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情深



第一篇:翰墨情深

翰墨情深

我喜欢书法,喜欢练字,为了书法,我曾有过许许多多的烦恼,想过放弃,但一次次的收获的喜悦让我坚持了四年。

那是四年前的的一天,爸爸带着我去书院玩ο在书院门前,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正在饱蘸浓墨,挥笔疾书,在一张大纸上写下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我不解地问爸爸:“这是什么呀?我怎么不认识?”爸爸说:“老爷爷写的,是'博览群书,因为写的是‘颜体’字,所以你看不懂,我点点了头。此刻,一个学习书法的念头便在我心中萌生。

就这样,爸爸在碑林少年宫,给我报了一个书法班。从此,我便走上了我的书法求艺路。起初,由于对书法的喜爱和冲动,我在书法班的学习可认真了,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回到家里我也坚持练习书法,每天都要挤出时间来写几张大字,可时间一长,这种枯燥,单调的学习让我到厌烦少年宫也不愿去,在家也不想练字,真想放弃书法的学习。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在书院门口,又见到了那位老爷爷,'坚持不懈”四个大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做什么事都贵在坚持,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于是我又鼓起了勇气学了起来,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书法越写越好,每次参加少儿书法比赛都能获奖,几年来,我参加比赛获得的优秀奖、金奖、特等奖共有20多个,还有一个钻石奖。我也获得了“艺术特长生”的光荣称号。

辛苦的劳动让我有了收获,现在我对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它让我陶醉,让我在淡淡的墨香中享受书法的乐趣;他让我欣喜,让我在勤学苦练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它让我在淡淡的墨香中编制了一个个美梦,我梦见自己成为书法家,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创传授给小朋友们,世代相传。沉浸在墨的香味里,我感悟着书法的奥妙,人生的奥妙。磨香油有,伴我成长。

第二篇:翰墨情深 参观书画展

翰墨情深

我喜欢书法,喜欢练字。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饱尝了艰辛,我曾经有过苦恼,曾经想要放弃,但一次次收获的喜悦让我坚持了四年。(开门见山,语言简练,点出了自己喜欢的一门艺术是书法。)

那是四年前的一天,爸爸带我去书院玩。在书院门前,一位白胡子的老爷爷,正在饱蘸浓墨,挥笔疾书,在一张大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下几个大字,我不解地问爸爸:“这是什么呀?我怎么不认识?”爸爸说:“爷爷写的是‘博览群书’四个大字,因为写的是‘颜体’书法,所以你看不懂。”我点了点头。此刻,一个学习书法的念头便在我的心中萌生。(交代了学习书法的原因)

就这样,爸爸在碑林少年宫,给我报了一个书法班。从此,我便走上了我的书法求艺路。起初,由于对书法的喜爱和冲动,我在书法班的学习可认真了,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回到家里,我也坚持练习书法,每天都要挤时间写几张大字。课时时间一长,这种枯燥、单调的学习让我感到厌烦,少年宫也不愿意去,在家也不想练字了,真想放弃书法的学习。(具体写出学习书法由冲动到厌烦的过程)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i书院门口又见到了那位老爷爷,在他身旁的宣纸上“坚持不懈”四个大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啊!做什么事都贵在坚持,不经一番风霜苦,哪的腊梅吐清香。于是,我又鼓足勇气学了起来,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书房越写越好,每次参加少儿书法比赛都能获奖,几年来,我参加比赛获得的优秀奖‘金奖’特等奖共有20多个,还有一个最让我自豪的钻石奖呢!(点名文章的主题,成功贵在坚持,也写出了我的成功。)

辛苦的劳动让我有了收获,收获的喜悦也给我带来了学习的动力。现在我对书法更是情有独钟。他让我陶醉,让我在淡淡的墨香中享受书法的乐趣;它让我欣喜,让我在勤学苦练中享受成功的快乐。(结尾点题,写明我对书法的钟爱。)

参观书画展览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红桃绿柳,飞舞的蝴蝶在花丛中嬉戏。整个大地一片青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环境描写,衬托自己的心情。)

我和同学们又蹦又跳,高高兴兴地去参观市文化宫书画展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沐浴着春光,穿过高楼大厦,来到文化宫展览室。只见高大的展厅内陈设着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的书画作品。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张张刚劲有力的书法映入我们的眼

帘。使大家立即发出“啧啧,多好呀!”

“真不错„„”的赞叹声。瞧:挂在墙上的画卷,线条是那样柔和、流畅;色彩是那样美丽、丰富。每一幅画都将我们带入了遐想与梦幻之中。瞧:斗大的“腾飞”二字更显得气派不凡,它仿佛真的在腾飞向前。字里行间都给我们带来了朝气,增加了美感,陶冶了情操。(有事物,有联想,写出了参观画展的收获。)

我和同学们仿佛就在书画的海洋中遨游„„(比喻恰当。)

“快来看,这幅画多美呀!”一声呼喊将我从如痴如醉之中唤醒。我走过去一看,宽大的画面上画着一只穿着五颜六色的锦袍,头戴金红冠的大公鸡,它昂首挺胸,迎着朝霞,披着阳光正在“喔喔——”啼鸣。画布绿茵茵的小草、金黄色的野花、火红的太阳、碧波荡漾的海面把大地妆扮得格外娇艳美丽。晨风吹拂着大地,那小草、那野花仿佛在点头微笑,将这只雄鸡衬托得更加威风凛凛。(细节描写,把大公鸡的美丽、威风凛凛描绘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嗬,好一幅动人的画卷!

点评内容:

本文开头描写了环境,表现了自己的喜悦心情。接着概述了书画展览的整体情景,然后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幅水彩画,把大公鸡的美丽、威风凛凛展现在读者面前。小作者灵活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展开了联想,使文章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篇:翰墨薪传学习心得

“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云南培训班

学习心得

胡正祥

为期一周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云南培训班学习结束了,在培训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祖国书法传统文化的责任。

本次培训邀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专家库的专家学者们前来指导,培训内容涉及楷、行、隶、草、篆等的书法技巧,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培训中,聆听了王继安、李松、张世刚、王增军、齐作声、刘红洋等书法名师讲座,以及刘建丰、陈鸿翎、赵海若、成联方、李森、刘文全、林峰等老师的技法指导。使我对书法专业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新的认识。这使我不仅学到了书法专业知识,而且从中也悟出了很多道理。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书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又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它与中国文化相融,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瑰宝。

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喜欢书法,是因为书法能示人以美,可以说,它是无声的音乐,静态的舞蹈。它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写字的水平,还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人的良好心里素质。鲁讯先生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有规律的组合线条作用于纸上而形成的,这次学习,通过老师辅导,学员临摹结合,我感受到写好字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在练习中多思考,就会有惊喜的收获。

我国的汉字起源悠久。它的造型,源于自然,是对自然形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空间的视觉描述。汉字结构的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他不但具有主观的形式美,还具有客观的形象美。所以,学习书法,要与自然造物之美结合起来,书写出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汉字艺术来。

身处云南省书法教学一线的我们,练习书法,传承祖国艺术文化和培养学生而言,就是要通过此次培训,把我们所学到的营养带给学生。通过对书法的认知强化他们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通过此次学习还要提高我们对书法的审美鉴赏能力。鉴赏水平是人综合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学习书法知识积累程度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鉴赏水平越高,书写进步的程度就越快。另一方面,鉴赏水平的高度,是随着人书写程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的。因此鉴赏水平和书写水平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虽然一周的学习很短暂,但得到各位老师在书法方面抛砖引玉的讲解,今后我会在书法知识积累、基本功训练等方面下苦功夫,从而提高我自身的书写技能和文化素养,提高自己鉴赏水平和书法修养。诚如齐作声老师所言:“学习书法不仅要注意人品的修养,不务虚名,不好高骛远,还要富有刻苦踏实的学习作风。”这正是我们民族气节和精神文明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

总之,此次“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云南培训班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教学环节中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在今后一段时间中,我会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行动,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以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在以后的书法教学中突出专业性,突出针对性,注重书法基本知识与技能,突出书法文化和审美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热爱汉字,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如薪火之传递,代代相传,永远延续。并努力为云南省书法的教育教学和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翰墨读书计划

翰墨读书计划

一代大师林语堂认为,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他提倡国人“自由地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真正的读书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如果您能持有林语堂先生所言之读书态度,那么,阅读《一生读书计划》丛书对您来说一定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从阅读开始的。法国著名科学家笛卡尔就曾说过:“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大文豪高尔基也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时期,正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学生能够大量阅读人类优秀文化典籍,不仅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加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人生智慧得以提升。

阅读的意义对学生如此重要,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读到好书,怎样才是善读书呢?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书籍浩如烟海的形势下,“书非荐不能读也”已成为广大读者的共识,“一生读书计划”丛书愿为勤奋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一条读书捷径。

《水孩子》的诞生很偶然也很有趣,金斯利的女儿露丝叙述了这部书的创作缘起:“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们用早餐的时候,有人提醒我父亲,说家里三个大孩子都有他们的书了(指金斯利的作品《希腊英雄传》),可是最小的弟弟,那时他才只有四岁,父亲曾经答应过给他写本书,至今还没有写出来。父亲听了并不答话,起身进了书房,把门锁上。过了一小时,他从书房里出来,手里拿的就是《水孩子》的第一章。这本书写得就是这样迅速而且轻快……”

这部美丽的童话《水孩子》后来成了世界十大著名的哲理童话之一。这部小说摒弃了中世纪儿童文学的说教传统,全文以轻快的文笔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海的天堂。各种海底生物光彩夺目、妙趣横生,有恶毒妇老水獭、顽固高傲又爱妻心切的鲑鱼老爷、一脑袋门第观念的鲑鱼太太、勇敢善良的水中仙女,成百上千个穿着白色小泳衣乐于助人的水孩子……

这部写于1863年的儿童小说,至今读来仍觉深刻。小说的主人公汤姆本是一个扫烟囱的脏孩子,一天,他在扫烟囱时失足掉进了雇主女儿艾莉小姐的房间,艾莉受到了惊吓失声大叫。众人以为有盗贼便纷纷追赶汤姆,汤姆在逃跑过程中受到了仙女的指引,到了河边落水而成为一个水孩子,开始了他奇妙的海底之旅。在海底,汤姆受到了仙女的感化、教育,渐渐成长起来,分清了善恶,克服了自己性格的缺陷,独自面对遇到的艰难险阻,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如何对一个孩子进行自我完善的教育。仙女通过生动事例对小汤姆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使他不断向善,让他明白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就要学会独闯世界,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鼻子闻,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后果。书中亲切风趣的语言、生动奇特的想象、多样的海洋知识、精彩的故事情节等等,都令人回味无穷。看完这本书,我们相信,小读者的心也会随着水孩子变得清澈起来,柔和而温暖。

第五篇:学人翰墨——胡适

胡適(1891—1962),原名洪骍,字適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曾师从杜威,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先后提出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影响颇大。1928年后,发起“人权运动”,反对独裁和文化专制。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其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上卷)等。近年出版《胡適全集》。宁鸣而死自由生 一

黄岳渐水间的徽州,历史上的文人名士不胜枚举。名人故居几乎散布于每个村落,而我几番重访的只有歙县潭渡的黄宾虹和绩溪上庄的胡適之。南黄北胡,一文一艺,是近代文化领域的奇观,恐怕亦是徽学的最后一振。

最早去上庄,是1993年,同上海来的楚三兄。上庄在徽州算是一个大镇,小巷逶迤,左曲右绕,才找到胡家,可能过访者稀少,铁将军把着院门。向邻居打听,几番周折,终于找到看门的胡氏后人。当年的胡家算不上大户,典型的皖南民宅,因久失人气,显得有些破旧。正屋的门前挂着沙孟海写的牌子:“胡適故居”。堂前是胡適先生的造像,西装革履模样,纯用“院派新法”,画者闻是徽籍某地方画院院长。若用白描写真古法出之则别有一番气度,大概在他们眼里,胡先生就是一位新派的人物,古法太旧。其实画无新旧,全在格调。画旁是钱君匋的隶书对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钱也算是胡適那个时代的“遗民”,联语之评价也算得体。

我忽然想起,这是胡適的老家,或许有胡大博士的手泽流传,便问守门的人。他说:“都捐了。还有一部手稿,在别人手里。”问他能否看见。他笑了笑,表情神秘。再访胡適故居,已是十几年后的深秋时节。与香洲兄自旌德往屯溪途中迂道上庄,故居已被修缮一新,门前也围起小院,垒起一座像样的门楼,砖雕的匾额上刻着“兰蕙书屋”。据说,胡適的父亲喜爱兰花。老屋也重新整修,粉墙黛瓦,矗立蓝天之下,过去门前杂乱的柴禾小屋已变成一排平房,院庭青砖花石铺地,墙脚黄花绽放,十分雅洁。屋里也陈列了许多胡氏的著作和生平介绍图片,已是像模像样的“名人故居”了。也开始卖门票,这样倒好,有了固定收入,守门人也好安心看护。

皖南的秋季真是醉人,秋高气爽四字不足以表达置身此地的深切感受。水愈发清澈,树也益见苍翠,这些常青的松柏杂树间点缀着斑斓的红叶,红也是极其丰富的,橙红、淡红、朱砂红,淡到鹅黄,深到胭脂,在绿色间跳动、闪烁,阳光也格外的清朗透彻。

村里人说,上庄的风水好,所以出了个胡適之。撇开迷信色彩,上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四围崇山峻岭,云蒸霞蔚,村口一弯清流,自山涧泻出,清冽如许;溪边,一行古树,硕大无比。徽州很多村口都会有这样的一排“风水树”,仿佛大户人家的照壁。只是上庄村口的这几株古树,粗壮虬老,临流欹立,异态勃郁,可谓阅尽人间沧桑。可惜树不能言,无法向我们叙述古镇的风雨历程。我想,当年的小胡適,饱读诗书,踌躇满志,顺溪边走出山村,回首这村头的老树,难免依依不舍,却又满怀着喜悦吧,而等待胡適的则是一番崭新的天地。将胡適称之“山乡的儿子”,是十分准确的。胡適自称“我家世代乡居……历代都是靠小本经营为生的”。胡適喜爱杨万里的一首诗: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诗中的境界,可谓少年胡適内心的向往。走到村头,我又向做向导的守门人打探,有没有胡適的书信之类。他也是神秘兮兮,说:“现在恐怕很贵了,前不久还有一个北大的人来问。”我说:“得多贵?”他冷冷一笑:“起码五万吧!”我倒没觉得他大开狮口。事实上,胡適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确实是不可言喻的。二

曾问张中行老人,二十世纪的文人谁的名气最大?张老说:“那自然是胡(適)。”这一代做学问的人,恐怕谁也比不过胡適的影响大。

胡適的影响至今仍令一批有良知的青年学子们难忘。如果也有“胡適语录”一说,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以下两句: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適的思想除了大量文字通过平面媒体传播,他还非常重视演讲,他曾说:

我在康奈尔时代,演讲的地区相当辽阔——东至波士顿,西及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城。这个区域对当时在美国留学的一个外国学生来说是相当辽阔的了。为着演讲,我还要时常缺课。但是我乐此不疲,这一兴趣对我真是历四五十年而不衰。(《胡適的声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適的声音,正表达了那一时代的最果敢的人所未言的独立见解。我生也晚,没有机会聆听胡先生的精彩演讲。我出生的时候,胡先生已故去一年多。有幸的是,今天我们尚能听到一些胡先生演讲的录音,他那带着徽州乡音的国语,充满磁性,抑扬顿挫间似乎很有“煽动性”。也正因此,胡適自然也会遭到“围剿”。

面对异己的“围剿”,胡適激动之余还是能够微笑面对,尽管他有所谓“宁可失之忠厚”的立场,那实则只是一种原则的底线。胡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是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 的晚间酒会上,那次面对不同的意见者,他说:“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据胡颂平称:“先生正在大声疾呼的时候,突然把话煞住,也许感到不适了。急忙接着说:‘好了,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胡適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新星出版社)胡先生“显然是心脏病发作,但仍挣扎着含笑与人握手,努力不要让人和他一起不愉快。终因心脏不支,仰身晕倒,从此再未醒来。我们当然知道他确实生气,但仍委婉出之,含笑携手。后人若只看到那开头的生气,忘掉了临去的微笑,实在是看轻了胡適之。”(罗志田《尝试梦想的胡適其人》,见《万象》2006年5月号)。胡先生曾手书他的名言“宁鸣而死”,也算是死而不已了。

胡適一贯以为“没有不在政治上发生影响的文化”,所以他反对“把政治划出文化之外”。尽管起初创办《新青年》时,他与陈独秀等声称不谈政治,但事实上,这种愿望很快被“书生意气”所销蚀,所以,这与当下大多数知识分子口口声声要强调“不谈政治”的“为超脱”或“为隐士”心态是多么的不同。三

胡適的墨迹,近年已寸楮可宝,我也陆续遇到过一些,有一部“听月楼藏版”的《玉荷隐语》(四册)胡適签名本我极喜爱,扉页有胡適墨笔数行:

己巳元旦,送给叔永、莎菲,祝他们新年快乐,并纪念我们当年做谜猜谜的乐事。適之十八、二、十

叔永、莎菲,即任鸿隽、陈衡哲夫妇。查《胡適日记》是年2月25日记云:

我一月十九日到北京,今日出京,在京住了三十六天,在叔永家住了三星期,在在君家住二星期,天天受许多朋友的优待,吃了一百几十顿酒饭,见了无数熟人。也认得了几个新朋友,如合肥阚铎先生,如白崇禧先生。

此行有许多可以纪念的事,可惜太忙,日记不能继续,这两个月的日记遂成最残缺的日记。己巳元旦即一九二九的春节,正是胡適住在叔永家的日子。此书亦正是这期间难得的“史料”,更是他们之间友谊的有意义的写照。

任鸿隽(1886—1961)原籍浙江归安,出生于四川垫江。《科学》月刊发起人,也是最早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的领导人。著有《科学概论》等。1916年,任鸿隽在美国求学,参与胡適倡起的“白话文运动”,因主编《留美学生季报》结识陈衡哲(1890—1976),衡哲原名燕,字乙。江苏武进人。据说陈衡哲本来是个“独身主义者”。胡適说,她被任鸿隽“三万里求婚的诚意”所动,结成连理(《胡適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四册)。他曾对妻子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与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同前)可谓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他们夫妇与胡適的友谊,一时有“我们三个朋友”之佳话。任鸿隽曾对赵元任说:“我太太很少留人住的,对你们两位特别,非住我们家不可。”(一指胡適,见《杂记赵家》)。陈衡哲是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也是“庚子赔款”的第一批女留学生之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这样的一位努力追求妇女解放自由的女性,自然是不同凡常的。据说,在家里,她也是女权主义的维护者,任鸿隽因此有怕老婆的“美名”(见智效民《胡適和他的朋友们》),这倒与胡適的“惧内”遥相呼应,堪有一拼。

1932年胡適创办《独立评论》,任、陈夫妇也极力参与支持,是杂志的主要撰稿人。回头再说胡適的赠书,这是一部清代乾隆年间的谜语(隐语)专著,胡適以此相赠叔永、莎菲夫妇,为的是纪念那段日子里他们一起“做谜猜谜的乐事”,可见胡適是一位极有心的人。1931年,“为中华文化基金会董事会第五次常委会事,今天(1月5日)南下,料理行装,下午四点动身”往上海,同行的有“莎菲、洪芬、张纳川、王启常及元任”。这天的日记中,有一段极有趣的“谈话”,胡適与莎菲在火车上讨论各自对“爱” 的不同观点: 与莎菲谈,她说Love(爱)是人生惟(唯)一的事情;我说Love(爱)只是人生的一件事,只是人生许多活动的一种而已。她说:“这是因为你是男子。” 其实今日许多年轻人都误会在轻信Love(爱)是人生惟(唯)一的事。(《胡適全集》日记 卷三)

胡先生俨然以一代导师口吻与年轻人谆谆教诲且不无叹息之意。我则在意,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西学兴趣很大,对西方政治民主科学主义之向往,已远远超过对传统国学、礼教,而对西方关于信仰和生命的关系却视之不见。究其根源,可能正是知识分子骄傲的体现,这种骄傲亦体现在他们对社会的强烈之担当。胡导师与莎菲女士不同,恰恰是这种担当和骄傲之使然,对“爱就是生命”的真切意义是无法蜕脱于这层厚厚的骄傲之壳。

唐德刚说:“胡適之是个背负着一个孔孟人本主义大包袱的、天生的、入世的实验主义者。他对这个现实世界感觉美好而乐观。”(《胡適杂忆》)他排斥宗教,反佛非耶,据说他“留学时代一度要皈依基督,中年以后他就反基督教了”,其原因是“他对教堂里高冠厚履的大主教们看得很不顺眼”(同前)。这或许正是中国旧式文人最个人及世俗的“人情味”的执着吧!这种因对世俗个体的认知而排斥宗教信仰直到今天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再看胡適的书法,典型“北大模样”。新旧文化交替之时,这一代学人身上所折射的是对新学(西学)的积极追求,同时旧学的影子依然挥之不去。像蔡元培、周知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

他们虽然还常拿起毛笔,但“书法”对于他们来说,纯任性情,和用“自来水笔”写字一样。若以传统审美规范来论,书法至此恐怕也是“强弩之末”了,遗憾的是就连这样的传统如今在北大也无复可见了。

胡適自然算新派人物,新旧交替之际,知识分子难免有失落与困惑的尴尬,胡適不至于有王国维那样的迷失怅惘,他的信念是“前瞻”的。1922年胡適得了肾炎,西医无策,于是请来中医名手陆仲安,以黄芪、党参为主药治好了胡適的病。陆也因治好胡的肾病而在上海名声大振。于此,胡適在与友人信中却矢口否认: 陆仲安是一位颇读古医方的中医,我同他颇相熟。曾见他治愈朋友的急性肾脏炎。我的朋友中有人患过,或用西法,或用中法,均得治愈。

慢性肾脏炎,友人中患者,如牛惠生,如俞凤宾,皆是有名的西医,皆无法治疗,虽有人传说中医有方治此病,又有人传说我曾患慢性肾脏炎,为中医治好,其实都不足信。大概慢性肾炎至今似未有特效药。

(见罗尔纲《师门五年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查阅《胡適日记》,1930年9月12日:“昨日发热…… 自次日起,在床上躺了九天。朱仰高先生先来验血,说白血轮减少一半,似是伤寒。十七日起,遍身发红疹子。五六日之后,另请陆仲安医生来诊看,他说是秋瘟,用凉药,颇有功效。”又1934年3月20日,记:“冬秀说起陆仲安有一个治湿痒的方子,屡试甚灵,怕他失去,故要我记在此地……”现在这些“日记”已经出版,事情也真相大白。

这让我想起前些时同“我的朋友”余杰谈及中医之景况——事因网上有人建议废除中医。这位北大的学子竟如老校长胡適之一样,坚定地以为中医不科学,不可信,我还思忖何时将胡適所记药方抄给他,因其曾告诉我大学军训时小腿部染上湿疹,经常复发,甚是烦恼。余杰治学之理念是颇与胡適自由独立之思想相契的,他们对旧文化的“憎恶”同样也是一致的。新文化运动的“偏执”之风流传有序,科学主义的偏颇同样陷入非科学的教条之中。蒋廷黻的《我看胡適之先生》中有一段话:

保守主义者忠于中国的过去,胡適则忠于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他要求现代和后来的中国人向前看,不要向后看。他希望中国人达到新的崇高成就,而不是自满古人已经做过的事。因此,胡適的思想是启示我们以新的更大的努力去发展一个比过去更辉煌的中国文化。胡適的朝前看,或许正是胡適不可以不否定旧的缘故,显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局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3/224119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