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崔晓满:无私情怀系太行(上)
7月的太行山苍翠如黛,巍然矗立。在太行深处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犁川镇崔河村中心小学的操场上,矗立着一方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录着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军队退休干部组织带领群众捐资助学建校兴业的事迹。这位时常被崔河村的父老乡亲饱含深情念叨着的老军人,就是被吉林省委、省军区授予“一心为民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原吉林省四平军分区政委、退休已8年的崔晓满。他以自己的倾力实践,把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深深镌刻在巍巍太行山上。
为了崔河村的明天
“老政委呀,你要不想个办法,咱村的学校可就要撤并了,娃娃们就得走十几里山路到别村去上学了。”2001年3月,崔晓满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探望老母亲,却听到这样一个坏消息。
他没想到,村小学校竟然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学校不得不搬到村委会的旧仓库,两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透风漏雨的屋里上课。
崔晓满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他开始琢磨:要为这儿的孩子们建所新学校。可是,钱在哪儿呢?村集体经济一无所有,还欠债累累,而建小学至少得28万元。
一连几天几夜的走访调查,征求意见,终于形成了一个捐资建校的思路。崔晓满起草了倡议书送到村民手中。
“咱先捐出3万元吧。”崔晓满和老伴儿商量,老伴爽快地答应了。女儿知道后,委屈地对崔晓满说:“您为别人的孩子建学校,可我到现在还没房子,您咋就不想想我们呢?”
“为了崔河村的明天,先给孩子们盖个学校。”崔晓满耐心地向女儿解释:盖学校事关几个村子几百个孩子的前途。
为把学校尽快建起来,他又动员亲朋好友凑了6万元作启动资金,从弟弟那里要来60吨水泥、3万块砖,还有部分钢材。乡亲们被他的真情打动,也都纷纷捐助,仅两天时间,就集资16850元。
崔晓满又把一份“为了崔河村的明天”的倡议书发向本村在外务工的乡亲,先后联系到了60多位。乡亲们为他的诚心感动,纷纷慷慨解囊。
随后,晋城市、泽州县拨款10万元,使建校资金全部落实。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在“八一”建军节举行的简朴的落成典礼上,当地政府领导把“情系家乡写真情,心献教育铸伟业”的锦旗郑重地送给崔晓满。
一个也不能少
崔晓满成了崔河村小学的名誉校长。为了让每个孩子能上学、上好学,他千方百计捐助贫困学生,苦口婆心把老师留住。
有个叫李少伟的男孩,父亲出车祸去世,母亲改嫁,他和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家境贫困,念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崔晓满得知后,替孩子交了260元学费,对李少伟的爷爷说:“您别愁,少伟念到哪,我就供到哪。崔河村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失学。” 两年多里,崔晓满已资助3名特困学生,村里再没有一个孩子失学。乡亲们心里有笔账:老政委回乡3年,除建校、修路的捐款外,仅平时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照顾孤寡老人、维护村公共设施的钱就超过2万元。崔河村小学有位学前班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因为是民办老师,工资比别的老师少,觉得没奔头,就向校领导提出辞职。崔晓满和这位老师谈心:“孩子是崔河村的希望,作为老师应体谅村里和学校的困难。如果需要加工资,每月我愿给你加50元。”想到崔晓满对乡亲们的无私帮助,这位老师深受感动,当场表示要留下来,并要把课教好。
崔晓满用一个老党员的真情和行动感动了学校的每个老师。老师们钻研教学的劲头大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快有了显著提高。
我什么也不图
~年春节刚过,一个电话从山西打来,崔河村村长告诉崔晓满:由县政府出资补贴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就要开工了,想请崔晓满回去主持修路。
一到山西,崔晓满就找来专家和乡亲们一起论证商量。他说,修条路不容易,要修就得是省钱、耐用,车跑得畅快。最后,根据山区雨水多的实际,把修沥青路的规划改为修水泥路,并把路面从3米改为4米。规划一定,他就开始挨家逐户做工作,动员乡亲们有车出车,有力出力。又让弟弟借来了铲车、推土机、压路机。没钱买沙子和碎石,他就和乡亲们运来炼铁厂的炉渣替代。邻村的人惊叹:“这么多年也没看见这红火阵势了,你们哪来的这么心齐劲儿足?”崔河村人说:“老政委60多岁了,放着清福不享,还从城里跑来帮俺们没日没夜地干,俺们还能有啥说道呢。”
这年年底,一条乡亲们日思夜梦的1400米长的出山路、致富路终于修通了。本来最低造价要38万元,他们只用了12.5万元。
路刚修好,崔晓满又开始琢磨改善乡亲们的住房条件了。他请人用录像机把所有困难户的房子都录下来,亲自带到县里给领导看,请求批准宅基地。有关部门研究决定,一次性批了21户宅基地,还请县设计院设计了一个20年不落后的崔河村发展蓝图。
开工那天,崔晓满从弟弟那儿借来推土机,第一个开进了施工现场。从此,他顾不得盛夏烈日,戴一顶旧草帽,整天奔忙在工地上。有人不解地问:“您一个师职领导,退休也不歇着,像个农民,整天泥里水里,到底图个啥?”“我什么也不图,看重的是共产党员的身份,是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崔晓满的回答坦荡而响亮。
第二篇:高尚的情怀无私的奉献
高尚的情怀 无私的奉献
昌乐县人民医院消化风湿内科钟江鹏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的美德,它是一缕贯穿远古与现代的历史脉络,渗透在中华民族肌体的每一个毛孔之中。而富有奉献精神的人,古往今来也是不胜枚举。从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造福四方到近现代仁人志士为革命捐躯,从影响一代国人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到默默无名的抗洪英雄、抗非典英雄,到感动中国的男孩女孩,他们在历史上、现实中一一书写下精彩篇章。奉献精神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精神与道德反思之镜,更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生存繁衍的命脉。“赞美无私,摒弃贪婪、自我超越”是我们所提倡的麒麟精神的真实写照,同时,我们认为它也正是与时俱进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浓缩的精髓。
在昌乐县人民医院,就有一位医术精湛、情怀高尚、无私奉献社会的人民卫士,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同事、感动着昌乐、感动着社会。他就是昌乐县人民医院消化风湿内科医生赵继海主任。
作为一名医生,赵继海主任对待病人不分高低贵贱,都能一视同仁。在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只要病人有需要,随时来到病房抢救病人。从医17年来,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病人数不胜数,得到了病人家属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昌乐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自2005年开始,赵继海主任捐助昌乐二中的一名高中生2年,每年800元。几年来,共捐助资金2万余元,救助贫困
学生30余人,使他们顺利延续了自己的学业。2008年通过希望工程捐助小学生、中学生3次,共计1800元。2009年通过希望工程捐助小学生、中学生5次,共计4800元。对此事迹2009年10月27日《潍坊晚报》第五版进行了报道。2010年继续通过希望工程捐助小学生、中学生4次,共计5800元。并通过邮局捐助妻子所在学校昌乐二中的一名高中生1000元。2011年2月再次通过希望工程捐助小学生、中学生1次,捐款1600元。
2009年7月,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捐助特困大学生2人,共4000元,2010年6月继续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捐助这2名大学生,共4000元,并通过邮局捐赠“爱心包裹”给四川地震灾区小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自2009年6月份开始,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捐款给中国扶贫基金会,每天2~5元,用于捐资助学、扶助孤寡老人等慈善活动。
2001年至今,累计参加无偿献血7次,总量达2600ml,挽救了多名危重病人的生命,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救死扶伤”的心愿。
赵继海主任默默地做着这些事情,从来都没有想过回报。当有人对此表示不解时,他说:“为什么非要得到别人的回报呢?对那些孩子来说,好好学习就是最大的回报;作为一名医生,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就是最大的回报。我不想让受到帮助的人有压力。”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多么无私的奉献!
乐于奉献的人是快乐的,虽然金钱上的回报不一定很
多,但精神却很富有。当奉献行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回报?自我超越,是我们对自己的责任心,是积极上进的人生信念。乐于奉献而勇于超越的人,才会真真实实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会拥有真正快乐的人生!
第三篇:崔晓文封面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日本語のモダリティとその階層構造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
班级 2008级日语学号
姓名崔晓文
2012 年 5月20日
第四篇:一位工商老党员的无私情怀
一位工商老党员的无私情怀
——陈达同志的生平事迹
陈达,男,汉族,浙江省仙居县人,1929年2月出生,1949年在浙东人民游击纵队入伍参加革命工作,1987年12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解放战争期间的接管浙江绍兴的战斗,先后在军队、司法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直到1989年离休,2008年11月30日因病逝世。
生是党的人 死是党的魂
2001年3月5日、2004年4月9日,陈达同志先后两次向湖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吴兴分局党组织书面表达了遗愿:‚本人决定在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实体解剖,以便后人在医学上对人民有点帮助,对我个人来说也算是尽了我人生最后一点微小的贡献和心愿!‛。‚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不留骨灰,不留麻烦,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回归大自然。有件事相托:一是把我的存款取出三万元,作为我最后的一次党费。二是其余存款全部献给分局,对领导和同志们平时的关爱,表示我的一点感谢之心‛。
陈达同志在遗书中这样写道:‚如果得了不治之症,千
万不要无休地去抢救,化大钱高价来解免痛苦,这无论对我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个沉重的负担……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不搞遗产、遗物继承,本人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魂,所有在世时遗留的日常用品、物品等,烦请组织领导酌情捐助或赠送……‛
生活俭朴 热心助人
陈达同志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家,但他把更多的爱洒向了党和人民。一旦听到哪里受灾,谁有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支持。四川汶川等地发生大地震后,他第一个要求捐款捐物。身为离休干部,陈达收入不低,却始终过着清贫的日子。平时他省吃俭用,宁可几个馒头当一顿饭,也不愿多买一份菜,还经常将自己的中餐剩菜留作晚餐。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在他的宿舍里发现了折叠整齐、洗得发白的部队军装和工商老制服,还有许多带有补丁的衣服。
今年68岁的老董与陈达拥有10余年的特殊感情。说起陈达的为人,老董感慨万分。他们相识在上世纪90年代,也许是同为外地来湖工作的缘故,一来二往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1999年,老董从企业下岗,面对正在读大学的女儿,老董深感压力很大。陈达知道情况以后,鼓励他要振
作精神,走出自己的天地来。在陈达的鼓励下,老董开始从事三轮车载客行业,勇敢面对生活。从此以后,凡是陈达有事出门,他就让老董来接送,而且在运费上有意比别人要多支付些,间接地支持与帮助老董。老董又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不仅供女儿上完了大学,自己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老董全家由此与陈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给予了陈达亲人般的关心年与照顾。特别是2004年陈达身体状况不佳以来,无论对其住院还是日常生活料理,都付出了亲人般的关心,让陈达幸福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在吴兴区碧浪湖老年公寓,陈达每月都要为那里的老人讲授法律知识和维权知识,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实在在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大家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陈达患有各类慢性疾病,可他不仅乐观对待,而且现身说法,向大家传播自己日常诊断的心得,与大家探讨有关疾病的治疗办法,深受大家欢迎。每当其他老人遇到突发感冒、发烧等疾病时,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如果患者没有药品,陈达就会拿出自己的药给其服用。当有的老人因失去伴侣或其他原因对生活失去信心时,陈达总要与他们促膝长谈,鼓励他们乐观面对人生,好好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慢慢地这些老人不仅在思想上消除了顾虑,而且也成了陈达的好朋友,遇到什么烦心事,都会主动找陈达倾诉。
冲锋在先敢于碰硬
陈达同志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认真负责,坚持原则。只要哪里需要,哪里就会留下他那熟悉的身影。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说他干起工作来和年轻人一个样,被大家尊称为‚老小伙子‛。当时局里办案条件较差,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老陈就靠骑着一部28寸的旧自行车外出办案、调查取证,有时查扣物资和年轻人一样抢着用三轮车搬运。86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分局接到举报,深夜将有一车假冒卷烟进入我市,考虑到老陈年纪大了,有腰酸病,科里原本不安排他参加,但他一定要参加。到了守侯现场,同事劝他在房间休息,有事再叫他,但他不肯答应,还是与年轻同事一起,爬上武警支队营区五楼屋顶,冒着刺骨的北风和大家一直守侯到天明。当发现装满一车假冒卷烟农用拖拉机开过来时,他和同事一起边脱大衣,边快速下楼,骑上自行车紧紧地追赶了一千多米,抄近路截住了拖拉机,终于查获了用大气油桶改装的五大桶假冒高档卷烟。
在办理一起倒卖出土文物案件时,案件的当事人千方百计通过关系找到了市里某单位领导,让这位领导给经检科的负责人传话,要求放一马。这事让陈达同志知道后,老陈自己主动向市纪委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和反映,并得到了纪委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最终使这起倒卖文物案件得到了公正处
理。
洁身自好严于律己
陈达同志一直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一次,老陈请了个泥水工,对自家的卫生间、灶间简单装修。为招待工人,他在自己家门口的烟摊上买了两包烟。事后他担忧烟摊主认识自己而有意低价卖给他。于是他专门到设在北街的烟草专卖局门市部打听价格,结果发现卖给他的烟比门市部的便宜了两毛钱(当时市场价和国家牌价有差异属正常现象),他又说服了烟摊主并补足了差价。
1988年11月16日,陈达同志怀着激动的心情,用工整的字迹在《入党转正申请报告》上写道:‚1987年12月29日,党支部大会上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从这一天起,开始了我政治生命的新起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进一步树立起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
陈达同志逝世后,熟悉的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的确,他是平凡的,因为他只是共产党员中的普通一员,但又他又是不平凡的,因为他用一生抒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无私情怀。
第五篇:电教手段调查报告 崔晓磊
电教手段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调查报告
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在迎接这场挑战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我国教育部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电教手段)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应用电教手段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1、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其特点之一是数和形的紧密结合,即利用方程的性质来研究相应的几何图形的特点,使几何图形及其研究实现了“代数法”。反之,如果给代数问题以几何解释,那么可以理解代数问题的直观意义,所以具有数形结合的思想,运动变化的辨证观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电教手段应用于教学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辨证关系,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上述思想和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基于此,应主动有效地设计出“数、形动态”演示特点,赋予它特有的魅力。即能够迅速改变变数,同步达到屏幕图形的变化,或屏幕图形的渐变;窗口同步显示变数的变化,并且演示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演示速度可任意调整;可以随时看到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图形的动或静,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教师根据呈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或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出的各种变数来观察、验证、对比、寻找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使学生能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感知,敏锐地抓住变化特征,真正地将现代科技应用于辅助教学。
2、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这种精巧的构思辅助教学的方式既是进行验证、探索的极好工具,又是创设“情景”的好帮手。它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度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
比如在上抛物线的定义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认真研究了三个问题:①教材是怎样引进概念的,怎样扩展内容的 ;②怎样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③怎样有效组织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因此,对此课件的设计着力于展示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本质属性。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抛物线的概念的成因。
3、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题的教学设计着力于萌发解题灵感,启迪良好的思维策略。且有助于让学生领略数学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这样,形象地应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较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对知识的讲述上又可贯穿启发式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多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主动、愉快地学习,并能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更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领悟”的欢乐。
4、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适当的应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四个方面:①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②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③精心设计安排练习;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电教手段的应用,可以节约传统的板书、画图等的时间,从时间上使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变长”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5、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在“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电教手段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调查报告
刘家堡乡一中
崔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