。到了宋朝,统治者又对科举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了一些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以后,徇私舞弊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会使朝廷里变得乌烟瘴气,变得腐朽。对此,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实行了糊名和誉录制度,如此一来,考官在批改试卷时,就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以及籍贯,而且连字迹都辨认不出来,这种制度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但是到了宋朝末年,这种制度也就使得流于形式了,宋代在科举制度上的改革,不仅没有根除科举制度上的痼疾,反而使它更一步的恶化了。而到了元朝,科举制度进入了中落时期。因为蒙古人崇尚武功,还有对中原文化的排斥等一些原因。使得科举制度在元朝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在元朝建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都没有再举办,直到元仁宗二年才再次举办。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明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高度重视,这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八股文,明朝的八股文相比于其他朝代发展的更加迅猛.明朝的诗文词赋都不能与以前的朝代相比,但是明朝的八股文却独领风骚。明朝的八股文盛于一时。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学者对于八股文视之如敝履,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都是因为它而使得很多的读书人深受八股文的迫害。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八股文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对待每一件事都要
一分为二看,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就比如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有辉煌的一页,也流传下一些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价值的作品。等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已日渐没落直至最后的灭亡。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朝的大致相同,但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弊端也越来越多,虽然清朝统治者对徇私舞弊,抄袭等一些违规现象的处罚措施非常严重,但是还是没有取到特别明显的作用,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灭亡。而且清朝对待汉人与满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满人拥有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考试。我觉得科举制度最后之所以会走向灭亡的命运,那是因为最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已经与政治联系起来了,一些人将科举考试当作自己捞取官职的方式,他们对监考官员贿赂大量钱财,而一些官员也把科举考试当作自己获得巨额财富的地方,这样科举考试就距离它最初建立的初衷越来越远。它已经不是一个王朝选拔人才的地方,而变成了人们升官发财的地方。
科举制度从产生到灭亡经历一千三百多年,最初发展的还是很好的,对国家的发展还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刚开始它的作用就是给朝廷选拔人才。但是后来,随着它的发展,它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统治,还有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大大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使得考生只知背诵四书五经等等这些死的东西,而磨灭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他们没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这等于对考生的摧残,毒害。就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了考取功名,一次次的考,但最后的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落榜。最后一次考中了,居然激动的发了疯,可见科举制度对考生摧残的是多么的严重。虽然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有点夸张。但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现
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反映。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我们现在的高考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每一项制度的实行,都会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使得弊端会更小,怎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这才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要想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高考就要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
第五篇:清朝
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202_-10-02 05:1
4作者:(美)史密斯,李明良译
内容简介编辑推荐:自从那位喜欢说大话的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一本游记,700年间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水手、政客、学者,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有写实,有虚构;有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有不怀好意的污蔑。有这难以计数的“中国著述”中,真正有影响的,不过那么几本。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所著的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美国排行榜的畅销书,本书从作者理解中的中国人的性格入手,真实的、全面的图书目录序言
导言
第一章保全面子
第二章节俭持家
第三章勤劳刻苦
第四章讲究礼貌
第五章漠视时间
第六章漠视精确
第七章善于误解
第八章拐弯抹角
第九章顺而不从
第十章思维含混
第十一章不紧不慢
第十二章轻视外族
第十三章缺乏公心
第十四章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随遇而安
第十六章顽强生存
第十七章能忍且韧
第十八章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孝悌为先
第二十章仁爱之心
第二十一章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社会**
第二十三章株连守法
第二十四章相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多元信仰
第二十七章中国的现实与时务
===
再重复一遍,中国需要的很少,只有人格和良心,读后感《清朝-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也可以说,二者是一个东西,良心本来就是人格。有人称赞一位著名的钢琴制造家,说他“像他的钢琴一样--宽厚、正直、高贵”。在中国,谁遇到过这样的人?
科学,无疑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各种科学来开发帝国潜在的资源。他们已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不久的将来,将会看得更清楚。但掌握科学就一定有利于改善帝国的道德状况吗?这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呢?化学是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学科,然而,化学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是中国人获得新生的道德手段吗?难道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就不会传人新的、意想不到的欺诈与暴力行为吗?按照中国人的现有性格,如果他们掌握了制造现代ZGA4 YAO4的配方,而且对化学药品不加控制,难道人们还能过着安全的日子吗?
前面说的什么中国人知礼完全是胡扯~死要面子还是一样~
后面说的还有些见地
从每章名称大概就能猜出说什么了,很简明
真的和鲁迅先生说的一样麻木不仁,虽然现在也是差不多的麻木不仁,不过比满清时应该算好多了
但没了株连,贪污犯的女婿都能竞选议员(阿扁女婿),文明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