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语文课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 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
第二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①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②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①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学生各抒己见]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第三篇:《乡愁》教学设计范文
《乡愁》教学设计及学案
汉川市脉旺镇初级中学
李振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领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步骤:
感情地朗读-----细腻地品读-----丰富地想象------诗意地仿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乡愁的文章、诗词、歌曲、成语或俗语。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曾有诗云“月是故乡明”,游子无论走多远,人生风筝的线永远在故乡的热土上扎着根。著名诗人余光中,在1972年创作的《乡愁》诗可谓是眼含热泪,深情吟唱。这一节课我们就走进《乡愁》诗去感受思乡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深情诵读。
1、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师提示余光中简介,大屏幕出示)
余光中,(1929——)祖籍大陆。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28年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2、生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师作诵读提示)(大屏幕出示节奏、重音划分)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同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3、教师示范朗读。生想象,体会画面美。
配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生思考):“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中,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生作答,师明确)
诗歌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诗是精当的含蓄的艺术,光靠这样的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拿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诗人在人生的四个时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意象,若把人的一生比作四季,诗的四节就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请你想想根据诗人四个典型意象,结合人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四季景物特点,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不同阶段的美丽图画。
1、哪一节最难想象?(生可能觉得三、四节比较难)
请生齐读。老师描绘画面。
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那“矮矮的坟墓”便是明证,“矮矮”也正说明母亲溘然去世已久了!“鬓已星星”的作者在冷风苦雨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没有眼泪,眼泪也许在漫长的思念中流尽了!今日的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泪吧!没有了哭声,哭声也许在刚跨进家门看到母亲遗容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一声“娘啊”的哀叫时已哭尽了!今日凄厉的秋风就是他的痛哭吧!他仿佛在想:在漫长的无期无望的等待中,老母亲该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变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十年还这样过去了„„时间老人已不忍心再让母亲活得这样苦了,这样苦苦的等待了,在母亲就要闭上眼的那一瞬间,她还努力想听儿子的喊“娘”声,她还努力地伸出枯槁的手想抚摸一下儿子,但是无望了,多年的希望、失望的交替此刻变成了黑漆如夜的绝望了,这时一滴冰冷如古井之水的眼泪在紧闭的眼角流出。他仿佛又想起多年前离家的晚上的情景:母亲在昏黄灯下给自己密密地缝着衣服,“意恐迟迟归”,谁又想到这一迟就几十年!总算回来了,却不见了母亲,生死两茫茫,天人永相隔;他仿佛在想:母亲的恩情如三春之阳,一生也报答不完,但是总可以服侍妈妈养老送终呀。可是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
2、哪节最易想象?
生自选,听朗读欣赏,听完后写,3分钟。
4、合作研讨,细腻品读。
(学生四人小组研讨后回答,师巡视,明确)1.这首诗歌的四个小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诗人所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看得见吗?那么诗人是借助什么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体会“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表达效果。这四种对象前的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来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歌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4.小结。
5.再读诗歌,寻美。
《乡愁》诗歌很美,美在--------(1)从整体结构看,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看,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看,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看,H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I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诗人席慕容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生个性阅读,然后同桌研讨,师点拨)
①背景相似。②席慕容的乡愁缠绵悱恻,意境深幽,比喻新奇,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自选角度欣赏《乡愁四韵》。
四、学以致用,大显身手。(全班分两大组)
一组:诗意地仿写(小试牛刀)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像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 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书时,乡愁是一线细细的电话,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二组:丰富地想象。(MTV制作大赛)
要求:结合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副画面,选好背景音乐,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先小组同学合作,然后向全班展示。背景音乐:
画面:
解说:
(成果展示,全班共享)
五、激情小结,教师寄语:
我们可以不做诗人,但是不能没有诗意。
我们也许不再年轻,但是不能失去诗情。
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吟诵,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吧。
第四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
愁》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课前探究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抚在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请同学们说一说古诗词中抒写乡愁的诗句。
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一诗四读: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 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①
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 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点评。(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 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抚在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集体(读诗):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望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教师小节:《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 读
1、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2、学习《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创作一首小诗。(如时间有限,可留做作业)
愁》 教 学 设
佳木斯三中
刘艳红
计《乡
第五篇:乡愁教学设计
《乡
愁》
教
学
设
计
南昌市新才学校
廉爽
教学目标:
1.诵读:注意朗读基调,感知内容
2.品读:说说本诗好在哪里
3.解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4.联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乡愁及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情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写愁的诗句:愁是一种无形、无味、很难触及的情感,但在诗人李煜的笔下,“愁”是有长度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笔下,“愁”是有韧度的,“抽刀断水水更流”;李清照笔下,“愁”是有重量的,“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乡愁是愁绪诗中较为难写的一种,诗人余光中又是怎样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现出来的呢?学习《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方法就一个字:读。但是老师通过不同的读的方式中达到不同的目的。
三.下发自主学习案,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先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四.交流。
1.诵读。注意基调。
齐读,学生评读。引入作者背景,听录音读、学生再读。感知: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些事物上?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
2.品读:用自己的心灵探测器,细细品读诗歌的精妙处。同小组交流后交流,归纳。
3.解读: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她需要我们插上想像和联想的翅膀,到诗歌营造的意境中去飞翔。短短四节诗,每一节都凝聚着作者的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请先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
4.联读:在这四幅画面中,我也最喜欢第四幅。每当读到第4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还不时的涌现出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请全体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师: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他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大陆。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202_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2_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课件播放余光中回乡图片)同学们,海峡两岸20世纪的国之乡愁,我们必须在21世纪解决,再也不能让这种历史的国愁延续下去!这需要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啊!同学们,那么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5.拓读:其实像同学们这个年龄,还没有亲自品尝乡愁的滋味。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离家这么远,这么久。那时真是无忧无虑,每天快乐地背着书包上学;记忆最开心的是放学背着书包到田野按挖野菜;后来上高中,大学虽也住校离家,但毕竟在本省,感受不深。每次回家,爸爸知道我爱吃鱼,每次都会不声不响地买满一浴池 着。等到我到南方来时,妈妈在我身边默默流
泪,我竟然还没心没肺地认为这有什么好哭的呢?只到离家远了,久了,那种思乡的感觉竟然就是定格在了那么多不经意的画面上。因此,廉老师对乡愁的理解是:乡愁是响彻在上学路上的串串欢笑;乡愁是篮筐里弥散着泥土气息的颗颗野菜;乡愁是回来时爸爸养在水池里的尾尾鲜鱼;乡愁啊更是黑土地上空飘舞的片片雪花。同学们,你们有一天可能会离开南昌、离开江西、甚至中国。那时候,也许你现在经历的每个瞬间都会成为一种乡愁的定格。请同学们试着写写你对乡愁的理解。
6.作业:今天我们学习的〈乡愁〉诗,只是余光中乡愁诗系列中的一首。他还有一首〈乡愁四韵〉在整个华人世界也广为传唱。请同学们课下用这节课的读法,仔细品读。(赏乡愁四韵歌曲,结束。)记住,有一种滋味叫乡愁。
附:学生自主学习案
一、我们应该用
的语调来读,为什么?
二、这首诗中,作者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知的事物来表达乡愁?所表现的乡愁有怎样的不同?
三、这首诗在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语句运用、思想感情等方面有许多精美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好在哪里。
四、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发挥联想和想像,用自己语言描绘余诗中所营造的画面。
五、我也写乡愁:请你模仿“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这一排比句式,借用具体事物来写一写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