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四月》教学实录与评析
《乡村四月》教学实录与评析
接渡镇前屋小学:陈华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4年级下册。教材简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实录流程: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想外出旅游吗?
生:想!
师: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课件展示乡村四月风光影片。)师:(欣赏完影片后)你们觉得这里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
生:我觉得这里很迷人。
师: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不过乡村的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随同诗人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课题:乡村四月。)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知欲望。外出旅游这一导入使学生跳出了枯燥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好本课内容奠定基础。
二、方法指导,匠心独运
师: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生:我认为应该把字音读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节奏来。
生:还应该读出感情来。
师:老师觉得如果再做到声音响亮会更好。下面咱们就带着这几种好方法来自由朗读这首诗。(生自由读诗。)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经验来总结如何读好古诗,与其说教师是在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不如说是在教给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毕竟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师:你读得不仅流畅,而且声音很响亮。(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流畅,看来大家确实用心去读了。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生回答师在哪里有停顿。)
师:对,老师就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来练习朗读。(生练习朗读。)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既然大家都想读,那么想读的同学就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众生起立齐读。)
评析:巧妙设计诵读方式,使孩子诵读古诗兴趣盎然,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
三、品析诗句,循循善诱
师:大家刚才读得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和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
结合注释和生活实际思考:
1.诗人在乡村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用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投入,谁能来汇报你们的学习结果?
生:诗人在乡村看到了山原。
生:诗人看到了乡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生:诗人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师板书:山原、闲人少、子规声。)
师:谁能结合平时积累的好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碧绿染遍山野,水田一片亮光;杜鹃声声啼叫,雨如烟雾朦胧。农历四月的乡村,闲散人很少;才忙完养蚕采桑,又要忙插秧。
生: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秧。
评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自读自悟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读得充分,感悟自然深刻。
(一)品读美景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齐读前两句诗。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师:听得出,你很会读诗呀!如果让你选择两种颜料来描绘脑海中的图画,你会选哪两种?
生:绿色和白色。
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颜色呢?
生:因为山川和原野都是绿的,水色是白的。(师用绿色粉笔板画山川、原野,用白色粉笔板画水田。)
师:瞧,四月的乡村,山陵是绿的,原野是绿的,还有绿的——
生:还有绿的草。
生:还有绿的树。
生:还有绿的枝叶。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一个“绿”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生机勃勃。
生:我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师: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第1句。(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轻轻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画面。)师:你们的眼前出现画面了吗?
生:出现了。
师:这是一种鲜明的绿,谁能读出柔美的绿?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让绿色布满整个山原吧!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听到了杜鹃鸟的声声啼叫。第几句写出杜鹃的啼叫?
生:第2句。
师:我们来齐读第2句。(生齐读: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细雨不停,子规不歇,望着笼罩在雨中的山川绿原,我们忍不住感慨,四月的乡村——好美啊!
师:用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读出了乡村景色的美,语速再慢些更好。谁还想读给大家听?(生读。)师: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四月的如诗如画。
评析:古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仅靠语文课堂上的那点时间,完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结合课外知识的积累,搭建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大知识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不仅注重了指导朗读,还重视了知识迁移,从多首诗句中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从而感受乡村的美丽景色。
(二)品读人勤
师:绿绿的山陵、原野,映入我们的眼帘,蒙蒙的细雨,沁入我们的心脾。多美的景色啊!(板书:景美。)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我们来齐读第3、4句古诗。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
生: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干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生:乡村里的四月,闲着的人很少,都在忙碌着农活,刚刚干完了养蚕的活又要去插秧。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农家劳动是繁忙、紧张的?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可以怎么理解?
生:就是忙人多的意思。
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忙插秧、喂鸡、喂鸭、翻地„„
师: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能干。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勤劳。(板书:人勤。)
师:从哪一句式也能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生:从“才了„„又”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模仿着诗人用“才了„„又”这一句式,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放鸭。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耕田又种菜。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你试试。(生自由读。)
师:谁想把这两句读给大家听?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出了乡村四月人们的忙碌。
评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终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又教给了学生作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作诗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方为“明”师之道。
四、拓展延伸,积淀文化
师:孩子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吧!此时此刻你们就是诗人,行走在田间小径,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怎能不诗兴大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就带着这种感受带着陶醉之情来齐读《乡村四月》。(生带着陶醉之情来读诗。)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能熟视无睹?带着敬佩之情再读《乡村四月》。(生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诗。)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赞美之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生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曲《乡村四月》。
(课件播放《乡村四月》歌曲,与学生共同唱古诗。)
师:大家唱得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评析:此处设计可见教师良苦用心,教师动情描绘,创设出良好的情境,激发出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尤其是层次渐进,梯度训练,使学生的激情得到释放,如同惊涛拍岸,一浪高过一浪,大有古人吟唱“阳关三叠”的效果。别出心裁的唱古诗设计更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节课的教学再次达到高潮。
评析:
《乡村四月》是一首田园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细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一、以读为主,使学生读出韵味
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古诗教学中的读更为重要,只有进入诗歌意境的最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对学生读诗的训练。从大的环节上看是分为“初读——按节奏读——品读——带着感情读”等有层次的、递进的读。在读的指导上做到了“自由读,力争读正确、流畅;按节奏读,读出诗的韵律;想象画面读,读出诗的情感;创设情境读,读出诗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了学生读得形式多样、读得层次分明、读得情感酣畅。整节课,通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了感觉,读出了魅力。还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来引导学生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感悟诗情,促学生想象画面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通过氛围的创设、情感的铺垫,引生入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乡村的美景,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想象勤劳忙碌的人们,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诗意,学生学得自然其乐融融。
三、重视学法,让学生习得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法指导,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让学生实践感悟,还帮助学生提炼方法,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本节课教师随时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初读之前,让学生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读古诗比较好。这样联系已有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读诗该注意的问题,在初读时就可以达到一定的目标;学生在品读古诗之前,让学生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并提示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盲从,学得自然扎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品读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总结出了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授之以“渔”,并将学法应用到了实践中去。同时,还注意抓住语言点来训练,通过作诗让学生感受田家繁忙、紧张的生活,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二篇: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word文档资料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古诗。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生:南宋诗人。
教师补充: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
第 1 页 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生自由读古诗。
(二)教师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四)教师指名读。
(五)学生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生:诗人写了:山原、川。生:子规声、雨。生:乡村、人。生:蚕桑、田。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指导学
第 2 页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师:诗人是如何将“山原”和“川”联系起来的?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什么样的山原才是绿遍山原? 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
师:在哪里你看出漫山遍野都是绿的? 生:绿遍。
师:遍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都是。
师:什么是白满川,书中有注释。生:映着白光的水田。
师:(播放课件讲解“白满川”)
师:茂盛的山原和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生:插秧、种田。
第 3 页 师:他们只是插秧、养蚕吗?没干别的吗? 生:干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就是什么人多呀? 生:忙人多!
师:那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忙喂鸡、喂鸭、翻地------。师:那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很忙碌。
师:从“才了---又---”里你能看出什么? 生: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比如,我们可以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放鹅。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菜。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猪又放鸭。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麻又犁田。
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何? 生: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田”“川”“烟”最后一个
第 4 页 音节都是“an”这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信你试试。生:齐读古诗。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生:(带着陶醉之情来读古诗。)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生:(带着敬之情来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
第 5 页 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众生生带着赞美之情来读古诗)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生练背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生背诵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王维的《山居秋暝》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像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他们都很热爱田园生活,也写了一些田园诗,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师:下课。
第 6 页
第三篇:《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上的这首翁卷的《乡村四月》,四句,28个字,表现的是初夏时节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人们忙碌、劳累的场面。
学习古诗,不能不提到翁卷。翁公此人,文学史上留痕甚浅,查书,查网络资源,只能查到是南宋时期的浙江温州人,一生未当官,生活在乡村,喜爱描写乡村生活,写诗的时候比较注意技巧的运用,除此以外没有更多的东西。这给我的课前准备增加了一点难度。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往往可以转化成思想内容,反映在作品中。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我只能以老师用书中对这首诗的分析确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但考虑到今天是给三年级学生上课,讲这些内容,一来学生未必明白,二来好像有点太重思想品德教育了。所以,我决定突出两点:景美,人忙。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已经完成了这个教学设想。因为在学习时,景和人,美和忙这几个字,都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
考虑到这首诗有些地方不好理解,有些场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所以,我决定,这首诗的教学不在这方面作设计太多的活动.只抓字词理解诗句和诗的意境。
第四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词,能默写这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第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诗句,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一句过渡: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四、背诵拓展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下面让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诗歌。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热爱和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第五篇: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对诗中的语用知识点可以活学活用。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语用知识点的运用。
难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走进田园,走进农村,感受农村美丽的景色和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就和宋朝诗人翁卷一起走进乡村四月,一起感受那浓浓的田园气息吧!(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2、了解诗人
对比李白和杜甫,翁卷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吧。(课件出示翁卷的个人简介)
二、初读诗,感受诗所描绘的景象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多音字:卷、了 正音:“蚕”、“桑”是平舌音)
3.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范读)
4.接下来四人小组再一起来读一读,边读可以边讨论讨论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三、品读美景。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接下来我们就逐字逐句地来细细品味诗中的美景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预设:(1)如果学生说“绿遍山原”
师:你找得课真准确,独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如果学生只写了“山原”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表示绿的词?(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试着在这段话中填入表示绿的词。
3、到处的绿,诗人却只用了一个“遍”字就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学习古诗,我们就要学会抓关键的字,刚才我们抓住了一个“遍”字,那么现在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
试着把第一句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哪些声音?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
6、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在雨里(出示乡村烟雨图)这绵绵的细雨,像什么?
(出示:绵绵的细雨想——————)
7、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2、乡村,忙碌的又何止四月,请看(出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第一句:昼出耕田夜绩麻)你能用“才了.....又”的句式改写这句话吗?
3、除了这些农活,你还能想象出乡亲们在忙什么吗?也用“才了......又”的句式说一说。我们来对对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4、理解了以后,每个人对这首诗肯定都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借助你自己的体会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拓展
1、我想问问同学们,诗人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
师:正因为诗人了解热爱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所以他饱含了这种深情,才写下这样的诗句啊!
师: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看,那边就来了放风筝的孩子,读。(课件10)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师:放学了,去放放风筝,想不想去?(生:想)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师:到小河边去钓鱼,那该是多开心的事啊。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师:到菜花地边,去追一下黄蝶,多么开心啊。
2、小练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