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春节习俗知多少活动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知多少活动调查报告



第一篇:春节习俗知多少活动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知多少活动调查报告

初一(10)班54号谢文俊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 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 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 鼓、吃饺子、给压岁钱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春节习俗的缘由呢?在制作春节习俗知多少PPT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春晚越来越不好看,春节越来越没意思.在询问同学为什么要拜年” “为什么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 “为什么要贴春联”等问题.只有 5%的人能够知道原因,而 75%的人基本上不知道,另外 20%的人仅仅知 道一点点。

调查方法:上网搜索

调查目的: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

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 一种方式。

二. 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有的人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 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三、为什么要贴春联? 据有关调查,只

有 18%的人对春联的认识较多,其实春联是从两千 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 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 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 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 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 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以下是更多的春节习俗,希望同学们阅读完后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春节的习俗。

1.年夜饭 在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一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 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八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 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 的好兆头呢!2.除夕夜晚上零时放鞭炮.在大年三十晚上的零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 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 是指从大年三十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3.应

节活动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 以迎。初

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4.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 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 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5.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 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由于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年文 化越来越陌生,对春节习俗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少,使得年味越来越淡。希望通过此次的社会调查能够给大家对春节习俗多一点了解,使得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浓,开开心心,喜气洋洋地过好每一个春节。

第二篇:春节习俗知多少活动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知多少活动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 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 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调查目的: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郝慕伦

调查方法: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非常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间。

希望通过此篇调查报告,增加人们对于春节的了解。

第三篇:春节习俗知多少

春节习俗知多少(走进春节)

一、主题活动的提出及意义: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年货,给小孩添置新衣服。到了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全家老小一起守岁,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鞭炮齐鸣。以后的几天大家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致以新年的祝福。吃好吃的、收压岁钱、放鞭炮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过年的习俗也不一样,我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我们怎么样才能了解到各地的习俗呢?我们就决定开展《春节的习俗》的实践研究。

二、主题活动时长:

三、活动的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春节的来历和起源、家乡的春节习俗、北方人的春节习俗、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海外华人过春节以及家乡习俗的变化(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比,春节的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知道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春节知识的探究,培养他们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

2、了解春节中还存在的不良风气,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过平安祥和的春节,增强社会责任感。

3、让学生学会用多种途径对春节进行研究,并学习用交流的方法丰富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学会在实践中探究,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图书和上网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的能力。

5、通过小组自主参与活动,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分组、制定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等,联系热心的家长和教师参与,同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组成活动小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按计划开展相应的活动,随时记录活动中的点点滴滴。

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活动时间: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学会小组分工合作。

活动过程:

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关于春节的研究小课题,并制定计划。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提出有关活动的注意事项。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活动时间: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学会从研究阶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对问

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会在活动中及时反思总结。

2、教师创设一个阶段性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交流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会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分享活动经验,从而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魅力。

3、教师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督促学生活动的继续与深入,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展示。

活动过程:

一、复习回顾,明确任务:

同学们,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就是春节。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两个星期前,我们确定了《春节习俗知多少》这个主题,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产生了许多小课题(课件出示),根据大家的意愿,最终我们确定了六个小课题进行研究,不同的小组还制定了不同的计划。这几天,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采访、拍摄相关照片,乐在其中。在活动的过程中,时不时有同学跑来告诉我活动中的快乐和困惑,今天我们就来分小组交流一下,好吗?可以简要介绍一下你们的调查过程,着重介绍一下你们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可以是已经解决的也可以是还没解决的。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最后我有个小小要求:一组介绍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如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敬请提出来。

二、分组交流,相机指导。(交流的顺序随机)

哪个小组先来?

(一)春节的溯源

预设:

(1)春节的传说:

生:我们找到了()个传说,还有两段动画,都很吸引人,但是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该全部要展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认为呢?(可以选取吸引人的展示,现场展示动画)

(2)春节的来历:学生收集到的来历可能非常长,让他们给全体同学看。

师:给大家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要精炼,这样才能吸引大家。如,可以概括为:春节,在中国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春节”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在新石器时期,先人们就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西周初年已经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交替之际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汉武帝时制定历法,以现今的农历正月为岁首,俗称过年。民国时,改用阳历,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这样把来历讲得既清楚,又能一下子明白。)

教师小结:是啊,资料的收集很重要,整理也很重要。

(二)家乡的春节习俗

预设:

1、爷爷奶奶小时候过春节的习俗(采访的问题设计和成果方式展示)

(1)学生出示爷爷奶奶的采访录音后提问:爷爷奶奶不会说普通话,这个录音放出来大家会笑的,可能真正的效果就达不到,怎么办?(其他同学帮助想办法: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把爷爷奶奶说的话记录下来,然后念给我们听比较好,这样我们容易懂。)

(2)还有别的问题吗?刚才我们听录音,你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的随意性比较大,和春节习俗离得较远,问题应该是预先想好的。)我们来帮他们想想可以提哪些问题?(你们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有哪些活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师小结:我们要根据爷爷奶奶的实际情况,问一些通俗易懂的问题,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追问,这样我们获得的信息才更有效。

2、爸爸妈妈小时候过春节的习俗(调查表的设计和结果统计)

(1)学生讲述调查情况,除了采访爸爸妈妈外,还上街做了调查,调查了和爸爸妈妈年龄相仿的人,出示调查问卷以及结果。然后讲述困难,如:很多人以为我们在闹着玩,不愿意填写调查表;还有些做选择题的愿意的,但是问题就不愿意了。大家觉得有什么好办法?(要行人填写调查表首先要有礼貌,态度要诚恳,然后要说明我们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对于街头的调查问卷,问卷上尽量不要出现问题,最好是选择题。)这张调查表可以怎么改?

(2)这个调查结果怎么展示我们大家可以一眼就看清呢?(可以是表格形式,出示数据,也可以是统计表)

3、我们现在的春节(录像的拍摄)

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一些情况,并讲述我们现在的春节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过春节的一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出示拍摄的祭祖的录像(不清晰等)师:大家觉得他们拍的录像怎么样拍摄录像时该注意什么呢?(手不能动等)你们可以根据大家的建议再去试试,相信拍摄的效果会更好。

(三)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资料展示的方式)

预设: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过年的风俗习惯。我们从网上收集到了()个少数民族过春节的资料,还收集到了很多图片,出示图片和资料。教师建议:是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每个地区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不同,因此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庆祝春节的习俗。刚才()小组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如果把图片和资料结合起来介绍,并配上音乐,相信会更吸引人。

(四)港澳台、海外华人过春节(调查途径的拓展)

预设:我们组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收集的途径太少,除了网上收集到的问资料外,只有一段电视,大家可否帮我们出点主意?(同学或朋友的一个亲戚在海外,可以写信问问(为什么不打电话?)(越洋电话比较贵,而且有时差等))师:通过各种途径,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就会更全面,更正确。

(五)南方北方春节习俗的比较(比较法、表格设计指导)

预设:学生出示调查的一些成果,学生的成果可能是数据等,师可以问:你们觉得这样的成果用这样的方式展示怎么样?

(六)中国的生肖年(调查内容的补充)

预设: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一些方面,如有生肖的由来,生肖的选择与排列,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老鼠为何是最大等(生肖文化)。

其他学生评价,可以增加一些方面,比如每个生肖年的一些经典的成语、对联等。

三、完善方案,确定展示方式。

春节蕴涵着深厚的文化道德情感,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代代继承发扬。我们中国是一个注重亲情、崇尚团圆的大家庭,不管哪个民族,不管身处何方,都会在春节回到亲人身边共渡佳节。“春节习俗知多少”这个主题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让这个活动开展得更好,下阶段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半个月后,我们将进行成果展示。为了我们的展示更精彩,你们对于你们的活动方案还要经过哪些修改?到时想采用什么形式进行展示?小组讨论。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总结评价。

同学们,的确,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和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尤其对我们孩子特别具有吸引力。经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我们都很好学,我想每个组已经明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在活动中,我们或许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充分相信大家凭着一颗好学的心,不怕困难的精神,一定会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我期待着展示课的到来,相信很多的同学能争得好学章!

第三阶段:总结与交流阶段(略)

第四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问题:家乡的春节习俗

调查方式: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等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7日 调查人员:朱君 调查记录: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一、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二、春节各项活动习俗

1.贴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2.贴福字:最早的“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3. 贴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4.除夕守岁: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5.放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

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

6.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7.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三、饮食习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多用小黄米,而且是甜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要包上六个钱,代表来年财源滚滚;包上六个枣,表示来年会有甜头;包上六个豆腐,表示来年有福气;六个糕,表示来年事业或学业节节高。

四、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结:

实际上,我家乡的每一项春节习俗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从古到今,春节习俗一直让人们广为传唱。其实,家乡的春节习俗也都是依照或者相似古人过春节时的

习俗。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五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精品学习网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免费春节习俗调查报告下载,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是精品学习网为广大考生朋友提供的免费春节习俗调查报告专栏,涵盖了丰富的免费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3/241170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